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千篇一律的造句篇一
《造句》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对词语的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在指导造句时更要多下一番功夫。
一、理解词意
运用的前提是理解。因此,首先要重视词义教学。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准确,把使用范围交代明白。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采取多种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如,利用实物、挂图和电教手段,借助动作和表情口头描述词语所表达的客观事物、现象。有些词语往往很难下确切的定义,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以词解词。怎么办?多听,多看。词语见多了,听多了,自能凭着语感理解它,运用它。再说,有些词语的使用、搭配,带有习惯性,也只有多听多看(包括运用),才会逐步明了。在这方面,笔者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老师在讲话时有意识地反复变换句式和内容,并且使用学生刚刚学过的、特别是要求用来造句的词语,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它的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如学了“榜样”一词后,我有意识地利用晨会、周会,向学生讲这样的话:雷锋叔叔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榜样就在我们的周围,××同学刻苦学习,××同学爱劳动,××同学助人为乐,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中队长、小队长要处处带头,为大家做个榜样……当学生用“榜样”造句时,不但不感到困难,而且能造出各种句式的句子。这种办法是“耳濡”。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耳朵听来的信息,不需经过左脑的加工处理,就可以进入右脑贮存起来,因而比单纯用视觉获得的信息记得快,记得长久。二是“目染”——扩大阅读量,号召学生多读书报。阅读不但能加深对学过的词语的理解,而且能获取表达(包括造句)的素材。这就是阅读面广的小朋友造句不困难的原因所在。老师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课外”功夫的训练。
二、创造必要的条件
和作文一样,造句也必须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不同的是造句要用指定的词语正确地反映事物,这对儿童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设法为儿童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笔者主要采取三种方法:
1.结合造句创设情境,提供表达素材。有些词语学生不会用,并不是不理解,而是头脑里没有适合表达的客观事物,可引导学生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动作造句。如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造句时,我是这样做的:①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锄禾》,全班同学认真听,然后用“流利”口头造句,评价背诵的情况;②让学生观察教师用草体书写“高山流水”四个字,然后用“流利”口头造句。由于从侧面提供了造句的素材,学生发言踊跃,所造句子内容丰富。
此外,还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造句。如指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时,我出示了一幅一家人看电视的挂图,让小学生观察后造句。也可以由教师口述一种情境让学生造句。指导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时,除了看图外,我还口头描述了这样一种情境:一天,唐僧要孙悟空坐下来念经,可孙悟空好动,这时唐僧说了一句批评孙悟空的话,他的话里也有“安安静静”这个词,想想唐僧说的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2.提供线索,帮助造句。有些词语使用范围很广,有的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这就需要多角度引导,提供线索帮助造句。
如“管理”一词,负责某项工作可以用“管理”;保管和料理某一事物可以用管理;照管并约束人或动物也可以用管理。这就需要多渠道引导。例如,我先在黑板上写了“卫生委员、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计、经理、交通民警”等词语,让学生想想担任这些职务的人是干什么
的,然后就他们各自承担的工作,用“管理”说一句话。“出色”一词在《精彩的马戏》里是充当补语的——“山羊走钢丝表演得也很出色”。这个词也可以充当定语和状语。为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它,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句子,让学生想想“出色”一词可以加在这些句子的什么地方:
(1)山羊的表演把大家吸引住了。
(2)马季是一位相声演员。
(3)解放军战士完成了任务。
接着,要求学生就我校一位同学参加电子琴比赛载誉归来一事,用上“出色”说一句话。因为有了上边训练的基础,开拓了思路,学生能造出几个形式不同的句子。
为指导好学生造句,备课时,我首先弄清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弄清词在句子里可以充当什么成分,然后用这个词造多种形式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词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训练形式和程序。
