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一: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

执教者:陈华明

说教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3、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计算、思维等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

2、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当学生在口述例3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统计表。这样,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西瓜的个数。通过这样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感的直观演示,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后面的分析题意寻找中间问题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比较法。

从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到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减缓这个学习的“坡度”。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我着重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这时我没有让学生独立进行比较,而是这样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的:“同学们,从题目的意思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从已知条件的个数来比,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而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在复习题里,根据所给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而在例1里,能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观察、分析、比较就能较快地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同时也促进学生循着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路进一步去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能较轻松地找出需要解决的中间问题。

这样的教学,不仅分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谈话法。

在把例1和复习题做了比较以后,接着我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运出的40个皮球,是从哪些西瓜里运出的?”“该怎样算?”算出一共有多少个西瓜,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种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的方法正好适应本班学生中、差生居多的实际情况,学生易于理解,而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得以解决了。

(4)讨论法。

由于考虑到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从问题入手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行逆向思考,为了让优生“吃得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分析方法?在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因而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所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同时,通过讨论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5)练习法。

练习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迁移练习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即让学生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练习时,我还注意侧重训练学生能按教师的问话说明分析思路,对于能独立说明分析思路的学生我就通过“说得真好!”“真棒!”“掌声表扬他!”等激励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的第2层次则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深化应用。即组织全班4个学习小组进行自编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竞赛。每组先给基础分100分,然后再对每组轮流提问,每编对一道题再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抢答说出具体的解答方法。编对、抢答对就加10分,编得特别好就加20分,编错、抢答错或犯规则扣10分。这种竞赛游戏不仅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了更高一个层次,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都能达到各自的最佳发展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与创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因此,针对以上教法的选用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扶放结合法”来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揭示课题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课题后,你想学什么?通过提问再归纳提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自主意识,初步学会如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而在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时,我主要侧重于“扶”。因为二年级小学生经常找不到比较的标准,观察时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我要“扶”着他们分别从3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比较,还学会了学法的迁移。

(3)同样的,在学习从条件入手去寻找中间问题时,也表现为“扶”,即由教师通过谈话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使学生学会如何有目的、有根据地去思考问题,掌握思维的策略,为后面进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而后我便“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问题入手的逆向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学完新课后,我又“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提出问题。

(6)最后的练习环节也体现了“扶放结合”的原则。比如,在订正时,对于中、差生,我着重“扶着引导他们说出分析思路,而对于优生则“放”手上他们独立说明分析思路。再比如,在编题竞赛中,要求差生可以参照例题编或是由老师“扶”着编,而优生则“放”手独立编,而且要编得快、编得好。

这样一放一扶、一扶一放地指导学生学习,改变以往“一讲到底”、“一刀切”的学习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32+40+7= 20+50+30= 15+40+3=

60-40-15= 16+5+10= 10+8-13=

2、竖式计算。

36+28+17= 65-25-21=

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笔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哪种是简便写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你们都坐过公交车吗?你瞧一瞧,一辆5路公交车缓缓地开过来了。

(1)课件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2)描述理解:你看到了什么?先请个人说,再同桌两个互相说,从而在说的过程中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

(4)师:你会列式吗?

生:67-25+28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师:像这样有加法有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们能不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试着来计算一下?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5)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指名小组汇报板演。

67-25+28=70(人)

师:请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一些?当然可以选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从中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领悟和体会百以内加减混合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最简思想)

2、小结提升:

师:短短的时间,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实际的例题,建议为自己的努力而鼓掌!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3、练习掌握:

出示56+34-20 = 78-24+39=

师:请用自己喜欢方法计算,比比谁做得又快又好。

让学生用简便写法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巡视检查,并帮助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后,进行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能口算的怎么办?

4、课题总结: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与前面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出示课题)加减混合,更要细心来做,要看清运算符号细心计算才会做得准确。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实际应用:二(1)班共31人,下课了,走出教室15人,又进来7人,现在教室里有多少人?

