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一
《七年级附录诗答案》

七年级附录诗歌赏析及练习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神龟虽然寿命长,到底还是要死亡。螣蛇虽能乘云雾,终归要化作土和灰。老马伏在马棚,但日行千里的情志不移。有作为的人到晚年,雄心壮志却永远不会停止。人的寿命长和短,不只决定于苍天。身心健康才是福,只要修身养性,便可延年益寿。回首往事十分庆幸,吟歌一曲抒发我的豪情!

【主题】

诗中提出了两个观点:1、寿命长短不全由天定,自身注意保养调节,使身心保持良好状态,也能延长寿命;2、年老并不可怕,老了也要有所作为,也能有所作为。年纪老但雄心壮志不能老。

【练习】

1.作者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怀? 答: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豪迈情怀

2.诗的结尾四句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意】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打开窗,面对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主题】本诗描写了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练习】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名句,试描绘画面。

答:画面: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

选一角度(如表达手法、语言运用)赏析。

赏析:(1)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2)两句诗运用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相互对应,十分工整。(3)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描画出村外青山又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流露出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山寺,初生的太阳映照高高的树林。竹间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僧侣的住所掩映在这茂密的花木丛中。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得俗念消除净尽。一切声音都归于沉寂,只有钟磬余音袅袅。

【主题】

这是一首题壁诗。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竹丛小路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幽深的后院,唱经礼佛的禅房,掩映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2."万籁此都寂"与"但闻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为空寂,使这肃穆地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主要围绕反衬或以声衬静的写法来回答)

3.通过对后禅院幽静美妙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意】

烟雾月光笼罩着散发寒气的江水和岸边的沙滩,夜晚停泊在秦淮河靠近河岸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练习】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一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轻轻的雾霭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煞是空冷愁寂。

具有朦胧、冷寂的特点(或迷茫、悲凉的特点)。

2.作者在诗的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其作用。

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理国事,沉溺享乐的批判、忧虑,开篇两个“笼”字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奠定了全诗感伤、忧愁的基调。

3.赏析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卖唱的歌女不懂得什么叫亡国之音,隔着江水仍旧在高唱玉树后庭花。这两句抒情,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歌女是侍奉他人的,唱什么歌取决于点歌的人。说歌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用的是曲笔,因为她们唱的歌是享乐者点的,自然不知亡国恨的应是哪些点歌的权贵官僚。“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当年陈后主不顾江南小朝廷危在旦夕的局面,一味享乐,最终导致亡国。 诗人借古讽今,深切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众的同情及对统治者贪图享乐的鞭挞。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诗意】

唱一曲新歌饮一杯美酒,天气和去年一样,亭台还是原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能再回来?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撒满落花的小路上我独自在徘徊。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的黄昏时分,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感叹时光流逝,不由大为伤感。

【练习】

1. 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句中“独”字的含义。

答:这“独”字表现了词人孤寂、失意的情怀,是他因怀念友人而抑郁伤感心情的表现。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答: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飘去,似曾相识的燕子今又翩翩归来。下阙“无可奈何”两句,上句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最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

不要说下山是很容易的事,它只是骗得你空欢喜一场;当你走进很多山的圈子里时,经过一座山后,另一座山又挡住了你的去路。

【主题】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一个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练习】

1.“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哲理深刻,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答:含蓄地说明了生活中许多看似容易的事,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的道理。或:启迪人们面对困难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2.试分析“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一句中“拦”字的妙处。

答:“拦”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动态感。或:用形象的比喻,把山比作生活中的困难,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意】

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黄昏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主题】

《如梦令》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讲述了下日泛舟郊游,流连忘返,导致酒醉后迷路误入荷花丛中的欢乐情景,反映了词人无忧无虑的生活,抒发了热爱生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练习】

1.描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所展现的图景。

答: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暮色苍茫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交相辉映;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响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

2.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娓娓道来中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女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的水怎么这么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的从源头流来啊!

