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五年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篇一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0、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1、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2、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6、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数量关系式:
(1)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3)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5)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6)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7)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8)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9)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4、公式: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 变式:长=周长÷2-宽; 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3)平行四边形:
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4)三角形:
面积=底×高÷2 变式:底=面积×2÷高; 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5)梯形
面积=(上底+下底)×高÷2 变式:上底=面积×2÷高-下底,
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字母公式: S=(a+b)h÷2
25、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6、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7、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剪拼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
0 5 4 0 0 1
前2位表示省 第3位表 第4位 最后2位 (直辖市、自治区) 示邮区 表示县(市) 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码: 18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 邢台市 邢台县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篇二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人教版)》
2013—2014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学科工作总结
XXXX小学教师:xxx
这个学期由我担任五年级(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并以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现总结本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以便今后的教学方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学科成绩简析。
本学期期末考试五(1)有学生 46人,参考人数 46 人,实考人数 46人,及格人数屈指可数,很多简单的题目在复习阶段都有加强练习,但还是考得不理想。
二、取得的经验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督促好学生完成作业。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熟悉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水平: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差生的转化上,对差生努力做到以讲解基础为主,关键是要让他能够学到基本的知识。
3、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通过学科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三、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自觉性比较差,上课不专心,纪律差。
2.学困生多,教学时间少,辅导成效不明显。
3.有一部分学生基础差,上课听不懂。
4.部分同学懒惰,不按时完成作业,特别是临近期末。
5.有些学生做题不细心,考试丢分严重。
四、改进措施
1.严格把关,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解。
2.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后进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上课认真。
3. 注重培养尖子生,照顾好基础较差的学生。注重抓两头带中间。
5.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8.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篇三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
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1、(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23、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公式:C=(a+b)×2
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公式: S=a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
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知道就行。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3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0 5 4 0 0 1
前3位表示邮区
前4位表示县(市)
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
35、身份证码: 18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 邢台市 邢台县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篇四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一、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法计算法则:
①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或个位)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2)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时,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时,积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也扩大(缩小)多少倍。
(3)四舍五入后的数字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数4.7 “四舍五入”前的最大两位小数是4.74,最小是4.65
(4)简便运算: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5×4=100,125×8=1000
(5)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连乘,连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小数的除法
(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③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2)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
一看---看除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的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被除数扩大(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扩大(缩小)多少倍。 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多少倍,商缩小(扩大)多少倍。
(4)商的近似数
小数除法所得的商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商的近似数。
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5)循环小数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像5.3333„和7.14545„都是循环小数。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5.3333„的循环节是3。
简便记法5.3333„可以记做--- 7.14545„可以记做---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0.9375是一个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0.2142854142857„就是一个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6)解决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数,用(去尾法,进一法) 例如:装水或装油等用进一法,做衣服,包装礼盒用去尾法。
7、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主要是看它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大于5还是等于5。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把尾数都舍去。如果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比5大,把尾数省略后向前一位进一。 ⑵进一法:在实际问题中,有时把一个数的尾数省略后,不管位数最高位商的数是几,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如:把400千克粮食装进麻袋,如果每条麻袋只能装75千克,至少需要几条麻袋?因为400÷75=5.33„„就是说,400千克粮食装5条麻袋还余25千克,这25千克还需要用一条麻袋来装,所以一共需要6条麻袋。即:400÷75=5.33„„≈6(条)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⑶去尾法:在实际问题中,有时把一个数的尾数省略后,不管位数最高位商的数是几,都不需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如:把200张纸订成每本12张的本子,可以订成多少本?因为200÷16=16.66„„,就是说,22张纸订成16本还余8章,根据题里的要求,12张纸才能订成一本,余下的8张纸不能订成有12张纸有本子,所以一共只能订成16本。即:200÷16=16.66„„≈16(本)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三、简易方程
