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五年级】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梁红琴
听了胡大刚老师的一节校内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胡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完整,教学流程顺畅,教学时间分配基本合理,教学效果好。 和大家分享一下听完这堂课后的一些想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胡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整理画直观图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基于上述的理解,本节课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1
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从例一到“想想做做”总共有4道题目,由于本节课知识难度在小学阶段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这四道题目时只能详略得当。因此,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从例一到试一试,再到想想做做1、2两题处理方法上看层次清晰。例1是扶,试一试是半扶半放,练一练1是放,练一练2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后交流。从而体现本节课的特色,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二)语言准确到位 课堂语言要准确简捷表达意思,要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问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摸得到。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总之,教师语言要明确、精炼、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要有层次感。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得当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本节课还有存在很多问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2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二: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陈敏宏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整理画直观图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陈老师基于上述的理解,本节课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给学生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为实现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坚持做到: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喜羊羊说:这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米的面积大一些;懒洋洋说:这个长方形的宽增加3米的面积大一些;喜羊羊和懒洋洋的争论,为学生创设第一个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你能帮喜羊羊和懒洋洋解决这个问题吗?”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情感目标。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图中告诉什么”“你会解答吗?”“怎样解答的”……
从而进一步达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从例1到练一练2总共有4道题目,由于本节课知识难度在小学阶段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这四道题目时只能详略得当。因此,陈老师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从例1到试一试,再到练一练1、2处理方法上看层次清晰。例1是扶,试一试是半扶半放,练一练1是放,练一练2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后交流。从而体现本节课的特色,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再从例1的处理方法上看也能看出陈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很注重层次。在处理例1时: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入激发需求(如课件出示例题后提问: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由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尝试体验策略(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三个层次是:探索思路解决问题 (这里采用了数学中最常用的综合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想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长方形的长已知,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宽,再由增加部分可以求出所要求的问题,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语言准确到位
课堂语言要准确简捷表达意思,要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问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要摸的到。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美羊羊有一个功能室需改建,村长要改建成一个舞蹈室和更衣室,要求更衣室的地面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但在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咱们四丙班的同学帮忙设计,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又如例1出示后老师问:你们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画好的图中要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如学生画好示意图后老师说: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我
评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这样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并能关注每位学生。)
总之,教师语言要明确、精炼、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要有层次感。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得当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教学例1适时的出示课件呈现问题:
1、你们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2、在画好的图中要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并由此采用综合法理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既分散教学难点,又有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了老师的引导者的作用,又能给学生充分地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练习形式多样,注重知识的巩固。
再次体验和深入体验是学完例题后的巩固练习,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再次体验这个策略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用小组讨论交流和上台介绍两种方式,主动反思和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体验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课堂上老师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难度较大,但学生只要能正确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策略画图和已有知识,就能从图上找到多种解题的思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水平。
四、课件制作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课件出示都是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请大家回忆一下,每个题目出现都是以羊村发生的事情来提出的相应的部分实景图,然后先出示实景图上升,并抽象为图形。这样符合
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待挖掘的优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不吝指教。
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三: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沙井小学 冯安云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这次课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
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四: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为学生创设第一个 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 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老师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在处理例1时: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入激发需求(如课件出示例题后提问: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由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尝试体验策略(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三个层次是:探索思路解决问题 (这里采用了数学中最常用的综合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想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长方形的长已知,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宽,再由增加部分可以求出所要求的问题,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语言准确到位