3.提供范例,模仿造句。模仿是创造的先导,模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指导学生用“一边……一边……”造句时,采用模仿填空的方法,形式如下:
例:点播机一边开沟、施肥,一边播种、盖土。
(1)音乐老师一边______,一边唱歌。
(2)大雁一边______,一边_______。
(3)________ 一边_______,一边________。
三、把句子写具体
低年级学生造句常出现模式化,如用“辛苦”造句,甲说:“妈妈很辛苦。”乙就说:“爸爸很辛苦。”丙则说:“老师很辛苦。”从语法角度讲,这些句子都没有毛病,但从训练目的看,意义不大。我在此基础上作这样的引导:谁能把“妈妈很辛苦”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再加点内容?学生思路打开了,有的说:“妈妈很辛苦,下班回家还要做饭。”我又进一步启发:“谁能把„辛苦‟放在句子后面?”学生又造出了这样的句子:“妈妈上班干活,下班还要做家务,多么辛苦啊!”“关心”一词学生虽容易理解,但造出的句子也会千篇一律。指导时,我出示了一幅图(第三册《家访》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后造句。一位同学说:“老师很关心小芳。”一位同学说:“老师很关心小芳的学习。”不出所料,学生造的句子很笼统。我提示:“老师是怎么关心小芳学习的,能说具体一点吗。”学生说:“老师关心小芳的学习,晚上到小芳家里给她补课。”我进一步启发:“老师来到小芳家会说什么,能不能用„关心‟来说明老师说话的语气。”学生说:“老师来到小芳家,关心地问:„小芳,你这两天学习退步了,是身体不好吗?‟”继而我又启发:“老师走时,谁能在小芳向老师告别的话里用上„关心‟?”学生又造出了这样的句子:“老师要走了,小芳感动地说:„谢谢老师的关心!‟”就这样,通过观察一幅图,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造出了好几个内容不同而又具体的句子。
二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造句
李海雅
二年级语文教学经常要求学生造句子。造句是重要的语言训练方式,
这种训练对提高孩子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作用。怎样进行二年级的句子训练?
一、朗读理解课文。
二年级学生已有拼音基础知识,且课文都有注音,先让学生小声试读,然后朗读。通过朗读逐步理解课文。
二、理解回答。
请同学们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这对于巩固句子概念,建立自然段概念有好处。接下来再思考每句话是什么意思。“美术课上,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要画上树、房子和小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先找这句话写的是“谁”,再看写“谁”在“干什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师教同学们画风景。理解并表达出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是缩句的训练。训练学生抓住句子的主干,构建句子的概念。
三、抄写与听写。
听写有训练学生写字、记忆的作用,尤其是按标点符号停顿来念,让学生听写,并写出标点符号,这种训练对学生理解、记忆句子更有好处。听写和朗读是“逆运算”,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可是这种简便易行的训练手段竟让问问答答给挤没了。课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都要进行听写练习。
四、造句。
除了一年级那些造句形式,二年级还可以用一个词让学生分别造叙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如用“互相”组词造句:“我们同学要互相帮助。”“我们不是一班的同学就不应该互相帮助吗?”“这次劳动成绩这么大,真是互相帮助的结果呀!”
还可以把要用的词写在说话的内容里。如“王老师告诉我们:„大扫除时,同学们互相照顾点。‟”还可以先组词,练习词语搭配,如互相追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比赛,互相谈论……然而再用词组造句。然后,还可以进一步补充词语,把句子写得更具体。如(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
千篇一律的造句篇二
《造句该这样训练好》
造句该这样训练好
胡莉英
近来,听了几堂公开课,参加了几次研讨会,对一个问题的争议引起了我的深思。
某青年教师执教《麻雀》一课,在指导“搏斗”一词造句时,设计了一些练习题。但这些题目都是围绕《麻雀》一课设计的,并没有让学生拓展训练,有评课者认为这样的造句练习不到位,学生的造句将千篇一律。又有某青年教师执教《跳水》一文,指导“不然”一词造句,设计了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又设计了课外的练习题,最后放手让学生造句子。有评课者认为这样打乱了分析课文的思路,与课堂气氛格格不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到底孰是孰非?笔者偏向于后者,认为训练时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叶老的观点:执教者不要被教材所左右,掌握教材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材内容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显然,前者没有打开思路,虽有一系列的指导,但形成的是夹生饭;而后者没有拘泥于课文内容,从学习词语到运用词语,一气呵成,达到了教学目的。
笔者认为,课堂上造句训练不但要练说,还要练写。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赫然写着“学习用××造句”,那么,何不在具体实践中,腾出三分钟让学生当堂写下来,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完成教学目的呢?
