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历史与社会
第1章
(二)考核目标与要求
1、考核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考核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核心知识相对应的大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考查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考查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要求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和高等教育对应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的考试范围: ▲《历史与社会》学科认识的方法与技能 1.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2.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与技能 3.探究社会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5.中国地形、河流、气候的总体状况 中国的地势地形
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长白山——武夷山,东: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山区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海拔最高的盆地;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黄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中国的气候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季风(特别是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 多灾害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 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2、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我国气温最冷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最热地方:新疆的吐鲁番;
降水最多地方: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4、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河流和湖泊
流域是指河流或水系的集中区域。水系是指流域内所有大小河流以及湖泊、沼泽、地下暗河等组成的水流系统。地表和地下径流最后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分布区域,成为外流区。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即河水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叫做内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与外流河相比,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明显不同。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滚滚长江: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呈“V、W”字形,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上游:源头——宜昌(武汉),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中游:宜昌——湖口(江西),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下游:湖口——入海口,江阔水深,利于航运。中游段被称为“九曲回肠”——荆江。(注意:
长江的开发请看笔记)。
滔滔黄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径流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上游:源头——河口(内蒙古)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中游:河口——旧孟津(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下游:旧孟津——渤海,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是:青海、四川
(三)我国东西部之间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
7. 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活特色
第一课 家住平原
1、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P32-33或填充图册P15图4-1) 欧洲:东欧平原、波德平原
亚洲: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西西伯利亚平原(亚洲西北部)、印 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南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亚) 美洲:北美洲的大平原、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
平原共同点: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部分是由河流冲积而成。 农业生产(平原):由于平原地区形势低平,方便机械化作业,而且一般土壤比较肥沃,所 有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高温多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②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
A.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B.劳动人手不多。C.农业生产主要是机械化作业。 D.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③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
农业生产的劣势 湄南河平原: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 湄南河平原: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 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美国中部大平原: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第二课 与山为邻
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册P34-35、填充图册P16图4-2) 亚洲:喜马拉雅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 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乌拉尔山脉(欧亚分界线) 非洲:阿特拉斯山脉 大洋州:大分水岭
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生产活动:每个山区都有各自特点,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以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以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适宜林木生长,可以发展林业。总之,山区的发展应注意因地制宜。 三个典型案例
自然环境: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在山体的不同部位,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不同的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荒漠、草地、森林(阔叶林——针叶林)、草地、雪山。 垂直的牧场
“转场”文化:哈萨克牧民充分利用天山的草场资源安排牧业生产,形成了“四季放牧”的山地畜牧业特色。
如画的梯田:哈尼族人修筑梯田,在高山上修建庞大的水渠网络把水引向梯田,种植水稻。 “梯田”文化:云南省的元阳县位于哀牢山区。这里山高水深,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加上元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云雨,常年不断的雨水,为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热闹的山谷:卢卡索位于法国阿尔卑斯山脉山区西侧,坐落在群山怀抱的山谷中 滑雪胜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方面:旅游业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务工:人们能在家乡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避免外出打工的辛劳 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消极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课 傍水而居
世界主要河流的分布(图册P36-37、填充图册P17图4-3) 非洲:尼罗河
欧洲:多瑙河、伏尔加河
亚洲: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湄公河、鄂毕河、勒拿河 大洋州:墨累河
美洲: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农业生产: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他们出门以船为交通工具,从事的农业生产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新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2. 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 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 ,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 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
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历史与社会】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⑪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⑫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⑬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
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
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4. 苏美尔文明:发明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5. 腓尼基文明: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
2. 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4. 佛教:⑪时间:公元前6世纪 ⑫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⑬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 只有摆脱欲望 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
⑭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
⑮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
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西汉末年 公元元年前后)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070年,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 夏朝: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⑫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⑬最后一任国王:桀。
