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峰之巅 云雾飘渺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南峰之巅 云雾飘渺篇一:2015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 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29 湖心亭看雪

1.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余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

(2)一词多义

【是】是日更定(代词,这);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上下一白(副词,全);长堤一痕(数词)

【更】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是日更定(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 .

(3)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用做动词,下雪。) .

客此(名词用做动词,客居。) .

(4)文言句式

客此(省略句,“客”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即“更有似相公痴者”。)

3.主题解说

文章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4.重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中最后结尾“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提示: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水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5.难点攻克

文中有“舟中人两三粒”的句子,末尾还出现了一个舟子,显然作者不是孤身独往,可是文中却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不是矛盾?

提示一:不矛盾。因为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更是不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提示二:不矛盾。因为这里的“独”是指“不同于流俗”,作者去赏雪,是带着闲情雅致去的。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提示三:不矛盾。因为这里的“独”不是指人数,而是指精神。“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不随俗流的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6.结构图解 游踪: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

湖到亭上→及下船

心 雪

→宇宙的空阔对

亭 景一点人的渺小比

看 雪惊喜——大喜

巧遇畅快——强饮三大白

伤感——客此

7.学法点津

“白描”的描写方法

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典型例题】课文中对西湖夜雪的景物描写,其方法就是白描,请找出此句,并说说其作用。

【参考答案】“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勾勒清晰,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也因此有了内容。

【技法点睛】辨别白描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①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②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③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更定( ) 毳衣( ) 崇祯( ) ...

雾凇( ) 沆砀( ) 一芥( ) ....

铺毡(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更定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3)余挐一小船 (4)拥毳衣炉火 ..

(5)雾凇沆砀 (6)焉得更有此人 ....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及下船 ..

3.下面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5)惟长堤一痕 .

5.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 。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例如:“ , ”,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 ,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6.下面句子的译文。

(1)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7.八年级(3)班的同学开展了一次以“徜徉山水间,感受自然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环节一:赏山水之词】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文字。

南峰之巅,云雾缥缈,绕林缠木,陡壁峭崖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岛。群山朦胧,劲松朦胧,天地朦胧。这飘逸轻灵的朦胧美,散发着摄人心魂的诱惑力,令人心驰神往。云海翻腾,变幻莫测,一会儿似一条腾飞着的巨龙,一会儿似一头呼啸着的猛虎,一会儿似一只翱翔着的苍鹰,一会儿又化身为一位翩然起舞的少女„„我们的心随着云雾而百般变幻,涌动起伏,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绚丽之中。

(选自《西岳游记》)

(2)【环节二:诵山水之诗】请从你的积累中,分别写出两句完整的写山水的古诗句。

山: 水:

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8. 翻译下列句子。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0.“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

11.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12.(南昌中考)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徐州中考改编)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①【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

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②③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

月十四日也。

④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

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 ) .

(2)从武林门而西( ) .

(3)客此( ) .

(4)取道„„石径塘而归( )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15.试着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则心已飞湖上也。 .

16.请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下列题目。

(1)【甲】文写赏雪,却写到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主要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则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_______,寥寥数笔,写出了____ 。

文言文对照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ɡēng)定矣,余挐(ráo)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结束后我划一条

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

一 白。 湖上 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â),舟中 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像

人 两三粒 而已。

米粒一般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实词]余:我。绝:消失,沉寂。更定:指初更结束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挐:撑(船)。一作“拏”。拥:这里指穿着、带着。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痕:痕迹。芥:小草。

[虚词]俱:都。是:代词,这。独:独自。与:连词,和。一:全。惟:只有。而已:罢了。

[句式]“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定语后置句,应分别为:“与(一芥)余舟”“舟中(两三粒)人而已”。

到亭上, 有 两人 铺毡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男仆在温酒,酒烧开了。(他们)看到我十分高兴,说:“在湖

①中 焉得 更 有 此人!” 拉余 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于是)拉着我一起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

②是 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 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别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实词]对:面对面。沸:开。喜:高兴。饮:喝酒。强饮:痛饮。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是:动词,表判断。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苏南京。客:客居。舟

南峰之巅 云雾飘渺篇二:2015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试卷语文

2015届福建省龙岩一中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试卷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3)我闻琵琶已叹息, 。(白居易《琵琶行》)

(4)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6)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华山别记

袁宏道

少时,偕中弟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①②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余至华阴,与朱武选非二约,索犯死一往。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㠉,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余大悟,试之良⑧⑨验。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余手有繘,足有衔,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

崄耳。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吾忘吾足矣,去.

