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 五年级 |

【www.guakaob.com--五年级】

五年级信息技术2-5课,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一篇

第2课 留住网上精彩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自主的上网收集资料,下载图片,文字以及整个网页的操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教学,本课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上融会贯通了地理知识,也让学生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本课课例准备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找出相应的专题网站供学生搜索与主题有关的信息,情境引入时候相应的做出了课件,做好了课前准备。通过此课,学生提高了运用因特网浏览,搜索信息的能力。完成了保存网页中的文字,图片,搜索并保存整个网页教学任务。提升了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科知识的探究,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

第3课 查看与整理文件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组织文件的分类、筛选、管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文件和文件夹,并理解管理文件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以生活化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导入,让学生介绍我市的景点,爱家乡的感情得到升华,并转为学习的动力。 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知识点我采用的是步步为营从而导学达标。在学生分析文件类型和内容后,开始建立文件夹及移动文件,对于这些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出示任务要求及提示,学生根据任务完成操作;在评价介绍景点后发现多余的文件,顺

利进入下一环节“删除的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模式学习,根据设计好的问题,一步一步的探究,完成任务。本课中恰当地抓住课堂得“生成”,在探究删除的时候,一同学向老师报告,他的电脑上没有回收站,而旁边的学生却说我能删除,这时我觉得是一个探究多种方法删除的好时机,请了这位同学演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的引导下,顺利完成多方法删除文件的探究。

第4课 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邮件的收件人、主题等邮件信息的填写,帮助学生掌握了发送电子邮件、回复电子邮件的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老师首先演示,然后学生操作,给老师发带有附件的电子邮件,教师通过查看接收到的邮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添加附件部分比较难,一部分学生掌握得还不是很好。 像这样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不是很好,应该激情导入,然后给学生设置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完成任务以后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对以后的教学会有更好的帮助。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今天的教学我有意识的这么去做,但对学生关注的还不够。对学生在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中出现的邮件地址输入不正确等现象估计不足,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5课 QQ即时交流 教学反思

在申请QQ帐号的时候,由于没有作太多的限制,部分学生所填写的昵称并不能清楚显示自己的身份,以致与他人结成QQ好友时,对方会搞不清QQ号所对应的同学,有目标的聊天难以开展,教师应注意引导如何确定合适的昵称,避免以上问题。QQ的功能较多,以分页的方式编排功能按钮,部分学生在自主尝试时,错误转到“网络硬盘”“音乐中心”等页面,而不懂得跳回到“QQ好友”的页面,给后续学习带来阻碍,教师巡堂时应注意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错误操作所引起的问题。

本课学习通过自主尝试、小组交流、互帮互助等形式,让学生在各种层次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得到的锻炼与提升,通过任务的驱动,掌握QQ的使用方法,并初步尝试将技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围绕问题开展网上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激发他们对高新技术的学习追求。由于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一款更新、频率较高的软件,QQ的每次版本升级都会改变部分界面与操作习惯,教学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仔细阅读操作提示,掌握软件操作的一般方法。另外,在学生交流合作方面,学生参与面不够广、不够大胆,一般都是同桌之间的小范围交流,对分享操作经验带来一定的制约,教师应及时引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二篇

1教学反思:

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信息工具的使用技能,对信息的传播方式有所了解,对信息传播的发展变化较干兴趣。本节课,就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掌握信息技术的传递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

2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学生探究、质疑、发现、研究等活动凸现出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同时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学生作品,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3教学反思:

学生对LOGO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LOGO语言的使用技能,对LOGO语言很感兴趣,本节课,就从学生的已知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掌握LOGO语言的重复命令,并通过命令画出规定直径的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4教学反思:

还是从学生的已知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很快地掌握LOGO语言的重复命令,并通过命令画出弧,能开动脑筋,通过角度的改变,将弧线组合成荷花,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5教学反思:

学生对LOGO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LOGO语言的使用技能,对LOGO语言很感兴趣,本节课,就从学生的已知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掌握LOGO语言的中定义带变量的过程方法,并通过调用带变量的过程来完成图形,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6教学反思:

学生对LOGO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LOGO语言的使用技能,对LOGO语言很感兴趣,本节课,就从学生的已知入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进一步掌握LOGO

语言命令,并开动脑筋通过命令画出各种图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尾递归的学习为后边画螺旋线图形打下基础,logo语言中尾递归的内容,学生较难理解。为了不给学生增加压力,在教学设计上,我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尾递归的简单、易掌握,努力激发学生欲望,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有所成,体会创作的乐趣。

