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树叶》教学反思
杜菊梅
《树叶》是我们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大自然。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五句话,写树叶与树枝、小虫、小鱼、小鸟亲密和谐的关系,大家都喜欢树叶,树叶也真高兴。我进行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是: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学写“长”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课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抓住孩子们的思维是成功的一半。这堂课,除了运用多媒体外,我自己动手制作了很多有效的教具:树叶形状的生字卡片,大树妈妈、小虫、小鱼、小鸟图片,这些教具颜色亮丽,形象可爱,从感官上大大的满足了孩子们的新鲜感,让孩子们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着,忍不住关注着,对整堂课兴趣盎然。教具的运用,也很好的辅助了教学,例如课文中写到树叶用到了四个不同的动词“长、落、漂、飞”。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感悟课文中这些动词的准确性有难度,我就很好地用自己制作的小树叶,轻轻演示,并结合自己语气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了这几个动词的不同和用词准确,孩子们感到轻松、快乐。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也不断地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理解树枝对树叶的喜爱时,创设了炎热的夏天,树叶给树枝扇风,体
会树枝怎么把树叶当扇子,进而引导孩子们读出这种舒心的感觉;理解小虫对树叶的喜爱的时候,创设了树叶落下,遇见了一只寒风中小虫的情境,引导孩子体会到小虫的感激与高兴;还有创设情境体会小鱼的与小鸟的快乐等等。在创设情境中,课文中的角色是高兴的,孩子们的学习也是快乐的。
2、语文的训练落到实处。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单纯的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这种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也是低效的。这堂课,识字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是学生的自主识字,再是集中认读,接下来游戏检查认读,最后是在语境中识字,让每一个生字多次反复出现,又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以达到学生认识的目标。在识字教学中,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识字方法的指导。
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抓住了朗读,以读代讲。朗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老师的范读,有学生的自读,有情境中的体会读,有加上动作的表演读等等,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朗读中,也体现了层次性,读几遍,每一遍要达到的朗读的目的是层层递进的,初读课文是读准字音为目的,点名试读是读通句子,情境朗读是读出体会、感受。
找准训练点进行说话训练。品读课文最后一句,随文识字认识了“真高兴”后,我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用真高兴练习说句子,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课文内容学完之后,我设计了拓展练习,不光训练了学生说话,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我设计
的几个句子,由引导学生说,到放手学生说,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说得很成功。
一堂课,无论怎么精彩总会留下一些遗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我还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1、普通话还有待加强,当情绪激动或语速过快时,我就会不自觉地说出地道的“津市”塑料普通话。而且在整堂课中,我的语调过于抑扬顿挫,整堂课就像在演讲一样,有点儿做作,这是我急需要改进提高的。2、在关注学情方面,我虽然做得较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还可以再生动有趣、有指导性一点。3、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小火花”,我还不能很好的借助、激发,让课堂迸射更精彩的火焰。
《树叶粘贴画》教学反思
新工小学 胡朝晖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种子、树叶,贴出自己喜爱的事物。
2.通过引导学生用种子、树叶拼贴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会创作生活、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粘贴画的方法与步骤,学会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想象与创作。
教学难点:在种子、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活动一开始,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各种形状的种子、树叶粘贴画,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感性的刺激,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感受,为接下来的活动作好铺垫,接着,依次出粘贴画的示范画,感受种子、树叶粘贴画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考虑到活动的操作要求比较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困难,因此我将粘贴的技法的讲解示范放在出示第一幅范画之后,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听的也比较专心。虽然,在活动中我提供一些范画,但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根据种子、树叶的不同形状进行大胆想象,创造性的粘贴出各种造型,主要以海底世界为主题。作品很丰富,有金鱼、乌龟,水母、蝌蚪、水草等,活动在目标的达成上没有什么问题,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
不足之处:
1、第一环节环节时间太长,不够紧凑,讲解的语言不够简洁和精
炼。
2、由于学生完成的速度不一,导致最后的欣赏讲评部分出现了一些小混乱,很多学生专注于自己的作品,根本无暇去欣赏同伴的作品,如何组织好操作活动的讲评部分,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种子、树叶的形状还需再丰富些,这样,孩子的创意会更多。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中优缺点的简评。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会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在今后的教学中纠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树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树叶》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5句。小诗从“树枝拿它当扇子”“小
虫拿它当被子”“鱼儿拿它当花伞”“小鸟拿当风筝”……从而形象地写出
了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非常喜欢树叶,树叶给它们带来了
温暖和欢乐,同时也反映了树叶与大家亲密、协和的关系。最后一句,
树叶说:“大家都喜欢我,我真高兴。”这是树叶发自内心的感慨,由
于大家都喜欢树叶,因而它感到非常的愉快和兴奋。本诗多处运用拟
人的写法,浅显易懂,琅琅上口,进而抒发作者对大自然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
2、能力目标:①自主积累词语。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树叶教学反思】
重点:认读生字,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
2.说说你喜欢什么小动物?(让学生自由说)【树叶教学反思】
3.你能模仿它的动作、声音吗?(生演)
4.想玩吗?(想)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生表演)
(一)导入新课。
师:可爱的小动物们,准备上课吧!
