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 二年级 |

【www.guakaob.com--二年级】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一)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学生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

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实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实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实的儿子陈纪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陈纪。陈纪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解释: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才到。乃,才。

委:丢下。

去:离开。

引:拉。

顾:回头看。

《咏雪》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15 课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第20课 虽有佳肴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6.《兑(yuâ)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25课《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临:靠近。 2.干:岸边。 3.山门:寺庙的大门。 4.圮: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历。

7.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8.设帐:讲学,教书。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11.木柿:木片。12.湮:埋没。13.颠:通“癫”,疯狂。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5.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16.坎穴:坑洞。17.如:依照。18.臆断:主观判断。 寓意:

《河中石兽》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入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自身重量等原因,所以寻找石兽要从它掉入处的上游去找。文章寓意: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

七年级上册课外背诵古诗赏析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理解】

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赏析】

1、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以宏壮的音调,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即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前途的自信心。“老骥”,年老体衰的千里马,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烈士”,胸怀壮志之人,烈士虽然到了晚

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诗人以老骥自况,将其心思宣泄无遗。曹操的这一要在暮年创建伟业的豪迈进取,使这一句成为传诵千古的规箴警言。

2、本诗是一首慷慨多气的抒情诗,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鲜明特点,读起来铿锵有力,决无缠绵凄恻的情调,透露着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内外如一的质直个性。不仅如此,这首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将诗人的千里之志表述得气雄力坚。

【背诵】

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 。 , 。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理解】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1、这音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全诗清空如话,既不用典,也不生涩,读起来令人想到纯朴,自然而又真挚,一种古道热肠的友情跃然诗上,传诵不衰。

2、这首诗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呢?

这是因为诗人以喜悦的感情,写出了一个和平生活,美丽恬静的农村情景,既无名山胜水,也无异草奇花,有的是一片场圃,一片桑麻和具有淳朴感情的农家朋友。当诗人被邀到农家做客的时候,于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朴素语言展开了饶有古风的场景。鸡黍是农民款客最诚意的表现,通过鸡黍的具体描写,就令人浮起了田家的形象。田家的环境,是绿树绕村,青山远衬,故人把酒叙旧,面对着窗外的场圃,娓娓谈着桑麻的农事,充满了喜悦的情绪。主人的款待出自真诚,不仅以这次欢叙为难得,更约定客人来年重阳佳节再来做客,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另有一番赏心的情趣了。

3、《过故人庄》能传诵下来,艺术上是具有纯朴的特点,语言上具有清新口语化的风格,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致。由此看来,好诗能去掉陈词滥调,写得自然,不涂饰,不堆砌,正如谢写出"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样,于平淡之中见出功力。

4、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默写】

1、描写美丽的山村风光的名句是 , 。写山村生活情趣的诗句

是 , 。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二)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测试:第13单元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钱塘湖春行》课堂检测

1、几处早莺争暖树,。

2、,浅草才能没马蹄。

3、诗中借助动物来表现春天生机盎然的句子是,。

4、诗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的角度描写景物的句子是,

5、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优美的句子是,。

6、写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不想离去的句子是,

7、诗中描写莺燕报春的句子是,。

8、诗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表现出早春蓬勃生机的句子是 , 。

9、诗中用苏醒,早春充满活力的画面。

10、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抒发了诗人感情。

11、诗人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1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的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当堂检测

1、诗人闻布谷鸟的叫声抒发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

2、诗中寄托对友人关切与牵挂之情的名句是 。

3、诗中用拟人手法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4、诗中“色彩。

5、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 。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8、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夜雨寄北》课堂检测: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二、理解填空

1、《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不得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

2、《夜雨寄北》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句子是 , 。

3、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成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 。

4、诗中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宽慰妻子宽慰自己,反衬今夜愁苦的名句是,。

三、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浣溪沙》 当堂检测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浣溪沙》选自( ),( )名。(曲牌、词牌)

2、苏轼,字( ),号( ),眉州眉山人。北宋( )家,( )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以文学名世的“三苏”指( )、( )、( )。

4.唐宋八大家指( )、( )、( )、( )、( )、( )、

( )、( )。

三、理解内涵。

1.上阕三句话描绘了三个画面,描绘出一幅饶有情趣的( )图景,流露出作者( )之情。

2.下阙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穷想象空间的一句是( )。

1、《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不辞辛苦劳动的句

子 , 。

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愿望的句子, 。

3、《望岳》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

4、《望岳》中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三)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背景及作者介绍【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词语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古地名,在今湖南洪江西。