3. 商朝:⑪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种类多,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
高。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⑫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
4. 西周:⑪分封制:(内容+影响:P12)⑫礼乐制度:(目的+要求P12)
注:商和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西周分封制哪些人受封?(国王亲属、功臣等)
分到什么东西?(土地等)
有什么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
又有什么影响?(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控制区域)
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宗法制)
西周的礼乐制度用来干什么的?(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孔子为什么推崇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有无消极影响?(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五霸:⑪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⑫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齐恒公称霸:⑪原因: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后又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⑫时间:公元前7世纪中期,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承认他的霸主地位。
3..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晋国——韩、赵、魏三个国家
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
4.社会发展:春秋时期,我国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展了深刻的变化。
5.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最大影响)
6.商鞅变法:
①背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②时间人物: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③内容+影响:内容: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奖励军工,理由军工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4.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影响: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④性质: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⑤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⑪.深得秦孝公的重用;⑫.符合历史潮流;⑬.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⑭.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南门立木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于我们学生的启示: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⑪. 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
⑫.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4.古代思想在现在的表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启发式教育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5.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
孔子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各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心智特点,只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符合”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教育是值得借鉴的
6.联系当时(战国)的社会形式,想一想,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严刑酷法等思想适应于当时社会形式的需要,自然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7.“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正确做法: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助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8.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兵书:《孙子兵法》
百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希腊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沿岸,西方文明正式在这里诞生的)
2000年,历时800年,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公
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
2.城邦时代:①时间:公元前8世纪—6世纪②城邦特点:小国寡民③终结: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
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称为古代希腊的黄金时代。
⑫民主制度的特点:①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
题;②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⑬维护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陶片放逐法;
⑭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评价:积极方面: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消极方面:另一方
面,要单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
5. 斯巴达: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6.亚力山大帝国:⑪前身:马其顿王国 ⑫发展:公元前4世纪,征服希腊,后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力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⑬影响:亚力山大帝国使
(罗马是尚武民族)
发展历程:
①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在意大利半岛建立②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③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④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次争霸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⑤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起义。⑥公元前1世纪,人口迅速增长,罗马社会的危机日益加重⑦公元前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⑧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⑨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一代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遭受残酷压迫的犹太人多次发动起义,而屡屡挫败,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耶稣上。⑩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全面
的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屡屡向罗马帝国发动进攻。11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
2.罗马共和制度:P21
3.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4.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原因+过程P22
5.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6.基督教: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传说中的“救世主”耶稣;背景:P23-24
我国与罗马的贸易往来:我国在东汉时期,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东汉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内地的铁器、铜器、漆器经过新疆地区西运,辗转至罗马。罗马和中国的交易品的种类包括矿物,动物,珠宝,玻璃,
古希腊罗马文明
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原因:因为这些地域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中世纪: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
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查理进行了土地分封,这样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分封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3、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说明西欧封建社会虽然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制约关系。)
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政治上,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国产生,逐渐凌驾于各国之上;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思想上,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
5、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6、基督教的演变:(1)产生的历史条件:1世纪,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统治。犹太人多次起义但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2)变化:由贫苦民众的宗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成为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政治原因: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后来,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与各国君主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且垄断文化教育。
