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一: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1-13课教学反思
11《奶奶的白发》教学反思
《奶奶的白发》这篇课文通过奶奶和“我”的对话,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奶奶为一家人操劳一辈子,无怨无悔,这样的奶奶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是爷爷奶奶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们对奶奶的感情也格外深厚。所以在教学中,理解奶奶说的这句话:“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我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奶奶是如何为我们操劳的,孩子们说了很多,他们从这一件件事情中,感受到奶奶的头发为了我们一家人慢慢地变白了。这时候,我再请学生谈谈我“低下了头 ,没有吭声。”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都很愿意表达,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懂得了不让奶奶操心,要孝敬奶奶。最后我让他们把心愿化作实际的行动,回去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希望这种孝敬长辈的行为能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天。
《奶奶的白发》的教学反思:
《奶奶的白发》主要写了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教育少年儿童要孝敬长辈,不要让长辈为我们操心。文中有一段情节:当“我”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黑黑的,奶奶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时,奶奶笑着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我低下了头,没有吭声。此时的“我”内心思绪万千,课文中没写,需要孩子们去体悟。我觉得如果孩子没有完全理解奶奶的话,没有理解我为什么低下头,那是很难说出真实的心理话的。
联系生活,理解奶奶说的话的意思。没有任何的铺垫,未必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奶奶说的话中的“一半、一半”的意思,让孩子们读了这句话之后,启发孩子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的奶奶是个怎样的人,平时在家是最辛苦的一个人吗?都干些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告诉我自己的奶奶很勤劳,有的说自己的奶奶负责接送他们上学放学,有的说自己的奶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全家人的早餐了,有的说自己的奶奶包了所有的家务,等等。显然,通过联系生活,已经将孩子们感情的闸门打开了,在他们口中,他们的奶奶和文中的奶奶一样辛苦,一样疼孙子。接着,我总结了一下:是呀,照理说,爸爸已经成家了,奶奶可以彻底休息了,可是奶奶还没闲着,她还在照顾着你们,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现在你能体会它的意思了吗?孩子们又读着这句话,陆续举起了手,表达着内心的理解。这次,理解的孩子多了起来,他们知道,奶奶的白发是长期操劳的结果:一部分是为自己的
儿子操心,一部分是为小孙子操心。
(不足:尚有少数的孩子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些孩子中有些是懒于动脑,有些是接受缓慢,显然,我的课堂还没有百分百活力,不能让百分百的孩子百分百思考起来,我还得加油!努力!)
12《陈毅探母》教学反思
《陈毅探母》是一篇情感较为深厚的文章,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在精讲第一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黑板,让学生比较“陈毅知道后,赶回故乡看望”和“陈毅知道后,回到故乡看望”这两句话的不同。学生回答,一句话中有“赶”,一句话中没有,然后我在顺势提问:那句话更好一些呢?学生齐声回答第一句。我又顺势提问,为什么?从“赶”这个字你看出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能说出陈毅很着急,也能体会出陈毅元帅迫切想见到母亲的心情。这个教学环节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隐埋于文字中的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同时对之后的深入、细化地感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学第二节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陈毅为母亲做了几件事?学生通过自读,能归纳出“询问病情”和“洗衣服”两件事。我又让学生比较“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和“回到家后,陈毅来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这两句话的不同,有了前一小节的比较,很显然这一环节并不能难倒学生。学生提到“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一句中,“一„„就„„”、“拉着”、“细心地询问”表现出了陈毅对母亲的关心。学生说“一„„就„„”表现出陈毅元帅到了家没吃饭,没休息,而是立即来到母亲床前,我又顺势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立即体会到了陈毅元帅的那种急切心情,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以“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的比较精彩。接着我让他们想像一下,陈毅可能会怎么询问病情?不少孩子说的声情并茂:“娘,您的身体好点了吗?”“娘,您哪儿不舒服啊?”“娘,还有没有哪里疼啊?”„„深藏于文字中的情感就在反复朗读、练说下,被孩子们一一挖掘出来了,整个教学过程颇为轻松。在“洗衣服”这一件事情上,我抓住了“一边„„一边„„”引导学生说话。先让他们知道,洗衣服和谈家常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联系实际,你的爸爸有没有帮爷爷奶奶洗过衣服,进一步体会陈毅元帅对母亲的那份爱。
13《好学的爸爸》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主要抓住“好学”和“高手”这两个能反映爸爸特点的词语展开教学,加深学生对爸爸的印象。
在教学时,我请学生读读课文,说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能抓住“好学”和“高手”这两个词语。我先请学生回忆以前在哪一篇课文中学过“好学”这个词语,学生想起了《怀素写字》,这样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入手,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好学”的意思。接下去围绕“好学”,我请学生读课文,从哪里看出爸爸很好学。通过研读课文,学生很快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句话:最近一吃完晚饭,就夹着包往外走,说是“充电”去。但是,接下来就冷场了。于是,我就问学生:“他是不是不会用电脑啊?”学生都说不是,爸爸早就会在电脑上打字了,我再接着问:“那爸爸为什么还要去学习电脑啊?”学生终于明白了,电脑上的学问可多了,光会打字爸爸是不会满足的,爸爸还要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时,我让学生来赞一赞爸爸,学生很自然的地称赞起来:真是一个好学的爸爸!
