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有10首:
【长 歌 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 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黄 鹤楼】(崔颢"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 友 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 词】(刘禹锡" 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 溪 沙】(苏轼"北宋)兰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
八年级上册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春天的太阳散步恩惠,万物欣欣向荣)
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华,通“花”。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白白地)
《长歌行》是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的一首五言古诗,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就要枯黄衰败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开篇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
2《野望》王绩
东皋(gāo)薄(bó)暮望, 徙倚(xǐ yǐ)欲何依。(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徙倚,来回地走。)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dú)返, 猎马带禽归。(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采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
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薇是一种植物。)
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第一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第二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燕南度,大雁南飞。)
我家襄(xiāng)水曲, 遥隔楚云端。(襄水,指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曲,曲折转弯处。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
尽头。)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天际:天边。)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在某些句子中“津”的解释是“道路”的意思。平海夕漫漫:形容
长江水势很大)
选自《孟浩然集》。
《早寒江上有怀》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此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
指天空。)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济,渡。端居,安居。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5《黄鹤楼》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选自《全唐诗》卷一三零。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6《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比喻游子的心情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 挥手自兹(zī)去,萧萧班马鸣。(兹,此。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声色具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二句,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咀味。全诗语言自然朴素,不事夸饰。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7《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碧霄,青天。)
选自《刘禹锡集》。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8《鲁山山行》梅尧臣 (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â),心满意足。)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鹿在溪边饮水。修辞手法:对偶。)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修辞手法:设问。)
选自《宛陵先生集》。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诗人。
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9《浣溪沙》 其二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选自《东坡乐府》。
本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景,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抹上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拓展:
《浣溪沙》其一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sāo)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其三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之景,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何谓“清欢”? 清淡的欢愉,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浣溪沙》其四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这是一首咏春词。上片由景及情,下片虚实结合,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高妙。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压、贴、飞三个动词使首句形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则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春天初晴,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放,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如此以来,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沈郎多病不胜衣”,用沈约的典故,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这样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鸿雁传书(典故),如今连鸿雁不捎信来。鹧鸪啼声,更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 “此情惟有落花知”: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寻味。“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但尤为不幸的是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僵卧:指卧病在床。僵:僵硬,僵直。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守卫。)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阑:夜将尽。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选自《剑南诗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此诗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汇编(人教版)
长 歌 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送 友 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浣 溪 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下面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钟”“割”二字精炼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B.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展示诗人的雄心壮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C.这首诗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体会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反映出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4.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 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
C. 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音频】
D. 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5.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 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 颔联是分写,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 意思是由于战乱, 都城破败, 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 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 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 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 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 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6.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起句平实,就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
情,给人以亲切感。