【主题】

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练习】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试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展现在眼前,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3.本诗颇有理趣的三四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3.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诗的理解。 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或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1.“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2.人们也用这两句诗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3.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诗意】

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有一种自然之态,自得之情。

【练习】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答:青山茫远,与天衔接,忽见有雾霭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答:“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出的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写出,语虽平淡,意境遥远 ,突出了山中的有趣生活,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

我独处在幽深的竹林,弹琴啸歌,好不快乐。无人知道也许是太寂寞了,有一轮明月当头,相伴清夜。

【主题】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意境优美高雅,心情宁静淡泊。

【练习】

1.自选角度鉴赏本诗。

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2.作者在对自然的叙写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王维幽处林中,心情自在宁静淡泊。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意】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主题】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表露了一种悠闲恬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二
《每日一诗》

1. 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边 思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①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①防玉塞秋:北方游牧民族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称为“防秋”。玉塞,指玉门关。

(1)诗歌首句是怎样刻画“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的?(3分)

诗句一开始就描摹了少年的形貌装束:“腰垂锦带佩吴钩”, 显示了少年的英武风姿,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2)试简析诗歌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句中“曾”字表达效果。(2分)

诗歌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中的“曾”字,进一步交代少年的战斗经历: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驱沙场的战斗。

(3)阅读诗歌体会诗人的理想是什么?诗歌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诗人的理想是做一名将军,为国杀敌,建功立业。诗歌第三、四句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面上轻松洒脱,风流自赏。实际上却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了苍凉悲慨的诗思,因而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时的无可奈何的苦涩。

【命题角度】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

2.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卢 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1],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释:⑴估客:贩货的行商。

⑵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

⑶“鼓鼙(pí)”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这里借指战乱。

1) 试简析诗歌首联“犹”“孤”的含义。

诗人思乡心切,日望归程,天际云开,引领而望,仿佛已见到汉阳城,真恨不得马上能够赶到。可惜天色已晚,须待明日,而屈指计算,竟还有整整一天路程。句中一个“犹”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2)诗歌颔联描绘了哪两个场景?其作用是什么?

诗歌颔联描绘了估客昼眠,舟人夜语两个场景,采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昼夜难眠的焦躁心情。

3)仔细体会诗歌尾联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已随战乱化为乌有,但战火还未熄灭,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从而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命题角度】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人物形象。

3、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1)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试简析你对诗歌第一句中的“悲”字的理解。(3分)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2)试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这一诗句在全诗的作用。(2分)

内容上:

结构上:

内容上,该诗句整首诗的中心,揭示了诗人悲愁的原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3)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通篇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表达了诗人怀念京国的悲思愁绪。

【命题角度】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4.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

①此诗是元丰三年(1080)秋,黄庭坚自京赴太和县任,路过池口(在今安徽贵池)所作。 ②属玉:即鸀□,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

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1)该诗首句以淡雅素朴的笔致描写了一幅小城人家生活图。请将这幅画面描绘出来,并说说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多日,小城人家以菜蔬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质朴恬静的小城生活的喜爱。

(2)诗的颈联化用了《淮南子·说林》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作用是什么?(3分)

《淮南子·说林》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原意是不能光有愿望而不去实践,到了作者手里,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表达他对荣利既不动心,更不汲汲以求,自甘贫贱,安于淡泊的思想感情。

(3)诗句“俯仰之间已陈迹”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句子:“向之欣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在这里化用此句于其本来用法有什么不同?(3分)

王羲之原句的本意是感叹人生短暂,不觉悲从中来。该诗在这里化用诗句其意却相反:时世瞬息万变,面对无常的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到书中去寻求乐趣。

【命题角度】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人物形象、观点态度。

5.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石头城 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简析诗歌一二句写景的作用。(3分)

首句从吴宫写起,接着诗人的眼光由近到远,只见长满吴宫的野草,一直延伸到台城一带。当年的吴宫、台城,如今成了野草的世界,加深了诗句抚今追昔的伤悼之情。

(2)简析第三句“空”“冷”两字的表达效果。(2分)

