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一: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2012-02-27 14:07:12|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因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这些失误。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曲折,但是其主流还是前进的,如在经济、科技以及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勾勒出本单元的框架图,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主体知识。基本发挥了教

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或者是老一辈的口述历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强化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待于

进一步加强,学生互助合作意识还有待提高,实效的小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

我觉得要开展好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就要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起来。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

入手:

一、创设情境,探讨历史

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每节课给自己定下三问: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达到目标?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了吗?从设

计课程开始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二、组织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

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初中生有着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将各知识点转化成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出答案,并解决更多、更深层的问

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比较繁,导致学生厌学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重组,将历史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历史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老师要提出教材的内容纲要,也可以指导

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第14课 钢铁长城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钢铁长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4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新中国的国防和外交,具体分为3课内容:钢铁长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巨大成就。通过学习人民军队的艰难发展历程,来感悟现代化军队中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认识到我国国防力量犹如一条“钢铁长城”,从而增添民族自豪感。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校地处城关,学校设施比较完善,多数家庭条件优越,学生中网虫众多,具备了网络学习探究的基本条件;而初二年的学生对军事武器很感兴趣,也有自己的见解,但对我国的国防建设特别是发展历程了解甚少,这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充足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及对历史现象进行研究的初步意识。

但学生在学习中还存在两个常见问题: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经常是不懂得取舍,有的还比较片面。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史实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第二,学生看完课件听完解说后,还是停留在感性的零散的思想层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引导学生分析国防建设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理性思维。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核心思路是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体现时代气息。我提前2周布置预习任务。把每班同学都基本上以小组为单位分成4组(允许个别同学自由组合),分别负责寻找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陆军课本没有,但为了分组方便,同时他也是人民解放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进行简要介绍。教师事先提供几点要求:以几个时间段为线索(基本上分建立初期、70年代的发展和新时期的飞跃三个阶段);要结合课本的知识点;内容简洁而有代表性等。

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分工协调,尽量动员每个同学都参与。组长把组员们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按照教师的要求有机的融合成一份课件。提前给老师过目,经过老师的指导后再进行加工。课堂中给学生足够多的展示空间,由每组的一名代表依次上台为大家讲解他们组自己制作的课件。老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而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展示同学们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挥。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并能通过网络来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比我国各阶段的国防建设发展成就,来锻炼学生善于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在体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运用网络技术来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

2.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概括人民军队的发展特性中,感悟现代化军队中科技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念。

2.在探究人民军队军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我国国防力量的加强,犹如形成一条“钢铁长城”,从而增添民族自豪感。

3.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网络不仅是用来聊天和玩游戏的,更是辅助学习和探索新知的利器。

五、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重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

2.处理方法:通过课前自学,初步建构知识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来收集史料和史实,深化对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掌握。

3.难点: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明确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4.处理方法:运用问题探究的方法,通过解决由浅入深的问题,来突破难点;通过创设历史场景,在感受历史发展变化中,明白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之间的必然联系。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国庆50周年即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前阅兵的一段的视频剪辑。

教师引导:相信这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钢铁洪流极大的震撼了大家的心灵。我们通常把长城作为国防的象征,我们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称为钢铁长城,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支威武文明之师的发展史吧!

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充分展示同学们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课前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分别负责寻找人民陆军、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发展史实,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看。陆军课本没有,但为了分组方便,同时他也是人民解放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进行简要介绍。下面请4个组的代表依次上台,为大家讲解他们组经过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讲授新课:

学生讲解纲要:

一、陆地雄师的威风――陆军

1、建立: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新型人民军队诞生了。

2、发展:人民军队由少到多。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

3、建国初期:骡马化、摩托化

4、改革开放后:机械化、信息化

二、海上蛟龙的风采――海军

1、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0世纪70代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问题:有人说旧中国有海无疆,而新中国的海军则能够保卫祖国的海防。你认为这话是

否正确?

三、 空中战鹰的雄姿――空军

1、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建国初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取得辉煌战绩。

3、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是从国外购买。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选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

问题:蒋道平是在什么情况下抗击美军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四、威慑敌胆的王牌――导弹

1、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2、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3、我国导弹部队不断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复习巩固: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说出“钢铁长城”的含义吗?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

结束语:

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我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表现。我国经济的腾飞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当然,我国人民的努力拼搏,特别是军事科学家们的奋斗,直接促进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作为一名中国人,能不为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而自豪吗!

我认为今天最重要的是,我们从国防力量逐渐强大的过程中,学到了怎样进行探究性学习,特别是怎样正确运用网络技术来学习的新方法,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第14课 钢铁长城

一、陆地雄师的威风――陆军

二、海上蛟龙的风采――海军

三、空中战鹰的雄姿――空军

四、威慑敌胆的王牌――导弹

七、教学小结与反思 按照备课的设计,本节课设计为多媒体课,目的在于能更多地向学生传授军事知识,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海空军的军用武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心与热情,在教学中此目的

已达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说教学任务已完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的目的也已达成。 教学小结:

本节课突出三个统一:

1、思想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2、分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统一。

3、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我认为本课不但在思想上注重采取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且把信息时代的气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喜爱的科技产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帮学生开启了一扇解决问题的新大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帮助。

本节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基本上以小组为单位,在互联网上搜集多种多样的资料,有机的组合成一份课件。同一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美工;有的负责解说;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提供电脑等等,甚至有个同学专门负责刺探别组的“军情”。 相当部分的学生所反映出的品质与潜能都令人振奋。总之,同一组的同学按照分工和合作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分组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本节课的基石是学生课前在网上收集整理资料,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分工制作成四份课件。课堂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空间,而学生自己制作的课件与讲解,同龄人也更容易接受。在学生展示结束后,我适时地作出积极的点评,有时也调动学生来评价,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评价自己的机会,也是师生间的一次情感交流。这样教师基本处于“引导者”的地位而不是“控制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方法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反思:

1、 这种教学模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太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还不

够,搜集、整合资料不是很得心应手,展示成果时表现的不是很自如,整合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还需通过以后的教学来逐步培养。

2、 课前准备还是不充分,特别是对时间的把握,对学生展示等环节的时间预估不够,所以,

小结反馈环节比较仓促。

3、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积极但兴奋不足,使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我没有积极调节好学

生的状态。正如一位老师对我的评价:非常理性,缺乏激情。以后我在教学中要投入足够的激情,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二:反思新世纪军旅电视剧

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林凌:反思新世纪军旅电视剧

反思新世纪军旅电视剧

林凌

摘要:在军旅电视剧极度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价值取向隐忧和审美隐忧,

这些电视剧充其量是商业包装下的文化泡沫。充满了对军人、战争及其军旅文化的误

读。放大军旅生活中的娱乐元素,娱乐军队历史,娱乐军人情感,制造了一顿大众文化

盛宴。过分渲染和肯定军人的农民意识,把现代军人的精神臣服性当作一切行动听指挥

的军人天职加以肯定,通过强调爱情生活中对女性的征服及其强势地位,满足潜意识里

的皇权欲望。走出军旅电视剧创作疲态,要防止军旅电视剧自我模仿、自我克隆,防止

军旅电视剧的粗俗和庸俗。

关键词:军旅电视剧;大众文化;部队生活;战争

中图分类号:1207.352;J9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5-0137.