*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简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的帮忙,**老师就适时提问“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又如例1出示后**老师问:你们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画好的图中要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如学生画好示意图后老师又说:“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我评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这样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并能关注每位学生。)
(三)教学方法得当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并在教学例1适时的出示课件呈现问题:并由此采用综合法理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分地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练习形式多样,注重知识的巩固。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老师用再次体验这个策略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用小组讨论交流和上台介绍两种方式,主动反思和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体验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五)课件制作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课件出示都是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每个题目出现都是以 (羊村)发生的事情来提出的相应的部分实景图,然后先出示实景图上升,并抽象为图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待挖掘的优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不吝指教。
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五:《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评课
单位:呼兰区腰堡中心校
教师:杨林
一.准备题,初步体会画图策略。
课的开始,施老师先出示了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观察,什么发生变化了?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长增加,宽没变,面积增加。能通过看图来发现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直接感受面积变化发现图形的巨大优势,从而初步体会通过画图看面积变化比较清晰,体会侧略。
二.仔细审题,突出画图优势。
在例1进行教学时,施老师先放手让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发现有面积变化,看文字有点不太清楚,想到画图。学生先尝试画图,交流画图的过程,明确画图就是读题的过程,要把题目中的条件全部表示出来,看图读题,突出画图优势,图形的面积变化看的更加清楚,体会画图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例题的教学来体现画图的优点,能直观地表达题意,清楚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后进行画图的专项训练。通过画图,让学生感悟到其作为策略的价值,学会有序推理和抽象思维,从而寻找到计算面积的方法。
三.多样练习,运用中加深理解。
通过例1的教学,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关键环节,自然有了练习掌握画图方法的需求,因此教师通过例2和想想做做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画图和读图
训练,在练习中掌握画图的方法,在运用中体会画图侧略的优越性,在运用中得到提高。施老师对图形的画法和看图的方法等都作出了详尽的指导。
四.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施老师注重让学生说线段图是怎样画的,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汇报方法时,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是怎样想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吗,充分鼓励学生来说思路,说方法,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图,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中体现策略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该策略的需要,培养策略意识;通过方法与技能训练,应用策略真正去解决问题。如果不是那么着急,让学生多说一说,尤其是看图多说一说,看图读图,看图分析条件问题,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看图解答题目,体会画图策略的优越性。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六: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第89~90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2007年11月12日,听了我校青年教师的一节校内教研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完整,教学流程顺畅,教学时间分配基本合理,教学效果好。,是一节成功的课。主要优点有:
一、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本课知识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由于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教者在知识目标的定位上没有好高务远,而是根据教材特点,定位于“初步学会”,有“策略”意识,正确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能力目标定位与“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辨证地认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落到了实处,不是穿靴带帽的形式主义。情感目标定位于“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教学中的师生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
二、大胆重组教材,切合学生认知水平。
原教材的编排,例1出示的是倍数关系的替换问题,大小杯子容量之间是倍数关系,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替换”和“怎么替换”
这两个基本思路,替换中,大小杯子之间有几倍关系,大杯就能用几个小杯替换,替换后总量不变。但是,例1后的“练一练”第一题却出示了一道相差关系的替换问题,倍数关系的替换方法还未完全理解,就进行变式,学生很茫然,无所适从。教者大胆地进行了教材重组,例1教学完以后,补充巩固题,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替换的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变化成相差关系的替换题,原有基本情节未变,改变条件,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需要修正,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该问题。这样的教材组合,及时巩固了所获取的方法,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符合学生认识事物螺旋上升的基本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替换”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替换?”、“怎么替换?”、“替换后发生那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怎样替换以及替换后发生什么变化,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者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了大小杯替换的动画,学生观看动画,直观地理解了替换的过程和替换后容器数量的变化、总量的变化。直观的动画,使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对替换策略的理解与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本节课,教者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比如,课开始,学生学习了几题准备题,出示例1,教者提问:“这道题可不可以直接计算?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一个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但问题提出不久,就有少数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此时教者并没有急于让举手的学生发言,将教案顺利执行下去,而是发现大部分学生还处于似懂非懂
之间,于是,教者引导学生与准备题进行比较,出示大小杯子到果汁的过程动画,启发学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绝大部分学生举手了,有了自己的思路,这时,教者才让学生发言,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完整思路。此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者没有为了实施教案而教,而是为了学生学习而教。
五、值得商榷的地方。
1、时间的安排上。准备题用了1分半钟,就进入新授阶段,学生从下课到上课的转化还未完成,部分学生思想还没有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造成新授初期效果不好。准备题教师语言可适当放缓一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让少部分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2、课尾的作业,时间安排稍紧,只有不到4分钟,作业后的评讲为进行,本课留了一个尾巴。
但是,总的来说,青年教师能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学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大胆重组教材,确已难能可贵,希望青年教师多学习,不断进行课堂革新,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2007年11月26日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七:解决问题的策略案例与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教师:桑乾华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用一一列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列举法;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按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学习活动,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列举法,感受列举法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师:“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面积呢?”