第三句“空”“冷”两字暗藏着古今盛衰的对比。

(3)试将该诗与我们学过的刘禹锡的《石头城》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写法上的不同。(3分)

两篇《石头城》都有大江、明月,甚至都有“旧”“空”“月”等字样,但刘翰的这一首写出了从白天到夜间的所见所闻,时间的脉络更为清晰,所呈现的意境则更为凄冷。

【命题角度】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形象。

6、阅读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秦 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①吹罢《小单于》,迢迢夜徂②。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③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丽谯,绘有彩纹的城门楼,后指谯楼,即城门上的更鼓楼。

②迢迢,漫漫的意思; 徂,是往、流逝的意思。

③“衡阳”和下一句中的“郴阳”都是楚地名。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雁至衡阳而止。

(1)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试简析上片第一句中“寒”、第二句中“虚”所包含的意义。(4分)

首句中“寒”一方面是指湖南岁暮风雨交加,气候由冷转暖,但刚进入初春季节,天气还是比较冷的,即所谓春寒时候;二是在毫无复苏希望的词人枯寂的心房里,由于被贬心里更是感觉凄凉。第二句中的“虚”字是写词人环顾所居,庭院深邃,空寂冷落,欲言无人,人世间除旧迎新的气氛,在这里一点儿也看不见,闻不到,从而道出了词人心头郁闷寡欢的况味,突出了贬谪生活的寂寥。

(2)关于本词结句“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明人沈际飞评说,“伤心!”这两个字确是道出了本篇的感情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的评说,请说明理由。(4分)

同意。相传雁至衡阳而止,而郴阳更在衡阳以北,是大雁也飞不到的地方。这两句说,来年北上,总还有大雁可以传递书信。而今身贬郴州,却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诗人不说自己贬谪远地音信断绝,度日如年,而只说郴州是连雁儿也飞不到的地方。从而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他内心难以言传的苦痛。语淡意浓,余味无穷。

命题角度:【思想内容、表现技巧】

7、阅读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阳修与友人梅尧臣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首二句语

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你能说说添一“共”好在哪里?(2分)

首二句语本于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而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

(2)如何理解“今年花胜去年红”?(3分)

“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当然是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说“花胜去年红”,足见去年作者曾同友人来观赏过此花,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此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这句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正是“以乐景写哀”。

(3)末两句“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可惜”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明年此时,不知同谁再来共赏此花啊!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写别情之重,亦即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命题角度:【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8、 阅读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眼儿媚①

(萍乡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宋】范成大

酣酣日脚紫烟浮③,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④。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⑤愁。溶溶曳曳⑥,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注释】

①此调又名《秋波媚》、《小阑干》、《东风寒》。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②萍乡:县名,今属江西。范成大《骖鸾录》:“乾道癸巳岁闰正月二十六日,宿萍乡县,泊萍

实驿。”乾道癸巳岁为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是年,范成大赴广西任经略安抚使,途经萍乡时吟成此词。

③酣酣,阳光照射得暖融融的样子;日脚,日光。

④扶头:“扶头酒”的简称,指易醉之酒。

⑤縠(hǔ)纹:皱纹。多用以比喻水有波纹。

⑥溶溶曳曳,水波轻轻荡漾的样子。

(1)词人在序文中说“卧舆中困甚”,请根据词的内容说明词人“困甚”的原因。(3分)

作者辗转旅途,疲惫至极,再遇上这“困人天色”和“醉人花气”, 昏昏欲睡当是情理之中事。

(2)“春慵恰似春塘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描述一下“春塘水”的形象吗?(3分)

比喻。一塘碧水,春波不兴;东风徐来,只能荡起涟漪,而无力搅起波澜。

(3)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愁绪?你能根据词作描述一下吗?(2分)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淡淡的,难以名状的愁绪,就像池塘中绵绵不绝的微波,它平静,但又不是绝对的平静;它有微波,但又没有狂涛巨浪。

