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一:姜堰市06—07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附答案)

姜堰市06—07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初中语文命题组 审校:王书月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Ⅰ卷(10分)

1. 选出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2分) ( )

A. 浓稠(chóu) 阑干(gàn) 蹒跚(pán) 饮泣吞声 (yǐn) ....

B. 风靡(mí) 老鸹(guā) 编撰(zhuàn) 自给自足(gěi) ....

C. 妩媚(mâi) 荆棘(jí) 繁衍(yǎn) 万籁俱寂(lài) ....

D. 嶙峋(xún) 褴褛(lǚ) 蚂蚱(mǎ) 酣然入梦(hān) ...

2.选出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2分) ( )

A.红桧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这或许是它被冠名“神木”的原因吧。

B.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C.我们见到了它正在孵育的两只鸽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一块伤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飞翔时用气枪打伤的。

D.“呵,”我想:“也许等我回到地球就可以退役,开始在NBA打球了。”

3.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2分) ( )

A.临近春节,商场里各类商品鳞次栉比,琳琅满目,惹得顾客们流连忘返。 ....

B.那个小偷开锁的功夫别具匠心,为了防范他行窃,居民们伤透脑筋。 ....

C.张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学生在他的课堂上能够肆无忌惮,畅所欲言。 ....

D.由于学校注重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像不乱抛杂物、不乱倒饭菜这类事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2分) ( )

A. 随着春节销售旺季的到来,姜堰地区猪肉供需紧张的局面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B. 2007年1月16日,一百多名村民簇拥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手捧一面锦旗,走进了市政府大楼。

C. 市教研室通过多年的努力,评价方法得当、操作程序公开透明的一套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出台了。

D.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哈国人均GDP已近2000美元左右。

5.把后面的句子依次填入下面空白处,衔接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在淡淡的夕阳下,一只小汽艇载着我们向湖的上游驶去。 。两岸的峰峦倒立在湖里,一色青青,情意缱绻地伴送着游人。

①仰望天空,云片悠然地在移动,低视湖心,另有一个天,云影在徘徊。

②粼粼水波,像丝绸上的细纹,光滑嫩绿。

③湖面上水波不兴,船像在一面玻璃上滑行。

④往远处望,颜色一点深似一点,渐渐地变成了深碧。

A.②④①③ B. ④②③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④①

第Ⅱ卷 (共140分)

一、按要求答题(共36分)

6.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依次订正在右边方框内。(4分)

融会 雄踞 借风洗尘 心驰神往

贿赂 保佑 俯仰生恣 司空见惯

暄闹 幽雅 史无前例 故弄玄虚

攀附 凋凌 受益匪浅 无暇顾及

7.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或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7分) (1)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3)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 。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8.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登飞来峰 题西林壁

王安石 苏轼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登飞来峰》中诗人有没有看到“鸡鸣日升”的奇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西林壁》中次句一种版本作“远近看山各不同”,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主题不同,但在构思写法上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加以阐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观察下面漫画《梦之源》,说说这幅画的含义。(3分)

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从今年开始修订的2009年版《辞海》将增加近万条新词,一大批反映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新词将被收录,如“神六”、“纳米”等。而目前社会热门的网络语言,如“超女”等新时代词汇将不会被录用。

材料二:“昨晚,偶GG带着他滴GF到偶家来7饭,那个MM在吃饭时一直向偶妈妈PMP……”这段十分难懂的网络语言竟然出自某小学生作文。

(1)上面两则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2分)

(2)你同意材料一中的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3)如果你是材料二中那位小学生的老师,你应该对他说些什么?(符合人物身份,合情合理,字数各60字左右)(4分)

11.结合个人的感情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仿照示例,自选两个汉字进行别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6分)

示例:惩——对心的征服,才是处罚的最终目的。

悟——做思考的我,才能形成我的思想。

备选汉字:赶;起;劣;舒;值;臭;选。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治水必躬亲》,完成12—14题。(8分)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深浅,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盖地有高低( ) (2)非相度不得其情( ) ..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文: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海瑞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极乐寺纪游》(明·袁宗道),回答15—17题。(8分)

①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

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树左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

②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

③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

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予固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

④⑤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释] ①高梁桥水:指位于北京海淀区西直门外高梁河之水。②螺髻:发型如螺壳形。③盖: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挡雨之具。④挂进贤冠:挂:摘掉。进贤冠:古代冠名,这里泛指官帽或乌纱帽。⑤情障:久存于心的愿望。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道此入玉河( ) (2)大可七八围许( ) ..

