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莺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四年级 |

【www.guakaob.com--四年级】

作者通过莺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一
《四年级古诗 2》

莺梭

【宋】刘克庄

掷柳①迁乔太有情,

交交②时作弄机声。

洛阳③三月花如锦,

多少工夫织得成④。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4集及许多散文。

【注释】

①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②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④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译文】

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作品。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而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诗在这里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得想起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此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后一句有点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意思,洛阳那么大,莺鸟竟然将它装点得五彩斑斓,那要飞得非常久,花非常多的功夫。而三月的洛阳也是因为有手工业者辛勤劳动才使人们能衣着亮丽,使三月的洛阳真正艳丽似锦绣的。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在古代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洛桥晚望①

【唐】 孟郊

天津桥②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③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雪。

【作者简介】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人们曾把孟郊与韩愈并称“韩孟诗派”,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尚古好奇,多写古体诗。

【注释】

①选自《孟冬野诗集》。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 ②天津桥:即洛桥,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③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译文】

天津桥下的冰是刚结不久的,洛阳的大道上几乎没什么行人,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赏析】

题名《洛桥晚望》,突出了一个“望”字。四句诗,都写所见之景,然而前三句之境界与末句之境界迥然不同。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就在这时,诗人大笔一转:“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示了盎然的意趣。到这时,人们才恍然惊悟,诗人写冰初结,乃是为积雪作张本;写人行绝,乃是为气氛作铺陈;写榆柳萧疏,乃是为远望创造条件。同时,从初结之“冰”,到绝人之“陌”,再到萧疏之“榆柳”、闲静之“楼阁”,场景不断变换,而每一变换之场景,都与末句的望山接近一步。这样由近到远,视线逐步开阔,他忽然发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感受到极度的快意和美感。而“月明”一句,不仅增添了整个画面的亮度,使得柔滑的月光和白雪的反射相得益彰,而且巧妙地加一“直见”,硬语盘空,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首诗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诗人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醉着

【唐】韩偓

万里清江万里天,

一村桑柘一村烟①。

渔翁醉着无人唤②,

过午③醒来雪满船④。

【作者简介】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樵山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

【注释】

①一村烟:人家升起的炊烟,袅袅升起树间,一树轻烟

②唤:唤醒

③过午:中午过后

④雪满船:漫天雪花

【译文】

乘船行驶在万里的清江之上,天空辽阔。清江两岸的村落一个接着一个,炊烟袅袅升起。渔翁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醒他,直至寒气逼得冻醒了,看见了满船积雪。

【赏析】

《醉着》为韩偓的写景小诗,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诗人善于让手中的诗笔变为画笔,在诗中展现画意,让生动的形象打动读者的心灵。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来描写清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不断。诗中点到的景物不多,只有“江”、“天”、“村”、“桑柘”和“烟”,但它们却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带,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画面。又犹如一幅长卷,把万里清江及其两岸的景色都一一再现在读者面前。这当中,也巧妙地嵌入一叶渔舟在江中移动的情景,显得轻松自然,悠然神远。还有“万里”、“一村”的有意重复出现,不仅使诗句读起来流利畅达,在声情上也造成轻轻的跳跃感,宛如小舟在水中轻轻飘扬,顺流而下,与诗情画意十分合拍。至于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炼的语言,用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唐】来皓

千形万象竟还空①,

映山藏水片复重②。

无限旱苗枯欲尽③,

悠悠闲处④作奇峰。

【作者简介】

来皓,唐代诗人。本首诗诗人咏物抒怀、讽刺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顾百姓疾苦。

【注释】

①竟还空: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一切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 ②片重复: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

③枯欲尽:将全部枯死。

④悠悠闲处:高高在上,悠闲容与。

【译文】

形状万千的云其实不过(是水气)空空如也,衬映藏身于山水深处或独为片状或层层叠叠 。无数的旱苗就要枯死了,而云却还是自在悠闲的高处塑奇峰。

【赏析】

夏云形状奇特,变幻不常。“夏云多奇峰”,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但这首诗的作者似乎对悠闲作态的夏云颇为憎厌,这是因为作者的心境本来就并不悠闲,用意又另有所属的缘故。 一首不以描摹刻画为能事、有所托寓的咏物诗,总是能以它的生动形象启发人们去联想,去思索。这首诗,看来并不单纯是抒写久旱盼雨、憎厌旱云的感情。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呢。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到诗里所描绘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识的。