“高手”这个词语在前面的课文中也学过了,我先请学生回忆,他们马上就想到《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中骏马是跑步高手。然后我请学生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爸爸是电脑高手,学生很快找到第六自然段。从爸爸熟练的动作中,学生从心底佩服爸爸是个电脑高手。
通过回忆以前的课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入手,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二: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j q x 等十篇教学反思
某某学校 某某某 jqx的拼音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学会声母jqx,认识声母jqx的形,能够读准声母jqx的音,jqx与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要省略。jqx与ü相拼是这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讲故事的形式开展课程,课堂上学生喜欢听故事,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较好。
我在教学jqx时,我首先出示图片母鸡、气球、西瓜让学生记忆jqx的读音,然后结合文中插图让孩子们认写,最后利用儿歌加强学生的记忆:小鸡小鸡jjj,一个气球qqq,刀切西瓜xxx。在教学jqx与ü相拼时,我又加入了 童话故事,童话故事将jqx与ü 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组合在一起的音节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发现ü两点去掉了。我让学生自己编顺口溜,孩子们兴趣盎然,编出来的顺口溜既好听又好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再一次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我也用课件出示顺口溜“jqx 淘真气,从不和u在一起,它们和ü来相拼,见到帽子就摘去”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喜闻乐见的形式也让他们着迷,喜欢上了小ü,这堂课的课堂纪律也特别好。我觉得这一环节特别成功,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正确引导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的欲望,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生自读自悟,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学得也会很轻松,所以在巩固练习中,通过判断,填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jqx的拼读规则。整堂课中,我设计故事情节,运用做游戏,编口诀等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开发学生智力,使儿童在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中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的规律,比单纯的死记应背效果要好的多!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的问题,往往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具有吸引力。巧设问题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于,积极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欲望,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将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位置,符合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人尚熟知“教无定法”。拼音教学的方法需要我们来创造,只要我们善于把干巴巴的抽象符号变活,善于寻找规律,善于抓住儿童年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拼音的优美与奇,就可以使孩子好学,乐学拼音,为识字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某某学校 某某某
昨天学习了aoe后,还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今天一抽查,却发现孩子们
掌握的一点也不好。看来,人多,的确不太好照顾到啊!可是,能怎么办呢?怨天忧人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是动脑筋想办法啊。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呀”!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复习后,情况终于有了好转。
于是,就开始了iuv的教学。在课前,我就感知,这一课有点乱:又是
韵母,又是声母,又是整体认读音节。可是问过刘坤后,她说:一点也不乱,去讲吧。可是我不放心,又是看参考,又是看教学设计。结果一试讲,我又加进了两个音节:wo ye ,也不知当时怎么想的。反正结果可想而知。
一,归类遇到了麻烦。单韵母,声母,整体认读音节,在孩子们听来,
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很着急,怎么办?我当时也没有想到好办法,就是反复练,不同形式的读,来强化记忆。现在想想,如果用游戏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兴趣会不会更高?画三所漂亮的小房子,让孩子们把这些“宝宝们”送回家。(后来试了试,果真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参加到活动中,时间不长,学生们就掌握了这些字母的分类)
二,添加的累赘。本课内容本就不少,可是我又加了两个音节,使原本
就艰巨的任务更是雪上加霜。看来低年级的孩子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毕竟低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踏入学校,
注意力容易分散,低年级的孩子一堂课,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
为15-20分钟。也就是说孩子在一堂课中,注意力只能集中半堂课。如果涉及的内容过多,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还要多了解一些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以
便更好地从事一年级的教学工作。
Zh ch sh r教学反思
某某学校 某某某
进行拼音教学已有一段时间了,我逐渐的感受到了拼音的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因为拼音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以往学习的枯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以后的学习。为此,我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拼音教学课堂上,我合理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拼音王国里快乐地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授本课时我充分利用音节和语境图进行说话训练。如教“rì chū”这个音节时,教材中配有插图,图上画着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于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断断续续描述出这幅图后,我指着图说出了两个句子:“一轮红日慢慢地爬上了东边的山头。”“红红的太阳悄悄地探出头来。”这两个句了看似难,但配上图和教师的手势和表情,它便变得可爱生动,容易掌握。再如教“rè chá”这个音节时,我问:“小朋友,你想给谁送上一杯热茶?”学生纷纷回答,接着再让学生端着一杯热茶进行简单的表演,并对他想送的人说一句话:“×××,请喝一杯热茶。”学生轻松而又准确地掌握了“rè chá”的读音,并学会了一句初步的交际语言。
《冰花》教学反思
某某学校 某某某