命题角度:【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形象】

9、 阅读一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双调】①沉醉东风·自悟

马谦斋②

取富贵青蝇竞血,进③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 是非海何时彻④?人我场慢争⑤优劣。 免使旁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

注:①双调:元曲宫调之一。沉醉东风:曲牌的名字。自悟:本曲的题目。

②马谦斋,生年事迹不详。可能曾经作官,后来终于归隐。

③进:到朝廷作官。

④彻:到底,到头。

⑤慢争:别争。

(1)本曲鞭鞑官场的丑态。请仔细体会“取富贵青蝇竞血”和“进功名白蚁争穴”两句的含义。(3

分)

本曲鞭鞑官场的丑态,用青蝇、白蚁来比喻官场中的穷奢极恶之徒,用“竞”和“ 争”,写出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使人对贪婪、卑劣的官僚深恶痛绝。

(2)请结合曲词谈谈你对曲子中“虎狼丛”、“是非海”、“人我场”的理解。(3分)

虎狼丛:比喻世道凶险,人生活中官宦中就像生活在虎狼中间,时刻要提防被其吃掉一样。是非海:是非颠倒难辨,像海一样容易把人吞没。人我场:指世间就像人、我相争的场所。这一组词形象地描述了人世间的凶险和苦辛。

(3)“自悟”是本曲的题目,请根据曲词回答,曲作者“悟”到了什么道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2分)

人应该尽快摆脱名缰利锁,好好珍惜时光,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官场的深恶痛绝。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三
《2014年12月八年级语文试卷(扬州市江都区)》

初二语文试卷

(总分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3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嶙峋(xún) 藩篱(pān) 器皿(mǐn) 鳞次栉比(zhì) ....

B.围剿(jiǎo) 妩媚(wǔ) 贿赂(luò) 参差披拂(cī) ....

C.轩榭(xuān) 风靡(mǐ) 荒诞(dàn) 重峦叠嶂(luán) ....

D.幢顶(chuáng) 镂空(lòu) 召唤(zhāo) 退避三舍(shâ) ...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 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延续了去年,仍是新材料作文,主题是《青春与不朽》。

B.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

这是不足取的。

C.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选自唐张旭《山中留客》)

D. 清晨,成群飞向城外,在乡下地里觅食,黄昏,成群飞回城里,在城里类似万寿寺这种

多树少人的深宫大院里过夜。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 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

B.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无不巧夺天工,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令人赞叹不已。 ....

C.受天气影响,近日我市鳞次栉比的大楼笼罩在浓重的雾霾之中,变得迷离起来。 ....

D. 自从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后,日美战机频频做出别出心裁的挑衅动作。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 ) ....

A.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展品遭盗窃,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痛的问题。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由于在工程文保、环保等方面的优秀表现,扬州瘦西湖隧道被评为“全国建筑业绿色示

范工程”荣誉称号。

D.随着全国房价普遍下降,办公室的同事就扬州的房价走势问题广泛地进行了讨论。

5.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

A.《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永州成为有职无权的“闲人”之时,本文运用描写展现庭

中月光的美景,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B.《阿里山纪行》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

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歌曲《高山青》是本文的内在线索,起到了彩线穿珠之效。

C.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采用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的顺序,由总到分地说明各具特色的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图画美”,表达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D.《都市精灵》这篇随笔中作者舒乙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也不见的现实状况,提出都

市中人应当与鱼、鸟、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质量的愿望。

6.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

第一次看到动物的眼泪,我几乎被那一滴泪惊呆了。_____ _____ _____ _____

①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一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水,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

水时,才会感到惊愕。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感情,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A.②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7.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4分) ..