1.孩子们,看看这幅美丽的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这些漂亮的树叶,都是小动物们的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做游戏,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做游戏的,读读《树叶》这首童话诗,你会明
白的。
3、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和划出词【树叶教学反思】
语。
2、小组合作学习,每人做小老师教大家认读,协助同伴解决
学习上的困难。
师: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是不是和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你们
看生字宝宝也急着出来与大家见面呢?
3、检查识字情况(课件、开火车等多种形式认读)。
4、大家认识了那么多的字婴幼儿,谁认识“词语花篮”里的词婴
幼儿?(指名认读)
5、除此之外,你还喜欢哪些词语?(让学生自由回答,自主积
累。)
6、游戏巩固——摘树叶。字婴幼儿和词婴幼儿都躲到叶片下面
去了,谁能摘下自身喜欢的树叶并把叶片下面字或词读出来,树叶就
归谁。
7.书写指导长兴虫当
写字步骤:(1)看,看生字在田字格占什么位置,(2)书,书写练
习,(3)评 ,学生练习进行互评。
(三)再读课文。
1.师:多美的树叶,人见人爱。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
跟树叶玩了什么游戏呢?请小朋友先读读课文,边读边考虑下面几个
问题: 1)文中的“它”、“大家”、“我”各指的是谁?
(2)大家把树叶当作什么?
(3)“我”为什么真高兴?
(出示问题课件)
2、小组讨论:按老师提出的问题,把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看看谁的想法好
3、检查自学情况。
4、小结:同学们,你们刚才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激烈,回答的问题很好。
树叶多美啊带给小动物们快乐的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大家说我们从小就知道热爱大自然,维护大自然,那以后大自然就会越来越美。
《树叶》教学反思
一, 游戏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孩子对游戏非常感兴趣,用游戏开始,使他们保持高涨的情绪. 在“摘树叶”的游戏中,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的精神。
二、以学定教,注重评价。
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是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新课堂呼唤放开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自己已经会学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学生字,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对于一些学生自己能通过一些辅助,自己就能解决的生字,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通过一些手段检验即可。
2.注重评价。①师的评价,往往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②生与生的评价,往往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就更需培养孩子注意倾听,并能对同伴的观点做出及时的评价。例如:在读课文时让学生同桌的孩子互相读、说,并能评一评同学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还不够。这样学生就要在听的基础上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三、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深入探究,首先要求老师早备课时认真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怎样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导入课文到过度语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说话情境的设计等都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课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2.拓展延伸。以文本为辐射点,丰富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时,师抓住“大家”一词提问:“大家指的是谁?”学生说:“指的是树枝、小虫、小鱼、小鸟它们。”师追问:“就指它们吗?”学生说:“还有小蚂蚁、燕子它们等。”“你是从哪知道的?”“从这省略号知道的。”紧接着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家还有谁?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一片树叶》是二年级下期4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孩子乐于接受。
由于本文的重点段落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是十分相似的,如果教学时都采用同一种教法同一种学法,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会显得单
一、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重点指导学生体会小兔子这一部分。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体会小兔子很爱小椿树时,先让学生通过勾画找到小兔子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小兔子的言行通过读体会到小兔子对小椿树的喜爱。由于已是二年级下期的学生即将升入三年级,在教学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送回到文本通过读表达出来。在这个读悟的环节中,教师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其中适当指点、引导并且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小猴子这一部分时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再重复使用相同的学法和教法,而是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加深体会。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加入表演,让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体会通过表演表达出来。这样整个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生动愉悦,学生的精神更加饱满,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在经过前面两个环节的学习加之第一课时
的铺垫,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小动物们都很爱小椿树,因而小熊这一部分我直接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完整篇课文后,以小椿树的哭诉在学生的内心产生情感的碰撞,让学生从小椿树的立场再一次进行体会从而辨析行为,懂得不仅要知道去爱,还要知道如何去爱。最后,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窗户: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进一步强调虽然一人摘一片叶子不算什么,但大伙都这样做就对小椿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我还安排了生词听写。用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8个生字,并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
一堂课上完,我觉得自己的临场掌控能力还不够,显得还不够灵活。像学生闵锐突然说出平时积累的词语“聚沙成塔”时,如果当时我能抓住再深挖一下就更好了。今后我还将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于课堂的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一年级语文《树叶》教学反思