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选自《袁中郎随笔》)

①中弟:袁中道,袁宏道的弟弟。 ②伯修:袁宗道,袁宏道的哥哥。 ③三峰:指华山之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④昌黎投书处:韩愈被贬谪到潮州,途经华阴,竟然上了华山。当他返至苍龙岭时,竟畏险大哭,写了一封书信,投到岭旁谷中,欲和家人诀别。后被华阴县令知悉,连忙用锦被把韩愈包裹起来,用绳索缒到岭下。如今龙口逸神崖留有“韩退之投书处”胜迹。 ⑤嵾上:武当山。 ⑥⑩⑦⑥⑤④

朱武选:即朱非二,袁宏道之友。 ⑦攀鬣蹙镫:抓紧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 ⑧繘:绳索。 ⑨衔:

这里指台阶。 ⑩ 崄:同“险”。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 优美 .

B.然不能夺 耽误 .

C.余手有繘,足有衔,何虞 忧虑 .

D.蹈危者以气 高 .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作者对华山向往之情的一组是( )(3分)

① 念何日当作三峰客 ② 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

③ 见人辄问三峰险处 ④ 与朱武选非二约,索犯死一往

⑤ 余大悟,试之良验 ⑥ 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作者少年时代开始写起,当时兄弟三人在月夜的松树下看王安道的《华山记》,萌生了对华

山向往之情。作者的父亲从华山回来后谈及华山的险峻,但这并没有打消作者登华山的想法。

B.作者一直到他典试陕西后,才实现了登华山的心愿,而在他之前,汪以虚、曹远生和杨修龄曾经

登上华山之巅。

C.文章写作者到华山千尺㠉时,他面对险境产生了畏惧之意,转而联想到以前学骑马时的经验,并

借此经验一口气登上了南峰之巅,最后一行人夜宿山顶。

D.文章围绕作者对华山的情结展开,最后以作者对那些喜爱华山的朋友与亲人生死的感叹作结。

5.把文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3分)

(2)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3分)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冯云卿放高利贷盘剥农民,挣到不少家产。因土匪蜂起、农民骚动,便依顺姨太太发愿,举家搬

到上海,做起“海上寓公”。(《子夜》)

B.曹操在潼关被马超打败,马超等冲进军中欲捉曹操。为了逃命,曹操脱下红袍割了胡子。最后曹

洪、夏侯渊相继赶来救了曹操。(《三国演义》)

C.查理给葛朗台带来了自己父亲给伯父葛朗台的一封遗书,信的内容是:查理的父亲因病过世。临

死前打发查理来投奔伯父,让葛朗台照顾查理的前程。(《欧也妮·葛朗台》)

D.司棋被撵出大观园后,潘又安来探望,司棋请母亲成全他们,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司棋便撞墙自

杀,潘又安见状自刎。(《红楼梦》)

E.觉新约梅在花园里相见,但一见面梅便转过身默默地走了。觉新追了上去,梅低声哭泣,他跪下

来请求她原谅。(《家》)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

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

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

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③人为善也。故君

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偕同。

(1)孔孟在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时态度如何?(2分)

(2)结合上面两个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的理解。(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

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②上面是东坡的话中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

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

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如果画出一个

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象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

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的暗示这感觉和意味。

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象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

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

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

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

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中所画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致于太抽

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面前。达·芬奇用

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的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

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象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

成了诗。谜样的微笑,使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画和诗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画上同时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象《初日》一样,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

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逼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

可以把对方尽量吸收到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

术意境”。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诗是难以在画面上画出来的,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