07

作者简介:林凌,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200333)

进入新世纪以来,军旅电视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成为最近十余年电视剧市场中最具市场号召力和眼球冲击力的电视剧。这场已经延续多年的军旅电视剧收视率和票房奇迹高潮出现于2002年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一年,中央电视台给这部投资750万元的军旅电视剧仅开出800万元的播出费,投资方只得选择北京电视台首播,结果收视率达到了6.61%;随后很快重播,而且达6遍之多,收视率仍然居于同时段的最高点。在其他省市电视台,包括湖南、上海、天津、广东、山西、内蒙古等,都引起了持续的观剧热潮,被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哪里播出,哪里就燃起一片激情”。从此以往,军人的身影就成为电视荧屏的主角,随便打开哪个频道,都能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保家卫国的豪情、现代高科技战争演练及其如影随形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军人爱情、事业、亲情的诠释。(DA师》、《历史的天空》、《亮剑》、《狼毒花》、《士兵突击》……捧红了一个个编剧、导演和演员,激起了一个个观众的豪情,也让一个个投资方笑逐颜开。

然而,在军旅电视剧极度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忧患,这些电视剧充其量是商业包装下的文化泡沫,充满了对军人、战争及其军旅文化的误读,根本不能帮助观众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支从八一南昌起义中走过来的人民军队。如果认为老一辈军人都是石光荣、姜必达、李云龙和常发式的人物,那实在是太缺乏历史知识了;如果以为信息化战争或现代高技术战争都如同《突出重围》、(DA师》、《战争目光》所诠释的那样,只能说我们根本不懂信息化战争或现代高科技战争;如果把《士兵突击》当做地方青年入伍后从老百姓转变为军人的军事教科书,那将意味着那批青年人永远不会成为真正合格的军人。

收稿日期:2008-02-1豫137

商品优势

淘宝的商品数目在近几年内有了明显的增加,从汽车、电脑到服饰、

家居用品,分类齐全,更是设置网络游戏装备交易区,网游迷们值得来看一看。

作为拍卖网站,淘宝突出的优点是,如果商品的剩余时间在1小时

以内,时间的显示是动态的,并且准确显示到了秒。

服务优势

比普通店铺更有吸引力的是他的服务,他不光是大卖家

和大品牌的集合,同时也提供比普通店铺更加周到的服务:

1、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淘宝商城卖家接受买家七天内无理由退

换货,无需担心买到的不合适,或者买到的东西和实际相差太大。

2、2、正品保障淘宝商城卖家所卖物品都是正品行货,接受买

家的监督和淘宝的监督。

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林凌:反思新世纪军旅电视剧

军旅电视剧吸引观众眼球和提高收视率的捷径是把军旅生活娱乐化,最大程度地放大军旅生活中的娱乐元素。说实话,由方格和线条组成的军旅生活没有太多的娱乐元素。在严格的纪律要求和规范下的军旅生活,如果不是已经锤炼成一名合格的军人,多少会让人感到束缚和压迫;即使像爱情、友情这些发自肺腑的情感,军人也因职业的特殊性多了一层悲壮。如果照相式地把军旅生活搬上荧屏,将悖谬于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审美规范和要求,难以吸引观众而遭到淘汰。在严酷的大众文化市场法则面前,军旅电视剧难以企望通过改造观众的欣赏口味真实地展示军旅生活,只能悄悄地放大军旅生活中的娱乐元素,用伪军旅生活吊起观众的胃口和激情,共同制造了一顿大众文化盛宴。

首先,娱乐历史。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说,文艺作品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生活原生态,即使标榜为“零度写作”的作家,也会在作品中加入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选择、综合和生活片断的再连接。既然从生活到文艺作品必须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那么,艺术家用怎样的艺术观念、按照怎样的艺术规律再现生活,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从生活到艺术有两个基本的艺术向度:一是诗化方向,艺术家不仅忠实生活原貌,而且力图表现出生活的历史性,融人自己对社会、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二是娱乐化方向,不触及和不挖掘生活深处丰厚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发展的规定性,选取生活表层的琐碎片断,再造一个愉悦的感性的艺术世界。两种艺术选择的差别在于,前者从本质上忠于生活,解释生活,帮助受众认识生活、认识自我,后者则从现象层面解释生活,从感官上愉悦和麻醉受众,艺术地消解生活本质。

《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和《狼毒花》等作品,以时间为故事情节展开的发展轴线,再现了主人公辉煌的军人生涯,同时也侧面反映了我军光荣的革命历程。然而,侧面折射出来的建军史是变形的、扭曲的建军史。《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受电视剧描写视角的限制,在建国后没有多少军事活动,为了展示人物性格而设计的军事活动,也大都严重违反部队纪律。如解放后,石光荣带领部队浩浩荡荡地回到老家蘑菇屯,用猪肉炖粉条感谢父老乡亲和要求,石光荣作为师长带领一支队伍回老家探亲,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对部队组织纪律和条例条令的严重曲解。《历史的天空》、《亮剑》和《狼毒花》所描写的战争硝烟弥漫,似乎真实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然而,我军战斗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真的是主要依靠姜必达、李云龙那样的草莽英雄吗?“总体而言,人类社会最初的战争源于直接的经济利益对抗;当政治成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时,战争成为政治的继续;当文化意识形态曲折地反映经济与政治要国革命的胜利凝聚了像姜必达、李云龙式英雄的贡献,但只有那样的英雄,中国革命永远不会取