《冰花》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课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莹洁白。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第一,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第三,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冰花的一些特征,理解“晶亮、宽大、柔嫩、丰满、洁白、一朵朵、一束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冰花的美丽神奇,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根据以上目标,我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根据自学目标进行自学(试读课文,整体把握,初步认读生字,描红仿影;)第二、三课时:随文识字写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点拨。学完之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做法应该坚持下去:
一、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课始,我用简洁的话语想学生宣布本课的学习目标:1、一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2、二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标记;
3、三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最少读5次;4、四读课文,找出长句子,或难懂难读的句子,至少反复读5次;5、五读课文,读连贯,读正确;6、读生字(会认的和会写的),看笔顺,书空;7、读帖,描红。最后,我又明确地提出了下课时的检测要求:抽查。这样,学生有事可做,有目标,有要求,学习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了起来。
二、文中找词,词中找字,送字回文。
这12个字就是我进行本课识字教学的程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从词语中找出生字,最后将生字送回课文当中,这种方法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理念。
三、注重发挥小老师的榜样作用
作为老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论是识字、写字也好,还是朗读、背诵也罢,都要学会发现“小老师”,当你在课堂上表扬某个“小老师”时,你留意一下其他的学生,此时,你就会发现,有很多学生想和他比一比,想和他一样去展示自己,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因此,要重点培养几个优秀的“小老师”,在学生的心中埋下竞争的种子,进而促进更多的学生进步、提高。 教学中还有不少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如怎样让组长具备更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钻研,只要我们坚持,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小河与青草》教学反思
某某学校 某某某
《小河与青草》是一则童话故事,课文意在让学生领悟到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依赖、彼此欣赏、共同进步。课文的寓意很深,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深奥,难以理解,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上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利用网络资源备课,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了多次修改,虽然谈不上准备得充分,也算得上有备而来了,然而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不足的地方,反映出了我自身教学的问题。课是上完了,反思还是要有的,让自己在每一节课中成长吧。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我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夯实,重视对学生生字,词的书写与积累;另一方面,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法,寓在以读悟情,同时尝试在低年段学生中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力图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效性。我的教案设计,是想要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作用,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朗读,“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学中从读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本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感悟到理解,由学习到积累,综合运用了多媒体、绘画、朗读、品评等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可是,课上起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因为教学过于多样化而分散了学习的精力;读的时间多了,识字的时间就相应的少了,影响了识字教学;一些过渡语、引导语使用不恰当等等。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三:一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十教学反思 苏教版
练习十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以对前一课进位加法进行系统复习和巩固。强调从个位算起。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之间进行对比练习,也把都是进位加法算式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来感受到算法上的异同点,体会到如何进行进位加的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在练习中,还加强学生易错题的训练,将学生作业中容易算错的题目进行针对练习,让学生交流口算的过程个,明确口算的方法,减少口算错误。 第二题通过同桌互相报得数,提高学生的心算和口算能力。这部分少数学生能够迅速报出得数,还有不少学生需要较长的思考时间。说明提高进位加的口算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计算不紧要保持正确率和速度,同时需要增加对学生估算的训练。通过看算式估计是几十多,感受得数十位上数的变化,明白需要进位还是不需要进位,并利用估算对最后计算出的准确得数进行验证,检查计算得数是否正确。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审题,说清算理,规范书写的能力。在第10题找规律的练习中,学生要先观察已有的一些数之间的变化,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进行后面的数续写,交流其中的规律,并举例照样子说一说。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巩固学生对找规律题型的理解。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四: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几十几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几十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通过摆、数、拨、写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快乐地学习认数知识,培养喜爱数学的意识。
玩是学生的本性,学生为什么会那么喜欢玩呢?我想:在学生玩的时候,他有自主的空间,他可以选择喜欢的内容、方式、过程和结果,如果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把玩进行到底”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与积极引导。但是玩和学比较,玩缺少了学的目标指向,玩缺少了学的有序性,玩与学的关系是需要正确认知的。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去引导学生在玩中有目标地玩,有意义地玩,要会玩,玩好,这才是成功之所在。