先让学生多种形式读题,明确题意,然后列式,自己计算,再与电脑的正确答案做一比较。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要用今天的知识来解决?把自己的发现讲给大家听。

3、完成课本练习五第4、5、7、8题。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二:二年级上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教材及学情分析

“加减混合运算”是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两步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上下车的情景展开对简单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3、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计算、思维等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体验运算顺序,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准备工作: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三:二年级上册二单元第十课时加减混合说课稿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减混合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混合计算》,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单元内容,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做本节课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加减混合运算》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内容,教学内容是课本28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连加、连减之后,进一步研究数的计算。学生已经可以熟练的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计算加减混合时,主要强调计算的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情况下,这是本节的难点,对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是比较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以及方法。

(四)、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上课仍然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积极思考。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嘴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自主练习,小组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首先,复习了两道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让学生回顾了连加连减时的竖式计算方法。

其次, 通过一个情景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过渡到本节的例3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了例3的情景图(现实生活与本课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导入本课课题)

(1)让学生根据图上给出的内容列出算式(板书:67-25+28=)学生观察列出的算式与连加连减有什么区别?(既有加号又有减号)引出本节课题(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2)、如何利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式题,跟学生一起在黑板板书计算过程,边写边说。

板书:

(3)、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P30做一做的1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找两名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4)学生思考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小结:在没有小括号时,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课件出示例4 板书:72-(47+16)=

(在学习了一般的加减混合的基础上,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应如何计算,应注意哪些事项?)

(1)学生观察例4与例3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有小括号)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的有小括号时该如何计算?(先算括号里的)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练习,老师巡视指导,跟学生一起在黑板上书写计算过程。

板书:

(3)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课件出示教材

P30做一做的2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找两名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4)学生思考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教师小结:在有小括号时,先算括号理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三、知识应用

1、课件出示改错题,P30的第6题,学生思考错在哪里?怎么改。(注意在竖式计算式注意书写)

2、课件出示应用题(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题目、求解计算的能力)

3、课件出示应用题。P31的第9题(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解答题目)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在加减混合计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四: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

芒棒中心小学 孙芬彬

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加减混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和例4。这个知识点是在上一课时《连加、连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提升和知识点的整合。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笔算的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

3、让学社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 加减混合式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谈话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问题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请看情境图给大家讲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的情境图)

学生讲故事,关注学生们是否发现了情境图中主要的数学信息

师: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

师:根据以上的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老师现场解答,如果有学生提出来“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教师注意引导进入下一环节;如果学生提不成这样的问题,教师参与启发学生提出。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出计算式:67-25+28

教师启发学生们都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对部分学生列出的两个算式67-25=42(人)和42+28=70(人)要给学生肯定,师生一起引导把两个算式改成一个算式:67-25+28,这时教师强调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师:像这样有加法有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们能不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试着来计算一下?试一试?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应用的算法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的交流。

师:把你们小组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学生的一般方法是:先算67减25,再加上28,结果等于70。如果学生出现先算67加28,再减去25,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师强调: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时候学生多数会用两个竖式来计算,如果发现有学生出现用一个竖式计算的,老师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的,教师直接主动介绍: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教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点指导。

2、教学例4

师:同学们看着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看你会了吗?(多媒体呈现例4:72-(47+16)=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巡视,巡视时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必要时提示:在有小括号的算是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完成后让几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结果。

(三)小结提升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布置课后习题:56+34-20= 78-(24+19)=

五、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例3:67-25+28=70(人) 例4:72-(47+16)=9

67 42

-25 +28 简便写法

42 70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到右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7 -25 42 +28 70 47 2 +16 -63 63 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五: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说课稿(精品)

《加减混合运算的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及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由于学生容易将第一步计算结果忘记,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准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利完成第二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学数学,用数学,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制定的三唯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鉴于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愉快教学等辅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增加后减少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减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活动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一开始,课件显示生动的画面:上下车的情景,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动画找出一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此时,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数学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要“做”数学,亲历探究新知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因此设计了“自主探索、建构新知”的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得主动,又学得轻松。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及时进行例1的计算顺序小结,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数学”,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着板书就明白学习的内容及方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板书力求简洁、美观。

总之,全课借助多媒体数学,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既重视知识的数学,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六: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稿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加、减混合》说课稿 说教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页的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学习笔算书写格式,掌握简便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的数学情感。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计算、思维等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1、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及方法。

2、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当学生在口述例3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已知条件。通过这样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感的直观演示,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后面的分析题意寻找中间问题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讨论法。

由于考虑到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从问题入手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行逆向思考,为了让优生“吃得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分析方法?在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因而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所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同时,通过讨论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3)练习法。