现实生活是明天的历史,娱乐当今的军旅生活就是娱乐明天的军旅历史。从《突出重围》、①姚有志主编:‘战争战略论)。解放军出版杜2005年版,第2l页。138对自己的关爱。调动军队是有着严格的权限和组织程序的,和平时期动用军队更是有严格的规定求时,战争往往打着为信念、理想而战的旗号。”①战争是勇者的角力场,但更是智者角逐的战场;战争需要勇者,更需要智者和智勇双全者,这是亘古不变的战争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得胜利。《DA师》到刚刚播映的《战争目光》,都是应信息化战争浪潮和我军新军事变革而出现的电视剧,诠释了我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战争观念和治军观念,确保“打得赢”的历史使命。但是,这些军旅电视剧仅仅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电脑游戏对抗。什么是信息化战争?什么是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治军理念?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大国防观念?电视剧里基本没有涉及甚至是误导。最为创作人员和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像《长空铸剑》、《战争目光》等军旅电视剧,把破除部队宁要零事故率不要高强度训练的观念当作信息化战争的题中之意。其实,这个观念与其说是信息化战争带给部

队的挑战,不如说是部队官僚主义作风的弊害。这种观念固然不利于信息化战争,难道小米加步枪式战争、机械化战争就能容忍这种训练观吗?倘若如此,我军肯定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伟大胜利。

在军旅电视剧中加入几台电脑和几个动漫,就标识信息化战争,这无疑在误导和麻醉观众对信息化战争的渴望以及对我国国防安全、和平建设事业的忧患意识。《战争目光》中,军区为了测试“铁马”系统和“千手观音”系统的实战对抗能力,不仅开通了作为高科技标志的两个系统,而且派出两个坦克连参加演习,结果“军事演习”更像“军事演戏”,没有那两个所谓高科技系统指挥坦克连,难道传统的通讯联络方式就不能达到同样的演习效果?再如,《突出重围》中的红蓝双方对抗所诠释的治军观念,没有超越80年代初钱钢、江永红《蓝军司令》所提出的军事演习观念,难道这也是信息化战争所要解决的问题?把部队原本要解决的观念问题硬说成是信息化战争中出现的新问题,要么是军旅电视剧创作人员没有搞懂什么是信息化战争,要么是艺术才能枯竭,无法艺术地展示信息化战争,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这样的艺术创作都不足取,因为,这样的军旅电视剧把原本像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那样真正的信息化战争演变成了一场电脑娱乐游戏。

其次,娱乐情感。军人的恋爱、婚姻虽然具有人类恋爱、婚姻的共同特性,但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情感的独特性,我国为了保护军人恋爱、婚姻的合法权益,在相关法律中对军婚予以特别保护。然而,军旅电视剧却把军人情感凸显出来,作为大众文化的娱乐元素,极力渲染和铺叙,构成了另一层面对军人形象及部队生活的误读。

军旅电视剧除了《士兵突击》、《江塘集中营》等少数作品外,几乎都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军人的情感生活。从艺术创作角度说,这种艺术选择无可厚非,因为军人也有情感生活,也应该予以艺术再现。但是,军旅电视剧从什么样的角度和用什么样的眼光描写军人情感生活,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作品的艺术品位。同样描写军人情感生活,有的作品以此开掘作品的艺术空间,深化主题;有的作品则可能流于平庸的、甚至是低俗无聊的情感描写,严重地损害了作品主题。

《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和《亮剑》中的爱情描写相对于传统军旅文学中的爱情描写,显得相当异类,并因其异类而获得了阵阵喝彩。姜必达在自己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几乎不假思索地取名为“东方红”,以此怀念自己的恋人和战友东方闻英;石光荣和李云龙看到自己心仪的女人后,几乎是用霸蛮的方式获得了她们的青睐。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情节之于姜必达、石光荣、李云龙那一代军人的真实性,也许那代军人中的许多人就是这样获得爱情和婚姻的,但是,决不能因为那代军人中存在这种爱情和婚姻形式,就将其理解为合理的情感形式。

如果说那代军人勇于牺牲,用生命为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是精神巨人的话,那么,他们近乎野蛮的爱情和婚姻方式,则是精神巨人人格中的重大缺陷。用舍身炸碉堡的方式向心仪的女人发起进攻,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爱情;没有情感的铺垫和心灵的交融,无论是畏于权势还是对英雄仰慕而获得的婚姻,都难以说是文明的爱情和婚姻。那一代军人的爱情作为历史产物,可以写入文艺作品,也应该写入文艺作品,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描写:是用猎奇的眼光把他们的爱情展示给当今的观众,还是用欣赏的眼光将其视为所谓男子汉爱情呢?我认为,军旅电视剧应该用历史的、审慎的眼光描写这种爱情。这种爱情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爱情,虽属历史必然却有无可奈何的成分。军旅电视剧若能在军人性格和精神的复杂性、多样性层面展示他们特殊形态的爱情,也许有助于立体地诠释军人;若把这种爱情作为军人独特个性加以展示,甚至以此补充、说明和丰富军人的硬汉性格,那么,就彻底背离了对军人形象的塑造。

在我看来,军旅电视剧的有些情感戏不仅背离了塑造军人形象的初衷,而且是对艺术的背叛。比如,《历史的天空》描写朱豫道和岳秀英钻瓜棚,既不是塑造两人性格之必需情节,也不是电视剧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元素;如果删掉这个情节,对电视剧的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139

都没有任何损害。作者不仅保留了这个情节,而且还不断让主人公重提这个情节,只能说明作者希望用这个情节保留观众对朱豫道和岳秀英私生活的想象,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再比如,《战争目光》中,在威信极高的郭司令身边安排了一个整天唠唠叨叨的中校妻子,作者原本想以这个人物的琐碎唠叨和江永良参谋长的锐意改革,从两个方向对保守、固执而正直清廉的郭司令形成情感冲击和挤压,但是,这个艺术目标显然没有达到。郭司令正直清廉,根本不会为妻子谋取利益,那么,能力平庸的郭夫人何以衔至中校呢?其结果,作者精心安排的情感戏让人感到做作和多余,甚至连娱乐的价值都没有了。

归而言之,军旅电视剧生活娱乐化就是审美创造中的生活绝对化、片面化和肤浅化,以牺牲对军人、军旅生活和军队历史的深层开掘和透视为代价,换取商业化的收视率和观众廉价的笑声与眼泪,在赚取了巨额商业利润之后,是艺术价值的沉没。

