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南望余雪

| 五年级 |

【www.guakaob.com--五年级】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 终南望余雪-鄂教版【小学学科网】》
古诗中南望余雪 第一篇

xiaoxue.xuekeedu.com

古诗《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古诗中南望余雪】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xiaoxue.xuekeedu.com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古诗中南望余雪】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

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

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xiaoxue.xuekeedu.com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许多诗人也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终南望余雪》教学设计》
古诗中南望余雪 第二篇

古诗《终南望余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古诗中南望余雪】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

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

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唐代的孟郊、王维等就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终南望余雪》教学设计》
古诗中南望余雪 第三篇

古诗《终南望余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

【古诗中南望余雪】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古诗中南望余雪】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

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

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唐代的孟郊、王维等就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
古诗中南望余雪 第四篇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祖咏。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鉴赏]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

《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
古诗中南望余雪 第五篇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鉴赏]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44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