B.晁以道认为“画写物外形”“诗传画外意”,证明诗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C.作者认为,诗画其实是相互交辉,相互吸收,不相上下,各有千秋的。

D.文章在分析诗和画的分界中,引领我们发现与感悟美,学会艺术欣赏。

10.请分析全文的论述思路。

11.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作用。(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泰山的石头

黄水成

①游泰山这样的千古名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

②我从中天门开始登山,一路拾级而上。隆冬时的泰山,漫山白雪连片,脚下积雪成 冰。泰山上许多古树的叶子都落光了,枝桠冷峻地直指天空,满山乔木都默然无言,少了一些 郁郁葱葱,泰山于萧瑟中更见风骨。一缕晨阳从山头上斜照下来,照在这登山的盘道上,这

黄褐色的石阶,这黛青色的石壁,还有这灰白、灰黑、灰绿的山石,凛凛然,一山的石头都

在这萧瑟中露出了本色,千百年来风雨盘剥,千万年来傲然兀立,成了齐鲁大地最坚挺的脊

梁。只要轻轻一闻,一股历史烟尘味就扑面而来。

③不由得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这一山的石头。它既不温润如玉,也无艳丽的色泽,它粗

粝得近乎一棵老松的表皮,加上黑灰色,泰山的石头古朴得近乎一个古人。然而,只要细细

辨认,从这若隐若现的粗糙纹理中就不难看出,泰山的石头,浑厚、沉稳、凝重,它天生有

坚硬、大气、磅礴的气质。这每一道纹理都富含地质的信息,它是大地母亲留下来再也无法

改变的特有胎记。它的年轮,质地,色泽这些娘胎里带来的印记,都专属于泰山,泰山是这

一山石头的姓氏。然而,成就泰山石头的厚重并不是它天然的质地,看这一片接连一片的石

刻,一路上令人应接不暇,才明白,这一山石头都会说话。

④即使你踏遍千山归来,也不得不承认,泰山石刻数量之巨达到让人惊叹的地步,它几

乎涵括了历朝书法发展的脉络。如把泰山石刻编册成书,它足以编制一部厚厚的文化史书。

纵观这满山的石刻,成其千古恐怕还不是书家挥毫泼墨的瞬间,它背后一定还有一双双巧手,才能活

生生地把这些书法烙在泰山的石头上,才能毫厘不差,纤毫毕现地把写在绢帛写在宣纸上的

字,刻到质地如此坚硬的石头上,这等于一次重新书写,石匠用錾子在石头上重新书写,他

们在石头上复活了艺术,用石头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一个个瞬词,泰山的石头一下有了文化的

人格。走近这里的每一片石刻,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古人似乎在排着队等你和他有一场对

话,石头是他们的千年凭证,读着这里的石头就是在读一个汉朝人,读一个唐朝人,读一个

个古人,他们把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的那些话留到今天对你说。

⑤我久久地坐在盘道的台阶上,这几千级台阶铺陈出来的一条通天道,走过秦皇汉武,

走过大唐帝王,也走过康熙乾隆,历史刻下这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他们是时代的地标,天之

下的都是他们一个人的。但在君王心中,天土一定有比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君王,于

是,他们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不远万里,浩浩荡荡地来到这座山上搞一个隆重的与天对话仪

式——封禅!一代帝国的君王也要在泰山的石头留下几句对天说的话,让千秋万代的子民都

能看到他的丰功伟绩。然而,君心莫测,帝王的心思又岂能那么好猜,他装在心底远比要说

出来的内容丰富得多,绝非是刻在石头上的那简单的纪录。

⑥我贴在粗粝的台阶仔细聆听,回荡在历史深处是那满山的号子声,是万万千千的劳工采石铺路的声音。然而,在这满山的石刻中,我独独找不到一块记载他们开山铺路的片言只字。这时候我忽听见錾子亲吻岩石的声音,千锤万凿后把帝王抬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天阶上。他们是脚下的石阶,是最牢固的铺路石。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

