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的事情诗歌

| 四年级 |

【www.guakaob.com--四年级】

开心的事情诗歌篇一
小学四年级诗歌欣赏讲座一:那些快乐的事(教师版)》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些快

一、教學目的:

了解古詩《小二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村居》(忙趁东风放纸鸢)(弘文诗歌选读)中快樂的兒童趣事;學習古詩平實簡易的敘事手法;學習古詩形神兼備的刻畫技巧,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樂的事(教師版)

二、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平實簡易的敘事手法;學習古詩形神兼備的刻畫技巧

三、教學設計

欣賞手法1誦讀2通過字詞注釋、寫作背景、作者簡介等及了解詩歌內容,掌握詩歌字面意思3.通過老師介紹的藝術手法,如動作描寫、細節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欣賞詩歌中表現的兒童生活的特殊情趣。4.理解怎樣欣賞一首古詩;什麼叫做好詩。

三、教學過程

1. 先讀讀《小二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

①誦讀,了解字面意思

蓬釣頭學綸《小二垂》 稚子垂,——外形(描寫、敘述)細節 (板书)

侧坐莓苔草映身。——動作(描寫)情境描寫

路人借

怕得問魚驚應不遥招手,——神態(描寫)細節 人。

1

②字詞理解提問:有否不懂的詞句?隨意提問以下詞句:垂纶、莓苔、草映身、借问(參考:釣魚、青苔、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③句意理解提問:

——小孩為何蓬頭?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真)

——為何寫小孩側坐?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專注)

——小孩釣魚環境如何?“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遥招手”的主语是誰?為何這樣?怕得鱼惊不应人。(童趣)

④總結:本首小詩主要通過哪些手法刻畫垂釣小孩的天真可愛?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細節描寫。

⑤背诵

師:這樣可愛的孩子你記住他的形象了嗎?一起背誦這首詩吧。(記住詩歌的韻腳:輪、身、人)

⑥詩歌情景聯想:由借問,遙招手,你想起學過的哪首詩?杜牧《清明》。

2.我們再來看一首充滿童趣的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①介紹寫作背景

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但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和平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和平宁静,这种情况下已经受到田园感染的诗人诗人见到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作下此诗。

②誦讀,了解字面意思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

柳醉春二月天,写活了一切景物 拂堤

儿童散

楊煙學歸。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早, 2

忙趁東風鳶放纸。 ③字詞理解提問:有否不懂的詞句?隨意提問以下詞句:醉春烟、东风、纸鸢(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纸鸢,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④句意理解提問:

一般寫景,你都寫什麼?時間寫不寫?還有什麼,比如就寫春天的景。各種花,綠草是吧?一般怎樣寫?春風是吧?還有呢?作者怎樣寫的?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芽,(與嫩綠的芽兒比較,你更喜歡嫩芽還是前者?)黃鶯在填上飛著,歡快地歌唱,(歌唱與唱歌有什麼不同?)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拂著地面(拂著前面加什麼形容詞好?)仿佛在春天的煙霧里醉得直搖晃?

以上景色中你從視覺感受下,都什麼顏色?綠,黃,藍。很多種顏色寫春天,你還記得哪首詩。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綠,一行白鷺上青天。很形象很具體。草長鶯飛,沒有具體寫顏色,同樣使人覺得春天如此讓人陶醉,詩人怎樣做到的?你認為哪幾個字起到了最重要的概括作用,對,是 “草长莺飞”四个字,它把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⑤總結:本首小詩主要通過哪些手法刻畫春天的美景?動靜結合(氛圍的營造)、煉字煉句(動詞的妙用)。

⑥背诵

師:這樣生動的畫面你記住了嗎?一起背誦這首詩吧。(記住詩歌的韻腳:天、煙、鳶)

3.《池上》【唐】白居易

①作者簡介

唐代大诗人,同时也是留下诗词比较多的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 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被当代人称为“诗魔”,“诗王”等称号。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於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②誦讀,了解字面意思

3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進入畫面 ——連貫動作 撐 偷采 回(讓人想象)心理(天真)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景色(事與景:情趣 韻味 )畫中人:可愛;畫外人: 偷樂

③字詞理解提問:有否不懂的詞句?隨意提問以下詞句:解、踪迹、莲、浮萍、一道开(明白、行动所留下的痕迹、白荷花结的莲蓬、浮生在水面的植物、留下了一道船儿划过的痕迹)

④句意理解提問:之前的兩首兒童生活畫面的詩,或者刻畫形神,摹寫情境,襯托孩子的可愛;或者營造氛圍,煉字煉句,通過寫柳娇姿、柔态、神韵,寫出春天的生命力,寫出孩子的快樂。這首詩是怎樣表現孩子的天真性格呢? 一組生動的畫面(撐 偷采 回)真實的讓人會心一笑的心理。

⑤總結下前三首詩,你發現沒,要想把人物心理和性格寫活,寫生動最重要的是什麼? 真實。做到真實要用什麼手法?生動的畫面,具體就是景色與動作,再加上準確的神態。景色呢,也無非是四季之草與花,快樂之黃鶯與翠鳥,當然還有明月與秋光,冬雪與夏風等等等等。而風雪呢,大小輕重;花草呢,紅黃與青綠都是描摹這個季節的手段,讀文章,欣賞詩歌的時候我們就最好用欣賞一幅畫、一幅攝影作品、一個電影鏡頭那樣欣賞它,就對了。

⑥帶著以上的理解,我們來背誦這首《池上》吧

4.《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①詩歌簡介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是一首七绝,作者其它著名作品还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宿新市徐公店》展现了一幅乡村的美好画面,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作者因经常住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写的是大多是关于乡村的。

