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

| 五年级 |

【www.guakaob.com--五年级】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一: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让孩子们“走近毛泽东”

我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亲眼目睹了我国建国初期的革命与建设。是唱着《东方红》读着毛主席的书,在红旗下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

来的,和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深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然而,随着主席离开我们年代的遥远,如今浸在蜜罐中的孩子们,有的 竟不知道毛主席是谁。认为他与李白、杜甫是同一时代的古人。

每当看到孩子们认不得自己儿时崇拜的伟大领袖时,我的心就会颤抖。我们做老师的必须肩负起传承毛泽东思想的责任。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尤其是要认识并记住新中国的第一代领袖毛泽东。

本学期,一拿到小语五年级上册教材,我便认真通读了一遍,在欣赏它选文精到,富有时代气息,改革思想及专题组织教材内容的同时,更欣喜教材专门编辑了第八组课文——走近毛泽东。入选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体裁,展现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从那刻起我在教育教学中就注意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毛泽东的故事,渗透毛泽东思想,就在心中酝酿着如何让学生走近毛泽东的具体方法。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定为必读书目,组织学生阅读。由于有充分的准备,有我对毛主席的特殊感情和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的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有学生读毛泽东故事的基础,因此在处理这单元的教材上显得得心应手。

一、结合《长征》一课的教学及对毛主席诗词的课外积累。让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是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

(1)、为了让学生学好《长征》诗,充分理解诗的内涵。我早早便布置了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征资料的作业。组织学生讲长征的故事。我又不惜课时,从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讲起,讲革命根据地,讲红军进行的五次反围剿,讲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起因。讲长征途中重要的遵义会议,讲长征途中最重要的几次战斗: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讲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困苦。使学生对毛主席领导的亘古未有的长征有所了解。

(2)教学生欣赏《长征》歌,哼唱《长征》歌,使学生领略到了伟人博大的襟怀和诗中那磅礴的气势。

(3)补充毛主席的其他诗词,如:《清平乐 六盘山》《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雪》《蝶恋花 答李淑一》------让学生感受到毛主席的确是位杰出的诗人。

(4)结合《赞汉字》一课的教学。观察第36页的《七律 长征》------毛主席狂草书法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毛主席书法艺术的精深及大家风范。

二、结合《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以前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场面的宏大及人民群众自豪、激动的心情。本次教学的重点则放在了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的领袖风采。为了能突出这一重点,我先让学生把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的句子找出来反复朗读理解。又引导学生把描写人民群众热爱领袖毛

泽东的语句找出来。

语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

了!”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主席不断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动作: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毛泽东。

三、结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1)为了讲清这一课,我做了大量铺垫。

讲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战争的有关历史资料。

(2)为讲清毛岸英是毛泽东的爱子这一问题,我讲到了毛岸英在其母杨开慧牺牲后,领着两个弟弟流浪街头的故事。讲其弟毛岸龙失踪,毛岸青致残的故事。学生一下子被震惊了,似乎也和毛泽东一样沉浸在失去爱子的悲痛之中。通过对领袖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学生们认识到毛泽东还是一位慈父,有着超出常人博大胸怀的慈父。

(3)借着本课的学习,我特别增加了对毛泽东一家为革命献出六位亲人的介绍。使学生知道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有人民群众的流血牺牲,领袖毛泽东一家也做出了巨大牺牲。使学生对毛泽东的敬佩之情油然而

生。

四、结合《毛主席在花山》一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毛泽东具有关心百姓疾苦,热爱群众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优秀品质。

五、注意从课本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阅读与本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辅导资料。

(2)我利用周日晚上举办了一次《我心目中的毛泽东》的故事会。

六、不足与设想:

尽管我对八单元的课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准备和认真的教学,但是要想让只有十多岁的孩子彻底了解毛泽东,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计划

(1)在本学期再利用一节晚自习时间,举办一次《毛泽东诗词》背诵或朗读比赛。

(2)借明年巧遇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借全国或我们学校组织纪念活动的东风,组织学生观看大型史诗《东方红》,聆听长征组歌。

我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逐步了解毛泽东,走近毛泽东,信仰毛泽东的。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

25、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教学后记:

课文最后讲了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引导学生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他们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通过写,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三: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长征》课 后 反 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高耸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长征》,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视频),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让历史的印记留在心间