16. 翻译下列句子(3分)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敬畏每一棵树》,完成18—21题(10分)

树是一种静静的生命的矗立。每当我不经意地从树下走过,总是微微觉出些长者的气息。我总以为草与树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家虽同属被子植物,但草的柔弱与树的坚硬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在树面前,草是低矮的,是长不高的随风摇摆的孩子,在树面前,草是幼嫩的。树则不同,哪怕是落叶树,它的枝干也依旧在寒风中倔强地挺立。我将之视为一种精神,一种宇宙间难能可贵的精神。

人类喜欢同树居住在一起,人们经常这样谈论一户人家的住址,比如“他家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比如“过了七棵柳树往东,再看见门前有株枣树的,就是了”。《诗经〃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一句也是证明了这一点的。另汉字中有个“困”字,看上去就是四合院当中种棵树的意思,似乎不太吉利。但人们照种不误,为啥?因为不种树那就成了“囚”了,与其庭中无树而成“囚”,则宁可庭中有树而遭“困”了。再说倘若种的是果树,到秋天还可额外添些佳果,岂不是一桩好事!

动物何尝不喜欢同树住在一起。世界上动物种类最繁盛的地方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那里树最多,所以动物也就最多。同样,热带雨林中,我们能够看到世界上最美丽的鸟,最漂亮的昆虫,最灵活的猴子,最毒的蛇以及最凶猛的鳄鱼。树与动物是那么自然、和谐。 现代人在疯狂伐木,森林中的树被肢解用来做地板、做家具,或被粉碎用来造纸;另一方面,现代人又在大规模地植树。比如在城市的街道边种上绿树,以清洁空气,美化环境;比如在荒山秃岭上种树,以防风固土,改善气候。但无论如何,人造速成林终究无法同原始森林相提并论。我曾在公路上见到大型货车做木材运输,硕大无比的车斗上却只能装二三株木材,可以想象这些树曾是多么壮观的参天大树,然而如今,它们平躺着,一点儿也没有声音。 ..

在人类诞生之前,树便已存在,它们比我们人类更为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在我们人类之后,树也将继续存在下去,它是地球生物演变的见证者,更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卫护者。 我敬畏每一棵树,就如同敬畏我的先人。

18. 作者为什么说“每当我不经意地从树下走过,总是微微觉出些长者的气息”?请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19.有人说第三段写动物与树之间的关系,与文章主题不大相关,删去这一段文章会更精练,主题会突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

20. 第四段中加点的“它们平躺着”能否改成“平放”?为什么?(2分) ..

21.怎样理解文章题目中“敬畏”一词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阐述。(4分)

(四)阅读《藕与莼菜》 (叶圣陶),完成22—25题(18分)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满涂污泥,便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臵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居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的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便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注]本文写于1923年。当时,“五四”运动掀起的革命热潮使无数朝气蓬勃的青年远离故乡,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都市世界,寻求理想人生。但都市文明中虚伪、冷漠、污浊的一面使他们失落失望。

22.作者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为什么会怀念起故乡来的?(4分)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二: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0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唇焦口燥呼不得,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7)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8)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

2.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干涸( ) 门楣( ) 逢场zuò( )戏 cāng( )海桑田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你不用心做事,那怎么可能取得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睡处不可当风。

C.时值春日,白水寨景区附近的周边山林里,色彩缤纷的紫荆展现出娇艳的花姿。

D.随着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

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凉爽了许多。空气格外的清新,天空也格外的深蓝高远。早上起来,沿着林间松散的沙路跑跑步,做做操,你会发现汗也不出,气也不喘,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 。蓝天下是苍翠的群山。那墨绿厚重的自然是松树、柏树;那绿而蕴黄的是槐树、杨树和一些杂树;其次是一望无际的秋草。 ①就连穿过树叶缝隙照在脸上的阳光也变得嫩暖而舒适

②白云像丝线、像薄纱,梦一般的在天空飘着

③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白鸽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5.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3分)

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1)这一片段选自罗曼·罗兰的《 ▲ 》,片段中的“我”指 ▲ ,罗曼·罗兰笔下的克利斯朵夫就是以他为原型进行塑造的。(2分)

(2)节选部分突出了“我”叛逆、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从 ▲ 词语中可以看出。(1分)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励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 ▲ ) ▲ 。

(2)( ▲ ) ▲ 。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1题。(17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

(1)诗中反映诗人内心平静缘由的词语是(2分)

(2)请说说“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精妙之处。 (2分)

【古文阅读】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

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

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②①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道此: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②攒簇:聚集。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⑤黄思立:作者的朋友。⑥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娟然如拭( ▲ ) (2)汗出浃背( ▲ ) ..