2015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三篇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1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5-2015第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结合本学期的工作实际,我针对自己在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评价和反思,写出如下反思报告,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帮助。

一、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的高度。

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能自行开关机器、能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能独立进行Windows的操作、能用字处理软件作一些文字编辑的能力,能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的能力等。将计算机能力提高到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与现在常常提到“功能性文盲”有关。“功能性文盲”最初的含义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他们无法与同时代的人沟通,尽管他们可能上过学,并获得过文凭。当今的信息社会,读、写及计算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

“读”的含义在发生变化,不仅要读印刷的文本,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到来,如何有效、快捷地阅读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了一个现代人必备的才能。

“写”的含义在发生变化。写也不仅是指以往的用笔书写,它还包括借助计算机的“写”(

“算”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做算术。计算机的出现,使算内涵和外延极大的扩展。很好的把握计算机的计算方法,能大量节约精力和提高效率。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我们有义务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新的“功能性文盲”,如果自己成为“功能性文盲”,将有可能出现如下的尴尬局面:在用途越来越广泛的咨询系统的电子触摸屏幕前无从下手;手持信用卡却在ATM自动取款机前取不出钱来;在家庭的自动化器具面前不知如何使用;在浩如烟海的INTERNET信息中找不到急需的信息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调动学生,能够让他们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开发,这就的教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

1、自学是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以至于一些以前已经学过计算机的人还要从头学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教学生学一成不变的东西,那么也许学生还没有毕业,那些东西就早已过时了。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2、几年来,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任务”为驱动,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探究方法来进行知识、能力传授的教学方式,它让学生就某一“学习问题”自觉地、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于是教师从讲授者逐步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动的。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会发现并解决更多的问题,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就会求助于他人、求助于教师,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因为学生、教师的推动,任务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事先不可预知的变化,可能发生更为深层次的拓展。

3、“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从理想的状态来讲,整合型课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多方面的全面提高,是课程改革的趋势。

计算机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综合化的教学内容,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整合进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讲信息技术,而且涉及多学科知识,将各类学习看作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组织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促进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真正联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解软件时,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求Excel中的内容。

这类课型其优势在于:首先,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只有他看到某一要学习的知识与他所熟悉的或喜欢的知识有关联时,那么在他面前的知识就立即变得开阔起来,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从而形成突破口,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整合课型促进了多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每实践一步,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和自己的亲自操作,学生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计划、行动和方法,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实在这些实践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获取、传输、处理、发布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同时体验创新;在指导学生交流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作品,还要让学生交流完成作品的过程和方法;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看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方法。总之教师要从多方入手,使学生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创造的源泉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才具有创造的基础,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

“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五一劳动节到了,让学生设计庆祝自己父母节日的图片;学校要召开运动会,让学生设计本班啦啦队的标语牌以及设计运动会成绩统计表;学校要召开辩论会,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演示文稿配合演讲等等。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创造的源泉,又有创造的激情可以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学生的能力也会在创作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增长才干,学会创新

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的环境。

开展基于主题研究式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是创设研究性、协作性、主动性学习方式环境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完成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和交流,完成对某个主题的了解、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不仅要创设主题,还要设计符合学生情况和学习环境的任务。而且主题和任务要有实际意义,要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例如,“环境保护”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主题。针对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以下不同的任务: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电子板报;制作“环保专刊”或有关环保的演示文稿,介绍和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提出环保建议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制作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网站等。

四、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做为一个好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高二的学生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但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良好情景,注重情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Flash动作补间动画》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动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知道动画是如何制作的吗?”、“用Flash这个软件又如何制作动画效果呢?”,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课外活动小组中学生做得一些Flash动画,通过观看,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如果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六、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选彻,要将学生了解清楚。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了。要注意精讲多练,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讲边操作,实行手把手教学。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要给他们百分之七十的时间练习。再次,本学期主要讲授了Flash动画的使用,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布臵操作任务时不要“一刀切”,对基础好的学生,除完成基本操作任务外,可布臵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他们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同时可以采用网络教学,通过网络和自制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手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交流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也很好。

八、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当今计算机网络的庞大资源库和对信息的基本操作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的意识;各学科的考核越来越重视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结合,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加深学习效果,根据所学的知识在论坛中与网友讨论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如各学科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某知识点内容的参考网站,在信息技术课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浏览和学习这些网站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生、各种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拓展了学生自身获得知识的渠道,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一方面这学期我做的还很不够,以后在这方面要多与其他教师多交流,加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功能。

