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一: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一、 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选择题注重在变式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出题者通过创设情景变更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角度,以突出对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的考察。
2、出题者还注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注重对历史事件根本原因如:11康有为题;
3、注重从宏观视角考察。如:非选择题26题“面对《时局图》反映的时局,国内各阶层采取了哪些行动?”29题“3年以来,30年以来,1840年以来”反映的事件有很好的概括性。
二、答题分析
本校八年级参加期末考试人数112人,在较规范的按照标准答案阅卷的情况下,年级平均分58.6分。最高分最低分1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错误主要集中在第10、11、12、15、16、19、25小题上。
第10题,对联“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扬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反应的历史事件,部分学生不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意义,导致乱选。
第11题,错误率最高,对康有为“跪着造反”的根本原因,学生不知道从阶级基础来分析。分析失分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师不注意深入挖掘教材,只讲“然”,不讲“所以然”,只讲历史事件发生的流程、概况,对历史事件发生根本原因讲到的很少,导致学生没有练习,大面积失分。
第12题,是已经做过的题目,当时学生多看不懂漫画内容,不知道武昌起义先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而后才是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非选择题
27题失分较少。少量学生失分在于对三民主义表述不精确。
三、教学反思
1、老师们教的很认真,学生背的很辛苦,成绩却如此之低,真的难以交代。如何从知识的背诵,转向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学的首要问题。
2、教学中教师不光要教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挖掘“为什么”,想办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抓住历史事件最核心本质特征、根本原因等。
3、平时教学要多从宏观角度、阶级类别角度总结、归纳历史事件。
4、要培养学生兴趣。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面宽广、注意思考的同学考分很高,而对历史学习没有热情,靠临时死记硬背的同学则考的很差。
5、 要有充分的有深度的练习。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答题习惯。
6、要注意运用课本小字部分教学,以及把彩图、照片充分运用在教学中。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二:九年级单元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第二单元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一、命题思想
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依据中考的要求和特点,结合我校初中教育教学的实际,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即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情分析
1、题型:符合新课改题型要求,分为两部分,一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题型新颖,问法灵活,考查全面,形式活泼,十分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通过这些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应用能力,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彰显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 2、难度:试题难度适应中考的要求,难易适度,在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上,适当的设计一些拔高题。
3、范围:本次考试范围是历史九年级上册第4课至9课的内容,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主体内容,且重点突出。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基本达到了一致:既反映了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又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试题覆盖面广,符合新课标要求。
4、成绩 :从整个卷面看,成绩还是好的,平均分65.47分,及格率也较高,达到学校的要求。个别学生还取得了89以上的成绩,但也有一部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角度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结果导致失分过多,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题型分析和总体评价
1、第一大题是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
从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选择题较简单,优秀学生比较多。其中,失分率最高的是第2大题、第23小题的第2题和第5题、第24小题。在解答选择题时,很多考生是按照思维惯性,在作原有题的基础上,不加思索的选择,而没有考虑题中的限定,所以出错的比较多,另外,光靠死记硬背和单一的学习历史事件,而不注重对事件的理解和联系是不可取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
2、非选择题中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失分多,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第23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部分学生答题时没有思路,找不出头绪,不知如何下笔。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
第2大题综合题回答时,学生对这一题型不熟悉,在概括能力和题目理解上能力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措施:
历史是中考考试类学科,但学生在平时学习是不重视,这种教学现状,已经长
期存在,可以说,很多老师都很挠头。如何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如何使学生既不用机械的死记硬背,又能很好的理解知识掌握要点?谈一些我的认识:
1、加强专业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注重与同科教师和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工作。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树立终身学习观,在学习---研究--实践----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理论知识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
3、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6、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书写规范化训练,讲究字迹工整,格式符合要求。
②加强审题能力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③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掌握,特别是准确掌握时间,少写错别字,避免概念含混,漏字等现象。
