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一: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练习

语文七年级下《伤仲永》练习题 3月12日 姓名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 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 ....

2.解释加点的词

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 ..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 ) ...

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 ..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 ) ..

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

⒀.称前世之闻( ) ⒁.父异焉( )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 ) 贤于材人远也( )

A、然 B、于 于舅家见之 ( ) 泯然众人矣( ) 环谒于邑人 ( )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

B.父利其然也。 译: 。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

D.邑人奇之 译: 。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 _代的王安五。他字 _,号_ ,是杰出的_ 家、 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二.课内语段阅读

⑴.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 ...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⑷.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⑸.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⑹.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⑺.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⑻.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⑼.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2.⑴.属于 ⑵.曾经 ⑶.给 ⑷.完成 ⑸.名词用作动词,意思以宾客之礼相待 ⑹.语气助词,表停顿 ⑺.跟随 ⑻.承受 ⑼.最后 ⑽.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⑾完全 ⑿牵、引;拜访 ⒀相当 ⒁对„„感到诧异

3.A 这 „„的样子 B 比 在 到

4.略

5.北宋;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6.D

7.⑴.“扳”通“攀”,pān,牵,引 ⑵.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 ⑶.略。 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⑹.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⑺.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⑻.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二:七年级语文下《伤仲永》练习(二)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5《伤仲永》练习2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⑪.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⑫.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⑬.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⑭.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⑮.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积累·感知】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 扳___ 环谒___ 泯然___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传( )___ 还( )___ 识( )___ 为(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谒( )___ 泯( )___ 悟( )___ 稍( )___

葛( )___ 岷( )___ 晤( )___ 俏( )___

揭( )___ 抿( )___ 捂( )___ 销( )___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世隶耕______

2.未尝识书具______

3.即书诗四句______

4.收族为意______

5.宾客其父______

6.余闻之______

7.令作诗______

8.称前时之闻______

9.泯然众人矣______

10.固众人______

五.翻译系列句子[来源:学科网ZXXK]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并自为自名。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父利其然也。[来源:学科网]

5.贤于材人远矣。[来源:学&科&网Z&X&X&K]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体验·探究】

六.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来源:学+科+网]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来源:学科网]

②指物作诗立就 ______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

④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来源:学科网]

3.翻译下列句子[来源:学#科#网Z#X#X#K]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来源:学科网]

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来源:学科网]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来源:学科网ZXXK]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我们今天所读的教材没有删,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为什么?

2.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三: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题

1、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________。他字 ,号 ,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⑴ 未尝识书具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⑷ 稍稍宾客其父

3、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 )人

⑵ 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⑶ 泯( )然众人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5、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1.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12.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

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

【参考答案】

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2、⑴ 曾经 ⑵ 聚,团结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3、⑴ pān yè yì⑵ chèn ⑶ mǐn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5、略。

6、D

7、“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8、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9、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1、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

12、参考:①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5.伤仲永

Ⅰ.课课达标我能行 一、积累·识记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 ) 环谒.( ) 泯.然( ) 称.前时之闻(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

(2)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通 ,

3.写出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古今不同的含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 ,今义: 。

(2)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今义: 。

(3)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今义: 。

4.准确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父异.焉

(2) 邑人奇.之

(3) 稍稍宾客..其父

(4) 父利.其然也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

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两代八位散文大家的并称。除本文作者外,你还知道几位?请写

出他们的名字。

7.好画配好诗,请给右边这幅画题一句诗。(可以引用现成诗句)

Ⅱ阅读拓展我参与 一、课内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l.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人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句回答)

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二、课外阅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1.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

辄( ) 挞 ( ) 琅( ) 恬( )

2.选择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1)窃人学舍 A.偷窃 B.偷偷地 C.声音细小 ( )

(2)听已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 )

(3)冕因去依僧寺A.因为 B.于是 C.凭借 ( )

(4)录为弟子 A.收 B.成 C.做 ( )

3.翻译下列句子。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4.通过阅读本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5.还记得王冕的《墨梅图题诗》中的名句吗?请写在下面。