九、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同学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本学期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足,往往是布臵完任务,就去指导学生操作,而没能及时给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第2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任务驱动”法来实现教学任务

单从“任务驱动”字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命令(任务)”驱动下完成某些学习,如果这样的话,那学习过程就不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被动积极的学习了,学生主体仍然没有从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我们这里所说的“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画出一个倒“福”字来。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并学习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二、使用悬念手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喜欢上上机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表现较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计算机存储容量时,我手举一张光盘,设其厚1mm,接着提问一套百科全书的厚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七嘴八舌地猜测回答。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盘和百科全书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锋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一张盘,可以存入几套百科全书!学生马上会瞪大眼睛、张开嘴发出惊讶的声音。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要了解计算机存储容量到底有多大,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三、注重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不再仅仅作为信息而被简单传递,它应该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对象。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3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一、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2-

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和知识技能。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不错,但长期下来,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信息技术课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开始先由教师确定学习任务,然后教师讲解、演示或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好生辅导差生。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点拨关键点、演示重点内容。有时,让学生上台操作,边操作边做解释,教师适当补充,这样的效果很好。另外,将书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相结合,提出典型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

第4篇:小学三、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我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第5篇:七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翻开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本,无非是以计算机的发展史讲起,接着讲解数制与编码,再次讲述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作用,再才进入到DOS与WINDOWS系统的使用,其枯燥的理论很容易打消孩子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一但孩子的计算机兴趣被扼杀,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机也就荡然无存。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课本内容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学以至用的目的,课本从信息技术基础讲起,接着介绍WINDOWS系统的操作,再介绍网上冲浪的过程与方法,这就让同学们形成搜集信息的习惯,但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课本的价值量还是低了些,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都比较高,如果再围绕书本讲解,学生不但会抵制,更耽误后续课程的进度,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并提高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总幻想有一天能熟练的驾驭计算机、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能设计出漂亮的游戏、能控制自己创建的游戏角色……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至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平又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与WORD软件,学生操作量大,一周仅有1次课,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45分钟尤为重要,课堂讲解时间不能太长,上机练习的时间可以放长些,每次授完新课后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定的练习题,练习范围就是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针对性练习,教师再个别辅导,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也比较多,老师可以安排每组的小组长担任辅导员,同桌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练习,在作业时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巩固并消化,从而弥补了总课时不够的难题。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一改枯燥的课堂

新授课中,教师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走神,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师共同探讨新知识。如在讲解WORD软件中绘制表格的第一课,教师可以拿出象棋棋盘图片,让学生数出棋盘的行与列,再介绍如何将单元格调整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来画棋子,美化表格,接着就让学生完成棋盘表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画棋子很费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再来演示如何“投机取巧”,此时学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三、老师教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必须充当好一个导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因为老师的导向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来,让学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至用。作为专业老师,更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第6篇: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教学策略: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2015送别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四篇

反思一:送别教学反思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20多岁时在日本留学时所作。全词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我选择这首词是因为是适逢六年级快要毕业了,比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怎样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想到了创设情境,不过在诗词教学中尽可能从诗词的角度去营造氛围,于是想到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留下孤帆远影;王维送别好友,劝君更尽一杯酒;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试图通过这些诗词句的调用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诗词的境界,顺其自然进入到本词的教学中。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引导了学生,不过由于本人在朗诵表演等方面才能欠缺,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述说达到预设的效果。

接下来疏通词句,整体感知词的大意。引导学生去读,读准确、读通顺,注意诗歌的停顿、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因为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因此在此处我主要设置了几个问题:诗人在什么地方送别了自己的亲友?长亭是什么地方?什么是古道?诗人站在长亭古道,想着亲友就要离家万里,他的心情如何?其实此处一方面在疏通字句,一方面通过朗读、理解字句,来领悟心情。至于学生能够领悟多少,那得看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体验,所以此处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以引起共鸣。

相较而言,第二节更直接,因此引导学生抓住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来诵读来理解来感悟。抓住句子“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抓住词语“尽”、“浊”,“寒”来细读词。

第一小节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来感受别情,进而领会写法。

虽然我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教学中也注重一遍一遍的朗读,但总感觉满怀的愁绪没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朗读是苍白的,表情是凝滞的。那种哀而不伤,愁而不悲,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未能如音乐那样哀婉。

