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一:2014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习题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为下列字注音

颓( )鳞( )遂( )荇( )

二、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三、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 ):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_

3.( )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 )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二)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参考答案

一、tuílín suìxìng

二、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三、1.交辉:交相辉映。2.歇:消散。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4.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一)1.想,考虑;于是,就;原来是;只。2.月色(或月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月下庭中景物;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二)

1.(1)它的源头(2)沿着(3)是(4)看,看到(5)睡(6)写2.山岩上有几十个像巨人的脚印,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3.时间:出游——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到家——二鼓。地点:白水山佛迹院。4.“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5.作者对白天所见的景色印象深刻,被那优美的景色陶醉,因而不能入睡,故写下此文交给幼子苏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二:人教2014版语文八上:《短文两篇》习题1

《短文两篇》习题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 ②未复有能与奇者 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 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 ②消散 ③坠落 ④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考虑、想到 ⑥参与,这里指欣赏 ⑦共同,一起 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 ②宋 苏轼 三苏

4.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三:人教2014版语文八上:《短文两篇》习题2

《短文两篇》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

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

4.qǐn, 睡觉,废寝忘食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四:2013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_《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五: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六:人教版八年级上短文两篇阅读题

《短文两篇》阅读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起奇者。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沉鳞( )竞跃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夕日欲颓( ) ②沉鳞竞跃( )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④交辉:( )

⑤四时:( )⑥歇:( )

3.下列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 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 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 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5.文章的题目中有两个书,它们的含义却不同,前一个“中书”是

指古时的官名,而后一个“书”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

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

爽宜人的画卷上增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4)文章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慨收束全文。

(5)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______ __。

(6)请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语句填空,一道横线只填一句。

①山水相映之美:_____ ___,_______ _。

②色彩缤纷之美:_____ ___,______ __。

③晨昏变化之美:___ _____,______ __。

(7)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________”,若改用四字短语来表述,应是:________。

(8) 在文中找出议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短文最后一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发挥联想,展开想象,把文中画线处文字所写的景象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写景层次分明,简要说明作者是怎样变换角度来写的。 (4)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态?

6.作者将笔下的江南山水称为“实是欲界之仙都”。请你在文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一语句的描写,将它背诵出来,并且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单地说说为何选择这一语句。

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五.按要求填空:

1、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六、对比阅读。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 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

寝( ) 夕日欲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但少闲人( )

(6)晓雾将歇( )

(7)沉鳞竞跃( )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思路梳理。

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接下来的十句):

第三部分(以感慨收束):

把《承天寺夜游》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

第二层(写景):

第三层(抒情):

● 文本探究

3、《答谢中书书》文章虽然短小 ,但佳句迭出,你能选出其中的一句做点赏析吗?

4、《答谢中书书》最后一句话“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有什么言外之意?

5、默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6、说说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7、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9、联系两位作者的境遇,比较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10、《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写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11、“看人生豪迈,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你还记得这句歌词吗?是啊,人生难免有失意之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你认为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发意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号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6、《记承天寺夜游》中把“寻张怀民”中的“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了什么?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8、《记承天寺夜游》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9、《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八: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习题讲解: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

22.短文两篇

1.生难字。

德馨(xīn) 苔痕(tái) 鸿儒(rú) ...

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西蜀(shǔ) ...

蕃(fán) 予(yú) 淤泥(yū) ...

濯(zhuó) 清涟(lián) 蔓(màn) ...

亵(xiè) 鲜(xiǎn) 噫(yī) ...

2.重点词语解释。

(1)何陋之有(什么) .

(2)斯是陋室(这) .

(3)惟吾德馨(只是;我;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 ...

(4)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到) .

(5)有龙则灵(灵异) .

(6)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 ..

(7)往来无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 ..

(8)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

(9)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

(10)无丝竹之乱耳(文中指奏乐的声音) ..

(11)可爱者甚蕃(多) .

(12)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 .

(1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

(14)香远益清(更) .

(15)亭亭净植(挺立的样子;竖立) ...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亲近而不庄重;呢) ...

(17)陶后鲜有闻(少) .

(18)宜乎众矣(当然) .

3.一词多义。

乱耳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丝竹之.(1)之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出名)有仙则名.(2)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花(的)水陆草木之.出淤泥而不染(3)之予独爱莲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妖(表转折,却)濯清涟而.(4)而 温故而知新(表顺接,就).

有闻(少)陶后鲜.(5)鲜 屡见不鲜(新奇).

4.古今异义。

古义:形体,身体(1)无案牍之劳形 形.今义:形状,样子

古义:大(2)谈笑有鸿儒 鸿 .今义:鸿雁

古义:(3)亭亭净植 植.今义;种植

古义:(4)宜乎众矣 宜.今义:应该

5.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出名;成为灵异的水) ..

(2)无丝和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使„„感到..

劳累)

(3)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

(4)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

6.重点句子默写。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草色入帘青。

(5)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爱莲说》中描写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作家作品。

刘禹锡 ,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

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周敦颐 ,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课内阅读

陋室铭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2.选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5分)

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日常生活:高雅。

3.发挥想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情景。(5分) 示例:院中长满碧绿的青苔,不安分的青苔啊,那样顽皮,竟然长到台阶上;庭院中的小草啊,生机勃勃,翠色欲滴,竟映入帘中,满室生“青”。

4.作者借赞美陋室表现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

不慕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5.课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5分)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5分)

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7.“谈笔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5分) 比较高雅(或:限制了交际面,使视野狭窄)

爱莲说

8.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5分)

为了反衬莲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9.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5分)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10.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采用了写法,《陋室铭》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爱莲说》则通过赞美莲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6分)

二、比较阅读

【甲】刘禹锡《陋室铭》

①②【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释】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②不堪:无法忍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6分)

(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

(2)人不堪其忧(忍受,承受) .

1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字。(5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身居陋室,但能安然自若,文段乙文中颜回“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表现了这一特点。(5分)

1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5分)

刘禹锡觉得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三、课外阅读

兰之味

①②③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

④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而名之不可(说出) .

(2)莫能肖也(酷似,逼真) .

1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B )(5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7.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 )(5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8.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6分)

香味:莲——香远益清;兰——氲氲无所

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19.文中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6分) 附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它)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是吉祥的;兰花,兼有各种色彩,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完全表现其神韵。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短文两篇课后题答案篇九: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短文两篇小测题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6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