茫茫星空,寥廓而深suì ,它以它的神奇魅力,召唤qī 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

们满怀chì 热的情感,世世代代燃烧着奔向它的渴望。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嫦娥

三号”的升空,中国人以lǐn 然之姿,向茫茫星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8.默写。(每空1分,共9分)

⑪落红不是无情物, 。

⑫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⑬不畏浮云遮望眼, 。

⑭ , ,盖竹柏影也。

⑮ , 决眦入归鸟。

(6)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

(7)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借“ , ”

两句诗欣喜地告诉人们:天气乍暖还寒,但春光已给自然界带来了活力。

9. 综合性学习(共9分)

(1)请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补全下面的名人对联。(1分)

上联:搏命运风浪奏出一支支悲壮的乐曲 (贝多芬)

下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

(2)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3分)

(3)根据所给情境按要求表达。(2分)

学生上课按身高排座位,这似乎已成了班主任的惯例。但是,广州一所中学打破常规,让学

生自行找同桌。此举在中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对于“学校排座位,学生说了算”这种做法,

师生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请你参加这场讨论,发表你的意见。

(4)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

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

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3分)

上面选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二、阅读理解。(51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10题。(5分)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小米,亦学牡丹开。

注释:“白日”指阳光。

10.(1)“苔花如小米”一句写得清新美妙,请试赏析。(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本诗借“苔”表达了怎样的哲理?(3分)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 辨才、参寥:两位僧人,秦观的朋友。会稽、龙井:地名。普宁、寿圣院 :寺名。篮舆:竹轿。霁:雨后放晴。 雷峰、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谒:yâ 拜访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凄神寒骨( ) (2)不可久居( ) ..

(3)东还会稽( ) (4)濯足于惠因涧( ) ..

1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数毫发 B. 潭西南而望 酌泉据石而饮之 ....

C. 乃记之而去 明日乃还 D. 以其境过清 以书邀余入山 ....

13. 翻译文句。(6分)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殆非人间之境。

14. 这两篇游记散文,作者都对景物作了细致观察与描绘,所创造的气氛有何共同之处?借以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析。(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9题(13分)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

15.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2分)

16.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2分)

17.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文章第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分)

19.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水刀的应用有广阔的前景

B. 在工作中水刀产生的热量能全部被水带走

C. 水刀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

D. 使用水刀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

(四)阅读《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完成20—24题(17分)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

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

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⑾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20、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2分)

21、根据提示,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

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22、联系语境,品析下面句子和划线的词语。(4分)

①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__刘雪平》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感受民族之奇特。

1、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那么这奇丽的景色是怎么来的?。

2、理解德国人养花的特点。

[媒体展示]【百度图片】德国人养花

(通过这组图片,让孩子了解到外国人养花的不同特点)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指什么?

(2)把花养在窗子外边,看花的脊梁,是他们不爱花吗?从哪可以看出来不是这样的?

3、指导朗读(吃惊)

当作者好奇地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女主人是怎样回答:(莞尔一笑:微笑)女主人认为:这样的事情在德国是怎样的?(平常的事)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的街道去领略这种奇丽的景色吧!(齐读第三段)

(三)深化主题。

1、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因此,我们知道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创造了这般奇丽的风景,是因为什么?用原句说说。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指名读。

3、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得。人人奉献美。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收获美。

多么崇高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五
《语文实践成果展示》

实践研修成果模版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六
《25_自己的花给别人看的》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七
《古诗鉴赏》

初中古诗赏析 一、赏析《次北固山下》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怎样赏析?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3)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4、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乘坐的舟船正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二、赏析《钱塘湖春行》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西湖早春(春天)的明媚风光,既表现了诗人因郊游而满怀喜悦,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初春景色的热爱之情。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怎样的感觉? 会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生机无限,一片生机)3、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诗中哪些字暗示了季节? 早春; 初 、早、新、才。4、诗中“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5、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请你从中选出一句,作一点赏析。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象,给人以生机勃发的感觉;“几处”、谁家“用词极有分寸,紧扣早春的特征,描写细致入微。三、赏析“天净沙?秋思》1、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哪些意象,作者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情感?作者借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凄凉、清幽、寂寞的意境,渲染了萧瑟苍凉(凄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孤寂悲苦(悲伤)的情绪。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它被穿插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以乐景写悲景,反村离人思乡的愁绪。3、写出两句连贯的,且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含义的诗句。 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小令中起何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起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愁绪。四、赏析《过故人庄》(孟浩然、唐)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 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五、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事》唐.李白1、“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3、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六、赏析《泊秦淮》杜牧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朦胧(迷茫) 冷寂(悲凉)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七、赏析《夜雨寄北》李商隐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2、“巴