(3)去桥可三里( ▲ ) (4)思立亦以为然( ▲ ) ..

9.下列句中与“倩女之靧面”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 B.乃记之而去 ..

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一树之荫 ..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甲文正面描写了满井春天的山水美景,侧面描写了 ▲ ;乙文正面描写了 ▲ ,侧面描写了袁中郎、黄思立对眼前美景的认同。(2分)

(二)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⑥③④⑤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 ▲ ▲

13.选文①②两段主要表现了作者家乡高邮鸭蛋的。(2分)

14.第①段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有什么作用?(3分)

15.说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的表达效果。(3分)

16.下列选项中,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从第①段中对方肃然起敬的语言“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可以看出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是出名的。

B.第①段作者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表示自己对别处咸鸭蛋的不屑一顾,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运用适当的方言来增添文章魅力。

C.第②段高邮咸蛋“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是紧紧围绕着高邮咸蛋蛋白质细的特点来写的。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三: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0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唇焦口燥呼不得,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7)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8)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

2.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干涸( ) 门楣( ) 逢场zuò( )戏 cāng( )海桑田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你不用心做事,那怎么可能取得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睡处不可当风。

C.时值春日,白水寨景区附近的周边山林里,色彩缤纷的紫荆展现出娇艳的花姿。

D.随着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

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凉爽了许多。空气格外的清新,天空也格外的深蓝高远。早上起来,沿着林间松散的沙路跑跑步,做做操,你会发现汗也不出,气也不喘,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 。蓝天下是苍翠的群山。那墨绿厚重的自然是松树、柏树;那绿而蕴黄的是槐树、杨树和一些杂树;其次是一望无际的秋草。

①就连穿过树叶缝隙照在脸上的阳光也变得嫩暖而舒适

②白云像丝线、像薄纱,梦一般的在天空飘着

③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白鸽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5.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3分)

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1)这一片段选自罗曼·罗兰的《 ▲ 》,片段中的“我”指 ▲ ,罗曼·罗兰笔下的克利斯朵夫就是以他为原型进行塑造的。(2分)

(2)节选部分突出了“我”叛逆、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从 ▲ 词语中可以看出。(1分)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励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 ▲ ) ▲ 。

(2)( ▲ ) ▲ 。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1题。(17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

(1)诗中反映诗人内心平静缘由的词语是(2分)

(2)请说说“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精妙之处。 (2分)

【古文阅读】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

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

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

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⑤⑥③④②①

【注释】①道此: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②攒簇:聚集。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⑤黄思立:作者的朋友。⑥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娟然如拭( ▲ ) (2)汗出浃背( ▲ ) ..

(3)去桥可三里( ▲ ) (4)思立亦以为然( ▲ ) ..

9.下列句中与“倩女之靧面”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 B.乃记之而去 ..

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一树之荫 ..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甲文正面描写了满井春天的山水美景,侧面描写了 ▲ ;乙文正面描写了 ▲ ,侧面描写了袁中郎、黄思立对眼前美景的认同。(2分)

(二)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

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 ▲ ▲

13.选文①②两段主要表现了作者家乡高邮鸭蛋的。(2分)

14.第①段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有什么作用?(3分)

15.说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的表达效果。(3分)

16.下列选项中,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从第①段中对方肃然起敬的语言“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可以看出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是出名的。

B.第①段作者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表示自己对别处咸鸭蛋的不屑一顾,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运用适当的方言来增添文章魅力。

C.第②段高邮咸蛋“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是紧紧围绕着高邮咸蛋蛋白质细的特点来写的。

D.第②段作者写到“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自豪。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2题。(16分)

没有羽绒服,咱照样过冬!

①当雪花飘舞着来装扮世界的时候,大地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小松鼠躺在舒服的窝里,大嚼着秋天时收集起来的松果;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四: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0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唇焦口燥呼不得,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7)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8)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

2.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干涸( ) 门楣( ) 逢场zuò( )戏 cāng( )海桑田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你不用心做事,那怎么可能取得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睡处不可当风。

C.时值春日,白水寨景区附近的周边山林里,色彩缤纷的紫荆展现出娇艳的花姿。

D.随着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

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凉爽了许多。空气格外的清新,天空也格外的深蓝高远。早上起来,沿着林间松散的沙路跑跑步,做做操,你会发现汗也不出,气也不喘,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 。蓝天下是苍翠的群山。那墨绿厚重的自然是松树、柏树;那绿而蕴黄的是槐树、杨树和一些杂树;其次是一望无际的秋草。