有人会觉得,“玩”这个字在低年级教学中花哨,实际在教学中学生是不会玩的,这节课我就是想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样的形式学生是喜欢的,教学效果是优良的,这足以证明这个试验是可以继续的,是有意义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有配套的光盘使用,但是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标准。
本学期学生的学具中就有一根的小棒和一捆的小棒,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采用了用学具先摆再演示的方法,故此课仍然选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摆、去评价、去感悟其中的算理。这样,学生可以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分享、在探究中自得。这样的教学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的承载容器。实践证明,学生是乐于参与这样的学习方式的。有一些教师热忠于课前精美的课件制做,其实不然,在课件面前,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欣赏者,却不是真正的参与学习者。课件是教辅,要用的恰如其分,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节课,对教材也稍做了一些改动。就是把认数这个知识放在了数的发展长河之中去体验与感悟。本节课,将书上的数方格题做了大胆的改革。由原来的几十几的组成练习改成了由1到100,甚至是200等更大数的认识。这样的认数学习有利于学生整体上对数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数的概念。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一方面,认为对于数只能说“多”与“少”,不可以说“前”与“后”,做猜数游戏的时候,这里没有处理好。另一个方面课堂上时间把握出了错,生活中的数没有来得及讲,成为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法国作家雨果这样写道:比陆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不是吗?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爱,我们会觉得,我们的工作也会发出动人的光彩!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五: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几十几 1 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几十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本到稍复杂的认数需要,有利于教学。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几十九添上一是多少”的理解,在处理这个难题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来理解,也可以通过数数来得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理解、寻找方法的培养,使他们学会观察、喜欢观察。 小学资源网:
这节的练习主要围绕写数及数的组成,让学生理解几十几的内涵,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达到巩固的作用。在练习过程中,要减少讲授的内容,多给学生互相交流、体验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应时时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或是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的互动。如:在学生完成练习时,教师可让组内或是同桌互相检查,当一回“小小监督员”,学生的积极性会特别高;也可以在学生做完练习,教师通过检查后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课末,给他们来了个猜数游戏,我先在卡片上写了“45” 然后告诉大家:“我写的数个位上是6前面的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猜猜我写的数是几?”,猜了几次,小朋友们劲头不减,玩的不亦乐乎。这样的一个小游戏,激发了孩子探究秘密的心理,就连下课了,还有人要我来出题,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这样。让我们多动动脑筋,让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小学资源网: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六: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至第五课教学反思
1、《春笋》教学反思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二、把关键词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孩子们是有表演天赋的,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
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我觉得效果很不错!
2、《雨点》教学反思
一、表演中理解词意
“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些词的理解,教者采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直观形象。瞧!表演“睡觉”的那位同学两手一合,枕着歪着头一侧的面庞,两眼一闭,多可爱。当学生将“散步”表演成跑步时,教者及时组织评议:图上小雨点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平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学一学。学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散步”。“奔跑”、“跳跃”学生表演得都很到位。
学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词意,既符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增加了学习的情趣,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
二、表演中感知常识
教者播放介绍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象:如果现在你就是小雨点,能把你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感受表演出来吗?瞧,一名学生自告奋勇上前来,戴上老师递给的雨点头饰,边演边说:池塘里的水多清呀,多静呀,我可要睡觉了。伸了个懒腰后,做出了睡觉的姿势。相继有学生在师生的合作下表演了:咦!小溪里的水叮咚叮咚地流着,好像带着我散步;呀!江河里的水匆匆地流着,好像带着我奔跑;嘿!海洋真大,我随着波浪一上一下,真像在跳舞。接着教者鼓励小朋友可以站起来自由表演。
三、表演中指导朗读
教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演一演,学生的兴趣更浓。演过三遍后,对课文内容已基本记住了。教者又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老师读课文,他们演,让其他同学感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学生在议论中了解到:第一句要读得轻点,不能吵醒睡觉的小雨点;第二句要想象小雨点散步的情形,读得平缓点;第三句语速要快些,体会出小雨点的匆忙;第四句要读得高兴些。
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人人是演员,人人参与,读出了语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生动活泼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词意,了解了常识,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受到了美的陶冶。
