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之实词篇
二、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1.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使动用法) 2.欲穷其林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3.处处志之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著名,名词作动词)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显出灵异,形容词作动词) 6.无丝竹之乱耳 (使„„受到扰乱,使动用法) 7.无案牍之劳形 (使„„感到劳累,使动用法) 8.不蔓不枝 (可译为“长枝蔓”“生旁枝”,名词作动词) 9.苔痕上阶绿 (长上,名词作动词)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驰的快马,动词作名词) 11.箬篷覆之(用箬叶,名词作状语)
12.不独亲其亲(以„„为亲,名词作动词) 13.不独子其子(以„„为子,名词作动词) 14.听妇前致词(走向前,名词作动词。) 15.石青糁之(用石青,名词作状语) 16.皆披发文身(画着花纹,名词作动词) 三、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1.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左手倚一衡木 (通“横”,横着的)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5.略无阙处 (通“缺”,缺口) 6.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整理资料之虚词篇
1.【之】
(一)代词。
1.一般代指人事物。
①石青糁之(代词,代字的凹处) ②渔人甚异之 (代词,代桃林的奇景) ③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④箬篷覆之(代词,代船舱) ⑤闭之(代词,代窗户)
⑥左臂挂念珠倚之(代词,代左膝) 2.指示代词,这,此。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水陆草木之花 (助词,的) ②能以径寸之木(助词,的) ③春冬之时(助词,的) ④山川之美(助词,的) ⑤浙江之潮(助词,的) ⑥天下之伟观也(助词,的)
⑦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助词,的) ⑧忘路之远近 (助词,的) ⑨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大道之行也(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4.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久之,目似暝(调节音节) (三)动词,到„„去。
①送孟浩然之广陵(到„„去) 2.【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竟然)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三)判断词,是,就是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②为宫室、器皿(雕刻) ③天下为公(是) ④为人五(雕刻) ⑤念无与为乐者(取)
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雕刻) ⑦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⑧中轩敞者为舱 (是)
⑨自既望一至十八日为最盛(是) ⑩海涌银为郭(成为)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为敌船所焚(被)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不必为己 (为了)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替)
4.【其】
(一)用作代词,表示人(通常是第三人称,特殊代指自身)、事物,或指示代词(那)。 ①既出,得其船(代词,他的) ②其色墨(那)
③而竖其左膝(他的)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 (代词,他们的,自己的) 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他们的,自己的) ⑥方其远出海门(代潮水) 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代山川)
⑧其两膝相比者 (他们的,指苏黄的) ⑨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代指渔人) ⑩飞漱其间(那)
⑾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代桃花源) ⑿则题名其上(它的) ⒀其船背稍夷(那) ⒁其人视端容寂(那) ⒂复前行,欲穷其林 (那) ⒃其间千二百里(其中) (二)用作副词。
1.句中语气词,加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的语气 ①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以刀劈狼首(用)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此夸能(凭借)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 (二)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以至鸟兽、木石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不以疾也(认为) (四)连词
1.表目的,来,用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用来) 2.表原因,因为
①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6.【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表并列) ②而竖其左膝(表并列?) ③谋闭而不兴(表并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启窗而观(表承接)
②强饮三大白而别(表承接)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却) ②濯清涟而不妖(却)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 ④而旗尾略不沾湿(却) ⑤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却)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②溯迎而上(表修饰) ③随波而逝(表修饰)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渐进
(一)介词。
1.表处所,在,从,到
①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在) ② 货恶其弃于地也(在) ③ 不必藏于己(在)
④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从) ⑤相与步于中庭(在,到) ⑥舞刀于水面者(在)
2.表方向对象,向,对,对于。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3.比。
①贤于材人远矣(比)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8.虽
①老妪力虽衰(虽然) ②虽乘奔御风(即使) ③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
9.然
① 豁然开朗(„„的样子) ② 屋舍俨然(„„的样子) ③ 欣然规往(„„的样子) ④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10.者
① 后遂无问津者(„„的人) ② 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③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的)
④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 ⑤其两膝相比者(„„的地方)【八年级文言实词复习】
11. 焉
①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 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助词) ③不复出焉(助词)
一、八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实词
1、夸父与日逐走 逐、饮于河、渭 河渭3、文首,白喙 文、溺而不返溺 溺5、往古之时,四极废 极废6、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兼覆周7、杀黑龙以济冀州 济、积芦灰以止淫水 淫9、淫水涸 涸、冀州平 平11、方七百里 方、河阳之北 阳13、年且九十 且、面山而居 面1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塞迂16、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毕17、指通豫南 指、杂然相许 杂然许19、其妻献疑曰 献、以君之力 以2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丘22、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24、且焉置土石且 焉置25、投诸渤海之尾 诸尾2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荷2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反28、甚矣,汝之不惠 惠29、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毛3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彻31、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若32、虽我之死 虽、何苦而不平 苦3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操蛇之神闻之 操36、惧其不已也 已、帝感其诚 感38、一厝朔东 厝、子罕弗受 弗40、以示玉人 示、若以与我 若与42、齐大饥 大、扬其目而视之 扬4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唯嗟来之食45、以至于斯也 斯、从而谢焉 谢焉47、众争取啖之 啖、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坐自若49、非其有而取之 其、缘溪行 缘51、落英缤纷 落英、欲穷其林 穷53、屋舍俨然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55、阡陌交通 阡陌、悉如外人 悉57、并怡然自乐 怡然、便要还家 要59、咸来问讯 咸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邑人61、遂与外人间隔 遂间隔62、皆叹惋 皆叹惋6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此中人语云 语6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道66、既出,得其船 既、便扶向路 扶向68、处处志之 志、及郡下,诣太守 及诣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字、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诗文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二、重点字词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词
(1)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4)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
3、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
4、一词多义
(1)志 处之志之(作标记) 寻向所志(标记,)
(2)寻 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3)为 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
5、重点词语解释
(1)缘溪行 缘:沿着。 (2)欲穷其林 穷:穷尽。 (3)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全部、完全。 (5)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6)并怡然自乐 并:都。 (7)咸来问讯 咸,都。
(8)具答之 具:详尽地。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人们生活美好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四、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
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
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寻访问路。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
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
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五、课文内容理解
1、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2、顺序:时间顺序。
3、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社会风尚?
