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借物抒情情更浓》
借物抒情的句子 第一篇
《借物抒情情更浓》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借物抒情情更浓》,下面我将从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 说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练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语文主题丛书》中《枫叶礼赞》《看树》《走进芦苇》《骆驼》也是借物抒情的名篇,借此我让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然后感悟、探究“借物抒情情更浓”这一主题。
二、说教学对象
初二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章写法,需要学生阅读感知,需要老师在学法上加强指导。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三、说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感受借月抒怀
2、联读名篇,理解借物抒情
3、评读写法,把握借物抒情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教法与学法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学法决定教法,教法制约、影响学法。因此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以发现学习为主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质疑法、讨论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感受借月抒怀
1、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思,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活动:(首先点评学生表现然后引出本文)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
2、研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然后看看作者描绘月色有何特色? 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展示朗读,然后说说自己对写景语句的赏析,在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写景语句到位之后,开始感悟点睛之笔)描绘了一幅清澈透明、清丽淡雅的月景图,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
教师活动:你认为文中最后一句话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学生活动: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理解了“闲人“的含义之后引导学生把握思想感情就很容易了)
教师活动:作者在描写月景的基础上流露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教师归纳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联读,理解借物抒情 教师活动;;下面同学们用心阅读 《枫叶礼赞》《看树》<走进芦苇><骆驼>四篇借物抒情的名篇,进行圈点勾画,并把景物描写的语句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进行赏析。(圈点画法: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于重点语句要勾画、朗读、品味、赏析,才能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评读,把握借物抒情。
学生活动:在个人赏析的基础之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商讨确定一篇文章,加以更加细致的分析,最后由发言人为代表,说出自己的想法,主要从文章中景物描写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两个方面入手。(讨论法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讨论位并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师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求学生做笔记)
(1)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2) 衬托人物的心情。
(3)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性格
(4) 推动情节发展。
(四)布置作业
续写:要求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
那一次考试糟糕极了,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结束,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
《借物抒情方法总结与阅读写作练习》
借物抒情的句子 第二篇
借物抒情方法总结与阅读写作练习 知识归纳
【一】找到自己身边的一件物品,把它背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欣赏一篇文章,完成填空!
《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和北方农民的类比点是:---------;白杨树和哨兵的类比点是:--------;白杨树和我国民族解放战争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的类比点是:--------
【三】总结——借物抒情法
【特点】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四】练习
根据下列“物”或“意”,说说可寓之“意”或可托之“物”
1.物:(1)铺路石
(2)树根
(3)春雨
2.意:(1)无私奉献【借物抒情的句子】
(2)坚忍不拔
(3)奋发向上
【五】小结
“借物抒情”,必然要采用象征手法展开联想。而类比往往是引起联
想、运用象征手法的基础。
模拟试题
阅读下列文段(一),回答问题:
(一)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仅仅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又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相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了具体描写?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
3.文章中写“北方风雪的压迫”有什么作用?
4.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描写白杨树?
阅读下列文段(二),回答问题:
(二)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却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
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5.“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两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6.选文用了一组排比反问句,四个反问句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反问句结构不同?
7.选文中的一组排比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这组排比反问句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精品阅读
借物抒情篇——阅读练习(一)
(一)
①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②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在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引起忧伤灰暗的日子
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
③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出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它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的枝萝上长有卷须,卷须尖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黏液丝丝地吸附在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向前趱(zǎn,行走)行的呼唤。
④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 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是草露未晞(xī,干)的清晨,归鸟啁啾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一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盛,绿茸茸地爱煞人。
⑤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拽下来。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凌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
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
⑥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
8.根据第①段所说“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把下面对有关段落意思概括补充完整。
第③段:发现爬山虎,倾听到前行的呼唤。
第④段:亲近爬山虎,--------------------。
第⑤段:---------------,---------------。
第⑥段:---------------,---------------。【借物抒情的句子】
9.第③段中写忽然对一株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0.第④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前后照应的词语是什么?