7、11世纪,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8、封建庄园和新兴城市比较:(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9、城市中的手工业者按照行业组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叫行会。城市中,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建立伊斯兰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此后,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军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从8世纪开始,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10世纪后,帝国逐渐衰落。
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
伊斯兰教的创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适应了走向统一的需要。 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可以说,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
3、中古阿拉伯学者有哪些重要文化成就?这些文化有何特点?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历史与社会】
成就: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②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③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④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
特点:先进性(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
作用:阿拉伯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
1、1世纪,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大化改新(P40-41)
(1)历史背景: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大化改新的过程: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政变,一举铲除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政权。随后,孝德天皇继位,建年号为“大化”。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历史与社会》最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 言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对每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努力吸收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切实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以历史、人文地理和相关学科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人文性。本课程的探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它以历史、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支撑,从学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出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变革,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崇高美好的理想。
综合性。本课程注重史地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在统筹相关学科知识、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
实践性。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基本理念
1.贴近社会生活,促进自主发展。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
2.提倡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本课程在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认识人类的历史和生活的环境,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3.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本课程的综合性来自相关内容的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地理学科概念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向联系;区域之间的横向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史地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
4.坚持唯物史观,揭示发展规律。本课程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看待,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使学生纵向了解人类社会的进程,横向了解社会生活的内容,通过这种学习,认识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以历史和地理为基础,整合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力求综合范围适当、建构形式合理。
从公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为主题,整合“历史”与“地理”两个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整体规划内容目标的设置与实施,这是本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依据这一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目标分设三个主题。
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以时间和空间为框架,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区域、生活的变化两个视角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同时获得有关地理、历史探究的专门技能和综合能力。
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以人类社会的变迁为框架,认识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传承。
主题三:发展的选择。以进入20世纪后中国和世界发展道路的选择为框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为主线。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本课程综合历史、地理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的基本事实,了解中国与世界人文地理的概况。
2.了解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理解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3.了解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以及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曲折历程。
5.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历史材料、地理和社会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体验、感悟的过程,逐步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2.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
3.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究、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
4.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进程,评估人们做了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逐步形成资源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逐步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4.学会尊重文明多样性,欣赏不同民族和区域的人文特色。
5.享受历史与社会相关问题探究的乐趣,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采取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其中,“内容目标”表达规定性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提示与建议”表达指导性要求,为实现内容目标提供内容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行为主体是教师。
主题一 生活的时空
本主题分四个专题。专题一,认识人类生活的“时空”;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专题三,体味自己生活中的“历史”;专题四,学会获取、整理相关信息的工具和方法。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 (1) 地图语言
(2) 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 (1) 聚落
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
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聚落: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3) 聚落形成的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4) 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
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 (5) 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 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 区域之间
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
峭,是陡坡。【历史与社会】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
第二课 自然环境
2015年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考试卷2015.3 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据此回答1—2题
1.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大会依次行使了什么 ▲ 职权
A. 决定权 立法权 B. 监督权 决定权 C. 监督权 立法权 D. 立法权 监督权
2.材料中全国人大是▲
A.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我国最高行政机关 C.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D. 我国最高司法机关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据此回答3—4题
3.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
A. 于 敏 B. 郑哲敏 C. 张存浩 D. 程开甲
4.国家设立最高科学技术奖说明了▲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科技,基础在人才
③科技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④我国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A.②③ B. ①② C.①④ D. ③④