④加强表达能力训练,用词准确,阐述问题要紧扣要点,条理清楚。
⑤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三: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四: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四分五裂,人们渴望统一
B.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的阻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C.改革派积极提倡 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2.7世纪中期,在日本发动宫廷政变取得成功的改革派代表的是
A. 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地主阶级的利益
C. 农民阶级的利益 D. 资产阶级的利益
3.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①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② 穆罕默德病逝
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④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A.④③①② B.④③②① C. ③①④② D.①②③④
4.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把部民转为平民
C.废除了世袭制,以才选官
D.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5.伊斯兰教历元年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相关?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 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6.根据史料探究历史的真谛是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对上图(9世纪日
本人的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书法艺术受到日本人的喜爱
B.日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C.中日文化交流较为密切
D.作者可能是谴唐使
7.对西欧城市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罗马灭亡后,西欧城市衰亡了
B.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C.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级形成了
D.西欧城市多为政治中心,规模很大
8.对西欧封建社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近1000年 B.西欧封建主重视教育、文化发达
C.西欧封建社会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 D.在精神、文化领域神权高于一切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廷帝国 ②14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兴起 ③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500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④东罗马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 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1.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1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 B.兵权 C.财权 D.神权
13..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4、“圣诞节”和“十字架”与下列哪一种宗教有关: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佛教 D道教
15、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来源于:
A 城市中的市民阶级 B教会中的教士
C 封建领地中的大小封建主 D 封建社会的农民
16、从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可以看出, 中国哪一时期文化对它影响很大:
A、秦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17.宗教问题,现已成为某些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信仰“真主”安拉,以《古兰经》为经
典的宗教是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
18、在西欧中世纪,国王与大封建主之间,大封建主与小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
A、奴隶主贵族与平民的关系 B、雇佣与被雇佣的特殊关系
C、封主与封臣的上下关系 D、父兄与子侄的亲属关系
19、在我国《后汉书》中记载了东汉与罗马帝国的交往,书中把罗马帝国称为:
A、天竺 B、大秦 C、大食 D、大和
20、“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句话出自
A、穆罕默德 B、马可·波罗 C、释迦牟尼 D、屋大维
21.中古时期西欧处于哪一个历史时期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2.6世纪欧洲最主要的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 B.查里曼帝国 C.英吉利王国 D.意大利
23.西欧封建制度开始确立于
A.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B.843年 C.9世纪 D.5世纪末
24.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主是
A.教会 B.国王 C.大封建主 D.骑士
25.下列事件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相关的是
A.大化改新 B查理马特改革 C封君封臣制 D"丕平献土"
二.非选择题(50分)
②这次改革历史上称作什么?
③它是何时开始实施的?
④这次改革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有何启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约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田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的《田令》
材料二 “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
-------唐朝武德田令
请回答:
①日本田令和中国唐朝田令有什么共同点?
②这个共同点能说明什么问题?
3.阅读以下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念:念诵“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拜:每日要面向克尔白神庙按规定的仪式礼拜五次。
课:每个信徒都要交纳天课,即施舍财物。后变为国家税收。
斋:在回历9月进行斋戒,即从黎明到日落整天戒除饮食。
朝:每个信徒,不分性别,只要身体健康,旅途安全,能自备旅费,而且家属的生活有着落,平生要朝圣一次。
请回答:
① 这是哪种宗教的宗教礼仪?该宗教的创始人是谁?
② 该宗教的信徒如果要去朝圣,你认为他应去哪座城市?
③ 该宗教的创立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何作用?
4.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它们分属于亚洲东部和西部的两个重要国家。
回答:
(1) 图一从建筑风格上看,该寺仿效隋唐风格,你知道当时日本还有哪些方面受隋唐影响?
(2) 图二中,该神庙属于哪一宗教?麦加对该教有何意义?
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法度,法则)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 材料二 “古代日本国家图”
(1) 从图中可看出,日本有何自然特点?