食荔支

【宋】苏轼

罗浮山①下四时春,

卢橘②杨梅次第新。

日啖③荔支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④人。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注释】

①罗浮山——在广东东江北岸,增城、博罗、河源等县之间,长达百余公里。 ②卢橘——即枇杷。次第——依次。

③啖——吃。

④岭南——大庾岭等五岭以南地区。惠州在大庾岭南,故云。

【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如春,枇杷、杨梅等水果依次成熟。 如果每天能吃上三百颗荔枝,我甘愿永远做一个岭南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作者通过莺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二
《古诗百首鉴赏》

古诗百首

夏 日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①熟梅天气半晴阴。② 东园载酒西园醉,③摘尽枇杷一树金。④

【注释】

①乳鸭:雏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②熟梅:梅子成熟。这里指梅熟季节。 半晴阴:指梅雨季节。此季节 天气多是半阴半晴,雨多晴少,即古诗词中常描写的“黄梅季节雨。”

③载酒:携带着酒。

④枇杷:一种常绿乔木,开白色小花,果实成熟时浅黄色或橙黄色,味道酸甜美好。 一树金:枇杷树结满了果实,黄澄澄的像镀了一层黄金。【解 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游园畅饮时的情景。诗的大意说:一群刚孵出不久的小鸭,在水塘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时而游到浅水,时而游向深水。黄梅 季节天气,总是时晴时雨,阴晴不定。我带上好酒,到东园西园游玩,在那 里喝个痛快。常常是为了劝酒和为了醒酒,把树上金黄色的枇杷差不多摘尽 了。

“熟梅天气半晴阴”写出了时令的特点,“东园载酒西园醉”透露出诗人的心情。写得很含蓄。南宋时,金人南下,主战派同主和派斗争激烈,朝 廷时而主战,时而主和。对“天气半晴阴”可作广泛的理解。而诗人醉酒的 心情也就较容易理解了。

莺 梭

(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①交交时作弄机声。② 洛阳三月花如锦,③多少功夫织得成?④

【注释】

①掷柳: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捷的样子。 迁乔:迁移到高大的乔木上。这里形容黄莺往上飞时轻快的样子。

②交交:形容黄莺的鸣叫声。 弄机声:开动织布机发出的响声。

③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花如锦:花开得像锦绣一样美丽。

④织得成:织得出来,织得完。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农历三月期间,洛阳花开似锦的美好春光。诗的大意说:

黄莺在柳林里像穿梭般地飞上飞下,穿来穿去,对春光有无限情意;不时地 发出“交交”的鸣叫声,这声音又好像开动织布机时的响声。农历三月季节, 洛阳的花儿万紫千红,开得如同锦绣一般美丽,这些彩锦得用多少功夫才能 织得出来!

这首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

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 在写景咏物的小诗中,这也是很有名的一首。

上京即事①

(元)萨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②野草生香乳酪甜。③ 卷地朔风沙似雪,④家家行帐下毡帘。⑤

【注释】

①上京:上都,元代初期的都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县西闪电河北岸。 ②牛羊散漫:这里是形容牛羊遍布原野的样子。

③乳酪:用牛羊等的奶汁做成的食品。④朔风:北风。

⑤行帐:帐幕,也就是蒙古包。 毡(zhān)帘:用毡子做成的蒙古包 的帘子。

【解析】 萨都剌是蒙古族诗人,对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很熟悉。这首诗就是写了作

者在上京时看到的生活场景。诗的大意说:上京一带原野上,夕阳西下,牛 羊遍野,景色独特。草原上的牧草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家家制成的奶酪甜美 无比。忽然一阵卷地风吹起,北风夹带着白沙,像漫天的大雪纷飞。这时, 家家的帐篷门前都赶紧放下了毡帘。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祖国北方人民放牧的劳动生活情景,画出了一幅辽

