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 五年级 |

【www.guakaob.com--五年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教学本单元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单元教材,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三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人物描写一组》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课文,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采用用如下步骤:一回顾交流,即畅谈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二阅读片段,即分别阅读各个片段,感受各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三最后整合拓展,将三个片段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三个片段同是写人,写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自己有何感悟或体会,并相机开展课外读写实践。本文三个片段的人物描写都儿童诗两首非常的精彩,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各个片段描写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生经过查找资料在预习的时候对三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引导,学生很快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刷子李》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个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就注重了细节描写。教学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平时写人的文章当中。通过文章细节描写的分析,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学习了写作的方法。同时由于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吸引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比较高。

《金钱的魔力》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教学时,让学生结合前两篇课文的学习的描写人物方法教学本文,交流通过学习本组的几篇课文,自己结识了哪些人物,作家的哪些描写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交流的基础上顺势转入阅读本文。本文重点是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人物言行的前后变化来体会。学生通过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很快就体会了人物的特点。

通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须鼓励大胆地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加强引导课外阅读有关书籍,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执教: 年学期

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都在阅读,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统筹安排,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一边让学生学习课文,一边让学生收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同时开展了“读书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读书和写作方法,特别是加强了对反复读书的意义和方法的学习,学生深受感染。对习作中要写真实的事,学生受益非浅。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注重了这高年级识字教学的探讨,在教学《窃读》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其它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这一课时教学中,贯穿课堂的始终是——读,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高年级要以阅读为教学重点的要求,将识字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导入时教写字,在读书中识字,在具体语境中知意,抓重点指导写生字,并展开了各种训练,打破了目前高年级板块式的识字教学模式。这堂课“寓识于读,识读结合”,彰显了识字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 —阅读,使识字和阅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过,我思考过:这样读时停顿,并掺着讲解,是否影响阅读时情感的体验。通过我的反复实践,由于是初读课文,好像没有什么影响。要有影响待在课后或利用早读课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执教: 年 学期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次,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重点进行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 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四年级时,我注重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本学期,我开始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在本组略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方法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在课文的阅读时由于学生读得不够熟练。方法还不会用运,因而“生成”效果不佳。没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将沿着“导入检查——质疑梳理——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作业拓展”的教学思路进行探究,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执教: 年 学期 第三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本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并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说明性文章,将说明分为以下几类:1、说明植物形态特征的;2、说明动物生活习性的;3、介绍产品使用方法的;4、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原因的;5、说明事物形态及特点的等几个类型。并提出了学习说明文单元时要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学习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确定为:一、初读课文,划分类型。即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看所学课文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类;二、再读课文,解决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和词语的理解。说明文中通常有许多专业的词语,需要查找资料才能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默读课文,根据类型探究。也就是根据说明文的类型,看课文说明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四、抓重点词句,搞清说明方法。五、自己感受,运用说明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阅读说明文。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找说明方法时,学生很难对上号,特别是举例子和打比方容易混淆。这时,我随机渗透了描写、叙述、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与说明方法做比较,让学生获得了新知。

最后,让学生看一些产品的说明书,要学生说清楚说明的是特点,还是作用,或者是其他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做好小推销员。想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想好后,写一篇说明文。

这就是我教本单元的一些基本做法,从成效上看,效果还不错。

执教: 年 学期

一、单元主题教学促进了学生步入小学高年级初始阶段的成长

在实施了“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三个单元的教学后,我们学生领悟了一些从年级段到单元组再到具体课文学习的整体认知,感悟出单元把握与具体落实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就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的教学,且收获颇丰。

语文源于生活的需要,又在生活中还原语文的本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素养,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二、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文本中理解学习生活的启示

在“生活的启示”这一个单元,文本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为课例进行系统训练。教学本组内容,我们认为只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从校本资源中学生耳闻能熟的钓鱼、到达某个地方的不同线路、鸟等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氛围中,渗透生活的启示,体味生活与学习语文的密切联系,而后在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罗马、珍珠鸟等本校不熟悉的东西,才会事倍功半,而且可以把相对来说较为乍熟还生的文章内涵衬托得熠熠生辉。