①就连穿过树叶缝隙照在脸上的阳光也变得嫩暖而舒适

②白云像丝线、像薄纱,梦一般的在天空飘着

③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白鸽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5.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3分)

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1)这一片段选自罗曼·罗兰的《 ▲ 》,片段中的“我”指 ▲ ,罗曼·罗兰笔下的克利斯朵夫就是以他为原型进行塑造的。(2分)

(2)节选部分突出了“我”叛逆、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从 ▲ 词语中可以看出。(1分)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励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 ▲ ) ▲ 。

(2)( ▲ ) ▲ 。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1题。(17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

(1。(2分)

(2)请说说“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精妙之处。 (2分)

【古文阅读】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

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

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

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道此: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②攒簇:聚集。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⑤黄思立:作者的朋友。⑥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④⑤⑥②③①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娟然如拭( ▲ ) (2)汗出浃背( ▲ ) ..

(3)去桥可三里( ▲ ) (4)思立亦以为然( ▲ ) ..

9.下列句中与“倩女之靧面”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 B.乃记之而去 ..

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一树之荫 ..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甲文正面描写了满井春天的山水美景,侧面描写了 ▲ ;乙文正面描写了 ▲ ,侧面描写了袁中郎、黄思立对眼前美景的认同。(2分)

(二)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 ▲

13 。(2分)

14.第①段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有什么作用?(3分)

15.说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的表达效果。(3分)

16.下列选项中,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从第①段中对方肃然起敬的语言“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可以看出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是出名的。

B.第①段作者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表示自己对别处咸鸭蛋的不屑一顾,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运用适当的方言来增添文章魅力。

C.第②段高邮咸蛋“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是紧紧围绕着高邮咸蛋蛋白质细的特点来写的。

D.第②段作者写到“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自豪。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2题。(16分)

没有羽绒服,咱照样过冬!

①当雪花飘舞着来装扮世界的时候,大地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小松鼠躺在舒服的窝里,大嚼着秋天时收集起来的松果;钻进泥土的青蛙,美美地睡着大觉;躲在土里的蚂蚱卵,正耐心等着“春风闹铃”响起呢。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过冬的住所,没有腿脚的植物,它们会躲起来吗?它们怎么度过漫漫寒冬呢?

白杨树:“辞退”“用水大户”——叶子

②秋天时,白杨树将身上那些由绿变黄的叶子“抖落”下来,为过冬做起了准备。这不仅可以防备树叶上积雪过多,把树枝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白杨树成为“节水”能手。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五:浙江省高三期中考试选修模块

台州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IB选修模块

题号:0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请在标有序号的空白处填空,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1,从西山深涧中来2,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

()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3,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

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

()()许。予弟中郎云4:“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5,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

障乎!

[注释]⑴高梁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河上所设的桥。⑵西山:北京西郊名胜,是太行山支脉,众山连接,山名很多,总名为西山,又名小清凉。⑶绀(ɡàn):天青色,深青透红之色。⑷中郎:袁宏道,字中郎。明公安人,与兄袁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是公安派最有成就的作家。(5)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缁布冠。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含义(2分)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________________ 何日挂进贤冠 _______________ .....

(2)从唐宋到元明清,愈往后发展,古代的散文愈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可谓文无定格,惟求其新颖生动,具有真实的情感和体验。而晚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就是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风格而著称。他的散文清新活泼,“一扫王(世贞)李(攀龙)去雾”,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本文就是这样一篇不拘格套的典范之作。请写一段赏析文字,说说与一般游记文相比,本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8分)(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02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离 家

潘漠华

我底衫袖破了,

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

伊针针引着纱线,

却将伊底悲苦也缝了进去。

我底头发太散乱了,

姊姊说这样出外去不大好看,

也要惹人家底讨厌;

伊拿了头梳来替我梳理,

后来却也将伊底悲苦梳了进去。

我们离家上了旅路,

走到夕阳傍山红的时候,

哥哥说我走得太迟迟了,

将要走不尽预定的行程;

他伸手牵着我走。

但他的悲苦,

又从他微微颤跳的手掌心传给我了。

现在,就是碧草红云的现在呵!

离家已有六百多里路。

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

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

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

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

将我整个网着在那儿了!

