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学情分析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一)
单式折线统计教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8、109页。处理练习十九第1、3、4、6题及有关的练习。

【课程标准】

《单式折线统计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发展统计意识。”

【内容分析】

《单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统计这一单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单式和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本课的学习,为以后的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及用途;基本掌握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上学生易于看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并能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培养统计观念。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区别于条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并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学生结合实例,能够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并对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分析,能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预测。

3.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有条理地初步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4.学生通过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取一些数据信息,并能简单读出折线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事实和趋势。 【评价设计】

1、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3、选择性反应评价:运用检测样题检测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掌握情况。 【评价题目】

目标1:通过课堂上提问达成;

目标2:通过课堂上小组合作、检测样题第1、2题达成; 目标3:通过课堂上提问,检测样题第3题达成。 目标4:通过课堂上提问,课外延伸题目达成。

情 景 引 入 迁 移 感 知

4月7日:15℃;4月8日:15℃;4月9日:10℃;4月10日:15℃;4月11日:13℃;4月12日:17℃;4月13日:18℃。 谈话:这是老师收集的近期郑州地区最高气温的数据。像老师这样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吗?你想怎样整理这些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问题一:你能说说用统计表或条形图来呈现数据有什么好处吗?(统计表更清楚,更有条理;条形统计图更形象直观。) 谈话: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气温变化的情况呢?我们到“中国天气”网站去看一看吧! 登陆“中国天气”网页,查看郑州的气象信息。(网页上有大量反映天气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谈话:看了这个网页,你发现了些什么?

指出:人们通常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出示网页中反映郑州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的折线统计图: 问题二: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它表达了哪些信息呢?我们先听一听气象播报员是如何介绍近期天气变化情况的。 课件播放:气象播报员依据统计图介绍郑州地区近期最高气温情况。(配音: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登陆“中国天气”,据“郑州近期最高气温统计图”显示,郑州近期气温变化较大,4月9日最高气温为10摄氏度,13日最高温度仅为18摄氏度。5天时间,最高温度上升达8度。从4月14日起,天气转阴,气温再度下降。“中国天气”提醒各位适时增减衣物,防止气温变化引发疾病。)

问题三:从折线统计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这几天的气温变化很大。)

追问: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这几天气温变化很大的?(从气象播报员的提示中知道的;从统计图中也可以看出来。) 【时间预设】5分钟

据的收集、 整理过程和

统计表和统

计图的特点,

阐述用统计

表或条形统

计图描述数

据的好处, 学生汇报, 互相评价。

2、学生观察

对比折线统

计图和条形

统计图,初 步感受折线

统计图的特 点。

情 境 延 续 读 图 感 悟

1. 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问题三: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4月7日最高气温的点在哪里?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4月8日呢?

2. 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每几天记录一次最高气温?

(2) 哪天最高气温最高?哪天最高气温最低?

(3) 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的是哪天到哪天?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3. 小结。

问题四:人们在表示气温变化情况时,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每一天的最高温度,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一段时间里气温的变化情况。) 【时间预设】10分钟

1、学生小组 合作,教师 引导学生认

识折线统计

图的结构、 描述数据的

方法等。 2、学生通过 读图、解决 问题,了解 折线统计图 :“可以表示

数量的多少 ,还可以表 示数量的增

减变化情况”。

学生通过 对生活中其他折线统计图的收集、了解、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

联 系 生 活 再 度 感 悟

1.出示本周郑州地区最高气温折线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如果你是气象播报员,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呢?

2.介绍生活中的折线图。

问题五:你还在哪儿见过折线图? 展示课前收集的折线图(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统计图所表示内容,以及从图中能了解到的信息。 【时间预设】5分钟

结 合 活 动 动 手 制 图

谈话:认识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想不想绘制一个折线统计图呢? 1. 制作统计图。

问题六:你能根据统计表(陈东调查自己0-10岁的身高情况,并制成统计表)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吗?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2. 数据分析。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时间预设】10分钟

1、学生尝试画图,分析、预测数据,独立完成题目。 2、学生互评,听取他人回答。

1. 出示检测样题1:郑州市2005-2010年私家车数量情况统计图。(图略)

完成练习后,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你想到了什么?(畅通郑州 文明出行)

2.出示检测样题2:郑州市2005-2010年空气轻度以上污染天数情况统计图(图略)。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实 践 同时出示上面的两个统计图,提问:面对快速增长的私家车和日运 益严重的空气污染,你想到了什么? 用 3.检测样题3: 谈话:课前老师要同学们收集自己从0至10岁的身高与体重的课 有关数据,都收集了吗? 外 你能根据这些数据制作自己的身高或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吗? 延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 伸 出示:中国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照表(略)。 谈话:和标准身高、体重相比,你认为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怎么样?

