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

| 四年级 |

【www.guakaob.com--四年级】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一)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秦兵马俑的不朽艺术价值,激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

突破方法: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法与学法

师:引导法。

生:读、议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东南秦始皇的骊山陵东侧,发现了三个兵马俑陪葬坑,从中出土了大量刻画精致、形态逼真的兵马俑。

这便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被人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今天,我们也去参观一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1、出示课件1,播放图片:

说说你看了图后有什么感受?

2、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想想全文主要介绍了兵马俑的什么?找找哪一段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2、学生汇报:

出示课件2:

第3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指名读,说说“宏大,鲜明”的意思。

(宏大:巨大,宏伟。鲜明:鲜活。)

4、课文哪部分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哪部分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学生汇报。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3:

自学要求:

(1)再自读课文:

抓住“规模宏大”一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哪些词句体现了这一特点。

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介绍的?(举例、列数字)

结合理解“统率、所向披靡”

(2)再轻声读3——7自然段,感受类型众多:

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

(3)出示课件4表格:

四人小组完成填表。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四人小组互相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兵马俑个性特点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佣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2、学生自主探究,同桌相互合作。

3、讨论交流:

(1)指名学生说出各种类型的兵马俑所在的段及特点,并谈谈体会。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四、品读课文

1、过渡:

是呀,兵马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那么仔细看,又会怎样呢?

展示课件5:神态各异的兵佣

2、用课件播放各种神态的兵马俑,教师配乐讲解。

3、感受个性鲜明:

出示课件6: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1)读一读,看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

(2)“好像”一词能少吗?为什么?

4、出示课件7:第8自然段。

(1)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句?作者运用什么方法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2)指导朗读。

(3)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其他同学可以边听边想象边做动作。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5、练习仿写。

出示课件8:兵马俑图片

学习课文的写法,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兵马俑的神态。

学生交流。

6、小结:正如文中所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让我们再次感受他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学习作者细致的描写,感受他丰富的想象。

7、齐读第9小节。

五、总结全文,抒发感叹

1、是啊,这一行行的金戈铁马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象征!当我们面对着这些古老而又雄壮的建筑时,不禁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那么自豪!那么骄傲!它不愧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2、出示课件9:

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了中国的秦兵马俑后,赞叹道:“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

六、拓展延伸,共享资源

气势恢宏的兵马俑不是我们一两节课就能欣赏完的,请同学们课下上网浏览你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感想或者找到的精彩资料与你的好朋友共享。【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

五年级上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一)谈话引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5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二)板书课题

“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

二、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二)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

1.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

2.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3.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

(三)自学课文

1.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2.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

5.学生自学课文。

6.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

7.交流学习情况。

8.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

9.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10.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11.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二)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部课文)

1、《举手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露”“调”,会写6个字,参照词语库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中的“我”是怎样进步的,感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产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中的高老师之所以能巧妙的给予“我”鼓励和信任,是出于她对学生的热爱。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的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学习要充满自信的力量。

2、了解高老师的做法,理解她对学生的“爱”。知道爱护别人,与人为善,才能有效的帮助别人,启发别人克服困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磁带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有自己的秘密吗?谁愿意悄悄的告诉老师听?有一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上三年级,他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举手的秘密。 2、师范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初读指导

1、各自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办法记住字形、弄懂词语的意思。 (2)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能说出故事的大体内容。 2、检查初读效果:

(1)小黑板或投影出示生字词:

A、谁能准确地领大家拼读这些生字词?指名领读。擦去拼音再读。随机抽查生字词读音。

注意多音字: lù tiáo 露调

lòu diào

找出课文中这些字读什么音,读读这些句子,再练说几个句子。 B、小组内相互交流: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字形、弄懂词语意思的?

C、组织集体交流,教者适当总结带有规律性的办法。鼓励学生要有创见。 比如:记字形,可以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仍”,把“扔”(或“奶”)的偏旁去掉,换上“亻”(单人旁)。“份”还可以用加一加,记“况”,左边“冫”,右边“兄”。“题”:左边是“是”,右边是“页”,注意“页”字要写在“是”字最后一捺上。 (2)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A、各自练习说。 B、指名当众讲述。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字,组成词。 仍( )偏( ) 急( )兄( )分( ) 扔( )扁( ) 隐( )况( )份(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对话,尝试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试一试,你能正确认读下面的词语吗? 隐约 虚荣心 露馅儿 声调 习惯 仍然 心照不宣 水份 情况 偏旁 2、出示句子:

“那浅浅一笑,照亮了我快乐的童年。”

指名读。那是谁的笑,为什么会这么大的魔力?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说说“我”遇到了什么困境?在遇到困境后,“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在课文中

找出相关词语。(直接描写:不敢举手、出于虚荣心、动作、表情描写:“脑袋嗡地一下蒙了”、“低着头从座位上站起来,脸红得发烫……眼泪很快流下来”)

(2)结合实际,谈感想:你有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我”这样的困境?在困境中,你最希望什么?

