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五年级】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一:五年级上册语文长江作业17.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二:五上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本答案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 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曼 慢 (慢走) 昔 惜 (爱惜) 乐 砾 (瓦砾) 漫 (漫过) 蜡 (蜡烛)
虚 墟 (废墟) 昆 混 (混乱) 暴 爆 (爆竹) 2 写出下了词语的反义词。
绝望( 希望 ) 危险( 安全 ) 幸福( 痛苦 ) 漆黑( 明亮 ) 失常( 正常 ) 肯定( 怀疑 ) 3 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这样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父亲为救儿子历经艰辛却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体现了伟大的父爱。
(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是因为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出呼应,表现了伟大的父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呢?)
从8小是开始写,表现出历经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伟大的父爱。
4 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结尾说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我觉得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儿子了不起,是因为7岁的儿子坚持生的希望,勇敢地同死神搏斗,先人后已。 5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例:阿曼达在废墟中想:爸爸常对我说 ,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的。对,爸爸那么爱我,每句诺言都实现了,他一定回来救我的! 于是他对同学说:“同学们,别害怕,我爸爸说过,无论发生了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只要他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的。坚持住,同学们!”大家擦去眼泪,说:“对,我们不怕!一定有人会来救我们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7.地震中的父与子同步练习(附答案)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者:【美国】马克·汉林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杉 矶 混 昔 墟 曼 疾 爆 砾 砸 颤
基础区。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ùn luàn xī rì
fèi xū jí bù bào zhà
wǎ lì tàn xī jiān dìnɡ
chàn dǒu jué wànɡ
ān d
ùn wā jué bēi tînɡ
二、查字典填空。
“疾步”的“疾”按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它的解释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在“疾步”这个词中应选 。
三、选择适当的词语连线搭配。
漆黑的 眼睛
布满血丝的 衣服
破烂不堪的 孩子
欢声笑语的 道路
四、选词填空。
安顿 安排
1.下周工作( )满了。
2.父亲( )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失望 绝望
3.看到一片废墟,父亲( )了,哭着离开了。
4.他的学习成绩令他的父母很( )。
相继 继续
5.比赛结束了后,每个项目的前三名运动员( )走上领奖台领奖。
6.哥哥把客人送走后,又( )看电视节目。
五、按要求写句子。
1.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母赶来。(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最后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你认为父亲的了不起在于 ;儿子的了不起在于 。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这样描写父亲外貌的目的是 。
3.“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 次,这样反复出现的作用是 。
阅读区。
七、课外阅读。
一束白色的栀(zhī)子花
一束鲜花——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总会在我的每个生日送到我家。花束里没有通常可见
的留言卡;到花店老板那里也查不出赠花人的姓名,因为这花是现金零售的。白色的栀子花依偎在柔和的粉红色的包装纸中,纯洁无瑕,芬芳沁(qìn)人,为我带来了无尽的欣悦。 我没法查明送花人的身份,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揣想这位匿(nì)名者的形象。每一次我想起这位也许是出于羞涩或是出于怪僻而不愿意透露自己真名实姓的神秘人士的时候,都是我最为幸福的时刻。
妈妈也给我的想象扒波助澜。她多次问我,是不是我曾为某人做过什么好事,而今他以这种方式向我表示他的谢意?会不会是那位我常常帮他卸(xiè)车的开杂货店的邻居?会不会是那位老人,在整个寒假里我都帮他取邮件,让他省去在冰地上滑倒的危险?会不会是哪位青年人,对我怀有浪漫之想?我实在没法知道。而栀子花的馥(fù)郁与温馨(xīn)却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的身旁,让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
我就是在这栀子花香中想象,在栀子花香中成长,一直到22岁。这一年,我妈妈过世了,生日里的栀子也就是在这一年中断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依偎——( ) 芬芳沁人——( )
2.读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1)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依偎”换成“躺”或“靠”,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纯洁无瑕”“芬芳沁人”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猜想送花人时,为什么总会“真切地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别人关心与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过文章,你觉得母亲送花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
基础区。 一、看拼音,写词语。
hùn luàn xī rì fèi xū jí bù bào zhà
混乱 昔日 废墟 疾步 爆炸
wǎ lì tàn xī jiān dìnɡ chàn dǒu jué wànɡ 瓦砾 叹息 坚定 颤抖 绝望
ān dùn wā jué bēi tînɡ
安顿 挖掘 悲痛
二、查字典填空。
“疾步”的“疾”按部首查字法应疒部,再查五画。它的解释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在“疾步”这个词中应选④。
三、选择适当的词语连线搭配。
漆黑的
布满血丝的 衣服
破烂不堪的
欢声笑语的
四、选词填空。
安顿 安排
1.下周工作(安排)满了。
2.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失望 绝望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四: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设计
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设置
第一课时
(一)必做题
1、看着课文的插图你有什么感受,它让你想起那些词?(可以直接采用课文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想的,至少五个。)
【意图:创设语言环境,运用理解语言】
2、生字词用心抄两遍后听写,如有错误,错误处订正后再抄两遍。
【意图:适当的抄写可以巩固双基,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及时听写订正提高识字的有效性)】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至少2遍)
【意图:读,可积累语言,促进理解,提高语感。单靠课内的读是不够。】
(二)阅读积累
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归类抄写在摘抄本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看几篇颂扬亲情的文章)
