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一:浅谈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七小 潘建丽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操作,让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提高各种技能。小学阶段,实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探究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的动手操作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是课改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一语道出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我结合自己数学教学实际,谈一谈实践操作在课改中的作用。

一、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源泉

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学习时感到枯燥,缺乏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动手操作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满足好奇爱动的心里特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在乐中求学,从感受中认知,从而获得知识。

二、实践操作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复杂知识简单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三、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思维提供支柱,有助于他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一对一对的数”即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测量,有的把相对的两个面用剪刀剪下后叠在一起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

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践操作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发展、探究的思维空间,我经常把学生置身于动态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这是因为,实践操作是激活思维的"兴奋剂",而灵活的思维方式又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体现了学生超越现实的精神。

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在教学中如果加强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动手作”活动中,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蜡烛、房子、小鱼等物体的形状。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五、实践操作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机会,加

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通过剪、拼、移、旋转等多种操作活动转化成已学知识,建立起相互间的知识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六、实践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资料,同时也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不仅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通过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使问题探讨更深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成功共享,极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和数学工具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的思维。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二:浅谈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实践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万焰霞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4年第10期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的实践操作也越来越重视,目的是利用实践操作去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数学教学更需要注重把教材与生活实践操作相结合,把实践操作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

关键词 实践操作 数学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055-02

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著名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教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学习。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如何将学生的实践操作与数学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呢?

一、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比较好动,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单一的计算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运用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学习10以内的数。如:在教学5的认识,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如数5个手指,5支枝粉笔,5个男同学,5个女同学,摆出5根小棒,按规定的顺序摆数字卡等。教学5的组成和分成时,让他们帮助小白兔分萝卜,用小棒摆,用手指分,还要求大家听清老师拍手的次数,接着拍出老师指定的数,然后说出数的组成等。通过实践操作,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更牢固。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比如,为了让学生独立地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我就让学生充分的操作学具(小木棒、花生豆、糖块等),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实物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又如,在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等教学中,也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具来弄清100以内各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弄清数位的意义,领会读数、写数的法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从操作中获得学习兴趣。

二、实践操作,吸引学生动手动脑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应该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同桌的学生二人分别扮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学生利用摆小棒探求计算方法,有的把一捆小棒打开,拿出9根,还剩1根,1根与5根合起来是6根,还剩6根。有的把一捆拆开,拿出4根,与5根凑成9根拿走,最后也剩6根。还有的一根一根的数出9根拿走,最后得到结果。这样一操作,可以提高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可以导致认知的优化,有利于认知的内化,增进认知的传递,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所以,老师通过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操作,在操作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道理,使动手、动脑实践活动成为学习有效的活动。

三、实践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让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动手分小棒,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结果怎么样?2.再让学生把8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结果怎么样?观察比较,第一种正好分完,第二种是平均分了之后还有剩余,指导学生书写这两道算式,并明确指出,第二道题平均分后剩下的这个数叫“余数”,同时揭示了课题。然后让学生分糖果、作业本等,边分边写算式,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明确知识的发展过程。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实践操作,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和数学工具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分一分、数一数、比一比等,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积累丰富的感知材料,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三: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农村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反思与改

进策略

普洱市宁洱县德化中心学校 唐杰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只要教师善于学习和思考,就会发现,同其他内容领域相比较实践与综合应用能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只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实施,自己也成了一名课程开发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每位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同,对《课程标准》解读不同,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落实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农村小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下面结合人教版各册教材中所编排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由于实践与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包括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而我主要分析实践活动,所以以下只谈实践活动)。

情况之一:认为缺少实践活动的条件。

说到实践活动就让人想到动手操作,要有很多的教具、学具,要有现成的课程资源。而我州大部分乡镇的村小、完小,甚至是中心小学都很难找到和新教材相匹配的教学用具及可以借鉴学习的实践活动课的有关材料、光盘。因此,上 1

实践活动课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没有动手操作的材料,怎么进行实践活动”“没有城区学校那样的学生,活动中学生不能自主思考,不会交流,怎么开展实践活动”“没有给我们出去看过别人的实践活动是怎么开展的,所以我不会上”。这些“没有”成了大部分教师进行实践活动课教学的阻力,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条件上好实践活动课。