杭州,1922,3,10

选自《湖畔》,湖畔诗社1922年版

诗贵在有真情,但光有真情并不足以保证一首诗的成功,还得有较好的艺术匠心。说说这首诗在选材上的特点,诗人是如何将事与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10分)(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号:03

“数学史与不等式选讲”模块(10分

)

题号:04

“矩阵与变换和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模块(10分

)

题号:05

阅读理解(分2节,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短文,并根据短文后的要求答题。

Although they have equal degree of health and wealth and other comforts

of life, one becomes happy and the other becomes unhappy. This arises from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ey consider things, persons, events and the resulting effects upon their minds.

People who are to be happy fix their attention on the convenience of things: the pleasant parts of conversation, the well prepared dishes, the goodness of the wine and the fine weather.

Those who are to be unhappy think and speak only of the opposite things. Therefore, they are continually dissatisfied. By their remarks, they sour the pleasure of society, offend(hurt) many people, and make themselves disagreeable everywhere. If this turn of mind was founded in nature, such unhappy persons would be the more to be pitied. The intention of criticizing(批评) and being disliked is perhaps taken up by imitation(模仿). It grows into a habit, unknown to its possessors. I hope this little warning may be of service to them, and help them change this habit.

Although in fact it is chiefly an act of the imagination, it has serious results in life since it brings on deep sorrow and bad luck. Those people offend many others; nobody loves them, and no one treats them with more than the most common politeness and respect. If they aim at getting some advantages in social position or fortune, nobody wishes them success. Nor will anyone start a step or speak a word to favor their hopes. If they bring on themselves public objections, no one will defend or excuse them, and many will join to criticize their wrongdoings. These should change this bad habit and be pleased with what is pleasing, without worrying needlessly about themselves and others. If they do not, it will be good for others to avoid any contact(接触) with them. Otherwise, it can be disagreeable and sometimes very inconvenient, especially when one becomes mixed up in their quarrels.

第一节 根据短文内容,从A、B、C、D、E、中选出最适合放入短文空缺处的选项,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选项中有一项是多余选项。

A. They enjoy all the cheerful things.

B. The habit may be strong, but it may be cured when those who have it realize its bad effects on their interests and tastes.

C.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D. People who are unhappy always discover the unpleasant side of certain things

E. This frequently puts them in bad temper and draws them into arguments.

第二节 根据短文所给的信息回答问题,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5. 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mainly suggests

题号:06

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阅读下面短文,在标有序号的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填入括号中单词的正确形式,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 strange), though , most people seem

unprepared for disappointment and react to it in negative ways. They feel (depress) or try to escape their troubles instead of using disappointment as an opportunity for growth.

One negative reaction to disappointment is depression. A woman trying to win a promotion, for example , works hard for over a year in her department . Helen is so sure she will get the promotion .

, the boss names one of Helen‟s co-workers for the spot. Deeply depressed, Helen loses her enthusiasm for her job and can barely force herself to show up every day. Helen tells herself that she is a

and that doing a good job just isn‟t worth the work.

Another attending, the college that was the focus of all his dreams, and decides to escape his disappointment. Why worry about college at all? Instead, he covers up his real feelings by giving up his schoolwork and getting completely involved with friends, parties, and “good times”

The positive way to react to disappointment is to use it as a chance for growth. This isn‟t easy, but it is the useful way to deal with an inevitable(不可避免的)part of life. Helen, the woman disappointment by looking at other options. If her boss did not recognize her talent and hard work ,perhaps she could transfer to another department. Or she could ask the boss to improve her performance so that she could prepare for the next

promotion. Kevin, the boy who didn‟t get into the college of his choice, should look into other schools. Going to another college may encourage him to be his own person, step out of his brother‟s shadow, and realize that turned down by one college isn‟t a final judgment on his abilities or potential

Disappointments are unwelcome but regular visitors to everyone‟s life. We can feel depressed about them or we can try to escape from them. The best thing, though, is to accept a disappointment and then try to use it somehow: step over the unwelcome visitor on the doorstep and get on with life.