Ⅲ创新探究

关于学习,古今中外不乏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请写出两条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Ⅰ.一、1. (略)2.(1)扳 攀 牵,引(2)材 才 才能3.(1)此,判断动词 (2)渐渐,稍微(3)有人,或者4.(1)对„„感到诧异(2)对„„感到惊奇(3)把„„当作宾客(1)认为„„有利可图 5.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临川先生,政治,文学6.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8.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Ⅱ一、l.求,拜访 2.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4.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二、1.(略) 2.(1)B(2)A (3)B(4)A 3.有人牵着牛来责备他让牛践踏了庄稼,他的父亲大怒,拿起鞭子打他。 4.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启示我们也要刻苦学习,发奋读书。5.(略)Ⅲ(略)

《伤仲永》同步练习

【感知·领悟】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四: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同步练习1 人教新课标版

伤仲永练习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4、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6、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 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今夫不受之天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父异焉 .

邑人奇之 . 即书诗四句 .稍稍宾客其父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卒之为众人 .文理皆有可观者 ..或以钱币乞之 .还自扬州 .固众人 .父利其然也 .复到舅家问焉 ..

4、初步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 第二部分( 3 自然段)议论:

2、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 ”到“ ”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 ”到“ ”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4、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5、请用“‖”在教材上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6、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C、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

A、余/闻之/也久 答:( ) B、传一/乡秀才/观之 D、传/一乡秀/才观之 答:( ) B、余闻/之也久

C、余闻/之也/久 D、余闻之也/久

7、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卒之为众人 .

环谒于邑人 .

于舅家见之 .

贤于材人远矣 .之: 之: 之: 之: 之: 于: 于: 于:

受于人者不至 于: .

8、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

还自扬州 .贤于材人远矣 .如此其贤也 .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9、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0、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1. 2、⑴仲永生五年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十二三矣 泯然众人矣 ⑶父利其然 不

使学 3、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⑴C ⑵D

4、B 5、分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层意: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6、⑴A ⑵D 7、之:它,指书具,代词。 他,指仲永,代词。 这,指仲永聪慧过人这事,代词。 的,助词。 舒缓语气,无实意,不译,助词。 于: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从,介词。 8、D 9、A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五:语文七年级下册《5 伤仲永》练习

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 )______

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 ) B.泯然众人矣( )

(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B.自为其名( )

(3)A.余闻之也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理解

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三、提高训练

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梁书·江革传》)

8.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9.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10.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11.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1)pān 同“攀”,牵,引。 (2)yè,拜访

(3)chèn 相当 (4)mǐn 尽,消失

3.(1)A.代词,“这样”。这里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A.从 B.自己

(3)A.听说 B.传闻

4.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6.(1)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族人为中心思想。

(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

(3)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7.提示:本文的语言十分简洁,每一词、句都有其精当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如“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8.(1)很,十分 (2)都,一起 (3)看望

(4)破旧 (5)入迷、专注 (6)穿

9.不完全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10.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11.“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练习及答案

⑶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⑷ 稍稍宾客其父 5、世隶耕 6、父异焉

7、指物作诗立就8、其文理 9、邑人奇之

10、以钱币乞之 11、日扳仲永 12、环谒于邑人

13、从先人还家 14、泯然众人矣 15、卒之为众人

16、固众人 17、得为众人而已耶 3、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 )人

⑵ 不能称( )前时之闻 ⑶ 泯( )然众人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指什么?

5、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E、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F、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G、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1.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12.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

【参考答案】

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5、 2、⑴ 曾经 ⑵ 聚,团结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5、属于 6、对„„感到诧异 7、完成 8、文采和道理 9、对„„感到奇怪 10、以宾客之礼相待 11、求取 12、通“攀”牵、引 13、四处拜访

14、死去的父亲 15、完全 16、最终 17、本来 18、能够成为

3、⑴ pān yè yì⑵ chèn ⑶ mǐn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3)、“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A、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D、最终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E、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FG、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

6、D

7、“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8、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9、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1、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

12、参考:①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七:七年级下《伤仲永》试题大全

伤仲永

1》,作者_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或者“作者认为”)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最后一段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成为栋梁之材。

7、概括本文的中心?或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人的成才不能只依靠天赋,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8.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为题发言,写出你的发言的角度和要点。

答:(1).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成才的很重要。方仲永是天才,因为后天不努力,成为了普通人。 (2)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是他的父亲贪图财富,“不使学”所造成的。(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 “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要勤奋学习。

9;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是“ 受于人者不至”。(引号内填原文)

10.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仲永变成平常人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为作者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

11、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12.对比《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文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相同之处都是亲近的人对主人公学习的影响。不同之处:孙权对吕蒙是积极的影响,吕蒙进步了。方父对其子仲永是消极的影响,仲永则“泯然众人矣”。

13.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4.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一般

15.“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2分)3.笔 墨 纸 砚

16.方仲永经历了由最后变成了.作者认为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简单说说理由.