(1)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公式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在含有字母的是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前面例如:4×a=4a
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s=ab 长方形的周长c=2(a+b)
正方形的面积s=a²(读作a的平方,a²=a×a) 正方形的周长c=4a
(2)用字母表示单位
长度单位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km² 平方米m² 平方分米dm² 平方厘米 cm² 平方毫米mm²
质量单位 吨t 千克kg 克g
(3)解简易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x=6是方程4+x=10的解。 方程的基本性质:①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②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性质: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
解方程 4x=3×9 3x-6=18 2(2.8+x)=10.4
19x-3x=32.16
解决问题:步骤:①分析,列数量关系;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常用数量关系: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 成年男子的标准体重=身高-105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单价×数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四、多边形的面积
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a=S÷h h=S÷a ②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公式: S=ah÷2 a=2S÷h h=2S÷a ③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h=2S÷(a+b) a=2S÷h-b b=2S÷h-a
④组合图形的面积
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但周长和形状不一定相同。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条直角边长度乘积的一半. 同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相等。 在两条平行线间可以画出无数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面积单位换算 1m²=100dm²=10000cm² 1公顷=10000m²
1km²=100公顷=1000000m² 1dm²=100cm²=10000mm² 1cm²
=100mm²
把一个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高变短了,面积变小了。
五、统计与可能性
中位数的求法: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列,当数据个数是单数是最中间的数就是中位数;当数据个数是双数时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两数相加÷2)就是中位数;
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有时(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或者偏小的数时)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密铺:圆形,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拼接点处各角度数和为360°
六、数学广角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用数字编码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序、好统计、不重复
2.拨打长途电话都要先拨区号:北京市010 天津市020 甘肃省 兰州市0931
3.车牌号码:甘A 53439 是甘肃省兰州市的车 (甘 表示车辆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字母A表示车辆所在的城市)
4.邮政编码的含义:
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三位代表邮区,
第四位代表所在邮区的县(市)
最后两位数代表投递区。如:73 0 2 07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篇五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个人精心总结的)》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6×5表示5个3.6的和是多少或者3.6的5倍是多少。
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2.6×0.4就是求2.4的十分之四是多少。8.5×3.4就是求8.5的3.4倍是多少。
2、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也就是末位要对齐),再看因数中一共有
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再点小数点;小数末尾有0的要去掉。
3、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即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
法,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 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
要添0再除。
(2)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先要变整数,按照“三步走” ~ 一看二移三再算。
一看: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小数点: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一看几位就移几位);当被除数的位数不
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三再算: 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取近似数的方法:
(1)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2) 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3)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
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5、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
如:1.2, 0.354, 3.7312.
6、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
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知识点
1、用字母表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3)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4)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 )× c = a× (b×c )
(5)乘法分配律:①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
再把积相加。(a+b)×c=a×c+b×c
②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
再把积相减。 (a-b)×c=a×c-b×c
( 乘法分配律: (a ± b)×c=a×c ± b×c )
(1(2(1) 25 × 7.1 × 0.4 (2) 12.5 × 32 (3) 13.1 × 101
= (25 × 0.4 )× 7.1 = 12.5 ×(4 × 8) = 13.1 × (100+1)
= 10 × 7.1 = (12.5×8)× 4 = 13.1×100+13.1×1
= 71 = 100×4 = 131+13.1
= 400 =144.1
(4)13.1 × 101—13.1 (5)13.1 × 9.9 (6)17.9×9.21—7.9×9.21
= 13.1 × (101—1) = 13.1 × (10—0.1) = 9.21 ×(17.9—7.9)
= 13.1 × 100 = 13.1 × 10—13.1 × 0.1 = 9.21 × 10
= 1310 = 131—1.31 = 92.1
= 129.69
(7)3.9 × 8.5 + 6.1× 8.5 (8)0.125 ×(10+0.8) (9) 132 ÷ 12.5 ÷ 0.8
= (3.9 + 6.1)× 8.5 = 0.125×10+ 0.125×0.8 = 132 ÷(12.5×0.8)
= 10 × 8.5 = 1.25 + 0.1 = 132 ÷ 10
= 85 = 1.35 = 13.2
2、 字母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但是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如 a×b = ab , 3×a = 3a
3、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C = 2( a + b )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 = ab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C = 4a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 = a 2
4、 a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 2
,,,如:00, 11 24, 39, 416 525 636,
2a表示:两个a相加,或者是2乘a。
5、①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②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③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6、常用的数量关系:
(1)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 速度
(2 ) 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总价÷数量 数量=总价÷ 单价
(3) 总产量=单产量 × 数量 单产量= 总产量÷ 数量 数量= 总产量÷ 单价
(4)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 ÷ 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5) 大数-小数 = 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 = 小数 小数 + 相差数 = 大数