题号:07

“经济学常识”模块(10):

2008年,一场来势凶猛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西方金融机构频频告急。就在欧美各国开始匆忙救市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当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对于资本主义进行过无情鞭挞的马克思,却在欧洲重新风行起来,其批评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马克思创立经济危机理论的历史意义及他在《资本论》中是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10分)

题号:08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六: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初中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0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3)唇焦口燥呼不得,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山水之乐,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7)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8)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己亥杂诗》)

(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

2.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干涸( ) 门楣( ) 逢场zuò( )戏 cāng( )海桑田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

A.你不用心做事,那怎么可能取得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睡处不可当风。

C.时值春日,白水寨景区附近的周边山林里,色彩缤纷的紫荆展现出娇艳的花姿。

D.随着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

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凉爽了许多。空气格外的清新,天空也格外的深蓝高远。早上起来,沿着林间松散的沙路跑跑步,做做操,你会发现汗也不出,气也不喘,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 。蓝天下是苍翠的群山。那墨绿厚重的自然是松树、柏树;那绿而蕴黄的是槐树、杨树和一些杂树;其次是一望无际的秋草。

①就连穿过树叶缝隙照在脸上的阳光也变得嫩暖而舒适

②白云像丝线、像薄纱,梦一般的在天空飘着

③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白鸽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5.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3分)

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1)这一片段选自罗曼·罗兰的《 ▲ 》,片段中的“我”指 ▲ ,罗曼·罗兰笔下的克利斯朵夫就是以他为原型进行塑造的。(2分)

(2)节选部分突出了“我”叛逆、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从 ▲ 词语中可以看出。(1分)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励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 ▲ ) ▲ 。

(2)( ▲ ) ▲ 。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1题。(17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

(1。(2分)

(2)请说说“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精妙之处。 (2分)

【古文阅读】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

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

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

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道此: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②攒簇:聚集。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⑤黄思立:作者的朋友。⑥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娟然如拭( ▲ ) (2)汗出浃背( ▲ ) ..

(3)去桥可三里( ▲ ) (4)思立亦以为然( ▲ ) ..

9.下列句中与“倩女之靧面”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 B.乃记之而去 ..

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一树之荫 ..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⑤⑥③④②①

12.甲文正面描写了满井春天的山水美景,侧面描写了 ▲ ;乙文正面描写了 ▲ ,侧面描写了袁中郎、黄思立对眼前美景的认同。(2分)

(二)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 ▲ ▲ ▲

13 。(2分)

14.第①段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有什么作用?(3分)

15.说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的表达效果。(3分)

16.下列选项中,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从第①段中对方肃然起敬的语言“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可以看出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是出名的。

B.第①段作者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表示自己对别处咸鸭蛋的不屑一顾,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运用适当的方言来增添文章魅力。

C.第②段高邮咸蛋“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是紧紧围绕着高邮咸蛋蛋白质细的特点来写的。

D.第②段作者写到“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自豪。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2题。(16分)

没有羽绒服,咱照样过冬!

①当雪花飘舞着来装扮世界的时候,大地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小松鼠躺在舒服的窝里,大嚼着秋天时收集起来的松果;钻进泥土的青蛙,美美地睡着大觉;躲在土里的蚂蚱卵,正耐心等着“春风闹铃”响起呢。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过冬的住所,没有腿脚的植物,它们会躲起来吗?它们怎么度过漫漫寒冬呢?

白杨树:“辞退”“用水大户”——叶子

②秋天时,白杨树将身上那些由绿变黄的叶子“抖落”下来,为过冬做起了准备。这不仅可以防备树叶上积雪过多,把树枝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白杨树成为“节水”能手。

③白杨树的叶子可以称得上“用水大户”,不过,也不能怪叶片浪费,这是由它们的工作任务决定的。叶片要利用阳光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变成植物的“美味面包”——碳水化合物,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用到钙、铁等营养物质,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白杨树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根把吸收来的水和营养物质混合成“营养汤”,沿着白杨树的“血管”——导管,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叶片。

④可是,“营养汤”是靠什么力量上升到叶片的呢?难道树上有给水提供力量的水泵吗?的确,树上真的有“水泵”,就是叶片哦。当叶片细胞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叶片上面的气孔溜出去的时候,缺水的细胞就会从其他水分充足的细胞那里“抢夺”水分,这样,一个抢一个的,水就被不断提升到了高处,水里那些营养物质,也“搭便车”来到了叶片。科学家曾测算过,树根吸收来的水分,100份中得有99份都变成水蒸气,从叶片的气孔挥发出去,给大树“提水”提供动力。

⑤可是,冬季那么干燥,哪有那么多水可供挥发呢?于是,白杨树就“辞退”了叶片,等春天再让叶片重新“上岗”。

莲花:备好“粮食”好过冬

⑥小松鼠秋天时收集松果,是为了冬天不会挨饿。植物也是一样,比如莲花,一到秋天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七:南京六中2009

南京六中2009-2010学年度初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0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

3.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

一(23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3)唇焦口燥呼不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5)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7)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8)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9)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2.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干涸( ) 门楣( ) 逢场zuò( )戏 cāng( )海桑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你不用心做事,那怎么可能取得成功是可想而知的。

