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一)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学院: 姓名: 学号: 学科: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级:初三

章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四

《化合价》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概述 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

(一)教学对象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初中三年级的一堂化学基础知识课,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化合价的一些知识,根据幻灯片展示出的一系列上节课学习的化学式的实例,提出化合价的概念,总结化合价的规律。 (三)知识基础

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一个化学基础概念,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式之后,通过具体实例来学习化合价的概念,并通过练习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总结出化合价的规律。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这种性质只有跟其他元素相化合时才表现出来。就是说,当元素以游离态存在时,即没有跟其他元素相互结合成化合物时,该元素是不表现其化合价的,因此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四)能力基础

1. 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要自己思考一下,如果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请教别人。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学习风格分析

1.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并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2. 和别人的比较,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推动学习。 3. 想得到老师的好评,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情感态度

1. 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并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基础

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三、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本质;

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2、渗透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

3、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4、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四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 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本单元课题四中的内容化合价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新教材对化合价这一部分内容不要求认识化合价的定义,不要求认识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数目和正负是根据什么得到的。这部分知识点和旧教材相比理解的程度变了。只可以简单的

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而共价化合物只能一字不提。所以化合价这部分内容只能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里,元素的化合价只能靠记忆解决。建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几种元素如:氢、氧、钠、钾、镁、铝、铁、硫、氯等的化合价和常见的变价。这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让他们一下子熟记表列所有元素的全部化合价。应该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练习中达到熟记的程度。对于那些短期内背熟而长期不用的元素的化合价,到用时可能又记不清了;相反,通过练习抓住化合价、化学式的相关联系和初中化学里最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便可很快地推算出一些未知元素在给定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们的组成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判断出各组成元素的化合价。这实际是让学生通过关于化合价的命题进行练习。以熟练掌握相关化学用语的一种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次飞跃。对于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化学式的解题,课文给出的比较清晰,明了解题步骤、方法。所以课堂教学应以讲练结合、练习为主的方式进行。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2、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二)教学难点

1、化合价概念的建立和形成; 2、使用化合价规则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六、评价量规

七、学习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八、问题情景创设

在复习化学式及周围数字的含义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化学式中的这些数字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出本节的主题:化合价。通过举例分析化合价和化学式。通过举例分析硫化氢的形成过程,了解化合价的实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二)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范例

《走近乙醇》 信息化教学设计

提 纲

一、前言 二、教材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 2、媒体操作能力 3、知识结构 四、教法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2能力目标 1.3情感目标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 六、学习准备 七、学习环境与资源 八、学习情境创设 九、教学过程流程图 十、教学反思

《走近乙醇》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前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于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组织《走近乙醇》一节的教学时,利用学校局域网教室以及因特网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了网站《走近乙醇》,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进入相关网站),在网络教室使用TOP2000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2》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乙醇》。本节是以学生初中所学的有机化合物常识为基础的,提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上引入的。通过本节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作了铺垫,又为学习化学的学生选学《有机化学基础》打好基础。它不仅是本专题的重点,也是高中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

新教材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的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

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由于将来选学内容《有机化学基础》中深入介绍了乙醇的性质,在必修中乙醇知识的教学,回避了较为复杂的结构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与自身关系密切,引起研究乙醇的欲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媒体操作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

本课中乙醇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氧化、脱水、消去、取代与分子结构中键的断裂有关。由无机化学“物质结构”知识,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四、教法分析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精心确定富有动态的题目《走近乙醇》,让学生有亲切感,通过电脑动画和模型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乙醇性质探究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三)
《分子和原子》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

学院:

姓名:

学号:

专业:)

教材版本:人教版

年级:九年级

章节: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前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分析,类比归纳学习,对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面进行探究思考,教师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分子和原子》一节教学时,主要采取情境教学,联想推理,引导学生思考周围生活中的现象,同时结合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相接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头脑中的实际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

二、教学任务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是继学习空气和氧气,以及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之后的内容,同时为后面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方式,化学式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初次了解,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物质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端。本课题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实质等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内容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课题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让学生尝试用分子和原子的理论解释化学反应,利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进一步深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

不同。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巧妙地将理论与实际、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通过实物演示设计悬念,诱发学生灵感,然后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

2、实验探究,验证分子的基本性质: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

3、活学活用: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化学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新知: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提高。

三、学习对象分析

(一)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性格,自己的知识思想基础,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要考虑周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二)媒体探究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同时教师要避免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以及在网络资源面前不知所措的现象。

(三)知识结构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接触到了分子和原子,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宏观的观点看物质,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路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安排,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探究与多媒体辅助相接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学会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分子、原子微观想象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从微观角度认识分子、原子;

2、初步体会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六、学习资源与环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并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提出一些同学们熟悉的问题: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会不见了?