一、形式多样,自主识字
1.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是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新课堂呼唤放开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自己已经会学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学生字,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对于一些学生自己能通过一些辅助,自己就能解决的生字,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通过一些手段检验即可。
2.注重评价。①教师的评价,往往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②生与生的评价,往往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就更需培养孩子注意倾听,并能对同伴的观点做出及时的评价。例如:在读课文时让学生同桌的孩子互相读、说,并能评一评同学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还不够。这样学生就要在听的基础上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二、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深入探究,首先要求老师早备课时认真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导入课文到过度语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说话情境的设计等都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课文的学习作了铺垫。例如:“小朋友,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是树叶的好朋友,它们一定有许多悄悄话想对树叶说,老师来当树叶姐姐,你们都是树叶姐姐的好朋友,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吧!”这样的设计让孩子有话可说,从而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和谐共振。
2.拓展延伸。以文本为辐射点,丰富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时,教师抓住“大家”一词提问:“大家指的是谁?”学生说:“指的是树枝、小虫、小鱼、小鸟它们。”师追问:“就指它们吗?”学生说:“还有小蚂蚁、燕子它们等”“你是从哪知道的?”“从这省略号知道的。”紧接着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家还有谁?
这样,阅读教学便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学
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才称得上是主动的,只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
反思一:树叶教学反思
一、形式多样,自主识字
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重点是识字,要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轻松识字。我一直很重视识字教学,更重视在课堂中学生识字的效率。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识字教学步骤就是由易到难,以互动交流式的学习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有趣的认识标点符号
认识标点符号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情景,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本节课中,认识省略号,我先让学生产生质疑,然后让他们自主去发现问题,从而深刻地认识省略号。
三、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低阶段的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将读的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真切准确地感受本文。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引导他们在思想上获得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本节课中,我通过“你最喜欢哪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的点拨,全方位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展示阅读体会。我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人人读,反复读,多层次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反复地读,学生读懂了“小虫拿它当花伞”……不光课文里的句子读懂了,还能展开丰富的想像。我随机对学生进行了句式训练。这样,阅读教学便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才称得上是主动的,只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并自由配上动作,学生朗读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教室里尽情地想像配上动作。一开始,有些学生还不敢做动作,看着其他学生都在做,他们也动起来了。指名上台表演,你看!刘凯伦配上动作还真不错,特别是放风筝的动作更是像极了。
反思二:树叶教学反思
一、以学定教,注重评价。
1.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是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新课堂呼唤放开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自己已经会学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学生字,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对于一些学生自己能通过一些辅助,自己就能解决的生字,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通过一些手段检验即可。
2.注重评价。①师的评价,往往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②生与生的评价,往往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就更需培养孩子注意倾听,并能对同伴的观点做出及时的评价。例如:在读课文时让学生同桌的孩子互相读、说,并能评一评同学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还不够。这样学生就要在听的基础上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二、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深入探究,首先要求老师早备课时认真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导入课文到过度语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说话情境的设计等都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课文的学习作了铺垫。例如:“小朋友,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是树叶的好朋友,它们一定有许多悄悄话想对树叶说,老师来当树叶姐姐,你们都是树叶姐姐的好朋友,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吧!”这样的设计让孩子有话可说,从而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和谐共振。
2.拓展延伸。以文本为辐射点,丰富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时,师抓住“大家”一词提问:“大家指的是谁?”学生说:“指的是树枝、小虫、小鱼、小鸟它们。”师追问:“就指它们吗?”学生说:“还有小蚂蚁、燕子它们等。”“你是从哪知道的?”“从这省略号知道的。”紧接着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家还有谁?