(2) 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
(3) 从扬州到日本的九州岛,依次要经过的海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鉴真——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唐玄宗时,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屡遭挫折,出生入死,甚至双目失明,但他仍继续努力。当鉴真与弟子们到达日本时,日本天皇以隆重的礼节相迎。他们带去大量书籍文物和许多药方,鉴真用鼻嗅的方法,帮日本人辨别了许多药物,日本药商界奉他为始祖。
(4) 鉴真为中日友好交往做出了什么贡献?
(5)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请用你所学的地理知识为他设计东渡的最佳时间,他最好于每年的________月东渡,为什么?
(6) 日本派出的谴唐使于__________月到中国来最合适,为什么?
(7)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其他民族好的东西,近代曾学中国、学西方,强盛起来。现在,日本先进的东西也影响中国,你能举几例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A 4.D 5.C 6.B 7.D .8 B .9.B 10.A 11.C 12. D
13. C. 14.A 15.A 16. C 17.B 18.C 19.B 20.A 21.C 22.A 23.C 24.A
25.B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 答:①日本 ②大化改新 ③7世纪中期(公元646年)
④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近代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2. ①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②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土地
制度是仿效唐朝均田制。
3.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2) 麦加。(3) 一神崇拜,
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打破了氏族之间的界限,确定了以
宗教和地区为基础的社会。
4.(1) 政治、经济上仿效隋唐进行大化改新;文字、书法、
生活习俗等方面。(2) 伊斯兰教。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5.(1) 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2) 从汉朝开始。 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3) 黄海 东海 (4) 他在日本十年,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昭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5) 6---7;因为此时顺夏季风和洋流。(6) 2----3;因为此时顺冬季风和洋流。(7) 如:家用电器;汽车;动画片;穿着打扮等。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五: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1、题型结构
这套试卷在题型上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二部分是非选择题。按照考试要求,历史试卷总分为70分,选择题15个,每小题2分,共30分,非选择题共40分,由判断改错和材料阅读两部分组成,其中判断改错6分,四道材料分析题34分 。
2、考查内容
本套试卷主要考察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即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内容。
3、试卷特点
(1)、突出基础
本套试卷增加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的大部分和判断改错题主要针对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问题直白,易于回答。从材料分析题来看,所选历史事件都是世界近代史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分别考查了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
(2)、难易适中
从试卷整体上来看本套试卷难易程度适中,突出重点历史知识,很少有偏题,与中考题型及难易程度相当。
(3)、注重学以致用
新课改以来,历史学科的试题一反过去的面貌,注重历史知识与现实的结合,注重了学以致用,注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套试卷充分的体现了现在历史命题的趋势,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当中。材料分析题构成了非选择题的主体部分,他侧重于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一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套试卷的材料分析题其难度是不断递增的,尤其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如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掌握不够,根本无法做出判读和回答。
二、答题情况
从整个历史考试情况来看,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从得分率上来看,得分率较高的是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知识的记忆,这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失分较多的是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基础上的提高与扩展,主要是材料分析题。从本次考试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他们在做题的时候不审题,做选择题时不能全面去权衡选项,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后就盲目下结论,导致失分。对主观题做总结的时候草草行事,思路不完整,总结不全面,以完成试卷为目的,结果成绩可想而知。
三、教学启示
1、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因为基础知识在总分值中占得比例最大,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
2、在教学中应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内容多角度、多途径的分析能力。近几年的中考试卷非常注重这一点,同时,这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必需。
3、平时做题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规范答题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能力。要加强历史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4、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努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六: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一
刘振宇
一、考试情况
九年级共有456人参加考试,平均分48分,优秀率7%,及格率43%。
二、学生答卷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态不端正不认真主动,厌学情绪较重,基础知识不扎实,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本观点、原理、概念等都不能牢记,欠缺科学的方法,灵活性较差。综合分析能力低,尤其是审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差,缺乏主动创新意识,总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不加思索,见题就做,照搬照抄现象普通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也差,不懂得运用历史术语表达相关内容。尤其是有些学生还存在不作答,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三、今后教学建议