反思二:送别教学反思

《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的音乐网页”中的一首歌曲, 是李叔同采用美国旋律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学堂乐歌,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如果单单只学唱这首歌曲,会稍显单调,学生在不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不可能对歌曲进行有感情的演唱。因此,我根据教材做了知识延伸,加入了学堂乐歌和校园歌曲的知识。

1、上课伊始,我以学生们熟悉的校园民谣《童年》作为背景音乐,导入学堂乐歌,简单讲解了学堂学乐歌的来历和校园歌曲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为演唱《送别》作了很好的意境铺垫。但同时我也遇到一个问题:《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实际教学中,我大概占用了五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这方面内容,但我总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李叔同传奇的一生,他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造诣,非常出色,了解了这些,对学生理解歌曲会大有帮助。

2、这首歌曲在旋律和文字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它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诚挚情感。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词下,使歌词和歌曲达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远,成为一首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田园诗歌。在调性上,节奏上也不复杂,在课外学生都有可能接触过,因此学唱主旋律是不会花太多时间,关键是学生如何去理解、体会歌曲的意境。此外,五一班学生在唱谱方面已不是问题,这首歌曲的最高音是“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已对学生进行过发声方法的练习,高音对于高声部学生来说也不是问题。低声部是二声部合唱的关键,低声部连续出现了“4”、“7”这二个不稳定的音,对于低声部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在分声部时,我刻意将音色、音准比较符合低声部的xxx同学安排在低声部,在她的带动下,在前面的学唱环节低声还都表现不错,可是后来在表演唱环节我又安排她担任指挥,由于我的疏忽,低声部少了一名骨干,导致表演唱环节,低声部的旋律感不突出。还特意安排二名学生吹奏口风琴,以口风琴独特的音色来带领低声部演唱,学生在吹奏的过程中,有个别关键音出现失误,给原本就略显薄弱的低声部雪上加霜,其实当时如果我加入到低声部,帮助低声部同学稳住音准,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关于这首歌曲,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是较大的,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在歌唱上技巧的训练上,平时的唱歌教学都在进行,比如咬字、吐字、气息以及声音的位置,而这首歌曲速度较慢,长句较多,要求气息够足,这些技巧我只需对学生进行提示即可,此外,歌曲中出现的附点和几个大跳音阶地方,经过在多次示范和教唱后,还是达标了。这首歌要求声音要抒情优美,连贯含蓄、以情带声,这一点学生已初步达到。

3、在上课过程中,课件播放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时间上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虽然在课前我进行了反复的检查,原计划为学生设计了二道题,由于课件的问题只能按一道,第二题由于学生的口头回答,无法统计数据。

4、在知识迁移的环节,力求突出学生的听,学生听其他版本的《送别》,判断其演唱形式,重唱这一种合唱形式在以前的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介绍,本环节中学生通过仔细聆听,能判断出三个声部,并且明确的指出男声有一个声部,女声有二个声部,这是需要在认真听辨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原因,这首男女声三重唱的《送别》没听完。我计划在下节课让学生听完。

5、关于学堂乐歌的拓展,在本节课中也没有完成,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接触“学堂乐歌”这种体裁,原计划让学生聆听“五四”时期其他的学堂乐歌,时间关系也没有完成,下节课将会介绍给学生。

闪光点: 音乐作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声乐一是器乐。所以在课堂活动中我让在器乐演奏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带领二个声部,唱稳旋律。在导入歌曲二声部的学习中,我采用对比欣赏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二部合唱歌曲。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技能有效解决二部合唱难点。

反思三:送别教学反思

《送别》是教科版艺术教材第八册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是李叔同采用美国人约翰·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的学堂乐歌。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二部合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学习加以感受、体验,唱好二声部歌曲。

在歌曲《送别》第二课时的备课中,我遇到了几个难题。一是怎么样衔接第一课时的旧知识?每周两节的音乐课,学生对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遗忘较多。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时间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不容易被发现,难以为下一教学环节的提高提供参照。另一个难题是今天所学的歌曲《送别》创作的年代较远,怎么让学生详细地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帮助理解歌曲内容,又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的课题研究中,我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

一、运用信息技术,巧妙衔接“旧、新知”。

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上一节课的教学录像选段,“主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很快找出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我综合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巩固旧知识提出新要求,展开新课的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校本课程。

音乐作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声乐一是器乐。竖笛是我们学校音乐教学辅助乐器,我在这堂课上运用竖笛帮助学生巩固歌曲旋律学习。现代乐器电子琴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重要的课外学习项目。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琴兴趣活动组学生演奏的歌曲《送别》的伴奏音频,还将伴奏音频上传到学校艺术网,供学生下载使用,为学生在家复习、预习提供方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课堂学习

