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课观潮导学案篇一:1课观潮导学案
沩山乡中心学校“沩山课改118”学导案
设计者: 学科组长签名: 教务处签名:
沩山乡中心学校“沩山课改118”学导案
设计者: 学科组长签名: 教务处签名:
课观潮导学案篇二:第1课观潮导学案
课观潮导学案篇三:观潮导学案
《观潮》导学案
1
2
3
附:《观潮》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1.ting zhāi méng chōng lǚ shū
fén gě qiú jiù rèn qǐ qióng sù
2. (1)用水淋洗(2)穷尽(3)舞动(4)举、树立(5)踩(6)即使(7)微、一点
3. 文 纹 画上纹彩。
4.(1)人和物 特指人(2)画花纹 文字、文章等(3)当„„时 方形等(4)接近、连接 边际
5.①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②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③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④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6.武林旧事 周密 公谨 南宋 词 《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
7.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奇特、雄伟、壮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合作探究】
1.(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激荡,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2)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3)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出没,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4)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道路被数量众多的车马堵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的价格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2.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展示提升】.“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从“形”、“色”两方面写;“大声如雷霆”从“声”这一方面写;“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从“势”这一方面写。 4
4.这是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水兵作战技艺之娴熟,这时水兵们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在波涛汹涌的潮水上,更显艺高人胆大。
5. 吴儿以弄潮时“旗尾略不沾湿”来证明自己泅水本领之高超。
6.不是蛇足,是用侧面描写衬托前文的海潮之盛,水兵演习与弄潮儿弄潮之精彩。正侧面结合,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7.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
【达标测评】
1.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文 章来源
5
课观潮导学案篇四:观潮导学案
《观潮》导学案
中堡岛小学:牛运章
《观潮》导学案
课观潮导学案篇五:四年级上册观潮 导学案
6 观潮
课前自学
一、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 méng( ) 号: hào( )
měng( ) háo( )
二、我会查字典。
鼎查( )部,再查( )画,第六
笔是( )。
三、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D、变成原来的样子。( ) 四、自主预习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五、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见__________________,
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__
________;那声音______
_____________。潮过之后,
江面上________。看看堤下,_
___________。钱塘江大潮真
不愧为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为之__________。
六、知识延伸:收集积累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
七、知识链接
每逢农历8月18日,来浙江海宁一带观潮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这时的岸边,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们焦急地等待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儿,忽见人群骚动,只见远处出现一条白线,由远而近;刹那间,壁立的潮头,像一堵高大的水墙,呼啸席卷而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震耳欲聋。这真是:“滔天浊浪排空来,
翻江倒海山为摧。”这就是天下闻名的钱塘江大潮。汹涌壮观的钱塘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涌潮现象,在世界许多河口处也有所见。如巴西的亚马逊河、法国的塞纳尔河等。我国的钱塘江大潮,也是世界著名的。
课堂导学
八、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哪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内容来说。
4.课文2-5自然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
九、小组讨论交流
1.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
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飞奔
山( )地( ) 风( )浪( ) 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
( )天相接 漫( )卷( )
2.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
课后检测
十、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3、4自然
段。 十一、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人( )人( ) 若( )若( )( )首东( ) 人声( )( )十二、花落谁家(给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观:a、看。b、看到的景象。c、对事物的
认识,看法。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
2、农历八月十八日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 )
鼎:a、古代煮东西的器物。b、大 c、正
当,正在
1、人声鼎沸( )2、鼎力帮忙( ) 3、鼎盛时期( )
十三、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的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 ),( )。再近些,只见( ),形成
动起来。
1.按原文填空。 2.造句。
犹如: 3.这段话从( )和( )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十四、小练笔 仿照作者描写钱塘江潮来时的写作顺
序,写一些有关“雷雨”的小片段。
课观潮导学案篇六: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
山川中心学校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山川乡中心学校 语文组 编制人:王莹 审核人: 使用日期:2012年9月4日
四年级 语文 导学案
课题:1、《观潮》 No.010101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谈。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学习课文的生字词,把本课词语在书上画出来,并抄写一遍。
2.理解本课生词含义,熟读课文。
3.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二、合作、交流、展示(编制的重点,选择有学生可合作、学生可发挥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展开讨论)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本文的关键词。
3.课文2-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4.你觉得哪几部分的内容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小组讨论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
5.组内交流并总结:对江潮的具体描写分为声音和气势两方面,找出对应的词语。
气势大:
三、当堂检测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Lǒng zhào dǐng fâi hãng guan huī fù áng shǒu yī jiù
( ) ( ) ( ) ( ) ( ) ( )
2.在画线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屹立(yì qǐ) 薄雾 (bó báo) 鼎沸(fâi fú) 风号浪吼(háo hào)海塘大堤(dī tī)漫天卷地(juàn juǎn)
3.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薄雾 ( )的阳光 ( )的飞奔 ( )的涌来
4.读一读,补充词语。
山( )地( ) 人( )人( ) ( )( )相接 风平( )( )
5. 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面练习。
(1)第3句分号前的句子将 比作 ,说明浪潮 。
(2)分号后的句子将 比作 ,说明浪潮 。 声音大:
(3)这段话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 A、从近到远 B、从远到近
(4)判断,在正确的理解后画“√”。
①这段话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了大潮的壮观。( )
②第3句分号前后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
(5)仿照第3句,再写两个比喻句。
犹如—— 如同——
四、作业:1.生字抄写3遍并组词;
2.完成作业本第一课作业;
3.背诵课文3、4自然段。
五、拓展提高
1.形近字组词。
朝( ) 称( ) 笼( ) 蒙( )
潮( ) 秤( ) 聋( ) 朦( )
雾( ) 沸( ) 恢( ) 惯( )
务( ) 佛( ) 灰( ) 贯( )
2.搜集有关钱塘江潮的诗句。
①范仲淹:海面雷霆聚, 。
②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 。
③李白:海神冻过恶风回, 。
④毛泽东:千里波涛滚滚来, 。人山纷赞阵容阔, 。(《七绝.观潮》)
六、课后反思
课观潮导学案篇七:1观潮--导学案
利州区宝轮一小导学案
使用时间: 检查人: 检查时间:
利州区宝轮一小导学案
使用时间: 检查人: 检查时间:
课观潮导学案篇八:观潮导学案
《观潮》导学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组别________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3、明确作者写潮的顺序。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zhāi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xì腰”者\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下列加点字音注出来。
雷霆( ) 杨诚斋( ) 艨艟( )( ) 倏尔( )罗绮( )僦赁( )( ) ........