1.以课本为主,重视落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始终是考查的主体与重点。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学会梳理历史线索,并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建构立体网络知识结构。
2.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能力。
3.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如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文学、历史与政治常识等,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联系的意识。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联系的方法,养成联系的意识,综合掌握各科知识。
4.注意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素材,并通过多种形式,把历史课堂变成真正的人格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乐园。
5.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实施愉快教学。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堂,教师要更多地创设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效率。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交给学生开启历史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刘振宇
本学期的第一次月考已结束,为了充分地获得考试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下面对试卷做以简要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分析
1、内容结构:
本次考试内容涉及初中历史所有知识点,满分60分。
2、目标水平结构:
根据课标和中考范围及要求,本次选题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测查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的测查,例如历史试题中的时间、人物、事件和意义等等。
3、题型结构分析:
本次试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类。其实非选择题又包括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分析说明题、探究题。另外,试题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日本“3.11”特大地震和海啸。
4、难度分析:
本次试卷总体来看难度适中,梯度较合理。
二、答卷情况分析
1、成绩分布情况:
对三个班成绩统计情况,60分以上的一共15人, 其中145班8人,146班5人,147班2人。及格人数都不到30人。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错别字严重。
如遵义会议写成“尊议会议”,一国两“制”写成一国两“治”等。要求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强调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
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
具体体现在简答题17题中。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如探究题20题,世界格局的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学生混淆了,这样失去了本不应该失去的分数,因为学生是记得这些基础知识的,只是历史概念上的混淆罢了。
4)学生联系新旧历史知识,联系中外历史有一定难度。
这次月考是学生总复习以来的第一次全方位模拟考试,学生失分严重,没有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5)学生答题不完整,语言叙述不规范。
比如材料题,说明学生思维局限,不开阔,局限于老师传授给他们的东西,没有发散思维,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答不到要点上来。
6)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运用能力虽有所提高,但还须予以重视和加强训练。
三、教学分析和教学建议
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和反思,发现在指导学生复习时重知识结构、轻内容整合;重基础知识、轻热点分析;重题型训练、轻方法总结;重布置任务、轻心理调节。
2、鉴于以上问题与不足,在这之后的教学中将:
(1)加强集体备课。
(2)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处理好“厚”与“薄”的关系;
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使书由厚变薄;然后,有一个知识点全方位联系相关内容,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使书由薄变厚。
(3)关注热点,处理好热与冷的关系。各类时政和社会热点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在复习时要关注重大热点,也要关注一些冷点,因为冷与热是相对的,一些尚未有定论的热点中靠一般不会涉及,但一些具有长效性的冷点则往往是考察的重点。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知识点,做到小切口、大容量、多角度的分析。
(4) 注重能力培养,处理好思与练的关系。
要研究课标、考试说明,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发现规律。要加强典型例题和题型的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方法,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归纳、分析能力。
(5)关注心理健康,处理好紧与松的关系。
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中考成绩的重要因素。随着中考的日益临近,考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容易导致考试焦虑。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实事求是的调整自我期望,放松心情。 九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刘振宇
一、试卷特点
从试卷测试的内容上看:
1、整套试卷依据课标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没有偏题、怪题,考查的内容都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大事件。如三大宗教、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
2、试题引用图片和文字材料较为丰富,增加了试卷的可读性、灵活性,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一问一答方式。
3、试卷考虑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一次是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把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发动鸦片战争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4、联系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大事。如北京奥运
