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小学语文科学实验类课文的共性与个性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一类课文值得关注,它们都
是叙事性文章,都叙述了科学家通过某一个现象或者一直在思考的
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得到启发,最后有所发明或应用,
造福人类的故事。像这样的课文在小学低年级有苏教版小学语文一
年级下册《鲁班与橹板》,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人类的
“老师”》,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苏教版小学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等,它们既是叙事性文章,又因
为在写作内容上的共性,我把它们归类为写实验的叙事性文章。寻
找到这类文章的写作规律,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
堂学习效率、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达下基础都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这些文章即使内容都是写实验的,在叙述上也因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写作知识的积累而呈现出它们的个性。
首先,解读内容
《鲁班与橹板》出现在一年级下册,讲述了“有一天,鲁班坐船
回家,看到老艄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等把船撑到对岸,老艄公
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鲁班上岸后,两眼盯着小船默默地想:有什
么好办法能让人们驾驶起来感到省力呢?”这是写鲁班遇到的问
题。
“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只见它们
用脚蹼往身后拨水,身子轻快地向前滑行。”这是鲁班看到的现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 我们的生命周期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第四单元 磁铁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小学科学课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小学科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
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
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小学科学教学经验总结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回顾一直以来的科学教学工作,我注意了以更新科学教育观念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起点, 精心预设了本学期的每一节课,坚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从自身的科学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1、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科学基本素养
我教授的年级是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充满朝气,思想灵活,善于发现,敢于探索。课本内容也大多以一些简单的基础实验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自主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新颖、愉快的教学活动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此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
2、重学生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虽然平时备课、作业、准备上课及兴趣小组实验等活动工作量特别大,但依然尽自己最大努力,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科学,重在实验!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小学科学课文】
主科学探究能力,在每一次的实验课我都尽量提供条件,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部分时候可能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一方面在下学期还需要多多改善。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尝试着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课外我会经常鼓励同学们多阅读科技书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为了使同学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体验,我会适时的根据课本内容布置学生制作科技作品,比如五年级四班的部分学生制作了小杆秤、辘轳等工具都十分的精致,制作的材料都是孩子自己动脑筋找来的各种废品,五花八门的代替品,处处都透露出孩子智慧的闪光点„„学生们既培养了动脑动手能力,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班上更多同学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
我喜欢科学,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和他们一起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失败。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诗人是鼓手,他们打着鼓前进。”而我认为做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课的老师也要做一名科学的鼓手,以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设计,千方百计地打好鼓来吸引科学的爱好者,引导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争取成为科学启蒙教育的艺术大师。
小学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浅探
【摘要】:
学科划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才开始的。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小学是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划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教学试图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在科学教学中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丰富了科学课堂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堂的外延,避免了各自为阵的分隔态势,教科学时联系语文,把语文和科学课内容相近、相联系的课整合在一起,让科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获得。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小学语文 学科整合 超越学科界限 教学效果 事半功倍
【正文】:
人类的智慧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学科划分是人为的。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在西方,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士多德;在东方,特别是中国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孔子、孟子。那时与人类生存关系最为紧密的知识,如数学、力学、天文、医学、地理、气象、历史、政治、逻辑、修辞等等,尚未分化与独立,都被笼统地称为“智慧”,称为“哲学”,学科划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发展才开始的。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小学基础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的划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一是试图超越学科界限,注意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在科学教学中,深入挖掘科学教学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融合,让科学走进入心灵,使科学教学更有益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目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意识里,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语文”就是“语文”、“数学”就是“数学”、“科学”就是“科学”„„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特别是“科学”课程的改革,让一些原本从事“自然课”教学的老师们还真感到有点“茫然”。其实,只要认真领悟过《科学课程标准》的人都应该明白:小学科学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该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学科之间的整合,对学生的意义是深远的,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而且还发展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
1.利用语文知识上好科学课。小学科学与语文这两门学科,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我们如果将相同年级、甚至同一学期的小学科学与语文用心比对,会发现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是与科学课内容相近、相联系的,如果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既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避免学科间无用的重复。从内容上看,在小学的中高段语文中,有不少的科普文章、科学说明文,需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分析、实验及收集数据的本领。如:《太阳》、《航天飞机》等语文课文可以和科学中的《地球的运动》、《宇宙》相整合;《鲸》、《蟋蟀的住宅》等语文课文可以和科学中的《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整合等等。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果实与种子》中的“种子是怎样旅行的”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采用语文课本中的第一段话来引入主题,“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啥办法?”这一问题的抛出,立刻就引来了孩子们的一番议论,预习课文后,许多孩子都能说出种子的旅行方式:种子可以借助风力、弹力、水力、以及动物来进行传播。然后我又叫孩们朗读这篇文章,当读到“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这时候,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出了借助风力,继
续往下读:“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走到田野、山洼。”这时用心的孩子都能发现这是借助了动物来传播种子;后面还有一个小节“豌豆妈妈更有办法,他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了妈妈”学生读到这里就知道是借助了弹力。
在教学五年级《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我没有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来教而是改变了教学策略,而是在上课时出示六年级语文中《鹿和狼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再小组讨论,课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情感朗读表达。通过语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如果各种事物之间一旦某一方面失去了平衡,那么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人与自然之间只有和平相处才能营造和谐社会,而动物、植物,所有的生物之间都遵循了这样的规律。让学生明白道理后再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和科学概念的掌握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2. 通过“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帮助理解和记忆。
例如容易混淆的“和”与“或”, “烟”和“雾”,“降水”与“降雨”,“溶解性”与“溶解度”,“酸碱性”与“酸碱度”等等。又如,月相的“相”有相貌之意,是在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亮的“相貌”,这样学生就不会跟月食(中文是“吃”的意思)混为一谈。如果科学课堂语言总是“板着脸孔”,就会让人厌倦,让人疲劳,适当穿插优美的描写,可以调节情绪。如对物态变化的描写:“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对响度低,音色好的声音的描写:“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对光的反射的描写:“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等。适当引入一些语文阅读材料,往往能让科学课堂焕然一新。例如,在上《月球》时与《月亮上的足迹》结合;在上《时间的测量》前,让学生朗读朱自清的《匆匆》片段,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共鸣,课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3. 与语文老师合作,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写观察日记、科技小论文等。
有不少的语文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写作文真难,就连最简单的写景状物作文都很难写,学生也把作文看成“作难”。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科学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写观察日记,但往往学生写出的小论文形式比较固定,语言朴素,可读性不强。如果能够在这些小论文中加上一些生动的语言,充满童真的叙述,一定会使科学小论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时,结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鹿和狼的故事》,让学生写一篇保护家乡多样性的倡议书。
在教学缠绕茎和攀援茎时,我充分利用语文课中的《爬山虎的脚》中的一段话“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通过让孩子们朗读爬山虎如何爬墙这一段话,孩子们很快会知道原来它有卷须盘,这就是区分缠绕茎和攀缘茎最好的例子,从这一段话中,也让孩子们知道了平时应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后来我布置了作业,写观察日记,这无形之中,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语文素材,为以后写作文打下了基础。这样的科学课和语文课的结合,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而且也学会了很多的科学知识。
所以,语文课要求的日记,周记,甚至单元作文训练,可以和科学老师“集体备课”,一起布置作业,科学老师布置科学活动,语文老师同时布置作文,作业的检查既有语文老师,又有科学老师。在教学中,因为学生有很多的课外科学活动,又能很好地完成活动,所以学生的作文一定也写得有声有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更多的是强调用词的优美,生动,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用词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写一些观察,实验类的作文,为了更科学,就需要用上一些科学名词来解释科学现象,这样写出来的作文
会更具有科学性,兼备文学韵味和科学趣味。
总之,在科学教学时有机地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优势互补,避免了各自为阵的分隔态势,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
3、小学语文教材
下一篇:中山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