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三年级】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一: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的认识”是三年级数学教学重点、难点之一,它的概念比较抽象。
林荔香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通过拍手游戏进行引入,复习了几个几、求几个几可以用表内乘法计算,为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做了铺垫。接着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圈一圈等活动初步认识倍的概念,并进一步拓展学生认识几倍、知道标准量不变、比较量改变,倍数也改变,无形中渗透了正比例的思想。再通过改变萝卜的数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改进的地方:
1、没有揭示今天的课题。
2、由于时间的不充足,后面的环节有些赶。在火眼金睛环节,学生还没思考,就进行下一环节,应先让学生先思考,再数一数,整理清楚后,再发言。以及其中的两个小环节忘记表达。
高华群教师在该教学中通过课前的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接下去的学习兴趣;以及通过圈一圈、摆一摆摆等游戏,直观形象地了该节课的内容,同时易于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由例题开始,要学生摆图,学生边摆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做第一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观察图,讲数理;再做第二层次画图(第一行有5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让学生画小棒)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除了巩固知识外,还加强数理的表述,看图找倍数关系,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灵活运用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1倍数”的概念。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数的数量,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并且及时的表扬孩子,并让孩子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在练习环节,通过设计有层次的练习,深化孩子对倍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孩子爱动脑的好习惯;跳绳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段表示倍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下铺垫。但是在最
后的动物重量的倍数关系的习题稍难些,孩子的接受情况不乐观。
郑耿霞教师语言自然、体态大方,开头的拥抱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解每份数的变化时可以适当地通过实物图圈一圈、动手摆一摆,在图上直观地显示出几份,感知标准量不变、比较量改变,倍数也改变,她的直接描述过于抽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在练习设计,杂乱地水果图这一环节中可先引导学生先整理各种水果的数量,再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曾倩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水果图注意进行倍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图到画图再到摆脱直观,在现实的情境中,利用等分的经验进行苹果和梨两种数量之间的比较,抓住了“倍”的形成过程,沟通了“倍”和“份”之间的联系;在规律性的表述中,感悟“倍”与“份”的关系,知道有几份就是有几倍。接着通过看图说一说,画一画等练习来加深对“倍”的理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要求,但也存在一些 不足:
1、由于课上时间的不充足,教师的语速加快不易于学生理解。
2、在讲解练习时例如:水果排列规律这题时,教师的讲解不够有条理。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二:《倍的认识》评课
《倍的认识》评课
咸水沽第三小学 郭冠宇
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用六个字总结,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下面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亮点:
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己的学具。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老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该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老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素养
上课伊始,老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路,可见老师在平时一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通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老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4、练习层层递进有层次。
这堂课中的练习很多,充分体现出了精讲多练,并且从基础到提高,顾忌到了每个层次的学生。 不足:
老师的教态得体大方,但是我感觉这堂课缺乏激情,虽然我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富有感情,不像英语那样富有激情,但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闯关式再或者竞赛式的方式到练习环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的方式再多样一些,那么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三: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51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第1~3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了乘法口诀的基础
后出现的。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2,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一般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1名同学,诱导启发,用小棒摆正方形并说明:一个正方形是四条边两个正方形用了八根小棒也就是说八是四的二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例1图画中的各种萝卜,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3个2根及5个2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5个2根也可以说成2的5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摆,第一行摆3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3,所以要在第二行摆12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一第1、2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四: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的评课
“倍”的概念是一个起始概念。这一概念知识的生长点是乘法的意义,有关倍数的三类应用题、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都与“倍”的概念有很密切的联系,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难会遇上有关于“倍”的问题。所以“倍”概念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很抽象的。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吴老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由例题开始,要学生画图,学生边画边想边说,初步感知“倍”的含义。通过把2个草莓看作1份,6个苹果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苹果个数是草莓的3倍,从而引出3个2就是2的3倍。然后再增加2个苹果,让学生完整地说谁是谁的几倍,再增加2个依然让学生说。最后增加1个草莓,问现在的倍数关系,学生自然地就去圈一圈,画一画,然后找出倍数关系。然后让学生充分画图,讲数理。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填一填,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除了巩固知识外,还加强数理的表述。拓展练习是看图找倍数关系,起到巩固知识,反馈检查,灵活运用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吴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这个数理来帮助学生建立“1倍数”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等。在这节课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
从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用数字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和练习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不管是在摆苹果是草莓的2倍,还是在摆12个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的练习时,无时无刻都渗透了函数的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小学阶段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渗透,如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行对应思想的渗透;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转化思想的渗透等,我们很多数学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其实数学思想方法都呈隐蔽式的,教师有意无意都在渗透,提高意识后,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渗透,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机会,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由新课开始,学生和电脑一齐画图,带着把2个草莓看作1份,苹果有这样的几份,应怎样分的问题去操作,接着再画这样的1份,画完后说苹果的个数是草莓的几倍,再通过几个层次的摆和说,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倍”的含义。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1“倍数”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五: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说课稿