生动形象是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教学的一大特点。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我精心制作课件、网页,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在导入歌曲二声部的学习中,我采用对比欣赏的教学手段。通过对比,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感受二部合唱歌曲。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技能有效解决二部合唱难点。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课堂

我们以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所以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拓展与延伸非常重要。我将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上传到学校艺术网,供学生查阅。我还建立一个QQ学习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解答学生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学校艺术网的艺术展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一个不断研究过程,本节课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尝试方面取得一定收获,但课堂研究是无止境的,反思本节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比如二声部合唱的学习难度较大,虽然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学会二部合唱歌曲《送别》,但演唱质量有待下节课继续提高。再一个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行远程学习交流。包括师生间的交流,同学间的交流以及同行间的交流。这还亟待我们继续探索、实践,希望借我们的课堂倾听大家宝贵的意见。说得不对、不足的,敬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2015小学语文新教材试点情况汇报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五篇

闵行区小学语文新教材试点情况汇报一、背景与试点过程

2000年9月在主动争取、积极要求下,我区鹤北小学和原红旗小学(现教研学校)加入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市课改办的“识写分流,识多写少,大量诵读,优化写字”课题组实验,开始了小学低年级语文新教材的课改研究工作。

在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教研所及试点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区研训员、各试点校教师积极投入,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暑假,原红旗小学(现教研学校)在市新教材培训中向全市教师作了关于“优化写字”的介绍,并推广了教研学校教师自编的手指手腕操。以后教研学校和鹤北小学分别申报了相关的市、区级课题,并取得了市区级科研课题一二等奖。2001年9月我区3所课改基地学校和4所非基地学校也加入了新教材的试点实验。

我区小学语文新教材试点工作以自愿介入,主动出击;层层推进,逐步推开为特点,具体情况如表一。

表一:小学语文新教材试点情况(2015年6月)

试点时间推进年级试点学校

2000年9月一至五年级

(首轮试点学生已升入中预年级)鹤北小学、原红旗小学(现教研学校)

2001年9月一至五年级鹤北小学、教研学校、实验小学、明强小学(包括黎明小学)、闵行小学、江川路小学、上音荟思学校(现协和尚音学校)

2002年9月一至四年级鹤北小学、教研学校、实验小学、七宝明强小学、闵行中心小学、江川路小学、黎明小学、协和尚音学校、华坪小学、颛桥中心小学、汽轮小学、七宝实验小学

2015年9月一至三年级37所小学

2015年9月一至二年级全区所有小学

说明:

颛桥中心小学、申莘小学和昆阳小学在2015年9月全面使用了小学语文新教材,积极参与第二轮试点学校的教研活动。二、教师队伍(以第一、二轮试点情况为主)

(一)教研组情况

在区课改办的直接领导下,各试点学校都相应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并精心挑选骨干教师任教新教材,特别是第一、二轮的试点初期,任教教师相对力量较强。但由于滚动推进,每学期都有一至二位骨干教师参加下一轮的试点工作,教研组长、教师更换较多,全区参加整轮的试点的教师为数不多,这些教师现在成为我区小学语文新教材骨干研究人员。

具体见表二。

表二:各校教研组情况(第一、二轮试点学校)

学校组长或

执教教师班级教研组情况

鹤北小学潘美芳

(首轮试点)3作为主动出击、自愿介入、首批参与新教材研究的学校,校长徐文英非常重视,经常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带动整个学校各学科整体投入二期课改的实践。分管教导夏恋丽任教新教材,语文教研组大组长尹晓波曾获区语文新教材评比一等奖,市语文新教材评比二等奖;首轮试点教研组长潘美芳自首批试点至今,曾在2001年和2015年的市级教研活动和教材培训中,执教研究课,受到专家和教材组老师的好评,曾获区语文新教材评比一等奖。第二轮试点教研组长胡洪多次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作文课,在作文教学方面有独道之处。学校自2000年加入新教材试点以来,每学期常常带头开展区教研活动。

胡 洪

(第二轮试点)3

教研学校李群芳2教师工作认真负责,在写字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在市级教研活动中交流发言和开放观摩课,但由于教师较少,平时的教研活动氛围不足,希望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严丽华2