B.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睡处不可当风。

C.时值春日,白水寨景区附近的周边山林里,色彩缤纷的紫荆展现出娇艳的花姿。”。

D.随着我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一场秋雨之后,天气凉爽了许多。空气格外的清新,天空也格外的深蓝高远。早上起来,沿着林间松散的沙路跑跑步,做做操,你会发现汗也不出,气也不喘,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蓝天下是苍翠的群山。那墨绿厚重的自然是松树、柏树;那绿而蕴黄的是槐树、杨树和一些杂树;其次是一望无际的秋草。

①就连穿过树叶缝隙照在脸上的阳光也变得嫩暖而舒适

②白云像丝线、像薄纱,梦一般的在天空飘着

③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白鸽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①②③

5.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回答问题。(3分)

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我们远远里就已看见。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钮子,背着手,望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皇后先对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见,我看着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

(1)这一片段选自罗曼•罗兰的《 》,片段中的“我”指 ,罗曼•罗兰笔下的克利斯朵夫就是以他为原型进行塑造的。(2分)

(2)节选部分突出了“我”叛逆、不畏权贵的性格特征,从 词语中可以看出。(1分)

6.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可谓丰富多彩,自古文人墨客也多有借传统节日绘景、抒情或励志的名篇佳作,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仿照示例,写出你所积累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 ) 。

(2)( ) 。

二(4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7—11题。(17分)

【古诗阅读】

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反映诗人内心平静缘由的词语是 。(2分)

(2)请说说“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精妙之处。 (2分)

【古文阅读】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乙】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①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②,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③。殿前剔牙松④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⑤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⑥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

(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释】①道此: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②攒簇:聚集。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⑤黄思立:作者的朋友。⑥中郎:袁宗道的二弟袁宏道,字中郎。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娟然如拭( ) (2)汗出浃背( )

(3)去桥可三里( ) (4)思立亦以为然( )

9.下列句中与“倩女之靧面”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前人之述备矣 B.乃记之而去

C.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D.一树之荫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松 身 鲜 翠 嫩 黄 斑 剥 若 大 鱼 鳞 大 可 七 八 围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甲文正面描写了满井春天的山水美景,侧面描写了 ;乙文正面描写了 ,侧面描写了袁中郎、黄思立对眼前美景的认同。(2分)

(二)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13—16题。(11分)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3.选文①②两段主要表现了作者家乡高邮鸭蛋的 及 。(2分)

14.第①段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有什么作用?(3分)

15.说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的表达效果。(3分)

16.下列选项中,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①段中对方肃然起敬的语言“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可以看出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是出名的。

B.第①段作者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诗句,表示自己对别处咸鸭蛋的不屑一顾,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运用适当的方言来增添文章魅力。

C.第②段高邮咸蛋“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是紧紧围绕着高邮咸蛋蛋白质细的特点来写的。

D.第②段作者写到“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对家乡的自豪。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2题。(16分)

没有羽绒服,咱照样过冬!

①当雪花飘舞着来装扮世界的时候,大地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小松鼠躺在舒服的窝里,大嚼着秋天时收集起来的松果;钻进泥土的青蛙,美美地睡着大觉;躲在土里的蚂蚱卵,正耐心等着“春风闹铃”响起呢。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过冬的住所,没有腿脚的植物,它们会躲起来吗?它们怎么度过漫漫寒冬呢?

白杨树:“辞退”“用水大户”——叶子

②秋天时,白杨树将身上那些由绿变黄的叶子“抖落”下来,为过冬做起了准备。这不仅可以防备树叶上积雪过多,把树枝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白杨树成为“节水”能手。

③白杨树的叶子可以称得上“用水大户”,不过,也不能怪叶片浪费,这是由它们的工作任务决定的。叶片要利用阳光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变成植物的“美味面包”——碳水化合物,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用到钙、铁等营养物质,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白杨树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根把吸收来的水和营养物质混合成“营养汤”,沿着白杨树的“血管”——导管,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叶片。

④可是,“营养汤”是靠什么力量上升到叶片的呢?难道树上有给水提供力量的水泵吗?的确,树上真的有“水泵”,就是叶片哦。当叶片细胞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从叶片上面的气孔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八:课内文言文复习

一、【古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

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①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②,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③。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

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⑤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⑥,俾为亭宇⑦;植

⑧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 “右溪 ”。刻铭石上,..