一舸无迹( ) 鲸波万仞( ) 如履平地( ) 善泅( ) 不容间也( ) .....
3、小组一对一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1)、注意下列加点词语。既望( ) 方其远出海门( )倏尔四起( ) 溯迎......而上( )人物略不相睹( )(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披发文身( ) ....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5、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1、钱塘江潮是在什么时间?作者写钱塘江潮用了哪些手法?(在文中标注,并举例说明)
2、全文的着眼点在“_______”上,立足点在“_______”上,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3、再读课文,想想文章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4、找出原文语句填空。写参演战船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
5、《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找出描写潮来的语句(文中标画),朗读体会给你什么感受?从哪些方面感受到?
7、课文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我检测:
1、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方其远出海门(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吞天沃日( ) 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十余里( )倍穹常时( )倏尔黄烟四起( )
2、加点字注音
艨艟( )( ) 僦赁( )( )泅( )舸( ) ......
3、翻译句子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4、钱塘江大潮确实雄伟壮观,描写钱塘江潮的诗文很多,你读过哪些?请写出来。
5、写作体验:
现在假定浙江省为了发展经济,提高钱塘潮的指名度,请你为钱塘潮写一则广告,招徕天下游客。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组别________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岁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标记、注音并及时掌握。)
明确下列字音:更( )定 一芥( ) 长堤( ) 强( )饮 拥毳( ).....
崇祯( ) 雾凇( ) 沆砀( )( ) 铺毡( )对坐 余拏( )一小舟 ......
2、再读课文,读准节奏,体会情感。
3、小组内一对一朗读、评价后齐读课文。
4、三读课文,疏通文意(边朗读课文边结合注释完成。)
重点字词在文中解释出,注意以下重点句子:
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二、小组合作学习
1、文章首先交代了看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______________,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束全文。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和情怀?
3、找出本文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朗读体会它的作用。(在文中标画,作批注) (补充资料: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4、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不由得想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们就发出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
5、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自我陶醉、怡然自得之情?(找出标画、朗读体会)其写法上有无特殊之处?
6、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三、达标检测
8、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矣________(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
阅读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1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2.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四、背诵全文
课观潮导学案篇九: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
28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观潮》导学案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情感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学习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学习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学案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钱塘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2.展示目标
(1) 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 把握朗读节奏,熟读课文。
(3) 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二、
检查预习:
学案一、二、三、四。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设置提纲、引导自学
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 自读课文,感受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3.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及停顿。 4. 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5.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6.指名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作业:
1.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 将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1. 导入新课
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盛况,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本课。 2. 展示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逐段概括每段内容。 (2) 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二.设置提纲,引导自学
1.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学案二的一、二题。
学生自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小组讨论: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2002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习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见学案)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
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七、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
武艺高强 与侧面烘
弄潮图-----身怀绝技 托相结合 观潮图-----盛况空前
<< 观潮 >> 学案
第一课时
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
(1) 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作品。 (2) 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3)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内容。 一.作者、作品,我知道!
《观潮》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 人。
二.读准字音,我能行!
雷霆( ) 杨诚斋( ) 艨艟( )如履平地( )倏尔( ) 一舸无迹( ) 善泅( ) 僦赁(罗绮( ) 鲸波( ) 三.辨明词义:
既望(望: 既望: ) 方其远出海门(方: ) 则玉城雪岭( )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 略: ) 皆披发文身( )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珠翠罗绮溢目( )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第二课时学案
1.学生自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2.熟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课观潮导学案篇十:观潮导学案
育才实验学校“三自”学习模式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日期:2013-12-8 编制人:陈梦丽 班级: 组别: 姓名: 审核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40分钟)
目 标: 1、大声朗读《观潮》一文,务必做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并尝试背诵。
2、学有余力者,背诵课下注释,力争一字不误。 (25分钟)
检 效: 小组长监督组员的背诵情况,教师抽查。
自主积累: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等积累课本上。 (5分钟) 自我感悟:试着用现代汉语初步复述课文的大体内容 。 (10分钟)
【展示课导学】 (课题:《观潮》 作者:周密 )
·学习目标:(1分钟)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字词及语句翻译); 2、探究本文的写作手法。 3、领会作者在文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理想。
1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 批阅日期一、给下列字注音
艨艟( ) 履( ) 倏( ) 僦( )
二、解释句中加粗词语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
3.溯迎而上: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三、解释下列句中相同的词语
1.仅仅如银线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2.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势势极雄豪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4.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2.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五、阅读后回答问题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各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小结】
疑惑: 收获: 2
下一篇:命题北师大版八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