倍的认识 说课稿
教师:陈舒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的例1。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二年级学习了乘法口诀的基础后出现的。例1,是以六只小兔身边的萝卜引出谁是谁的几倍的关系,根据3个2根,5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PPT演示、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与乘法密切相关,因此先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引导倒背,选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例1图画中的各种萝卜,让学生自己发现,圈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引导得出:3个2根及5个2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5个2根也可以说成2的5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就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融合作出说明: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
以及各种学具在多媒体上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其余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完成书中的“做一做”第1、2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六: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黄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可爱的小鱼图片入手,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从而引出课题“倍的认识”。目的让生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报倍的关系,学生画。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黄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这节课里, 黄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在设计上紧紧
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在课中个别生对一倍数和几倍数的表述错误,在开始的表述中,教师总结时,可以给生多的数是少的数的倍数这一思想,生表述或写是就会减少这种错误。当我们课中出现一些小失误时,可以将错就错,让生根据答案描述一下,让失误成自然。
陈艳
2012年11月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七: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评课稿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课本第76页例2、例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时能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学生摆的现状又是什么呢?一个正方形由四根小棒组成,就是一个四,两个正方形由八根小棒组成,就是2个4,由此类推„„
整堂课唐老师重视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倍的认识,设计的练习也在巩固学生对倍的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设计了摆一摆,画一画,找出图上实物的倍数关系,用倍的知识说话等环节,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成资源,因势利导,科学评价,适时点拨,及时梳理,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发展。
她把握住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特点,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活动。学生这样学习的兴趣也是浓厚的。采用了直观的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
认识之后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自我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像今天的课《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找到了规律,都是用乘法计算,也许走出这堂课,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另外,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也独具特色。整洁美观、布局合理的板书既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帮助他们有条理地表达、理清了“倍”的概念。
对《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我们的思考是如何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让学生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老师再黑板上摆了一个用四根小棒组成的四边形,其实就是一倍量,让学生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但是教师在摆三个四时为什么把它拆了呢?多好的一倍量呀!这是基础呀,就像房子的地基。
二、教师的肢体语言的呈现。教师可以一直指着那个一倍量,指导学生说是像这样的一个4,二个4,三个4,不断强化学生对倍的认识,是在一个4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中第一行有2个圆圈,要求第二行画三角的个数是圆圈的3倍,把第一行的2个圆圈圈起来,表示一倍量,像这样的两个两个的画,画三次这样的三角,学生自然会一目了然,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思考,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三、如何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在预设与生成之间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在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生成。抓住知识的灵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我们想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好的设计,更需要教师具有在课堂中处理课堂即时生成的能力。好的教学设计,还要教师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教学生成的能力,才会呈现一堂好课。
《倍的认识》评课稿
喀什市第十二小学
潘秀丽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八: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面积的认识》评课稿
评谢雪和老师《面积的认识》一课
戴 祝 芳
一、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谢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二、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吴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谢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学生学生身边的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手掌面等图形以及比较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的同时,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一说什么是面积,由学生总结出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涂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颜色,感受它们面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的活动,这个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比一比手掌面的大小,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面积的概念,学生对面积有初步认识之后,大屏出示的圆、三角形等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吴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
识了面积之后,通过画一画面积相等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面积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面积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吴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面积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怎么办?讨论有三种情况:1、剪一剪、拼一拼再比一比的方法。2、摆硬币的方法。3、铺格子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比较出了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