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八、赏析《浣溪沙》晏殊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 西江月、渔歌子。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3、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九、赏析《竹里馆》王维1、“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宁静、淡泊的心情。十、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十一、赏析《逢入京使》岑参1、“双袖龙钟泪不干”

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3.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这是一个多好的给家人捎书信的机会呀!可惜却没有预先准备好纸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那就干脆为我带一个平安的口信吧。可以感受到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4、在上面逐步分析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对诗人逢入京使时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开阔乐观的心情。十二、赏析《观书有感》借景喻理,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十三、赏析《望岳》杜甫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句话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等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十四、赏析《春望》杜甫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

,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3、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4、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5、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抒发有感时的急剧变化,恨与家人分别所产生的特殊心理。十五、赏析《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的感情。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十六、赏析《使至塞上 》 王维1、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3、“征蓬出汉塞,归雁如胡天。”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4、如何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5、赏析: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十七、赏析《渡荆门送别》 李白1、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①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看是 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 拟人 对偶。 ②诗中描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第25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漳浦龙成中学附小 林英敏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仍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问题对策

本课例主要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读的量不够,自主意识淡薄的现象,怎么弥补?”来进行教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不仅文美、景美,情也美,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了阅读能力,因此我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基本理念,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紧扣“花美心灵更美” 这一灵魂所在,把学生领进了浓浓的诗意境界。从“初读,整体感知”;到”研读,欣赏‘花美’”;再到“品读,感悟‘人美’”;最后“再品‘美丽’,升华情感”。这样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领略浓浓的异国风情,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了解德国风景与民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

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 由《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出作者,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交流查阅到的资料,老师再作补充。

2、 揭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认读词语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看到德国人这种奇特的养花方式,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有人问我,你今天是第一次给五年(4)班的同学上课吗?我这样(师摇头),你们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吗?(生答)

师:对,老师摇头表示否定,因为咱们今天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可是在我们的邻国尼泊尔,摇头的意思跟咱们恰恰相反,表示肯定的意思。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点头不算摇头算。注意听老师的问题,你们只能用点头或是摇头来回答。

①指名:你是男(女)生吗?你是第( )组的同学吗? 你是漳浦人吗?

②全班:你们是实验小学的同学吗?你们是五(4)班的学生?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有点不适应尼泊尔的表达方式。对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另一个国度,去领略那里独特的风情。上课!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在德国——(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指名回答,相机课件出示,齐读:多么奇丽的

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奇丽 奇特

二、研读文本,欣赏“花美”

请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用“ ”画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指名回答,相机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谁也找了这几句?请举手!这么多呀!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2.再次自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2句话,用 “△△”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师:同学们,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再读读这两句话,画出句子中最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3、汇报交流

(1)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读到“花团锦簇”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姹紫嫣红”呢?

生:“花团锦簇”让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的花儿团团成簇地挤拥在一起,非常华丽。

生:“姹紫嫣红”让想到了许多花有红色有紫色,许多颜色交替在一起,十分的美丽。

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

师: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

生:(五颜六色、万紫千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呀,为我们展现一幅奇丽的画卷。再说说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

(2)“花的海洋”

①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花美,还表现了花多。

(师:“花的海洋”仅仅写出花美吗?大家说说,描写花多的词语还有?)