本单元有两大特点,首先是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如,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次是因为课文的情节性强,所以学生爱读,读得出真情实感;因为语言质朴简洁,所以学生能读,读得懂字里行间的灵动主题;因为含义深刻,所以即便学生一时无法全部消化吸收,也会在师生的互动中,领悟出生活的诸多启示。总体来说,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真正体现出融哲理于文本又在文本中诠释哲理的双向互

动,在这种有机互动中启迪学生要在生活中有所启示,在启示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生成文本与道理、哲理。

三、学以致用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思维

语文的本质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学习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几位教师就因势利导的展开了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搜集座右铭——健康是幸福的源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善待小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的概率较大„„座右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别人的话,也可以理解性的解读名人名言,还可以自己撰写,如我在读中学时,生怕自己误了自己,所以写了句座右铭“我将来会后悔自己现在没有好好读书”,言中之意就是珍惜今天,成就明天。这里,教师要注意在“具体生活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启示,在互帮互助、互学互进中,玩味生活的启示文章的价值。

通过本单元文本的学习,学生具体弄懂了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二是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学生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领会到,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多想办法,总能克服,走向成功的,这广场好比取得的成功,通往广场的路路上的阻碍好比前进时遇到的困难。又能从《珍珠鸟》领悟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来源之一,得从小培养这种热爱动物,以人类的亲和力熏陶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总之,“生活的启示”是教师教的范本,不是唯一的就事论事的蓝本,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的全部,均饱含着人类进步的哲理,其价值在于你是否善于开动脑筋,睁大眼睛去发现生活,获取有用的启示,进而指导自己的生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三: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供参考】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五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教育学生要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但就像我上课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样:总是在计划的课时之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此类问题,在新课改后愈加明显。我经常为此事烦恼,更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出现此现象,主要还是自己作为指导者,这个“导”的功底不够,上课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怎么样地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自己的能力还不是很强,驾驭教材,驾驭课堂能力有限。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文化功底太薄,不能满足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所以,没办法,只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新入选教材的文章,这篇课文围绕的是这样一个核心——“人的一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成长都应该以书为自己的伴侣。”

并在其中渗透了作者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和读书的悟道的常规方法。号召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以书为侣”的好习惯。

我采用联系比较,让学生将作者对书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书,让

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反思了一些东西:真正的语文科应该上得实在一点。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着力把语文课打造得短小精悍一些,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过程也力求简单。我的教学目标是“两个一”:读通读顺一篇课文,解决书后的一个问题。

课堂上,我着力地给足时间,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回答书后要求回答的问题,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学生接触材料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文不读熟不开讲。”这是特级教师们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课堂上我从一次自读,二次选难读,三次展示读,后面的随机读,都希望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把语文学习得更加实在一些。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本节课我选择的媒体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简单的幻灯片。几乎用了比较原始的手段,和学生对话,和文本碰撞,激发学生思考。另外,我还很关注细节,让不爱举手的同学发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我觉得实在还要体现在让学生乐学,爱学,这需要教师实在地引导,热切地鼓励,真切地调动,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内非肽分泌得比较多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加有效,实在了。

语文课要姓“语”,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安排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如:静读思考问题,师生(生文,生生)之间的对话,句式变

化的意义,读书方法的交流和掌握,对于读书理念的反思,评价这些都是在品词析句中,在引导交流中,在方法指导中实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语文味儿”。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一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教学重在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有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文本中没有难理解的句子,但成语教多,有些还是很常用的,但我们这里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强,总是依赖老师,经常都要老师督促才去查词典。这节课,我除了引导他们理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外,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没有讲得太多,其他的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实际来谈体会,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领会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是真正学会学习。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意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诗意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传统古诗串讲串问、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四:S版小学五年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1、《小麻雀》的教学反思

《小麻雀》,出自于高尔基的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小麻雀普季克自作聪明、天真可爱、不听妈妈的劝告从窝里掉下来,在妈妈奋不顾身地抢救下,最终学会飞的故事。这篇童话比较适合孩子们阅读,从文章中大多能够体会到那种麻雀妈妈伟大的母爱,特别是分角色朗读,同学们能够尽量体会小麻雀普季克、麻雀妈妈的语气和心情去有感情地朗读。