12.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说游泰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引导读者与这座千古名山做精神上的交

流,体会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B.第③段起承接上文,侧重描写泰山石头的地质特征,段末点出泰山石头的厚重更源

于石刻的人文底蕴,领起下文。

C.第④段写泰山上数量众多的历朝历代的石刻,可以沟通今人与古人的对话,表达了

作者抚今追昔、怀古伤今的思想。

D.第⑤段说作为“时代的地标”的帝王,还要不远万里来泰山用隆重的封禅仪式与天

对话,作者以此表现帝王的渺小。

E.文章以泰山的石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由山石写到石刻和石匠,再到古代的帝王,

由物及人,脉络清晰,层次清楚。

13.文章第②段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4.请根据文本,探析“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这句话的涵义。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于2015年2月3日出炉。据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6.4:43.6,略有男性增加的趋势,基本保持平衡。

专家表示,男性对新型科技产品和网络应用显现的兴趣比女性高,所以网络使用率自然比女性更高。这就意味着,当你满怀好奇地与一位新认识的网友聊天时,网络另一端超过半数可能会是一位男性。 随着宽带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环境日益优化,互联网概念深入人心,我国40岁及以上年龄网民比例近年来持续增加,而青少年儿童网民的比例则有所下降,这同时反映了中国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20岁到40岁的网民最多,核心群体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冰说。 年轻人最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互联网便是他们的信息聚宝盆。据了解,当下中国网民中有四分之一是学生,而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的上网概率逐年递增,如今也接近四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企业公司职员占15%。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增至26.1小时,平均每人每天上网3.7小时,这意味着网民每天工作和生活中有近4个小时是与网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互联网已渗透到中国社会每一个细胞里。”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主任宁家骏坦言。

那么,网民现在通过网络每天都干些什么呢?

据了解,目前即时通信是我国互联网应用使用率最高的,90.6%网民在使用即时通信;其次是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占比80%;然后是网络音乐、视频、游戏和购物等应用,都在稳定增长中。也就是说,虚拟社交、获取咨询和娱乐依然是互联网生活的主要内容。

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有5.57亿手机网民,他们是将生活中碎片时间充分运用在网络的主力军,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团购和网购等应用的使用率得到稳步提升。

南峰之巅 云雾飘渺篇三:西安行之华山道上

西安行之华山道上

二、5月1日:苍茫日出破红尘 鹞子翻身踏长空

躺在那张脏脏的床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但总是半睡半醒,朦胧中隐约听到外面总有人在说话,第二天凌晨起来才知道,原来外面大声说话的是那些晚上爬山半夜到东峰的人。当值五月,华山日出的时候是五点半到五点四十五之间,所以我们五点一刻就起来了。简单梳理一下,吃了点东西,然后就往东峰观日台进发,这里也是东峰的最高处,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当我们爬上山顶的时候,那里已是人头涌涌,已经找不到什么合适的最佳位置,就在人群中找了个间隙,望着东方,等待着日出。

等待是漫长的,有些时候一分钟就好似一个世纪。已经记不得“等待”这个词的含义,更不知道等待的滋味是什么。等待更是一条看不见路标的荒径。不知道自己要等待的是什么,只知道过完一天,离自己等待的那一天就近了一天。也许有很多人曾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不会再选择这样的生活,一定会好好的把握生活,把握时间,更会好好的把握自己的最爱,更不会是这样盲目的等待。可是,时间不会倒流,我们还是我们,等待还是盲目的等待。可是谁又曾想过,等待也是一种期待?“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不如选择等待,在失去的刹那,问问自己如果我选择等待,前方的路会更有阳光”?记得有部日本电影,叫《等待,只为与你相遇》,有些时候等待也可以很唯美。在这冷风嗖嗖的早晨,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块悬崖壁石上,等待着日出,等待着阳光洒遍全身的那一刻„„谁的等待,恰逢花开;谁的等待,温暖似海?