阔苍茫的草原风光图,富有民族特色。

画 鸭

(元)揭■斯

春草细还生,①春雏养渐成。② 茸茸毛色起,③应解自呼名。④

【注释】

①细:这里指刚出土的小草细嫩、细小。

②春雏(chú):这里指春天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雏:鸡、鸭及禽类的 幼子。

③茸茸(róng róng):柔软纤细的绒毛。这里指小鸭子还没长出翎毛 前的细小茸毛。

④应:应该,应当。这里含有推测、猜想的意思。 解:懂得。 自呼名:呼唤自己的名字。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画着小鸭、嫩草等等景物。画尽管画得栩栩如 生,但它是静的,无声。把静的画面用诗的形式写出它的动来,把无声之物

赋予它以应有的声音,这就要看题画者的艺术才能了。这首诗就是根据诗人 的观察、体会和想象,把画题活了。诗的大意说:春草虽然细嫩,却还正在 生长,春天刚孵出的小鸭,喂养得渐渐成长起来。满身细密的绒毛已经能辨 别出不同的颜色,它们不停地“鸭鸭”地叫着,大概是懂得呼唤自己的名字 了。

这首诗写得富有儿童情趣。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①纷披绿映红。② 生生无限意,③只在苦心中。④

【注释】

①玉雪:这里是形容莲藕雪白玉润的颜色。 窍:这里指莲藕中间的孔。 玲珑(líng lóng):这里形容莲藕精巧空明的样子。

②纷披:这里形容莲叶莲花交错散铺在水面上的样子。

③生生:指生命延续不断,富有生机的意思。 意:含有意趣的意味。

④苦心:莲籽中间的绿心有苦味。这里是双关语,寓有刻苦、勤苦之意。

【解析】 这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在一幅莲藕花叶图上题写的五言绝句。诗中

借着对莲藕花叶的吟咏,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诗的大 意说:白润如玉如雪的莲藕,中间有精巧透明的窍孔,玲珑可爱。它的绿叶 和红花铺散在水面上,互相映衬。莲藕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 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莲籽的“苦心” 当中。

这里表面说莲心苦,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起码可以让人

联想到: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

题郑所南画兰①

(元)倪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②南国凄凉气已消。③ 只有所南心不改,④泪泉和墨写离骚。⑤

【注释】

①郑所南:宋遗民,著名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 的民族气节。 ②兰蕙:香草名,是兰花中的一种。 茅:茅草。

③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 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④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⑤泪泉:泪水。 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为南宋爱国画家郑所南画的墨兰而题写的诗。诗中 赞扬了郑所南的民族气节,寄寓了作者的爱国情操。诗的大意说:在秋风的

摧残下,香草兰蕙化为茅草,随风乱飘。秋天的江南一片凄凉,生气已经消 尽。只有郑所南的复国之心永不改变,他用泪水和着墨汁画出的香草,恰如 爱国诗人屈原借香草以喻志,写下了千百年传诵不衰的《离骚》。

这诗运用象征、寓意、对比、比喻等手法,抒发了爱国之情。

除夜太原寒甚①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②轻寒底用愁。③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④

【注释】

①除夜: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 太原:地名,在今山西 省。

②寄语:传话,告诉。 天涯:天边。 天涯客:居住在远方的人。

③轻寒:轻微的寒冷。 底用:何用,何须。

④屋东头:这里是说春天解冻的东风已经吹到屋东头。意思是春天已来 得很近了。

【解析】 诗人客居太原时,在特别寒冷的除夕写下了这首诗。环境虽然极艰苦, 但作者坚信,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要到来。诗的大意说:请捎个信去告诉

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何须为它发 愁呢!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诗中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蔑视严酷的恶劣气

候,满怀信心地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乐观精神。诗的语言虽浅,但寓意却 很深。 咏石灰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①烈火焚烧若等闲。② 粉身碎骨全不怕,③要留青白在人间。④