看来,要把教学重点从理解内容转移到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来,是教学观念的根本改变,需要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对具体细节多加讨论、研究。
(发表于1997年《太仓教育通讯》)
千篇一律的造句篇三
《五年级综合语文 第一章》
第一章 我爱阅读
第一课 窃读记
我来说主题。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一放学会后急匆匆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的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的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一、生字
转( ) ( ) 种( ) ( ) 藏( ) ( ) ( ) ( ) ( ) ( ) ( ) ( ) 咽( ) ( ) 的( ) ( ) 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词义并造句。
贪婪:贪心而不知满足。造句: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造句:
依依不舍:舍不得离开。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 造句:
倾盆大雨:雨大得像盆里的水往下倒。 造句:
知趣:知道进退,不热人讨厌。 造句:
光顾:敬辞,一般指客人来到。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担忧( ) 急切( ) 贪婪( ) 惧怕( ) 适宜( ) 隐藏( ) 鼓励( ) 轻松( ) 五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切( )贪婪( ) 惧怕( ) 喜欢( ) 轻松( ) 暂时( ) 隐藏( )
六、形近字组词
辘( )檐( )腋( )撑( ) 漉( )詹( )液( )掌( )
第二课 ※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我来说主题。 本文以对话的形式,有条理的记叙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著名学者季羡林的谈话过程,表达了季老师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人格魅力和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爱之情。 一、生字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传( ) ( ) 绿( ) ( ) 背( ) ( ) ( ) ( ) ( ) ( ) ( ) ( ) 济( ) ( ) 盛( ) ( ) 倒( ) ( )
( ) ( ) ( ) ( ) ( ) ( ) 三、词义和造句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造句: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造句: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一百零八个好汉。 造句:
偏科:在学习过程中偏重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 造句: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随便( ) 喜欢( ) 主张 ( ) 困难( ) 起码( ) 鼓励 ( )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随便( ) 可靠( ) 培养( ) 起码( ) 鼓励 ( )
季羡林爷爷说的三贯通是 中习惯痛。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第三课 走遍天下书为侣
我来说主题
本文作者以独自环绕世界旅行,只能选择带一样东西娱乐的假设开始,引出了“以书为侣”的观点。进而表明反复读一本书如老友重逢、每日回家、故地重游,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惊喜,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挚爱以及用自己的读书方式将书精读的独特见解。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供( ) ( ) 似( ) ( ) ( ) ( ) ( ) ( ) 角( ) ( ) 处( ) ( ) ( ) ( ) ( ) ( ) 三、词义和造句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 造句:
周游世界:环绕世界旅行。 造句:
背诵: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造句:
角落:两堵墙或者类似墙的东西相接触的凹角。 造句:
品味:仔细体会。造句: 欣赏:观看,欣赏。 造句:
忽略:疏忽,没有注意到。 造句:
故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造句: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 ) 注意( ) 继续( ) 忽略( ) 优柔寡断( )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环绕( ) 熟悉( ) 思考( ) 品味( ) 欣赏( ) 忽略( )
第四课*我的“长生界”
我来说主题
本文通过满含深情的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一、生字
二、
多音字注音组词
禁( ) ( ) 奔( ) ( ) ( ) ( ) ( ) ( ) 撒( ) ( ) 分( ) ( ) ( ) ( ) ( ) ( ) 似( ) ( ) 差( ) ( ) ( ) ( ) ( ) ( ) 三、词义和造句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彩,满溢的光彩。形容光彩艳丽。 造句:
一阕:量词,一首。造句:
饱览:尽情地看。造句:
津津有味:特别有兴趣,也指特别有滋味。 造句:
如醉如痴:指对人对事物过于沉迷或陶醉而不能自拔,神志恍惚。 造句:
浮想联翩:许多漂浮不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造句: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 造句:
掠过:轻轻地擦过或拂过。造句:
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造句:
悲欢离合: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造句:
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放心不下。 造句: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或愿望非常强烈、迫切。 造句:
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明白。造句: 驳杂:混杂不纯。造句:
黯然伤神: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造句:
千篇一律:造句:
独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造句: 大显身手:充分显示本领和才能。造句:
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情合理,心里很坦然。 造句:
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造句: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亲切( ) 愉悦( ) 悲惨( ) 苦恼(赞誉( ) 模仿( )囫囵吞枣( ) 皎洁(二、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亲切( ) 愉悦( ) 跳跃( ) 遭遇(悲惨( ) 津津有味( ) 领悟( ) 赞誉(
) ) ) )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千篇一律的造句篇四
《改句子造句子仿句子》
1、 按要求写句子。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缩句)
缩句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很多人都写成了“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需多
练习,多讲解。
2、 选字填空。
带 戴
爱( ) ( )领 ( )红领巾 皮( )
学生对“爱戴”一词不甚了解,很多人选错。
3、 造句。
引人注目——
使劲——
学生在写句子时错误百出,或运用不当,或有错别字等等。需平时多说多练。
4、 读一读,填一填。
通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草地的颜色和蒲公英有关。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 ,
可以 。当 时,草地 ;当 时,草地。
学生添字漏字的情况较多。
5、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1)啊, 这么美, !