彰示来者。

(选自唐·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合:汇入。②攲嵌(qī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③洄悬激注:洄,漩涡;悬,形容触石溅起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④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⑤置州:指唐朝设置州郡。⑥ 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⑦俾(bì)为亭宇:以便修筑亭子房屋。⑧以裨形胜:裨,补益,增添好处。形胜,优美的风景。

8.下列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 可百许头――不置可否 B. 以其境过清――以理服人 ....

C. 不可名状――莫名其妙 D.为溪在州右――以人为本 ....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①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②则 可 为 都 邑 之 胜 境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1.两位作者都有怀才不遇的人生经历,他们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甲】文结尾,....

写小石潭的清幽之境,表达出 ;【乙】文中间,写右溪无人赏爱,流露出 (2分)

12.两篇游记,都有对“水”的描写,请你在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

析。(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 ②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 ③南流数十步。南:___________。 ④不可名状。名: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文阅读】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①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②。殿前剔牙松③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④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⑤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

⑥⑦⑧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

各赋一诗而别。 (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注:①道此:道,用作动词,意为经过。此,指高梁桥。②张盖:张开的车盖。古时为车上遮阳御雨之具。③剔牙松:一种针叶松,其叶如牙签,故名。⑥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⑧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犹言“心愿”。 解释加点词语。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可七八围许 ..

B.佁然不动 思立亦以为然 ..

C.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投诸渤海之尾 ..

D.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各行其是 ..

9、下列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皆以美于徐公 ..

C.以其境过清 D.间以水田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甲段侧面写水的句子有“ ”,写出了水的 的特点。(2分)

乙段直接描写水的句子是“ ”,写出了水的 的特点。(2分)

四、

[甲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

举觞,见缞絰(cuī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g)敛棺 (下葬的.....

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解释[甲文]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气象万千( )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

(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4.从[乙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5.《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乙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五、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乙文]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chǎng)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有删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⑪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 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

⑬不可具状。具 ⑭公退之暇,被鹤氅衣。被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烟云竹树而已 ..

B.①以其廉而工省也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①处江湖之远 ②竹工破之 ..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②子声丁丁然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六、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①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乃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馕(zhān)粥:稠粥。③不充:不足,此指虽不上。④昃(zè):太阳偏西。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⑪或异二者之为。为: ⑫去之南都入学舍。去: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文、乙文中都起____________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4.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七、【古文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

8.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安用重法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⑪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忧乐观。

⑫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⑬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八、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1.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九:译文

1- 甲

原文: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 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了。

1-乙

原文:《愚溪诗序》 柳宗元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

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译文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2- 甲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

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凄清很少有人来。使人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寂静而且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乙

①原文: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

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②③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译文: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数,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文言文翻译《送东阳马生序》 全文

3-甲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

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3-乙

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4-甲

原文: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

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

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乙

原文: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不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译文:】①立仗:设立仪仗。②章献太后:名刘娥,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③帅:通"率"。④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范仲淹曾受晏殊提携。⑤羞:使蒙羞。

把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断句篇十:第二册课外阅读初中部分

第二册课外阅读初中部分

【孔子语录十则】

《论语》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老子》二章】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轮扁斫轮】

《庄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明人游记小品五篇】

极乐寺纪游

袁宗道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

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左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馀。

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班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固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春游西湖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馀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观第五泄记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布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敧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鬼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西山十记

袁中道

记一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秾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业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铗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记二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临水有亭。山根中时出清泉,游喷巉石中,悄然如语。至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结雪,汇于池中。见石子鳞鳞,朱碧磊珂,如金沙布地,七宝妆施,荡漾不停,闪烁晃耀。注于河,河水深碧泓,澄澈迅疾,潜鳞了然,荇发可数。两岸垂柳,带拂清波,石梁如雪,雁齿相次。间以独木为桥,跨之濯足,沁凉入骨。折而南,为华严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石理诘曲,突兀奋怒,皱云驳雾,较华严洞更觉险怪。后有窦,深不可测。其上为望湖亭,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封天蔽日。而溪壑间,民方田作,大田浩浩,小田晶晶,鸟声百啭,杂

华在树,宛若江南三月时矣。循溪行,至山将穷处,有庵,高柳覆门,流水清激,跨水有亭,修饬而无俗气。山馀出石,肌理深碧,不数步见水源,即御河发源处也。水从此隐矣。

白洋潮

张岱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吴均山水小简两则】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施从事书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孟子语录三篇】

《孟子》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世说新语》三则】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钟毓、钟会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幽默笔记三则】

语助

文莹

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字说

曾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诗》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个。”

放火三日

陆游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