【注释】

①千锤万凿:形容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开采出来。

②等闲:平常。

③粉骨碎身:石灰石烧成石灰,比喻牺牲自己。

④青白:指石灰的色泽,实际上是喻指自己的思想和品德。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实际上作者借吟咏石灰以言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现了清白忠贞、矢志不移的坦荡胸怀。诗的大意说:石 灰石经过千万次铁锤的敲击和开凿,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在烈火中焚烧, 也好像很平常。虽然粉身碎骨,变成了粉末,也毫不惧怕,为的是要把清白 留在人世间。

“诗品出于人品”,只有品德崇高的人,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来。诗

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石灰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做人的志向:宁肯粉身碎骨, 也要保持崇高的节操。

就义诗

(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①丹心照千古。② 生平未报国,③留作忠魂补。④

【注释】

①浩气:正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还:这里是回归的意思。 太虚: 太空。

②丹心:红心,忠诚的心。 千古:长远的年代,千万年。

③生平:一辈子,一生。 报国:报效国家。

④忠魂:忠于国家的灵魂,忠于国家的心灵、精神。 魂:作者的原意 是指死后的魂灵,这是古人的看法。

【解析】 这首诗是杨继盛临刑前所作,原诗没有题目,诗题是后人代拟的。就义, 是为了正义而付出生命的意思。作者在诗中表示,自己报国之心不但至死不

变,即使死后也不会改变。诗的大意说:自己虽死,浩然正气回归太空,还 存留在天地之间,一颗耿耿丹心,永远照耀着千秋万代。这一辈子还没有来 得及报效国家,死后也要留作忠魂来弥补。

作者为揭发奸相严嵩被处死,诗中表现了忠心报国,至死不变的决心。

全诗一气呵成,如吐肝胆,如露心胸,如闻忠诚之灵魂在呼喊,感人肺腑。

贞溪初夏

(明)邵亨贞

楝花风起漾微波,①野渡舟横客自过。② 沙上儿童临水立,③戏将萍叶饲新鹅。④

【注释】

①楝(liàn)花风:指夏季的风。楝树,落叶乔木,初夏开花。人们常 用“楝花风”作为夏季的代称。 漾(yàng)微波:指水面轻轻荡起小的波 纹。

②野渡:指郊野溪头渡口。

③临水立:靠近水边站着。

④戏:玩耍,戏耍,嬉戏。 将:拿着。 饲:喂。 新鹅:小鹅。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农村初夏景色的诗。诗的大意说:夏季的微风吹起, 溪水面上轻轻荡漾起微小的波浪。郊野之外,溪水附近一片宁静。渡口上有

一条小小渡船,无人摆渡,斜横在水面上。偶尔有个行人,就自己上船渡到 对岸。儿童们站在沙滩上靠近水边的地方,手里拿着萍叶喂小鹅,逗引着小 鹅玩耍。

诗中前两句写静景,以动衬静。后两句写天真烂漫的儿童手拿萍叶逗引

小鹅玩耍的情景,虽是写动景,但更烘托出乡村生活的和平宁静的气氛。诗 人以动写静的艺术技巧很高,收到了“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暑 夜

(明)宗泐(lâ)

此夜炎蒸不可当,①开门高树月苍苍。② 天河只在南楼上,③不借人间一滴凉。④

【注释】

①炎蒸:形容天气热得厉害,使人感到像蒸笼里蒸烤那样难耐。 不可 当:这里指热得受不了。

②苍苍:青白色。这里用苍苍形容月亮的颜色,已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 彩。

③天河:银河。即人们在晴天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中由许多遥远的恒 星构成的光带。 ④一滴:一点点,形容事物极小。 凉:这里是凉爽、凉快的意思。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夜间异常闷热的情景。诗的大意说:这天夜里闷热得 厉害,简直就像被放进大蒸笼里蒸烤一般。睡不着觉,开门走到庭院,见高

高的树梢挂着一轮青白色的月亮,也给人一种闷热的感觉。天河里的水该是 凉快的吧,天河离此也并不远,只是横亘在南楼的上边,可是它怎么就不肯 借一点点凉意给人间呢! 热,是只能用感觉才能感知,要形象化的描绘出来颇不容易。这首诗用

恰当的比喻,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这种感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好像 126 置身其中一般。 冬