整体反思本节课,我认为刚刚与假期结束回归课堂的学生上的第一篇课文,学生与教师之间适应的不太好,特别是一个假期的生活,好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变得暂时有些拘紧,放得不够开。如朗读课文时举手展示的不够充分,再如理解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大多学生回答的比较浅显,声音也不够自信。两节课时进行一个比较,第二课时就比第一课时学生的整体表现要略好点。

本堂课成功之处:

一是透过童话的文本,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通过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麻雀妈妈与小普季克的形象特点。二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本节课的失败之处:

限于时间的问题,原本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与父母争吵的一件事,从中感受父母的伟大平凡的爱,当我看到孩子们那羞红的脸,再加上我讲了四年级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母亲的呼唤》,

学生都已陷入了沉默中,故本篇课文没有很好地拓展,今后教学还应当尽量地予以拓展。

2《金奖章》教学反思

《金奖章》一课的思想准备到选课、备课、试讲、修改,到最终的讲授,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紧张的,这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更是一次不可缺少的砺炼。这节课也令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反思整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感受:

一、教学设计上,首先,基本较好地运用了三勤四环节教法,如自学阶段以两个大问题统领,对比群鸟和乌鸦前后表现,思路较为清晰,但由于课文内容浅显,自学阶段交流比较充分,就没有安排讨论解疑环节,这是欠缺的一处,也是设计时感到无从下手的一处。其次,教学内容比较充实,兼顾了读、说、写,但对于一个课时的课堂又显得多而无法全部充分训练。再次,设计比较平实朴素,关注了语文能力的训练,包括词句、朗读、情感体验与写作方法等,但都不够深入,有些地方只是点到即止。除此之外,作为公开课,此课设计上并没有明显的亮点和新意,最初我和几位老师探讨,也设想了一些诸如借助教具情景导入、当场为学生颁发金奖章、设计颁奖词等环节,但几次考虑,最终还是删去了这些并没有太大意义的“花边”。

二、课堂把握上,应该说整体顺利,但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失误——超时。几经删改的教学设计已经让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明晰于心,抓住了几个大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也较为出色地发挥了水平,课堂流程进展顺利。但最后的小练笔却被挤出了课堂时间之外,我没

有及时停止这项训练,因而造成了明显的延时。对于这“画蛇添足”的一笔,我在几次试讲都没有顺利完成时已经意识到了,但考虑到没有写的训练会使整节课显得单薄,我还是顽固地将这一项保留了下来,期待能在课堂前半段加快节奏省下时间,可最终仍旧失败了。彭校长在评课时说,我应灵活对待,没有时间写就让学生讨论一下并说说思路,我觉得这点提得很好,用口语训练代替书写训练,既没有削减课堂厚度,又节省了时间,本应如此。但我始终没有想到这样做,这正是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应变能力的欠缺,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灵活发挥,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孩子。

三、教学基本功上,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然能使我较为沉着地站在许多老师面前授课,但中间也暴露了太多不足,如过渡不够自然,教师用语不够精准、简洁,评价语单调,应变力不够强,激情不足等等。这都是往后每节课都要注重自我训练的地方。

3《没头脑和不高兴》教学反思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出自于五年级语文S版第三课童话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童话故事形象地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的做事特点,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加之本课属于略读课文,简单形象的事例,让学生迅速总结出了“没头脑”的做事特点是丢三落四,“不高兴”的做事特点是与别人相反叛逆。课文诙谐幽默的语言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给语文课堂带来了阵阵欢笑。

本堂课是我执教的最最快乐的一堂课,原来孩子们的笑声竟然如此灿烂!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了欢笑,学生在被动地接受

老师的知识灌输,机械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僵硬、冷漠。通过教学此课,让我深深体会到: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堂,原来如此动人美丽!

4大拇指汤姆教学反思

课堂要质量,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为了走出这么一条有效地途径,我们在苦苦的潜心研究。我们组进行了一课的活动,在这此活动中,我们都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也都有了一次提升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有效的课堂,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反思这次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扎实,真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扎扎实实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听写词语环节中,我处理的较好。先听写再出示词对批,然后对错误多的词进行指导,学生扎实地掌握了词语,同时训练学生用词语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指导方法,学生一举两得,体现了学习的扎实有效。

充分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课文的主要段落时,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学生自己阅读,在读中发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老师只是对朗读加以指导,对难点进行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白课文的意图,在老师的点拨下把所得知识加以升华。真正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学生轻松扎实掌握知识的课堂,有效地课堂是师生愉悦的的课堂,有效地课堂是师生不