——《开国大典》课 后 反 思

人教版语文教材虽然多次修订,但是有部分教材却经久不衰。教材《开国大典》就是一篇经典课文,成为五年级上册语文 “走近毛泽东”主题单元中最重要的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具有的特定思想和感情,但是与学生的阅历和生活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怎样缩短文本内容和学生视野之间的差距,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感悟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收获,是我们语文教学实效性的终极体现。为此,经过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我决定在教学内容大胆取舍,这篇课文虽然长达一千八百余字,但是课文内容学生大多能自己读懂,我们应该给足学生自我感悟的空间,将学生能自己写习得,一读就懂的内容一带而过,突出教学重点,也就是通过“典礼仪式”这宏大的场面,体味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满腔热情,感悟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两句话,凸显出本文教学内核的地位。

对“开国大典”重大意义的理解不应当是空中楼阁,应该植根于文本之中,应该植根于对重点语段的体会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素养,同时得到人文熏陶。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把握阅读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感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的能力,体现在注重学生与课文的充分对话。在第一次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我用了3-4分钟时间让学生整体读课文,学生在没有阅读要求及提示的情况下,静心细读文本,这时候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梳理出课文中描写的几个场面,这样做既关注了学生对整体内容的感悟,也注重了对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法的巩固,指导学生“浓缩主要信息”,把主要内容浓缩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浓缩成一个词组,帮助学生归纳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明晰的把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也体现在教学重点句段时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上。在研读读“典礼仪式”这一个场面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的五—十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进行圈点勾画。这样的读,让学生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由关注课文内容到关注课文中情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自由地阅读”,由读促悟,形成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这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先由整体形成一个认识,而后进行的详细研读,从整体上再进行更高要求的概括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也表现在教学整个过程的线索上。从揭题了解大事件,初读课文时归纳4个大场面,到精读课文时感受民众的满腔热情,“开国大典”的重大

意义,是贯穿始终的是教学主线。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突出场面描写”的特点,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围绕“是什么让群众这么激动,让他们如此心潮澎湃,”这一主问题开展研读。孩子们带着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去读书去思考,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也从中得到培养。

二、重点展现语言文字魅力,引导学生紧扣词句潜心的能力。

紧紧扣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由理解字面意思到探寻引申情意,体会感悟文字深层次流露出来的情思,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孩子们只要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就一定会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思索。在这节课中,为了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我是这样做的:

咬文嚼字。在“典礼开始”这个场面之中,文本中连续使用了五个“一齐”来表现人们不约而同的动作,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这一文本中固有的信息,紧抠5个“一齐”带着学生对这个含蕴着强烈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层层深入地品析研读,孩子们在对这个词语的反复品味咀嚼中感受到:正是由于天安门广场上三十万人拥有着对领袖、对祖国不约而同的敬爱,才会这样不约而同地掌声,不约而同地欢呼。通过对这五个“一齐”的研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领略作者语言背后蕴藏的内在情意。

书声琅琅。对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着眼点,也是课后练习中要求积累的语段,我带着学生进行有梯次推进的诵读练习,就这样一遍遍地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感悟情感,品味文字,学习表达,学生的朗读一遍比一遍投入,一遍比一遍激昂,最终熟读成诵。这样的训练,即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情感的培养,更是能力的发展。

顺势拓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和“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两句话含义深刻,是课文的精髓,但是因为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已经远久,仅仅依靠紧扣五个“一齐”和反复朗读,要求10来岁的小学生理解透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故而课堂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生面前呈现了英雄任务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镜头和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场景,这样的处理给了学生视觉、听觉乃至心灵上的全方位体验,同时激励了学生对这两句话的深层思考。这两处补白的设计就为学生真正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搭上了几级台阶,尽量减少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距离。

三、利用文本自有特点,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

《开国大典》一文之所以数次数次修订,都给予保留,其场面描写上极具的特色是课文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课文中抓住毛泽东的动作和群众的表现展示出场面的隆重和

盛大,这也是场面描写中的一种典型方法,因此我创设出三种情景,分别是: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飘扬时,当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上时,当五星红旗在茫茫太空飘扬时,让学生模仿着写一写最使他激动的一个场面,这项融思维、表达于一体的语文活动,可以促成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的言语、思维与情感同构共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极其有特色。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文章抓住了毛泽东得知丧子后的心情和遗体是否运回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毛泽东的精神境界,读后让人肃然起敬。毛泽东是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和军事家,他的光辉形象令人敬仰。这篇文章没有口号式的歌功颂德,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更能打动人心。这是我喜欢这篇课文的原因。我觉得我在这课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让学生自主

课前布置的预习,让学生充分了解时代背景。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中学习和交流,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读、找、议论、交流,我只是站在辅助者的位置上,在学生需要情感铺垫的时候,利用课件和解说渲染一下。这种方式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讲解、分析。