(根据回答,出示课件)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哪些策略?(生:学习过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在情境探究中,初步感知一一列举。
师谈话:
“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来和大家玩个游戏,看,这是什么?”(扑克牌) “老师抽去大王和小王之后,你们知道一副扑克牌有几种不同的花色吗?”(四种)
“老师从中任意抽出一张,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
“一共有几种情况?”(四种)“是哪四种呢?你能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列举出来吗?”(草花,黑桃,红心,方块)
“刚才同学们将这些花色一个一个列举了出来了,寻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上我们称作——一一列举(板书)。这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尽管有些麻烦,但却是一种非常可靠、有用的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需要用到。这不,我们村的王大叔就碰到了一件事:„„(课件出示例1)”
三、在例题教学中,探究列举方法。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课件展示)王大叔打算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可以怎么围?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师:“从条件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周长是18米)
“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共有18根栅栏)
2、尝试操作,寻找方法。
师:“大家想不想帮帮王大叔呀?拿出准备好的的小木棍同桌合作围一个长方形,看看你能围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
(同桌合作动手,老师巡视指导,之后汇报,老师适时板书)
长是8米,宽是1米
长是6米,宽是3米
„„ „„
3、发现规律,深入探究。
师:“真了不起,你能从这些答案中发现长和宽有什么规律吗?(长+宽=9米)
(课件出示)友情提醒:羊圈的长和宽长度之和为9米。
师:“还可以怎么围呢?有几种围法呢?老师这里有一份表,请同桌再次合作,把可能的情况都记录在表里。”
(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4、小组比较,优化策略。
各拿一份按顺序列举的和没有按顺序列举的表在实物展示台上让学生去比较。
师:“你觉得哪种列举的方法好?为什么?”
(老师适时板书:有条理、有顺序)
“有条理有顺序的一一列举有什么好处和优点呢?”
(老师引导回答,使我们的答案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适时板书:不重复、不遗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列举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条理。
师:通过一一列举,现在知道了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齐答)
5、观察结果,发现规律
师:一共有四种围法,到底用哪一种好呢?如果你是王大叔你用哪种围法?为什么?
生:用长5米宽4米的围法,因为这种围法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王大叔养的羊就多。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算一算。(学生口算,老师课件出示)
师:看来的确这种围法面积最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出示)长方形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和宽的差距越小,面积就越大。
四、在习题练习中,获得巩固和提高。
1、练习十一第1题:课件出示,指名读题
提问:“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指名口答,老师演示)
2、练习十一第2题:课件出示,女生读题
提问:“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独立完成,集体演示订正)
五、在总结评价中,获得提升发展。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谁想告诉大家,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解决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3、你如何看待“一一列举”这种策略?
教师总结: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画图、列表
(有条理、有顺序的)一一列举(不重复、不遗漏)
长是8m,宽是1m;
7m, 2m;
„„ „„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教师:桑乾华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在教学例1“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例2“订阅下面杂志,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后,我均安排了审题的环节,例1问“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例2问“你是怎样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例1是要找出长方形所有不同的围法。例2是要找出订阅1种或2种或3种杂志的所有不同的订法。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把每种答案都找出来,就需要一一列举。
2、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
出示例2后问“想想‘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是什么意思?”既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确要找出所有不同的订法,必须知道订阅1种,订阅2种,订阅3种杂志各有几种不同的订法。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 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及时带领学生:“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及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一节好的课必须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突破,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达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3、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够机智地抓住,把它们作为课堂资源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就是实践加反思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啊,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体验着,并实践着!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八: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评议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谢芳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整理画直观图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的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谢老师基于上述的理解,本节课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一个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给学生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为实现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坚持做到: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图中告诉什么”“你会解答吗?”“怎样解答的”„„
从而进一步达到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老师们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从例1到练一练2总共有4道题目,由于本节课知识难度在小学阶段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这四道题目时只能详略得当。因此,谢老师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从例1到试一试,再到练一练1、2处理方法上看层次清晰。例1是扶,试一试是半扶半放,练一练1是放,练一练2让学生独立思考课后交流。从而体现本节课的特色,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再从例1的处理方法上看也能看出陈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很注重层次。在处理例1时: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入激发需求(如课件出示例题后提问:得到哪些已知条件?哪些条件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由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尝试体验策略(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语言准确到位
课堂语言要准确简捷表达意思,要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问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要摸的到。这样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美羊羊有一个功能室需改建,村长要改建成一个舞蹈室和更衣室,要求更衣室的地面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但在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咱们四丙班的同学帮忙设计,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又如例1出示后老师问:你们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画好的图中要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如学生画好示意图后老师说: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我评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这样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并能关注每位学生。)
总之,教师语言要明确、精炼、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要有层次感。特别是本节课知识难度较大,所以问的问题要明确,使学生得到信息后马上明白要考虑什么问题,使学生迅速理清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得当
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列表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教学例1适时的出示课件呈现问题:
1、你们得到了哪些已知条件?哪些已知条件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有用?