反思三:树叶教学反思
《树叶》是语文S版第一册课文第八课的内容,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以学定教,注重评价。
1.找准学习的起点,以学定教,是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新课堂呼唤放开学生的手和脑,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学生自己已经会学的,老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学生学生字,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积累,对于一些学生自己能通过一些辅助,自己就能解决的生字,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老师通过一些手段检验即可。
2.注重评价。①师的评价,往往老师正确,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②生与生的评价,往往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这就更需培养孩子注意倾听,并能对同伴的观点做出及时的评价。例如:在读课文时让学生同桌的孩子互相读、说,并能评一评同学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还不够。这样学生就要在听的基础上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二、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深入探究,首先要求老师早备课时认真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思考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导入课文到过度语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说话情境的设计等都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课文的学习作了铺垫。例如:“小朋友,树枝、小虫、鱼儿、小鸟都是树叶的好朋友,它们一定有许多悄悄话想对树叶说,老师来当树叶姐姐,你们都是树叶姐姐的好朋友,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吧!”这样的设计让孩子有话可说,从而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和谐共振。
2.拓展延伸。以文本为辐射点,丰富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时,师抓住“大家”一词提问:“大家指的是谁?”学生说:“指的是树枝、小虫、小鱼、小鸟它们。”师追问:“就指它们吗?”学生说:“还有小蚂蚁、燕子它们等。”“你是从哪知道的?”“从这省略号知道的。”紧接着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家还有谁?
整节课下来,感觉到结尾部分有点仓促,可能是内容安排得有点多的缘故。这也与我是初次接触一年级有关系,从而感到有点生疏,也有点力不从心,真想能多多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的经验指导。
反思四:树叶教学反思
《蓝色的树叶》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可林园园舍不得借给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后李丽就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文章的旨意在于让学生明白: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该热情相助。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以后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但是,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要围绕文章的旨意,否则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新课的导入。课开始,我出示最常见的绿色的树叶,并让学生说说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树叶?学生回答:金黄的、红色的等,就是没有蓝色的,此时我板书课题。在揭题后,我问学生,读完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然就问了“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呢?”于是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始了这篇课文的学习。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学生从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林园园不愿意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李丽,李丽只好用自己的蓝铅笔画树叶。课文结尾写着:李丽拿起自己的蓝铅笔,用心地画着一片片树叶。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当同学们读到这儿时,我问:“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她觉得自己太小气了。”有的说:“她觉得没有把绿铅笔借给李丽,有点不好意思。” ……我又问:“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林园园还会这样做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问题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相信林园园能知错就改,不要把她当成批判的对象。“如果是你,你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当我遇上困难没人来帮助我的时候,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人有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那你们想对林园园说些什么呢?”