11.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爬山虎是“好样的”?(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12.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
借物抒情篇——阅读练习(二)
新叶
《怎样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的句子 第三篇【借物抒情的句子】
怎样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借物是手段,抒情是目的。怎样才能通过借物达到抒情的目的呢?营造这类文章的手段是象征联想和类似联想。通过象征联想,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具有的象征义,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表达的象征体,都可以构成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通过类似联想,用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在形态上的、性质上的、情境上的类似的抽象事物、思想感情,同样 构成又一类借物抒情的文章。
借物抒情,是描写抒情手法之一,也称作“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志趣、思想观点。通篇文章使用这种方法或技巧,就称为托物言志或写物寄意文。运用这种方法抒情,要抓住描写对象在某方面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来抒发某种感情。茅盾为抒发他对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民的热爱、崇敬之情,以白杨树作为描写对象,突出地描写了它那象征抗日军民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形象和气质,显示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伟丈夫”的“性格”。把物与情,物与意糅合在一起,达到了物与情和物与意的统一。 借物抒情文章的营构手段是象征联想和类似联想。
象征,即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示与之相似和相关的抽象事物、概念或思想感情。象征的构成是事物之间由人类想象活动参与的,传统习惯上的和心理上的、感觉上的特殊联系,如用黄河、长城象征中国,用烈火、红色象征革命,用白鸽象征和平,用松鹤象征长寿等。
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方面构成,象征体即用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那个具体形象,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物”;象征义即通过象征体所表达的某种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写物寄意中的那个“意”。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可以具有的象征义,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以表达它的象征体,都可以构成一篇写物寄意的文字。
联想,是由眼前的或想到的某一事物,进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果二者之间互相类似而联想到一块,那就是类似联想。一种具体事物与一种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可以存在形态上的、性质上的、情境上的类似性,于是就用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示与之在上述某方面类似的抽象事物、思想感情,同样构成又一类写物寄意文。 写好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 立意要明确
写好这类文章,首先要把握好“物”与“意”之间的对应点,即二者要有密切联系,彼此契合,这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这类文章的写作,往往是作者从物的自然属性中发现了某种与人的社会属性——感情、品德、行为等相通或类似的东西,即发现了物的感情表现性或品格表现性,从而通过对物的人格化的描绘,或通过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由物及意的联想,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志趣以及人生哲理。例如,《白杨礼赞》由白杨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引出北方农民。
抓住物的特征,在升华为精神品格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由物及人,引出赞颂的对象,这是立意的步骤,也是基本思路。
二、 描写要具体
写好这类文章,借物是虚,抒情、言志、寄意是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由于抽象、空乏的情、志、意,只有借具体的浅近的事物来表现,才能变得生动、形象,易于领悟和理解,使读者乐于阅读。因此,要善于以所寄之“意”的形态、性质、情境等方面的特征,
对“物”加以描绘和渲染,从而使“意”的表现自然、恰当,“水到渠成”。对“物”的描写具体是指: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物的特征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能见其形,闻其声;描写要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既然描写的目的在于寄意、言志、抒情,那么,在进行具体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中心思想的需要,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三、 议论要恰当
写这类文章,常常需要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如:
冬天的北国是萧瑟的、奇寒的。这时,没有春天的蓬勃生机,没有夏天的繁华热闹,没有秋天的累累硕果,没有美味的事物。有的只是风,风!无情刺骨的风!间或漫天飞舞的大雪。那些娇贵的候鸟们害怕了,拍拍翅膀远走高飞了。但是北国并不缺乏鸟儿的歌声。听,“唧唧唧”,那是北国鸟呼唤春天的话语,虽然并不悦耳,却是那样感人。
有什么比在生养自己的地方面临严寒的威胁而逃之夭夭的鸟儿更可耻的呢?
有什么比不因故土贫穷而坚守待春的鸟儿更可爱呢?
没有!
