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一: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 九一八事变

1、1931年9月18日夜,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2、这是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开始。

3、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二、西安事变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解放事业的大局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1927-1937)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附近宛平城,二十九军奋起还击,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二十九军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等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先后为国捐躯。7月底,平津相继沦陷。

3、在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四、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据战后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五、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115师,歼敌一千多人。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六、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由李宗仁领导,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七、百团大战

1、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为了粉碎日军实行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1940年8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投入一百多个团朝着摧毁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的攻击目标,开展百团大战。

3、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八、中共七大

1、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七大。

2、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3、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意义: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九、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的事件:(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对日宣战,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全国战略大反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改变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局面,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二:2013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袁军战败原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军取胜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以诚待人,能宽容人。)(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6.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 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

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 三、北方的民族融合

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 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汉礼法。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 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他还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只差50秒钟;造出“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磨;编写数学著作《缀术》。 2.北朝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3.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

4.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5.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时代

一、隋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2)隋文帝的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开皇之治) (3)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影响:1.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2.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流经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无节制巡游;接连发动战争)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唐的盛衰

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 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 (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的表现: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3、完善管理制度

(1).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4.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多,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 5、开元盛世

(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 ②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 ③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 ④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⑤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1)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

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6、唐朝的灭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2)唐的灭亡:907 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7、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 907-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称为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合称为五代十国。 三、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1、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 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②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③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④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2、唐朝的对外关系

⑴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⑵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带回佛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⑶鉴真东渡:

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⑴.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 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 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雕版印刷术

⑴发明时间:雕版印刷术是在印章和拓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7世纪)

⑵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⑶作用: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2、火药的发明

⑴发明: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现的副产品。 ⑵成分:火药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构成

⑶应用:唐朝末年,应用于军事。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推动了军事武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武器应用结构和战争方式,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3、唐诗的繁荣

⑴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⑵地位:唐朝——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⑶代表人物: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别” 《春望》“ 诗史” 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 ;现实主义 4、社会生活

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 ⑵具体表现

①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

②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连妇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③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⑶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 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作用:

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不利方面:积贫积弱

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 “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3、时间:1069年

4、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5、措施

6、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7、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 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2.辽与北宋的关系:①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②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评价:

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②、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辽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1)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呈现“耕垦千余里”的兴旺现象

(2)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 (3)仿效中原王朝设立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学,建立孔庙。 (4)模仿汉字笔画,创造契丹文字; (5)制定成文法

5、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 饮食:乳酪传入中原

 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

 社会生活:幽燕地区的汉族与契丹人通婚,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6、.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向宋开战,通过议和的方式,宋与西夏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局面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1)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2)翻译、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经; (3)用汉字铸造钱币

(4)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1、金的崛起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取得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2、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亡

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4、岳飞抗金:组织“岳家军“抵抗金军,郾城大捷:1140年,大败金军兀术主力 5、宋金议和:1141年 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6、金的汉化改革

背景:金占据淮河以北地区,为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管理,金统治者将女真人大规模的南迁到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定名中都。 措施: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社会生活:鼓励女真和汉族通婚,并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 ※女真文化对汉族的影响

女真服饰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女真乐器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女真的火炕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饮食习俗,这种礼仪在当今仍然有影响。 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蒙古国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贵族尊为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⑴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他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 ⑵元朝统一全国:1276年破临安南宋亡。1279年,统一完成。

⑶元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亚。疆域空前广阔。 3、忽必烈改革

政治上: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 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

(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首次归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

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台湾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3、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 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 交通上: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4、元朝的开放与交流表现

(1)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5、元朝民族的融合

⑴原因:①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的联系与交往提供有利条件;②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⑵表现:①汉民外迁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③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汉族融合,均称“汉人”④回族的开始形成。

为什么元朝出现了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从疆域、交通、对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虑)

◎辽阔的疆域 ◎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畅通 ◎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

民族融合高潮: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②、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③、元朝时期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

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经济方面 ①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

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自然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较北方好 3.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表现:

⑴农业,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苏湖地区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棉花:北宋——两广、福建;南宋后期——长江流域

⑵手工业:

