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五年级】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修订版)
目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沉和浮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第2课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3课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第4课 造一艘小船
第5课 浮力
第6课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第7课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第8课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热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热起来了
第2课 给冷水加热
第3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4课 空气的热胀冷缩
第5课 金属热胀冷缩吗
第6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
第7课 传热比赛
第8课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时间的测量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课 时间在流逝
第2课 太阳钟
第3课 用水侧量时间
第4课 我的水钟
第5课 机械摆钟
第6课 摆的研究
第7课 做一个钟摆
第8课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地球的运动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第1课 昼夜交替现象
第2课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第3课 证明地球在自转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第5课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第6课 地球在公转吗
第7课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第8课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使用说明
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并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列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
——主要材料清单
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与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
——背景和目标
这是分课时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
——教科书说明
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
——教学建议
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评价建议
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
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3、4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5、6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一)对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比较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
(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
(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等。为此每个单元安排3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或思想。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
修订后的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教师也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
应记入两个圆的交叉部分。
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
道的。
1、 -食物到哪里去了
一、填空题
1、我们所吃的食物主要是被(小肠)消化、吸收。
2、每天我们要食用一定的食物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营养,其中所食用的鸡蛋主
要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蛋白质),大米主要含有(淀粉),肉类主要含有(蛋白
质)、(脂肪)。
3、食物在人体的旅行路线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肛门
4、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原因是人体内的消化器官能分泌(唾液)、(胃液)、
(肠液)等分解食物的消化液。(也就是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5、人的口腔内有(唾液腺),它能分泌(唾液)。唾液里有一种促进食物消化的(酶),
他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6 、(唾液)、(胃液)、(肠液)、(胆汁)、(胰液)这些消化液帮助消化。
7、人吃进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
8、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成分在人体内不断地被分解、“燃
烧”,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水)、(尿素)等。他们和不能被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
(呼吸)、(排汗)、(大小便)等途径排除体外。
二、判断题
1、口腔只是食物的通道,食物在口腔中并不消化。(×﹚
2、在人体的腹部有胃、肠、肺等器官。﹙√)
3、食物经胃后到达大场。(×﹚【五年级下册科学书内容】
4、食物中毒一般是由于消化不良造成的。﹙×﹚
三、选择题:
1、食物在胃里很容易消化,在胃里主要其消化作用的是﹙A.胃酸)
A.胃酸 B.肠液 C.胃粘液 D.唾液
2、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消化器官有很好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下列饮食
习惯 有利于保护消化器官是(A .吃饭定量 )
A.吃饭定量 B.吃饭后立即运动 C.边看电视边吃饭 C.吃饭时尽量
将食物大块咽下去
3.我们吃食物时,食物经口腔进入人体其他消化,那么在口腔就被初步消化的
营养物质时(A.淀粉)
A.淀粉 B.脂肪 C.蛋白质
四、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答:不挑食。定时定量。吃饭时不要看书、看
电视。不吃腐烂变质的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不要做剧烈活动。
2、我们的呼吸
一、填空
1、呼吸是人体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2、呼吸让我们吸入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空气。(肺)是
