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五年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多项选择题。
1、( )会引起生态部落的变化。
A、减少水 B、增加水 C、添加动物 D、添加植物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 )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A、光 B、土壤 C、温度 D、水
3、( )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A、一片树林 B、一块草地 C、一个湖泊 D、一个海洋
4、让我们来制作一个生态瓶:( )
A、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B、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桶自然水域的水。
C、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D、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二、填空题。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 )和适宜的( )。
2、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 )关系。
3、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 )。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 )。
5、植物的一生是从( )开始的。
6、( )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7、( )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
10、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凶猛的( )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
12、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
13、( )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近年来,( )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的其他地区。
14、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黄石国家公园。
1956年,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
15、(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重点保护我国现存最大一片红树林。
16、三江源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 )。
17、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 )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18、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 )的野生珍稀麋鹿保护区,主要保护麋鹿。
三、判断题。
1、种子发芽不需要一定的条件。( )
2、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
3、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需要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
5、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相同的需求。( )
6、当环境不适合他们生存时,他们会重新选择适合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
7、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他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
8、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他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
9、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
10、自然界和生态瓶不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不会受到影响。( )
1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2、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
四、实验探究题。 根据小组的讨论确定研究种子发芽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
1、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凹面的铜镜取火。现在,我国仍然大力提倡使用以( )原理做成的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2、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用( )取得的。3、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曾用( )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A、凹面镜 B、凸透镜 C、近视镜 D、远视镜
4、太阳是一个在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外部温度( )多度,内部温度高达( )多度,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 ),却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A、二十亿分之一 B、十二亿分之一 C、6千 D、两万
5、雨过天晴,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微小的水滴。这些小水滴起到了( )的作用,把太阳光分解为不同色光,形成了彩虹。A、凹面镜 B、凸透镜 C、棱镜 D、三棱镜
二、多项选择题。
1、( )是影子产生的条件。A、光源 B、遮挡物 C、屏 D、电源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 )有关。A、所采用的材料 B、结构 C、运用的原理 D、所选用的品牌
3、太阳能是一种( )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A、危险 B、清洁 C、节能D、安全
三、填空题。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
2、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 )、( )的改变而改变。
3、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 )有关。
4、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 )的形状有关。
5、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 )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6、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 )。
7、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 ),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 )。
8、光是( )传播的。反射光也是( )传播的。
9、( )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0、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 )物体比( )物体吸热快。
11、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系,物体与阳光( )比( )吸热快。
12、( )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1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 )。
1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 )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 )分钟。
1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也叫( )。
16、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 )能使驾驶员看到车后面的情况,医生带了( )能给病人检查耳朵。
17、阳光照到( )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会聚到一点。这一点的光很强,温度很高。
18、像放大镜一样的( )也能会聚太阳能,产生高温。
四、连线题。
1、光强 温度就低2、光弱时 瞳孔放大
光弱 温度就高 光强时 瞳孔缩小
五、判断题。
1、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2、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
4、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不在发热。( )5、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
6、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
7、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安置了几面特殊的镜子(激光反射器),地球上的科学家向镜子发射光,光可沿入射光的方向返回。科学家测量了光反射回地面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米。( )
8、潜水艇上装有潜望镜,当潜水艇潜到水下时,水兵常常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情况。( )
9、1666年,英国科学家爱迪生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令人惊异的现象发生了,这书白色太阳光居然扩展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排列而成的美丽光谱。( )
10、太阳光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无线电波等。他们共同组成了光线的大家庭。( )
1、地形包括( )等。A、高原 B、高山 C、盆地 D、湖泊 E、峡谷 F、平原
2、地球表面有( )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A、河流 B、海洋C、山脉 D、高原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 )等地形地貌。A、山脉 B、高原 C、裂谷 D、海沟
4、岩石在( )等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风化现象。A、阳光 B、大气 C、水 D、生物
5、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 )等。
A、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 B、动物C、植物的残留物 D、腐殖质 E、水 F、空气
6、( )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A、坡度的大小 B、位置的高低 C、有无植物覆盖 D、降雨量的大小
7、( )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A、保护森林 B、破坏环境 C、退耕还林 D、退林还耕
8、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 )三部分。A、地壳 B、地幔 C、地心 D、地核
9、 由于受( )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A、水 B、大气 C、气温 D、动植物
10、土壤是( )等物质的混合物A、沙 B、小石子 C、黏土 D、腐殖质 E、水 F、空气
二、填空题。
1、( )和( )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 )造成的。
3、( )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4、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 )。
5、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说来,( )的颗粒先沉积,( )的颗粒后沉积。
6、( )和( )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7、( )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8、( )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9、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 )内。火山活动与( )和( )运动有关。
10、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 ),压力越来越(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熟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11、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 )。
12、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 )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13、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 )(小石子),其次是( ),接着是比沙还小的( ),最小的土壤微粒是(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4、土壤中还有( )和( )。( )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 )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三、判断题。
1、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速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察觉的。( )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
3、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但是不会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
