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一 《归园田居》(其三)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C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
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
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按要求默写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
秽,带月荷锄归。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答]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
适。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
世”的?
[答]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
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
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
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7、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答] “种豆南山下”,语言亲切朴素,明白如话,以平淡的口吻写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及自己闲适寡欲的心境。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带月荷锄归”,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构成了一幅月
夜归耕图。这一句用语平淡自然,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归隐遂愿后的愉悦和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9、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
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
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0、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
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11、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苦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3、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
14、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5、诗中诗人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6、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7、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8、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诗句是(衣沾
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9、本诗作者是我国东晋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
一谈你的理解(除本诗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景中凹显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二 《使至塞上》
1 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 诗中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4 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 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6 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奇观”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
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岑参
8 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地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9 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 苏轼评价王维诗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你写出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的
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三 《渡荆门送别》
1、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
②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
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运用了对偶、
比喻的修辞。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
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
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
和抑郁。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
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
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
势雄浑,具有画面美。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
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
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
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
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
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 美
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
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
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
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
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6、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
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
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
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
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7、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9、 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 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11、 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壮丽景象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2、 诗中与“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3、 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的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14、 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9 诗中描绘了舟过荆门所见景色的诗句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的情感。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6.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9.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
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四 《登岳阳楼》
【注释】
1〔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
2〔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
3〔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
里指瓜分。
4〔徙倚〕徘徊。 ○
5〔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
6〔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1 诗中交代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的一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
2 诗中以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3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江、湖系之,交代岳阳楼的所在的一句是洞庭之东江水西
4 全诗中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的一句是 洞庭之东江水西 5 本诗写景中,远景、近景合而为一的一句是 帘旌不动夕阳迟
6 描绘了湖面风平浪静,落日缓缓下沉,衬托出傍晚的安宁的一句是帘旌不动夕阳迟 7 诗中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的诗句是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8 诗中交代了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的一句是登临吴蜀横分地 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思索,在徘徊,融入了些许惆怅的一句是徙倚湖山欲暮时
10 诗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1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2 诗中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了叙述其事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3 表现诗人顾影自怜和无限悲凉的身世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14 诗中语意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及诗人的无限悲恨的诗句是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同步测练
(一)归园田居(其三) 一、按要求填写。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 。 2、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 。
3、诗中形象描绘一天农事的诗句是 , 。
4、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 ,后四句抒发了 。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 生活。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赏析。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
2、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
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答:
(二)使至塞上 一、填空
1、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出征的季节是 。你是从 看出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 2、尾联中 两个字用典故流露了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3、诗中以比喻形象描绘诗人在漫漫长途中真切感受的诗句是: , 。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雄伟,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二、赏析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答:
3、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
4、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三)渡荆门送别 一、填空
1、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
2、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 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3、从表达方式来看,本诗首联
4、。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 。 二、赏析
1、诗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请加以赏析。 答: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3、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答:
(四)登岳阳楼(其一)
1、诗中作者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 , 。 2、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答:
3、诗歌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赏析。 答:
4、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同步测练答案
(一)归园田居(其三)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本诗点睛之笔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诗中形象描绘一天农事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4、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后四句抒发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辛苦而美好的田园生活。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田 园 生活的喜爱之情。 1、“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答:表明作者不擅长农事,他要表达的是归隐的乐趣,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答:不因为世俗的污浊而失去自我的高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1)表达了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2)言之成理即可。如归隐遁
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等。 (二)使至塞上
1、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出征的季节是 春 季 。你是从 入胡天 看出的。“征
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比喻 、 对偶 等修辞手法。
2、尾联中 燕然 两个字用典故流露了诗人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3、诗中以比喻形象描绘诗人在漫漫长途中真切感受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 , 归雁洛阳边 。
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雄伟,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
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
一样进入“胡天”, 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答: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
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3、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比喻作者漂泊不定的行踪;而且以蓬雁自比,见枯蓬随风飘荡会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望秋
雁南飞常引思乡之愁。
4、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
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写出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独特风光。 (三)渡荆门送别
1、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2、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 天边云霞 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3、从表达方式来看,本诗首联,颔联颈联。
4、诗歌中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诗人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1、诗中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请加以赏析。
答:两句诗中,诗人将映入江水之中的明月喻为一面明亮的飞来之镜,将辉照大地的云霞幻化成瑰丽的海市蜃楼,向我们展示了荆门外雄阔壮丽,气势磅礴的奇特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倾情赞美。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3、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不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深情。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答:“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写出长江滚滚远去的情景,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四)登岳阳楼(其一) 1、诗中作者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2、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3、诗歌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赏析。 答:一语双关是不说伤今,而言“吊古”;“风霜”明指自然景物,实喻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 4、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历经风霜的憔悴悲伤之绪,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发出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呐喊和呼唤。
诗四首
《归园田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归园田居(节选)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罗: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使至塞上
一、请把《使至塞上》默写出来。
二、填空
1.此诗选自《 》,作者 , (朝)诗人。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 ,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
3.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1.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 唐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 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6.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7. 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参考答案]
1.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答案
一、1.⑴“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⑵燕然
⑶“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⑸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
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⑹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参考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练习】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5.李杜(1分)
6.要点: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满月映入江水、云霞绚烂多姿的奇丽景象,表达了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和喜悦感。(3分)
7.要点:(1)两诗颔联都写大江和原野,景象雄浑,境界阔大。(2)李句简练明快,于苍茫中见少年豪迈之气;杜句精严沉郁,于宏阔中见志士垂暮之态。两人风格各擅胜场。
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30 诗四首
1.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幼年即通音律,善属文。张九龄执政,被任为右拾遗,曾出使塞上,后定居长安郊外的山林优胜处,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性格倜傥不羁,喜游名山大川,游踪遍四方,名重一时,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弃官而去。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
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 .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今义:可怜。) .