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出示:某地区新增肥胖儿童数量统计图(略)。 谈话: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一幅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去查阅有关资料,对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 【时间预设】8分钟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有哪些? 2、学生还有哪些困惑? 【时间预设】2分钟 课本P88,第1、3、4、6题

1、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组织全班交流。

2、教师讲解,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和不足之处。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二)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详案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思考】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通过学习课标、教参、教材,我有如下思考:

一、怎么样建立学生的统计观念

1、让学生经历、体验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观念”在人们的亲身经历中建立,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爱因斯坦说过,“纯逻辑的思维不可能告诉我们任何经验世界的知识,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是始于经验并终于经验的”。让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进行交流等,这就是过程的经历。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始终坚持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中。

2、要让学生读懂统计图

在生活与工作中,数据无处不在,这些数据可以用形象的统计图表来表示。我们在报刊、电视、书籍、网络等到处可以看到统计图表。图表告诉世人许多信息,给我们对事件做出预测和决定提供便利。因此读懂图表,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

3、让学生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与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复杂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用数据的描述来解决。让学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感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统计”。 只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这种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树立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二、怎么样培养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处理得不好,学生对之毫无兴趣,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如果处理得好,学生学习兴趣极浓,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怎么样让教学内容背景更贴近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小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对统计知识产生内化。使学生感觉到统计就在他们的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体验到统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这都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生1~7册的期末成绩统计图,用与孩子们同龄的学生的成绩来创设情境。也许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孩子们的读图能力。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

三、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我在后面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让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四、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同学本学期期末的成绩,例2中让学生形象感知陈东身高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在此基础上预测陈东之后的发展趋势。由于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陈东的身高在某个阶段是呈增长趋势的,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他就不再是增长了,而是趋于平了。这些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要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是希望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一个舞台。

【学情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是新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统计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体验的基础

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差别,可能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可能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108-110页

【教学目标】《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和体验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结构和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出示大北街小学四、5班学生邬清峪同学1~7册期末数学成绩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长最快?你是怎么知道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预设问题1: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什么?(册数)。纵轴表示什么?(成绩)。每册的数学成绩在这幅统计图上能找到

吗? 谁来指着说一说。

预设问题2:真是个有心的孩子,把数学成绩都找到了。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出每册的数学成绩的?

师:是的,这种统计图是通过点来表示出数量多少的。(板书:点:数量多少)

预设问题3:同学们,不通过计算,你可以直观的看出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长最快吗?

我们不妨带着三个问题来看一看,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折线统计学情分析】

2、深入探究

(1)哪一册数学成绩最高?哪一册数学成绩最低?

(2)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没有变化?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加最快?

(3)借助这幅统计图,体会一下这几年数学成绩整体变化情况。你是怎么看出的?

师:我们先来看“哪一册数学成绩最高?哪一册数学成绩最低?”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瞧!他关注了什么?

师:点越高表示数学成绩越高,点越低表示数学成绩越低。 师: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没有变化?你是怎么看的?

预设1:5册到6册数学成绩没有变化。因为这两册数学成绩都是97分。

预设2:还可以从点上看,这两册数学成绩的点都是一样高的。 预设3:不一定要从点上看,你们看(指着线),这段线是平的,也说明人数没变。

师:听明白了吗?他说这段线怎么了?