第1篇:秋天的树叶教学反思
这次是观察习作训练,所以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和父母去公园游玩,观察树叶是如何飘落的,并收集各种落叶。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当然,要写好这篇习作,光靠学生仔细观察那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树叶的颜色、形状、飘落的样子,经过他们丰富的联想,采用拟人、夸张等写作方法,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有的同学写“枫树叶子火红火红的,再加上它那特有的形状,使它看上去仿佛一簇簇燃烧的熊熊烈火。”有的同学写“玉树叶子非常独特:碧绿色的叶身,宛如碧玉般晶莹剔透,充满水分的它,摸起来圆润光滑,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瞧,他们眼中的树叶都成了一个个小精灵,他们赋予树叶人的情感,人的活力,在他们的笔下,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落叶了,而是一群在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树叶精灵。让人真切的感受到,秋天的树叶美,秋天的树叶也是充满生命力,生机勃勃。
第2篇:秋天的树叶教学反思俗话说,一叶知秋,秋天的种种美意在那充满故事趣味的树叶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本周课程中美术欣赏《秋天的树叶》,进行了随堂课。在课前我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发动家长带领孩子一起捡树叶,并且鼓励家长在捡树叶的时候多和孩子交流。所以,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小朋友的反应比较积极。但是,还是在整个过程中发现了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该课的目标是:观察、欣赏秋天树叶的形状和色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欣赏活动的兴趣;尝试用语言来表述所观察的树叶,加深对其大小和色彩的印象;能按要求对树叶进行分类。
在实现第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在散步的时候也会经常和小朋友一起说说花草树木,晨间活动时也会让他们躺在塑胶跑道上感受蓝天,体味自然的气息。加上,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去捡树叶的过程中更是让小朋友亲身体会了树叶的变化。
在教小朋友去描述,尝试记住“银杏树叶,梧桐树叶,枫叶”时分别用“小扇子,巨人国的大手掌,小火苗或小朋友的小手”来形容这几种树叶。本以为很容易分辨的树叶可小朋友却看得有些吃力。后来听到汤老师点拨采恍然大悟:原来我把塑封的树叶放在绿底的黑板上了!这个错误真的是非常的不应该,非常感谢这次经历使得我以后能多多注意到这些。
还有在课堂活跃程度的把握上我也要多向沙老师那样随时调动小朋友的气氛。后来看了沙老师的精彩续集,真的是相形见绌,我该多花时间多向师傅取经。沈老师也向我提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建议:要交代小朋友做事情之前要把事情交代清楚。这个问题是我的老问题,总是急性子,没有把小朋友的特点把握住,以后应该多悉心引导。
通过这样的形式给予我们新教师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指点我在此特别感谢领导这样的耐心教导。希望以后自己在有一定进步后再次得到指点。
第3篇:秋天的树叶教学反思这次的活动来源于我们现在的季节——秋天。随着秋天的到来了,我设置了这堂课让幼儿来认识秋天的树叶。在活动目标方面,我设定了1、引导幼儿观察、欣赏秋天大树的美,了解秋天。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活动过程的环节也围绕着这两个目标来设计。例如第一个环节:让幼儿了解秋天,观察和发现秋天树叶的颜色和“落”的状态。而在整节课中在提问题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比如: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这个问题对于小小的幼儿来说,他们根本就回答不出来,而应该用图片——例如“幼儿衣服的长短”来让幼儿认识秋天的特点———天气比较凉。这说明了自己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幼儿的年龄提点来设计问题,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提问题。语言的东西,对孩子来说难以理解。这是新老师经常出现的问题——新老师缺乏了解幼儿的经验,所以从幼儿的角度考虑会比较少。所有我们应该多尝试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去提问题,去让幼儿观察和发现、总结问题。