【意图:积累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习得语言、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第二课时作业
(一)必做题
1、背诵课文第12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A、朗读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时,应该读出父亲 的心情,这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
B、作者为什么要写“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而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 【意图;: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和背诵。此习题使学生能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的心态,投入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强化了诵读、感悟、积累与运用的双结合,实现了增强语感和积累语言的目的。】
2、阅读《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边阅读边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归类抄写在摘抄本上。
【意图:积累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悟得学法,为单元作文打基础 】
(二)、提高题
扮演一名电视台的记者,向家长、朋友报道这次事件的经过,(听众需写简单评论,或签名。听众越多,评论越好,此项作业得分越高)
【其目的是创造性地阅读文本,积累、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三)生活实践题
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形容的,你们想过要怎样来报答父母吗?请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其意图是围绕单元专题,创设亲子交流氛围,让学生懂得感恩以爱促爱。】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五: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作业纸
1、课文的插图让你想起那些词?(可以直接采用课文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想的,至少六个。)
2、生字用心抄两遍后听写,如有错误,错误处订正后再抄两遍。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2遍)
4、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同学们害怕极了,请你想象同学们的表情、动作、神态、语言等,围绕“同学们害怕极了”写一段话(不少于150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同学们害怕极了。有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设计 一、给下面加粗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 ) ( ) ( ) 地 震 程 度 顿 时 挖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颤( ) 杉( ) 顾( ) 彬( ) 曼( ) 砾( ) 蔓( ) 烁(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安顿──( ) 昔日──( 顿时──( ) 废墟──(
( ) 掘 悲 拥( 涌( 破( 坡( ) ) ( ) ( )痛 颤 抖 ) ) ) ) 漂亮──( 疾步──( ) )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六:五年级上册课后作业答案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后练习题
《窃读记》
作者是林海音,代表作品:《城南旧事》
1、说说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在那儿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作者在私人开的书店读书,在那儿读书不但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而且经历心里的担忧和惧怕。)
2、找出课文中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写出“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动作词“跨、踮、挤”写出书店顾客很多,表现“我”想读书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如饥似渴。)
(3)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写出我虽然饿得饥肠辘辘,但是读书让“我”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充实,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的窃读滋味心理活动的句子。
(1)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指的是只读不买。快乐是因为书籍给我带来智慧、知识,惧怕是因为怕被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2)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通过“我”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进行对比描写,写出“我”为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更表现“我”对读书的热爱。)
4、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成长的人。)
2.走遍天下书为侣
《走遍天下书为侣》 “侣”指伴侣,可以换成“伴”。
1、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作者把书当做朋友,当做家园,每读一遍,总能发现新东西,总有新感受。)
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作者反复读同一本书的不同方法有:①思考内容,揣摩写作目的;②续编故事,品读片段;③再读其它,寻找新知;④列出单子,积累所得;⑤想象作者。这种读书方法启示我们要从多角度反复读书,要多读多想多思考,才能有自己真正的读书体会。)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经读了很多遍,很熟悉了。写出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 填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种最好的精神粮食。
4、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和家,充分表达出对书的喜爱。朋友间次次相见,家天天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②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作者在列举了“一遍遍地读一本书”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叹。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指读者因阅历、体验不同而感受不同。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读书方式、方法,收获也是独特的。以自己的方式阅读,对书有独到的见解,才能使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古诗词三首》
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
( 意思: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呢。
感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想。 意万重: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意思:洛阳城里秋风乍起,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要说的话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感情: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声音嘈杂。
(意思:又刮风,又下雨,将士们的睡梦被打断,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再也睡不着了。
感情:表达将士深切的思乡之情。)
《梅花魂》
1、课文通过那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答:五件事:①教“我”读唐宋诗词,读到思乡诗词时落泪;②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③因为年龄大不能回国时哭了;④离别前送“我”墨梅图,教导我;⑤临别时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2、“梅花魂”的“魂”是什么意思?