3、《小池塘》教学反思
上完了,不知是一种内心的空洞,还是装的太多被一下子“宣泄”完的感觉,总不是个味。
回忆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死命地“搬”教案,几乎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组织。只记得我不停地讲,不停地导,跟着是不停地紧张„„ 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这节课的得失,体会着沈荣老师的话,要说的确实很多。
一、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教学方式,而是教学内容。
这阵子学校正在为各科教学征集游戏活动,脑海里几乎溢满了游戏,溢满了活跃。也是,印象中,低年级的课堂要是没有几个游戏,几个活动来组织教学,孩子怎会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搜集、整理、实用,然后就是等着收获“喜悦”。为此,乐次不彼。然而,这正如沈老师所说“无谓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与教学目标脱节的游戏、活动能有多大的实用?能给小朋友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反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确实,反复体会其实效除了增添一点“躁动”,所剩无几了。记得在上课前,对于《小池塘》的这课教学设计,我作了很多的工作。我曾构想着为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个环节的“闪亮”寻找可能的机会,然而,目标中所说的实实在在地理解词语,认读课文,我又作了怎样一番努力呢?似乎可以用“没”来回答。看来任何虚的都是假的!关键的不是教学方式的五花八门,而是心有内容,心有学生。
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孩子原本都是些听话的小精灵。老师让他说,他就说;让他做,他就做。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简直不是简单地顺从,而是盲从了。但是有时他们也失去了“听话“这一本领,那时就会让你――教师心情烦躁。今天的课堂就是这样。此时在烦躁之余,静下心来追寻他们“失控”的原因,“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理总在我耳边回响。我的设计出了问题,原本要讲的,课前他们通过多渠道的读全明白了,或者都有了浅层或深入的了解,那这课对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吸引力呢?孩子善于发现,喜欢成为一个发现家。他们乐于把他们熟知的,他人未发现的讲出来。他们喜欢漫无边际地“瞎”扯。这是孩子用来吸引他人的方法。然而课堂上一旦这成为了主题,那还要课文干什么呢?文本的深入体会就很难落实。而在此学生的认知就很难得以提高,他的想法还是从前的。学习这一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总之,为了孩子正确的发展,我们在设计教案上必须落到实处,以孩子原有认知为基础,好好地考虑该教些什么。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的好课。
惟有懂得思考的老师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时刻牢记着!我想此刻的感觉应该等着我去落实行动了„„
4、《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⒈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教学理念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应创造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空间,读一遍不理解,读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学生读得越来越好时,我从学生的话题入手,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谈谈假如自己是一个赏花人,会怎么想,怎么说?会做什么?在交流中,他们各抒己见。
⒉以看、演代讲。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深入课文,边读边思,梅花有什么特点,圈出感受到这一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感受不到梅花开得多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可学生就是读不出,于是我让学生看图片,一看,学生感受到了,然后我再让学生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且再演一演这种情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⒊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因此在课堂中,我不但让学生反复读好的词、句,如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句比喻句,说说自己看到梅花后的想法和做法等,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
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5、《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导入课文时,我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我从孩子们陶醉的眼神中,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由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的时候,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碧绿碧绿,嫩绿的,青青的)草原的草长得怎么样,多不多呀?(草原的草长得很多,很茂盛)。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课文上下来感觉学生读书的部分还是不够理想,虽然我自己进行了范读,也让学生自己读,但请学生起来读的时候还是出现不少字音不准、漏词断句的现象。以后在教学生字词这一块时还要加强,特别是二类字要反复识记。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七: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第3-4单元教学反思
6、《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1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我教学的是课文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在认识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理解小白兔和小黑兔为什么参加比赛,比赛结果怎样以及小白兔和小黑兔不同的心情。 ]在揭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请你加上标点,你会加什么呢?大部分学生能回答上来是问号,带着问号再来读读课题,读出疑问的语气。这样的设计,我觉得避免了一遍一遍机械地读,而改之以疑问的语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教学生字词时,我用课件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哪些字是后鼻音,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在认读词语时,采用开火车读,指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精读课文时,我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如“嘱咐”一词,学生稍显陌生,因此,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问学生:上学时,妈妈会对你说什么?出去玩时,妈妈会说什么?妈妈出门去了,会对你说什么?告诉孩子们这就是“嘱咐”。兔妈妈上山采蘑菇时又会怎样嘱咐小兔们呢?这样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但是,最后一个问题时,我的问题指向性不明,以致学生有点弄不明白,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得意”、“难为情”是小黑兔和和小白兔比赛后的心理感受,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也存在着疑问。我没有对这两个词语加以单纯的字义解释,而是为学生创设情景。比赛得第一是什么心情,输了又是什么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说,演,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很轻松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但是整堂课,内容稍多,所以最后时间来不及,只教学了两个生字,只在书上描红,没有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写。