另外,在引导幼儿认识秋天的树叶时,不应该再设计让幼儿认识枫叶,主要要根据秋天树叶黄了这个特点来讲解和介绍,如果再引入枫叶,只会混淆孩子。这是本节课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最后在设计“学落叶飘下来”的游戏时,游戏的趣味性不大,不够吸引孩子。这是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不能很好地带动孩子来玩游戏,孩子游戏中体会不到快乐。希望以后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孩子在“玩中学”,而不是“听中学”。事后在指导的老师的一同反思下,觉得游戏的环节可以换成——让幼儿集体到户外观察落叶,这样就可以让幼儿对秋天的树叶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第4篇:秋天的树叶教学反思今天的习作课上,是观察树叶,然后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作文。
因为提前布置了让学生收集树叶,所以一上课,学生们便把树叶摆在了桌上,组成各种图案观察,并彼此交流着。有几个学生还把枫叶、银杏叶放在了我的教桌上,一时间,我们的教室似乎拥有了整个秋天。
我和学生们一起观察起来,红红的枫叶热情似火,绿绿的柿叶朴实无华,还有细细柳叶俏丽多姿……学生们一边观察,一边品评,由颜色说到了形状,味道,最后说到了用途,气氛轻松而热烈。
“老师,我很喜欢树叶飘落时的样子,风吹起来像蝴蝶翩翩起舞。”周欢说到。
“老师,我觉得这片柿叶很憔悴,你看它的颜色变得暗淡了,像一位年迈的老人。”柴琬淇有点伤感地说。
……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的感觉。一时间,秋叶、秋风把我们带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本来,《秋天的树叶》这篇文章不太好写,那么单调的几片叶子,如果仅仅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落笔,也许会写成的枯燥无味,课前让学生收集树叶,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观察与交流,有了生活的基础,学生们说得很精彩。记得当年福楼拜教莫泊桑作文时,首先从观察入手,终于成就了莫泊桑,成为法国著名的作家。
让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只要做了,即使是几片普通的树叶,也会在学生们的眼里飘逸成一道风景,美丽、超然、充满想像而富有诗情。
第5篇:秋天的树叶教学反思苏教国标第九册习作3要求以《秋天的树叶》为题写一篇作文。那么,怎么让学生写好秋天的树叶呢?我的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收集叶子,仔细观察
俗话说:“一叶知秋。”秋天,许多树的叶子纷纷飘落下来,也有许多树叶换上了新的色彩。作前,我要求同学们利用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秋游,到野外去,到山冈去,到公园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收集秋天的树叶,制成标本,带回来仔细观察。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看叶色。秋天的树叶颜色怎样?是金黄色的、橘黄色的、还是黄得发红的、黄绿混合的?……再看看它们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即使是四季长青的树叶,只要你细心,也会发现它们微小的变化。
⒉辨叶形。秋天的树叶形状怎样?是圆形的,扇形的,还是爪形的、针形的……再仔细看看它们隐约的叶脉怎样?只有观察仔细,才能发现秋天树叶的形状异常美丽。
⒊摸叶片。在看的过程中,可伸出你的巧手摸一摸,你所捡到的秋叶是细腻光滑的,还是粗糙扎手的,通过触觉进一步感知秋天的树叶。
⒋闻叶味。观察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鼻子凑近叶片闻一闻,看看是否有股特别的清香。有的表面闻不出,还可以折断叶片,仔细闻一闻叶片的味道,从而对秋叶有更多的了解。
二、合理想象,描写具体
除了观察单张的叶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时的情景,并展开丰富的联想,由它们的外形、特征,它们在空中飞舞的样子想象开去。如有的同学想象出“好似千万只黄色蝴蝶飞落下来。”多形象啊!在观察秋叶颜色变化时,也可展开想象,如写经霜的枫叶,有位同学这样写道:“山谷里的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不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们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在仔细观察、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秋天的树叶进行具体的描写,可从“名称、颜色、形状”等方面逐一介绍,让人真切在感觉到:秋天的树叶多美啊!