我军是一支用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农民武装,农民阶级为我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人员和精神支援。从当初用独轮车把部队送过长江,到如今的拥军拥属、每年为部队输送源源不断的兵员,军队和农民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军队和农民之间更为密切的联系,还在于农民军人对农民思想和农民意识的继承。但是,从我军历史来看,解放军如果仅仅是一支纯粹的农民武装,没有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那么,至多也就是现代版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或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队伍,是不可能完成夺取政权、保卫和平的历史使命的。姚雪垠的《牛德全与红萝卜》等作品曾经对农民军人的小农意识进行过善意的嘲讽和批判,说明从农民蜕变为真正的军人,必须经过思想洗礼和灵魂涅集。

我国军事文学特别善于塑造农民军人形象,如张飞、李逵、石东根、杨子荣等人物形象以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忠于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敢作敢为、不怕牺牲的行为特点,迎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但是,这些人物形象都是所谓扁平式性格形象,远不能涵盖和反映军人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且,这些作品以肯定和欣赏态度塑造农民军人,限制了作品向人物深度和广度上掘进。如果说古代军事文学按照这样的价值观塑造农民军人,尚有一定的思想价值,那么,现代军事文学还用几百年前的价值标准认识和评价农民军人,则没有反映军人现代化的现实和成果。

军旅电视剧所塑造的军人形象,没有展示出社会现代化和军人现代化的成果,过分渲染和肯定军人的农民意识,把我军将士塑造成了一群穿着军装、手持现代化武器的农民。也就是说,这些军人有着现代军人的服饰和神态,肩负现代军事职责,而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却停留在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上,这是军旅电视剧对现代军人的严重误读。

首先。把现代军人的精神臣服性当作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人天职加以肯定。军队有句话叫“理解的要服从,不理解的也要服从”。这是因为军队是武装集团。作战形势的瞬息万变决定了部队必须集中意志,保持高度的统一,所谓服从是通过组织程序维护和实现这种意志和统一。但是,一切行动听从指挥不等同于军人放弃对国家、民族和自身职责的思考,在精神上完全臣服于首长,变成一具只会动手动脚、不会思考的机器。

在军旅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不会思考、甚至不愿意思考的军人。姜必达虽然棱角分明、桀骜不驯,时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但是,面对杨庭辉司令员,他立即失去了思考能力和敢作敢当的拧劲,等待杨司令为自己纠正工作缺点,指明下一步工作和人生前进方向;当杨庭辉司令员在麒麟山革命根据地遭受打击和排挤时,姜必达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差一点作出违背组织原则的举动。姜必达如此臣服于杨庭辉,似乎源自于杨庭辉把他引上了革命道路,并在人生关键时刻屡屡为其指点迷津,但究其本质,是姜必达灵魂深处渴望家长和精神教父的心理需求而推动的结果。在军队生活中,服从上级指挥应该理解为服从组织指挥,如果因为自己佩服和崇拜的首长受冤调离工作岗位而拒绝接受新任首长的命令,那是大错特错的,不仅违背了军队组织原140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三:有关八一南昌起义的三个问题

4389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八一起义,国民党政府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指的是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分国民革命军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起义。起义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共产党员和当时还未入中国共产党的贺龙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2014

731史纪史传

(:、、、、)。

周刊

每周四出版

史学史藏

起义时间:

为何选择盛夏起义

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蒋介石

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分别叛变革命,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然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宁汉合流,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国共合作大革命宣告失败。

血的教训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它表明,没有革命的武装就无法对付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马上领导中国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挽救中国革命。

中共中央于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江西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这期间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紧密,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因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

有关八一南昌起义的三个问题

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寸丽香

为何定在强敌围困的南昌

这是因为,南昌驻有贺龙的国民革命军,以及江西驻有与朱德关系密切的滇军将士,这些部队虽在宁汉地区中央军大包围圈中,但本身有很强战斗力,且不受中央军挟制。

南昌起义前,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师、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团、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导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军、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

此时,从广州北伐至此的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

第227期

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这些部队战斗力较强,特别是参加过护国护法、援川援黔之役,且长期在广州盘据的滇军,很有战斗力。这对起义部队威胁较大。但是,滇军与蒋介石嫡系中央军素来不合,而与朱德等老滇军将领有交情,不会与起义军拼死决战。

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

当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前委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于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

为何说中共独立建军由此开始

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新旧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选举宋庆龄同志等二十五人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会议推定了25人为委员。其中包括宋庆龄、邓演达、张发奎、于右任、何香凝、贺龙、郭沫若、恽代英、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等。还推定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张发奎、贺龙、郭沫若、恽代英7人为主席团成员。从这份名单可以看出,列入的大多数是国民党左派的重要人物,共产党人虽在其中,但此时显然是以国民党员的身份。革命委员会任命

吴玉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24师、第25师、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师、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共2万余人。

1927年8月2日,南昌各界数万人集会,庆祝起义胜利,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次日,前委按照中央指示,指挥起义军分批主动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今寻乌县)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

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冲破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近千人,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开展最为艰苦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期间又与滇军杨池生、杨如轩等部数度周旋。在此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因滇军范石生部曾掩护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其保护下得以生存发展,还一度撤销范的兵权。

贺龙在起义部队南下过程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受党指派,奉中央命令组建中共湘西北特委,赴湘鄂边地区领导武装斗争。在湘西贺龙故乡桑植洪家关(今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一带,以湘西土家族苗族和白族等各族民众为主,发动了桑植起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

八一南昌起义,是以国民党左派名义展开的,但完全是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1644年4月25日(农历甲申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

部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明王朝至此覆灭,但随后的大顺政权也只存在了极短的时间,李自成功败垂成,留下千古遗恨。

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纪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三百周年。郭氏此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远在延安的毛泽东读后非常赞赏,先后两次号召全党学习并将其作为延安整风的重要文件。

《甲申三百年祭》在《新华日报》连载后,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全文转载,目的是以李自成的失败为借鉴,要求党内领导同志汲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李自成的覆辙。1944年4月文章出台的历史背景

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1943年3月,由蒋介石授意、陶希圣执笔的《中国之命

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运》一书出版,全书十万余字,共分八章:一、中华民族的成长

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与发达;二、国耻的由来与革命的起源;三、不平等条约的影

响之深刻化;四、由北伐到抗战;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时骄傲的错误。”

其实郭沫若撰写《甲申五、平等互惠新约的内容与今后

三百年祭》的初衷,是想借建国工作之重点;六、革命建国

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民怨沸的根本问题;七、中国革命建国

腾国家倾覆的历史事实,揭的动脉及其命运决定的关头;