B. 三、四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锄草,直到晚上才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来。截取
两个片段归纳一天劳动的辛苦。
C. 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
写诗人劳动的艰辛。
8.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一、二两句的对比:“草盛”与“豆苗稀”对比,比喻劳动的艰辛。 .
B.三、四两句的对比:“晨兴”与“带月”对比,从劳动时间长来说明劳动的艰
辛。
C.五、六两句的对比:“道狭”与“草长”“露沾”对比,从劳动环境差来说明
劳动的艰辛。
D.七、八两句的对比:“不足惜”与“愿无违”对比,从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表
现诗人内心“贫富长交战”的矛盾心情。
9.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四、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有问,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1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
12..下面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单车”写独自奉命出使,一个“单”字可见作者心情的孤寂。
B“征蓬”本指随风远飞的蓬草,这里是诗人借以自喻。
C“归雁”一词,点明了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表现心情之迫切。
D “燕然”为用典,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线,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
13.诗歌表达的情感描述最恰当的一项( )
A.杀敌报国无门的感慨 B.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士卒的抱怨
C羁旅中思乡怀亲的愁绪 D.失意落寞的苍凉心境
14.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空,画面静谧而住的上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五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17..对下面这首故事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离开蜀地到楚国漫游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B.颔联描写了山势与流水,“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的变换和水奔腾直泻的气势,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C.颈联描写映入江中的月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的奇景。
D.尾联紧扣诗题“送别”,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因为可怜自己而不辞辛劳,送行万里的深情。
六、 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 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时间空间的跨 度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 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19.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 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是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音频】
七 长歌行汉乐府
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0读下面这首古诗,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练醒目,与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八年级上册课内外古诗词
(八上)【望 岳】(杜甫)
译文:泰山是怎样的?它翠绿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大自然将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它那里,泰山之大呀,使山南山北形成一明一暗。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眼眶几乎都要睁裂了,那时目送归鸟入林。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远眺群峰定会显得渺小。
(八上)【春 望】(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译文:国都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草木丛生,闹事已成荒苑。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
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惊心。早已满头白发,而今烧搔越短,简直无法插簪。
(八上)【石 壕 吏】(杜甫)
听妇前致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室中更无人,
(八上)【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在南山脚下种了豆子,杂草茂盛而豆苗稀疏。一早去南山下除杂草,到了晚上才戴着月色扛着锄头回来。道路狭窄草木长得很高,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服沾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愿就好。
(八上)【使至塞上】(王维·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渠道边疆慰问,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到汉塞,又像北飞的归燕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浩瀚的沙漠中,一股狼烟孤然直起,在一望无际的长河尽头,一轮落日徐徐而降。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唐军的统帅就在燕然。
(八上)【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从荆门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山的尽头现出了平原,长江沿着旷野奔流。明月映入江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向上的云霞好似海市蜃楼。还是故乡的水好,把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八上)【登岳阳楼 (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 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译文:岳阳楼的东面是洞庭湖西面是长江水,夕阳缓缓下沉,酒旗一动不动。登上这吴蜀争夺荆州时的驻扎地,徘徊在这
暮霭沉沉的湖光山色中。逃难三年,不远万里,才登上这岳阳楼,凭栏远望。如今已头发斑白,独
自站在萧瑟的秋风中怀古伤今,面对枯木沧波,怎能不生出无限悲愁。
(二)课外古诗词
(八上)【长 歌 行】(汉乐府)
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绿绿的葵菜上,沾满了晨露,太阳一晒就干了。春天的阳光部下恩泽,万物长得生机勃勃。常担心秋天的到来,花和叶子都变黄衰败。成千上百的河流向东流向大海,什么时候再向西流回来?少壮年华时不发奋努力,到老就只能白伤心了。
(八上)【野 望】(王绩·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音频】
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我向东皋望去,徘徊不定,思索着何处是我的依归。树树都是浓郁的秋意,山山都洒满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马带着打下的猎物而归。举目远望竟没有一个人相识,于是我高歌一曲《采薇》。
(八上)【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海夕漫漫。
译文:落叶飘零,大雁南飞,站在长江边上,吹来阵阵寒冷的北风。我家住在襄阳,那里的汉水曲折流过,而今,它却与我远远地相隔,在楚地浮云的那边。思乡之泪在漂泊中流尽,独自坐在船上向天边眺望着家乡。站在渡口,我不知所措,想问回家的路在何方,满眼所见都是平阔的漫漫江面。
(八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与堤岸齐平,湖水与天色浑然一体。沪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
。想要渡船却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却无人引荐),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赋闲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看着别人垂钓,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八上)【黄 鹤 楼】(崔颢·唐)
芳草日暮
。
译文: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如今这里只剩下黄鹤楼。黄鹤一去将不再回返,人们能看到的唯有那飘荡的白云。晴天,望向黄鹤楼的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天色已晚,我的故乡在哪儿呢?面对江上起伏的烟波,真使人不生忧愁。
(八上)【送 友 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译文:青翠的山峰横断在城关外城,明净的流水环绕着城关内城。此地一别,你就像蓬草孤零零地在天涯海角漂泊。袅袅的白云是你游子的身影,徐徐下山的落日,是你我不舍得情谊。你向我挥挥手,从此离开,引来了那匹离群的马儿萧萧的长鸣。
(八上)【秋 词】(刘禹锡· 唐)
译文:自古文人悲叹秋天的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初春。晴空万里黄鹤冲云直上,引发诗情飞向青天。
(八上)【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 )
云外一声鸡。
译文:恰好满足我喜爱山野之情,只见千山万岭重重叠叠,高高低低,雄奇的山峰伴随着我的脚步不断变幻,独走在幽径中,不觉已迷路。此时霜雾弥漫,熊儿爬上了树,空寂的山林里,我看见在
溪边饮水的小鹿。若问在哪里有人家,一声鸡鸣,在那白云飘缈的深处。
(八上)【浣 溪 沙】(苏轼·北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谁说人老不可在年少?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地奔向西呢!不要在年老感叹时光流逝,自叹衰老。
(八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译文:我僵硬地躺在孤寂的乡村,却并不为自己哀伤,还想替国家去守卫边塞。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梦里我又跨上战马,越过冰封的河流(为祖国而征战)。
上一篇:河南省英语九年级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