2、自行进行整理
并由此采用综合法理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既分散教学难点,又有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了老师的引导者的作用,又能给学生充分地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练习形式多样,注重知识的巩固。
再次体验和深入体验是学完例题后的巩固练习,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再次体验这个策略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用小组讨论交流和上台介绍两种方式,主动反思和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体验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课堂上老师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难度较大,但学生只要能正确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策略画图和已有知识,就能从图上找到多种解题的思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水平。
四、课件制作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课件出示都是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请大家回忆一下,每个题目出现都是以羊村发生的事情来提出的相应的部分实景图,然后先出示实景图上升,并抽象为图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九: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可能性》评课稿
“可能性”是新教材中出现的一个新的
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用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是五年级上册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充分的体验之后,通过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从而引出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让学生能辨别游戏是否公平等等,这是对可能性知识的应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和概率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抽象也不易理解,教材呈现的内容又不多,所以给执教陈元隆老师带来了难度,但是陈老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陈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简易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读透教材,注重联系
1、 注重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
也非泾渭分明,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但是也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表现在大量重复的试验或观察中呈现出固有的规律,这就是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例如,陈老师同过让学生合作摸球:袋子里面有一红一蓝两个球,一组摸十次,看看摸到的结果会是怎样?在这个试验中,“摸出的要么是红球要么是篮球”。这是随机事件,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而“摸出的两球的概率必定相等”是必然事件,具有必然性。如何让学生体会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区别,让学生能深入体会呢?执教老师先让学生摸10次,看看结果,然后,在摸十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最后,进行猜想,如果是100次、1000次、10000次,那有会怎么样呢?学生在摸球的体验中,进一步发现“摸出的求要么是红球要么是篮球”这一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体现了在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2、注重概率与统计知识相联系
统计与概率是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统
计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可以来理解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因此,可能性的得出要借助于统计的方法。例如,陈老师在让孩子进行摸球的实验中,运用了统计的方法。在介绍科学家在抛掷一枚硬币时的研究成果时,利用了统计图的展示,使学生非常直观的得出:通过统计会发现“出现正面”或“出现反面”的次数大约各占总抛掷次数的1/2左右。
二、层次清楚,环节紧凑。
陈老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了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层次地展开。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经历了“导入—体验—探究—应用—延伸”这五个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
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后
回答:在A、B、C
3个盒子里,盛有数量不等的红、黄、
蓝小球。“如果任意摸一次,摸到红球的情况会如何?”然后又提问:如果一次性能摸到红球,你会从哪个盒子里摸?为什么?”通过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简捷地复习了第一课时关于“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知识,并顺利地导入了对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的研究。通过学生精彩的回答,很自然地引出可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他们出现的可能性大小。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装有5红5蓝
的袋子里进行摸10次,先行预测“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这显然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可避免的含有“碰碰运气”的成份。但是,教师允许学生在观察摸球实验的过程中,修正自己最初的选择,进而让学生体验到,只有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去进行判断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培养学生的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这个实验初步体验和发现“可能性大小”的规律。
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
进一步研究:如果再增加10次,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的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强化了对“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有关”这样一个结论的认可。并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出在相同的情况下,摸的次数越多,他们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与二分之一。
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应用“可能性大
小”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应用中深化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认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向课后延伸,让学生
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
三、妙设情境,激疑解惑。
教师找准了新知识的切入点,巧妙地、
有的放矢地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含有数学问题的情境。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和冲突搭起了一个平台,调动起学生运用
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并从中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由于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使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学生思考起来会感到非常亲切、有趣,也易于理解和掌握,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陈老师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每一