实验小学张卫红

(总校)8作为课改基地学校之一,实验小学对新教材的研究积极投入、研究深入。校长何学锋从各方面大力支持新教材研究,副校长张军、分管教导吴红霞积极参与市区级的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科研室主任、教研组长张卫红工作责任心强,参加了整轮的市级培训,并作为我区惟一的教师代表参加了由市教研室组织的市级教研员和教师的新教材集训,在考查与评价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是我区语文新教材的骨干研究人员之一,带头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在市教研活动中执教观摩课。该校在教材钻研、教法研究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五年以来,基本每学期都有教师在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研究课。

康善芳

(分校)4

明强小学郭 芳10作为课改基地学校之一,明强小学在新教材的研究上,注重理念更新,方法创新,注重将“新基础理论”与“二期课改”有效的结合。校长吴国丽、副校长沈凤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导沈新红、分管教导俞亚勤担任新教材的教学。学校曾多次开展市二期课改研讨活动,经常聘请专家开设有关讲座。教研组长郭芳老师承担过多次市、区级公开教学课,是我区语文新教材研究的骨干教师之一,代表我区参加市教学评比取得市二等奖,是上海市语文青年教师研究会成员之一。五年以来,每学期基本都有教师在区级教研活动中执教研究课。

闵行小学朱玲芳(原)

蒋美华(现)5作为课改基地学校之一,闵行小学在新教材的研究上,踏实、认真,注重有自己的风格,在教研活动中,注意提升研究的力度,给自我加压。该校承担的几次区级教研活动,都有专题研究内容,如同类教材的整合性研究、课外阅读的多篇整体研究等。在教导处带领下,教研组长和教师积极参与市区级研讨活动,有思考、有研究。

江川小学何 晖6虽然不是课改基地学校,但也主动出击、自愿介入,作为我区第二轮参与新教材试点的学校,无论在教师的配备和硬件设施上,学校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心。将教研组建设、语文新教材研究与学校的特色读书活动相结合,善于钻研,形成了学校教研组的特色,从课前预习、写作等方面着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分管教导黄志勤、教研大组组长刘芸等对新教材研究投入力度大,五年级教研组长何晖带领全组成员进行了五年的研究,提高了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每学期都有教师在区教研活动中执教研究课。

黎明小学吴静娴3作为原明强小学的村校之一,黎明小学也较早进入新教材的研究,他们克服了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困难,近几年发展较快,积极在教材教法的研究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校长和教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有多位教师在全区教研活动执教研究课,获得听课教师的好评。

协和尚音徐建国

顾从蓉2教师的自身素质较好,能与外区进行交流与研讨,故在新教材研究方面,教师有自己的理解,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徐建国老师曾获区语文新教材评比一等奖,顾从蓉老师曾获二等奖。希望学校教师能积极参与本区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二)参与市级教师培训与市级课堂教学评比获奖情况

我区自2000年加入新教材试点以来,教师克服种种困难,在当时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教学辅助资料、教学图片、课件几乎为零的状况下,试点学校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索新教材教学方法,利用业余时间自行制作教具、图片、生字卡片等,布置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识字环境和氛围,较好地完成了试点工作,受到市教研室、课改办、教材组的好评,参与了市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评比。

具体情况如表三。

表三:2001年至2015年各试点校市教学评比获奖及参与市级培训情况

学校教师内容

教研学校董屹敏(现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武蓉(现颛桥小学)市级培训活动中作“优化写字”经验介绍及推广自编手指手腕操。

教研学校武蓉(现颛桥小学)市级培训活动中执教一年级写字课。

鹤北小学潘美芳市级培训活动中执教二年级《会开花的石头》、五年级《失去的一天》。

鹤北小学尹晓波一年级《小猪问路》市新教材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并由市教研室拍摄录像课。

实验小学毕惠兰

(现莘光学校)市级培训活动中执教一年级《当妈妈拉开窗帘的时候》、二年级《最后的玉米》;二年级《大海的尽头》获市新教材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

实验小学张 怡市级培训活动中执教一年级说话课《评选动物明星》。

实验小学张卫红市级培训活动中执教五年级《妈妈,我们要活下去》。

实验小学应瑾瑾市级展示课一年级《花木兰》;二年级《神秘的恐龙》获市新教材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明强小学郭芳市级培训活动中执教三年级《给妈妈的礼物》、五年级《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执教四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和五年级《屋顶上的月光》获市新教材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

江川路小学刘芸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四年级《秦陵兵马俑》。三、经验与做法

(一)加强指导与培训,注重实践与研究

1.试验初期,加大新教材研讨密度。首轮试点学校每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研讨教法。第二轮起因试验学校的增加,改为平均2周一次。