学生前半节课的纪律还不错,但后半节课就有些松散,有些学生就开始坐不住了,对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多加以训练。
教学反思2
《蘑菇该奖给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告诉学生有勇气敢和高手竞争,虽败犹荣。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我让学生自由组合上台分角色朗读并配以动作。当许毅涵读到小黑兔回答妈妈的问话时,我让他停了下来,并让学生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说读得不好,我问他们哪里读得不好,学生说没有读出得意的语气和神态。我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他比赛得了第一名,会很高兴,要读得高兴,可是许毅涵没有读出来。我让许毅涵试着再读一读,接着追问现在又感觉如何?“不好!”一声清脆的答声接着我的问话响了起来。原来是陈胡心晔同学,我马上让她说说哪里不好,她大声说小黑兔比赛得了第一名,她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它很骄傲。一语点燃了学生思想的火花。学生纷纷说小黑兔就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很骄傲,要读出骄傲的语气。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微笑着问知道“得意”的意思了吗?谁能读好这一句?体会一下小黑兔的心情。在学生充满感情的读书声中,我又让他们站起来,配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看哪个小朋友读得最得意。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站起,得意洋洋地读着这句话。
语文教学要着力于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言能力,让学生反复品读,有层次有深度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发挥自己的表演潜力,使他们的头脑,眼睛,嘴巴,双手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
《蘑菇该奖给谁》教学反思3:
《蘑菇该奖给谁》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教学时我抓住了“得意、难为情、不服气”等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体验情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进入课文,没有经过过多的指导,孩子们就明白了兔妈妈把蘑菇奖给小白兔的原因,也就是明白了小白兔敢于和高手比的道理。好几个小朋友还为自己在班上确定了竞争的对手。有学习上的,生活中的……我想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从中体会小黑兔和小白兔的心情,然后通过表情、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使故事的情节更为具体生动,在形象化的表演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深刻明白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7、《骑牛比赛》
教学反思1
《骑牛比赛》一文,作者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然而要求思维比较直观的一年级小学生来理解它,是比较困难的。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什么是疯狂地上下蹦跳”、“ 牢牢地骑在牛背上”。其实在这时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方法。在理解“高超的技艺”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高超的技艺”,“高超的技艺”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找出骑手说的一句话,我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层层深入地思考讨论,学生理解了骑手话语的意思,知道了“高超的技艺”形成的原因,懂得了“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学到真本领”的道理。这种教学思路由具体到抽象,运行自然,学有成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我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哪个句子写得更好。经过品读,孩子们自然都能感受到第一句比较好,在讨论交流中,他们进一步明白了:因为“兴致勃勃”写出了 “大家”的心情,说明大家都很高兴,也表现出了他们对骑牛比赛的喜欢。而第二句只写了大家在干什么,没有写出他们的心情来,我们读的人就不知道观看骑牛比赛的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没有注意语言点的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语文以本色,应时时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比较中体会,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定会日渐提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所欠缺的。也是我们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骑牛比赛》教后反思2:
《骑牛比赛》写了一位技术高超的骑手在骑牛比赛中的精彩表演。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体会骑手的技艺高超,理解骑手说的话,并懂得“只有刻苦练习,才能获得高超本领”的道理。由于学生离这篇课文里的知识较远,很多学生根本就是没有接触过,因此学生很难想象出公牛如何的野性大发,骑士是如何的危险和勇敢。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图片的展示,学生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感受公牛的疯狂撒野、骑手的技术高超、观众的兴高采烈,再分小组排练表演比赛实况。这样学生热情高涨,情绪思维与课文情境立刻就相通了,课堂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反思3
《骑牛比赛》一文,作者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骑牛比赛的精彩场面:“好几个骑手骑在野性大发的公牛背上,只两三秒钟就摔了下来。只有一个骑手技艺高超,尽管公牛疯狂地上下蹦跳,他还是牢牢地骑在牛背上。”然而要求思维比较直观的一年级小学生来理解它,是比较困难的。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什么是疯狂地上下蹦跳”、“ 牢牢地骑在牛背上”。其实在这时候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方法。在理解“高超的技艺”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高超的技艺”,“高超的技艺”是怎么得来的。学生找出骑手说的一句话,我就放手让学生讨论这句话的意思。这样,层层深入地思考讨论,学生理解了骑手话语的意思,知道了“高超的技艺”形成的原因,懂得了“只有不怕吃苦,才能学到真本领”的道理。这种教学思路由具体到抽象,运行自然,学有成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我让孩子们自己去体会哪个句子写得更好。经过品读,孩子们自然都能感受到第一句比较好,在讨论交流中,他们进一步明白了:因为“兴致勃勃”写出了 “大家”的心情,说明大家都很高兴,也表现出了他们对骑牛比赛的喜欢。而第二句只写了大家在干什么,没有写出他们的心情来,我们读的人就不知道观看骑牛比赛的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但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没有注意语言点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语文以本色,应时时不忘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比较中体会,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定会日渐提高。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所欠缺的。也是我们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8、《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反思:《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小松树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平时在学校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练习3》教后反思1:
通过本练习的学习,孩子们对车的认识更多了,我也适当补充一些车给他们认识,如:房车,油罐车等。通过图片,孩子们边听边看,很感兴趣,特别是男同学。问路和指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常见的事情。通过本次听说训练,让学生明白了问路时要注意有礼貌,指路时要听清对方的问题,热情地把路名、方向和路线说明白。但是,对于不同的位置,学生较难表达清楚地点和方向。
《练习3》教后反思2:
本次的口语交际是指路。我想我们这次口语交际不仅要教会学生给别人指路,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问路和敢于问路。学会指路要做到两点,一是有礼貌,二是把话说清楚。我先给学生讲了“张飞问路”的故事,懂得礼貌的重要性,然后请学生读书上的材料,找找这里的礼貌用语,我还补充了“十字礼貌用语”,教会学生文明说话。接下来我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表演。在表演中,前面几个学生都做到了有礼貌地回答,也能把话说清楚。当问到陈烨涛时,他却回答不知道。是啊,问路的时候,不可能问到的人都是知道的啊!这时候只能说不知道吗?这时,我告诉孩子不知道的时候也可以说得很有礼貌,用上“对不起”,经过我的点拨,有孩子会说了:“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去问问别人吧!”这样,虽然没有给人帮上忙,但还是让人觉得很温暖。生活中有很多孩子怕羞,当需要问路的时候不敢问,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孩子克服这种害羞心理。我就从刚才的指路说起,我问孩子们,当你给别人指路,别人对你说谢谢的时候,你心里是怎样的?孩子们都说感到很高兴,因为做了一件好事。我说:是的,给别人帮助,自己也会快乐。那你愿不愿意给别人这种机会呢?孩子们都说愿意。那就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地请求别人的帮助吧!我想,经过今天这节课,很多孩子会尝试着勇敢地去请求别人帮助的。当然,他们也会乐于帮助别人的。
《练习3》教后反思:3
本次练习我们接触到的成语故事性很强,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两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我与孩子们简单交流了感受,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觉得愚公他们挺笨的,那山是不可能搬走的,那海也是不可能被填平的。一时之间,我都不知说什么才好,幸好这时顾佳豪站了起来,说:“后来,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天神,派兵把山给搬走了。”我连忙问:“你觉得愚公的这种精神有没有感动你呢?”还好,大家都说很感动。“是呀,愚公的精神就可以用下面两个成语概括: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相信,总有一天会把山移走的!你们佩服他吗?”一个个都说佩服。在交流的最后,我强调的是这两个故事的象征意义,其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情的时候要不怕困难,一直做,那么就一定会成功的。
9、《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后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一年级学生对那个年代的事情根本不了解,“革命”、“解放”等词语更不知为何物,作为老师,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既不优美,也不深刻,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的话,也是无从下手。这篇课文该怎么上呢?我想了很久,就从这句话入手吧。“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这句话写出了乡亲们吃水的困难。这让我想起了我教过的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水》,于是,我拿来那篇课文的一些资料给孩子们看,一口小小的井旁,排着长长的队伍,两只水桶,那是全家人一天要用的水啊!慢慢地孩子们感受到了,体会到了。水是多么重要啊!生命是离不开水的呀!可是,当时的政府没有人来管这件事,老百姓就一直过着艰难的日子。毛主席来了,他看到了,就决心为老百姓做事情,他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这时,我再让学生想像乡亲们喝着这井里打上来的水,是怎样一幅欢乐的场面啊!孩子们的想像非常到位,下面是一些孩子的回答:孩子们笑啊跳啊!欢呼起来:“噢!我们终于有水喝啦!井水好甜啊!”一位老人握着毛主席的手说;“谢谢你,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我还要让我的儿子、孙子都想着你。”听了孩子们的回答,我想,今天的教学任务我完成了。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毛主席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老百姓永远记着他,这就够了。我已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
10、《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学反思:1
在教学《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一课时,有一个长句子“先生要孩子们先用纸蒙着字帖描,等练熟了,再照着字帖写。”学生朗读这个句子时,总是疙疙瘩瘩的,甚至还有把句子读破的。于是我拿出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诉学生这是字帖,然后用一张薄一些的白纸蒙在上面描,让学生明白这是“描”,接着拿掉蒙着的纸,再照着它写,让学生明白,“照着字帖写”是怎么回事。学生都聚精会神地看我演示,这样示范过后,再让学生来读,他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顺利且流利地读出来了。然后用“先……再……”造句, 起先孩子们不知道怎么说,我就出示了例句“下课铃一响,我先( ),再( )”,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激发了,说了好几个句子,接着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都想到了自己放学后回到家里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的孩子说:“放学回家后,我先写作业,再吃饭。”“放学回家后,我先写作业,再看书。”“放学后,我先写作业,再帮助奶奶干活。”……当孩子们说到这些时,我就趁机渗透思想教育,表扬他们的良好的习惯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教后反思:2
在教《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这篇课文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学生不感兴趣。因为刚学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效果不是很好,感觉学生对于写人的文章不是很感兴趣,大概是这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八: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几十几2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几十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基本到稍复杂的认数需要,有利于教学。