①纺织业:丝织业 蜀地“号为冠天下“朝廷专用【江浙】

棉纺织业【海南岛,东南沿海(松江)地区】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②制瓷业发达:南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宋代五大官窑:钧瓷【河南 禹州】 汝瓷【河南 宝丰】官瓷 【河南开封 】哥瓷 【浙江龙泉 】 定瓷 【河北曲阳 】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③造船业发达;位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从事海外贸易。

⑶商业更加繁荣:①.城市格局的变化:宋代,商业区与居民区界限消除了 ②. 纸币、商标、广告等新事物的出现(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 广告、交子、商标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宋代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社会繁荣市场经济的特征

重要商业城市:大都会——东京(开封)临安(杭州)中等城市——苏州、泉州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社会阶层的变化、

①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和地主

宋代科举名义上向各阶层开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数大大超过唐代。宋代高级官僚绝大多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三: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东周

西周

西汉 南北朝 南朝 齐 梁 陈

北朝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唐 五代十国 宋辽夏金 元

基础 生活化

1、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具体化

1、 齐桓公最先称霸的原因P74

位置优越,经济富庶-----地理位置(物质基础);不计前嫌,重用管仲-----齐醒桓公的为人 管仲改革,国富兵强;尊王攘夷,树立威信。--------谋略,正确的治国方略 2、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P75—76 (1)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秦孝公的支持、诚信、得民心、符合时代潮流、商鞅的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2)以史为鉴-------我看改革

改革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改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改革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改革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 3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他的功绩是主要有

(1)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2)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3)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历史罪过有:(1)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民思想的发展;(2)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严重剥削百姓。(3)大兴土木,穷侈极欲, 修建宫殿陵墓和万里长城。 4、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

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 战国时期,在秦国为何法家思想倍受推崇?P77(联系当的社会形势,说说为什么法 家思想在秦国受到重视?)

在当时,法家的思想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

1

5、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条件)

(1)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和平;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地理位置优越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资源丰富能供应长期战争; :

(3)战国以来,各国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4)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军队威武雄壮: (5)秦始皇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6、秦灭六国采取的战争策略: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秦的疆域:东临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7、秦朝统一全国有什么历史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候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

2

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8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废除分封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经济交流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上:焚书坑儒。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但是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交通上:大修驰道,排除路障,统一车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 军事或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9、对梵书坑儒的评价:(1)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秦刚统一中国,六国遗留势力图谋复国,诸子百家丢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统一;

(2)另一方面,他摧残了文化,钳制 思想,残杀儒生,落下千古骂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亡国的必然因素。 10、梵书坑儒的影响(1)、钳制了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残暴的手段引起人民的不满,促使秦朝加快灭亡。(2)、摧残了文化,使大量文学作品失传,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11、秦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滥用兵力,残暴;严刑酷法,兵役徭役繁重;焚书坑儒等;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暴政,是导致秦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12、公元前二二一 , 秦王嬴政大统一; 焚书坑儒搞专制, 古代文化受损失。

定都咸阳称皇帝, 建立中央集权制。 北击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 中央丞相和太尉, 御史大夫辅皇帝;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规范字。 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13

(1)政治上:继汉景帝削蕃平乱之后,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军事(民族关系):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击匈奴,和亲) (4)疆域治理上: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 在滇池地区设立益州郡,使云南地区隶属西汉中央管理。

还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管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1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到积极作用。从思想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了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不利。 张骞通使西域的意义:P86--87

打通了汉与西域交流的通道,并开辟了中国与欧洲、非洲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3

内容:(1)文化上:改用汉语,改说汉话,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 (2)政治上: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

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并为最终的统一奠定基础。 171) 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节俭,去奢省费。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艰苦奋斗,勤劳节俭;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18、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过程:开始于魏晋时期,完成于南宋。三国以前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魏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并出现南北平衡之势;五代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后来居上;南宋时期完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和平;北方劳动者的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南方人民共同劳动开发;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和优良农作物的推广,促进的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原传统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隋大运河的南北贯通也促进了这一进程。

4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四: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 年.9.18,日本诬陷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段铁路,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

本开始了局部侵华战争。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沦陷,

使3000万同胞过着亡国奴生活。使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了抗日义勇军抵抗敌人,嫩江桥抗战首次打破了蒋

介石“不抵抗方针”的限制。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代表作是《 》,创作于1935年,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后来作为新中国国歌。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主要原因是: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满。

