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心思想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花的学校》是泰戈尔写作的一篇散文诗,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2018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心思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心思想

  当夏雷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从天而降。

  润湿的东风掠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

  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冒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快乐的舞蹈。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若是他们想在散学前跑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会罚他们站壁角。

  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相互触碰着,绿叶在狂风里飒飒地响着,夏雷拍着有力的大手,花孩子们便在那时候穿了紫的、白的、黄的衣裳,跑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住在天上,在星星居住的地方。

  你看见他们都急着要到哪儿去了吗?你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匆匆忙忙的吗?

  我自然猜得出他们是对谁高扬起手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正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心思想

  六月,当雷云在天空轰响,阵雨降落,润湿的东风走过荒原,在竹林中吹响口哨,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雨中奔跑着、欢叫着、跳跃着。大地,是他们狂欢的舞台;雷声、雨声和着风声,为他们激情伴奏。天地间,一个个自由的精灵在舞蹈。

  泰戈尔《花的学校》,诗人依照儿童的思维,以灵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联想,描绘出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诗歌围绕“花的学校”,通过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赞美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两样东西:童真和母爱,整首诗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细细读来,有这样的感觉,在这首诗中“花-孩子-诗人”三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诗歌的魅力来源于诗人和孩子一样的童心,和孩子一样的丰富的想象力。

  反复读着,总觉得诗中的孩子有些捉摸不定。他究竟是妈妈眼前可爱的天使,还是泥土间吐露笑脸、散发芳香的花儿?那些花儿会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会“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那些孩子猜想着,花儿会被“罚站壁角”,会急着要去看妈妈……与其说这是孩子心中花的世界,不如说这就是孩子花一样的生活。他们仿佛生活在云端,如此神秘而快乐,和花儿游戏,与云雷对话,在孩子的眼睛里已然分不清自己与事物。物人合一,读者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我更相信此时诗人也已化身为天真的孩子,化身为烂漫的小花!他们都有着天使一般的笑脸,有着天使一般纯洁的心灵,他们的嬉戏、玩耍、幻想,整首诗也因此而更富有童真和情趣。

  诗中有助于表现孩子童真的,还有感人的母爱。“你可知道,妈妈,它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我自然能够猜得出它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它们也有它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天真烂漫的孩子借花儿吐露着自己的心声,这种心声是那么真诚,那么“脱口而出”。当他说着“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时,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他们绽放的笑脸,骄傲的姿态。是呀,如果没有母爱的温润,你很难看到真正幸福的孩子,母爱是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几乎可以断言,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黯淡无光的,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他的活泼可爱,都会随之失去。因为“母爱”的温润,“童真之花”才越开越灿烂。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妙笔生花,使孩子形象如此迷人,使母爱如此动人呢?这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灵动的文笔是分不开的。好奇、富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还附丽着孩子的思想、性格、爱憎,以及向往和追求。孩子喜欢联想的特点和诗人的善于联想的艺术手段就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你看,在诗人笔下,花儿是“跑出来的”;在孩子眼里,花儿是和他们一样上学读书的。在诗人笔下,这些花孩子们“穿着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在孩子眼里,花儿和他们一样会想着亲爱的妈妈,妈妈会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臂……一个个奇思妙想,把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美丽而又稚气的联想,诗歌的感染力量怎会不大大减弱?使诗歌如此生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诗人灵动的语言,就看第一节吧,“走、吹、跑、跳”,简简单单几个字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自然的画卷,读到“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时,我的鼻尖仿佛还闻到了花儿连带出来的泥土芳香、绿草的气息!

  《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有人说,《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那么就让我们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走近泰戈尔,走进《新月集》。

  花的学校这篇课文中心思想

  本篇的孟加拉语原作是《儿童集》中的《科学家》,是用拟人的手法创作的一篇美丽的花的童话,诗中把鲜花比喻为学童,含苞未放之时,在地下的学校里读书,中规中矩与含苞的情状相一致,当潮湿的东风在田野里吹响笛音,他们竞相开放,姹紫嫣红,好似穿着黄的,白的,红的衣裳的放学的孩子。如何处理“花谢”是个难点,诗人匠心肚运,把鲜花凋败的景象升华为孩子上天和妈妈团圆,展现一副喜人的画面,令人称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94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