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

| 二年级 |

【www.guakaob.com--二年级】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一: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集体备课

学情预设导教案----全册集体备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二:数学二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数学二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肖康丽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loo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 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 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 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 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 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 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 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 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 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

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教学进度:9.1----9.8)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 教学进度:9.9----9.30)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教学进度:10.8----10.12)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教学进度:10.13----10.31)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l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教学进度:11.1----11.8)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教学进度:11.9----11.30)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 教学进度:12.1----12.7)

八、数学广角(2课时)( 教学进度:12.8----12.16)

九、总复习(4课时)( 教学进度:12.26----1.1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重点:

1、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2、会用厘米、米量物体的长度。

3、会量、画线段。

教学难点:

1、建立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2、能直观辨别线段。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尺子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赶至1厘米的实际长度,行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长度单位

1、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学生选用盒中的物品量一量它的长度。(如:橡皮、小刀、硬币等)

学生说出自己量的长度。

教师总结: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因为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

2、质疑。

如果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尺子)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

(2)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用直尺量一量自己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

(5)你知道2厘米、3厘米„„有多长吗?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同学们把纸条举起来,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2、量几厘米

介绍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学生量纸条验证。

四、巩固练习

判断(课件演示)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对长度单位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因而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能量实际物品,估计是物品的长度.判断方法对不对.

以前教学厘米,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尺量,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现在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量度的必要性。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实践、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今后注重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多想不同的方法。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4—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际测量: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不同的尺子,请你们从中选用一种不同的尺子,分别测量一下墨水瓶盒的高和每个小组内最高的同学的身高。

2、汇报交流。

3、提问:通过实际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4、认识米尺。

观察厘米尺和米尺的异同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米。

(1)认识1米的长度。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提问:1米有多长?用你们手中的直尺比一比。

(2)感知1米的长度。

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合作量出1米绳子长多少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归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3、学习用卷尺测量长度。

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米并量出了1米的绳子,那么我们要测量操场的长,应该怎样做?(学生汇报)

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卷尺。(出示卷尺,认识卷尺) 观察教科书第5页的“做一做”。

三、实践运用。

1、估一估,量一量。

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教室门的高,教室的宽等。

2、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3、测量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实践活动:回家后用卷尺测量床的长和宽,写字台和餐桌的高。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物体的能力和初步估测物体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小刀,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各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比一比,下列物体哪个长,哪个短。

(1)粉笔和曲别针比,粉笔长,曲别针短。

(2)粉笔和铅笔比,粉笔短,铅笔长。

提问: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多短。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人。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三:2016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一)》教案

第(八)单元备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四:二年级数学 上册集体备课

目 录

一、二年级数学上册学段教学目标„„„„„„„„2页

二、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3页

三、学情分析„„„„„„„„„„„„„„„„„7页

四、教学进度表„„„„„„„„„„„„„„„„8页

五、教学设计:

1、长度单位 „„„„„„„„„„„„„„„9页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3页

3、角的初步认识 „„„„„„„„„„„„29页

4、表内乘法(一) „„„„„„„„„„„„33页

5、观察物体 „„„„„„„„„„„„„„43页

6、表内乘法(二) „„„„„„„„„„„„49页

7、统计 „„„„„„„„„„„„„„„„55页

8、数学广角 „„„„„„„„„„„„„„59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计算教学内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二册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在第三册)。

2.表内乘法。

(1)表内除法没有结合表内乘法在本册出现,主要目的是分散难点。

(2)仍分成2~6、7~9两段编排,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长度单位(更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

内容和义教相同,但注意让学生经历统一的长度单位的过程。

2.角的初步认识

3.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三)统计 (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四)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是新的教学内容,本套教材开始系统地、有步骤地介绍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浅显的方式呈现高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这里主要是简单的组合思想和简单的逻辑推理。

(五)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看一看,摆一摆”,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

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看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这册教材,总体感觉是:教材结构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学生己有经验和兴趣的特点;并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五: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单元】

课堂教学 2009-09-23 09:35 阅读255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教学计划(主备:杨雪松)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

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主备:方之水)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六: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数学二年级上第八单元集备

一、教材简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

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难点:

1、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用数字、字母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关键:

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用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

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与学号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14-115页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教学准备:

查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了解号码的组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邮政编码,其实数学编码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了解居民身份证的编排归规律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记录的身份证号码,说一说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位,从这些身份证号码里你都了解

了哪些信息?不同的身份证号码中是否有相同的数字?(有学生回答身份证号码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出生年月日。) 你还知道哪些信息?

2、居民身份证的编排 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代码,其中第1、2位表示省,3、4位表示市,5、6位表示县区,第7到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到17位为顺序码,因为一个市同一天出生的人数不会超三位数,所以顺序码为三位数,其中第17位表示性别码。单号的为男性,双号的为女性;第18位为校验码,可以是0~9的数字,也可以用x表示,校验码是由特殊的运算公式算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身份证的仿伪标志。身份证编号为持证人的终身号码,每个公民一出生就有一个号码,一人一号不重不漏。 41 02 23 19800705 056 5 省 市 县 出生日期码 顺序码 校验码 身份证的校验码是由特殊的运算公式算出来的,是电脑自动生成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让学生快速地记忆身份证号码,并说出记忆身份证号码的规律。

2、多媒体出示,下面是小明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可是小明分不清它们是谁的号码了,你能帮助他们吗? 410223480913007 410223197011300052 410223197201100065 410223195012080049 3、完成P115的做一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七: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八: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

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数学广角集体备课篇十: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448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