(2)啊, 这么深, !
(3)啊, 这么清, !
学生受思维限制,写出来的话要么前言不搭后语,要么千篇一律。错误率很高。
6、 照样子写词语。
红艳艳
白发苍苍
干干净净
部分学生出现错别字,尤其是“白发苍苍”ABCC式的词出错的较多。
7、 读一读,写一写。
(1)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里体会到 。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有的是懂意思但不会表达。写出来的答案较简单。
8、 我的发现。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一定会飞回来!”小男孩肯定地说。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我想选一种形式学一学。
学生对提示语在中的形式掌握不好。
9、 找一找,写一写。
课文中有许多描写心情的词语: 、 、 、 等。 我还知道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 、 、 、 、 。
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较隐蔽,有的是表情词,因此需要老师点拨。
10、 照样子填一填。
黄 金黄 杏黄 橙黄 鹅黄
白 ( ) ( ) ( )
紫 ( ) ( ) ( )
灰 ( ) ( ) ( )
学生平时的积累太少,他们只会用“深”、“浅”来形容。
11、 你知道别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接着往下写。
(小蚂蚁) ( ) ( ) 学生课外知识缺乏,很多人都重复书上的内容。
12、 照样子写句子。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
渣和谷粒。
用加点的三个词说说你喜欢做的事情。
学生写的句子容易前言不搭后语。
13、 照样子写词语。
千呼万唤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一紧一松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 一( )一( )
学生写的时候乱写一气,不考虑可用不可用。
14、 照样子写词语。
暗红
金黄色
苹果绿
学生对于样子的结构没理解透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
15、 发挥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柔软的柳枝像 。
红红的桃花像 。
草丛里的蘑菇像 。
“红红的桃花”作比学生觉得很困难。
16、 找出下列每组中与众不同的词语。
(1)橘子 李子 荔枝 芒果 水果 ( )
(2)蜜蜂 蚂蚁 大雁 蜻蜓 蝴蝶 ( )
(3)梨花 礼花 桃花 菊花 水仙 ( )
第二题中选“蚂蚁”的同学很多,应该是“大雁”,因为它是鸟类。
17、 春天,万物苏醒,我也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
小草
桃花
柳枝
燕子
溪水
青蛙
学生写出来的往往没用上拟人的手法,太平淡。
18、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
照有着密切的关系。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
19、 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
“玩出了大名堂”是指 。 学生填得不全面,也有很多人填错。
20、蜜蜂靠的不是,而是的本能。
不是 。
学生在仿写句子时要么一味地模仿,要么毫无意义。
21、写近义词。
证实( ) 推测( ) 准确无误( )
大概( ) 包括( ) 确确实实( )
“准确无误、确确实实”这两个词学生找不出好的近义词。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这个句子改写起来有难度,故错误率很高。
23、照样子写词语。
始终 是非
摇晃 温暖 学生找不到词语的规律,出错的很多。
2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 ,飘哇飘哇,邮来了 这火红的枫树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 。”
学生在积累诗句方面还比较欠缺。
25、填一填,读一读。
学无( )( ) 风 ( )露( ) ( ) ( )渊博 风尘( )( ) 毫无( )( ) ( )( )兼优
前几个词书上出现过,最后一个学生因缺乏积淀,就不会填。
26、读读写写。
第一类:一二相反
第二类:二四相反
第三类:一三相反
学生积累的词语太少,需老师提供词语给他们。
27、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 )的景色。
2、《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 )的湖光山色。
学生对诗的意境不会正确地表达而出错。
28、读句子,按要求填空。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绿色的海洋”指( ),说明( )。
省略号的用法第一次出现,需老师具体讲解。
千篇一律的造句篇五
《造句的小窍门》
造句的小窍门
造句是大家经常要做的作业,怎样才能把句造好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 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二.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俯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在站在山顶俯瞰城市风光。”因为“俯瞰”就是有从上往下看的意思。
三. 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说笑嬉闹,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四. 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遵守社会公德是光荣的,不遵守社会功德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遵守社会公德是一种美德。
五. 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好
像”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六. 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七. 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此外还要同学们平时善于观察,积累造句素材,写完造句后要反复朗读和检查几遍,看是否有错漏字,标点是否正确,养成自我检查和提高的好习惯。最后提醒同学们造句要自己脑筋,不要抄书上或词典上现成的句子,那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千篇一律的造句篇六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大连电子学校、大连女子职业中专 李宏伟 井绪伟
