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四年级】
题西林壁的诗意【一】:西师版四年级上、下册古诗诗意(绝句、春日、题西林壁、四时田园杂新、赠汪伦、别董大、望洞庭等))
西师版四年级上、下册古诗诗意 上册: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致多么美好。
山色迷蒙,景物若隐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 西湖就像那美女西施一样。
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么美丽。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秋夜月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 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君山。
就像白色银盘中小巧玲珑的青螺。
题西林壁的诗意【二】: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1.了解作者苏轼。 2.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朗读古诗,想象诗中的 美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4.情感读,诵诗境
知诗人 解题意
1.说说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所以也称其为苏东坡。文学造诣很高, “唐宋八大家”之一。父苏洵、弟苏辙 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知诗人 解题意
2.说说题目《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释诗句 明诗意
1.读古诗,结合注释, 用自己的话说 说诗句的意思。
我能说……
释诗句 明诗意
横看:从正面看,侧看:从侧面看 不识:认不清,只缘:只因为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 看庐山山峰峻峭挺拔,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它的形态万千,各不相同。人 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 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想意境,悟诗情
1.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 一下诗人游览庐山时看到的景象,心中 的感受。
横
气势磅礴,连绵起伏
侧
奇峰耸立,峻峭挺拔
远
云遮雾涌,神秘莫测
近
帘帘飞瀑,山清水秀
高
悬崖峭壁,望而生畏
低
潺潺流水,郁郁葱葱
想意境,悟诗情
2.欣赏了刚才几组庐山的图片,同学们 认为庐山怎样?
形态万千,雄奇壮丽
想意境,悟诗情
3.诗中哪句话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结 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揭示了当人们身在事物内部,视野狭 窄,只能看到事物局部,即“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道理。
想意境,悟诗情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庐山雄奇壮丽、形态 万千的景象的赞美之情。
情感读,诵诗境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节 奏,读准重音,读出意境。
我会读……
题西林壁的诗意【三】: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看一个视频短片,短片中的风景美不美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庐山,这里山青水秀,李白曾在此写下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许多诗人也像李白一样被庐山独特的魅力所感染,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题西林壁》。(板书)
二、 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 诗歌到底写了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歌
的意思。
2.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大家都读懂了哪些诗句呢?
(1) 你读懂了标题,题西林壁就是把诗歌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真不错,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题壁诗。古时候印刷技术很有限,大量的诗歌作品无法刻印出来,把诗歌写在墙壁上的这种方法成了诗人发表自己作品的重要途径,而且这种方法还简单易行,南来北往的人过而咏之,自然而然这样的诗也就流传开来,也许我们后人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这首诗吧!
(2) 你读懂了一、二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岭和峰各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板书)连绵起伏为岭,高耸挺立为峰。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庐山的远近高低又有怎样的不同呢?(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
为什么同是庐山,却有千变万化各种姿态呢?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画杨桃》
3. 谁来解释一下后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
山真面目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怎样才能让真是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结合我们之前所学的古诗说一下。: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谁来背一背《望庐山瀑布》,谁来读一读《题西林壁》,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前者在于写景,让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丽神奇,后者在于说理,让我们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发人深省。所以同学们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现在老师播放配乐范读,同学们认真听,注意重音、停顿和节奏。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朗读,然后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
3. 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而后又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它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x x真面目,只缘身在x x中。因此,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请大家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题西林壁的诗意【四】:《在诗中追逐灵魂》——《题西林壁》文本解读
在诗中追逐灵魂
——《题西林壁》文本解读
雪梅
《题西林壁》,一首“艳压庐山客”的哲理诗,它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千古一叹,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但是,《题西林壁》作为诗歌精品引入课堂的今天,教者不能“当局者迷”,如此“意无穷”的哲理诗的解读和教学,必须“横看侧看,远近高低”,踏上一次“追逐灵魂”的精神之旅。
作者的半生“迷” 创作《题西林壁》时,苏轼正陷在乌台诗狱案中:坐牢103天,受尽非人的折磨,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最终被贬黄州。这是苏轼生平第一祸事,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迷茫中的苏轼一直都在探究真相,在诗中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的灵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前两行诗实写游山所见,“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①短短的两行诗,寥寥十四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山间攀援叩问的足音、看见了诗人与庐山默默对视,“相看两不厌”的身影、听到了来自诗人心底的澎湃涛声:庐山,无数迁客骚人纵情山水,怀古伤今的载体,你究竟美在哪里?是怎样的魅力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正如“仁者的博客”中所说:视角决定风景,思想决定高度。这两句话是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绝好诠释。
这时,苏轼虽然人在庐山,思维却已翔空,鸟瞰众生、鸟瞰人生。基于这样的观察视角和这样的思想方向,作者对自己的“迷”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行诗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入眼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如果身在庐山之外看庐山,就会看到它的全貌了。至此,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事物亦是如此: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人在与庐山的深情凝望中陡然而觉自己原来半生都在迷津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眼前的真实并不是全部的真相,从此便多了一颗反省的心,审慎对待自己的所见。”②
对话作者,跟随着他移步换形赏美景,感慨人世浮与沉,我们目睹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灵魂的精神突围。
编者的一片心 《题西林壁》的语言虽异常浅显,寓意却十分深刻,三岁小儿也能琅琅上口,但而立之年也未必能得其真意,它不仅仅需要用心体悟,更重要的是岁月的发酵。那么我们实在有必要探究编者为何对这样一首诗情有独钟?遍览网络上传的教学实录及设计,多半将重难点定于“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将“联系生活升华认知”的教学环节作为整节课的收官——这会是《题西林壁》选编在册的目的吗?
仔细研读教师用书,编者审定的教学建议是这样的:“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一段话中三次提到“观察”;认真阅读课本上的“第二组导言: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就是观察与发现方面的趣事。我们来读读课文,在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食物进行连续观察,把观察中的发现记下来。”
上一篇: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下一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