(答:“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在文中是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3、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三次落泪,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从三次落泪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眷恋。
4、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答:这段是外祖父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也是外祖父对“我“的希望和教诲,其实,也是他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秉性”本义是指本性。在这里梅花的秉性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有:岳飞,苏武、文天祥、朱自清。)
《鲸》
常识性说明文
1、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鲸的。
(课文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的。)
2、课文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3、读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 说明须鲸除了虾和小鱼外,还吃其他的食物。) ..
(2) 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必须”说明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要进行呼吸的必要性) ..
(3)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总是”说明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
4、鲸是哺乳动物的原因有:(1)鲸用肺呼吸;(2)鲸是胎生的。
5、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作者先列举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体重,用重量说明鲸大。又以我国发现的一头鲸为例,从它的体重、身长、舌头及口腔的宽大等四方面具体生动地说明鲸的确非常大。这段话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楚的说明鲸是体形庞大的海洋动物。)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作者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鲸呼气时喷出来的气比喻成“花园里的喷泉”。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形象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新型玻璃》
新型玻璃名称 特点 作用 夹丝网防盗玻璃自动报警防盗
夹丝玻璃非常坚硬安全可靠,高层建筑物使用 变色玻璃能对阳光起反射作用,改变颜色自动调节室内光线
吸热玻璃吸热、阻挡冷空气使室内冬暖夏凉
吃音玻璃消除噪音隔音
2、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钓鱼的启示》
1、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答:因为“我”好不容易才钓到鲈鱼,鲈鱼又大又漂亮,而且没有其他人看见,所以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因为父亲想让“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做一个遵守道德的人。)
2、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答:( 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话自己的理解。
(答:是:对;非:错。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这是错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对的。这么简单的道理作者知道,但要真正来这样做到很难。实践道德需要放弃个人利益。我想到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道德抉择,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4、“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答: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事或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经常碰到,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是告诉老师,还是不告诉老师?路上捡到钱,没人看见,是交,还是不交?)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答: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部分内容)
2、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答:花生最可贵的是:虽然外在不美丽,不漂亮,却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3、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答:“不好看”指花生外在不美丽,“很有用”写出花生很实用。揭示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的这种品质。)
(2)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答:人要做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不要做只讲外表美而对社会和他人没有益处的人。如:我们每天可见的清洁工人,没有他们就没有干净的生活环境。)
《地震中的父与子》
1、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答:父亲看到学校成了废墟感到悲伤与绝望;当他想到对儿子的承诺后坚定与决不放弃;看到还活着则无比的激动与喜悦。)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答: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救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这是一个坚忍不拔、决不放弃、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儿子了不起是七岁的儿子在瓦砾堆下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这是一个坚强勇敢、对父亲无比信任、舍己为人的儿子。)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答:突出父亲挖掘的艰辛,体现父亲绝不放弃的决心。)
4、“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答:文中三次出现这样的句子,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表现崇高的父爱及儿子对父亲的无比信赖。)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想一想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精彩极了”是母亲的评价,母亲是为了鼓励巴迪,让巴迪充满信心;“糟糕透了”是父亲的评价,父亲是在警告巴迪,让巴迪谦虚、不骄傲。)
2、②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答: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 “爱”。)
《圆明园的毁灭》
1、读句子,说说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答:“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写出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甚至世界的损失是无法计算的。)
(2)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
(答:“凡是”“统统”说明侵略者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写出侵略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野蛮、残暴。)
《狼牙山五壮士》
1、课文的叙述顺序: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2、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
紧跟在班长后面。
(答:“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走”字,体现出班长态度坚定、决定果断。)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
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答: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3、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顶天立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舍生取义。
《七律 长征》
1、说说诗句意思,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逶迤”和“磅礴”是用夸张手法写出山势雄险, “细浪”和“泥丸”用比喻手法写出在红军眼里这些困难多么渺小,表现诗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暖”“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暖”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写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表现诗人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开国大典》
1、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答:课文是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课文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