(2)一词多义
【长】道狭草木长(读作zhǎng,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读作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
3.主题解说
《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诗人登岳阳楼而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4.重点突破
诗歌的特色之一就是画面感极强,本课中的四首诗哪些诗句有画面感?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描绘了一幅早出晚归的辛苦劳作图。早晨身披星光,去清除豆田里的“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晚上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这辛苦的劳作使诗人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提示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是西北高原上的一幅黄昏夕照图。广阔无垠的大漠上黄沙漫漫,黄昏时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提示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是白昼眺望所见。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5.结构图解
1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草盛( ) 荒秽( ) 草木长( ) 燕然( ) ....
候骑( ) 鸡豚( ) 萧关( ) 征蓬(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晨兴理荒秽( ) (2)带月荷锄归( ) ...
(3)三年多难更凭危( ) (4)但使愿无违( )( ) ....
(5)使
至塞上( ) (6)单车欲问边( ) ..
(7)徙倚湖山欲暮时( ) (8)仍怜故乡水( ) ...
3.按提示默写诗句。
(1)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中,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
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的诗句
是: , 。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有一对偶句,抓住沙漠中典型的景物,进行了刻画,写出了塞【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练习】
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它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个名句
是: , 。
(3)《归园田居(其三)》中写作者对田间劳动感到惬意,认为符合自己心愿的句子是:
, 。
(4)《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
4.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学校举办“中学生MV”大赛,李刚同学打算围绕本课的四首诗进行构思,具体是将下面
表格中的四句名句拍摄成MV,需要你配合做画面解说,请你仿照示例准备解说词。
2
6.(孝感中考)综合性学习。
2014年4月18日,一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
央电视台开播。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
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
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
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在《中国成语大会》猜成语节目中,主持人要求同组两人,一人用两个字的词描述,另
一人根据描述在最短时间内猜出成语。在猜“鹤立鸡群”成语时,甲组选手用“禽鸟”
“出众”描述;乙组选手用“站着”“众多”描述,你认为哪组描述好?为什么?
(3)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续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
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
___________________
(一)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在陶渊明的其他诗中
也有表现,例如:
9.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3
(二)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本诗首联交代了 和 。
1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句中的“ ”“ ”,给人以漂泊不定之感;“ ”“ ”又使人想到历史的遥远与塞外的浩阔苍凉。
1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三)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1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15. (南宁中考)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去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四)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6.诗歌以“________”和“________”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4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一)(云南中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请描述出诗中早春景色的特点。
19.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遵义中考)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文言文对照翻译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 南山 下,草 盛 豆 苗 稀 。
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旺盛而豆苗却很稀少。
晨 兴 理 荒秽(huì),带 月 荷(hè)锄 归。
早晨起来就到田地清除杂草,一直到月亮升起来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 狭 草 木长(zhǎng),夕露 沾 我衣。
田间小道很狭窄,两旁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 沾 不足 惜, 但使 愿 无违。
衣服被打湿并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实词]南山:指庐山。盛:茂盛。稀:稀少。兴:起。理:清除。秽:野草。荷:扛着。长:丛生。露:露水。沾:沾湿,打湿。惜:惋惜,可惜。愿: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虚词]足:值得。但:只,只要。
[句式]种豆南山下:省略介词,应为“种豆(于)南山下”。
5
八年级语文古诗四首阅读赏析测试题
第9课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练习】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回答下面的问题。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 3.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答: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二.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下面的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7.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
8.从全诗看,侧重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愿望?像诗人有这样愿望的你能再例举一个吗?
答:
三.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对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说的是自从中了进士,担任起重要国事之后,就为国事辛苦奔波,有无愧国家民族之意。
B.“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个比喻句,是说四年来没有一天安定,像雨中的浮萍,是承接“辛苦”一句的意思说的。
C.“惶恐滩头说惶恐”写的是在江西起兵奔赴浙江为解除临时国都杭州被困时的惊恐心情的,有为国担忧的意思在内。
D.“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现在我已被元军扣留、囚禁,绝无生还之路,只有留下诗句,表达对我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在史册上留名了。
1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请说说句中运用比喻的妙处。
答:
1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答:
12.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答:
三.阅读杜牧的《泊秦淮》,回答下面的问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14.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好在什么地方。
答:
1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16.这首诗和其他三首古诗《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在表达的主旨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第9课 古诗四首赏析阅读答案
1.D
2.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3.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4.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5.忧国思家的情怀。
6.D
7.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芨芨可危。
8.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C
10.此处的比喻生动的写出了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凄凉之景“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文天祥凄惨的政治生涯的写照。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不幸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的心情。
11.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1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13.C
14.将烟 、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1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6.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 ,杜牧的《泊秦淮》谴责统治者昏庸
上一篇:八年纪英语上任务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