(3)“任何”

① “任何”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②创设情境读。

师: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还是„„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每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同样是„„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这两话中描写景色奇丽的词语还有好多,再找找。)

(4)“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

(5)“山阴道”

②观看课件“山阴道”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 “应接不暇” 是什么意思?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③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景象确实哪一处都让人舍不得错过,让我们带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生读。

4、直观感受,欣赏奇丽的景色(播放课件)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任何、应接不暇等词语(课件重点词变红)体会到德国的奇丽景色。现在老师想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你们看„„

看完谈感受。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就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愿意通过你朗读把你感受传达给我们吗?

5、师生美读并背诵。

(1)指名读、点评、再读

(2)师配乐范读

(3)齐读

(4)背诵

(师: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把它留在心中,试着不看书来描绘这奇丽的景色吧。)

6.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用心揣摩关键词、想象画面,融入了文章的意境,体会到了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让我们再走进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用 “﹏”画出来,说一说让你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三、品读探究,感悟“人美”

1、自主学习,用 “﹏”划出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多读几遍,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2、相机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指名汇报,说说感到奇特的理由。(相机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2)回扣课题,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指导朗读

师:如果你和作者一样是第一次来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惊奇)

带着这种惊喜之情读一读。

3、相机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汇报感到奇特的理由?

师:同学们再轻声读一读这一段话,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 “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③ “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身边──社会)

师:作者之所以说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养花方式是颇耐人寻味的,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正需要这种思想境界,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事例。谁能来举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汇报交流。

(轮流值日、建立图书角„„)

(4)、观看课件,交流体会(播放抗震救灾视频)

(5)、指导朗读。

①反复诵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课件出示依次出示,生读)

师:同学们,不管是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还是我们身边轮流值日、建立图书角的平凡小事,乃至无数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种──(生读:耐人寻味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还是一种──(生读:无私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更是一种──(生读:高尚的境界),这种境界还是──(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师:多少美好的的境界啊!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无私的境界,我们才见识了这样奇特的民族──男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

③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高尚的境界,我们才领略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女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四、再品 “美丽”,升华情感

1、师: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才让季羡林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1980年,70岁高龄的他再一次踏上了德国的土地,这一刻,他说:

指名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五十年过去了,德国什么变了?不变的美丽又指什么?

课件出示:

变化是有的, 变 了, 变 了„„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3、美丽的确没有改变,看到这样的美丽,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面对这样的美丽,作者的心中又涌起了另一种思绪——

课件出示,齐读: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季老先生梦见了什么呢?

旧地重游感慨句子说说篇十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第25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第八单元第25课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漳浦龙成中学附小 林英敏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仍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四、问题对策

本课例主要针对“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读的量不够,自主意识淡薄的现象,怎么弥补?”来进行教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不仅文美、景美,情也美,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了阅读能力,因此我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基本理念,围绕“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紧扣“花美心灵更美” 这一灵魂所在,把学生领进了浓浓的诗意境界。从“初读,整体感知”;到”研读,欣赏‘花美’”;再到“品读,感悟‘人美’”;最后“再品‘美丽’,升华情感”。这样步步深入,从而使学生领略浓浓的异国风情,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2)了解德国风景与民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留德十年》、《季羡林文集》。

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 由《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出作者,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交流查阅到的资料,老师再作补充。

2、 揭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词,读通课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认读词语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应接不暇 ....

莞尔一笑 脊梁 颇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句子看出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看到德国人这种奇特的养花方式,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有人问我,你今天是第一次给五年(4)班的同学上课吗?我这样(师摇头),你们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吗?(生答)

师:对,老师摇头表示否定,因为咱们今天已经是第二次见面了。可是在我们的邻国尼泊尔,摇头的意思跟咱们恰恰相反,表示肯定的意思。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点头不算摇头算。注意听老师的问题,你们只能用点头或是摇头来回答。

①指名:你是男(女)生吗?你是第( )组的同学吗? 你是漳浦人吗?

②全班:你们是实验小学的同学吗?你们是五(4)班的学生?