2.借助市教研室和教材组的力量。首轮试点和第二期试点学校直接参加由市教研室和教材组组织的市级培训,每月1次市级研讨活动。这对于学校教师来说,由于直接接受市教研室和教材组的培训,培训足迹遍级各区县,所以相对来说,教师观念更新较快,教材把握较到位,对教材的研究更深入。

3.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对首轮和第二轮试点学校在专题性研究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指导,如召开相关的教师座谈会,及时了解试点进展状况,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相关研究;进行了低年级多元评价研究、中年级分层分片的教材研究和作文片段训练研究、中高年级的单元导读教学、读写结合等研究。

(二)加强渗透与辐射、整合与开发

1.自新教材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一直本着“以点带面,提早渗透二期课改精神”的观念,通过开放式的教研活动,邀请面上其它学校教师参加新教材教研活动,将二期课改理念辐射全区,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

2.定期开展新教材课堂教学评比。尝试将评比过程与教学观摩相结合,向面上各校更好地宣传“二期课改”,使面上各校的领导和教师对新教材有初步的、直观的认识;也为试点学校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3.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逐步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学科网站,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加强对多媒体资源使用的指导与研究,提高信息技术的在课堂的应用效率。2015年6月开通小学语文新教材网页,为教师提供新教材的电子版教材、教学指南、目标与策略、教研动态等。但因人员精力和技术力量不够,以及教师进修学院和教育教学研究所部门与功能调整等原因,网页于2015年底停止了更新。

2015年8月在上海市小学全面推进二期课改之际,我们利用暑期教师培训,采取论坛形式,形象生动进行了新教材培训,受到了培训教师的欢迎。论坛具体内容见附件。

四、思考与建议

由于我区小学语文新教材推进的特点是自愿介入,主动出击;层层推进,逐步推开。但在推进过程中,各年段之间的衔接与循序研究不够,特别是中高年级阶段,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训练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等研究较为欠缺;新老教材考查与评价方面合卷形式与内容研究缺乏;教研活动中,教师参与研讨的热情及研究与反思的深度等有待提高与深入,因此,我们下阶段工作将从如下三方面重点进行研究:

(一)整体推进与分层研究相结合

拟成立小学语文新教材研究小组,以中高年级教材研究和评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熟悉新教材和志愿进行研究的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每学期确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开发研究课题,对面上学校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二)全面提高与示范引领相结合

1.通过全区展示、分片研讨、专题研讨等各种不同层面的研讨与展示活动,将新基础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与二期课改的实践研究有机结合,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寻求实施新课程方案和使用新教材的规律与方法,为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开提供借鉴。

2.加强有针对性的专题调研。由区课改办、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对各试验校及提前介入试验的学校进行专题调研。深入课堂,及时总结课改经验,了解课改试验中的困难、问题,共同研究对策。

3.发挥课改基地校和提前介入试点学校的引领作用,总结学校教研组、专题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向全区宣传推广。

4.继续开展小学语文新教材教学评比活动,并以此为抓手,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5.聘请市教研室、市教材组及有关专家指导我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以讲座、报告及带教等形式,提升我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水平。

(三)加强对考查与评价的研究,完善评价体系

1.加强考查与评价的研究和培训,组织分管教导和教师进行相关的研讨,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评价的要求,改变目前教师对考试复习无从着手,对日常教学中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把握不透等状况,重点研究考试评价内容和形式,提倡综合性、开放性,能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考试,重视学习过程和情意态度的评价。

2.完善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注重学校和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

3.完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的内容,修订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 傅军

2015年6月

2015色彩的和谐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第六篇

第1篇:色彩的和谐教学反思

1、邻近色在创作画面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幅画面的主旋律。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邻近色来组织画面,一幅色彩作品的创造就会产生一种色彩的混乱,让人感觉画面脉络不清。

2、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或暖色调的画面里主要都运用的是邻近色的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显的舒适、和谐。学生初学使用水粉工具临摹水粉画,困难较多,老师最好先画出步骤示意图,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作画,提醒学生用水要适当,不要太多。

3、辅导时及时纠正学生用水多与少的失误。

因为,学生是初次尝试用水粉颜料临摹水粉画,作业要求不要太高,对画得比较好的作业及时鼓励,对不成功的作业不要批评和指责,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2篇:色彩的和谐教学反思