5从试卷范围来看:古代史仍占据10%内容,分布在选择题部分,重点考查的还是近代史部分。
从试卷难易程度来看:
1、难易适中,既有对基础知识记忆的再现,也有对学生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的测试。
2、测试方式多样化,试卷内容叙述较为灵活,对学生有一定难度。比如问答题31题的第一小题,本来内容是平时熟悉的,但测试方式换成了表格的形式,就蒙住了一部分学生,填不上来。材料题中“对于美国历史奇迹,你有何认识?”,问答题中“说说日本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面„„”这些叙述都较为灵活,学生理解偏差就会失分。总之,整套试卷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能拉开一定的距离。最亮的地方就是重基础、重能力、灵活不呆板。
二、考试情况分析
(一)、学生整体答卷情况。
1、期末测试是大型考试,学生都较为重视,态度比平常更为端正,竭尽全力答题,所以答卷整体来看是规范的。
2、大多数在学习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
3、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如对材料题29题“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欧美社会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的总特征”的回答,学生能概括出来,真是难能可贵!也很有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能答出英国工业革命后发动鸦片战争,并使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明新课程改革之下,一部分老师身先士卒,充当了新课改的先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答卷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1、错别字严重。
2、学生审题不严密,不准确。
3、学生对有的历史概念模糊。
4、学生联系新旧历史知识,联系中外历史有一定难度。
5、学生答题不完整,语言叙述不6、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模糊、混淆。
6、学生把握历史总体特征的能力比较差
三、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七:2014年九年级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分析
2014年九年级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分析
九年级第二次联考及阅卷工作已圆满结束,现将这次考试的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做简要分析,以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一、 试题分析:本次考试考查范围涉及七、八、九三个年级
的历史学科,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1——20题为选择题,其余为非选择题,内容广泛,涉及了三个年级的基础知识,当今周年事件、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
二、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这次成绩普遍集中在40——
60分之间,分值拉开不是很大,失分率较大的集中在选择题上,填空题相对得分率最高。我校参加考试人数为189人,其中60分以上10人,60——50分为71 人,50——40分73人,40分一下的35人。通过分析试卷,反映出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比如选择题1题,此题非常简单,考查的就是基础,可是部分同学却选择错误,主要就是平时基础知识没有掌握。2、理解、分析、概括问题能力差,比如:第17题(4)小题,完全是开放性的试题,开放性不等于随意性,大部分同学回答的很随意;还有第17题(3)小题,部分同学没有很好的审题,而且回答的也不够细化,失分很严重。3、语言不规范,掌握的知
识太死,不会活学活用。另外也反映出部分同学答题不能分点写,不会看分答题,写得太多。
三、 应对措施:1针对问题,回归课本,相关知识进行迁移
联系。2、精心备课,增加课堂容量,提高练习的含金量。3、多给学生归纳答题方法,并附以配套练习。4、重视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进一步加强审题训练,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题目中的限定条件和关键性问题。6、教育答题要规范。7、正确对待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要让学生互相自己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再给予点拨。8、真正发扬集体备课的优势。群策群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八:九年级历史摸底考试试卷分析
谯城区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上学期摸底测验
历史试卷 成绩分析
育苗学校 中学部 王念华
一、试题情况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采用闭卷考查的形式,满分70分和政治同堂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1、题型:本次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为单项选择, 非选择题为填空题、判断题和材料分析题。
2、题量与分值:选择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非选择题有5道大题,共50分。分值分配合理,题目难易适中,学生一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3、试题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难易适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择题大都是考查较简单的单一知识点,但题干设计巧妙,学生需认真审题才可看出答案,但材料分析题有一定难度,学生须认真分析才能作答,非选择题的判断题设计也是如此。
(2)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中的4、7、8和10题、非选择题的判断题等,学生若只是死记课本知识是难以作答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3)试题具有时代性特点,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第材料分析题中,借鉴英国、美国历史发展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请你为中华民族复兴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整体情况:
本次九年级考试人数为230人,平均分为57.88,优秀率为49.33%,
及格率为70.67%。从整体上看,高分的不少,而不及格也不少。
(二)学生答题情况:
1、选择题完成较好,失分最高的是9、10题;非选择题12题的第1小题、11题准确率挺高,但15题正确率很低,只有很少学生答对。
2、失分原因分析:
①学生理解运用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较差。如选择题学生不会总结造成失分。
②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很多基础题也会失分。
③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差和概括归纳能力差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考试成绩分析:
九年级考试时间有限,题量不能过大,选择题分值较高,且较有难度,学生出错较多,非选择题侧重于记忆,但学生没有习惯背诵,十分较多,还有就是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对于以前在八年级历史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已经很难在这些题目上花费时间,答题也不认真,失分较严重,还有就是闭卷考试,没有见到模板,不知道考试的方向,有很多疑惑.