(3)指导朗读:想一想该怎样读,为什么。 (4)指名当众朗读,说出自己所读内容的感受。 (5 )师生评议。

2、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在“我”很伤心的时候,高老师是如何对待我的?(“一双温暖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亲切的笑容”)如果将课文中的“搭”,换成“打”或“搁”你认为行吗?为什么?(用动作实践辅助区别这三个字的意思。)看到高老师“亲切的笑容”,想想“我”会怎么想? (2)思考:高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走出困境?

“当你真的能回答问题……如果你不会……我就知道……”

高老师对“我”说,“这样我就知道你到底是会还是不会了”,想一想,高老师知道以后,会怎样做?

(3)高老师提出今后“我”怎样举手,是对“我”一个人说的,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高老师不当众提出这种办法呢?

(高老师对我十分尊重。举左手、举右手是师生二人独特的沟通办法,既维护了“我”的自尊心,又使高老师知道了真实情况,可谓巧妙,看出高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师生俩的秘密。点题

(4)齐读三、四自然段。

3、轻声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1)高老师引导“我”走出困境了吗?指名读课文中相关句子。

(2)当“我”再次在课堂上与高老师的目光相遇时,我俩都心照不宣地相互一笑。

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种情形,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高老师和学生心心相印,情感交融,联系课题,体会师生俩的秘密非常美好)

(3)如果你是当时的“我”你有什么话想对高老师说? (4)男女生比赛读。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采取分组读,师生共读等方式。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体会题目《举手的秘密》中的“秘密”二字,为什么用这个词? 2、你喜欢课文中的高老师吗?为什么?

3、你学到了什么?

4、你希望老师跟你之间有什么“秘密”吗?可以用小纸条告诉老师。 五、作业

1、小组同学合作:将课文改编成三个场景的课本剧。 2、朗读课文【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

六、板书设计

14、举手的秘密

露陷儿 (不自信) 秘密

(老师的爱) 从容 (自信)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 (1)火车接龙朗读课文。

(2)指名表演编好的课本剧。 提示指导:

a、可增加一个角色--“我”的同桌,通过我的“我”与同桌的对话表现“我”的内心活动。

b、在表演的过程中,安排小记者采访: (如:谈谈你对这位老师的看法。当你身边的同学回答问题时由于紧张结巴起来,你觉得该怎样做?)

二、游戏巩固,识记生字 ①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②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a.将生字分类:

左右结构的生字:仍、况、份;半包围结构的字:题、越。上下结构:室 b.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换偏旁等方法记忆生字。

③给生字组词。

三、观察字形,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写字。

a.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安静,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b.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c.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词语积累

①自己读、记词语。

②将好的词语收录到自己的词语库中。 五、作业设计

把你心中的小秘密写下来。

《陶罐和铁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正确理解“骄傲、奚落、谦虚、相提并论、神气、恼怒、理会”等词语,

2过程和方法: 抓住课文中的对话部分,引导学生感悟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小组合作表演文章内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多地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培养学生谦虚、自信的心理品质。 4.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重难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特点,从而体会这则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7《陶罐和铁罐》。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

2 课后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读这个故事你们读了吗?你是怎么读的? 二细读课文,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1(播放课件)欣赏这个童话故事。质疑: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 小组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说明理由。

3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性格

①找出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的句子,指导朗读,读出傲慢.轻蔑.的语气。 相机理解“奚落”“相提并论”等词语。

②铁罐为什么瞧不起陶罐?(板书:坚固 长处 易碎 短处)

③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找出陶罐的话和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④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谦虚.平和的语气。 ⑤欣赏对话课件,分角色朗读,说说人物性格特点。(板书:谦虚友善 傲慢无礼) 4 许多年过去了,它们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句子读一读。(板书:很有价值 无影无踪)

5 看板书,小结课文 三表演课本剧,体会寓意 1小组合作练习表演。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

2老师当小记者采访陶罐和铁罐:你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吗?联系日常生活中你的表现,今后你打算怎么做?

3台下的小观众,你们想说些什么?

四 总结全文

在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学习上要谦虚,对待同学要宽容友善,大家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五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编一则童话,要先想好告诉别人一个什么道理,再创编这个童话故事,要说明道理,给人以启迪。 六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三)
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四)
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观潮》

1 、观潮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

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五)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 观 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朗读】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

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1、观潮

潮来前 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远 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

近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潮过后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4.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52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