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五年级】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相启发。新| 课 |标 |第 | 一| 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X k B 1 . c o m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xKb 1.Co m
。
1
,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X| k |B| 1 . c| O |m
(1)一共有4
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w W w .x K b 1.c o M
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w W w .x K b 1.c o M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
③可以摆在这31个的后面,如下图。
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
什么收获呢?X| k |B| 1 . c| O |m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X k B 1 . c o m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形都是由2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2个小正方体,X|k | B| 1 . c |O |m
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
2.第4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X| k |B| 1 . c| O |m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植树问题中一条线段两端都植树的特征,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的方式探究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 (3)从封闭曲线(方阵)中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学校旁边有一条长100米的小路,老师要在栽几棵树苗,想请你们当回小小设计师帮忙设计行吗?(行)今天我们来研究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奥秘。
二、探究规律。 (一)1.出示题目
这条小路长100米,每5米栽一棵小树苗(两端要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可能会有部分学生会马上列出算式:100÷5=20(棵)
①理解题意
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实物演示。 指一指哪里是小棒的两端?
说明:两端要栽就是小路的两头要种。 ②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③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a、指名说一说:你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上黑板上来摆给大家看一看。 b、数一数你们刚才摆的小棒,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c、间隔与种树的棵数有什么关系?
④师说明:开始大家算出的100÷5=20,这个20并不是表示可以栽20棵树,而是指共有20个间隔。
2.改变题目条件变为:
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可用线段图表示)
1.学生试解答 2.用小棒检验 3.说一说你的想法
间隔数与栽树的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试说后,教师小结。
4. 基本练习:同学们做操,某竖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 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 有多少人?
5. 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栽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二)出示例2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①“两馆间的小路”指的是哪一段? ②“小路两旁”指的是要栽几边? 2、学生互相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师提示: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18米,其它条件不变,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要求完成:
①你一共摆了几根小棒?
②每一边的小棒根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这种情况属于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即植树棵数=间隔个数—1。 (三)用摆小棒的方法教学例3
教师小结:两端封闭的情况下 植树棵数=间隔个数 三、练习应用
1.一要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
钟?
2. 在教学楼前植树,每4米栽一棵,20米内可以在多少棵树?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例2)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4~P115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身份证的一些常识及其编码的科学性,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编码、应用编码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探索身份证编码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数字编码的基本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小偷拿着假身份证取钱时,很快就被银行工作人员发现,报警后将其抓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师:看来身份证是一个很重要的证件,那身份证上都有哪些信息呢?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身份证号码记录表,说说自己从收集的身份证号码中了解了哪些信息?(教师巡视)
2、师生共同学习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行政区代码它只记录到省、市、区(县)。前两位表示省,接下来两位表示市,再后面两位表示县或区。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7至10位表示年份,11、12位表示月份,13、14位表示日期。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表示同一地址所在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编写的顺序,单号分给男性,双号分给女性。第18位为校验码。 (4)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4、同学们,跟你们一样,小明课前也收集了爷爷、爸爸和妈妈的三个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是谁的了,你能帮帮他吗?