(明)康海

云冻欲雪未雪,①梅瘦将花未花。② 流水小桥山寺,③竹篱茅舍人家。④

【注释】

①欲雪:将要下雪,就要下雪。 未雪:还没下。

②梅瘦:形容冬天梅花只有花苞而无花叶的样子。 将花:将要开花, 就要开花。 ③山寺:建筑在山中的寺庙。

④竹篱:用竹子编织成的篱笆墙, 茅舍:用茅草之类盖的房舍,多指 乡村农民或贫穷人家的房舍。

【解析】 这是一首描绘隆冬季节景象的诗。诗用六言写成,读来别具韵味。诗的 大意说:严冬,天空布满了寒云,云也好像冰冻了一样,越积越厚,看起来

似乎立刻就要下雪,可是此时还没有下雪。不畏寒冷的梅花,虽然身体看来 瘦弱,却在与严寒抗争,枝头上的花苞正要迎着寒风开放,此时也还没有开 放。山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河中的水淙淙地流向远方,有一座如月如弓 的小桥横架在小河之上。河的对面是一带寒山,山间藏有一座古寺;山水掩 映之间,有竹篱笆围墙,有茅草小屋,说明那里有居住的人家。

诗的后面两句很有名,它是把几个入画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一幅和

谐的冬季田园风景图,与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

渔 家

(明)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①满船凉月雪模糊。② 画家不解渔家苦,③好作寒江钓雪图。④

【注释】

①呵(hē)冻:天气寒冷,用口呼气来暖和冻僵的手。 未苏:没有复 苏。这里指冻僵的手没有暖过来。

②雪模糊:指飘飞的霜雪模糊了视线。

③不解:不了解,不懂得。

④好(hào):喜好,喜欢。 寒江钓雪:寒冷的雪天在江上垂钓。古人 往往以“寒江钓雪”为题材入诗作画,以表达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天寒飞雪的环境中在江上捕鱼的诗。诗的大意说:在朔风 吹雪的寒天,撑船的手冻得僵硬,连篙竿都握不住,想呵口暖气暖一暖,可

这点暖气怎么能把冻僵的手暖得过来!寒夜里在船上劳作,一切都是冷冰冰 的,连照到船上的月光,也让人感到冰凉,而空中飘飞的霜雪,把视线都弄 得模模糊糊。画家们不了解渔民劳作的艰苦,却喜欢画那些以寒江钓雪为题 材的图画。

诗写出了严寒季节,渔民在江上捕鱼的艰苦情景,诗人对渔民表现了深

切的同情,同时指出,有些文人墨客,虽然以“寒江钓雪”为题材吟诗作画, 其实并没有渔民的感情,也不了解渔民的艰苦生活。

军中夜凉

(明))张家玉

惨淡天昏与地荒,①西风残月冷沙场。② 裹尸马革英雄事,③纵死终令汗竹香。④

【注释】

①惨淡:形容天色阴暗无光。 地荒:大地荒凉。

②冷沙场:阴森寒冷的战场。冷:这里形容环境艰苦。 沙场:战场。

③裹尸马革:战死沙场,尸体用马皮包裹。 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子 汉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革裹尸体。 英雄事:意思是英雄分内之事。

④纵:即使。 汗竹:指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要用火将竹简烘烤。 竹简水分蒸发像出汗,所以把记事的竹简叫汗竹,也叫汗青。

【解析】 这首诗写守边将士夜宿军营中的感受,写了战场的荒凉,环境的严酷, 也写了将士为了捍卫祖国,准备随时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诗的大意说:天

作者通过莺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篇三
《中考古诗词专题》

第一单元 四季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简明注释]①诗题《韩昌黎集》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②天街,皇城中的街道。③绝胜,远远超过。