第一段中,加“ ”的句子,便是穿插在记叙、描写中的看法。后面的几段都是议论。无论是插在中间的看法,或是总结性议论,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思想意义更有深度。需要注意的是,议论要恰当。所谓恰当,主要包括几层意思:一是议论不能没话找话,生拉硬扯,要做到确有见地;二是要以叙述描写为基础,前后内容和谐统一,使人有“水到渠成”之感;三是内容的深浅轻重要恰如其分,避免随意拔高;四是。议论要从实际出发,当长则长,当短则短,适可而止。
立意要明确、描绘要具体、议论要恰当,是托物寄意的基本要求。在以往的写作基础上,再加上认真的练习,写好这类文章是完全可能的。
《借物抒情的诗》
借物抒情的句子 第四篇
篇一:红叶流水
作者:萧沐雨
一片枫叶
何时能飘过万水千乡
抵达有情人的手中
载满幽怨的文字
墨汁还未褪尽
已在波澜中沉浮了
一生一世
那深沉的叹息
相思聚成弦
弹奏风也哀伤的句子
于是秋水也憔悴了
千年前的
那一片枫叶
如红色的幽灵
穿过世纪的空隙
飘进有心人的眼中
这一刻
湮没了的传奇
在指尖的晃动下
成了笔下常新的旋律
爱情永不死去
篇二:钉子
作者:林国鹏
一根钉子,改变不了好强心
除了验证地球的吸引力
还要揭露人的双面性
摔在地上,虚假的享受样
我只是一个目击者
无权过问它的生死
还要遵循人类的规则
拔起这根世人的眼中钉
让它不再是一个祸害
篇三:鸢尾花
作者:紫色的郁金香
随朦胧的月,栖息窗前
透过琉璃的光,撩起半月纱
照亮满园秀色美丽
夜色里梨花雨,翩翩飞舞
沉醉缱绻的翠烟细风
意乱情迷,叠加在一片皎洁中
雨蝶轻轻地舒展
慢慢沉浮,倒影里的叹息
溅起一地的鸢尾花
含在月光里煽动
涟漪夜晚的悄悄话,钟情绿荫下
随一片叶席卷,粘着花香如醉的岁月
泥土中慢慢发芽
篇四:偶然草
作者:鸿文
(一)
岁月掠过脆弱书卷,把我载回
没有诗意,没有欢宴的庸常世界
周围充满浓重脚垢气味
我陷入了另一个自己的思考
悬着的回想,引首压脚
狼毫笔沾着海枯石烂的雪
用很小文字火柴,点亮生命头顶
寂静吼叫,我在赶写箴言隽语录
(二)
寒濑泻过,手心被冷意浸冰
笔成了毛锥,墨盒变成干绵
但仓颉灵感不灭,漂亮的中文不老
在生活冰面修炼,错把晨光当成月光
召回墨氛袅袅,浓化诗的香火气运
(三)
一个人的名字是禁忌喊叫的
幸好无人能记住我的名字
浅色小花缀满肩头
这样手中春天是否会褪色
挑灯夜战,满嘴燎泡
背灼足蒸没有任何水系润泽爆裂唇舌
风吹着无奈
不甘于死去绝望的静谧
与思想吵架,跟自己搏斗
我将在一个怎样世界签到册空白处
签上自己名字
(四)
掉落一朵光阴之菊,泡在墨水中
怀念容光焕发的日子
立志扶摇成鹏的白鸟飞越换日线
把心叫成碧野
雨淋湿一簇身影隐藏着天涯
焚稿的烟熏透墙壁厚沉的冷色
不碎的暗红纸灰保持形状,长于未燃尽的许诺
篇五:两只大筐
作者:蓬蒿老翁
黄色的灰尘
将岁月深深地刻在秋天的记忆里
像两个疲倦的老农
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并肩靠着
默默的打量着晾晒的稻子
和几只跳来跳去的麻雀
远处的夕阳没了精神
软软的光线照射下
一群小蚂蚁浩浩荡荡地开拔过来
两只大筐和岁月一样老去
如同年迈的父亲和母亲
装载过很多东西红柑橘黄稻谷
故乡的花鼓父亲的老烟枪
还有童年的我和我的童年
那时的两只大筐
崭新的竹条结实的麻绳
一头装着童年的我一头装着秋天的收获
和父亲那不着边际的小调
一起在去往集镇的山路上飞扬
日子一页页翻过,岁月一年年交替
陈旧的两只大筐现在空空荡荡
缠绕的麻绳疲惫而浑身无力
曾经期盼收获的秋天早点到来
如今面对满地的金黄稻谷
和那挂满果树的红柑橘
困倦的两只大筐
在装载了一个又一个丰收的秋天后
终于平静下来
和故乡守着老屋的父亲母亲一样
不再欣喜
篇六:花心菜
作者:紫藤晴儿
走在春天里的女人手里没有镰刀。麦田是绿色的。泥土是黄色的。
还有一只蚯蚓是褐色的。借物抒情的诗。
画面如此真实。风可以吹起画纸。一只飞行的
蝴蝶是春天的象征。而有谁会不热爱鲜活的生灵。很多时候
有人学会了反串。有人学会了敷衍。有人学会了沉默。借物抒情的诗。而我,
学会了伸展。从脚底流出来的热泪流进
了海底,流进沙漠。手指渗出的汗珠去抚摸蓝天,去慰藉
贫苦。是不是你会说我在歌颂自己,或许吧。如果我是虚伪的演说
那就来一场狂风吧!手心里的稿子哗哗作响。当你点上一只柴火
我想这个世界我可能望不到尽头了。而那棵雪地里的花心菜,是我始终没有
舍得收割的心病。或许会有成群的老鹰带一群小鸡越狱。而我退回春天
上一篇:入队申请书做一件好事纪录
下一篇:刮大风的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