蒋介石还强令张杨两人进攻陕北的红军。

时 间:

发动者及主张: ,目的要求蒋介石 (逼蒋抗日)。

中共代表及主张: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谈判。

结 果:和平解决

意 义: 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关键是:中共所作的努力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目的是要集中力量消灭红军)

材料解析:

“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强邻压境,

请回答:

(1)陕变事起指什么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

(2)文中的汉卿指的是谁? (张学良)

(3)中共的主张是什么?(和平解决)

(4)材料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1、时间: 年7月7日

2、地点:北京宛平城

3、经过:日本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 抗日战争爆发。

中国军人浴血奋战,佟麟阁和赵登禹为国捐躯。

4、意义: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调集大批军队,向北平、天津、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

二、共赴国难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两党合作,建立了 , 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对军队进行改编: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对军队的改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南京大屠杀

1、 年12月13

2、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

3、日本在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期间都曾大肆屠杀中国人民。

阅读下列材料:

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一直否认其存在,并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把“侵略”该为“进入”,

把南京大屠杀改写成南京事件。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东史郎把他战时日记公布

于世,却引起一场官司败诉。

请回答:(1)说出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及屠杀的人数

(2)日本政府为什么要修改教科书

否认南京大屠杀,为战争推卸责任,转移人民视线

(3)东史郎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历史不能篡改,日本侵华历史不能掩盖;人民是正视历史、勇于承担责任的

(4)由此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不忘国耻,认真学习,建设我们的国家, 使国家强大。

2、(日本右翼团体编写的新中学历史教科书)

1937.7.7,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十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日本教科书对哪一历史事件的歪曲?

(2)材料中,日本是怎样推卸责任的?

把七七事变的起因归于中国;把事态扩大的责任也推给中国

(3)针对日本歪曲历史的行径,你最想说一句设么话?

要正视历史,不让悲剧重演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国共两党合作初步形成(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共产党军队改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血战台儿庄(国民党正面战场):

1、 年春, 指挥国民政府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结果:大败日军,消灭日军1万多人。

3、意义: ,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 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二、百团大战 (共产党敌后战场)

1、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2、时间 年8月, 领导了百团大战

3、影响: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 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共七大

1:背景:抗战胜利前夕;

2:时间:

3:地点:延安;

4:内容:(1)毛泽东作了《 》的报告。

(2)政治路线:人民战争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共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

的新中国。

(3)通过新党章,把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内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5:历史意义:

(1)

(2) 。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加速日本投降的事件:①美国向日本( 、 )投两枚原子弹;②苏联出兵中 国东北;③毛泽东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④八路军、新四军等展开大反攻。

2、标志:1945.8.15(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 ,

② ;

③ 。

4、抗日战争的胜利

(1

②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非正义,失道寡助;中国的抗日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③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对日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

④美苏的配合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2)从抗日战争得到的启示: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勿忘国耻,发奋图强; 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动人民群众

5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为何会失败而抗日战争中国会取得胜利?

(1)清朝统治者腐败、妥协投降政策;军备空虚、武器落后;部分军事指挥人员贪 生怕死;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2)同上

光复台湾: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代表在台湾接受日军投降,被日本割占50年之

久的台湾光复(1894年甲午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占主要地位。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五:八年级上册历史三四单元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三四单元复习提纲(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部分)

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

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P43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P44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P44

2.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

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P45

3.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

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P45小字.

4.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

人才。P47

1

5.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P48

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P49

6.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也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P50 第三单元(12、13课)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建军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领导了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

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义: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三湾改编树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6、两次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7、长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

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遵义-四渡赤水(体现了毛泽东的指挥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8、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目的: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内容: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意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1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抗日游击(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 3、西安事变

背景:①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③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红军实行停战。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 扣押了蒋介石。

并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

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课本原话: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4、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

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5、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

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6、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7、血肉筑长城

8、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

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17、中国共产党“七大 ” (1)时间、地点:1945年 延安

(2)主要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9、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字仪式,9月9日

递交投降书,抗战结束。1945年10月25日,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国怀抱。

10、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

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③中国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1、单元小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1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基础知识】 ☆