《色彩的和谐》这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在学生了解色彩调和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色相关知识,学习运用邻近色进行创作表现。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为了使学生学会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教学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认真制作了课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讲解和演示,应用于研究性学习,演示互联网上各种图片 和文字信息和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流程主要采用图片导入,合作探究,欣赏感悟,实践创作,展示评议和课后拓展。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和谐统一的美感,引起学生的注意,顺利导入新课。接着通过课件观察色相环直观认识邻近色,紧接着继续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近色,感受邻近色带给人的美感。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分析优秀作品以外,我还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平台进行了绘画演示,引导学生学习使用邻近色的表现方法,了解色彩和谐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解邻近色的同时,让学生判断不同邻近色的感情特性,在了解色彩相对性的同时,感受色彩的魅力。学生通过课件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橙黄》和《建筑室内设计》,能够结合作品的内容和色彩,准确深入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发言很是精彩。学生对于色彩调和的美,邻近色产生的视觉效果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进行创作,激发了学生色彩创作的愿望。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告诉我们,学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最好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演示工具。

另外,为了能尝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引导自学型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我注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小组合作进行专题研究为主要的学习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

教学中我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去主动构建知识。运用概括性的难题,让探索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

此外,我在课堂上还很注意对学生发言后的评价。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回顾整堂课,教学过程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足之处我在引导学生欣赏评述环节耗时过多,直接影响到后面学生的创作实践环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上今后还应更紧凑简洁些。

第3篇:色彩的和谐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了解色彩基础知识的课程,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理解色相环上距离近的颜色就是邻近色;第二使学生体会到邻近色搭配组合都是和谐的。

欣赏——贯穿教学新授环节,本课中欣赏色彩和谐的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逐步地在欣赏中产生兴趣、理解新知并掌握新知。经过本课教学实践看也的确取得了这样的效果。

首先,用幻灯片播放的几幅色彩和谐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色彩和谐的美,在学生欣赏过程中学生被美丽的图片深深地吸引,达到了我这一环节的目的。也自然地过度到下一环节——分析图片为什么会给人舒适,和谐的感觉,即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和谐!

其次在第二环节,通过欣赏向学生说明和谐的含义和感受。图片整体的和谐效果的欣赏,学生感受到色彩和谐的图片看着使人很舒服、很美!那么这就是和谐,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色彩和谐的含义;接着把色彩和谐的图片放大,学生直观地分析出和谐的色彩是由相邻颜色构成的,那么这些相邻的颜色就是邻近色,而且通过观察学生真正理解了邻近色构成的画面都是和谐的。

总之,欣赏贯穿整个新授知识的环节,直观明确,尤其是电脑无限放大图片的简单功能在分析色彩时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放大分析图片的色彩是本节课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也是本节课一个亮点,是最成功之处!

第4篇:色彩的和谐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颜色千变万化,五彩缤纷,这些绚烂多彩的颜色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美丽迷人。把学生融入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当中,就会增加他们的色感,对色彩的认识就会大大提高。

<<色彩的和谐>>是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本课集合了中外小朋友熟悉喜爱的卧室与别墅作为范画,运用暖色和冷色的的两中对比,让学生感受和谐色给人的舒适魅力。

本课是色彩基础课,课程结构内容包括:邻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颜色称为相近色,如黄、黄绿、绿或红紫、紫、蓝紫等。邻近色的配合,会使人产生舒适、和谐的美感;色彩冷暖的概念,冷暧对比是色彩对比的一种,补色对比是最鲜明和强烈的冷暖对比,在同一幅画里,必须有一个主色调,主色调对画面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课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通过学生接触和谐色,认识和谐色,,运用和谐色激发学生运用色彩的欲望,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表情、语言等表达自己对形与色的感受,以及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和谐色与他们所学习析色彩线条的联系,更加热爱美术课。

邻近色在创作画面时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一幅画面的主旋律。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邻近色来组织画面,一幅色彩作品的创造就会产生一种色彩的混乱,让人感觉画面脉络不清。一幅冷色调的画面或暖色调的画面里主要都运用的是邻近色的对比,这样画面才会显的舒适、和谐。学生初学使用水粉工具临摹水粉画,困难较多,老师最好先画出步骤示意图,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作画,提醒学生用水要适当,不要太多。辅导时及时纠正学生用水多与少的失误。

因为,学生是初次尝试用水粉颜料临摹水粉画,作业要求不要太高,对画得比较好的作业及时鼓励,对不成功的作业不要批评和指责,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48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