511182197302110031 518182197604280022 510182194712260011 5、区分新旧身份证号码
同学们收集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吗?知道哪一种是新型身份证码? 师:比较一下,新型身份证号码跟旧身份证号码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师:新身份证号码把出生日期的年份写完整了,最后多了一个校验码。 三、学以致用: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六、作业布臵: 配套练习
整 理 和 复 习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8~P119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数字编码的扩充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
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2、让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数进行编码的相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概括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体会表达和交流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如何通过观察、比较、猜测等方法探索新数字编码意义,掌握数字编码的一般原则。 教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相关内容图片。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数字编码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思想以及所产生的数字编码大量存在在我们的身边。
出示图片:电话号码、车牌、门牌号、商品标识代码等
二、小组合作、尝试解读。
1、教师巡视,参与到几个小组之中,与学生共同讨论编码解读。
2、班内交流、达成共识:数字编码与相关的专门知识密切相连,只有了解了相关的编码方式,才能对编码进行正确的解读。因此,有些编码一时不能解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同学们应注意搜集整理相关知识信息。
3、常见编码应注意积累,如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车牌等
4、数字编码有简有繁,只要能准确地反映信息,并能传达信息即可,如运动员的号码簿、对讲联通等
出示图片: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计划及全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课标要求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2、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5、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工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四、全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
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56课时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 …………………………………………… 2课时左右
2、2、5、3的倍数的特征 ……………………………… 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 …………………………………………… 1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粉刷围墙……………………………………………………… 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 3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左右
4、约分…………………………………………………………… 3课时左右
5、通分…………………………………………………………… 3课时左右
6、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课时左右
六、统计(3课时)
打电话………………………………………………………… 1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和“数学游戏”,4个例题及练习一中的习题。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设计成美丽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感受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及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成轴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四、课时安排 : 4课时
第一课时 轴 对 称
个人备课
主备人 :李贵道 时间:2013.2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课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
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能正确地找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及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画对称轴和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
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推导。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
学具准备: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以旧引新。
1、回忆已经认识了那些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圆) 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研究了那些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说出字母公式。
(生说教师板书)
长方形面积s=ab
正方形面积s=a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
2、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运用的数学思想。
说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平面图形家族中又一成员的面积计算方法。
(出示红领巾形状的三角形,板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课前激励:通过研究,看谁能独立求出红领巾的面积。
(红领巾)
(设计说明:师生共同回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下面要开展的
三角形面积探究活动提供思路支持。以旧引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
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也为建构知识体系搭建桥梁。)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动手操作、促进迁移。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
操作探究:学生先独立操作,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点拨、指导。
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汇报交流: 指名前面拼,师生互动贴出相应的图形,依次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想一想是不是任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
这样的图形?(指导学生实践探究,自主应用转化思想充分感受图形
的变化过程,为进一步生成计算方法提供认知素材。)
(2)、探究计算方法
在充分操作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
法。(尽量每人说一种,说时要边操作边说,听的要认真,并说出自
己的想法和意见)。
学生交流后上台边演示边汇报,分别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
独
立说出字母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 × 高 ÷ 2
字母公式 s=ah÷2
(设计说明: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反思转化的
过程,自主推导计算方法,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逐步生成对计算
方法的准确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让小组成员汇报合作学习的结
果,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相互评价, 互助互动,最终实现成果
共享。在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同伴和教师的
共同关注。)
2、引导应用、解决问题
(1) 教学例2
由学生独立完成,与课前激励相呼应。
(设计说明: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动手操作,
到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
“小发明创造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
识。)
三、多元化练习
1、看图求面积。(单位:厘米)
2.5
4
5.1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是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根据信息、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底和高都是1.2dm,它的面积是(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cm2,和它等低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
是( )。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5cm2,高是5cm,则底是( )。
3、在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两条虚线互相平行。)
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4、判断
( )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3)、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但是面积一定相等。
( )
5、开放题
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样分?你能想
出几种方法?
(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不但重视了多样化的特点,还注意了练习内
容的新颖性、启发性、趣味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通过不同形
式、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总结提高
谈谈一节课的表现,感想与收获,遗憾与不足。
板书设计:
(1)、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教学内容:
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1课时左右)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
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
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臵和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臵的方法。 2、 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
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臵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
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第 4 页
第 5 页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六: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新| 课 |标 |第 | 一| 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X k B 1 . c o m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xKb 1.Co m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X| k |B| 1 . c| O |m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w W w .x K b 1.c o M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w W w .x K b 1.c o M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
么收获呢?X| k |B| 1 . c| O |m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X k B 1 . c o m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X|k | B| 1 . c |O |m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X| k |B| 1 . c| O |m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七:新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2015最新精编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XXX学校教学设计
(2015年春季定稿)
教案说明:本教案注重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案环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特别说明本教案不是全册教案,只有第一二三四单元。
学 科 : ; 任课班级 : ; 任课教师 : ;
2015年 月 日
个人说明:本教案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2014-2015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2014-2015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2014-2015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教材分析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八: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4—106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
1、3/8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7/9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你们对分数单位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轻松、愉快的度过这节课。
二、探究新知
1、引入例题
师:同学们,说到生日,你们会想到什么呢?前几天,小红过生日,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妈妈把
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课件演示)。随后出示:爸爸吃了3块,妈妈吃了1块。
师:爸爸、妈妈各吃了多少个蛋糕?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2、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师:要求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应怎样列式?