第11课 北伐战争

1、国民党一大

①时间:1924年 ②地点:广州 ③影响: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2、黄埔军校

①时间:1924年5月 ②地点:广州黄埔 ③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④创建人:孙中山 ⑤校长:蒋介石 ⑥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⑦建校目的: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 ⑧意义: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

①时间:1926年-1927年 ②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③北伐总司令:蒋介石④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⑤主战场:湖南、湖北 主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⑥英雄部队:叶挺独立团(隶属“铁军”第四军)

⑦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⑧挫折: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上海) 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武汉) ⑨反革命政变影响: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也破裂了。

4、南京国民政府

①时间:1927年4月 ②地点:南京 ③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①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 ②时间:1927年8月1日(八月一日后来成为建军节) ③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周贺叶朱刘)

④经过:革命军占领南昌后,南下广东,途中失败,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转战湘南

⑤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军旗升起的地方)

2、八七会议

①时间:1927年8月7日 ②内容: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毛泽东:政权是在枪杆子中取得的)③会后,派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

①时间和地点:1927年9月 湘赣边(湖南和江西边界) ②领导人:毛泽东

③部队番号:工农革命军 ④经过: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向农村进军)、三湾改编(党指挥枪)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①时间:秋收起义后 ②地位: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建立者:毛泽东

④意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5、井冈山会师

①队伍: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的队伍、湘南农民武装和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

②时间:1928年4月 ③共同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毛红军)

6、三大起义的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

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原因: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长征的经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江西瑞金开发(1934年10月) →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

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围剿计划) →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 飞夺泸定桥 → 爬雪山 → 过草地 → 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

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

3、遵义会议(长征的转折)

① 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全面纠正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③意义:一个确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心的正确领导

三个挽救——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一个转折——是党在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你悟出的哪些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革命艰苦奋斗精神等)

6、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①毛泽东等为领导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的正确领导)

②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③,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为实现理想不懈的奋斗精神等(红军将士的浴血奋战)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①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②地点:沈阳(东北辽宁省)

③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史称九一八事变

④日本目的:攻占沈阳,侵占东北 ④蒋介石态度和造成结果:不抵抗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⑤东北人民的抗战队伍: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 、抗日游击队(中共 杨靖宇将军) ⑥东北人民抗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①时间:1936年12月12日 ②地点:西安 ③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

④经过: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⑤中共主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⑥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⑦影响:标志着十年内战(1927年-1937年)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形成

3、西安事变的背景

①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根本原因)

②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两人:张、杨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中共的主张,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继续围剿红军(直接原因)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

①时间:1937年7月7日 ②经过:日军借口士兵失踪向卢沟桥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

③影响:全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④民族英雄: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 ⑤结果:7月底,平津地区相继沦陷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

①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时间:七七事变后

③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年,开赴抗日前线

3、南京大屠杀

①时间:1937年12月 ②经过: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在南京大屠杀 ③屠杀中国民众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数目:30多万

4、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5、七七事变后中国抗战,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有什么不同?

九一八事变之后是中国局部抗日的开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全国性、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

①时间:1937年9月 ②参战部队:八路军115师(林彪师长) ③歼敌数:1000多人

④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 ★

2、台儿庄战役

①时间:1938年春 ②指挥: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③结果:中国军队获胜,歼灭日军一万多人 ④意义: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

3、百团大战

①目的: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②时间和地点:1940年 华北

③指挥官:彭德怀(八路军副总指挥) ④主力:八路军一百多个团

⑤意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

4、中共七大 ★★

①时间和地点:1945年4月延安 ②主题: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③内容: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④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抗战的胜利

①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

②原因:日本屈服于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屈原);蒋介石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蒋干);

★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进攻日本关东军(苏武);毛泽东领导的敌后武装坚持抗战(毛遂); 共产党、国民党、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等共同努力(共工)

③意义: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百年民族耻辱;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

争,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

要贡献。

【巩固训练】

1、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4、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 革命根据地?