反思一:绿叶的梦教学反思
《绿叶的梦》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述的是作家葛翠琳美好的童年生活,文章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浓郁、清新的气息,从题目到内容都会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作家童年生活真实而美好,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随着作家的娓娓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揭示了人类置身于大自然的愉悦和欢欣。
城市中的孩子接触到的都是公园、游乐园等一些地方,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特别少,所以他们渴望走进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读了《绿叶的梦》,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之中。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家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首先我拿出一张照片,给他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这是我童年时,和我的老师、同学春游时的一张照片,我们在树林里捡树叶,捉迷藏,爬土山……玩的特别开心,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怀念大自然给我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就追随着作家葛翠林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接着我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通过读课文,觉得作者的生活生动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较,孩子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之情。当学生谈到: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壮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我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
双休日,我在大街上看到学生三三两两地拣树叶。周一我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制作精美的标本,我惊叹了,真没想到他们竟然搜集到了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树叶,有些细心的孩子还在每一片叶子下面写着详细的介绍。于是我决定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一次“树叶展示”会,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树叶的有关知识。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反思二:绿叶的梦教学反思
这是我成为正式教师的第一节课。我人生中的第一节语文课。第一次应该都是印象深刻的吧,的确如此,我的第一节课也让我难以忘怀,因为这节课可以说“一塌糊涂”。
一、导语的有效性
导语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丰子恺先生的《梦痕》中的一段话开头,引导学生们将目光转向童年。开学之初,班里的多媒体不好用,打不开课件,就临时将内容打印出来,每个学生一个小条去读去看。又耽误了不少宝贵的课上时间。现在反思看来,这样一个导入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见识,但却耽误太多的时间而没有解决一个实质性的问题,还是没有把文章的标题解开,不是一种高效的导入方法,而且有些摆花架子的嫌疑,这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是非常不必要的。
二、教师不必泛读
导语过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书,为学生泛读。四年级的课文稍长,因此耽误了很长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学生已经四年级了,教师泛读课文是非常不必要的了,况且这是一篇很好理解的现代文,学生读起来借助工具书,没有任何问题。所以在这里教师的泛读就显得多余而又浪费时间。应该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熟读中逐渐领悟文中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的安排
整个课堂的失败还在于一节课除了读课文之外,该解决的字词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四年级以读带讲是必要的,但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了解课文,解决字词。课文学生自己读1、2遍就可了解,字词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抓住重点,否则字词都不认识,第二课时的课文如何深入理解?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是非常宝贵的,学生的每一分钟都是不容浪费的。以后上课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反复推敲时间的安排,这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人生中第一堂语文课,就这样完败。对于以上情况原因分析有如下几点:
一、学生情况了解不足。
教师的备课不但要备课的内容,学生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对象。毕竟学生时课堂的受众,学生时课堂的主体,如果对学生了解不足,课堂就没有针对性,课堂上的很多东西就都是无效的。所以,今后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年段、学习情况、学习习惯……方方面面都要纳入到备课的范围,这样才会有的放矢,课堂内容才是为学生所真正接受的。
二、课堂认识不足
上课自己的课堂目标不是很明确。这就导致课堂上既有泛读,又有学生齐读,耽误了很多的时间,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而教学目标——字词的讲授没有完成。一堂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因为我上课时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上课时思路随着学生的表现而走,完全去读课文了,就使得课堂的效率非常低。
这第一堂课,就这样狼狈地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教训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使我认识到,作为新教师,要准备好自己,准备好心态、准备好课、准备好教具,准备好,不光时准备,一定要准备好。学生的每一堂课都是无法重来的,对得起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
反思三:绿叶的梦教学反思
《绿叶的梦》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爱之心、美之眼、情之笔抒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的浓郁、清新的气息,都散发着童年生活的真实、美好。贴近自然,贴近儿童生活。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乐于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关爱生活,关爱自然。我采用以“读”为主,“读”“议”“想”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并围绕“在童年的记忆中,绿叶为什么最使我着迷?”“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开展自主学习。首先孩子们进入学校的主题网站生命与绿,了解绿色之美的这篇课文。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看,我所采用教学策略并没有大的问题,学生在体会大自然给作者带来快乐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作者的生活,还介绍一下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走进作者,从作者的角度去想,去体会。让孩子们成为文中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跑遍可以去的每一个角落,体会作者的快乐。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有关植物的玩法时进行了补充,如:你还有那些玩法?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呢?赋予孩子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即理解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又调动了自己生活的积累。这也是整体感知课文的一个中心话题。