教材先通过数小棒、捆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直观认识几十几的组成。并通过对“三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的探讨,着重解决几十九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的问题。接着安排数数。最后通过用计数器表示几十几,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的写法和组成。讲完这些内容后,就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教材上有一个题目: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颗五角星?(这些五角星是杂乱无章的。我想教材编写者的目的就是启发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数,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我组织学生进行数星星比赛,让学生自己数,想一想怎么数得快,又数得对。学生兴趣盎然,有的人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人是2个2个数的,有的人是5个5个数的,有的人是10个10个数的,还有一些学生是圈起来数的„„学生的方法各种各样,我非常高兴,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知道了10个10个数圈起来最好,不容易漏掉。
在教学《认识几十几》一课中,课堂中我设计了数一数,我们教室中有多少男同学和女同学等活动,在实践活动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吗?”,并要求他们在写一写、记一记,在课堂上读一读,结果小朋友的交流五花八门,“我爷爷今年58岁了”“我家门牌号是87号”“我家的楼梯有20级”„„当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的慧眼找到了学习的知识,兴奋不已,这些“熟视无睹的数”此刻变的真实和有生命,因为它们和我们是有关系的。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字的意义,走近了数字,这对他们数感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1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九: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几十几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几十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通过摆、数、拨、写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快乐地学习认数知识,培养喜爱数学的意识。
玩是学生的本性,学生为什么会那么喜欢玩呢?我想:在学生玩的时候,他有自主的空间,他可以选择喜欢的内容、方式、过程和结果,如果在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把玩进行到底”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种尝试与积极引导。但是玩和学比较,玩缺少了学的目标指向,玩缺少了学的有序性,玩与学的关系是需要正确认知的。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去引导学生在玩中有目标地玩,有意义地玩,要会玩,玩好,这才是成功之所在。
有人会觉得,“玩”这个字在低年级教学中花哨,实际在教学中学生是不会玩的,这节课我就是想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样的形式学生是喜欢的,教学效果是优良的,这足以证明这个试验是可以继续的,是有意义的尝试。本节课的教学有配套的光盘使用,但是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标准。
本学期学生的学具中就有一根的小棒和一捆的小棒,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采用了用学具先摆再演示的方法,故此课仍然选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摆、去评价、去感悟其中的算理。这样,学生可以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分享、在探究中自得。这样的教学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的承载容器。实践证明,学生是乐于参与这样的学习方式的。有一些教师热忠于课前精美的课件制做,其实不然,在课件面前,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欣赏者,却不是真正的参与学习者。课件是教辅,要用的恰如其分,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节课,对教材也稍做了一些改动。就是把认数这个知识放在了数的发展长河之中去体验与感悟。本节课,将书上的数方格题做了大胆的改革。由原来的几十几的组成练习改成了由1到100,甚至是200等更大数的认识。这样的认数学习有利于学生整体上对数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数的概念。当然,这节课也有不成熟的地方。一方面,认为对于数只能说“多”与“少”,不可以说“前”与“后”,做猜数游戏的时候,这里没有处理好。另一个方面课堂上时间把握出了错,生活中的数没有来得及讲,成为这节课最大的遗憾。
法国作家雨果这样写道:比陆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怀。不是吗?当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爱,我们会觉得,我们的工作也会发出动人的光彩! 1
苏教版一年级思品第十课教学反思篇十: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几十几 4 教学反思 苏教版
认识几十几
教学反思:
终于怀着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把这课上完,虽然准备的时间不是很长,学生的状态也不是很好,但是效果还可以。回首备课的过程,真的非常感谢我的同事对我的帮助。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听了专家的点评之后,我有如下反思:
1.课前要充分考虑时间安排。这堂课我拖了一些时间,所以最后上得很赶,所以尽管最后一题很好,但是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课前我做好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我想不会拖课,如果实在来不及,也只能等到下一课再讲,因为拖课的效率是很低的。
2.尊重教材,合理设计环节。在教学例1时,因为学生捆小棒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还增加了一些问题。其实我只要根据书上的题目逐个讲完,有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了。例如:三十九根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一个问题我只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就可以了,而不需要他们捆。
3.设计时要注意教学目标,问题为目标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我想让学生通过操作说出“一捆是10根,2捆和3根是二十三根。”这句话,但是学生好像说的不是那么好,因为我在教学时没有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而做充分的工作。如果,我通过不断地找学生演示摆法,说这句话,我想效果会还一点。
4.关注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5.例2的教学比较扎实。关于数的组成的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能够使学生比较好的掌握数的组成。最后一个开放题,也更好地将数的组成进行深化。
以上就是我上完课的一些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钻研,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