5、(江西南昌)某班模拟了一次“红色旅游”的推介活动。下列主题,适用于介绍井冈山的是( )

A、红色的小船——见证了党的诞生 B、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C、革命的摇篮——开创了革命新路 D、七大的会场——指明了光明前途

6、(山东济宁)济宁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他们沿途不可能参观到的是( )

A、遵义会议遗址 B、中共“一大”遗址 C、吴起镇会师纪念馆 D、泸定桥

7、红军长征路处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的是在渡过哪条江河后( )

A、湘江 B、乌江 C、金沙江 D、大渡河

8、(广东深圳)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这一事变是( )

A、西安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9、(江苏徐州)1934年,张学良在东北大学校刊题词:“现在唯一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下列属于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 )

A、投向辛亥革命 B、参加南昌起义 C、发动西安事变 D、卢沟桥抗战

10、(山西太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

11、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哪一次战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八侵,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A、鸦片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2、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

A、1942年,延安 B、1945年,延安 C、1942年,西柏坡 D、1945年,西柏坡

13、下列1931年至1937年7月中国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大举侵华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组织中国军民开始在局部地区抗日 D、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内战逐渐走向联合抗日

14、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取得的第一次大捷是( )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15、1938年,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重大的胜利。这次战役的指挥者是( ) A、林彪 B、李宗仁 C、彭德怀 D、杨虎城

16、(广东东莞)中国共产党经过20多年革命探索后,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

一、富强的新中国”。最早提出这个政治主张是在(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7、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的态度是( )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七: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14-16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提纲第14课1、“九一八”事变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意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3、西安事变背景:①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③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红军实行停战。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课本原话: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第15 课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3、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统计,六周内共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第162、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 后方。3、中国共产党“七大”(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2)主要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4、抗日战争的胜利时间、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字仪式,抗战结束。1945年10月25日,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国怀抱。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

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八: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 年 月 日夜 2、地点:沈阳

3、时间经过: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日本侵略军有预谋地制造

了 ,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 ,炮轰沈阳城。 爆发了。

4、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 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下

令 ,日军又陆续侵占了 。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

部沦于敌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 ,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 等在东北组织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 开始了。

5、东北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 、 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 的愤懑。

二、西安事变

1、时间: 年 月 日

2、背景:(1)日本发动 ;(2)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 和十七路军将领 接受中共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 ;(3)蒋

介石督促两人围剿红军

3、主要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4、起因: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 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 。

5、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 ,实行“ ”,通电全国,要求 , ,这就是 ,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 。党中央派 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 的主张。

6、意义:十年内战(1927—1937) , 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一、血染卢沟桥

1、时间: 年 月 日

2、背景:日军侵略我国 后,继续向南逼近,企图占领 。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

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经过: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 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

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力抵抗。卢沟桥事变,又称“ ” 。

4、标志: 战争从此爆发;日本帝国 战争开始。

5、二十九军军长 、一三二师师长 等指挥部队奋勇抵抗,先后为国捐躯。7月底, 相继沦陷。(北平7月29日陷落;天津7月30日)

6、在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建立 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变为“ ”“ ”,奔赴抗日战场。

二、南京大屠杀

1、时间: 年 月

2、背景: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又发动了 事变,大举进攻 ,接着,又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 。国民政府迁往 ,把 作为战时的陪都。

3、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 ,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 和放下武器的 达 人以上。

4、南京大屠杀说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一、平型关大捷

1、时间: 年9月

2、经过:八路军115师在 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3、意义:这是抗战以来 。

二、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春

2、经过:当时。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

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析,另一路组织在山东台儿庄。双发在 展开激战。八路军歼敌 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意义:抗战以来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上取得的

三、百团大战

1、时间: 年8月至12月

2、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的后方,开展 ,建立敌后 ,打击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所在地 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实行的“ ”政策和“ ”政策

4、攻击目标:破坏敌人的 ,摧毁日伪军的

5、经过: 率领八路军投入 个团朝着摧毁日伪军据点和交通线的攻击目标,开展百团大战。在三个半月的战役时间内,共计战斗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数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

6、历史意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 战役。

四、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4月 2、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3、内容:大会主要讨论 和胜利后 问题。

(1)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 的中国。

4、意义:大会确立了 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争取 和实现中国的 准备了条件。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2、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 、 投掷两枚原子弹; 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3、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 年 月 日,日本被迫宣布 。9月2日,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4、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原因:1、 。2、 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 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②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 重庆谈判·“会纪要谈”→蒋介石毁约

(2) 内战全面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

(3) 战略防御:转战 →粉碎国民党进攻(以运动战为主,歼灭敌人有生

力量)

