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早梅阅读答案篇一
《早梅阅读答案》
早梅阅读答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是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这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这句是合适的。 因为“白玉条”写的并不是梅花的形状,而是形容梅树枝的。梅花开地茂盛,将梅枝全部覆盖,看起来就像白玉条一样。
2.“不知近水花先发”,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疑是经冬雪未销”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早梅阅读答案篇二
《早梅阅读答案》
【原文】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同“消”)
【阅读问题】
5.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3分)
6.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
【阅读答案】
5.答案: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评分:本题3分,前一问答对2分,后一问(答其中一句亦可)答对1分。
6.答案: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
早梅阅读答案篇三
《一字师 阅读答案》
一字师 阅读答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已因携所为诗往(谒)焉()2、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
3、叩地(膜拜)()4、(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二、翻译
1、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早梅》中“数”字改动前后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了本文,对你写作文时锤炼字句有什么启发?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再举出一两个古人炼字的例子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齐已“兼三衣”“空地膜拜”的表现让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梅阅读答案篇四
《落梅刘克庄阅读答案》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1)本诗颔联的比喻新颖别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诗的尾联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4.(1)本诗颔联比喻的本体是“落梅”,喻体是“迁客”“骚人”,(1分)以人喻物,一反以物喻人的常规用喻形式,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1分)凸现了“落梅”和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一样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凉命运,(1分)以及他们高洁的品格。(1分)
(2)表面上谴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1分)实际上暗讽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1分)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1分)以及对不重视贤才的时代的不满。(1分)
早梅阅读答案篇五
《一字师阅读答案》
一字师阅读答案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吹‛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李相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早梅阅读答案篇六
《一字师阅读答案》
一字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已②因携所为诗往谒焉③。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已矍然④,不觉兼⑤三衣⑥叩地⑦膜拜⑧。自是⑨士林⑩以谷为齐已“一字之师”。(选自《五代史补》〕[2] 【注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人。
②齐已:唐朝诗僧,本姓胡,名得生。 ③谒: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焉:他,代郑谷。 ④矍(jué)然::吃惊注视的样子,含有“敬佩”的意思。 ⑤兼:提起,撩起。 ⑥三衣:佛教僧尼的大衣、上衣、内衣三种法衣合称三衣,指衣服。 ⑦叩地:头触地 ⑧膜拜: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及其恭敬的行礼方式。 ⑨自是:从此。 ⑩士林:旧时称读书人叫学士;士林,即指众多读书人。 【译文】:郑谷住在袁州,齐已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已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双手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已的一字之师。 【启示】: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精心推敲字句,能让句子更加生动传神。另外,要像齐已一样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早梅阅读答案篇七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阅读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独自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15.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22.七步诗(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 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这首诗用豆和豆秸比喻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什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1.(1)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2.(1)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1)答:空旷、寂寥、清冷、洁净.
(2)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4.(1)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景色,更表现了雪景之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
(2)提示: 这是开放题,可任选一个角度回答.如:“浅俗”体现在语言,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奇绝”体现在写景,选材有特色、有深意,特别是“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一景象描绘富有诗情画意,也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的崇敬之情.
5.(1)答: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答: “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6.(1)答:这两个词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2)答:人生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用“行山路”这个意象来隐喻“人生充满矛盾”的这一哲理.
7.(1)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2)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1)答:从空间的隔离,联络的断绝,时间的久远三个角度来写,强化和加深了作者贬居期间的孤苦情绪.
(2)答:表达作者因等待团聚过久,在团聚即将来临之际,突发不祥之感,深怕出现意外而团聚不得的复杂心理。
9.(1)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2)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11.(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12.(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13.(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14.(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15.(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16.(1)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7.(1)答:第一句将耀眼红枫与青白酒旗相缀,第二句将白沙洲渚与微红夕照相映,而两句之间用火焰般的枫林秋色与绚丽的夕照晚霞相映衬:满天满树的红色,真是绚烂之极,好一幅色彩浓丽、美不胜收的画面。
(2)答:前三句为“实”写,末句为“虚”写。前两句从视觉角度写绚烂的秋江暮景;第三句从听觉角度写苍茫中的柔橹声声,以上三句似画境,胜乐声,但句句写“实”。结句冷然一问,却是凭空想象,是虚笔,但从景联想到人,由实而虚,却使意境更悠远空灵。
18.(1)答: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19.(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答: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20.(1)吟余小立闲干外。
(2)答: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矣。
21.(1)答:开放之“早”;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答:表现其凌寒独开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