情况之二:不是考试的主要内容,上不上都没有关系。

我们注意到,在一些农村小学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认为传授知识才是教学的核心,获得较高的分数是教学的目标。再加上各校点相对分散,每个校点的教师少,对教学上的相互监督也很少。而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是指运用教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及数学本身进行探索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直接从试卷的卷面上很难以哪一种考题出现,没有办法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就出现了教学与不教学都没有关系的思想。

情况之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不相符合。

从1-4年级所使用的教材中可以看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途径一般是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从其他三个知识领域中延伸,从兴趣活动中拓展。但这些内容都更适合于城区学生,很多内容都是于城区学生的生活为背景提炼的学习素材。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村小的教师就算再有能力也找不到那么多用品进行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看 2

一看、摆一摆”,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教学只能成为看图学习;二年级下册“有多重”中各种式样的秤,学生也没有见过;三年级上册“调查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教材中的调查方法都没办法落实;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贺卡。 情况之四:实践活动课成了公开课、示范课的首选,平时教学的阅读素材。

由于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它对课改中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等在实践活动中最容易得到落实和开展。很多教师都认为只有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课。但是也因为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就提出了高要求,教学只有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才能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才有基础。因此,这样要花大力气去设计,确不能从学生成绩中反馈出来的教学内容,自然就成了平时教学的阅读素材或者只当做一个信息窗口一翻而过。

情况之五:对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式选择不适当。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面对现实的、综合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才能达到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要求。而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对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的体验、感受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师生的互动面窄, 3

要解决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确实很难。很多实践活动课都上成了某单元的小结果、复习课或是练习课。因此,每周一节的数学活动课也变成了其他课。 情况之六:不能正确区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虽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领域,但是它的教学内容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教学内容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形式呈现的,是三者的延伸。它不是以获取系统数学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学习领域,不受知识体系的过分约束。不能把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活动作为判断是不是实践活动课的方法。有一次景洪市教育局举办实践活动课比赛,经过层层选拔的形式从各乡镇分别选送一人参加市级竞赛,我参加了乡镇小学的选拔赛。由于课题是自由选择,大部分教师就把教材中任选一个内容当成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不难看出教师们已把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当成了实践活动教学。

对策:参改3年多来,以上情况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州农村小学的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究其原因,有地域局限、有来自于各级主管部门的、有来自各级学校的,也有教师自身的问题。因此,要做好此项工作只有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才能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这里我也谈一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4

一、为教师搭建一个进一步认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平台 应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教学设计中的各环节的教学顺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要上好实践活动课不是件易事。因此,教师必须自觉的学习和领悟本内容的教学意义、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得失。作为学校及各级教研员则应该多为教师提供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通过网络下载和远程教育多种途径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它的作用。建立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研究课题。教学比赛和研讨课、观摩课。使教师能尽快认识理解应用好“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管理

用心尝试的教师都知道做好“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为小组合作学习开辟一片新天地。因此,学校应该做好实践活动教学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该项教学的监督工作。例如,规定教师必须把每册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内容结合当地情况认真的完成教学,并有记录,定期进行检查;按规定认真落实 5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四: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课堂的动手能力培养

金城江区保平中心小学 覃美兰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悟出道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我们的许多学生只能机械地应付考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优美的词句,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因而对学生而言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认为应重视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因为它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使学生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动手操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

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植树问题时,有这样的一条练习:工人要在一条100米长的公路一旁种上树苗,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需要多少棵树苗?读完题目大部分学生大声叫道:“我懂,很容易!”尤其是中下等生喊得特别大声。接着我问:“能口算出来吗?那答案是多少?”“能„„20棵!”他们都异口同声说道。这时,我不忙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动笔来算一算,我下去巡视,发现他们都用100÷5=20(棵)。此时,我还是不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再用笔在草稿纸上画线段图来表示,数一数,看“20棵”对吗?接着,他们就在草稿纸上认真地作图,不久答案就出来了。“老师,我们的答案不对了!应该是21棵才对!我们做的时候少了一步,应该还用20+1=21(棵)。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的第6题时,(题目是:“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花坛,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这个圆?”)学生在做这个题目时,先让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再问:“有谁能画出这样一个圆吗?”这时,有的学生说:“我的作业本没有那么大。”有的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有的说:“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大的纸张”还有的说:“我把它缩小成直径是10厘米的圆,再画出来。”有的学生怀疑这个题目有问题,小声说:“题目出错了吧。”有的开始与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来等等。还有一些同学坐在那里继续思考。我又说:“老师给时间,你们再考虑一下,能画吗?”这时,一位男同学(名叫韦虎成)站起来说:“老师,我懂了!我能画。”“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我问他。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利用两颗铁钉当作圆规的两个脚,把