露重庆政府贪污腐败,丧失八、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前途。

民心,其结果必然会重蹈明全书的核心是宣传只有国民党

朝覆亡的老路。有鉴于此,才能救中国,只有三民主义才能

他在文中记述李自成的部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极力鼓吹

分只占了全文很短的篇幅,“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

但毛泽东看中的却恰恰是袖”的法西斯理论。

李自成这部分,这正是毛泽这种观点遭到中国共产党◆

东的过人之处。尽管郭沫若及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的有力抨

对李自成及其领导的起义军提出了严肃批评,但中共中央却击,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宣传反击”,指示设在重庆的中共中

主动以史为鉴,号召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同央南方局在报刊媒体上“多登反法西斯主义文章,以开展思

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汲取李自成失败的教训,在胜利面想斗争”。《中国之命运》中恰有“明朝的末年,政治腐败,思想

前要经得起考验,避免再走明末农民起义军的老路。分歧,党派倾轧,民心涣散,流寇横行。三百年的明室,在李闯

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王张献忠等流寇与满族的旗兵,内外交侵之下,竟以覆灭”的

知,要求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不久,林伯渠自论述,而1944年正好又是农历甲申年,三百年前明王朝覆

延安抵重庆,亲自告诉郭沫若,中共中央决定把《甲申三百年灭,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建立政权,又迅速败亡,这一系列

祭》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学习使用,并且已经在延安和各解历史事件中有许多值得纪念和反思的元素。在这个背景下,

放区普遍印发。8月下旬,郭沫若收到延安方面专人带来的中共领导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准备开辟专栏发表纪

用陕甘宁边区产的淡蓝色马兰纸印的《屈原》剧本和《甲申三念文章,以反击国民党当局的舆论进攻。

百年祭》单行本,郭沫若非常高兴,他给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延安的朋友一一修书,感谢他们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乔冠华出面约稿

1944年11月21日,毛泽东致信郭沫若,对他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了高度评价:《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写作缘于《新华日报》“国际专

《》《▲1944319,

:栏”主编乔冠华的约稿,但乔冠华最初找的并非郭沫若,而是

》。

。,;,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著名诗人柳亚子先生。

。,,柳亚子在1944年4月撰写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一的事了。”

,,。《》,第二天《新华日报》特地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前面,用文曾提及此事的来龙去脉:“今年一月三十一日,收到于怀兄

。,,(即乔冠华)同月十六日从渝都发出的一封信,说道:‘今年适大号字体排上了一段毛泽东的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

,,。值明亡三百年,我们打算纪念一下,沫若先生们都打算写文之一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

,。,章,昨天在郭先生家和一些朋友闲谈,大家一致认为你是南断历史。”通过《新华日报》一系列的宣传,《甲申三百年祭》在

。明史泰斗,纪念明亡,非你开炮不可。’这时候,我的神经衰弱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和评论。

《》,,此后不久,《群众》杂志也刊载了一组纪念明王朝灭亡的病还是很厉害,脑子像顽石一般,不能发生作用,只好很抱歉

,,。文章,其中有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的《桃的还信谢绝了他。”

,,,柳亚子婉言谢绝后,乔冠华便又约了郭沫若撰写这篇花扇底看南朝》,鲁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风气》等,这些文章与

。,;文章。当时,郭沫若正从事《十批判书》的写作,他在《十批判《甲申三百年祭》一道形成一股舆论风潮。此外,柳亚子还专

;,。书·后记》中说:“我以偶然的机会得以读到清初的禁书《剿门赋诗一首,评论当年往事:

、,,,,。闯小史》的古抄本,明末农民革命的史实以莫大的力量引起

,。,,。了我的注意。适逢这一年又是甲申年,是明朝灭亡的三百年

,。,?,。纪念,我的史剧创作欲有些蠢动了,我想把李岩和红娘子搬

、!,。上舞台。”

《甲申三百年祭》公开见报后,《中央日报》随即也发表了当时郭沫若对历史剧颇感兴趣,而李岩又是他非常欣赏

对于中共领袖毛泽东的肯定和褒扬,郭沫若自然心存感的一位知识分子,一直想为其写部历史剧。但这个剧本终究一篇题为《纠正一种思想》的社论,指责郭沫若。社论中说:

没有面世,取而代之的是近两万字的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三百年前,蔓延于黄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以李自成为激。但出人意料的是,对新

首领,于外患方亟之时,颠覆了明朝。其所得的结果是什么?编历史剧兴趣正浓的郭沫祭》。

郭沫若于1944年3月10日完成初稿,修改后交给董必就是二百六十年的亡国局面。”起草社论的正是《中国之命若,竟然未能乘《甲申三百武审阅。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运》撰稿人、《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而社论中“蔓延于黄年祭》之余兴,创作一部反表,连载4天。《甲申三百年祭》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究竟影射何人何事,也是司马昭映明末农民起义成败兴衰

的历史剧,其中缘由亦颇令部分说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皇帝昏聩,结果引起民之心,路人皆知。

对于陶希圣的攻击,郭沫若以“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予人玩味。变,终酿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最终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第三部分讲述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视敌人的力量,不讲政策,个别起义军将领如刘宗敏等人生活腐化,大搞宗派斗争,终致失败。

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连载四天。当天,《新华日报》还发表了署名“宗顾”的评论文章《三百年前》,这篇短文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学术界的传统史学观点相结合,揭示了纪念甲申三百年的重要意义。文章指出:“这段历史虽是三百年前的事,但特别因为现在我们正挣脱出一次新的亡国危机,回味起来,是更能感受到新鲜的意义的。何况至今,许多无耻的汉奸所干的正是当年洪承畴、吴三桂的勾当,而因为受了传统历史的束缚,还有人把明末的农民起义目为寇贼,反把卖国求荣的洪承畴当做贤哲,那么,把这段三百年前的历史弄清楚,就更是有意义

以回应。他在《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一个月后致信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博士,称该文“本是研究性质的史学上的文字”,《中央日报》的社论是“无理取闹的攻击”,“我只感觉着论客们太可怜了,竟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

被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年3月19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刊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毛泽东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1944》,

《甲申三百年祭》刊登前后

鲁文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年月日重庆新华日报登载甲申三

百年祭的报样

陈迹煤山三百年吠尧桀犬浑多事由检师心终覆国昌言张李如能拜高文我佩鼎堂贤喘月吴牛苦问天自成失计遂捐燕破虏恢辽指顾间

沫若兄

大示读悉奖饰过分十分不敢当但当努力学习以副故人期望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故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倘能经过大手笔写一篇太平军经验会是很有益的但不敢作正式提议恐怕太累你