生:线是平的。

师:多了不起的发现!当线是水平时,也说明这两册数学成绩没有发生变化。(板书:平→不变)

师:再看,哪一册到哪一册数学成绩增加最快?你是怎么看的? 预设1:可以从格子上看出来。

预设2:因为4册到5册的线最长,所以我认为4册到5册数学成绩增加最快。

预设3:我发现那段线倾斜的角度最大,所以增加最快。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三)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为以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做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迁移及类推,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出现问题的碰撞时能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学生能够从简单的统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能够初步感知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师教的策略:

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了完整的教学情景,时时处处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知识迁移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我力求把

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表述以及归纳总结,充分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充分的比较,发现他们的异同点,在对比中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力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认识折现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的策略:

教学时,重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新知,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分析、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力求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的实施:

1、教学方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法,让学生先交流,再动手操作,继而实际验证,并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以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积极参与,形成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手段: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老师适时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教学准备:为了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教学素材,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使抽象的统计图表直观的呈现的学生面前,达到教学的最优效果。为了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的效率,我还设计了自主学习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目标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探索过程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激趣与引题→春天到了,同学们喜欢去春游吗?老师收

集了西宁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收集的数据

观察起来方便吗?那怎样让我们观察起来

更方便呢?

二、探究与建模→ 1、条形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用手指表示一下数据的变化情况,引出

新知。【折线统计学情分析】

3、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规律与特点→请同学们比较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之处?点表示什么?线表示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为什么在有了条形统计图之后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

四、生活与应用→推广到与折线统计图相应用的一些问题

中。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它们都

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来解决它,比如股票、

体温变化、温度变化等等。感悟折线统计

图的重要意义。

五、梳理方法→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份折线统计图,并通过数

据的变化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

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六、实践应用,渗透德育→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

感受生活,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

性及迫切性,并适时渗透德育教

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1、师:春天到了,同学们喜欢去春游吗?这个星期六老师准备带我们班的同学去春游,为此,我们收集了西宁最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出示收集的近几天的天气情况)问:老师收集的数据观察起来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那怎么样整理让我们观察起来更方便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如果

只说出统计表,追问:还可以怎样整理呢?】

师:你能从条形统计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呢?条形统计图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板书:反映数量的多少)

老师除了想知道任意时间的气温是多少以外,还想知道气温是怎么变化,你能用手指比划一下数据的变化情况吗?如果把比划的在纸上画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课件出示从条形统计图抽象为折线统计图)

【学情预设:从条形统计图中说出几天的气温情况,引导说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用手指比划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抽象出折线统计图。】

小结:像这样用折线表示的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 (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活动创设出教学的情境,从而引出西宁市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统计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统计图对于数据分析方面的便捷性、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让学生用手指描画天气变化的情况抽象出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自由的描述、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效果分析:学生对喜闻乐见的春游活动比较感兴趣,学生观察得很认真,感受统计图对于数据分析方面的便捷性。通过让学生用手指描画天气变化的情况抽象出折线统计图,然后让学生自由的描述、分析图中的数学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2、师: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回答)

【学情预设: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出几天的温度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四)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及评析

《折线统计图》教学案例及评析

海曙中心小学 励霞

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37页例2。

教学目的:1、通过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让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初步学会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能看图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设计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意图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非常重要,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掌握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过程描述【折线统计学情分析】

一、情景导入

1、 师:“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小明和小刚想要让大家了解往年我国在奥运会上金牌获得的情况,搜集了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小明绘制了一幅条形统计图。”

“从这幅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小刚也绘制了一幅统计图,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 “那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仔细观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四人小组讨论;

3、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清楚地表

示出数量的多少,但它们的表示方式不同,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二、画法指导

1、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根据这些数据你准备怎么画?”(出示统计表)

点——线——标上数据

“怎么找点,如何画线”

“那么在制作折线统计图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在生活中你见过折线统计图吗?举个例子。”

(股票图、心电图······)

“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呀?“

(都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教师小结

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数量多少 增减变化

三、综合练习

1、书中基础练习,看图回答问题。

2、选择(根据题意选择适合统计图)

3、看图编故事

四、扩展延伸

看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五、课堂总结

师:“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看看书中是怎样描述折线统计图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折线统计图

●课后评析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

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诱导参与,主体活动,促进发展”三段式教学方法的风格、特点。教者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质疑、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探究”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的。首先通过扣人心弦的引入,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然后通过让学生质疑,组织学习思疑、解疑,把学生推到探究的第一线,最后通过开放型的练习,使学生的教学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2、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者在教学中,把创设情境,调动、启发学生参与探究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这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即问题被提出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精巧练习,使学生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3、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精心创设了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探究兴趣的情境,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探究氛围,信任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把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主动思考和敢问的状态之中。通过折线统计图的“剥离”,让学生“起名称”和“不妨先提出,我们共同来研究”引发了学生许多的“为什么”,有效地驱动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把传统的讲数学变成了学生“做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自己则起组织、引导、点拨和激励作用。如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组织讨论,使学生对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辨析及清晰、准确;对例2的教学,教者并没有“教”学生怎么画,而是让学生思考“先准备做什么?”讨论:“这个点怎么找?”最后自己完成并检验所画的统计图,等等,这样使学生把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数学结论活化为动态的探索、实践过程。