答:天资聪慧 泯然众人。没有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 同意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才

1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答: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8、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议论: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

19.本文的写作特点: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20.“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过渡作用

21、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个方面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籍贯、姓名、身份、家世

22.一个五岁的孩子,连书写工具都没见过,就能“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世上有这样的奇才吗?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何在?(4分)

答:不一定有这样的奇才,作者借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次要

23、请用“‖”在教材上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分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第一层: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24.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答: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25.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答: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26.《伤仲永》是作者的所闻和所见,请你自己述说一下王安石亲眼看到了什么?

答:王安石在舅家见到已十二、三的方仲永,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又过了七年,再次到舅家见到仲永,仲永已经和平常人一样了。

27.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答: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2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八:七年级(下)语文《伤仲永》练习题

七年级(下)语文《伤仲永》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本周知识要点

1.积累掌握《伤仲永》中的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基础巩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 ),....

忽啼( )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 )与( )......

之,即( )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

母、收( )族为意( ),传一( )乡秀才观之。自是( ).....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邑人( )....

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

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 )闻之也久。明道中,从( )先人( )还家,于( ).....

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

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 )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 )之天也。其受之天...( )也,贤( )于材人( )远矣;卒之( ).....

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 )者不至( ).......

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 )众人。....

今( )夫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

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_____ 扳________ 环谒________ 泯然_______ ....

2.解释加点的词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 ) 贤于材人远也( )

A、然 B、于 于舅家见之 ( ) 泯然众人矣( ) 环谒于邑人 ( )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5.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诞挞。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咒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 (2)父怒挞之 ..

(3)琅琅达旦 (4)冕因去 (5)窃入学舍 ...

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 译:

(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

4.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3、A 这 ……的样子 B 比 在 到

5.能力提升

1.(1)就 (2)鞭打 (3)天亮 (4)离家 (5)偷偷地

2.(1)不久,又像原先那样。(2)王冕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堂里的学生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它。

3.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略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练习题篇九: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习题及答案

1、交代仲永籍贯、身份、姓名、家世的句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最能表现仲永幼时天资过人的句子:3、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仲永青年时的结局是:5、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的句子:

7、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其命运变化的关键的句子是: 不使学。

8、第一、二段的过渡句:9、文中哪两句交待了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从仲永个人情况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仲永才能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幼年阶段(生五年):才思敏捷,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少年阶段(十二三矣):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阶段(又七年):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11、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从仲永身上,我们看到后天的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对于成才来说,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一个人的天资再高,如果不接受后天教育,也会变成平庸之辈。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接受教育,努力学习。

12、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分析一下,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仲永幼年阶段天资过人,是以闻的形式;写他少年阶段才能衰退,是以见的形式;写他青年时期“泯然众人”又是以闻的形式。这种见闻录的形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13、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详有略,分析一下,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详写仲永幼年时期才能初露的情形;略写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写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

14、文章的第一句话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和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15、抓住带点的字词,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 ......

“利”字反映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的特点。

“环谒”写出了他父亲求财的可鄙行为,表现出他父亲贪财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不使学”暗示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全句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方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16、分析下列加点的词的特殊用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每天 .

邑人奇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宾客 ...

父利其然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父异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

父异焉 .

17、分析下列句式(1)不使学 (2)还自扬州 倒装句,即“自扬州还” (3)受之天也 省略句,即“受之于天也”

18、翻译句子:(1)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19、“之”的用法:①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代词 ④不能称前之闻 的,结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 语气助词,不译

20、“于”的用法

①环谒于邑人 到 ②于舅家见之 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 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

21、分析下列带点字的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 此 今义: 判断动词 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

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 有的人 今义: 或者 泯然众人矣 古义: 普通人 今义: 许多人 ...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9026.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