断提升的课堂,在有效的课堂里我们共同收获着,提升着,成长着。

5《坚定的锡兵》教学反思

《坚定的锡兵》选自“童话大师”安徒生所创的《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一书,从备课直到上课,做为老师我一直被童话中坚定的锡兵为了理想与追求而永不放弃、坚强乐观的精神而撼动着,特别是锡兵对于纸做的小女孩儿的同情与喜爱,这种真挚的情感更是深深触动我的心灵。联系到学生的情感实际,选作课文时编者已经做了改动,突出了锡兵坚强乐观、富有同情心的一面,而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削弱了一些,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乐观坚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锲而不舍永远直前。

整个上课的过程是充满爱心与感动的,孩子们在较为深情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锡兵那种坚强乐观、英勇直前的精神,特别是学习锡兵遇到种种困难与考验他英勇不屈的形象时,我采取了师生合作朗读深入领会其精神的方式,如师读“纸船已经损坏得不太像样了,在漩涡里打着转,慢慢地往下沉。”学生接着读“锡兵还是挺直了身子,紧紧地扛着他的长枪。师再接着读“不,我不会在这里死去,我一定能回去,因为那里有我要保护的人。”生再接着读“他的心里依然充满着希望。”如此方式的合作朗读,不断加深了学生对于锡兵形象的了解。

联系学生家中玩具很多却不知道如何珍惜,在课堂中我巧妙地设计一题:“同学们,坚定的锡兵,他有一个小主人,可是因为他的不小心,却让锡兵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磨难,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坚定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五: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2012--2013学年度五年级语文

锦城小学

毛美鸿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以环游世界带何物引出“书”,之后作者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及做法,号召人们要认真读书。全文表现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初读文章,觉得甚是浅显:课文给我们讲解了读书的种种好处及反复读书的之法,真是一目了然。再一细读,又觉得难以理解透彻,说得明白。书是朋友好理解,书是家挺抽象的,用角落暗喻书的内容,用光线暗指书中的知识道理是学生无法自己读懂的。即使是优秀的学生,也很难有通过读书去认识作者的观念;能与作者交流的也应不多。所以要让小学生真正领会到文章的意境,其实是很难达到的。为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放手让孩子们去阅读、勾画、批注。在自己的认识、体验上朗读好课文便行。其间,老师以“因为„„所以„„”这一句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书为侣的原因,体会读书的诸多好处;用“如果„„就„„”这一句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来说说书能给世界减少哪些麻烦。前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后者加深了学生对自己读书的认识并拓展到课文之外,恰当的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此外,我抓住2、4自然段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先请学生默读2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不带别的东西去旅行?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其目的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作者写此段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书的好。在4自然段中,学生读好了前两个句子后,请学生思考句子的意思,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引导学生通过对“是的”,“没什么关系”,两个“我愿意”体会到作者运用了正面说,反面说,反复强调这三种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愿以书为侣的坚定态度。在学生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学生对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同一意思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感悟。

总而言之,一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是很多的,只有把握好了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才能真正让课堂增效。

《桂花雨》教学反思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通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鲸》教学反思

《鲸》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首先,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引导他们读通读熟课文,弄清课文讲了关于鲸的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特点。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体会鲸的生活习性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睡觉时的样子,不同鲸的图片。体会鲸的体形庞大时,设计了鲸和象、人比较图。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是个难点,课件出示重点的语句和重点的词语,读、思、说结合。在教学这一课时,收集了许多资料,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课件,拓展了课程资源。体会鲸的生活习性时,设计了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睡觉时的样子,不同鲸的图片。体会鲸的体形庞大时,设计了鲸和象。鲸的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当成鲸来介绍。在鲸吃食时,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在鲸睡觉这一部分,用新鲜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与鲸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跳出课文的框框,这样更激起学生保护鲸的欲望,这里的知识丰富多彩,学生眼界大开。学生看着、读着,既获得了新知识,又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这篇充满动物知识的文章,本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的,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思考或回答问题,所以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要想上好一堂课,让教学环环相扣,有声有色,既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心理来设计教学过程,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回答,还要注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奥,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从故事中受到启示,是比较困难的。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了突破难点,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