师:看来同学们还是有点不适应尼泊尔的表达方式。对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风俗习惯。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另一个国度,去领略那里独特的风情。上课!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在德国——(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指名回答,相机课件出示,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

板书:奇丽 奇特

二、研读文本,欣赏“花美”

请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用“ ”画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指名回答,相机课件出示: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谁也找了这几句?请举手!这么多呀!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2.再次自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2句话,用 “△△”划出描写花美的词语。

(师:同学们,让我们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再读读这两句话,画出句子中最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3、汇报交流

(1)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读到“花团锦簇”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姹紫嫣红”呢?

生:“花团锦簇”让我仿佛看到了许多的花儿团团成簇地挤拥在一起,非常华丽。

生:“姹紫嫣红”让想到了许多花有红色有紫色,许多颜色交替在一起,十分的美丽。

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

师: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

生:(五颜六色、万紫千红„„)

师:多么富有意境的两个词呀,为我们展现一幅奇丽的画卷。再说说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景色奇丽的呢?

(2)“花的海洋”

①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结:作者把大片大片,没有边际的花儿比作“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花美,还表现了花多。

(师:“花的海洋”仅仅写出花美吗?大家说说,描写花多的词语还有?)

(3)“任何”

① “任何”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②创设情境读。

师: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还是„„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每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同样是„„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这两话中描写景色奇丽的词语还有好多,再找找。)

(4)“家家户户”

“家家户户”指的什么?

(5)“山阴道”

①山阴道指的是什么?(学生谈)(在山间,由树阴构成的凉爽的道路。)

②观看课件“山阴道”

(6)“应接不暇”

①请学生谈 “应接不暇” 是什么意思?

②“应接不暇”在这里还包含着看花人怎样的情感?(喜爱,生怕错过)

③指导朗读。

师:这么美的景象确实哪一处都让人舍不得错过,让我们带这种喜爱之情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生读。

4、直观感受,欣赏奇丽的景色(播放课件)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任何、应接不暇等词语(课件重点词变红)体会到德国的奇丽景色。现在老师想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你们看„„

看完谈感受。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你就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愿意通过你朗读把你感受传达给我们吗?

5、师生美读并背诵。

(1)指名读、点评、再读

(2)师配乐范读

(3)齐读

(4)背诵

(师: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把它留在心中,试着不看书来描绘这奇丽的景色吧。)

6.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用心揣摩关键词、想象画面,融入了文章的意境,体会到了花多、花美的奇丽景色。那么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又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让我们再走进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用 “﹏”画出来,说一说让你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三、品读探究,感悟“人美”

1、自主学习,用 “﹏”划出文中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多读几遍,说一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是什么。

2、相机出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指名汇报,说说感到奇特的理由。(相机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2)回扣课题,齐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指导朗读

师:如果你和作者一样是第一次来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惊奇)

带着这种惊喜之情读一读。

3、相机出示: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汇报感到奇特的理由?

(2)、质疑

师:同学们再轻声读一读这一段话,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 “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③ “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身边──社会)

师:作者之所以说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养花方式是颇耐人寻味的,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正需要这种思想境界,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事例。谁能来举个这样的例子?

学生汇报交流。

(轮流值日、建立图书角„„)

(4)、观看课件,交流体会(播放抗震救灾视频)

(5)、指导朗读。

①反复诵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课件出示依次出示,生读)

师:同学们,不管是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还是我们身边轮流值日、建立图书角的平凡小事,乃至无数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种──(生读:耐人寻味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还是一种──(生读:无私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更是一种──(生读:高尚的境界),这种境界还是──(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②师:多少美好的的境界啊!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无私的境界,我们才见识了这样奇特的民族──男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

③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高尚的境界,我们才领略了这样奇丽的景色──女生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四、再品 “美丽”,升华情感

1、师: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才让季羡林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1980年,70岁高龄的他再一次踏上了德国的土地,这一刻,他说:

指名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五十年过去了,德国什么变了?不变的美丽又指什么?

课件出示:

变化是有的, 变 了, 变 了„„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

3、美丽的确没有改变,看到这样的美丽,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90410.html

    上一篇:描写尝试的句子

    下一篇:妈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