板书: 3/8 + 1/8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
师说明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相同。 师:你们会算出结果吗?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后用课件演示:
3个 1/8 +1个 1/8 =4个1/8 = 4/8 =1/2 板书: 3/8 + 1/8 = 4/8 4/8 = 2/4 =1/2 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师: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3、明确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课件出示:爸爸和小红一共吃了4/8 个蛋糕爸爸吃了1/8个,小红吃了多少个蛋糕?
学生尝试独立列式后同桌交流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4/8-1/8
师说明分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相同
归纳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4、归纳概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师:观察这两个算法有什么共同点?(分母相同)这叫同分母分数,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法。
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同桌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课件出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三、应用拓展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8-3/8= 7/9+5/9= 1/2+1/2= 2/11-2/11= 解决问题:
一本故事书,小强第一天看了 7/15 ,第二天看了11/15 ,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再解答。 学生自编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计算。 课堂小结 :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3/8 + 1/8 = 4/8 4/8 = 2/4 =1/2
例2:
5/8-3/8= 7/9+5/9= 1/2+1/2= 2/11-2/1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九: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难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具: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生展示不同的摆
法。
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电脑出示六种基本摆法,同时指出在这六种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移动,就延伸出了多种摆法。
(2)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同学们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成果。
(3)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摆法,你们能尝试着找到一个如何摆放的规律吗?可以讨论。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你学会了吗?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观察物体(1)
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学习内容: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
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
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2. 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第2课时 观察物体(2)
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次第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几何直观,认识和理解因数和倍数,体会一个数的倍数与因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经历“活动建构”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及个数特征,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2、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设计:
一、 认识因数和倍数
1、 分类感知。
出示例1.
12÷2=6 8÷3=2∙∙∙∙∙∙∙∙∙2 30÷6=5
19÷7=2∙∙∙∙∙∙∙∙∙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算式?如果让你把这些算式分分类,你准备怎样分?
生1:分成两类。第一类:8÷3=2∙∙∙∙∙∙∙∙∙2 19÷7=2∙∙∙∙∙∙∙∙∙5 他们商是有余数的;
第二类:12÷2=6 30÷6=5 9÷5=1.8 26÷8=3.2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和有限小数。
生2:分成两类:第一类12÷2=6 30÷6=5 20÷10=2 21÷21=1 63÷9=7商是整数;第二类:8÷3=2∙∙∙∙∙∙∙∙∙2 19÷7=2∙∙∙∙∙∙∙∙∙5 9÷5=1.8 26÷8=3.25 商是小数或有余数。
„„„.
师: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方法也不同,今天我们就在第二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师: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生尝试说一说。
师:在12÷2=6中,能简单地说12是倍数,2是因数吗?
生:不能这样说,要说请12是谁的倍数,2是谁的因数,因为在这个算式中12是倍数,如果在24÷2=12中,12就变成因数了,所以,到底是因数还是倍数是相对不同的数来说的,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 练习
说说下面四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师: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是
指非0
的自然数。
二、 找因数
1、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因数,18的因数有哪些呢?你能把他们都找出来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找一找。
生独立试做,师巡视指导。
2、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先想18除以几能得到整数,18除以1得整数,1是18的因数,18除以9得整数,9也是18的因数。
生2:我觉得应该一对一的找,18除以1等于18,所以1和18都是18的因数;18除以2等于9,所以2和9都是18的因数,18除以3等于6,所以3和6是18的因数。
师:他找全了吗?他找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他找的有顺序,就会不遗漏、不重复。
师:说得真好,我们再找因数的时候,要有序,要找全。
3、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
师:观察几个数的因数,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生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三、找倍数
1、师: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我们要想除法算式,而且要有序,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试着找出2的倍数。
生在练习本上找。
2、师: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哪些数,是怎样想的?
生1:我想几除以2得整数,2÷2=1,4÷2=2,6÷2=3„„„.,2、4、6„„这些数就是2的倍数。
师:他是从除法的角度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想的是乘法:2×1=2,2×2=4,2×3=6,2×4=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
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了2的倍数,找全了吗?
生: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是找不全的。
师:最小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五年级数学分层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十: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5最新精编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XXX学校教学设计
(2015年春季高效课堂模式教案定稿)
教案说明:本教案注重了培优辅差及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环
节齐全、内容详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
学 科 :; 任课班级 :; 任课教师 :;
2015年 月 日
个人说明:本教案内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2014-2015学年度第 二 学期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
,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
,
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
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
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
上一篇:五年级音乐故乡的小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