(4) 战略进攻:1947年6月,

(5)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 /

(6) 战略追击: ·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全国人民渴望 、 。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邀请毛泽东到 商谈国内和平问题的目

的是:①进一步 时间;②为了 ,把制造内战的罪名推到共产党身上。主要原因是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

4.概况:1945年8月, 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 ,谈判目的是:尽一切可能 ;戳穿 的阴谋。

7.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 ”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 年 月,蒋介石撕毁“双十约定”,对 进行疯狂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4.结果:共产党突围成功,中共进入解放战争第一阶段:

5.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 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 。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 。 、贺龙率领 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6.1947年夏, 、 率领 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进入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 根据地。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 和湖北重镇 。揭开 序幕。

第十八课 战略大转移

一、三大战役

1.背景背景:人民解放军进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国民党主力

2、 (百万雄师过大江)

时间:1949年4月23日, 和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命令。人民解放军占领 ,统治中国 的国民党政府垮台了。

意义:维护了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①共产党英勇作战,指挥得当;②共产党尽力争取国内和平,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③国民党发动内战,大失民心;④国民党指挥不当等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篇九: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知识点

八上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

【理清时序、知识整合】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中共七大1931-9-18 1936-12-12 1937-7-7 1945-4 1945-8-15

【单元知识网络】

开始标志: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1937年

中华民族开始标志:七七事变

的抵抗时间:1937年—1945年

中华民族的重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提出: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

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正式建立: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

再次合作

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8月15日

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四单元(17-20课)伟大的抗日战争复习提纲

第17课

1、“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

影响: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队(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 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田汉作词,不朽的民族战歌

3、西安事变

背景:

①“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③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红军实行停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课本原话: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8 课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叶挺)。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六周内共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南京大屠杀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是对整个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

4、启示与感悟: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并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第19课

人后方。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徐悲鸿 《愚公移山》《奔马图》 侯德榜“联合制碱法” 第20课

1、中国共产党“七大”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1)时间、地点:1945年延安

(2)主要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中国战场全面反攻 时间、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字仪式,抗战结束。

1945年10月25日,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国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中共倡导并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援(美、苏的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斗争支持了其他国家人民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

③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单元小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体会:

中国军民在强敌面前,不怕牺牲、顽强抗战的爱国精神;

认识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一致才是民族唯一的出路,国共团结抗日,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最主要的原因;

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现在中日两国,以和为主;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未来中日关系应是和平共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二)中日如何妥善处理两国关系:

(1)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2)日本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后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三)中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的态度:

(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2)相互尊重和理解(3)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

(4)继承和发展两国世代友好关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第五单元(22-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复习提纲

一、背景 1945.8——10 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积极备战

2、目的:(1)蒋介石:赢得时间、欺骗人民

(2)中共:争取和平、戳穿阴谋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和平建国)

4、意义:教育和团结了人民,中共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

二、爆发 1946.6 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三、过程

1、战略防御阶段 1946.6——1947.7

(1)1946.6---1947.3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2)1947.3---1947.7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陕甘宁解放区 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毛泽东、周恩来) 转战陕北

西北人民解放军(彭德怀、贺龙) 青化砭战役(“蘑菇战术”) 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 孟良崮战役

2、战略进攻阶段 1947.7——1948.9

晋冀鲁豫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 挺进大别山,威胁武汉、南京

3、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

四、结果

1949.4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败退台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②中共主张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新中国;

③国民党企图发动内战,实现其独裁统治;(面临:和平还是内战、民主还是专制,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抉择)

双方目的:

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2、时间地点: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日 重庆

3、人物:国民党——蒋介石 共产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4、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5、双方主要分歧: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合法地位的问题,国共双方未达成协议。

6、意义:中共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扩大了中共的影响,赢得了民心,戳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国民党处于被动地位。

二、内战全面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2、标志: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集中优势兵力,个人歼灭,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3、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目标:陕甘宁解放区(结果:毛泽东、周恩来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经过多次战役,粉碎敌人的进攻) 山东解放区 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夏

2、经过: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

3、结果: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4、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四、三大战役——与国民党进行主力决战

1、背景: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奋战,消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国民党主力收缩在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3、战役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奠定了渡江战役的基础。

(3)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由于中共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4、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五、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

2、指挥:毛泽东和朱德

3、结果: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