二、抓住重点,一课一得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不贪多。始终围绕一个重点,感悟毛泽东作为凡人的情感。通过细节来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抓住细节感受人物,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先谈从文中哪些细节中感受到毛泽东老年丧子之痛。归纳出来,创设情境:“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漫漫长夜,毛泽东是如何渡过的?想像写话。在自主品读、写话与评价中掌握和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是我这课的重点。

三、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课文的背景学生也不甚了解。我没有在抗美援朝的政治背景上做任何解释,只是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因为这样的背景一节课也讲不清的。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自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就是借助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是语文课应该要学习和训练的。所以,这节课我始终让学生读读、议议、读读、交流,最后仿写,学以致用。从学生的课堂回答以及仿写的效果都很不错。

四、一点建议

我在让学生交流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时,时间拖沓了一点,这个地方可以加快节奏,不需要面面俱到,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具体感知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可以在仿写之后进行交流时,学生自己说说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也可以互相评价说说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一 精心设置情境,烘托气氛,感受毛主席的崇高形象。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四: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

25、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一、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四、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五、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答案不求一律,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但上面所列的第三种理解比较自然,更合乎情理。第二种理解次之。

六、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红军在翻阅雪山是,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这么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谈感受,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26、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2、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

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二、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三、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教后反思:

教学中,视频的适当应用,也起到了背景铺垫、情境营造、升华感情、对比感受、强化体验的效果。这对历史感较强,年代较久远的内容,无疑也是必要的。我们可喜地看到,两位执教老师在教学中,还力求课前谈话调节氛围,课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注意倾听的种种细节,让我们体会到课改中所提倡民主平等合作

的和谐课堂、民主课堂、人文课堂的理念正渗透进老师心灵深入,自觉外化为教学行为。

最后在课后延伸中让学生自己假设自己在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让学生直接进入文

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无比自豪的感受。

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

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五: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执教: 年学期

学生自识字以来一直都在阅读,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其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统筹安排,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一边让学生学习课文,一边让学生收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同时开展了“读书是否有益”的辩论会,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读书和写作方法,特别是加强了对反复读书的意义和方法的学习,学生深受感染。对习作中要写真实的事,学生受益非浅。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注重了这高年级识字教学的探讨,在教学《窃读》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做到了识字教学与其它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这一课时教学中,贯穿课堂的始终是——读,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高年级要以阅读为教学重点的要求,将识字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在导入时教写字,在读书中识字,在具体语境中知意,抓重点指导写生字,并展开了各种训练,打破了目前高年级板块式的识字教学模式。这堂课“寓识于读,识读结合”,彰显了识字的最基本的目的之一 —阅读,使识字和阅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过,我思考过:这样读时停顿,并掺着讲解,是否影响阅读时情感的体验。通过我的反复实践,由于是初读课文,好像没有什么影响。要有影响待在课后或利用早读课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执教: 年 学期

本组教材弥漫着“款款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通过让学生通过读书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热爱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其次,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我还重点进行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有效前提,“生成”使“预设”精彩高效。在以上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老师、学生、文本、作者、生活多向对话互动,使学生的自读自悟有一个“质”的提升,“润物细无声” 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学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揉合。四年级时,我注重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并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本学期,我开始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在本组略读课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方法运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在课文的阅读时由于学生读得不够熟练。方法还不会用运,因而“生成”效果不佳。没达到预期的目标。不过,略读课文的教学我将沿着“导入检查——质疑梳理——探究合作——学习交流——作业拓展”的教学思路进行探究,望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执教: 年 学期 第三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我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本单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单元导读,并结合以前学习过的说明性文章,将说明分为以下几类:1、说明植物形态特征的;2、说明动物生活习性的;3、介绍产品使用方法的;4、解释自然现象形成原因的;5、说明事物形态及特点的等几个类型。并提出了学习说明文单元时要抓住课文要点,了解基本说明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学习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后,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确定为:一、初读课文,划分类型。即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看所学课文属于说明文的哪一类;二、再读课文,解决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和词语的理解。说明文中通常有许多专业的词语,需要查找资料才能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三、默读课文,根据类型探究。也就是根据说明文的类型,看课文说明了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四、抓重点词句,搞清说明方法。五、自己感受,运用说明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阅读说明文。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找说明方法时,学生很难对上号,特别是举例子和打比方容易混淆。这时,我随机渗透了描写、叙述、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与说明方法做比较,让学生获得了新知。

最后,让学生看一些产品的说明书,要学生说清楚说明的是特点,还是作用,或者是其他方面;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做好小推销员。想想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想好后,写一篇说明文。