(6) 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几倍量÷倍数=一倍量 几倍量÷一倍量=倍数
(7) 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减数=被减数-差
(8)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9)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10) 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7、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 表示;
(2) 分析并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4) 检验答案,写“答”。
通常设要求的量为 x ,但是如果要求的问题有两个, 如 „和„分别(各有)多少? 2222222
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一般会出现: „是„的„倍 , 看清楚: “是谁的几倍”,就假设谁为 x 。
例如:果园里一个有苹果树和梨树180课,苹果树的棵树是梨树的2倍。苹果树和梨树分别有多少棵? 解:设梨树有x 棵,那么苹果树有2x 棵。
x + 2x = 180
(1+2)x = 180 3 x = 180
x = 180 ÷ 3
x = 60 答:苹果树有120棵,梨树有60棵。
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知识点
1、 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 S = 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 2(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 4a 或者C= a×4
3、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S= ah
4、 三角形面积=底× 高÷2 字母公式:S= ah÷2
5、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 (a+b) h ÷ 2
6、 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 ÷2
7、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把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再求这些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例1: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底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解:设它的底是x 厘米。
5x ÷ 2 = 20
5x = 20 × 2
5x = 40
x = 40 ÷ 5
x = 8
答:它的底是8厘米。 例2: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2厘米,下底是18厘米,它的面积是135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解:设这个梯形的高是x厘米。
(12+18)x ÷ 2 = 13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篇六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1.5×3表示求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或1.5的3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
@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或求1.5的1.8倍是多少)。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按整数算出积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也就是把小数化简;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⑴四舍五入法; ⑵进一法; 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跟整数是一样的。
7、运算定律和性质:
@ 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 减法:
a-b-c=a-(b+c)
a-(b+c)=a-b-c
@ 乘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 除法:
a÷b÷c=a÷(b×c)
a÷(b×c) =a÷b÷c
第二单元 位 置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 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2)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2、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
6.3232„„的循环节是32.
7、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四单元可能性
1、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可能
可能性不可能(确定)
一定
2、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
大数量多
小数量少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注: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 读作a的平方。
注: 2a表示a+a ; a表示a×a
2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篇七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概念总结》
龙坪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3.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4.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越乘越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越乘越小)
5.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1. 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 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0再继续除。
3. 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1;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1。
4.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数位不够的要添0补足。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5. 计算小数除法时要注意:(1)先看空间够不够;(2)数位一定要空开;(3)计算之前先检查;(4)不够除时要补0。
6. 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越除越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越除越大)
7. A除以B=A÷B;A除B=B÷A;A去除B=B÷A;A被B除=A÷B。
8.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9.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10.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11. 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循环点。循环点最多只点两个。
12. 取近似数有三种方法:(1)四舍五入法;(2)去尾法;(3)进一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记做“· ”,也可以省略不写,这时数字因数要写在字母因数的前面。
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长=2(a+b)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长=ab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正=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正=a2
3.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4.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5. 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6.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7.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8.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9. 三个或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或5倍。
10.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等,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
3.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平=ah
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a平=S÷h
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h平=S÷a
4.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三=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a三=S×2÷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h三=S×2÷a
5.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梯=(a+b)h÷2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h梯=S×2÷(a+b)
上底+下底=面积×2÷高 a+b=S×2÷h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a梯 =S×2÷h-b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b梯 =S×2÷h-a
6.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底+斜边)×2
上一篇:云是鱼肚白的,渐渐越来越白
下一篇:五年级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