对捕捞开放日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两个问题:1、找出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2、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句子

学生在找出这些句子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我”对大鲈鱼的喜爱,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之难。学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彻。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体会到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但不能体会到这种严格其实就是一种爱。直到我问学生:“父亲难道不爱我吗?”学生就势说:“爱。”我知道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筋,就问他们:“怎么看出爱‘我’呢?说说你的理由。”孩子们无语。由于时间问题,我没有在这里多停留,就把课文的引到了倒数第二自然段。

二、对倒数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在学生默读本段之后,我让学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个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学生齐读课文之后,我问学生:“什么是道德?”学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学生说人的品质。我又问学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时候我们面对道德的选择,或者也可以说是显现人的素质?”学生有说看到垃圾的时候,学校公物坏的时候,也有说看到有人做坏事的时候。我就问学生:“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学生当然就说“主动拾垃圾”“见到坏人坏事要跟他们作斗争。”我又假设了一些情况,比如:你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吗?学生犹豫了。我引出“实践难”三个字。接下来,我让学生再次回读本段课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六: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窃读记

七、教学反思:

“窃”有偷的意思,是贬义词,但本文“窃”的是“读”,就别有一番情趣在里面。教学本课时,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品读课文时,我们伴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的腿酸腰痛,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窃读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其中对“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予以重点体会,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

七、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时之后,学生对课文基本读懂了,于是我在第二课时就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本课语言朴实,生动感人,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我做得还不够到位,至此,我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书交朋友”,搜集背诵读书名言,写写读书体会等活动把课堂引向课外,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体会。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读书经历,读后会让我们有所思:

由于妈妈不让我看闲书,所以,我只能偷偷的看闲书。

我每天放学,总是写完作业趁妈妈还没有下班的时候偷偷地把闲书拿出来,津津有味的看起来。因为我害怕被妈妈发现,所以,我只要一听到开门的声音,迅速地把闲书藏起来,就算进门的是爸爸。

时间长了,我知道每次先进门的都是爸爸,所以每次第一声,我都不管。谁知,这天妈妈先回家,我这只小老鼠被逮了个正着。哎呀,完了!

经过这次事情以后,我的闲书就被妈妈没收了。后来,

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没看闲书。不久,我又想到一个看闲书地方法,就是每天不放学留在学校看。

读书是有益的,我一定要多读书,长大做一个栋梁之才!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的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合理裁剪,大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讨论和读书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最后,依据教材特点,我指导学生采访爱读书的人并做好采访提纲,付诸行动,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下面就是我们班一位同学的采访稿:

时间:2012年9.7日中午

地点: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小学二楼陈校长办公室

采访对象:华山路小学陈校长

采访者:任佳欣,闫杉雨

问:陈校长,您能谈一下做校长的感受吗?

答:做校长,这个非常复杂。既有幸福的一面,也有辛苦的一面。

问:那您幸福的一面是?

答:幸福的是看着咱的孩子快乐的成长,老师这么热爱孩子,看到家长这么配合咱学校的工作,这是做为校长最高兴的事。

问:那您辛苦的一面是?

答:辛苦的是有很多事需要操心,比方说:孩子的成长,学生们的安全问题,等等,校内和校外的,校长都需要费心,所以就感觉很辛苦。

问:那您是怎样做到校长这个位置的?

答:我从一个试范生毕业,走到学校这个岗位,刚开始是在一县当老师,干了十几年,就走上了主任的岗位,又参加了校长竞聘,就这样走上校长这个位置。

问:陈校长,您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怎样,一定很棒吧!

答:不瞒你说,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学习委员。

问:那你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最关键的是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

问:陈校长,那您对我们华山路小学有什么打算?