②誦讀,了解字面意思

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童急走追黃蝶,陰飛無處尋。 暮春時節景 入菜花。 神态、心理(天真活泼、好奇好胜) 飛去有餘味 ③字詞理解提問:有否不懂的詞句?隨意提問以下詞句: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稀疏、一条小路、通向遠方、不能茂密的形成树阴) 4

④再總結下這首詩,開頭寫什麼?對,寫景,暮春時節,一個深,一個蔭,都是有味道的。因為沒有花,沒有草,有樹也還未成樹蔭。後面兩句,有了菜花,還不是我們熟悉的,理解起來有困難,但是顏色也是線索,黃蝶,黃色菜花,景色就來了,很好看。可是無處尋,味道緊接著景色又來了,讓人尋味。所以我們說,有好景是好詩,有好的講出來的味道,比如兒童詩中兒童的可愛天真,頑皮寫出來了,還是好詩歌,但是有講不出來的味道,可是你就是願意讀,那更是好詩,那就叫詩歌的餘韻。今天就到這裡。

我們一起大聲背誦四首詩吧。

四、默寫四首詩

《小二垂钓》【唐】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村居》 高鼎 【清】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迹,浮萍一道開。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5

开心的事情诗歌篇二
《诗歌结构》

诗歌结构

一、篇章结构

考点解读: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

所起到的作用。

1.先景后情 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 铺垫 照应 过渡

3.开篇点题 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对比。

结构技巧:

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

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

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分解: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3景语作结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

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

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

的悲苦。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重章叠句

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 铺垫 照应、层层深入

抑扬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

“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

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题柳亭送别图 明 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

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欲济

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

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

诗题中的“送”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

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层层深入:

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

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

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

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三、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卒章显志

如何体现主旨 以小见大

对比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

标”。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

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

矛盾心情 。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例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

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例二:《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

指张九龄。 “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后四句表露想入仕,希望张丞相引荐之意。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

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 华 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

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

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高考真题回放】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07山东卷)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⑴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

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07宁夏卷)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

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

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

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

意。

【小试牛刀】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答案:

1、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

疾《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旧时茅店社

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

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

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倒装)

2、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

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叠词)

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

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

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重章叠句)

课内探究

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越 中 览 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这是诗人游览越中,有感而发写下的。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于公元前

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

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这首诗歌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舟 中 晓 望①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②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③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④标。

注: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

②舳舻,一种方长船。“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④“赤诚”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

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①。锦帽貂裘②,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③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④。

注:①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②锦帽貂裘:汉羽林军戴锦蒙帽,

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③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

复用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层意思。④天狼:古时以天狼星

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当时常侵入宋边境的西夏。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下片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总结】

分析技巧型试题答题思路

开心的事情诗歌篇三
《诗歌基础知识》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

2

3

4

5

开心的事情诗歌篇四
《诗歌表达技巧》

开心的事情诗歌篇五
《诗歌鉴赏之技巧(zw)》

开心的事情诗歌篇六
《诗歌鉴赏之常见意境》

诗歌鉴赏之常见意境、表达技巧、情感类型 :

一、要点梳理

(一)古诗中常见意象及含义 :

1、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

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花草树木类 :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梅花:凌霜傲雪,迎风独立,不迎世俗,坚强高洁。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折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芳草:伤春感时。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梧桐:因秋天梧桐叶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含凄凉之意,常和细雨连用,共抒

凄楚悲凉之情。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动物类

杜鹃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燕、莺、蜂、蝶:蕴春意盎然之意。王驾《雨晴》:“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鸿雁:思归之意。雁是候鸟,春秋迁徙,每至此时,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往往牵动游子浓浓的思归之情。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李涉《润州听暮角》:“惊起暮天沙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温庭筠《苏武庙》:“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沙鸥 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鹧鸪 它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事物类

关山月:月照关塞,显出边地之荒凉,征人之辛苦,亦有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意。《乐府题解》曰:“关山月,伤离别也。”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崔涂《孤雁》:“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悉。” 孤帆:孤独或思念之意。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孤城、关隘:抒征夫离绪。高适《燕歌行》:“孤城落日斗兵稀。”《后汉书·班超传》:“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栏杆:思乡,忧愁之意。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羌笛、胡笳 是古代出自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声音凄切哀婉,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

发征夫泪。”羌管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送别时所唱歌曲称作“渭城”、“阳关”。出自王维《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冯延巳《鹊踏枝》“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黍离、麦秀《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魏晋向秀的《思旧赋并序》“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二)古诗中的常用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简单说,凡是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歌效果的手段、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在具体鉴赏过程中,表达技巧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是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但在诗歌中应重点掌握的是描写和抒情,具体来讲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 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其他表现手法 描写和抒情中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是表达方式,所以这里用“其他”来概括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具体包括: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

(三)古诗中常见情感类型

鉴赏古诗,可以熟悉古人的审美的习惯,诸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归纳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1、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3)反映离乱的痛苦,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陆游《示儿》。

(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1) 羁旅愁思,

(四)古诗鉴赏中常用术语

在鉴赏古诗的时候经常要用到鉴赏诗歌的术语,这就是所谓的“会看的看门道”,只有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才能准确把握踩分点。 1、语言类 风格

(1)激越高亢 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豪放派词作,其他像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 如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像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鳃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4)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的《悯农二首》。

(5)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6)雄健、雄浑 特点

(1)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 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 绚丽 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 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 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 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2、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3、技巧表达类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 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 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 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

对比: 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其他还有: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4、文章结构类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25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