环节都为学生的参与,创设了要求不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交流与反思中,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的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对某一随机现象来说,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而是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陈老师让学生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
决实际问题时,以扮演“策划者”“旁观者”或“顾客”的不同身份,去设计抽奖转盘,学生积极参与,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当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去说说自己的设计想法时,教室里欣赏、赞许的笑声不断。总之,为了让学生探索随机现象中“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并学习运用规律去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问题,本节课多处都体现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良苦用心。
四、内化理念,改革创新。
教师的“教”应该是真心实意地为学生
的“会学”“乐学”服务的。教师要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发挥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
看了陈老师在博客中写的为上好这一堂
课所经历的磨课过程,一步步的反思,一步步的改动,一步步的完美,真的让人体会到要上好一堂课实在是太辛苦了,其中花了老师多少心血和精力,凝聚着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里,我代表所有数学老师向执教的陈老师表示感谢,感谢她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好课,同时也感谢教研室陆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可能性》评课稿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
梅李片的展示活动,听了梅李中心小学季老师的六年级的《可能性》一课,这是一节成功的课,使人人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并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可能性”是教材中
出现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季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
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季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节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
活、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
如上课伊始,教师创
设了给学生送圣诞礼物的情境,然后请学生设计公平的获得 礼物的方案,学生就想到了抛硬币的方法,并请学生上台抛,从而用游戏的形式引出教学、展开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
合作交流的空间。
季老师教学民主,整
堂课始终以甜美的微笑面对学生,富有亲和力,而且做到学生能自己说的教师不代替说,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做,提问具启发性,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适时点拨,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合作摸球时提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给了他们思考、表现的机会,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学生也确实做到回答全面、精彩。摸球实验让学生合作也安排的恰到好处。
3 、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
知识。
介绍几千年前数学家
做过的抛硬币实验。并告诉学生他们采用的方式,为了证明抛到正面的可能性和抛到反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数学家们做了成千上万次的试验。请学生看实验结果,出示资料:条形统计图。最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发现与数学家相类似,真了不起!”不仅让学生亲历了类似科学家的数学探索活动,而且又一次大大的激励了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情感。
4 、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
学的意识和能力。
季老师在这节课中好
几个环节体现了这一理念。如“可能性不仅在摸球、转盘问题中存在,在生活中也经常可见。在一次联欢会上,每人参加一个抽奖活动,奖品都一样,现在只能让你玩一个,你会选择哪种游戏?为什么?”再如“生活中,可能性的大小也有着一定的应用。请看老师从生活中收集到几个事件?(电脑逐个出示)”。这两处都与生活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
5、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
学生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请电脑帮忙,把各组实验数据进行合计。”这种做法非常恰当,也教会了学生以后遇到同样情况可以使用电脑作为工具。
6、设计多种形式的游戏
练习,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
季老师在这节课的练
习环节中设计了“快乐大转盘”、“密码猜猜猜”、“石头、剪子、布”、“开心大抽奖”等游戏,不断地给学生带来惊喜,在愉悦的心情中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在“快乐大转盘”中让学生自行设置获奖等级,并说出理由;在“密码猜猜猜”里,让学生猜老师电脑的开机密码,随着猜测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可能性的知识掌握得也就越好,对同一事件中影响可能性大小的因素也就有了深刻体会;“石头、剪子、布”一环中,教师罗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意在让学生理解赢的可能性是九分之三化简后得到的三分之一,而并非赢、输、平三种情况之一得到的三分之一;最后的“开心大抽奖”活动,把整节课推向高潮,学生边盘算着自己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边伸长脖子热切盼望着自己能亲自上去担当抽奖嘉宾、颁奖嘉宾或领取奖品。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
现了季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季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
小学数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与反思篇十: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评课稿
顺河镇艾口小学 马兆青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朱老师着用自己从淮安到顺河的往返路线、扑克牌的魔术演导入,为倒推法的学习埋下伏笔。接着创设小明用饮料待客遇到的问题、小明买书、解决老师的问题等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事来安排整节课,让学生有种亲临其境的切身体会,更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
二、注重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中在用小明倒饮料一事提出问题,学生能够自主的寻找解题的方法,如有的学生想用实验来解决,有的学生会用画图法,有的学生则用画表格法、有的学生会用列式思考法等学生擅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取知识。接下的买书活动及老师的问题的探讨方法就游纫有余了。
三、广泛进行交流,充分获取数学经验
小组活动是学生个性展示的最好的舞台。学生能在讨论小明怎样倒饮料的问题及原来每个杯各有多少饮料中采用各自的方法与同伴交流探讨,每位学生都能充分获取数学经验。
四、采用多种方法,帮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朱老师能用魔术表演,倒饮料实验,讨论袋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到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多种方法的引导下,学生也渐渐形成与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
五、精心设计练习,体现层次性和趣味性
练习设计的往返路线、魔术表演、小明用饮料待客、买书、看荷花、老师的问题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在买书活动中不仅教学给学生怎样用倒推法,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让明白数学的严谨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设计当中的情境图生动形象,是学生身边的事,充满了童趣。
但再美的课也难于做到”踏雪无痕”,如果朱老师在魔术表演中及倒饮料活动中多用点时间给学生明白变化的过程学生可能要更深刻些,在讨论小组活动中老师应多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板书方面也应该完整、清晰明了,这样会更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学习是件快乐的事,学会了更是个幸福的事。
上一篇:难忘的一课 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