【教学目标】
1.着重理解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习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
3.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中心,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
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
四、学生自读,讨论
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4.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五、随堂练习:
1.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试试用这些词语造句。
散漫杂乱 层出不穷 万变不离其宗 悠然自得 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 左睇右盼 荒谬绝伦 欲扬先抑 杂乱无章
2.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左睇(dì)右盼 鳟(zūn)鱼 前瞻(zhān)后顾
廊庑(wǔ) 散(sǎn)漫零乱 水波涓(juān)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二、分组讨论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文还说:“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三、讨论明确:
1.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
就失去了依托。
3.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四、教师小结
1.全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运用了口语,在表达准确严谨的同时,也显得活泼有趣,是一篇典范的科技论文。如“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还运用了文言词语,如“万变不离其宗”、“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目之所及”等,使得全文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2.文章在写法上也有特点。从人们熟悉的事物引入正题,由浅入深,易于为人接受。运用通感,把音乐、舞蹈、绘画与建筑联系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充分,论点新颖明确。
3.本文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文章在论述音乐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在论述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在论证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时,举了成功的著名建筑,如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通过举例论证,给人具体形象的感觉,论证也很充实。在谈到千变万化时,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述,如颐和园八百米长廊的柱子,如果风格各异,将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千变万化不当造成的结果,而乐寿堂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变化得恰当,令人回味无穷。
五、作业
1.从各自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
2.请你为自己的城市设计一个主题公园(画图或图文并茂)(选做)
【附】板书设计:
千篇一律的造句篇七
《浅谈造句教学》
浅谈造句教学
址山廓村小学 黄伟初
摘要:本文从造句教学的现状入手,认为造句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思想上 没重视,行动上不积极。接着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改变现状的建议:端正 思想、指导恰当、训练有效。同时也介绍了几个让造句教学变得有趣的方 法。
关键词:造句教学 有趣生动 原因 方法
字词句篇是小学语文训练的基本内容,其中,造句在字词和篇章练习中起到
承上启下的作用。造句,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词语,也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材料,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造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但是,从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反映出,造句的质量并不如人意,甚至让改卷的
老师觉得乏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对造句教学不够重视。
造句是学生认识词语、理解词语的重要环节,所以课本中要求学会造句的词
语非常多。这本是好事。只要严格按照要求去做,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必然会提高。但是,课文中对哪个词必须学会造句并没有明确要求。有经验的老师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其重要性。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试卷中造句的分值不算高,又很难猜得准,于是,很多老师就放弃或者不重视造句了。
二是没有抓住指导方针,当好指挥棒。
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也不会积极。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就带着学生找捷径。在考试中,造句很难来个优劣评判的,只有对与错。有经验的老师教会学生套用一定的模式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至于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舒服,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也没关系了,反正试卷上的分数已经拿下了。这就是应试教育惹得祸。