答:我对我们的学校充滿了希望,我们学校的路还很长,未来的华山路小学一定是中原区教育上的一颗星,是一个受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一个学校。

问:陈校长,在采访结束之前,想问一句你对我们的这次采访有什么建议? 答:非常满意,下次采访时,你们可以再大胆一些,再自信一些。

问:最后我们想说一声谢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3、走遍天下书为侣

第一课时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独特的笔触,精炼而准确的语言,具体写出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乐趣,穿插介绍了读书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全文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亲切,具有说服力。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说起,把自己的意图向读者娓娓道来,让人情不自禁地跟随作者的思绪走,并让人回味无穷。针对儿童目前喜欢看漫画卡通以及电视等现象,本文是一篇极富教育性的课文。为此,我把课文第7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首先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感悟,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如何反复读好一本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明白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会有所收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方法做一个总结,下面就是一个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感觉以下几种方法对我最有帮助:

1、一定要多读书,读书的同时记得要把书中的好词佳句记录下来,好词佳句记得多了写作的时候自然就可以用上了;

2、养成每天坚持写日记或者每周写周记的习惯,把一天发生的所有快乐·伤心的事情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认为这是提高写作的最佳方法;

3、看到优美的小短文,可以把它抄在小本子上,在写作文的时候也模仿着小短文去写,是模仿不是照抄,这样也助于写作的提高„„

提高写作的方法很多很多,我认为上面这几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益处,用了这几种方法让我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希望大家可以用到这几种方法,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提供更好的写作方法!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第二课时

七、教学反思:

加强课文小练笔的做法是我一直的坚持,在教学完本节课后,我也让孩子们联系自己写一写。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课文仿写:

走遍天下口琴为侣

如果你独自环游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八音盒,还是一台手提电脑„„

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只口琴。”我听到有人感叹了,一只口琴,环游世界下来,你可以把它吹上一千遍,最终你会把它背下来,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当我在最忧伤的时候,我会吹起悲伤的音乐,当我在高兴的时候,我就会吹奏起欢快的乐曲。

一路乘着舟,我看见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唱着,我就会吹起欢快的音乐。看着龙卷风哗哗地刮着,把树连根拔起,我就会吹着悲伤的乐曲。看见了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蜜蜂在采蜜,阳光照耀着大地,那时我就会吹起愉快、兴奋、激情的乐曲„„

一只你喜欢的口琴就是你的一位知心朋友,也是你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还是陪伴你终生的伴侣。

4、我的“长生果”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文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中读出想象来。因此,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落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本课时,我没有讲太多,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注重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落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在课堂上,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学了这篇文章,学生受益匪浅,里面的好词佳句数不胜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别出心裁、如痴如醉„„除此之外,这篇课文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描写生动具体,让学生从中受益,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学会许多写作方法。相信同学们的习作会越写越精彩。

口语交际●习作一

第一课时

七、教学反思:

这次的口语交际的内容广泛,教材中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自己在读书经历中的故事;交流采访经过和体会,整理采访记录;围绕“开卷是否有益”展开讨论,再写下经过或自己的看法。由于活动开展分散在平时,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所以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而且滔滔不绝。我们完全可以从下面这位同学记录的班级事件中有所耳闻:

通过这一周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采访别人,采访格式,采访提纲。老师还让我们进行了辩论会,内容是“读书有益”还是“读书未必有益”,我认为是读书未必有益,因为读书有益与无益应该取决于读什么样的书了,如果读一本好书,会给我们的人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读一本不良的书,反而会给我们造成不良影响,有可能还会因此走向犯罪的道路。 这周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应该好好读书,长大做一名栋梁之才。

第二、三课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七: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单元作业(十一)

1.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下列生物现象中与温度因素无关的是

A.鸟类的迁徙与繁殖 B.黄鱼的季节性洄游 C.柑橘在北方不易成活 D.仙人掌的叶片变成刺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制定实验计划之列的是

A.确定测量的地点、时间 B.讨论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 C.讨论测量的注意事项 D.分析、处理数据

4.对于森林中的老虎来说,下列不属于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草 B.水 C.光照 D.空气

5.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它在洞穴中运动,蚯蚓钻穴也能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生物存在遗传现象

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是黄巢咏菊诗中的名句。诗中影响开花的因素是 A.光照时间 B.光照强度 C.温度高低 D.氧气和水 7.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是 A.蚕吃桑叶 B.狼吃兔子

C.蘑菇从腐烂的树木中摄取养料 D.蛔虫摄取人体小肠内的营养 8.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大米→鼠→蛇→人 B.阳光→青草→鼠→蛇→人 C.青草→鼠→蛇→鹰 D.青蛙→鼠→蛇→鹰