天仍旧很黑。冰冷的岩石,须臾凉得透心。太阳总是从容不迫,跚跚迟来,静夜竟如此的漫长。天仿佛就在头顶,风不断撩起人的头发,那发梢仿佛触着了天际。抬头望,朦胧的华山像是一曲飘渺的音乐,音符断断续续地飞扬。天渐渐露出了白色,风一点一滴退去。华山的峰峦一个接一个依次从雾中浮出。然而许久,仍不见太阳冲出云霄。天边已经出现了片片红霞,颜色也越来越深,只是不知道是太阳过于害羞还是云层过于浑厚,太阳始终不肯露脸。于是人头涌动,有人说,走吧,今天天气不好,云太厚了,看不到日出了。渐渐的,有些人等得不耐烦了,走了;也有人继续留守,期待着还有那么一丝的奇迹。我,静静的站在那里,看着东方,我相信太阳会升起的。活到现在,看过真正的日出不多。一次是在嵊泗海岛,也是凌晨时分静静的海角悬崖上静静守候;一次就是现在,在华山东峰之巅,怀着无比的盼望,期待太阳如利剑出鞘冲出云霄„„

也许大家的等待感动了上天吧。挣扎了好久,熹微的阳光穿过浑厚的云层,把片片红霞送上峰峦之颠。然后太阳极轻盈、从容、潇洒地一闪,从喧嚣的红霞中脱颖而出。“太阳出来了!”山顶上一片欢呼声。这时绝美的不仅是日出,还有它无边无际的峰峦,拔地而起,挺立如剑,云雾将其拭擦得洁白如雪,群峰卫兵似的列在华山之颠,森林一般远远而去„„此刻,心中一股涌动,想起了太阳神那已经作古的广告词“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日出前,淡淡的霞光,黑夜中静静守候着的人们

太阳开始露脸了,我们的等待有了结果

等待最后一刻,转机就会出现,这是崭新的一天

紧张、期待、盼望、激动、平静,心情一直起伏不定。华山日出已经看完了,新的一天,也在这朝阳中开始,怀着这一份美好,继续着我们的华山冒险行,接下去的行程就是东峰——南峰——西峰——北峰,然后从智取华山道下山。粗略的介绍一下这四大峰的景点,东峰——鹞子翻身,南峰——长空栈道,西峰——斧劈石舍身崖,北峰——华山论剑台。

东峰,海拔2090米,是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东得名。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的地方,

人称朝阳台,东峰也因之被称为朝阳峰。“鹞子翻身”就在华山东峰,是通往华山著名景点—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和陈抟老祖博弈之处的必经之险道。其路凿于倒坎悬崖上,只见铁索寒瑟,紫雾缭绕,云瀑倥偬,鹰鹞哀鸣,四周景色绝佳、就是难觅行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伸脚探寻石窝,交替而下。“鹞子翻身”险道因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而得名,也因其艰险空绝而独具魅力。

博弈台,想要到达此处,必经鹞子翻身

因其极其艰险,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去尝试。虽然我恐高,也有所惧怕,但是既然来此,不能就这样望而却步,于是咬紧牙去尝试一把。“鹞子翻身”作为一个景点,是收费的,三十块一个人,同时配有相关的安全措施,自己小心一点遵守秩序,一般是很安全的。于是套上缆绳,按照秩序抓着铁索爬下悬崖。因为极其陡峭,同时只能容一人通行,所以走得很缓慢。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在互相嘱咐着小心,前面的人遇到什么困境,哪里不好走,怎么走比较方便,都会提醒后面的人。鹞子翻身,是我走过最惊险的地方,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就是把相机和行李一起寄存了没有随身携带。因其艰险怕拍照会有危险所以就狠心搁下相机,没想到却留下了莫大的遗憾。用同行人的话说,不能在悬崖上摆个POSE装个B。

鹞子翻身算是一个热身。接下去我们要去挑战更为惊险的“长空栈道”。长空栈道位于南峰,从东峰走过去看起来不算很远,但是昨天走了一天的我明显还没恢复过来,一切都举步维艰,蹒跚而行。