(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3、把点燃的火柴放入呼出的气体中,出现的现象是(火柴熄灭),这说明我们呼
出的气体已于我们呼入的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
4、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包括(鼻)、(咽)、(喉)、(器官)、(支气管) (肺)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问答题
1、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答:不要吸烟,要注意环境卫生;寒冷的冬天要
戴口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夏天,我们在树林里,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会觉得头脑清醒。请从呼吸的角
度分析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建立绿色家园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答:我们每
天都要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有助于身体健康。植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
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有意义。
3、心脏和血管
一、填空
1、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心跳(60---100)次。
2、心脏位于胸腔(左侧)。心脏的内部有4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
心室)。
3、血管是(网状)的结构。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
4、血液之所以不停地循环是由于心脏不断收缩和舒张。当心脏收缩时,心脏的压强大于血
管压强,心脏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血管的压强便大于心脏的压强,血液便从(静
脉血管)流回心脏。
5、血管把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
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交给(呼吸)器官、(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4、脑与神经
一、填空
1、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
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
体各部分。
2、盲人看不到这五彩滨纷的世界是由于他们的(视觉)神经系统出现问题,但他
们的耳朵比一般人的灵敏是由于他们的(听觉)神经系统比正常人的发达。
3、选择题:儿童六岁前使大脑发育最快、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六岁前的学前教
育将对人的一生起到很大作用,下列好的学前教育行为是(B、引导启发孩子探
究问题的原因)A.让五岁的孩子每天记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汉字 B.引导启发
孩子探究问题的原因 c.放任孩子让其自由发展 D.强制孩子从三岁其开
始只学习文化知识
4、画11页大脑图标出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视觉中枢。
二、连接题
将下面器官与其所属的系统连接起来 肺
口腔
胃消化系统器官
大肠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题
1、 食物在身体里依次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直肠),
其中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胃)。
2、 心脏的跳动使血液在全身各处不停地流动,血液把(养分)、(氧气);运
送到全身各处,又把全身各处的(废物)、(二氧化碳)运送到(其它器官)、
(肺)排出体外。
3、 心脏总是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收缩时(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
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回(心脏)。心脏每次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称心跳
(一)次。
4、 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负责将血
液运回心脏的是(静脉血管)。
5、 人体的呼吸系统主要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6、 食物中含有营养成分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作用,才能变成人体可以
(消化)、(吸收)的物质。
二、 选择题
1、 我们呼吸是吸取(A.氧气)呼出(B.二氧化碳)的过程,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的气体是(B.二氧化碳)。
A.氧气 B. 二氧化碳 C.氢气
2、食物的消化主要是在(B.胃)里进行的。
A.小肠 B.胃 C.口腔 D.大肠
3、下列器官中属于消化器官的是(B.肝),属于呼吸器官的是(A.肺),属于血液
循环器官的是(C.血管)。
A.肺 B.肝 C.血管
4、把清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里,摇晃摇晃,清石灰水会(B.变浑浊了)。
A.没有变化 B.变浑浊了 C.水变少了
三、按要求将正确的顺序填写在横线上。
1、按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路线,将下列消化器官排序。
B.E.A.D.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食物 B.口腔C.大肠 D.小肠 E.食道
5﹑凸透镜
一、填空
1、 放大镜是由(镜片)、(镜框)、(镜柄)。
2、 像放大镜这样边缘(薄)、中间(厚)的透明镜片称之为“凸透镜”
3、 凸透镜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
二、 判断题
1、凸透镜可以把光线汇聚成一个点。( √)
2、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蚂蚁。﹙√﹚
3、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
三、选择题
1、下边能用来观察大树粗细的工具是﹙ C.绳子和尺 ﹚
A.量筒 B.放大镜 C.绳子和尺
2、从家庭防盗门上的“猫眼”看屋外人要比实际人(A.大)
A.大 B.小
四、问答题
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凸透镜有聚光、聚热作用。
阳光明媚的中午,在地上放一张白纸,那一面凸透镜,让阳光透过透镜,上下
左右慢慢移动透镜,阳光便会慢慢在白纸上聚成一个光点,过一段时间后白纸
便会燃烧起来。
6、 照相机和眼睛
填空题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像)的原理制作的。
照相机里面的凸透镜相当于人眼的(瞳孔)。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
7、保护眼睛
一、填空
1、(近视)是我们儿童最常见的眼病。
2、儿童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得不到休息,晶状体的凸度就会(增大),这是眼睛就会(近视)。
3、看书时眼睛距离书本应约为(30)厘米,休息时应看(远处)使眼部睫状肌肌肉放松,瞳孔复原。
二、判断题
1、晶状体的凸度是可以调节的。(√﹚
2、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晶状体的凸度变大。﹙×﹚
三、问答题长时间上网对眼睛有什么损害?