[鉴赏评价]这首初春小雨的写景诗,读来清新动人,笔法细腻,耐人寻味。韩愈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精练的诗句,细致逼真地描绘了早春微雨后的长安景色。句一“润”字,非常恰当地形容了春雨下得可贵及时,对滋长万物起催发作用,也就是杜甫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句末一“酥”字,更加形象地反映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第二句用“遥看”“近看”的对比手法,捕捉住青草刚刚萌发时的特征,把初春草芽嫩绿的情景,鲜明准确地表达出来。因为稀疏幼小的青草,只有从远处看才能连成一片,比较明显。这两句因为观察人微,描绘细致真切,创造了一个蕴含无限生机、令人向往的美好的境界,而长期为人传诵。第三、四句说一年的春光中,最美好的是早春时节它完全胜过绿柳如烟笼罩京城之时的景象,十分细致而又准确地描写了长安在初春季节所呈现出的最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鉴赏评价]本诗前两句描绘春天嫩草丛生,杨柳鹅黄,桃花缤纷,李花芬芳的绚烂美景;后两句转到愁思,东风不能遣恨,春日但教添愁。由于诗人抓住了情与景的不和谐,以乐景反衬哀情,有力地表现出自己深沉的哀怨。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鉴赏评价]此诗写于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此诗开篇点明游览之地。“水面”句写诗人俯看全湖所见之景和自己对这一景象的独特感受。“水面初平”描写西湖春水涨满浩淼无际的壮阔景象,“云脚低”写云水相接茫茫一片的样子。颔联承上句“春水”,转而写春景,诗人选取了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莺、燕,并以“几处”“谁家”使景象更富情趣。颈联写春草,“渐欲”“才能”准确而传神地描绘出了春花、春草由少渐多的层次美。最后两句在前面描绘景象的基础上,直接抒情,使全诗情景结合。从构思来说,全诗写景皆从“春”人题,景象的展开又以“行”为主线,使题旨更为突出。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鉴赏评价]“即兴”,即对眼前景象有所感触,乘兴而作。

从诗中所写的景来说,“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等,表现了一个总体特征——空寂,凄凉。既是春景,却又冷凄,为什么?

宜阳在唐代是个重要地方,坐落于洛河中游,唐王朝最大的行宫之一连昌宫就建在这里,附近风景秀美。这里曾是皇室、王公贵族游赏的地方,但今天却不见了往日的繁华景象。景物的衰败使人伤感,物是人非更使人痛心。在这景象今昔的对比中,写出了时代的变迁,表现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颓败和诗人的无限感慨。这即是诗歌的“情”。

诗题为“春行”,但全诗的“行”却不露痕迹,景象转换自然巧妙,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全诗浑然一体,给人以深刻的

莺 梭 刘克庄

掷柳迁乔大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简明注释]①掷柳,在柳树间跳来跳去。迁乔,迁移到树枝上,此言鸟类冬天蛰伏在幽谷之中,春暖时又飞回树上。②交交,黄莺的呜叫声。

[鉴赏评价]诗题“莺梭”形容黄莺飞来飞去,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来回不停。三、四句想像丰富,诗意美妙,既写景,又抒情,把自己对春光的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全诗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赞叹和无限爱惜的感情。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鉴赏评价]《大林寺桃花》作于元和十二年初夏,当时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全诗只有四句,从内容到语言似乎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只不过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象,做了一番叙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则会品味出其中独特的情趣和深远的意境。

诗中一、二句的“芳菲尽”和“始盛开”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三、四句着力抒情,由“无觅处”的惆怅、怨恨到“此中来”的与春重逢的喜悦,表露出诗人对春色永驻人间的希冀和向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归”“转”等字把春光写得有知有识,能藏能转,颇富情趣。游大林寺 周敦

三月山房暖,林花互照明。

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

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

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

[鉴赏评价]周敦颐的这首《游大林寺》诗可与白居易的诗歌对比赏渎。此诗开篇点明时令,一个“明”字,从视觉角度描绘大林寺“林”“花”的景象和给人的感受。在写作上,此诗从多角度描写了大林寺,以“路盘”“人在”突出了山高的特点,以有色有声的“水”和“禽”突出了大林寺环境清新淡雅,以“天风”“身轻”突出了诗人在仙境般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评价]诗的前两句既写出了夏日的景象特点,又给人以幽静的感受。三、四句由静到动,精妙传神,细致而真切地传达出蔷薇飘香、怡然心醉的感受。