9.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图7-1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夏季,a<b B.春季,g>b C.秋季,e+f<g D.冬季,d>c+f 10.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时,先用“10×”目镜和“15×”物 镜,再用“20×”目镜和“40×”物镜观察洋葱表皮的同一部位, 结果两次看到

A.物像都是倒像 B.视野都一样亮 C.细胞数目一样多 D.细胞大小都相同

11.环境污染的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的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氧气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有机物增加 12.下面关于细胞有关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只有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C.烟草中的尼古丁存在于细胞液中 D.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的23对染色体有的位于细胞质中,有的位于细胞核中 B.染色体的数目随人体的生长而不断增加 C.遗传信息位于染色体的DNA上 D.细胞分裂后,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减半

14.潮湿温暖的地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干旱地区多,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和温度 B.光和土壤 C.细菌、真菌 D.空气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果树开花季节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水分充足,会提高产量 B.植物只要开花,就能结果

C.玉米的果穗缺粒现象是由于传粉不足引起的 D.玉米粒和小麦粒不是果实

16.多年生的杨树茎能逐年加粗,而高粱茎却不能,原因在于杨树的茎内有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导管 17.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

A.以目镜倍数为准 B.以物镜倍数为准

C.目镜和物镜的倍数乘积 D.目镜和物镜倍数之和 18.植物的种类多种多样。下列植物中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A.小麦 B.马尾松 C.水稻 D.萝卜

19.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在视野中发现细胞中含有绿色的颗粒——叶绿体,该细

胞不可能是

A.表皮细胞 B.栅栏组织细胞 C.保卫细胞 D.海绵组织细胞 20.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B.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C.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D.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21.如果你想知道某个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可以看这个城市是否长有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种子植物 D.藻类植物 22.我们吃的玉米面和花生油分别来自玉米种子和花生种子的 ①胚 ②子叶 ③种皮 ④胚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④②

23.用试管夹、酒精灯、干燥的试管、干燥的小麦种子,可以探究种子中含有 A.水分 B.无机盐 C.淀粉 D.蛋白质

24.一棵参天大树,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可向上输送到树的顶端,其动力主要来自 A.蒸腾作用 B.呼吸作用 C.光合作用 D.根的吸收 25.绿色开花植物的花授粉以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子房发育成种子②胚珠发育成种子 ③子房壁发育成果皮 ④种子就是果实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6.下列植物中可以作为行道树栽种的是

A.珙桐 B.法国梧桐 C.桃树 D.槐树

27.下列情形中,不会直接破坏森林资源的是

A.人为造成森林火灾 B.乱砍滥伐,使森林耕地化 C.将各种废纸、废木纤维付之一炬 D.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不能砍伐和利用树木

B.我国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C.一次性筷子既快捷又卫生,又能出口为国家赚钱,应大量提倡生产与使用 D.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33%,远远高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

29.如果绿色植物大量减少,大气中急剧增加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 30.早春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能够提早出苗的原因是

A.增加空气 B.增加湿度 C.提高温度 D.提高发芽率 二、非选择题

31.图7-2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树林、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数量发生变化时的相对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 ;b代表 ;c代表 。 (2)c曲线在D点以前的某一段时间内其数目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

(3)图上所示的a、b、c曲线的相关变化说明了 。 32.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

同学在两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7-3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____(填“表”或“底”)层吸取。原因是 。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画一下,目的是( )

A.刺激草履虫 B.给草履虫供氧 C.连通两个液滴 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以下三空填“有害”、“有利”或“既不有利也不有害”)

①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___刺激。 ②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_________刺激。 ③若左、右两侧液滴中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则该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右图7-4为桃花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蜜蜂从这朵花采蜜后离开时,发现蜜蜂身上沾有一些黄色的粉末, 是[ ] 产生的。

(2)传粉结束后,花粉会萌发出[ ] ,并不断伸长到达[ ] 内部后,然后会释放出 个精子分别与 和 融合。

(3)受精完成后花中结构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 。 34.图7-5是某校生物课题小组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时,使用的部分器材。请分析回答: (1)若A为黑色塑料袋,且C处阀门关闭,一段时间后,可将玻璃导管的B端插入装置 中,再将阀门打开,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若A为透明塑料袋,并将装置甲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可利用装置 收集袋内气体,若该气体能够 ,可以得出 的结论。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若干燥的塑料袋上出现了水珠,水分主要来自叶片 的 作用。