2、敞口容器中汽油为什么会减少?

3、路过校园桂花树旁为什么会闻到花的香味?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与生活现象有关的几幅图片,引发学生回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分子、原子的引出做铺垫。

【板书】课题1 分子和原子【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

(二)师生合作,获取新知

【演示实验】实验3-1品红在水中扩散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为什么整杯水会变红?【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

【学生】观察现象,猜想原因

【教师】播放动画1:品红在水中扩散微观过程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结论

【教师】原来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构成的,糖放入水中不见了是因为构成糖的粒子运动到了水中,汽油为什么会减少是因为构成汽油的粒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也是由于具有香味的粒子扩散到空气中被我们吸入。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板书】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既然我们肉眼看不到这些粒子,但是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呢!

【教师】借助投影向学生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下苯分子图像和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图片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四)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之苯

《走入苯酚》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 学科领域 二、 学习目标与任务 三、 教材说明 四、 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 教法分析

六、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七、 教学方法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程序设计 十、课堂教学结构

十一、课件结构

一、 学科领域

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是:化学。

二、 学习目标与任务

1.认知目标

(1)使学生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2)理解苯酚、芳香醇、乙醇结构差异。 (3)了角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

(4)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

(5)通过学习确立“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反应结构”的思维观点和方法。 2.技能目标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

(1)(实验和模型)观察能力,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想象力和对科学事实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材说明、

教学内容所属板块:《化学1》 年级:高二

所用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所属章节:第五章第二节《苯酚》 教学时间:45分钟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行动规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 2、媒体操作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

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3、知识结构

本课中苯酚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加成、取代、与Na、NaoH等物质的反应。由无机化学“物质结构”知识,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五、教法分析

本节课设计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网络、投影仪展 示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始终贯穿“基团互相影响”,从电影开始,以药 品结束,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处处铺垫,环环相扣,符合思维逻辑,符合认 知规律。

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有亲切感,通过电脑动画和模型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苯酚性质探究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酚与苯和醇结构的相似决定有相似的性质的分析;苯酚的分子中羟基与苯环的相互影响,决定了苯酚的化学性质。苯酚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析出苯酚用什么方法分离?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的产物为什么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

七、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物模型直观、实验探究、讨论、对比、归纳(边讲边实验)。

八、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视频准备:能展现本节课主要内容PowperPoint多媒体课件。《虎门销烟》影片视频课前存入电脑。

2.实物准备:课上准备展示的苯酚软膏实物及其说明书。 3.投影仪准备:用于现场展示实物。

4.实验器材的准备:苯酚分子结构模型、苯酚晶体和苯酚溶液、5%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溶液、浓溴水、FeCl3溶液、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试管若干。 九、教学程序设计 (一)详细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影片导入)播放《虎门销烟》影片,带着同学思考问题:虎门销烟使用何种药品销毁鸦片。学生回答问题。课件展示鸦片主要成分。引出今天课程的题目:苯酚。

2.探求新知〔讲授新课〕——自主探究 (1)苯酚的物理性质

(投影仪实物展示)展示苯酚软膏及其说明书,从说明书中获得其物理性质,让学生总结。从而学习一种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展示: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晶体,常温微溶于水,65℃以上任意比溶解于水,易溶于酒精、苯等有机溶剂,有毒,腐蚀皮肤。熔点43℃。

(2)苯酚的结构分析

观察、对比实物模型,体会酚和醇在结构上的区别。从而根据已经熟悉乙醇的空间构型来更加深刻的理解苯酚的结构。

(多媒体课件)呈现苯酚的模型或结构式:

学生共同分析,与醇和苯的性质作对比。推断苯酚可能存在的化学性质。 教师总结:分析结构→预测性质→实验验证。 (3)苯酚的化学性质 a.与Na的反应

(演示实验)联系已学过的水、乙醇,预测苯酚与钠的化学性质,并用实验来验证,请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信息化教学设计化学(五)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化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64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