全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语言流畅丰富而又自然真切。

终南望馀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鉴赏评价]此诗本为应试之作,按当时要求应试诗应写为六韵十二句的一首五言排律。但祖咏写了两韵四句就交卷了,“或诘之,曰:‘意尽。’”正是由于他不顾考试的要求,忠实于艺术表现手法,留给了后人一首绝唱。

诗题是“终南望馀雪”,终南山在长安南面,只能见其阴面,一个“秀”字则赋予终南山以灵蕴。既是望“馀雪”,则“浮云端”更为确切。“林表明霁色”写正当太阳偏西,山岭的余雪与日光相辉映显出一片光亮的景象。阳光一般给人温暖的感觉,可此时,长安城中却因时值日暮,且雪后初晴,而显“寒”。这既是实写,同时也反映出雪后的余寒,扣诗题“馀雪”。

诗歌语言明丽,充满灵秀之气,读来回味无穷。

第二单元 民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鉴赏评价)元日,农历每月初一,此指正月初一。屠苏,酒名,用屠苏草浸过的酒。瞳瞳,太阳初出,由暗转明。桃符,古时风俗,每到春节,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悬挂门上,据说能避邪驱鬼,每年一换,称为换桃符。

这是王安石推行新法期间写下的一首诗。诗人巧妙地借春节时新桃换旧符的景象,反映了他政治上除旧布新的意愿和决心,表现了他当政初期的喜悦心情。这首诗写景自然,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鉴赏评价]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点“清明”,并描绘了清明时的典型景象及行人的感受。清明应是外出踏青或扫墓的日子,而行人却不得不冒雨赶路。“雨纷纷”既是写景,又暗写行人的离愁别绪。大概也因“欲断魂”吧,这才想以酒浇愁,于是就有了“问酒家”。而更妙的是“牧童遥指”,这一指,给人以方向,给人以精神,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诗歌以平易的言语典型地表现了清明时节在外行旅之人的一种思绪和愿望,是一幅绝好的风俗画。

小 至* 杜 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①,吹葭②六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简明注释]①小至,冬至前一天,也称小冬日。②弱线,丝线。这句指:冬至以后白天渐渐变长,还得再添一根线继续绣下去。③葭,葭莩,芦苇内的薄膜。璃,玉管。古时人们为了预测节气,把十二乐律的玉管放在木架上,把芦苇茎内薄膜烧成灰,塞入玉律管内,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当节气变化时,相应律管内的芦灰会自动飞出,就能知道是哪一个节气。④容,容颜。岸容,河岸的容貌,指水边景象。这句说:河岸边显现出柳枝迎着腊冬将悄然萌发的景色。⑤山意,山中的意态。冲寒,冲掉寒气。这句说:冬至过了,山色看起来像要冲掉寒气而让梅花绽放。⑥云物,云烟景物。不殊,没有什么两样。这句说:我虽然身在异乡,但自然界的景物并没有什么两样。⑦覆,倾。指且尽杯酒,不要辜负眼前佳景。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于夔州。诗意含蓄,借景寓情,寄托了杜甫心中某种新的希望。

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真切细致,诗意浓郁,为第四联的抒情达意做了很好的铺垫。冬至时气候变化,阳气逐渐回升,白天增长,故说刺绣添线。河边柳树萌发,山中梅花冲寒欲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蓬勃景象,自然界中新的生机当然透露出作者心中新的憧憬。最后由近及远,由眼前景物勾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诗人以一种乐观心情说虽然身在异国,但景物没有两样,还是举杯欢饮,来迎接一个美好的景象吧!这种愉快心情,都是从新的生机中引发出来的。

社 日① 王 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杜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简明注释]①社日,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秋社。社日,人们聚在一起,先祭神,后饮酒。②豚栅,关小猪的猪圈。③鸡栖,鸡舍。

[鉴赏评价)这首诗描写了江南农村社日(秋社)的景象。“稻粱肥”写丰收,也点出秋天。“对掩扉”以门关写人尽去,这就从侧面写出了社日的的热闹情形,也自然为下文的“家家扶得醉人归”留下了伏笔。