最近看了反正前后和我那时在湖南经历的几乎一模一样不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那样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此次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罢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恩来同志到后此间近情当已获悉兹不一一我们大家都想和你见面不知有此机会否谨祝健康愉快与精神焕发

毛泽东上

点评晚清从到的二十年间是近代中日关系发生转折的重要时期,这段历史的两端,都以日本入侵中国为起因。1874年春,日本借口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事件,公然武装入侵台湾。台湾乃中国固有领土,清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一方面要求日本尽快撤军,另一方面加强台湾防务,但终未对日形成武力危慑。日本不仅与台湾番民进行“兵战”,复与清政府代表“舌战”。双方于1874年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清政府方面在条约中声明日本此次出兵“为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以为不是”。并明确承认此前在台遇害之琉球渔民为“日本国属民”,由清政府“准给抚恤银10万两”;同时,清政府付给日本“补助费”40万两,以“收购”日军在台修筑之房屋、道路(王

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343页)。这也就是本文中所说的清政府对日“畀以五十万金”一事。

日本来侵,清政府不仅未能伸张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反而予以赔偿。此举在清方看来,意存宽容,以期平息事态,巩固邦交;不意在日本看来,则为清国软弱怕事之举,使其淫欲更甚,贼胆益壮。军国主义分子不仅无悔祸之心,反而将其“战绩”载入史册,向本国民众炫耀,以掀动其侵华心理。

正因为清政府不仅在军事较量中先已示弱,外交谈判过程中又输一着,致使日本侵略气焰越来越嚣张。在侵台数年之后,日本公然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琉球方面虽屡向清政府求援,但清方只以公文往还,

日人之欲踞朝鲜,扰中国,处心积虑,盖已蓄之于十年以前,其心久以中国为不足畏,而后敢先发难端。其机之始现,则在台湾之役,借口于往征生番,为琉球复仇。曾不思琉球我之藩属也,台湾我之土疆也,生番我之人民也,何预于东倭事?倭之此举,目中早已无中国矣。惟其先有轻中国之心,而跋扈鸱张,横行我境中。我中国以大度包容之……(《申报》1894年8月20日,第1版)

:18741894,

空言相责,并未发一兵调一舰,卒使日本侵略野心再次得逞。

日人不断暴露的狼子野心,引起国内有识之士的高度警惕,白衣卿相,媒体舆论,上书建言,时有所闻。不外乎武卫文攻,以为伐交之助;断绝对日贸易,以加剧其孤岛之困,使其自顾不暇,及早反省。而中国则乘时急图振兴,早成强国,使日本不敢生觊觎之心。

但遗憾的是,清朝政府求稳怕事,筑室道谋,既未能适时打掉日人之凶焰,日人乃愈以清室为

衰微,欺侮之心更甚。中日在朝鲜的较量,直如猛虎之于黔驴。于是,日人得寸进尺,终至1894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从甲戌到甲午,日本侵华之所以严重升级,一方面在于日人蓄谋已久,另一方面也与清政府的示弱不无关系。晚清政府虽然本着“自◆强”的目标,创办了李各类军工局厂,但是

,上下

玉官僚因循玩愒蒙蔽苟且,企业管理点混乱,“以重值购至析之巨炮,听其弃置于

风雨之中,一任剥蚀锈坏,漫不加惜;所有枪械弹丸,亦堆置空厂,从无有顾问者焉”;即使海军船只也仅供巡洋出哨,打靶演习,甚至参观送迎而已,“练习数十年,从未一试之于实用”。日人目睹耳闻,认定清方乃“纸老虎”,其“伺隙以起,乘机而动”,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本文写于中日已经宣战之后,作者对清政府海军尚存战胜之信心。事实上,没过多久,清政府就彻底失败了,不仅海战失败,陆战也接连失利,于是不得不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中日两国的近代国运发生了根本改变。

从1874年到1894年,日本侵华蓄谋二十年,但并未就此罢休。二十年后,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再过二十多年,日本在接连发动了九·一八、一·二八事变之后,终于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至此,日本自晚清以降在侵略中国方面的“蓄谋已久”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纪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四:教学设计与反思:星星之火_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通过幻灯片,朱德用过的枪导入。

一进入新课:

让学生读学习目标。

给学生3分钟的预习时间。

学生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师问:南昌起义非打不可吗?

武装斗争是唯一选择。

学生:回答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结果。

师问: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学生:自答

师问:南昌起义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答

学生:总结八七会议的相关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秋收起义的有关内容。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及井冈山会师。

二、课堂讨论

1、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由谁直接领导的?

3、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4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召开了哪些会议?

5、 怎样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 中国走的道路是下面哪一种?“城市包围农村”或“农村包围城市”。是有谁创立出来

的?

三、课堂探究

1.“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请回答:

(1).“八一”历史至2012年有多长?“南昌打响第一枪”是指什么?

(2).此材料涉及到那几个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四军”是指哪支部队?

小组讨论思考:2、.假如让你回到1927年的9月,由你来领导秋收起义,你会怎样去做,比较一下自己和毛泽东的异同点,并分析一下为什么?

3\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4\为什么井冈山会成为第一为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四、达标检测:( 独立完成)

1.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你认为该纪念馆应该在( )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南昌

2.南昌起义前夕,朱德设鸿门宴宴请军官教育团的团长、公安局的头头吃饭,将他们调离了自己的队伍。起义开始后,他们的队伍很快就被起义军消灭了。这是朱德成功运用古代兵法的一个典范,你知道他用得实( )

A.调虎离山 B.釜底抽薪 C.围魏救赵 D.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4.毛泽东在总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时,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强调的是( )

A.武装斗争 B.土地问题 C.农民问题 D.建立农村革命根军地

5.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场武装斗争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 D.广州起义

6.大革命失败后,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按历史发展顺序排列与此相关的时间,其中正确的是( )

①南昌起义②秋收起义③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④井冈山会师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五、知识抢答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八、教学反思: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五:教学设计与反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党叛变了革命后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了屠杀政策,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征服,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在各地兴起了一次次起义,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第12课《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自主学习(自学15分钟,完成并掌握下列内容。)

(阅读‚南昌起义‛一目,完成1—5小题。)

1、南昌起义的时间是 。

2、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是 、 、 。

3、革命军占领南昌后,准备南下 ,起义失败后, 、 领导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到 。

4、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 。

5、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

(阅读‚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一目,完成6—12小题。)