从卷面得分来看,年级平均分41.53,及格率64.41%,优良率7.95%,过差率7,36%,主要成绩集中在50-66之间,不甚理想.
四、改进措施:
1、注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加强学生的审题能力训练,教会学生审清时间空间,审准关键词的意思,审准答题方向,选择题怎么做,材料题怎么做,判断题怎么做,从哪里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计划地用相关试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回答相关问题的要领,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试能力。
3、加强学生答题规范的训练,平时教学中不要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
求,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认真答题、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复习过程中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归纳,帮助学生快速、牢固地记住知识点。
5、狠抓部分学困生,对他们多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及格率,降低低分率。
6、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平时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力争自己的教学能力能有质的提高。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九:九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2011—2012年度秋第二学期九年级历史
期末试卷分析
西梁学校 原国明
一、试题分析
总的来说,这份试题容量大,综合性强,难易适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25小题,26小题。
二、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
选择题满分4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28--32分之间。出错较多的是6、8、9、15、20几个小题。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等等。
(二)列举题
本试题共10分,满分占到10%,大部分学生得分在5—8分之间。年代标尺出错率较高的是C,公元前2世纪的历史事件,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不准,导致答案五花八门;填空题错的较多的是(4)小题,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设计者,大部分学生审题不清,答案写成瓦特。
(三)读图简答题
本试题总分8分,得满分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得分在4——6分之间。造成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答题不规范,如排序题,有的学生竟在图片上排;其次是抓不住主要知识点,如(3)小题谈谈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很多学生答成《法典》的作用,或拿破仑的个人影响。
(四)材料分析题
本试题总分12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9分左右。第(1)(2)(3)小题90%的学生都能全对,(4)小题哪一国家在黑奴贸易中获利最多,正确答案是英国,大多学生记忆不准,错写成非洲或葡萄牙。(5)小题30%的学生不认真审题,对黑奴贸易的过程叙述也不完整,造成失分。个别学生知识没掌握准确,造成错误。(6)小题学生能答道葡萄牙和西班牙,但还有多答的情况,有美国,英国等,导致出错。(7)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答案不全,答案有三点,但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出两点,答不出第一点,即种族歧视这点。
(五)材料说明题
本试题共6个小题,满分15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0左右,错的较多的是(2)(5)小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吃不透材料、知识点把握不准。(2)小题试题问“改革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哪一项?”多数学生答为“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造成失分。
(5)小题,日本、美国政府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变通,导致出错较多。另外,(3)小题对于法律文献的作用,很多同学答成“美国南北战争”的历
史意义。
(六)探究题
这个试题满分15分,学生得分差距较大,好学生在14分左右,差的在10分以下,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1)小题出错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导致答案答反。(2)小题也出现同样问题,材料中提到的“新思想理论”指什么?一部分学生写成《共产党宣言》,诞生的标志写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因审题不清导致该小题学生失分严重。(4)小题,试题问“工业革命的贡献”,学生大多答为工业革命的实质“用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操作过程”。(5)小题问题主要是还是学生审题不清,答案不全,多数学生只回答一问,只答“矛盾和挑战”,不答“幸福与进步”。(6)小题学生不注意看时间“公元7世纪”,所以答案写成“明治维新”,导致失分。(7)小题,三个资产阶级革命共同原因,问“民主政治主要体现在哪里?”多数学生看不懂题意,导致失分。
三、采取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
2.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平时学生学习关注微观的多,用功在某一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意义。复习时,应多关注宏观知识,纵向综合,横向综合,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体系构建。教师教学中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
3.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不认真审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
4.注意答题规范性的训练
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规范答题。
5.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诸如材料题、读图题、选择题、探究题等各种题型的做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试卷分析篇十: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命制参评材料
学校 濮阳市油田第四中学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三
命题人 王艳
电话 18236004604
2013年 5 月 20
日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濮阳市油田第四中学 王艳 初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