(答:“直奔”写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
(答:“一齐”说明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领袖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七: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每课一练《17.地震中的父与子》(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每课一练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含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hùn luàn fâi xū wǎ lì bào zhà chàn dǒu (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混( ) 疾( ) 绝( ) 塌( ) 浑( ) 急( ) 决( ) 踏( )
三、连线搭配词语。
漆黑的 眼睛
布满血丝的 衣服
破烂不堪的 孩子
欢声笑语的 夜晚
四、写出下列带点词语的反义词。
1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
3.许多父母哭喊之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
4.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五十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被开辟出来了。(改为主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填空。
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的父与子都很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遥远的麦地
麦苗一季季青,麦穗一茬茬黄,可是父亲却老了,岁月的河流一次次地爬上了他的额头。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却始终舍不得他的麦地。每次看到麦地,父亲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可是父亲毕竟老了,腿脚已不再那么灵便(biànpián)了,腰板已不再那么硬朗。在明白了自己已到了“人近黄昏”的年龄之后,父亲便随我进了小城。那是一个麦收刚刚结束的季节,那天晚上,当我用红色桑塔纳想把父亲和母亲接走时,却不见了父亲。找来找去,后来还是在麦茬地找到了他。月光下,父亲静静地站在麦地中间,烟火在唇间一明一灭,我知道父亲是来向他的麦地告别的。对于父亲,麦地好似他一生的战场,将军一旦失去了战场那种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我轻轻地走过去,喊了声“父亲”,父亲却一动未动,可我分明看到了两行泪水沿着父亲的脸颊在流淌。那晚,父亲的泪水和麦地上月光一样亮。
又是麦收季节,每逢(fãngfâng)此时,我便会听到父亲不止一次地念叨着他的那块已转(zhuǎnzhuàn)让给别人耕种的麦地。父亲的念叨声同时也勾起我对麦子的无限怀念,对生长麦子、风情无限的乡村的无限怀念。
遥远的麦地不再遥远,因为它时刻在我们的心中。
1.在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的下面画“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无限——( ) 灵便——( ) 兴奋——( )
3.“遥远的麦地不再遥远,因为它时刻在我们的心中。”这句中第一个“遥远”指,“不再遥远”指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父亲离开麦地时像将军离开战场一样有一种失落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觉得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混乱 废墟 瓦砾 爆炸 颤抖 二、混乱 浑浊 疾病 急忙 绝对 决定 倒塌 踏实
三、漆黑的眼睛 布满血丝的衣服 破烂不堪的孩子 欢声笑语的夜晚
四、1.丑陋 2.明亮 3.希望 4.安全 五、1.五十分钟后,开辟出了一个安全的小出口。2.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不得不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3.他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他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也能救大家。六、1.外貌父亲为了救儿子历尽艰辛而绝不放弃的执著精神和深厚的父爱2.他为了救儿子,绝不放弃,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他对父亲非常信赖,鼓励同学,让同学先出去七、1.biàn fãng zhuǎn2.有限笨拙萎靡3.父亲已经离开
了那耕种多年的麦地麦地在父亲的心中4.父亲依依不舍地告别麦地。
5.因为他在麦地里耕种了一辈子,他的感情已融入麦地中。6.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对故土怀有深情的人。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八:五年级语文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语文 第九册 第六单元第17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
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
之情.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的宠爱长大的.在他们的心中,认为最关心自己的人是
自己的母亲.因此,从古至今,赞颂妈妈的诗句,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儿女,然而
,他们却忽略了爸爸给予的爱.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很有必要能让学生体验生命中的另一份伟大的爱
--父爱.同时,学生对描写人物的文章掌握得不够,要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任务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
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
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
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
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
位父亲的了不起”。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
在一九八九年的美国洛杉矶,这天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
到四分钟的时间内房屋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在这
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
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板书:了不起)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
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五)、作业超市:
抄写词语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二、品味词句。
1.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
这里
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
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
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师: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③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
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④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
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师: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
师: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师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
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⑤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
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
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
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
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里,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
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
指导朗读。
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
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4. 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5. 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6.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
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
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
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四、作业超市:
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 )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3)王明在跑步时摔倒了,很( ),没有流一滴眼泪.