这就是我教本单元的一些基本做法,从成效上看,效果还不错。

执教: 年 学期

一、单元主题教学促进了学生步入小学高年级初始阶段的成长

在实施了“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三个单元的教学后,我们学生领悟了一些从年级段到单元组再到具体课文学习的整体认知,感悟出单元把握与具体落实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就较好地完成了第四单元“生活的启示”的教学,且收获颇丰。

语文源于生活的需要,又在生活中还原语文的本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于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生活中获取语文素养,认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二、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文本中理解学习生活的启示

在“生活的启示”这一个单元,文本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和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为课例进行系统训练。教学本组内容,我们认为只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生活和社会,从校本资源中学生耳闻能熟的钓鱼、到达某个地方的不同线路、鸟等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氛围中,渗透生活的启示,体味生活与学习语文的密切联系,而后在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罗马、珍珠鸟等本校不熟悉的东西,才会事倍功半,而且可以把相对来说较为乍熟还生的文章内涵衬托得熠熠生辉。

本单元有两大特点,首先是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如,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次是因为课文的情节性强,所以学生爱读,读得出真情实感;因为语言质朴简洁,所以学生能读,读得懂字里行间的灵动主题;因为含义深刻,所以即便学生一时无法全部消化吸收,也会在师生的互动中,领悟出生活的诸多启示。总体来说,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真正体现出融哲理于文本又在文本中诠释哲理的双向互

动,在这种有机互动中启迪学生要在生活中有所启示,在启示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生成文本与道理、哲理。

三、学以致用激活学生对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思维

语文的本质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学习生活的启示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几位教师就因势利导的展开了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如,搜集座右铭——健康是幸福的源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善待小动物的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的概率较大„„座右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引用别人的话,也可以理解性的解读名人名言,还可以自己撰写,如我在读中学时,生怕自己误了自己,所以写了句座右铭“我将来会后悔自己现在没有好好读书”,言中之意就是珍惜今天,成就明天。这里,教师要注意在“具体生活中”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启示,在互帮互助、互学互进中,玩味生活的启示文章的价值。

通过本单元文本的学习,学生具体弄懂了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二是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如,学生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领会到,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多想办法,总能克服,走向成功的,这广场好比取得的成功,通往广场的路路上的阻碍好比前进时遇到的困难。又能从《珍珠鸟》领悟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来源之一,得从小培养这种热爱动物,以人类的亲和力熏陶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总之,“生活的启示”是教师教的范本,不是唯一的就事论事的蓝本,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的全部,均饱含着人类进步的哲理,其价值在于你是否善于开动脑筋,睁大眼睛去发现生活,获取有用的启示,进而指导自己的生活。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六: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逸夫小学教师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七: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一、突出单元主题,丰满领袖形象

今天的孩子,对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只是在有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略知一

二。从一个口耳相传中万民敬仰的一代伟人,到大气磅礴的诗人;从高不可攀的革命领袖,到一位经受丧子之痛的慈爱的父亲,一位老百姓眼中亲切、似曾相识的首长。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开国大典》在这一主题中也应体现新的教学功能。感受毛泽东的的伟人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如:“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到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二、品味语言精妙,领悟描写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都应有所侧重。高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在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更深入地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法、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使阅读为表达服务。本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教学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具有旷达的心胸和无私襟怀的毛泽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好这些语句和语段,更应该主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要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八: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

第八单元

25、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

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默写古诗给家长评分

板书: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征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气势磅礴 语言 含义丰富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

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

26 开国大典

会前 典礼 阅兵 游行

一齐 掌声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 9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

4.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其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九: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及反思 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八单元教学设计

教师:廖治水 霍人琼

25、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26、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反思篇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关于本单元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教学的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往的课文一样分析教学课文,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所要表达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我让学生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学生在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后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威尼斯的小艇 》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在课前我准备了威尼斯风光的图片也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在对威尼斯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后再进行教学,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形象的图片也生动的课文内容说明,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并且能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本文的"祷"字学生部首有写错了,教学的时候我注意提醒学生注意。

《与象共舞》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本班有个别学生在电视中见过泰国的大象,于是我在课前就让她来介绍自己在泰国的所见所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在写法上的异同,再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逐步达成共识。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条理都比较清楚,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并且学习了课文的写作方法。

《彩色的非洲》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十分向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所以教学时我要把朗读、默读、速读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读与小组合作研读结合起来,在读的目的、层次、形式上下功夫,以求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

通过教学让学生交流学习语文上的收获、体会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打算,学生非常感兴趣,整个交流会气氛比较热烈。但还存在不足之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较少,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形成良好习惯 ,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7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