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学完课文后的收获和感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1篇:鲁迅风筝教学反思
作为揭示亲情的文章,鲁迅先生的《风筝》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词语的把握为重点,运用“词回句中,把握词语”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过程如下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
堕肃杀寂寞诀别荡漾嫌恶惊惶恍然大悟
瑟缩傲然虐杀宽恕笑柄可鄙憔悴苦心孤诣
一、自学字词,把握“音、形、意”。
熟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反复大声的朗读,就诶住工具书或学习资料把握字词的“音、形、意”。
二、词回句中,圈点品悟。把握词语
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所列举的词语。对重点词语的学习,学生第一次遇到的或者教材中提取出来的第一次作为重点的词语,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应当引起老师和学生注意和重视的。
这样,学习词语的过程实际上就已经使词语与词语所在的语句、语段有机的融为一体(
三、各个小组讨论,自选1—2个词语,作为学习重点,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比较深入的解读文本。
词语的积累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掌握。文本的情感或复杂或简单都隐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甚或于每一个标点符号之中。
所在班级共有9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展示一个词语,9个词语足以涵盖作者的情感了。
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学生对词语的采撷的过程如同采撷珍珠,反复推敲,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而老师的作用就在于“缀”,即把每一个小组展示的词语连缀起来,最后,构成作者的情感——是为主题的理解。
第2篇:《风筝》的教学反思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
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第3篇:《风筝》教学反思从这学期开始,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总是非常注重对作者及课文中有名人物的剖析、拓展。上《风筝》这一课时,我也毫不例外地介绍起作者贾平凹来:“贾平凹,陕西丹凤人,生于1952年2月21日,毕业于西北大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们班的蒉开沅就叫了起来,“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贾平凹,而是鲁迅。”“你为什么说是鲁迅?”“因为我昨天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风筝》是鲁迅写的。”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把两篇同名的文章搞错了。我笑了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看其他学生。这时刘国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明明就是贾平凹啊,你看,课文下面不是写着吗?‘本文作者贾平凹,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话音刚落,蒉开沅就挠了挠后脑勺笑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粗心了,此《风筝》非彼《风筝》也。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其实,有很多文人写过《风筝》,贾平凹和鲁迅就是其中的两位。我们的蒉开沅虽然粗心,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在预习的时候,能自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不起。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但是千万别粗心,好吗?”听了我的话,蒉开沅又腼腆地笑了。
风筝,飞吧,飞吧!
“快乐着你的快乐,失落着你的失落”,这是我们在阅读贾平凹的《风筝》的心情写照。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感受那种什么也不像了却依然快活的豪爽,那种快活的喊叫,那种拼命的奔跑,千呼万唤的焦急,所有的情感都呼之欲出,连我也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尽情玩耍的情景,更不用说正值童年的他们。可是,不知怎的,我突然又想起了鲁迅在《风筝》中的一段话:“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于是我二十年来从不忆及的幼小时候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的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与其说鲁迅是和贾平凹一样在回忆儿时的情景,到不如说他是在和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鲁迅的确是在向我们探讨教育的话题。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个“我”存在呢?我们老师是否也在扮演着“我”的角色,成了儿童精神的“虐杀者”,啊,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在剥夺孩子玩的权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时时提醒自己,别让这样可怕的字眼加诸在自己的头上。
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太累了,想想我们小时侯,每当双修日,不是赶海,就是采蘑菇,玩得不亦乐乎;再想想现在的孩子,双修日学这学那,不停地奔波与各种辅导班之间。累啊!
在家中,我们的孩子是风筝,父母牵着他们;在学校,我们的孩子还是风筝,老师牵着他们。而那条线却是那样的短,以致于风筝从没享受到搏击长空的快感。线,放一些,再放一些吧,让这条线成为牵挂孩子的悠悠爱心,别把它变成牵制孩子的条条铁索。风筝,飞吧,飞吧……
第4篇:《风筝》教学反思可以说,这堂课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本文又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课阶段,我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参考了多个教案,而记忆最深的课堂表演却纯属课堂灵感。在品析第三自然段时,我发现学生对弟弟对风筝的入迷体会并不深刻(
印象深刻的第二个方面是让学生自己质疑释疑。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而问题意识的养成,首先必须树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得以解放。本堂课中,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积极性高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及对课文的理解。但因为课文部分语言的理解难度太大,实际收效未能尽如人意
上一篇:初一班级活动安排
下一篇:2016的第一场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