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四年级】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古诗词三首》。本组课文通过一件件小事,突显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而本片课文更是通过三首古诗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泊船瓜洲》是一首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秋思》则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描写,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诗。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积累,不难把握诗的节奏,不难理解诗的含义,但是对于怎样联系作者情况和诗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来理解诗的意蕴、以及明白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可以通过回顾以前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新诗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以下4个教学目标:
1. 会写4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大意。(难点)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朗读感悟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能使学生对古诗有更多地了解,课前搜集资料——成为教学习惯。
本次说课,安排4大教学环节。
(一)从《泊船瓜洲》导入
1. 背诵《泊船瓜洲》
2.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读诗文——看注释——明诗意——悟诗情——吟诵默”
3. 揭示课题
我通过简单的回味,引出学习古诗词的大致方法,这样为学习《秋思》奠定了情感和方法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交流资料
自由朗读课文,师生交流
(三)明确诗意,感悟诗情
1.学习边读、边批、边悟、边说,了解诗句意思。
2.同桌之间交流。
3.全班性交流。
本环节,教师重点指导最后一句。
自主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感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启发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同时老师的点拨也是不可缺少的,有利于将学生零碎的东西串起来,以达到整体把握诗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背诵《秋思》
1.背诵《秋思》。
2.把《秋思》改编成一篇短文。
课 时 计 划
1
2
课 时 计 划
3
4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备课人:瑞金市八一小学袁海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解并结合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诗文意思。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在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说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质疑探究、体验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ppt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生读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理解词语。
①“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②“两不厌”------注释中如何解释“厌”,那么不厌是什么意思?“两不厌”又怎样解释? 1课时 独坐敬亭山
③“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④出示:“尽”在字典里的三种解释,全部;完了,没有了;用了很大的力气。“高飞尽”里面你怎样理解“尽”字的意思?“高飞尽”又怎样解释?“众鸟高飞尽”呢?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地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地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写景:鸟尽云去(议“动”衬“静”)
独坐敬亭山{
抒情:只有 不厌(孤寂)
第2课时 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板书:洞庭)
2.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洞庭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唐:刘禹锡)
3.简介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板书:刘白、诗豪)
4.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望洞庭(板书:望)望字是什么意思?是怎样看?(远看)
二、初读古诗
1.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本诗写了哪些景物?用铅笔圈出来。读完全诗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学古诗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2)指名回答问题。(板书:湖光、秋月、潭面、山水、白银盘、青螺)
三、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自读全诗,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2.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学生交流,学生板书所理解的字词: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串讲诗意:(学生自由说→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3.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学生交流,学生板书所理解的字词: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古人用的是青铜镜,磨试过了才能光彩照人。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串讲诗意:(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串讲两句诗诗意:(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交流,学生板书所理解的字词:
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洞庭湖的山水翠绿。
师:山水是偏义词,指的就是君山。诗意是什么?串讲两句诗诗意:(学生自由说→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中君山翠绿。
师:就像什么?(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简笔画):你看到了什么?【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三)朗诵诗句,感受美景
1.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眼倾听。再指名说说你好象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
1.读了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洞庭湖很美,同时你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吗?诗人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2.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诗篇,特别是关于君山的。
四、延伸读,升华美。
题君山 (唐〃雍陶 )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唐〃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课后可以去查查相关的资料,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去游览一番。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月下无风湖面-------未磨铜镜
}比喻贴切优美,色彩明丽 洞庭湖中君山--------白银盘里的青螺
第3课时 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试讲的题目是《牧童》。(板书课题)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古代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齐读课题《牧童》。
各位同学,你们看到这个课题,心中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呢?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好,
你来说。嗯,回答的真棒。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观点呢?好,你来说。同学们觉得他说的好不好啊,请坐吧!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牧童的童年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2页,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并且划出诗的节奏。要记住: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流畅, 遇到生字对照拼音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同学们,课文读完了,大家都读得非常的好,真不错!那么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具体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来,翻到课后的生字,一起读一遍。
这些生字组成词语,你们还会不会读呢?这次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展示,开火车读词语,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火车开到第1组,你先来,下一位同学继续,跟上,这个词语到底怎么读呢,有哪位小伙伴愿意帮助他呢?嗯,他读得对不对啊,你再来一遍,这样就对了,下一位继续。
读了词语,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读本诗,看谁读得声音最响亮最流利,预备,起。
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印象,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吕岩,有哪位同学愿意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在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资料?
这位同学最先举手,你来说,回答的不错,但不是很全面,还有哪位同学能补充一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大家一起把吕岩的介绍读一遍,预备,起。
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
先由老师带着大家读诗的第一节,“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这句诗所描写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你感受到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好,你说,请坐,说的还不够全面,你来试试,这位同学说的是不是好多了啊?我们学过翻译古诗文的时候要注意哪几点啊,这首诗这么美,我们翻译的时候是不是也要注意一下句子的美?
方圆七八里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风传来,一切都是那么的怡然自得,同学们再次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诗。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节诗,哪位同学来带着大家读一读,你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通过这句诗,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和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从中看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来说 还有谁说说
同学们表现都很棒,抓住了牧童的特点,作者通过这短短的四行诗就展现出了一位活泼调皮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那么你觉得作者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轮流有感情的朗读本诗,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大家都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试一试?来,第二组,同学们觉得他们概括的准确吗?那你来试试,
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看来同学们都真正的融入课文中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只有最后一个问题了,哪位
同学可以合上书本,背诵这首诗呢?谁先来,这位同学背诵的真流畅啊,我们一起为他鼓个掌,还有谁试试。 缺点儿悠然自得的情感,再多读几遍。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默写课文,并且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下节课,我们首先来交流一下。 本堂课结束,谢谢。
下一篇:人教数学四年级下册试题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