4、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
5、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相同的地形地貌。( )
6、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不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
7、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
8、在各种力量塑造和改变着地表地形地貌的过程中,有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害。( )
9、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可以是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
10、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地震、火山。( )
11、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
12、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
13、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万个生物体。( )
14、冰川、风、波浪的侵蚀,形成各种各样的地形。( )
1、( )„„这些运动都是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
A、树上的苹果往下落 B、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 C、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 D、水往低处流
2、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A、衣裤松紧带 B、票夹 C、弓箭 D、拉力器 E、各式各样的弹簧
3、( )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A、喷气式飞机 B、火箭 C、鞭炮 D、弹弓
4、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时应注意:( )A、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B、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C、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二、填空题。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 )。( )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 ),小车运动得越( )。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 )。( )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4、橡皮筋的弹力越( ),作用时间越(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 )。
6、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 )”的特征制成的。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 )”作力的单位,简称“( )”,用“N”表示。1牛≈100克的力。 8、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 )。
9、( )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0、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 )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 )。
11、人们生活中习惯用“( )”、“( )”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 )和( )两种方式。
三、连线题。
1、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表面越光滑 摩擦力越小 物体越重 摩擦力越小 表面越粗糙 摩擦力越大 物体越轻 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
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 小
滑动的摩擦力 大
四、判断题。
1、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
2、力的大小是不可以测量的。( )3、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反冲力的作用。( )
4、摩擦力对我们是有用无害的。( )5、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
6、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
7、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地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 )
8、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
9、古时候,人们搬运很重的物体时,往往在物体下面放上滚木。后来发明了安装轮子的车,用车来运输物体就更方便了。( )
五、看图回答问题。
1、77页右图
2、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并标注各部分名称。
五年级第一单元
一、多项选择题。 1、ACD 2、ACD 3、ABCD 4、ABCD
二、填空题。 1、水 温度 2、交换 3、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 5、种子 6、植物
7、食物 8、食物链 9、生产 消费者 10、绿色植物 肉食动物 11、食物网 12、生态群落
13、沙尘暴 沙尘暴 14、美国 广东 15、广东 16、生态系统 17、大熊猫 18、最大
三、判断题。1、错 2、对 3、对 4、对 5、错 6、对 7、对 8、对 9、对 10、错
11、对 12、对
四、实验探究题。
五年级第二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1、A 2、A 3、B 4、C D A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3、BCD
三、填空题。1、光源 2、位置 方向 3、距离 4、侧面 5、投影 投影 6、反
7短 长 8、直线 直线 9、太阳 10、深色 浅色 11、垂直 倾斜
12、太阳能热水器 13、影子 14、30 8 15、光的反射 反光 16、汽车反光镜
额镜 17、凹面镜 18、凸透镜
四、连线题。
1、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五、判断题。1、对 2、对 3、对 4、错 5、对 6、对 7、错 8、对 9、错 10、对
五年级第三单元
一、多项选择题。1、ABCDEF 2、ABCD 3、ABCD 4、BCD 5、ABCDEF 6、ACD 7、AC
8、ABD 9、ABCD 10、ABCDEF
二、填空题。1、火山 地震 2、运动 3、风化作用 4、土壤 5、重 轻
6、雨水
径流 7、侵蚀 8、河流 9、地壳 地幔 地壳 10、高 大 11、大陆板块 12、大陆板块 13、沙砾 沙 粉沙 黏土 14、腐殖质 盐分 腐殖质 盐分
三、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对 5、错 6、错 7、对 8、对 9、错 10、错
11、对 12、对 13、错 14、对
五年级第四单元
一、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AB 4、ABC
二、填空题。1、重力 重力2、大 快 3、弹力 弹力 4、大 长 远 5、反冲力 6、受力大,伸长长
7、牛顿 牛 8、摩擦力 9、滚珠轮轴 10、弹簧测力计 弹簧秤
11、克 千克 12、摩擦力 13、滑动 滚动
三、连线题。1、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3、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四、判断题。1、对 2、错 3、错 4、错 5、对 6、对 7、对 8、对 9、对
五、看图回答问题。1、参考77页图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复习题】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 → 兔子 → 鹰
②蔷薇 → 蚜虫 → 瓢虫 → 小鸟
③落叶 → 蚯蚓 → 小鸟
④水稻 → 稻螟虫 → 青蛙 → 蛇 → 老鹰
⑤水稻 → 田鼠 → 黄鼠狼 → 老鹰
4、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保护我国现存最大一片红树林)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我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重点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 → 兔子 → 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希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五、制作生态瓶。
答:① ② ③ ④
找一个透明的 在桶底装入一层 在桶里种上几颗 植物存活后,再
大塑料油桶,清洗 淘洗干净得沙,再 水草,在水面放一些 放入小鱼或泥鳅、螺
干净后剪掉上面一 装入大半桶自然水 浮萍。 等小动物。
部分。 域中的水。
六、实验分析。
1、在“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中,仔细观察根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我发现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水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4、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在植物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5、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①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读作:guǐ))。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照明灯上的灯罩 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⑥潜望镜 ⑦万花筒 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 ②望远镜 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 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3、潜望镜光线图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填空:
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颜色表示平原。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风化。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
8、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9、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如海南第一山;云南的石林;黄山奇石等。
11、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
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4、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15、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处植被覆盖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空中的降雨量也有大有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8、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19、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0、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24、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25、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
一些植物残体。
26、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
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27、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8、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29、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3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31、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2、(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二、名词解释:
1、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三、问答题: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答: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
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答: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 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 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 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 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落叶→蚯蚓→小鸟