它分别固定在5米长的一条线的两端,先把线的一端的钉子固定在地上,拿着线的另一端的钉子,并拉紧这条线在地上画一圈,就可以画出直径是10米的圆了。”接着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去观看他的操作过程 。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从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我们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的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轴对称”这一课时,先把本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再把准备好的图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菱形和圆)分别分给各组,先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讨论:猜一猜,各有几条对称轴。再动手折一折,看看所猜的答案对吗。哪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得的答案正确率最高那组是胜利者。通过紧张的比赛操作:猜一猜,折一折、看一看,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

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时,他们很高兴,有的说:“老师,你又拿一些图形给我们找它们的对称轴。好吗? ”这一课,我就是利用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竞赛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轻松地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菱形和圆各有几条对称轴。这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交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

三、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我在教学“欣赏与设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教材出示的四幅插图,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其实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感受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在创作图案中应用。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从他们的创作图案来看,有的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在这画、剪、贴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获得创作图案的经验和体验。

四、动手操作,可帮助理解掌握新知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才会让人记忆深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任何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发给每个学生长度分别为6厘米、3厘米和2厘米的三根小棒,让他们试着围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接着,我又发给他们每人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的三根小棒,又让他们用这三根小棒试着围三角形,学生发现还是不能围成三角形。“奇怪啦!三角形有三条边,我们就把三根小棒当做三角形的边,为什么围不成呢?”有的学生自言自语地说。那么,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我再次发给他们每人长度分别为7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三根小棒,让他们再次围三角形。结果,很快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时,有的同学急着问:“老师,前面两次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接着,让学生把每次的三根小棒中的较短的两根长度加起来再跟长度最长的那根比较。通过比较他们发现:第一组:两根较短的和小于最长的那根。第二组:两根较短的和等于最长的那根。第三组:两根较短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根。经过这样的操作,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并且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巧妙地安排操作活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五: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作用

(2011-05-07 21:39)

 标签: - 分类: 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作用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劳店乡欧李小学(251802) 牛立芝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一语道出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的能力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它是学习几何的一种必需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很弱的,我们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其中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各种表象。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通过触摸、展开、重组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生动地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所谓科学态度,就是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它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等。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长期的动手操作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动手操作的进程,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要求慢慢提高,小学生自己也有求美心和表现欲,也会要求自己认真地完成每项操作。操作中教育学生牢记:很可能是你一个小小的失误,也可能是你的麻痹大意会造成错误的结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保证所做事情成功非常重要。这样经过长期地操作和训练,就逐步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

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五、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总之,动手操作是孩子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亲手实践过的东西。在平日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怀化市芷江县新店坪中心小学 满群英

摘 要:新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趣的、多样化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数学学习中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应将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给予有效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与特点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理解、运用的过程。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因此,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多元性、灵活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通过数学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正是给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讨论、探究和研究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活动形式的多元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是动手操作、实习作业、小专题、小课题、数学讲座以及模拟现实等。无论何种形式,它都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

3、数学时空的灵活性。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要改变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要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它不应局限在课堂,要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可以是以课时,也可以是更多的时间,信息的采集有时可以延伸到课外的一天或几天,收集方式可以通过当堂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网上查询。

4、学习过程的操作性。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解题目,而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强调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小学数学融合应用

1、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活动中

社会生活中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数学学科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

2、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

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3、选择内容要科学,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我曾组织的“春游

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春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春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精心组织活动,做好有效评价。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最后,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七:让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让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大安市新平安镇中心校 丁建辉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实践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要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现代教学理论也认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统计》中,教师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让他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然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