这首诗善于选取特写镜头,一句一景象,真切感人语言清新自然,却又富有情趣,让人回味无穷。

七 夕① 杨 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②,不道人间巧已多

[简明注释)①七夕,节日名,农历七月七日晚上为七夕,据说,这天晚上织女与牛郎在天河相会。②乞巧,旧时风峪,妇女在七夕时摆上瓜果,或结起彩楼,对月穿针引线,以期向织女乞讨智巧。

[鉴赏评价]诗的大意是说,每年七夕,妇女都要向织女“乞巧”,却不知道人世间的“巧”已经太多了。这首诗是以写“乞巧”而借题发挥,诉说人世间充满了尔虞我诈、投机取巧,“巧”已是太多了,用不着织女来给人们做示范。诗中的“巧”字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鉴赏评价]这首诗作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中秋时,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恰好他的弟弟苏辙与他同在彭城,两人共同赏月。诗的前两句描绘月光的皎洁和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的景象,“转玉盘”比喻生动而形象。“此生此夜不长好”含义十分深刻,一语写出了说不尽的人生体验。苏轼经常贬官在

外,仕途奔波,很少有机会与亲人团聚赏月,而今年却正好与弟弟在一起,因而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慨叹,又包含了对今夜团圆的欣慰,还引出了对今后命运的关注,这既自然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明月明年何处看”的长叹。此最后两句言简意赅,诗味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联系身世,寄托感慨。

中 秋* 李 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简明注释]①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正在秋季当中,故称“平分秋色”。

[鉴赏评价]诗题为“中秋”,实则描写中秋之月。首联意为:月亮像一面圆镜悬挂在空中,太空中寂静无一点声音。颔联写一轮满月在空中运行,映照千里。因为空中有云,云在不断飘动,远看好像月亮和云在一起行走,故云“云衢长伴”。颈联意为,中秋时月明如水,月面空明,月中玉兔好像要从月弦处落下一样,月宫蟾蜍(食月的蛤蟆)也休想在这时出现。诗人奇想妙思,从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生发开去,进一步烘托出中秋月的景象,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最后一联承前神话传说的意境,把自己融人月中——诗人想像,等到银河清澈时约个同伴,一同乘灵槎去天河一游。

这首诗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了中秋明月之美,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

第三单元 山川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明注释]①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②岱宗,指泰山,“岱”为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③会当,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

[鉴赏评价]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歌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情景。“夫如何”意为到底怎么样呢?“齐鲁青未了”,则是对前句的回答。它不直说泰山有多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句中的“造化”指自然,“神秀”是说泰山神奇秀丽。颈联意思是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使人有云气荡涤心胸的感觉;因长时间目不

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会当”是唐人口语,意为“一定要”,这一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表现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此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也是全诗主题的点睛之笔。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从这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酒落出重云。

日照红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鉴赏评价]这首诗写从湖口远观庐山瀑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日照飞瀑图。与这首诗齐名的便是李白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的名作《望庐山瀑布》。

诗的首联描写瀑布从庐山上滚滚而下的情景:瀑布在日光的映照下放射出红色的光辉,紫色的云气缭绕在半山腰。颔联具体描写瀑布落下的情势,庐山脚下杂树丛生,飞流落下处则白云弥漫。这一上一下态势的描绘自然对瀑布的气势是一个有力的衬托。颈联主要描写瀑布给人的独特感受,日光映照下的瀑布如同天空出现的彩虹,瀑布奔流的声响就好像风雨大作。尾联“灵山多秀色”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山水一体,空灵秀美,使人对此瀑布的感受又上了一个层级。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水棹歌还。

[简明注释]①万山,在湖北襄阳西北,滨汉江,万山潭指山旁江水深曲的地方。②传说郑交甫曾游万山,遇到两位美丽的神女,郑交甫想要得到神女的玉佩。神女解下后交给他。一会儿,神女杳无踪迹,玉佩也早巳不见。

[鉴赏评价]这首诗通过描写万山潭景象来表现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情,很有意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85302.html

    上一篇:仿写句

    下一篇:四年级改比喻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