35.图7-6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几套实验装置,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可以用来验证光合作用需要 。若此装置需要一个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的水槽中应装有 。

(2)乙装置可以用来验证 。 (3)丙装置是验证 。

(4)丁装置可以用来验证植物体的几种现象? 。若用来验证蒸腾作用,此装置有无不妥之处? 。若有,怎样改进? 。若用来验证呼吸作用,此装置应放在 的地方。 36、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 (1)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 和 两种环境,以便对照。

(3)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 值。

(4)得出的结论是 。

(5)如果“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 。

(6)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单元作业(十一)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1)植食性昆虫 食虫鸟 树林

(2)昆虫数量增多毁坏树林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整个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1)表

(2)C

表层含氧丰富,草履虫多

(3)有利 有害 即不有利也不有害 33、(1)花粉 [1]花药

(2)[4]花粉管 [7]子房 两 卵细胞 极核

(3)胚

34、(1)丙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乙 使快要熄灭的蜡烛复燃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3)蒸腾

35、(1)二氧化碳 清水

(2)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3)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

(4)三种 可 只罩住植物体 黑暗

36、(1)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光 明亮 阴暗 (3)平均

(4)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5)湿度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八: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课文包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叙的是12岁的周恩来的故事。年小志大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榜样。《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记叙的是作家肖复兴上初中时受到叶圣陶老先生指导写作的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老感激与怀念之情。《乌塔》记叙的是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的事,赞扬了小乌塔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认知观念,还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懂得感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七单元的四篇文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用记叙手法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组课文安排了以“成长故事”为主线,其目的在于让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有样可依,也在于给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初步借鉴课文的正面指引去初步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因为有了本组课文的安排,让语文老师的教学更具人文性,不但关注了学生的自然发展,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各项发展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并从学生的体验当中予以情感的熏陶与陶冶,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九: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7~8单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决定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哪一部分是解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在快速阅读课文方面,先教给孩子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一行一行地快速读。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我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并根据填空把课文分成五部分,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收获: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含含糊糊。 3、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台湾美丽的风光,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其目的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

在随后的自学悟情教学中,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领悟情感,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领全文。虽然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但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感情就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出现时读法是不同的。

安排学生先读,然后老师激疑,形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读议动情,抓住“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篇十: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少年时代因贫穷买不起书,但又酷爱读书,只能到书店蹭书看的少年往事。文章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对当时“窃读”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相当的生动感人。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 以“窃”引领全文

我上课时首先问学生,窃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偷、盗窃的意思。我问那“读”呢?学生说是读书、阅读的意思。我接着问,说“窃书”可以,但“阅读”怎么可以“窃”呢,这里的“窃”和盗窃的“窃”一样吗?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我马上要他们通读全文。 二、紧抓心理描写,体会“窃”的滋味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许多,因为“窃”读的快乐和惧怕无处不在,作者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描写里,充分的体现“窃读”的欣喜。比如学生找到了开头写到饭店的香味,但放学后她“急匆匆”赶去的,不是饭店,而是书店,让人充分的体会到作者对书的喜爱,对“读”的迫切。还有一处典型的描写“最令人开心的事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这个描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但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细细体会有关的句段,学生很快得到“原来如此”的收获。

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我接着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相仿的“窃读”经历:将书置于腿上,老师一来,就踮起脚尖,刚好将书顶到课桌底面。有了我的提示,学生也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情景,纷纷述说自己的“窃读”经历——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窃读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这样学生准确体会到作者很快乐,也很惧怕的窃读滋味。

本节课,虽有许多收获,可也有许多不足,如朗读不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具体。还有,学生找到不少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可有些句子仔细一读又感觉不太像。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应该算动作描写,可似乎也是作者窃读时的感觉。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弄明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

层次分明。学生把握很容易。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文的学习,精心设计,注重学生的活动,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把握文章结构时,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入手:文章写了作者童年读书的那几件事?又写了我作文的哪几件事?默读课文找出事件,用简练的几个字归纳出来。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出了几件事并归纳为:

1、香烟人。

2、连环画。

3、文艺书籍。

4、中外名著……

学以致用,使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学习任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秋思》教学反思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

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作业中的“练笔”,在我们教学时,应该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面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内容,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成长。不过,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应该把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