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 五年级 |

【www.guakaob.com--五年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砬子山小学

刘利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究竟遭到了怎样的毁灭?引导学生抓住主线问题,抓住关键点来理解回答主线问题。“凡是”“统统”“任意”,体会英法联军的不耻行为。我顺机引导学生,如果把这些词去掉,再读一读,学生读中感悟英法联军的行为猪狗不如。通过学生的表情,朗读的语言,能够体会到学生此时的心情是随着自己的朗读起伏变化的,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么不可估量的一座园林,被这群畜牲不如的东西毁灭了。这损失是“不可估量的”。班级的于鑫鑫还透过开篇的两个不可估量,体会到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废墟旁,你最想说点什么呢?”这个地方我处理的不太好,之前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假如你是当时的辅佐大臣,假如你是当时的将军,假如你是当时的老百姓„„你会怎么做呢?我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感情。但是如果这样处理可能会更好些,直接诱导学生假如你就站在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吗?主线问题解决后,紧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也是全篇总结性问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文章很大的手笔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这个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讲圆明园昔日辉煌和之后的毁灭对比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虽然学生在表达的时候能够联系到前文,但是这个地方我的课堂灵活性显然不够,不够灵活,没有抓好课堂生成的东西,同时也不能否认一点就是我的预设不够,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注意预设好。

《23难忘的一课》这节课是我和师父贺主任同上一节课,授课结束后,周处长和我的师傅贺主任对我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虽然一些优点可以肯定,但是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反思,我喜欢别人给我提出问题,更希望有行家为我点评。

反思如下:

1能够吸收以前的教训,进行预设,但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处理得是否灵活,这一点要思考。我想只有在备课中充分预设,在授课的时候才会得心应手,这种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刚进师父办公室,师父就问,感觉上得怎么样啊?

我觉得一般

怎么一般呢?挺好的

课堂上的一些问题没有处理好,如在学生理解体会“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的意义后,应该引导学生敢感受概括一些,这三句话的情感应该是一次比一次强烈的,然后在带着那么自豪,那份认真,那份真挚,那份激动来读一读吧。学生的情感会有一个更高的升华。

2通过师父的点评,虽然他对我这节课评价还是挺高的,但我清楚,我这节课上得还是有些浮。

引导学生关注了三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的理解,学生能够通过抓关键点,并结合当时的世代背景来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概括出第一次认真写,第二次真挚地读,第三次激动地说。概括体会都挺好,如果我在多引导一下,还有吗?还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学生可能就会找到“好像每个字,每个音„„”这样体会起来会更饱满一些。

3我们概括的和谐课堂模式中有一点是总结写法,在这样的文章中,写法不明显的,如何概括总结呢?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于本文章的写法教参上也没有明确的介绍。但提到了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不知道这是不是写法。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开展。在讲《圆明园的毁灭》一颗时,我精心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历史背景等。设计上也请教了一些老师,最后定下教案,在五(2)班开展了这节公开课。课文讲完后语文科组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也进行了评课。现在回忆整个过程,让我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更深的体会,更多的收获。

反思这节课一下几点感受:

一、 第一课时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课内外结合,目

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更深刻。例如:冯凯

煊同学找的昔日圆明园的“四十景”,让大家很直接的了

解到原来昔日圆明园的景点除了书上介绍的还有那么多,

通过查阅资料能更好的了解到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很多同

学听完介绍后都很震惊。

二、 课堂结构简明,主要以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中去感受文

中的内容。导入课文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说说读后有什

么滋味,然后再完成填空。完成填空后,引导学生说出读

后的滋味后就让学生带着读后的心情再读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

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这句话。有

不可估量的损失必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接着让学生通过

再次自读课文,并小组讨论。找找昔日的圆明园有那些不

可估量的价值,从读中找到昔日的辉煌,并体会昔日圆明

园的辉煌。昔日的辉煌却变成今朝的毁灭那是因为“1860

年10月6日„„”。通过读体会对英法强盗的恨。

三、 观看《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听课

的老师和在做的学生脸上的表情很明显的显示出对两个

强盗的恨、惋惜、无能等等复杂的心情。接着我让学生说

说观看后的心情,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回答自己的心

情。在评课时有几个老师也说当时他们也想举手说说自己

的心情。

四、 收集资料运用课堂的效果。我主要收集了法国著名作家雨

果的名人名言及中国的先驱李大钊的一首诗。让学生通过

名人名言及诗体会当时的心情。尤其是出示雨果的“这个

奇迹永远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

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

吉利! ——雨果。”学生那复杂的心情从这一句中体会

得淋漓尽致。

这节课不足之处:

1、 体会圆明园的辉煌没有出示图片。如果课堂上出示一些昔日

辉煌的图片给学生看,效果一定会更好,学生更能直观的了解到昔日的辉煌。

2、 点评做得不够好。学生在读自己课堂上的小练笔时,我只是

简单的点评好、很好、不错„„没有加强对学生的回答上点评,如果能当时给予及时的点评,升华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3、 出示雨果的名人名言时没有稍微介绍雨果是法国人。如果当

时直接说就连一个外国人都这样感慨。也许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及两个强盗的的理解更深入。

4、 课件太单调,今后还需加强。

教学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取得进步,所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了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三:《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

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本课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二、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三、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此时,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后,播放了电影片段,学生已经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我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四: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金嘴小学 张延竹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

情境下,借助老师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出示课件,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

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五: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阜阳市颍东区新华办事处辛桥小学 杨 敏

记得上次参加阜阳市小学语文理事会2015年会时,市教研室周鹏老师告诉我们,徽派语文要有自己的特色,徽派自然小语姓“小”,也姓“语”。我深深地知道,虽然我已经教书近二十年,但在徽派语文的道路上,我才刚刚起步,步履趔趄,跌跌撞撞。幸运的是,我还有许多领导的关怀、前辈的指点、同事的帮助,在这次录课的过程中,虽然天公不作美,飘了雨,阴了天,让教室也笼罩在一片阴沉之中,可我们依然认真的进行着,只当老天也为本课的学习增添了一丝凝重的气氛吧。

考虑到是学科渗透德育的课例,我选择了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

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图文和视频资料,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我用数量众多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再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这时组织学生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同学们都感慨万千,让他们认识到“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但是在教学时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让我深感遗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六:徐玲《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上个星期四,听了陈奕媚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这是一节扎实、朴实我个人认为陈老师这节课非常成功,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巧妙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陈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能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陈老师在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教学设计巧妙。整节课的教学流程自然顺畅:开始上课时,陈老师从课题入圆明园名字的来历入手。问:读了这三个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学生那美丽的描述中陈老师问题一转现在这一切都毁灭了。再有“不可估量”引到重点部分的学习,可以说顺学而导。然后陈老师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陶醉在圆明园的美之中,产生不尽的赞叹,这时陈老师话锋一转语调沉重地说:“这么美的建筑也好,这么多的珍宝也好,都于1860年10月6日起不复存在了„„”转到学习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体验了由“美得心醉”到“毁得心碎”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强烈的愤怒、痛恨和惋惜之情。

陈老师板书设计巧妙:在学习圆明园昔日辉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滕老师相机板书了“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有„„有„„”一目了然。但陈老师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一段时,引导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与之同时,陈老师就用力把板书擦去,整个黑板上就剩下了题目“圆明园的毁灭”,让人产生深深的感叹,也会在学生的心头刻下了烙印。

二、从情入手,以情激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情感十分丰富。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以情激情,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陈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情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如:刚开始上课时,老师问:在读这篇课文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整节课,陈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将学生感染,她的语调随着所学内容变化而变化,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又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滕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的特点,采用自由读、老师引读、学生接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思、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感。如:在学习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这段时,教师指名多个学生站起来朗读,鼓励他们读出奇珍异宝之多,让学生通过读感受“圆明园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如: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学生齐读这段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抢、毁、烧、凡是、统统等词再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侵