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面积。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的认识。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学生在回答得很精彩时,老师没有给与语言上的评价,而是给他加分,难道老师每节课都要带加分上课吗?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想办法比较。(三)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九: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可能性教学评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期《可能性》教学评课稿
执教:戴祝芳
评课:陈冬娇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杨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杨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
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杨老师在教学时,就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而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杨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
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 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3、教学用语要精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别是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更为重要。例如:刚才我们学习了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一定会发生,哪些情况不可能会发生,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发生。并用最简洁的话来表达。请看大屏幕。这样肯定上一环节学生的表现及下一步的要求,就过渡到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三年级数学上倍的认识评课稿篇十:倍的认识教学评析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加答小学 陈芳
要上“倍的认识”了,可是什么是“倍”呢?不清楚,赶紧查字典,字典的解释是:跟原数相等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用几乘某数。 在学科组组织的满意课活动中,我执教了《倍的认识》这节课。课后,同行们和陈校长、陈教导都对本节课进行了指导,使我受益颇丰,下面就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反思:
一、 注重知识的迁移,开放学生的思维。
课一开始,我出示了整整齐齐的一排共6个萝卜,让学生数一共有几个萝卜,第二次也是出示6个萝卜,并分成了3堆,每堆2个,学生很快就能数出是6个萝卜,使学生体会到这里一共有3个2,可以用乘法计算3乘2等于6,再直接告诉学生3个2还可以说成是2的3倍,从而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使新知识(倍)和旧知识(几个几)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 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
在整堂课上,我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在课堂上,我在黑板上第一排摆2个圆,第二排摆的个数是第一排的4倍,然后请学生汇报摆的结果,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紧接着,我在第一排增加了一个圆,让学生再摆一摆,第二排摆了几个?当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没有就此作罢,而是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4倍,而结果的个数却不同?”引起大家的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因为第一排圆的个数不同,所以,摆它的个数的4倍时,圆的个数也不相同。让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 注意数形结合,理解“倍”的概念。
在课堂上我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例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6个萝卜,让学生数萝卜了解“倍”,再动手摆圆片理解“倍”,使“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图到摆图再到画图,整个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这样进行数学教学感觉很简单,学生掌握的效果也很好!
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倍”的概念定义,所以低年级学生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题开始,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蝴蝶只数的变化,从而引起倍数关系的变化,让学生边看图边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讲数理,做第一层次的练习;第二层次画图,教师只画出第一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图形让学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几倍,通过画一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最后,设计了一个浏览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学生既感新鲜又感亲切,兴趣盎然。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抓住把什么当作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来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参与学习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落实减负的要求。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从学生喜爱小动物入手,例题出现颜色艳丽的蝴蝶,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还创设带
小朋友游动物园的故事情节,通过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动物造型吸引学生,让学生根据动物图,用“倍”说一句话,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反映数学实用性的机会很多,只要教师把握机会,就能让学生充分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知识是一条明线,得到数学教师的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容易被教师所忽视。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比交待知识更重要,因为这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教给学生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到摆、画,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教材例2以学生摆1个正方形用4要小棒,摆2个正方形,用2个4根,摆3个正方形用3个4根小棒,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说出1个4、2个4、3个4,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揭示“倍”的概念。再在认识“1份”和“几份”的基础上引出“倍”,将“几个几”、几份、与几倍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说,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逐步形成“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教学例3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形式的动手操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与已学过的“几个几”知识联系起来,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自我经历、体验了倍的建立过程,进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在练习中设置了变式情境,把第一行的2个圆换成了3个,同时表示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主要是通过1倍量的变化莫测,再次加深理解倍的含义,同时,学生从想“几个几”引出“几倍”,再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维,要知道“几倍”就要想“几个几”。在进行生活应用,拓展新知时进行多种形式的拍手游戏,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最后一题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在教案设计中是没有“画一画”这一环节,课堂实施中增加了画一画,考虑到学生很容易把所有图形全部画在一起,没有按一份一份的画。另外学生的表述要加强。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体会"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新概念,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使学生在充分动手感知的过程中理解"倍"的意义,了解倍的概念。在教学此知识时,我尽量设计多给学生感知的机会,多表达的机会,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新的概念,学习新的知识。
首先在创设情景中,从生活中出发,我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观察小鸭和小猴的数量关系,由有几份引入几倍,让孩子初步感知倍的关系,通过说一说巩固倍的概念。探究新知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理解"几个几"和"几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掌握"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含义,初步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练习巩固中让孩子利用所学知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中,孩子能够根据教学情景,独立思考问题,大胆猜想,积极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和