“长空栈道”在南天门外,是华山著名险道之首,它尤如一道奇异的仙练镶嵌在南峰绝壁。在到达长空栈道的石门处,刻着“悬崖勒马”字样,此情此景,仿佛在给我们一些什么告诫。栈道开凿在南峰腰间,上下皆是悬崖绝壁,铁索横悬,由条石搭成尺许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于栈道险峻,故当地人有“小心小心九厘三分,要寻尸首,洛南商州”之说。翻开古籍,得知其是由元代陇西贺元希来华山时所凿。初来时,住在山外的“全真观”里。因为那里接近红尘,不便于羽化成仙,又在南峰开凿“朝元洞”。后来,觉得这里也不好,又开“贺祖洞”。凿洞必先开道,所以这里的一切全是这位开山元勋和他的徒弟们干出来的。他在华山用于开道、凿山洞的时间就有40年,所以,后人把他尊为华山的第一位神来供奉,并有许多神话故事流传。看来今天我们所穿越的,是经过几百年洗礼的杰作。明代“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太华山记》载:“出南天门向西就是栈道,栈虽有铜柱铁索拦护,然阔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尽头。下折为井,高约三丈,旁出复为栈„„”

有语云,置身其中,直觉背空脚虚,发竖气闭,寒风冲裆,骨松筋紧,胆大者有凌空欲飞之感,胆弱者心生抵近鬼门之忧。但我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只要不俯视脚下,一切也没那么可怕。在上面行走,时而与回来的人相遇,只能一人紧贴悬壁,另

南峰之巅 云雾飘渺篇四:夜登西岳华山,太华之巅论剑

夜登西岳华山,太华之巅论剑

“华山在五岳中称为西岳,古人以五岳比喻五经,说华山如同“春秋”,主威严肃杀,天下名山之中,最是奇险无比。”这段话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水经注》云:“远而望之若华状,故名华山。”华山五峰,曰:“朝阳、落雁、莲花、云台、玉女。”各自分属东、南、西、北、中。华山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尧、舜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数十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明代徐霞客曾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华山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成长,总是感觉过而不登,像是欠下一笔武侠债似的,而如今确实要登华山,心中的梦想如期实现。

约上高中同桌杨仕彦于2015年6月10日14点01分到达华山脚下,在金鑫宾馆休息一下,计划下登华山的路线,购买下登山的必需品。咨询了本地人,适逢炎炎夏日,决定是夜登华山,理由如下:白天登山太热,体能消耗太大,夜晚凉爽,心情舒畅,加上夜晚登山看不到险崖峭壁,没有心理上恐惧,加快登山步伐,抵达东峰朝阳峰观日出东方。

2015年6月10日18点48分,我的晚餐,酒饱饭足,补充体能,上华山思过崖寻华山剑宗前辈风清扬比剑。此时,在金鑫宾馆巧遇来自浙江今年毕业二位漂亮女大学生(简称学生妹吧),学生妹跟我们结伴同行,彼此相互照应,共同夜登华山。

2015年6月10日21点51分抵达华山门,人们常用“自古华山一条路”来形容华山险要,“华山再高,顶上有路。”这是温家宝总理对“自古华山一条路”所提炼出的一句话,人们都认为华山是艰险的象征,很难通过,但温家宝总理认为,即使山再高再险峻,人们也能从中开辟道路,到达顶峰!为了有“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境界,我们还是从玉泉院出发。

180元/人·门票价格标准;旺季(3月1日—11月底)次,淡季(12

月1日—次年2月底­­­­)100元/人·次,门票有效期2天

群体优惠政策:(一)现役军人(含军校学员)、军队离退休干部、70周岁以上老人、65-69周岁老人残疾人持本人有效证件办理免票,

持本人有效证件购半价票。(二)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儿童实行免票,1.2—1.5米(含1.5米)儿童购半价票。(三)在校全日制大、中、小学校学生凭本人有效学生证购买旺季90元/人·次,淡季50元/人·次的优惠门票。(享受免票的游客乘坐游客中心至各景点间的区间车需购买车票20元/人)。

东线索道票:成人单程80元/人,往返150元/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3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