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七年级上学期诗歌阅读题
《次北固山下》阅读题阅读诗歌,完成习题。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_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_之作。
2.解释加点词语。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客路青山下 客路: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 乡书__________。
3.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答:_____________。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答:______________。
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答: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唐 律 思乡2.停泊 旅途 家信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4.顺利。从3、4句可见5.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6.从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7.略《观沧海》阅读题阅读古诗,完成习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在哪里?答:_________
________。
2.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诗人想像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碣石,在现在河北昌黎县的海边。2.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这是开放题,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天净沙•秋思》阅读题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习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被誉为__________。
2.小令共写了几种事物?具体指哪几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曲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5.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6.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词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2.十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3.断肠人在天涯。4.D 5.C6.这是开放题。示例:①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只要符合思乡的诗,即可)《西江月》阅读题阅读辛弃疾《西江月》,完成习题。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
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填空。《西江月》从体裁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一又叫作__________。这首词用空行的方法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字幼安,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这首词选自《___________》。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两句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这两句。划节奏:旧 时 茅 店 杜 林 边,路 转 溪 头 忽 见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快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短句 上阕(片) 下阕(片) 稼轩 宋 稼轩长短句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2.另一个树枝 “惊”和“鸣”不是分别专写“鹊”和“蝉”的,而是“鹊”和“蝉”都是既“惊”又“鸣”的。3.划节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从前我曾住过的社林边的那一家茅店,过了小溪转个弯儿就出现在眼前。4.第1问: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第2问: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快的心情。
复习题
1.A解释词语。
张 秋毫 拟 项 强 素
徐 唳 怡然 方 鞭 驱
B翻译句子
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蹲其身,使与台齐。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 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驱之别院 盖追先帝之殊遇
3、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体现本文主旨的词语是( )
A.明察秋毫 B.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6.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
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二)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鹤唳云端 ④鞭数十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揣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3. 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
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段主要采用 的修辞方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儿时的 。
7.“又留蚊于素帐中”“素”的意思是 ,写出两个含有“素”的成语 。
8.“唳”的读音是 。你知道关于“风声鹤唳”的故事吗?请简单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 余忆童稚时 B、 又留蚊于素帐中
故时有物外之趣 于土墙凹凸处
C 使其冲烟飞鸣 D、项为之强 E、 余忆童稚时
常蹲其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
1. 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3. 生活中,你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心胸开阔,不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开,利用想像把困难和挫折当成朋友的善意玩笑;
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坏事都当成生活对自己的恩赐;有一点儿“阿Q精神”等。
《〈论语〉十则》练习
(2007年湖北武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5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
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
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知之为知之 为: (2)是知也 是:
(3)思而不学则殆 殆: (4)满则覆 覆:
2.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
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5.(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
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
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六则语录归类。【诗歌阅读七年级】
①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山市》练习
一、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1)shèn( )景 (2)县邑( ) (3)青冥( ) (4)飞méng( )
(5)高垣( ) (6)睥( )nì( ) (7)禅( )院 (8)yú( )时
(9)连gèn( ) (10)倏( )忽
2.下列各句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B.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C.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D.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3.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1)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2)或凭或立,不一状。( )( )
(3)层层指数( ) (4)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
4.填空。
(1)本文节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字留仙,别号________。
(2)这篇文章以_________为顺序,描述了_________过程。先看到________,不久看见
____________,然后又看见_________及其中的楼、堂、坊;大风起时,景物变模糊,风定
后仅见________上面的人;最后景物渐渐变小以至不见。文中的描写细致生动、_________
神奇。
二、阅读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
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
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
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
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相顾惊疑 (2)裁如星点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山市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为什么写早行者的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5.“山市”从产生到消失一共经过 次景物变化,其中第 次规模最大,
第 次写得最详。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数年恒不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次“山市”最早出现的是“ ”,最后消失的是“ ”一座。
8.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查阅有关资料,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说新语》两则练习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
一、词语积累 [内集] [儿女]指 [讲论文义] [俄而]
[欣然] [似] [差(chà)] [拟] 。 [未若] [因]
二、文学常识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
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2. 本文选自《世
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 ”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
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 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 [期行 [期日中] [舍(shě)去]
[乃] 。 [时年] 。 [戏] 。 [客] 。 [尊君] 。 [委] 。
[君] 。 [家君] 。 [无信] 。 [引] 。 [顾]
(二)通假字 [不]:同“ ”。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 ”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 ,更写出了他的 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
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迁移拓展
1.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如“ ”。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1.《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 。
2.刘义庆是 宋文学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⑵去后乃至(乃: 去: )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
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
泊秦淮
默写:
译文:
迷茫的烟雾,暗淡的月光,笼罩着清寒的秦淮河水和岸边的沙地。朦胧的夜色中,船只停泊在靠近酒店的秦淮河岸边。卖唱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隔江还在唱亡国之音《后庭花》。
[题解]:
1、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2、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3、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思考一下:
1.诗歌表面上批评了谁?实际上呢?
2.两个“笼”字有什么妙用,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解释什么?此字透露出诗人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5联系全诗,如何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寒”?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浣溪沙
默写: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赏析】
本词为晏殊的名篇之一,此词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上片天气、亭台、夕阳,依稀去年光景;下片花落燕归,更是触目伤情,抑郁难解,只有徘徊香径而已。
思考一下:
1.春晖易逝,读罢本词,我们能感受到一缕淡淡闲愁,词中哪些词汇包蕴了这种哀愁呢?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哲理?
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哲理?
5.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6.“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默写:【诗歌阅读七年级】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理解】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正是通过这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深刻的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赏析】
1.下句一个“赚”字,一个“错”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
肖。
2.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思考一下:
1.有人说第二句“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空”又写出了什么?
2.有人认为三四两句在承接二句解释悬念后,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后,又遇到一个山头时的沮丧;但也有人认为诗歌形象反映了行人由意外、惊诧,直至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你赞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3.试赏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二句。
4.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5.读完本诗有何感悟?
如梦令
默写:
【译文】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船儿抢着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1、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
2、“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3、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
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思考一下: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2. 为什么词人会时常想起这件事呢?
观书有感
默写: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理解】
1、这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2、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思考一下:
1.请你将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呢?
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4.赏析诗的前两句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静景。
最有趣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写诗人
,见其安闲自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秋高气爽,秋色明朗,有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情
“的意味。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 初离故乡,有些恋恋不舍,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 借托月亮,寄托离愁。 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
一个“暗”字别有韵味。 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诗歌阅读七年级】
“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
“故园情”点明题旨。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
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 【唐】岑参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写眼前实景。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
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
(写家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臵,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五、逢入京使(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六)《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1、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
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韦应物,唐代诗人。)
„主题‟本诗写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特色〕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独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七)《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却是对
“开元盛世”的怀念。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 “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
“闻”“逢”之间连结着四十年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无限感慨。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远处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
仿佛催促灵澈归山,意境深长。
灵澈远去,伫立目送,惜别
之情跃然纸上。
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向着青山深处去了。
2、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诗人)
„主题‟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特色〕全诗纯为写景,是诗中有画的佳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九)《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这
决不是诗人信笔拈来的泛泛之
语,而是一个孤寂者深夜期客不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 至的特殊感受。
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有约”一句点明了诗题。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闲敲”一句将诗人焦躁不安而
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七年级上册课外语文诗歌鉴赏:
龟虽寿
三国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1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树上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练习:
1
3
4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浣溪沙
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5
上一篇:牛津译林版七年级下册英语课本
下一篇:牛津译林七年级下册单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