略者的贪婪与野蛮。引领学生用愤怒和无奈两种不同心情体验读这一段,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四、为学生创设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陈老师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如:在观看圆明园的精美图片前,让学生去想象:你脑子里立刻出现什么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圆明园昔日辉煌。再如:在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时,引导学生想象:他们拿走了些什么、搬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加深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在老师激情引导下,学生情感上得以提升,真正地走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所以说这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情感感悟是非常成功的。

教学建议

我觉得陈老师这节课够完美的了,但非要谈教学建议,我只能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本课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关注一下本课的写法。如:本课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却详写圆明园昔日辉煌,而圆明园毁灭经过却只用一个自然段?

2、圆明园毁灭经过时,老师引导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如果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所以说“圆明园的毁灭„„不可估量的损失”, 回到课文的第一段,这样回归整体,是否更好。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七: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的教研课是《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执教的为第一课时,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会写“瑰、烬”等14个生字,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毁灭”、“不可估量”、“灰烬”、“瑰宝”、“众星拱月”等词语;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③凭借文本2至4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教学一开始,我从课文的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并激情导入,介绍“圆明园”这三个字的由来,在你的脑子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想到了它被毁后的废墟,这样一座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却被侵略者无情的毁灭了。

教学主要采用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教学步骤大致如下:第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让学生谈谈对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多少;正像文中所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首先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迅速地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第二,整体感知,批文入情。引导学生把心放到字里行间,体会文章里强烈的思想感情。第三,变序教学,体会“毁灭”。通过看补充资料,和抓住关键词语品读的方式,体会最难受、最可恨、最可气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第四,回首前文,体会“辉煌”。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把几段话读成一句话;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读成画面,想象当时圆明园辉煌的景象。并补白,进行小练笔。第五,前后照应,领悟表达。重点探究: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学生体会:越是美好的东西损坏了,越显得可惜、可恨!把美好的东西损坏,就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不仅是中国人的,也是全世界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感觉做得较好的地方有:第一,以情感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促进情感的深化。第二,从抓住段落要点和根据语段想象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请学生默读第二至四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要求学生

抓住要点,把一段话读成一句或者把几段话读成一句话。然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文字读成画面,想象当时圆明园辉煌的景象,并结合图片理解“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奇珍异宝、金碧辉煌 诗情画意、蓬莱瑶台”等词语。

反思这次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学生的评价过于苍白,激励学生再一次学习的的效果不佳,这正是我所欠缺的。课堂中语言不够精炼,实时啰嗦重复,唯恐学生不会自学。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更是少,自我封闭。久而久之,懒惰了,不愿学习了!有点“闭门造车”之嫌,我行我素,课堂随意性大。

这次教研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是首要的。总之,学习、学习、再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提练自己的教学语言,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八:《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曹志国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完这篇课文后,作如下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等等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

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

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再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这时组织学生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同学们都感慨万千。最后我再次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行径仇恨……让他们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在教学时由于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在课上如果安排学生动笔下下自己的感受就更好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九: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又请教了几位有经验的教师。回忆整个过程,我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情境的成功创设

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离学生们生活的时代较远,再加上圆明园也被烧得面目全非,单凭文字和想象是很难在头脑中呈现出它的金碧辉煌、婀娜多姿的迷人景观的。如何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资料,自制课件,为学生创设出美伦美幻的想像空间,让学生一睹当年圆明园的恢弘气势,对这座“万园之园”产生了无比喜爱的情感;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播放,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英法联军的暴虐和贪婪,孩子们个个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抡起拳头痛打英法联军一顿。孩子们表露在脸上的情感变化,表达在语言上的慷慨激昂,说明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已经达到了。

二、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郑梦宇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

盛地愿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充分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篇十: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

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

103f

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