法,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学习当中,兴致很高,有的摆,有的数,有的贴……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教师让各小组组长发表自己小组的方法,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学习,总比看教师分、理,听教师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理解掌握新知重在实践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后,研究分数比大小时,教师创设了唐增西天取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吃西瓜的情境,三个同样大的西瓜,三人分别吃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谁吃得多呢?学生先猜想,有的认为沙和尚吃得最多,有的认为孙悟空吃得最多?这样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他们都想动手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于是有的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二分之一涂上一种颜色,再对折折出四分之一,涂上另一种颜色,再继续折,折出八分之一,涂上第三种颜色,从而得出结论二分之一最大,八分之一最小。有的是用三个同样大的圆形纸代替三个西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进行验证的;还有的用三根同

样长的绳子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有的学生用画一条长16厘米的线段,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二分之一是8厘米、四分之一是4厘米、八分之一是2厘米,从而得出了结论。教师紧接着让学生发现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大小有什么规律?学生发现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分母越小分数越大。教师又引发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能联系刚才的动手操作活动举例子说明。还有的用分数的意义说明,分母表示分的份数,同样的东西分的份数越多所得的一份就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所得的一份就约多。最后有的学生联想到了除法,16除以2商是8,16除以4商是4,16除以8商是2,也就是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就越小。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分数大小比较的知识,同时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三、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实践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小棒,每3根分1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1张图(图上 的个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1圈,

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小棒,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动手实践可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操作启动思维,吸引到探究新知过程中。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给每组提供两套实验材料。一套空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另一套是空心的底高都不等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和沙子等材料,利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实践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好多实践的机会。 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以及相应的进率,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 ,我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知道“教室的长度”、 “文具盒的宽度”、“人的高度”等等,让学生亲自

动手试一试,去量一量…… 课堂上学生“动”了 ,气氛“活”了。使学生引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八: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示例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

三、积累型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九: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探索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设计数学实践性作业,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目的、原则、类型、组织指导与评价建议等五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目的

1、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选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作为数学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过程,通过合作交流,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测量”这一单元,教材安排了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的实践活动:测量铅笔、书、凳子以及自己的肘的长度再与同伴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量出自已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是多长。一拃大约长( )厘米,一步大约( )厘米,一庹大约长( )米( )厘米。让学生在以上实践性作业中体会到量物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工具来测量,同时还很有兴趣地感受一种奇妙的现象:“身上有尺”。知道这样的尺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用来估测。再如,三年级学习了“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一知识后安排的实践活动:①收集一些图案,在小组内说一说。②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形成,感受图

形的内在美,在欣赏漂亮的图案时,与同伴分享“创造”美的愉悦。

2、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

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一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了“认识物体”以后,可安排“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摸一摸”、“滚一滚”、“堆一堆”“说一说”等活动,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些特征。再如“可能性”的教学,准备一些黄球、红球、白球等。通过摸球,来进行统计和验证自己的估计与猜测,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发展应用意识

数学在现实世界里有广泛的应用。数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结合现实生活场景安排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在实际情境中主动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这一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①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设计精美的圆柱形的包装盒,开一次展览会,从中鉴赏几何形体及图形美;②找些圆柱体的食品盒,测量计算出它们贴一圈商标纸的面积;③找一些圆柱体实物,分别测量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或容积;④社会调查,收集生活中人们常用圆柱体容器的数据信息,并记录下来;⑤用一块长31.4厘米、宽15.7厘米的长方形纸板,制作一个高5厘米的圆柱体,请你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用图表示出来。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感受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包括用数学的方式和方法去研究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策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体会数学策略和数学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所学数学方法,探索和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策略方法。如:在家或学校栽一盘蒜苗,每3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实验——统计——结论”的研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数学活动的趣味性是指数学活动生动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练习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实践性作业应该认真选择适量的、有代表性、趣味性和富有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感的作业。通过实践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四年级学习了估算后安排实践作业:你所在地区的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

2、探索性原则: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实践性作业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思考价值,要能够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设计实践性作业:小明家的厨房要铺地砖,有两种设计方案。方案一:每块5元,边长为2分米;方案二:每块7元,长为3分米,宽为2分米。①用第一种地砖铺需180块,你知道这个厨房的面积是多少吗?②用第二种地砖铺需要多少块?③用哪种地砖比较便宜?