谐亲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节课上完以后,学生对倍的认识掌握情况较好。知道几个几也可以说成几的几倍,并用乘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学效果基本达到。
课后,认真倾听了评委老师的点评,深深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还需更加深入地把握并研读教材。我在教学由有几份引入几倍的教学中,知道了小鸭的只数有小猴那样的3份,我就应直接导入本节课的主体--"几个几"和"几倍"的关系。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就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巩固"几个几"和"几倍"的相互关系,得出用乘法解决的结论。最后也因为时间未能好好把握,以至于本节课学生的练一练未能展现出来。本节课以学生的操作为主,在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通过这节课,使我明白了要合理使用和运用教材,将教材内容的各个部分有效的整合起来十分重要,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与活动的反馈情况。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不断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倍的认识"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学生喜欢的喜洋洋和灰太郎引入新课,告诉学生灰太狼给大家带来一些花,引导学观察画面,再根据已有经验提出问题,适时帮他们分类整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给予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操作是学生动手,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积极地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去主动探索,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例如,在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请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小圆片摆出倍数关系的题目。当学生汇报摆的结果时,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使学生对"倍"的概念以及"一个数的几倍"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注重延伸拓展
在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教者带学生参观动物园,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对倍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不仅学会概括表象,同时为下一节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奠定基础。
这节课里, 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认识了倍的意义,并通过拓展延伸,巩固了倍的认识,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相关阅读:周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课改的新理念,突出了以下几点教学特色:
一、重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用美丽的画在,漂亮的花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视觉感官的刺激,对于学生理解红花和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当的有帮助。因为低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对于“倍”这样一个抽像的概念来说,形象的事物更能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其次,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中,教师让学生根据题中的要求,动手摆摆小棒,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着摆出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思考和理解、表述的难度。对于初次学习新知后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好的练习方法。
二、游戏学习两相结合,既娱乐又受益。
听过很多次周老师的课,在她的课里总不忘记穿插游戏,虽然只有一个,也许也只有两、三分钟而已,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调节了疲惫的身心,又可以快乐的学习。在这节课中,周老师用拍手游戏将本课的内容很好的融入其中,师生玩,学生同桌玩,玩的开心,也巩固了新知,效果非常的不错。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知道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同时能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执教的两位教师
郭老师整堂课重视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倍的认识。其次,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新课后的巩固练习中,郭教师让学生根据题中的要求,动手摆摆小棒,分一分,看一看,想一想,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整个操作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着摆出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思考和理解、表述的难度。对于初次学习新知后的应用,是一个相当好的练习方法。结合专题研究,设计的练习也在巩固学生对倍的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张老师把握住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特点,采用了直观的画一画、摆一摆等实际操作,比如根据第一行来画第二行,来知道第二行有第一行的几倍,也就是第二行有几个几,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自我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认识了倍的意义,并通过拓展延伸,巩固了倍的认识,在设计上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突出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
。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像今天的课《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找到了规律,都是用乘法计算,也许走出这堂课,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基于这种考虑,王珠珠老师把述说解题思路作为本节课解决问题实施的重要策略之一。“你是怎么想的?”“你能再把他的想法说一说吗?谁听懂了她的话?”等等,指名说,自己说,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在阐述中检索自己的思考过程。
再来说说王珠珠老师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小猪用小红花装扮教室,学生这样学习的兴趣也是浓厚的,以及王珠珠老师的语态非常的亲切,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点。另外,吴老师的板书设计也简洁美观、布局合理的板书能让学生易于吸收和记忆,帮助他们有条理地表达、理清了“倍”的概念。
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建议王珠珠老师让学生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说,这样学生会更明确,也不致于一些中差生无从下手,加强学生的反馈能力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 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同时能运用这一概念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整堂课徐花老师重视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培养和学生语言表述的完整性,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倍的认识,设计的练习也在巩固学生对倍的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设计了拍手,扮动物叫,找出图上小动物的倍数关系,用倍的知识说话等环节,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感受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感到生活离不开数数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徐花老师把握住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一特点,采用了直观的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自我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构建过程。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但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像今天的课《倍的认识》,学生已经找到了规律,都是用乘法计算,也许走出这堂课,很多学生又会感到无从下手,基于这种考虑,徐花老师把述说解题思路作为本节课解决问题实施的重要策略之一。你是怎么想的?你能再把他的想法说一说吗?等等,指名说,自己说,同桌互相说一说,让学生在阐述中检索自己的思考过程。
再来说说徐花老师选取的教学素材,都是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活动。学生这样学习的兴趣也是浓厚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建议徐花老师让学生把选择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说,这样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