2、左迁: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3、杨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树上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武溪,巫溪,酉溪,浣溪,辰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③话巴山夜雨时。

背景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

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33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外古诗词背诵172页。

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1]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注释

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群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

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注释] 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③金笼:镶金的鸟笼。③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④始知:现在才知道。⑤不及:远远比不上。

译文: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翩飞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中任意穿行。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

泊秦淮①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②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背景:

身为一名爱国诗人,杜牧看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对晚唐统治者十分不满,感到唐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作者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了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听到了商女靡废的亡国之音,大为愤慨。“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是批评商女,实则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醉生梦死的统治者。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注释:

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

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1]

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字词注释

⑪僵卧:挺直躺着,指卧病在床。

⑫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⑬不自哀:不为自己而感到悲伤,不为自己哀伤。

⑭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

⑮思:想着,想到。

⑯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⑰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shù),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⑱夜阑:夜深人静的时候。阑(lán):残尽。

⑲卧听:躺着听。

⑳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⑴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⑵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2]。

全文译文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背景

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注释

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译文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卜算子①·送鲍浩然②之浙东

[宋]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书法作品

水是眼(yǎn)波横③,山是眉峰聚④。欲⑤问行人⑥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⑦。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在浙东府治绍兴(越州大都督府)创作的著名诗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此词送别友人,构思新颖。没有送别情境的刻画和别情依依的渲染,开头便着眼于山、水。以眉眼盈盈喻山川之美,故乡山河之美。将人之眉眼与自然山水两组意象重复叠加,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上阕将“送君归”与“送春归”叠合,忽生“到江南赶上春”的奇想,又叮嘱:“千万和春住”。一扫千古惜春佳句,独具创新之佳妙 注释译文

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③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④山是眉峰聚:浙东的山是美女的黛眉舒展凝聚。

⑤欲:要,想要

⑥行人:指作者(王观)的朋友(鲍浩然)

⑦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的地方。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浙东的山是美女的黛眉舒展凝聚。

要问朋友去哪里呢?

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

又要送好友离去。

如果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

就千万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景色,

一定要留住春天与你在一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quâ)辅三秦①,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huàn)游②人。

海内③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歧路⑤,

儿女共沾巾⑥。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乐观的品质。真是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⑻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⑼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些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的缺点要改正。”

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间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⑾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

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

3.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虽有嘉肴《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â)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河中石兽(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

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大门倒塌进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过来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中讲学,听说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守河的老兵听说了这话,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疏松漂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激力,一定在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再次转动。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很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人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6.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yù)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fǔ)。

译文:宋国有一个富人,因为天下大雨,所以墙被毁坏了。他的儿子说:“(要是)不修补,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他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却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来偷窃)。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ì)。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靠近长城一带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的领地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经过几个月,他的马带领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吗?”过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战死。唯独只有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父子俩保全了性命。

7.课外古诗文背诵

龟虽寿(曹操) 过故人庄(孟浩然)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有背诵古诗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所有背诵古诗文

一、《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好,能看到最细微的事物,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时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晚上,蚊群发出像打雷似的叫声,私下心里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会出现千百只鹤,果真是鹤。抬头看着它们,脖子因此僵硬。有留蚊子在素帐中,慢慢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看到这种景象,不禁高兴地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花台子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我的身子,让身体和花台平齐,仔细观察,聚精会神,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野兽,把土块突出的部分当作丘陵,低陷的部分当作山沟,神智在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到两只虫在草间相斗,仔细观看,兴致正浓厚,忽然有一只极大的兽,拔山倒树地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伸,就把两只虫给吃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出神不禁“啊”的尖叫起来,等到神智恢复了,捉虾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1、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一书。

二、《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应该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也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

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于别人身上。”

※孔子(前551~前479),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三、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作者唐代诗人王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蕴含哲理;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3、

3、《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 中间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

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

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4、《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作者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杂剧家,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 一段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

※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四、《散文诗两首》

1、《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dǎo)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印度】泰戈尔 选自《泰戈尔诗选》

2、《荷叶 莲花》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 )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冰心 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

五、《世说新语两则》 作者:【南朝】刘义庆

1、《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年轻一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说:“差不多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少年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64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