6、秋收起义的时间是 ,地点在 。领导人是 。起义的部队的名称是 。

7、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建立者 。

8、江泽民总书记曾亲笔书写‚红旗升起的地方‛这几个大字,这里的地方是指 。

9、毛泽东决定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在 后。

10、井冈山会师的时间是 ,会师的队伍是 、 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和 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11、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 。

1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 、 、

合作探究

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2.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图上填上南昌、井冈山根据地。描出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的路线。

3.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课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解。 精讲点拨

1、南昌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月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建军节。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8月1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2、中国革命以俄为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是由城市到农村,而毛泽东却率秋收起义队伍去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俄国当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薄弱一环,中国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义后南下广东受阻,秋收起义攻打城市受挫,事实证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达标检测

(一)夯实基础。

1.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2.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湘赣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3.带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起义领导人是( )

A.朱德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挺

4.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排列下列事件的顺序( )

① 秋收起义② ‚八七‛会议③ 三湾改编④ 南昌起义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5.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创建于( )

A.南昌起义 B.三湾改编 C.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D.井冈山会师

(二)能力提升

6.材料解析题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请回答:

(1)这段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2)材料中有‚讲起‘八一’历史长‛,计算一下,‚八一‛历史至今有多长?

7.材料解析题

阅读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红军歌谣

请回答:(1)请回答,你从上面的歌谣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这首诗反映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3)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

材料解析答案

6、(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

(2)2009-1927=82年。

7、(1)我能材料中得到以下信息: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保持着高涨的革命乐观态度;井冈山的物产比较的丰富。

(2)体现了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而艰巨,需要我们有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

拓展延伸

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请用史实说明 ‚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深刻寓意。

答案提示: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知识梳理

中考链接

1、(2009河北)中国共产党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始于( )

A.. 南昌起义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 2009山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队伍创建于( )

A 南昌 B 井冈山 C 瑞金 D 吴起镇

3、(2009广东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毛泽东 在井冈山 ( )

A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B 发动了秋收起义

C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4、(2010河南)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人民已经醒来。但是,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发现无处可走‛。下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道路的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国民大革命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教学反思:

1、本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教学理念新,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贯穿始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导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阅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讨论、展示的方法开展合作学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生硬枯燥的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本课教学中,能合理利用教学内容,自然激发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理解和感受。

3、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如小组讨论不够深入,也不够激烈,未达到预期效果。设计习题过多,造成课堂容量太大,未圆满完成全部任务。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六: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继承优良传统作风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教材分析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蒋介石的暴力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又继续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南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井冈山上的红旗,犹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道路,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二万五千里长征向世人证明,中国革命的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英勇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千难万险,让革命烈火熊熊燃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本课介绍了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了解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畏艰难曲折探索出来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两万五千里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讲述这一部分的时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讲述红军长征的英勇故事,指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观看南昌起义录像、井冈山会师图片以及红军长征示意图等,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红军长征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南昌起义》片断, 2、围绕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讨论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毛泽东为代裹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革命前辈的英雄故事多是本课的一个显著特点。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英雄故事,课堂上请学生演讲,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讲的各个故事串在一条历史主线上,即革命先辈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懈探索与奋斗的过程,帮助学生由点到线、再到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以立体地再现历史情景。

指导学生深情地朗诵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崇敬之情。

五、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1、备课中首先应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明确课标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包括课标规定的基本内容及其能力层次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这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收集查阅有关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红军长

征的有关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图片等,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进行选择处理,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3、指导学生收集有关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创立革命军队,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有关故事,结合语文课本中所学文章等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学生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练习讲述故事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北伐战争》,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大大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就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讲授新课:

一、八一南昌起义:

本目要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把握课文。

1、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

教师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暴力清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人民,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达31万多人。

提出问题:你认为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产党人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没有自己革命武装)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南昌起义的过程:

首先,播放南昌起义的录像,要求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基本过程,包括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掌握起义的领导人。指导学生看书: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1927年7月下旬,中共派周恩来担任南昌方面的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筹划和领导这次起义。7月21日,周恩来由武汉秘密到达南昌。26日,贺龙、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开进南昌。27日,周恩来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成立了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部署起义计划。

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你能说出: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教训:

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出示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指图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首先,学生通过看书中的小字介绍: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革命群众基础好,敌人统治力量薄弱;远高中心城市,四周都是产粮区,很利于军事割据。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

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认识到长征是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出示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先感受体会红军长征的英雄壮举。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红军长征形势图,练习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其间所发生的故事。

首先要求学生指图讲述红军长征的经过,要求按时间顺序讲清红军长征过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1934年离开了瑞金开始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会宁会师等。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到的材料,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重点强调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的内容既影响。

指出长征开始后,中共中央继续执行“左”倾错误,使红军蒙受巨大损失,人员由近10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红军转兵贵州,强渡乌江,来到遵义。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挽救危机中的红军和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提出问题:遵义会议被认为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遵义会议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解决。

3、长征的意义。

在第一,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企图。长征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第二,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红军长征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如何学习长征精神?

3、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4、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南昌起义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为争取革命新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C.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D.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

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之所以选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是因为①离大城市较运,敌人统治力量薄弱②群众基础较好③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④附近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里这样写到:“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广州起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请回答:

(1)这是什么时期的歌谣?

(2)这首歌谣说明了什么?它反映出什么问题?

6、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板书设计:第十五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一、南昌起义

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三、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课后反思:

本节课知识容量较大,包括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三大部分内容,以往都是需要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要在一堂课中完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课堂就会忙乱而无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了解掌握。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从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标准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确定本课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明确一点,就是不能贪多、贪全、贪深,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整体效果较好。另外我想,如果用一节课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确实有困难,也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将红军长征的部分内容如红军长征的故事、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等放到后面“图说红军长征”的活动课中,经过这样的处理,就分散了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八:说明文写作指导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基本能力。(形式:列提纲、写作、修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写一篇简短完整的说明文。

教学难点 :学生能写一篇简短完整的说明文。

课前预习:让学生收集说明文的相关常识,重点了解说明文三大要素中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次片断作文,导入新 课: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共同学习了有关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并且大家还进行了片断练习。通过练习老师发现大家在写说明文片段时表现不错,写的片段基本上合符了说明文的要求,不再象过去一样写成了记叙文。打铁要趁热,咱今天来个大的挑战,写一篇简短完整的,敢不敢啊?(大多学生的好胜心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二、指导写作过程:

1、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研讨各自的收集成果,然后让他们推举代表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并简要谈谈自己的心得。