三是没有坚持长期有效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通过认字、识词、造句,最终学会写文章,这是环环相扣的链条,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有效的训练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过程。而造句是融词汇运用、语言组织、学生发散思维于一体的,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让造句教学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然而,有些老师的造句教学仅仅满足于作业和考试不出差错,保证得分,这显然还没达到教学的要求。更有甚者,竟然要求学生抄范句、背例句,严重忽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为了提高造句的质量,本人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只要端正思想、指挥正确、训练有效,学生的造句水平乃至作文水平都会有质的飞跃。
一端正思想。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表达,乐于表达。这是考量一个学生的能力,甚至是教师的教学成果的标准。而造句就是写作的一种初步、简单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训练手段。只要教师重视造句,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明白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学生的作文肯定是丰富多彩的。
二是指导要正确。
教师的评价指导着学生。语文教学具有重情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评价也应该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学生的造句是仅仅满足于正确还是追求更高的目标——具体、生动,就是学生情感和价值取向的一个表现,也是教师指导的要求。
怎样才是正确的指导呢?标准时什么?本人认为有以下几条必须遵守的:
1、打破例句模式
学生造句时都是从模仿开始,教师必须让他们从模仿中求变化,通过创设情景等方法一步步启发学生,使他们的句子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既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关注生活,丰富造句材料
改卷的老师之所以觉得乏味,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造句的材料太单一,没有变化。例如用“因为„„所以„„”造句,很多学生都会写“因为我认真学习,所
以成绩提高了。”之类的内容,几乎是千篇一律。很显然,学生并没有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身边事出发。以下的句子就很少见到:因为春天到了,所以树木都发芽了。因为交通拥堵,所以空气质量不是很好。因为我长得漂亮,所以大家都喜欢我。„„可以想象造一个句子都找不到材料,都是乏味的,更何况写作呢?学生更觉得难以入手了。所以造句时英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多采用生活中的材料,这就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3、不能一味地写单句,要写复句
其实,这就要求把句子写具体、生动。为了应付作业,很多学生都摸到一条造句的窍门,不造复句,造单句保险,只要句子主谓齐全,老师就会打勾,不扣分。这样就影响了造句的质量了。在写作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慨怎么写也达不到要求的字数。这就是他们不明白围绕一个词语造好一句、几句甚至一个句群,与围绕一个句子写好一个语段,围绕一个题目写好一篇文章是有共通的地方的。因此,我们要要求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生动,不能将就着只写一个单句。
4、鼓励学生多阅读
读得多了,理解能力更强了,词语理解得更深刻了。读得多了,积累的材料更丰富了,句子内容更丰富了。造句、写作更得心应手了。
三是训练要有效。
在要求学生造句时,不能仅让学生学会写一个句子就满足了,应教会学生多角度或采用不同的局势造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强化造句效果,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下面介绍几种做法:
1、把词扩展成词组再写成句。如用“讲究”造句,可以先把“讲究”组成“讲究卫生”、“讲究文明”或“讲究礼貌”,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这种扩充式练习,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充实句子,让学生学得造一个句子并不难。
2、用填空的方法把句子补充完整。也就是说老师先说前面一个分句或后一个分句,再让学生根据这一个分句的内容去补充另一个分句,也可以由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如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时,可先由老师完成前半部分,让学生补充。如老师说“因为他认真学习”,有的学生补充“所以成绩提高了”,有的补充“所以老师们都很喜欢他”,还有的补充“所以他的爸妈觉得很欣
慰”。这样一来,学生补充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学生有了兴趣,创新意识就更强,训练起来就更有趣了。
3、转换句式。学生由于定性思维,一般情况下造的句子都是陈述句。若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造句,如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就会让造句变得更有趣了。
4、变换词语的位置。学生造句是从模仿例句开始的,例句的形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加入要求变换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造句又变得有趣了。如用“安然无恙”造句:小猫从二楼跳下来竟然安然无恙(放在句末);看到他安然无恙的从火场跑出来,妈妈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放在句中)。这样,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更灵活,理解词语也就更透彻了。
要想提高造句质量,关键在于老师。只要我们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重视造句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环节,有效地指导,造句才会变得生动有趣。造句是写作的初期,只有造句生动有趣了,才能把这些生动有趣的句子连成一篇生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