4、自然保护区。【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复习题】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 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 兔子 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第二单元《光》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
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 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皮影戏、手影表演、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潜望镜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3、潜望镜光线图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填空:
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内蒙古的望无边。
2、地球上少。在地形图上用。中国的西部多
3、2007提4月2日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和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有关。
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压力越来越。
7、由于受、
8、地球内部运动使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一片,后来才出现的。
9、科学家认为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等。
11、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
12、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接着是比沙还小的,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等物质的混合物。土壤为生物提供了,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4、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15、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处植被覆盖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空中的降雨量也有大有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8、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19、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0、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二、名词解释:
1、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三、问答题: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
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因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下大雨时,雨水秀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
因为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高。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5、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
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什么,为什么?
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容易形成平坦辽阔的冲积平原。因为大江大河的下游,水流流速减慢,起到了沉积作用。
7、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
8、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地表的破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都加剧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应该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9、侵蚀有什么危害?
侵蚀会让土地支离破碎,形成的山洪冲毁房屋,冲毁道路,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10、生物会对岩石造成什么影响?
植物的种子落进岩石缝隙中,生根发芽后,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会使岩石破碎产生风化作用。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一、填空: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
2、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作用。物体的重力是向下的。
3、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
4、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
5、;;等都会产生弹力。
6、橡皮筋绕的圈数,小车行驶速度,距离,小车行驶速度,距离。
7、橡皮筋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小车行驶速度,距离。
8、弹簧受到的力越,长度改变越。
9、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冲力运动的。
10、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
11、依靠运动的有、等。
12、
13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14、在地上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面发生摩擦。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7、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18、往自行车车轴处滴一些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人们在鞋底设计了各种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19、汽车运动时,轮胎要与地面发生摩擦,我们从汽车轮胎受到的磨损就可以知道。
20、赛车的设计: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二、名词解释:
1、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弹力: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三、问答题:
1、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2、橡皮筋的长度和在车轴上绕的方向分别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同。
3、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有弹力?人们能用它们做什么?
被拉长或压缩的弹簧、被弯曲的锯条或竹片、被压缩的空气等都能产生弹力。
射箭、拉力器、皮球、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4、说说在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些什么?
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②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④测量完毕后,把测力计放回原处。
5、小车的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
在我们小车上,车轴与车身、车轴与车轮、车轮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滚动摩擦。
6、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自行车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等处。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从而增大摩擦力。
7、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自行车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等处。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安装滚珠、加润滑油。
8、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要增大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些,并设法加大物体间的正压力,如: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鞋底上的花纹。
要减小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变得光滑,还可以在物体下面垫上能滚动的物体,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如: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
9、说说摩擦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利和弊?
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间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10、我们都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节日燃放的烟花、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11、汽车运动和停止都要靠轮子,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情况会怎样?
如果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车轮会打滑,汽车无法启动,行驶的车子也很难停下来。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必须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 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1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阳光、土壤。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 ②落叶→蚯蚓→小鸟
4、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 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 兔子 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复习题】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第二单元《光》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 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皮影戏、手影表演、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潜望镜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3、潜望镜光线图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填空:
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山地
丘陵 特点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平原
盆地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颜色表示平原。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2007提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风化。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
8、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9、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如海南第一山;云南的石林;黄山奇石等。
11、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4、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15、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处植被覆盖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空中的降雨量也有大有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8、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19、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0、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二、名词解释:
1、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三、问答题: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
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因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下大雨时,雨水秀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因为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高。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5、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
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什么,为什么?