3、应用性原则: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如: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熟练了数的运算后可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的活动;学习了“小数乘除的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咨询、收集有关电话、手机话费等方面的信息,运用小数乘除法的

有关知识及折扣知识解决有关话费的系列问题等。

三、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类型

1、调查类:调查可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训练学生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应用数学的意识,真正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

如:①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 水。调查一下水价及你自己家每个月的用水量,计算一下按照这个滴水速度,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

②调查你们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

引导学生运用以前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调查,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如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为多少,睡眠时间与成绩、身体的好坏有没有关系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让学生调查的素材很多,如:储蓄的利息、商品的价格、乘车的时间等都可组织或按排学生去调查,在调查中获取有关信息。

2、操作类: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推向思维活动的前沿,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思维、去探索、去学习。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可设计“包装磁带盒”的实践题:给每个学习小组提供4个磁带盒,让学生解决包装问题:4盒磁带可以怎样包装?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让学生通过现场操作,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和理解。

3、实验类: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自己动手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可以巩固知识点,拓宽知识面。教师在课内外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实验课题,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强烈欲望,促进他们知识向纵伸发展。

如:①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②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③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

豆芽生长情况统计表:

统计图(略)

4、应用类: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开启心智、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这一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作业:一位农民伯伯有一张长方形的席子,准备把它卷成一个圆柱体放稻谷(接头处不算)。要使它放的稻谷最多,请你以这张长方形席子为例,为他设计一个方案。①底面周长为( ),高( )(取整厘米数);②求一求它的容积;③从中你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应用性的实践题;可以从报纸、电视、广播、广告牌中发现数学信息,尽可能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题,可以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鼓励学生接触各种实际问题,参加课内外数学实践活动。

四、实践性作业的组织与指导

1、组织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

数学实践性作业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应用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知识技能去

操作、实践在小学数学的运用篇十:科学实践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科学实践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青岛东胜路小学 姚正朋

摘要:“减负提效”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孜孜不倦的追求。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快乐,每一位教师都从备课、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拓展延伸、精心的作业设计等方面,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

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发的时代,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说明了科技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把它应用于数学教学,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得提高课堂效率。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下面我谈谈关于在数学课中如何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般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而作为21世纪的老师,我们应该去创新,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于教育教学产生疑问、获得结论、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去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教育。譬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刻意设置了让学生用小棒搭图形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行观察,最后小结归纳出图形的特征。这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活动过程的教学方法,正是体现了在教学方法上的有机渗透。因此,数学课和科技实践活动课是相辅相成的,这更要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动脑、动

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然后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的提高,也是为了在数学课中进行科技实践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1.教师首先根据教学总目标,寻找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点,在创设的科技创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受其自身知识特长、观察问题的时机、角度、重点、层次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完全相同的体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实际中急需解决科技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初级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是具有多样性,创新思维价值就越高。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提出多样化的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适当介绍些在现代生活中的高科技技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自于生活,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和科技之间的联系。

2.现在的知识都是各课之间互相渗透。只有加强数学和其它各科的联系才能让数学知识或方法在其它科目中有广泛的应用,做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然后提出问题。针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设想。教师尽可能在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逻辑思维方法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说进行推理,同时,要引导学生将原有各种科学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独立运用已有在科学知识进行重新认识、组合、应用等,

丰富解决问题的假说。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假说时不能脱离综合实践活动所即定框架。设计探索性科技创新方案,为学生根据现有条件建立假说提供帮助。使学生敢于提出突破前人的规范,鼓励学生超越常规的束缚,建立独创性、多样性、越前性的假说,这样假说才能释发出学生创新潜能。

3.加强科学实践的渗透。通过做科技小实验,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科技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联想到现实社会,理解科技实践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性。科技实践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最大程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它要不同传统教育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提炼假说,完善假说。在完善假说过程中,教师引导相互交流

4.运用高科技手段充实数学。电脑和软件的发展,使我们得以弥补数学学科固有的特性之一——高度的抽象性“缺点”,可以利用电脑显示几何图形平移、翻折或旋转的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图形的变化。还可以通过人机对话/互动更好地揭示思想过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让学生亲自探索新知,是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5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