在学生展示完后,老师应做一小结,让学生明确:说明文,说明事物就是让读者有所知,因此,要想说明具体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语言要力求准确。关于说明发法,刚才大家在讨论中,用到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别的,比如,引资料的方法,可以引名人说的话,也可以引用具体的事例。

2、出示练习题目 :《我们的教室》

3、让学生尝试着列提纲 ,其中提纲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A .你想介绍我们教室的哪些方面。

B.在介绍教室的各个部分时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

C .按照怎样的顺序。

4、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提纲 ,给学生作写作提示。

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

A.关键是要说明其整体上的特征。包括形状上、结构上的特征。

B.建筑物占有空间,其构造的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位置。

因此,在介绍整体特征后,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采用这样的顺序,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各个局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得到完整的印象。为了让学生有更清楚的认识,我还举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下面是文章展示: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在远处就可以看到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色大字。我越过广场,踏着刚铺成的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来仔细瞻仰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根据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决议兴建的,当天傍晚,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委员为纪念碑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奠基礼,毛主席亲自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从1952年8月1日动工兴建以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援和关怀。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第一座最大的纪念碑。它从地面到碑顶高达三十七点九四公尺,有十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四点二四公尺。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月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公尺长的碑心石上,雕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

自起草、周总理亲笔写的碑文。碑文的正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十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二公尺,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公尺。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久八百年到一千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二十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形象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往下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是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满清皇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人民的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往南转到碑身的后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庄严画面。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

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英国巡捕向徒手群众开枪射击,死伤多人。“五卅惨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促使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画面上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市民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小旗,冲破英国巡捕的沙袋、铁丝网英勇地前进;商店关门罢市,戴着礼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被打伤的工人,在战友们搀扶下,继续勇往直前。人群后面隐约能看到外滩的海关和银行大楼。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从这时起,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展开了以革命的武装反对******的武装的斗争。紧接着的一幅是“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上显现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峻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茂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画面上,青年男女农民拿着铁铲背着土制地雷;白发的母亲送枪给儿子去打击日本侵略者;年青小伙子站在指挥员身旁,等候命令,准备随时投入消灭敌人的战斗。

我们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在这幅浮雕的两旁,是两块装饰性的浮雕。左边是渡江前夕,工人抬着担架、农民运送军粮、妇女送军鞋等热烈支援前线的场面。右边的一块表现全国各阶层人民举着红旗和鲜花,双手捧着水果,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的情景。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陪我参观的人都忙着筹备揭幕典礼去了。我又重新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绕着碑座走了几圈,细细地瞻仰着浮雕。几年以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两旁,将要兴建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这里将成为一个瞻仰革命先烈的地方。人们从这里将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榜样,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曾经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月台,离开纪念碑的时候,又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说明顺序是先由远及近,后由低到高。瞻仰的顺序又是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碑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题字,而后是背面的碑文,接着是东西两侧的花纹及碑顶的建筑形式。四座浮雕,从东起,依次到南、到西、到北。顺着这样的顺序读下去,没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可以有条不紊地了解碑的情况;瞻仰过的人,会感到这篇说明文所写的内容和纪念碑本身是完全吻合的。

三、学生进入写作

教学反思:

应该说有了上节课打下的基础,这节课学生们的表现还是使我满意的,作文写得怎么样暂时还不知道,但学生在列提纲时表现还是可以的,确定说明对象后,基本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心中有数。也能有意识的将要用的说明方法列举出来。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九:六年级第十二课时

八一南昌起义教学反思篇十: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115161718

军旗升起的地方

教学目标:

1、知道南昌起义的时间,了解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

重难点:

知道南昌起义的时间,了解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引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的挫折,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受到了失败,北伐进军中途夭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蒋介石集团的屠刀所吓倒。敌人的刺刀使中国共产党懂得了横坐标子的重要性,决心用革命武装来反对反革命。这就是要建立中国共产党自己指挥的军队。

三、新授。

1、南昌起义的原因和准备。

(1)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2)南昌起义前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南昌起义的经过。

(1)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出示图片《八一南昌起义》。

(3)讨论:南昌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主要领导人? 课文中对周恩来、贺龙、叶挺在起义战斗中的具体表现作了怎样的介绍? 为什么南昌起义中经过短时间的战斗就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呢?南昌起义成功后,国民党反动派做出发怎样的反应? 起义军针对敌人的反扑,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结果怎样呢?

(4)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回答补充。

第二课时

一、南昌起义的意义。

1、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2、讨论: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3、小结。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给国民党新军阀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开创了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

革命军队的新时期。后来,8月1日就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知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2、情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3、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知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境激情

1、导入: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从埃及走出,汉尼拨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他说:长征 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2、揭题: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都经历了哪些艰辛的历程,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上的一段话。

二、对比分析,了解长征起因

1、红军队伍不断迅速扩大,这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向我红色根据地发动连续五次“围剿”。

2、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图:

次 序 敌 军 红 军 结果 领 导 人

第一次 10万 4万 胜利 毛泽东

第二次 20万 3万 胜利 毛泽东

第三次 30万 3万 胜利 毛泽东

第四次 50万 7万 胜利 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 100万 8万 失败 王 明

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围剿”的结果如何?蒋介石不甘心四次“围剿”的失败,1933年10月又100调集万军队,200架飞机对革

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3、讨论:为什么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能胜利,第五次却失败了呢?小结:胜利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领导。

4、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避免红军主力全军覆没,为了保存红军实力,于是他们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要将部队转移到北方的陕甘根据地。

第二课时

1、看资料:长征的开始

(1)红军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的?当时有多少人?

(2)红军在长征开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面对敌人的围追,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终于冲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了。

2、讲一讲:长征的故事

(1)读读书上的小故事:小董过雪山,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红军长征路途之远,困难之多,长征途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下面我们来开个“红军长征”的故事会。要求学生讲故事时注意语言生动,并说说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应该向红军战士学些什么?相机小结红军的精神:顽强,英勇,面对困难不退缩,革命乐观主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当进行一些补充或适时播放一些录像,如: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惊险片段。

4、小结:

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经11个省,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5、读一读:《长征》诗词。

(1)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了一首七律诗《长征》。

(2)出示:七律《长征》。

(3)请一两位学生自荐读,要求读出感情。

(4)全班齐读,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6、欣赏歌曲《长征》。

7、回顾总结

英勇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艰难险阻,历经生死考验,我们应该学习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一谈。

总结: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如今我们谈长征,重在谈长征精神,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笑对生活,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把21世纪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