(简答):生活幸福;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为什么“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6、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7、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民风淳朴,人人安居乐业,
各得其所,平等自由,和谐幸福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
8、“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寄寓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
好愿望。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
三、词语解释
1、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无丝竹之乱耳 乱:使„„扰乱。 无案牍这劳形 劳:使„„劳累。
2、重点词语解释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异,神奇。 (2)谈笑有鸿儒 鸿:大。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此,这。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7)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四、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五、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高尚情趣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有何作用?
以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作比,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
趣和抱负。
2、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一句呼应,是全文点睛之笔,隐含“陋室”主人是君子之意,突出表明了作者高
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七、开放性试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
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
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
二、语音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 )( ) 亵玩( ) .....
三、词语解释
1、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2、重点词语解释
可爱者甚蕃 蕃:多。 (2)香远益清 益:更。 (3)亭亭净植 植: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八年级文言实词复习】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更显清香,高高地
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应当是很多了。
五、划分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六、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2、描写莲花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七、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的?这些描写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庄重,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衬托莲花中君子的美好形象。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象征追求独立人格的隐士。(3) 莲,象征品行高尚的君子。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6、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重点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风烟具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顺,随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筹划 反:通“返”,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木的枝干
三、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中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望峰窥谷
《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益:更加 慕:仰慕 道:学说,学问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汤:热水 衾:被子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谦虚求学的态度。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
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6、 “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
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
作乐,以苦为乐。
《五柳先生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造饮辄尽 造:往,到 辄:就
2、箪瓢屡空,晏如也 屡:经常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3、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处所
6、每有会意 会:体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亲:亲戚 旧:朋友
三、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好读书; 性嗜酒; 常著文章自娱。平和、旷达的性格。
2、文中哪句话是陶渊明归隐形象的总体勾勒,使一位沉默寡言,淡泊功利的隐世名士飘然而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现了五柳先生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
《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鞭子打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面对
3、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或:有时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 材:通“才”,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虽:即使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等同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10、故虽有名马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小石潭记》
一、词语:
1. 水尤清洌 尤:格外。 冽:凉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为:成为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行:走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乃记之而去 乃:就 去:离开。
三、
25.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6.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27.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8.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
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9.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岳阳楼记》
一、词语: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明年:第二年。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 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临:面对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 心旷神怡:愉快。
三、
【通假字】
(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四、
①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5、“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在句子“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8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醉翁亭记》
一、词语解释:
二、1. 环滁皆山也 环:环绕。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于:从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总是。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暝:昏暗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秀:茂盛,繁茂。【八年级文言实词复习】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4、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强,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复习过程】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⒈解释加点词:
⑴武陵人捕鱼为业 ⑵缘溪行 ⑶渔人甚异之 ⑷欲穷其林 ....⑸屋舍俨然 : 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
⑴①初极狭,才通人 通:
②阡陌交通 通:
⑵①屋舍俨然 舍:
②便舍船 舍:
⑶①中无杂树 中:
②晋太元中 中:
③其中往来种作 中:
⒊概括这两段文中的两人成语:______、________。
⒋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文中哪一个词语能统领全篇?
2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灵,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3陋室外是什么颜色?景色有何特点?
4 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与“入”的妙用。
5“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儒”,可否换成“群儒”?请说说理由。
(三)《与朱元思书》
一、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水皆缥碧( ) 急湍甚箭( ) 泠泠作响( )千转不穷( ) 鸢飞戾天( ) 经纶世务( )互相轩邈( ) 嘤嘤成韵( )横柯上蔽(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从流飘荡( )2.猛浪若奔( )3.互相轩邈( )
4.经纶世务者( ) 5.皆生寒树 ( )6、蝉则千转不穷( ) 7、窥谷忘反( )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1.绝: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 ( )
2.上: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 ) ( )
3.直:直视无碍;争高直指 ( ) ( )
四、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是
五、填空
1.本文描写的是________景,作者是________朝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六、简答题
1.本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2、第二段第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
3.第三段“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绪?
(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 食不饱,力不足。 ④ 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
⑴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⑶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______;“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8、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五)《小石潭记》
1、解释句子中画线的实词: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络:_________________参差:_________________ 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佁然:_________________翕忽:_________________ ⑶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寥:_________________悄怆: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中画线的虚词: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
⑴怎样描写小石谭的石岸?
⑵怎样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
⑶前文与第五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相照应的句子有哪些?
(六)《岳阳楼记》
1.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谪守zhé 霪雨 yín 朝晖夕阴 huī
B.皓月 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 zhǐtīng
C.骚人 sāo 潜形qiǎn 薄暮冥冥 mǐng
D.怒号 háo 舟楫 jí 心旷神怡 yí
2.解释下面句中的多义词。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
C.而或长烟一空 ( )
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 )
D.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
此乐何极 ( )
3.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D.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