2.按要求写成语.
(1)最短的季节( ) (2)最难做的饭( ) (3)最遥远的地方( ) (4)最荒凉的地方( ) (5)最有学
问的人( )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九:五年级上册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五年级上册语文作业地震中的父与子答案篇十:五年级语文上册 地震中的父与子 1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文讲述的是1989年发生在美国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虽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却令人震撼。这是我选择这篇课文的主要原因。
2.教学理念:根据新课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和学习的权利,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创设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篇课文是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54人,其中有男生28人,女生26人,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热情高涨,接受能力也比较好。但有30%左右的学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本课存在的困难点:地震离孩子的生活实在太遥远,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也少有体验,所以教学中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伟大父爱的理解也非常表面化。而这一次,因为5·12汶川地震,应该说,孩子们对地震,对地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光辉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可是,怎样用好这个资源辅助这节课的教学,又不喧宾夺主,冲淡对文本的感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困难点。
(三)教学环境分析:
课前我试着不运用多媒体资源,想看看只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能否实现真正的解读与感悟,结果课上的动情点少了,学生的感悟也浅了,整节课显得非常平淡,所以我觉得资源运用的适度、适时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教学环境我采用多媒体教室。
二、根据课标三维目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课我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塌、昔、墟、掘、爆、堪”等6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8个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伟大的父爱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过程,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激情导课:大家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是地震(板书:地震),我在写这个词时,心情无比沉重。你们看到这个词时,想到了什么,有没有要说的话?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我的提问,学生表达、交流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绪也得到了激发,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从而为深入理解人物思想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是啊!去年发生的那场大地震至今还历历在目,让人刻骨铭心。今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1989年
“坍塌的楼房变成了一片片的瓦砾;高高飞
架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火光冲天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设计意图:此处以课件导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情景,同时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就在这场大地震中,在一个父亲和他七岁的儿子身上发生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
2.新授: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可以看着填空提示来回答。(课件出•()年,在美国的()
发生了一次()。一个父亲为
了寻找儿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在废
墟中不停挖掘了()个小时,救出
了儿子和()个孩子。这真是一对
()的父与子。
示填空)
师:哪位同学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地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好!你的概括准确而精炼,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 1989 )年,在美国的(洛杉矶)
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一个父亲为
了寻找儿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在废
墟中不停挖掘了(38)个小时,救出
了儿子和(13)个孩子。这真是一对
了不起(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场地震只有短短4分钟的时间,却使30万人遇难。就在这场大地震中,这对父子的故事也曾经感动了许多人,大家看看,文中是如何评价这对父子的?
师:好!了不起(板书:了不起)。这是一对怎样了不起的父子呢?(板书:父 子 )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
1.自由朗读2——11自然段;
2.画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动作、神
态、语言);
3.在让你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体会。
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11自然段,你认为哪儿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边读边画画有关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感受。开始吧,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步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悟空间,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感受,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主动意识,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才会有滋有味】
师:你从哪儿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生答)
师:噢,你是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课件出示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
冲向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儿
子的学校。
)能谈谈你的体会吗?(生答)
师:你体会的很深刻,尤其“冲向”这个词抓得好。那你能把父亲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吗?(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父亲那颗急切的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大家看,当父亲急匆匆地冲向学校时,他看到的是什么,还是往日那所充满欢声笑语的教学楼
吗?(课件出示教学楼废墟)生:(不是)
师:对,是一片废墟,此时父亲的反映是什么?(课件出示
他一边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一边跪在地上大哭起来。
师:那谁来告诉老师这时父亲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答)
师:是呀!失去孩子对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撕心裂肺的痛,那谁能把这种痛读出来。(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父亲的伤心欲绝,面对如此大的打击,父亲倒下了吗?
师: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看出来的?(生答:于是,他坚定地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对,他又坚定地站了起来,哦,那是什么信念支撑着父亲,激励着父亲?(课件出示:
下一篇:泪如泉涌可以看出德诺妈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