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容易形成平坦辽阔的冲积平原。因为大江大河的下游,水流流速减慢,起到了沉积作用。
7、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
8、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地表的破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都加剧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应该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9、侵蚀有什么危害?
侵蚀会让土地支离破碎,形成的山洪冲毁房屋,冲毁道路,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10、生物会对岩石造成什么影响?
植物的种子落进岩石缝隙中,生根发芽后,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会使岩石破碎产生风化作用。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一、填空: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
2、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作用。物体的重力是向下的。
3、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
4、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
5、;;等都会产生弹力。
6、橡皮筋绕的圈数,小车行驶速度,距离,小车行驶速度,距离。
7、橡皮筋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小车行驶速度,距离。
8、弹簧受到的力越,长度改变越。
9、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冲力运动的。
10、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
11、依靠运动的有、等。
12、
13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14、在地上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面发生。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物体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7、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18、往自行车车轴处滴一些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人们在鞋底设计了各种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19、汽车运动时,轮胎要与地面发生摩擦,我们从汽车轮胎受到的磨损就可以知道。
20、赛车的设计: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二、名词解释:
1、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弹力: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三、问答题:
1、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2、橡皮筋的长度和在车轴上绕的方向分别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同。
3、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有弹力?人们能用它们做什么?
被拉长或压缩的弹簧、被弯曲的锯条或竹片、被压缩的空气等都能产生弹力。
射箭、拉力器、皮球、衣服上的松紧带、自行车的坐垫等都用到了弹力。
4、说说在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些什么?
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②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④测量完毕后,把测力计放回原处。
5、小车的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
在我们小车上,车轴与车身、车轴与车轮、车轮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滚动摩擦。
6、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自行车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等处。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从而增大摩擦力。
7、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自行车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等处。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安装滚珠、加润滑油。
8、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要增大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些,并设法加大物体间的正压力,如: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鞋底上的花纹。
要减小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变得光滑,还可以在物体下面垫上能滚动的物体,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如: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
9、说说摩擦力对我们的生活的利和弊?
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的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间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
10、我们都知道哪些物体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节日燃放的烟花、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11、汽车运动和停止都要靠轮子,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情况会怎样?
如果车轮与地面之间没有了摩擦力,车轮会打滑,汽车无法启动,行驶的车子也很难停下来。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
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或压力。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
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
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 、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
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
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5.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6.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7.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8.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9.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的。
11.(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3.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4.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5.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17.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8.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19.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0.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 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21.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2.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56)年。
2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2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25.在草原上鹰、兔、草有一方少了,会怎样? 如果那样,草原的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草原的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其他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26.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在我国的北方,由于我们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特别是草原的生态平衡,至使一些草原沙化,遇到大风就形成了沙尘暴。
27.写出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 狗尾草 水稻 小鸟 老鼠 蝗虫 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 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 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28.写出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 ②草→兔→蛇→鹰 ③草→蝗虫→鹰
④草→鸟→蛇 ⑤草→蝗虫→蛇→鹰 ⑥草→鸟—→蛇→鹰
29.分析题:
厚的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粮食短缺,小麦价格上涨,促使美国中部各州的农场主纷纷赶来开发西部。为了扩大耕地,他们把大片的森林砍倒,把大片的草原、草甸开垦出来。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农场主们种植了粮食作物,然后通过卖粮赚了许多钱。1934年5月11日凌晨,一场灾难降临了,从美国西部刮起了一场遮天蔽日的黑色怪风,怪风携带着泥沙腾空而起,自西向东迅速蔓延,持续了整整3天3夜!
① 以上资料表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生态系统就失去了_ 平衡。
② 破坏美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是 为扩大耕地,砍倒大片的森林,开垦大片的草原、草甸 。
③如果美国政府聘请你担任农业大臣,你改变这种状态所采用方法是: 。 光
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
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4.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5.影子产生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
6.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7.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8.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从不同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9.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10.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也称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1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1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生活中我知道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梳妆镜)、(倒车镜)、(太阳灶)等等。
1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侦察工具。
14.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热),物体在吸收阳光的同时也吸收(热)。
15.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16.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支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17.在同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光从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传播路线(可能发生变化)。
18.太阳外部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地球只得到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9.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
下一篇:江苏省五年级英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