答:长时间上网容易使眼睛疲劳,不能使眼部睫状肌肌肉放松和曈孔复原,从而使晶状体凸度变大,导致眼睛近视。
8、潜望镜的秘密
一、填空题
1、潜水艇是通过﹙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活动情况。
2、制作潜望镜至少需要﹙2﹚块镜片。
3、普通潜望镜是用﹙平面﹚镜制成的。
二、连线题 老花镜
放大镜显微镜
潜望镜
9、神奇的“眼睛”
一、填空题
1、电子胃镜主要由(内镜)、(视频处理器)和(电视监视器)三部分组成。
2、电子胃镜有(储存)、(摄影)等功能,便于会诊和保存资料。
3、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研究出很多的“眼睛”供人类使用,例如商场里有(监控器),医院里有(电子胃镜),(CT扫描仪)等,地震现场有(生命探测仪),道路路口有(电子监控中心,太空中有(哈勃望远镜)
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 填空题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
2、凸透镜具有(成像)、(聚光),使物体(放大)的作用
3、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摄像机的镜头、)。
4、照相机镜头中的凸透镜有(成像)作用,照相时(感光底片)相当于实验中一、 1、 2、 3、
的纸屏,(外界景物)相当实验中的蜡烛。照相机(移近物体)像照得(大),(远离物体)像照得(大)。
5、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睛的构造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组成。
6、眼球像一部精密的照相机:(晶状体)是凸面、透明的,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具有(成像)的作用;(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外界物体通过(晶状体)形成的像要落在(视网膜)上,人才能看得清。
7、(在没有光的条件下),凸透镜不能使物体成像;同样,(在没有光的条件下),晶状体也不能是物体在眼睛内成像;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物体被照亮了,才能通过(晶状体)在眼睛内成像,人才能看到物体。
8、人既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全凭(晶状体凸度的变化)来调节。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要大);眼睛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凸度要小)。
二、选择题
1、在我们的眼睛里的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应该是(B.倒立的像)。
A.正立的像 B.倒立的像
2、以下的器物不能用来做凸透镜的是(B.近视镜镜片)。
A. 装水的烧杯 B.近视镜镜片C.老花镜镜片 D.盛水的圆玻璃瓶
3、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拉住远时,形成的是(A.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B.放大)放大的像。
A.缩小 B.放大 C.没有文化
4、镜子可用来(A.改变光的路线B.制作潜望镜)。
A.改变光的传播的路线 B.制作潜望镜 C.校正人们的视力
5、潜望镜运用了(A.光的直线传播C.光的反射)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三、简答题
1、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课本19页第1、2、自然段)
10、种子发芽了
一、 填空题
1、 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和(温度)等条件。
2、 小明将一种非常名贵的花的种子种在自家的后花园,为了使种子发芽
生长,除了合适的温度外,小明还要给种子(合适的水分)。
二、 判断题
1、 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2、 种子的传播方式与他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没有关系。﹙×﹚ 3、 三、选择题
1、 种子发芽非必需条件是﹙C. 土壤﹚。
A.水分 B.适宜温度 C.土壤 D.空气
11、种辣椒
一、填空题
1、辣椒播种前5 天,应用温度为﹙52℃ ―55℃﹚的温水浸泡种子,置于温度下﹙8―12﹚小时。
2、辣椒所食用的部位是﹙果实﹚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五年级下册科学书内容】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
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五年级下册科学书内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
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说教材、说课标
伊旗第二小学 孙 香
说教材流程:课程目标、教材分析
一、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分目标、学习目标
总目标:促进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分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事实证据为基础。
科学知识: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等。
2.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3.能观察常见的岩石特征,如颜色、颗粒、软硬等。
4.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情感、思维方面的作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
2.喜欢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够参与较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本册学习目标:
1. 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2. 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
3. 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由生命世界、物质世界 和地球与宇宙三大块内容组成,共安排了“神奇的机械”、“形状与结构”、“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岩石与矿物”、“人体的司令部”、“交流与质疑”六个单元,主要是以周围的和自身的观察、实践为主。
第一单元:采用总—分—合的思路进行建构,先总的介绍什么是机械,接下来用四课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最后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引入机械传动装置。
第二单元:是在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学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体会“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单元:围绕繁殖后代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植
物、动物和人类的繁殖问题,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性,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地球物质”的内容来进行建构的,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动去体会、理解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第六单元: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示范以及讨论,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里分为六课,主要内容分为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杠杆
斜面
简单机械
神奇的机械轮轴 滑轮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链条传动
复杂机械
(机器) 传动装置 齿轮传动 皮带传动
第一单元里主要说一下第五课《国旗是怎样升上去》
通过观察描述滑轮的结构特点以及作用
知道滑轮有定滑轮和动滑轮之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含义。
能熟练的操作探究滑轮的实验,分析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使用说明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注意事项:家长在辅导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与我校五年级科学老师联系。 五年级一班科学教师:邹红霞
五年级二班科学教师:邱朝华
五年级三班科学教师:徐德来
松烟小学
201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