2015年1月17日,台湾朱立伦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当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向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发出贺电。据此回答5—6题。
5.加强两岸两党交流,有利于 ▲
①早日收回台湾主权 ②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③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 两岸经济合作共赢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6.解决台湾问题,我们既要有坚定的原则性,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这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分别是指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C.高度自治,两种制度 D.两种制度,和平统一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宪法宣传日,第一个宪法日的活动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回答7—9题
7.某校在宪法宣传日活动中,举行了猜谜活动,其中有一条谜语的谜面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这条谜语的谜底应该是▲
A.民法通则 B.刑法 C.教育法 D.宪法
8.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作为公职人员要特别承诺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这是因为▲
A.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B.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D.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9.某校同学在“国家宪法日”进行了问卷
调查。针对右边统计结果反映出的问题,
作为公民的我们应当( )
A.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意识
B.依法行使权利,维护宪法权威
C.模范遵守宪法,坚持依法执政
D.主导宪法教育,建设法治中国
2015年中央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发布,主题为《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据此回答10—11题。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浙江农业发展的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降水充沛,终年高温多雨 B.耕地相连,水利条件优越
C.山高谷深,热量条件充足 D.人口稠密,机械化程度最高
11.农业稳,天下安。下列做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有( )
①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 ②建国前后进行的土地改革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下列属于合则两利的是▲
A.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解放战争 B.辛亥革命、黄埔军校 D.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13.某同学利用下边的两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是▲
A.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B.北平和平解放 C.解放军占领南京 D.政协会议北平开幕
14.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下列歌词,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直接相关的是 ▲
A.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B.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多花
C.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D.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7.启动实施放开“单独两孩”的政策,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该政策的实施纪▲
A.违反了计划生育国策 B.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C.加快了人口老龄化 D.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国情
18.右图漫画一"新家园"
A.坚持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B.保护生态环境,杜绝森林砍伐
C.坚持勤俭节约,抑制个人消费
D.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19.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北京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12月27日通水,北京市民开始饮用长江水。我国实施 “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A.资源分布地区不平衡的问题 B.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问题
C.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D.资源科学利用不够的问题
20. 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A.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B.中国重返联合国C.中国同欧美国家正式建交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50分)
21. 2014年12月13日,我们举行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2015年还将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0分)
【民族悲痛】(1)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军除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外,还有犯下哪些罪行?(2分)
【民族抗争】为转嫁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德日则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法西斯战争,日本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 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② 彭德怀在前线指挥战斗 ③手术中白求恩
(2)据图分析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民族觉醒】法西斯国家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80多个国家参战,20多亿人口卷入其中,下面是二战中的两个场景。
《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 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3)请从两个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谈谈它们的联系。(5分)
22.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材料三: 某班在为如何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讨论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以下为两个同学的观点。
(1)材料一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道理?(3分)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3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两位同学的观点?(4分)
23. 材料一:2015年1月26日,当日上午9点,浙江全省多地发布霾黄色及橙色预警,其中金华PM2.5高达272,属于严重污染。杭州、宁波、湖州等地属于重度污染。此次雾霾袭击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有40%的心脑血管疾病和20%的肺癌可归因于PM2.5污染。每年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658.8亿元。
材料二;为了应对雾霾天气,某市出台了《市区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市区二环路以内,除2015年2月8日(除夕),2月19(正月初一)、3月5日(正月十五)
,允许燃放部分品种的烟花爆竹,其
他时间禁放烟花爆竹。从禁放到解禁,再到今天众多民众呼吁禁放,烟花爆竹近年来争议不断,这项延续千年的传统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1)雾霾问题属于哪一问题?结合材料一回答该问题对我国有哪些严重危害?(4分)
(2)面对材料二中传统和现实的冲突,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并说明理由。请你设计一个解决这个冲突的方法。(不能抄材料中的相关做法)(4分)
(3)政府高度重视雾霾防治工作。为了应对雾霾天气采取了多项措施?请参照示例,再举一例。(2分) 示例:法律手段: 如:新《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4.材料一: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并非中国一国独
占。所以,它将起到重构国际秩序的作用。不仅中
国的相关地区、相关行业能够从中受益,所有参与
“一带一路”的国家都能互利互惠。正如外交部部长
王毅指出的,它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
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材料二:我国新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
上总会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持怀疑态度,
担心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工具,以亚洲基础
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为手段称霸世界,推行新
殖民主义。
(1)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交部部长王毅指出的
“一带一路”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参与的“交响乐这句话的理解?(2分)
(2)结合图片和世界基本特征知识回答“一带一路”为什么能福泽沿线国家和民众?(4分)
(3)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对材料二中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是搞新殖民主义的观点予以驳斥。(4分)
25. (10分) 12月10日,众所瞩目的杭(州)长(沙)铁路客运专线(见右图)正式开通。 杭长高铁横跨三个省级行政区,设计运行时速达350公里,金华进入高铁时代。
(1)读上图可知,从东到西方向看杭长高铁依次经过哪三个省级行政区?从地理位置看,杭州所在的省与其他两省相比有何优势?(3分)
(2)请你从自然条件方面概括杭长高铁经过的三个省级行政中心有何共同点。(4分)
(3)结合相关链接简要分析杭长高铁正式通车对金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3分
)
2015年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卷
2015.3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 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5小题,共50分。)
21.(1)(3分)
(2)(4分)
(3)(3分)
22.(1)(2分)
(2)(3分)
(3)(5分)
下一篇:仁爱八上教材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