练习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迁移练习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即让学生完成第28页的“做一做”,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

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因此,针对以上教法的选用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扶放结合法”来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揭示课题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提问再归纳提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自主意识,初步学会如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而在比较例3与旧知识的异同点时,我主要侧重于“扶”。因为二年级小学生经常找不到比较的标准,观察时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我要“扶”着他们分别从3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比较,还学会了学法的迁移。

(3)同样的,在学习从条件入手去寻找中间问题时,也表现为“扶”,即由教师通过谈话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使学生学会如何有目的、有根据地去思考问题,掌握思维的策略,为后面进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而后我便“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问题入手的逆向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学完新课后,我又“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提出问题。

这样一放一扶、一扶一放地指导学生学习,改变以往“一讲到底”、“一刀切”的学习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七: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及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由于学生容易将第一步计算结果忘记,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准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利完成第二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学数学,用数学,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制定的三唯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 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愉快教学等辅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增加后减少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减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四、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活动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一开始,课件显示生动的画面:上下车的情景,让同学们通过这个动画找出一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

此时,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数学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要“做”数学,亲历探究新知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因此设计了“自主探索、建构新知”的环节。

1、 教学例1

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

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得主动,

又学得轻松。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及时进行例1的计算顺序小结,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数学”,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改错题.

(2) 星星合唱对原来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了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四)板书设计

板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着板书就明白学习的内容及方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板书力求简洁、美观。设计如下:

加减混合运算

67-25+28=70(人)

6 7

4 2

+218

7 0

总之,全课借助多媒体数学,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本节课既重视知识的数学,更注重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提高今后学好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八: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说课稿

《加减混合》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加减混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教材是组合型的情境图出现的,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 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

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导入、回忆法则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 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 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计算大比拼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这样的一组算式,2+4-()=5 8-4+()=6 8-()+3=7 2+5+()=9 9-5+()=9 3+()-3=5

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

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板书

加减混合

4+3-2=5 4-2+3=5

原来 现在 从左往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九: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混合说课篇十:混合运算说课稿1

《混合运算例1》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47页的混合运算的第1课

时。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基础上学习的。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含义并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系统学习综合算式运算顺序的开始,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是综合算式的基本运算顺序,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将为日后其他运算顺序的学习及灵活运用打下基础。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的重要单元,是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进行整合重新编排的一个单元。在实验教材中,正式教学混合中运算在后,而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内容在前,而且教材淡化了对于混合运算的脱式计算的书写规范要求,对于何时开始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师在教学时较难把握。基于此,修订后的教材重新设计了混合运算教学的顺序,编排了这个单元,提前正式教学混合运算。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学生在一年级就已经接触,并且到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此时安排同级混合运算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运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用书中的主题图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含义,从而找出合适的运算顺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一系列的分层次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达到熟练运算的目的。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是只有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及同级运算的顺序。

(2)、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在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

【教学重点】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预防停电,我还准备了一些口算题卡和小黑板。

二、说教学策略

1、 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

1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不仅丰富了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学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并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思路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单元在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教学中将探究解题思路和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学习方式抽象概括出混合运算的顺序,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本节课我利用引导发现式、问题教学法、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三. 说教学过程

1.由常规口算:加、减、乘、除法引出课题——混合运算。由学生学过的加减混合等运算,回忆知识。

2.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由教材主题图引入教学,同学们请看,这是发生在阅览室里的有趣的数学故事。让一个学生读题,再让全班学生读题。目的是分析题目,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解决问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尝试着做,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去板板演并说说思路。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板书,利于大家的交流,思维的拓展。教师再指出点明综合算式。再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步和综合算式各有什么优点?有没有办法把它俩的优点揉合在一起?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从而引出今天学的新知识,写出递等式。让学生说说脱式与以前所学知识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的能力。再让学生充分说说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的思路,为了突出重点。接着让学生巩固递等式,引入乘、除法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说,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老师板演。两道题放在一起,只有加和减法或者是只有乘、除法,对比分析,总结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3.习题小试,巩固内化

a.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写计算过程,并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b, 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改错说理由。(先观察题目,再说说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我又多准备了一些拓展习题。在课堂时间能利用上时用。)

4.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导入,结识了混合运算,知道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希望同学们回去要好好梳理一下,并做一些练习巩固消化一下。

四.板书设计

2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