5、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并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折线统计学情分析(五)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四(2)数学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是新教材四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了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

1、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

根据本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特点,在设计中我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导入阶段,我创设了芳芳弟弟生病住院,护士阿姨每隔六小时给弟弟量一次体温,芳芳和爸爸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记录了弟弟的体温变化情况:芳芳正读四年级,画的是条形统计图;爸爸画的是折线统计图。两幅统计图一给出,学生便饶有兴致地比较起它们的异同来。学生从横轴、纵轴表示什么、各部分名称、表示数据方法及它们各自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逐步深入的比较,充分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这节课中学生的活动比较多,通过电脑媒体提供大量能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进行主动探索的、体验感悟的素材,如体温变化、股票、商品销售情况等,学生充分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中,掌握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据能力和统计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在具体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们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一般都能获得一些直接信息,能各时刻所显示的体温数据、最高体温最低体温、哪一时段体温升高或降低多少摄氏度等表面的信息。但随着交流的进一步深化,学生便发现了芳芳弟弟的病情在好转这一总体趋势,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此外,在"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芳芳弟弟这三天的体温一共是多少摄氏度这样的问题,我及时恰当地将它转化为学习资源,让学生来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认识:提出数学问题应该有价值。

此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差别,有的同学心里明白,但表述不到位,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表达的语言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还需要教师提醒与补充。这些在教学中

反映出的问题都需要好好反思与总结。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并初步掌握了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展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时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处理,选取了学校体育比赛中的踢毽子比赛,聪聪和明明两位同学的训练成绩。另一方面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有利于新课中对比预测,用一个事例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且出示两位同学的条形统计图后,出示一位学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一环节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让学生在解释是怎么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且强调读统计对象和项目,读点、读线和读整体趋势四个方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读点又从直观读与坐标读两个层次进行;读线不仅从线读出数量的增减,而且从线的平陡读出数量增减的快慢;不仅关注线的局部,而且关注线的整体发展趋势,这样完整的解读了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

二、在感知折线统计图特点上运用了比较策略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这一特点,在相应的条形统计图中同样可以体现,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这一特点?比较重视让学生经历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的演化过程,且采取加强对比的策略解决它。通过出示两幅图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这样不仅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更彰显了折线统计图的直观性与便捷性。

当然,从数学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都可以用折线表示,所以老师在通过练习初步建立折线统计图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统计图的讨论与练习,使学生在思辩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各自的作用,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明确的认识。

三、注重在分析与预测中体会统计意义和作用

新课标提出,统计教学应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能根据统计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本课中的例题预测两位同学最后比赛的成绩,练习中预测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枚数等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from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来自 end#,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

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给予评价孰优孰劣,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如在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人性的张扬搭建了舞台。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该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折线统计图,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后,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同学之间讨论,也可以看书。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考虑,同时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教师适当进行了指导。制作出来的结果也出现三种不同的状态。有的图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文章《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我不急于告诉学生那种正确,把不同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我没有拿一些学生较为困难的学生的作品,而是让他们也尝试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那是由纵轴的间距决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线统计图美观、合理,必须合理确定纵轴的间距。接着设计了一组数据,让学生根据几组数据的特点对纵轴间距的设计,找出最高点和最低点,进一步建立对折线统计图布局基本的美感。通过练习、讨论、交流,使学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确定纵轴的间距,使整个折线统 计图画的美观好看。

在该节课里还是存在了一些问题,因为时间的把握的不好,学生在做图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后面的概括也没有时间,学生中一些问题还没有能及时的得到解决。几个学生还是出现了制图不完整,有的忘记了标明数据,还有的把折线的起点连到了0刻度上。有较多的学生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作图的过程。所表达的语言都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其实学生的表达也说明了学生对于该过程的掌握还是不太稳固。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16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65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