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四年级】
走进送别诗
送别诗现代(一)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执教者: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罗祺娟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老师现在特别珍惜和你们共同度过的这节课,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谁知道为什么?(板书:别)那么同学们珍惜现在的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吗?我们现在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那好,我们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
1.“别”可以组哪些词?(板书“送”)齐读。(亲朋好友走舍不得呀)再齐读。
2.你们家都来过亲朋好友吧?回忆一下都是怎么送别的?
3.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
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送别诗现代】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诗句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句
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预设:(生:我理解前面两行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开的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送别诗现代】
师:我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生:„„
师: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也许会有启发。(播放地图)谁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师: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的诗句?
预设:(生:我还读懂了后两行诗的意思,孤独的帆船在碧空中消失不见了,只看到长江在天际流。)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换成了“只”,你是用拆词法理解的吧?我搜集了一个动画,你们看看。(播放动画)你先看到了什么,然后看到什么,最后看不到什么,只看到什么?
生:我先看到一艘小船,然后越来越远,小船看不到了,只看到江水在流动。 师:我借你一个词“水天相接的地方”。
生: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师:了不起,你学会一种新的理解诗句的方法──通过画面理解诗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整首诗连起来理解?
生:老朋友在黄鹤楼的西边辞别,在繁华鲜花开得灿烂的季节到扬州去了。孤独的小舟越走越远,最后消失看不见了,只看到江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流动。
4.悟诗情
(1)师:读古诗不仅要明诗意,还要悟诗情(板书: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思考: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从“唯见”这个词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唯见”就是只看见,李白走远了,看不到他的老朋友的踪影了,只看见长江水,所以依依不舍。
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还有谁也对这个词语有体会?
生:我觉得“唯见”是说李白站在那里看了很久,从孟浩然离开一直看到看不见了,还在那里看,所以让人感觉到不舍。
师:是啊,“唯见”是只看见,李白只看见什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生:我是从“孤帆”看出李白的依依不舍。因为长江上肯定不止一艘船,可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这艘船,所以他写“孤帆”。
师:你体会到了李白的不舍。还有哪些能表达“不舍”的四字词语? 生:还有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师:还有一个难分难舍。把这些表达不舍的词汇记在你的课本上。
师:学生填写表格
4.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出示图片,音乐,教师递进引导诵读)
A.李白看着自己的莫逆之交乘船远去,想到他们之间的友情,不由得高声吟诵起来:
B.看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越来越小,心中对好友的留恋之情也越来越强烈,再次低声吟诵起来:
C.看着船消失在天际,心中的思念之情就犹如那绵绵的长江水一样,把思念之情融入这水中,在心中默默地吟诵着:
D.:李白久久地站在江边,把心中对好友的祝福与思念深藏在心中,再次饱含深情地吟诵起来。
5.师:这里李白是用什么方式送孟浩然?(出示:目)
6.生诵读本首诗。
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师: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自主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四首古诗,再合作完成表格,班上汇报交流。
师:预设问题:用什么方式送的?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展示学习成果:《赠汪伦》
生:《赠汪伦》:以歌相送;抓住踏歌声,桃花潭水,表达作者对孟浩然的【送别诗现代】
师:针对表格中的“?”解说,李白是大诗人,他喜欢喜欢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游山玩水、更喜欢饮酒,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作出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好诗,所以对于去哪里,他没有固定的游览路线,这就任凭我们想象。
生:《别董大》:以话相送;黄云、白日曛、北风、雁、雪,表达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生:《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朝雨、客舍、柳色。
生:《芙蓉楼送辛渐》:以话相送;寒雨、江、楚山。
师:讨论——这些送别诗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送别的对象、地点、方式、所抓景象都不同。
相同点:都抓住景象来表达情感;送别时的真情相同。
师:小结:
诗人们在送别时,虽然送别的方式不同,所抓的景象不同,但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结课
师:“送别诗”在古诗中所占数量不少,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送别”相关的诗或词,进一步学习。
最后,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诵读清代大师李叔同的《送别》,让这份送别的真情永驻心田!
送别诗歌5
送别诗现代(二)
主题单元设计
浅论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发展
送别诗现代(三)
龙源期刊网 .cn
浅论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发展
作者:孙笑仙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3期
摘 要:中国古代送别诗歌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发感情与表达内心感受的重要创作形式,它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文人的心境与所处的情境,对送别诗歌各个时期的状况加以整理阐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时代送别诗歌的创作特色与创作情况。
关键词:送别诗歌 前奏 全盛时期 没落时期
送别是古人吟唱歌咏的主题,尤其是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离就很难再相聚,道路坎坷,离别之人也不知道前途如何,而且分离之后,书信难通,所以古人极为重视离别,常常以诗相赠,表达自己当时的离情别绪。在送别诗歌中,诗人常将感情常与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融合在一起,既让我们感受到离别之苦,也能让我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处境。
一、中国古代送别诗歌的前奏
中国古代送别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共有送别诗歌十二首,包括:《邶风·燕燕》、《邶风·击鼓》、《邶风·泉水》、《邶风·二子乘舟》、《卫风·竹竿》、《秦风·渭阳》、《豳风·九罭》、《小雅·白驹》、《大雅·崧高》、《大雅·烝
民》、《大雅·韩奕》、《周颂·有客》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邶风·燕燕》、《秦风·渭阳》,《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也被后人称作“万古送别之祖”。虽然《诗经》送别诗歌并没有专门论述送别之情,但它为后世送别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两汉时期送别诗歌并不是很多,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却逐渐鲜明起来,这个时期出现了《悲与亲友别》、《行行重行行》等优秀作品,这些诗歌奠定了送别诗“以悲为主”的情感基调,也使送别诗歌创作更富有艺术感染力,为后期送别诗歌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有了“自觉性”,抒写个人情感的诗作逐渐增多,加上当时政局混乱,人们或因游历,或因战乱,或因升迁,或因贬谪,或因其它各种原因,“离别”成了一件十分平常的事。送别之时难免心潮涌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于是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送别诗作,如梁代范云《送别诗》,魏代郭遐周《赠嵇康诗三首》,梁代吴均《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馀杭诗》等,唐代王勃便是受此影响,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这一时期的送别诗歌也不再“以悲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情感基调也不再拘束于“悲”,而是开阔了更为广远的诗歌意境,送别诗的主题、意象、情感基调等在这一时期逐渐定型,这
送别的现代诗
送别诗现代(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