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与甜的诗句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苦与甜的诗句篇一
《我心里有蜜的甜和盐的苦(组诗)》

苦与甜的诗句篇二
《读书到苦方觉甜》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读书到苦方觉甜 2011年02月15日 07:51:39  来源: 人民日报 为混文凭混官、为时髦为装饰而读书的人,都不是真的读书人。读书应是毕生的课题,但是当代人的读书风气却日渐衰颓,精神变得虚脱,这种现象值得警惕——读书众生相。 唐海峰绘  我在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以“读书到苦方觉甜”的专章,叙述了我从私塾到大学再到留苏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并不是苦行僧,但经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苦”字:小时候农村生活苦,十年寒窗苦读,工作中埋头苦干,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是,我并不觉得其苦,从苦中反而品尝到了付出代价的分量,也获得了某些成功的欢乐。  读书是苦事还是乐事  苦与甜是相对的。元朝诗人白朴的诗句:“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就道出了苦与甜的辩证关系。人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苦瓜明明是苦的,可南方人就爱吃,因为入口虽苦,却是越品越香甜。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苦,有人却品到了甜。宋元间学者翁森写了一首《四时读书乐》,其中有四句是这样的:“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与此同时,当时民间也流行一首《四时读书歌》:“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天又冬至,收拾书箱过新年。”这是一首“不学调”,视读书为畏途,以各种借口逃避读书。  为什么有人觉得读书是乐事,而另一些人认为是苦事呢?读书苦与乐的区别,既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林语堂说:“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读书,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我幼时受到的私塾教育,虽然是呆板的,却奠定了我的苦学理念,也初步接受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的启蒙老师,开宗明义就是要求苦学,他说:“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再后来,接触到四书五经,特别是孟子的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获益更多。孟子这段话的核心就是一个“苦”字,我从内心里接受了他的教言,认为这是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抱负的必经的磨练过程。  什么人才是真的读书人  读书人自然是必须立志于读书,但并非读书的都能称

为读书人。什么人才能称为读书人呢?1940年著名学者杨玉清曾著文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的人,更不是读书人。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是中国之所谓的读书人。”这说明,读书必须有正确的目的。带着任何不纯的动机读书,就亵渎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张载是北宋大儒,他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这是读书人的境界,由于有了这种心境,他才能发出铿锵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理想,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但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沿着这个目标前进!  读书、爱书、藏书,这是一种情怀。毛泽东同志一生爱书、藏书、嗜书如命,总共读过10多万册书,对中国的文化典籍,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直到生命垂危,逝世前7分钟还在听人念书。这使他成为饱学之士。善读书者有大才,他的一生,真正实现了辅世长民的理想,建立了经天纬地的业绩。  我一直都以“苦读知书味,创造乐无穷”两句话自勉。在这两句话中,读书与创造和苦与乐都是对仗的。读书不是目的,而创造才是应当追求的目的。一般而言,读书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也就是间接知识,而创造则是发明体现新知识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论。读书当然是辛苦的,这苦不在于机体之劳困,而是冥思苦索之苦。人们通俗说书读进去了,就是指通过苦读而真正理解了书的要义,这也正是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人最主要的区别。读书虽然很辛苦,但如果能够用学到的知识从事创造,当新的发明胜利完成,或是得意之作最终诞生,那将会感到无限的快乐!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读书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人强调“学以致用”,而西方人则更强调“学以致知”。当然,“学以致用”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学以致用上就不够了,应进一步深化境界。“用”和“知”有什么区别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曾说:基础学科是回答“这是为什么”,而应用学科回答的是“这有什么用”。以此而论,学以致用只是回答应用问题,而学以致知则回答真知问题。因此,在做学问上,我们不仅需要学以致用,还要学以致知,也即探究事物本源,发现以新理论、新技术为载体的新知识。  读书当然应有选择,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不过,除了职业之外,还要阅读一些陶冶人文素

质的书籍,例如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我个人的经验是,尽可能地阅读经典著作,因为经典之为经典,不仅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且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一般少有谬误流传。大凡经典之作,多出于大师和名家之手,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也反映在书中,如康德、黑格尔、笛卡尔、培根、罗素、弗洛伊德、穆勒、杜威等。在我国文化典籍中,像《史记》、《红楼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是传承千百年的名著,受益者不计其数。  读好书或是读坏书,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我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读一些不同学术见解的书,甚至“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在读书中,需要有比较和鉴别,这对于提高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是有好处的。  当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不少年轻人喜欢上网,而忽视读书。虽然网络上存储着巨大的信息,但网络不能代替读书。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资料,是网站技术人员收集和综合的,往往不系统、不全面,也不见得都正确。因此,应当把网上阅读与读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目前读书人不买书和不订阅报刊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与做学问的要求是相悖的。有人曾作过调查,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大学,有5000多名教职员工,可是订阅期刊的仅有250人,订阅报纸的只有430人。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气完全不同,那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至少订2种专业杂志和一份报纸,人人专心向学。现在,校园里停满了各式名牌的轿车,居室无不装修得富丽堂皇,但就是舍不得花钱买书和订阅报刊。这显然不是金钱问题,可能是精神导向发生了偏移。不少现代人的精神变得虚脱,信仰逐渐迷失,读书风气日衰,这预示着文化的危机,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读书是毕生的课题。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已78岁了,中风14年,基本上是个残疾人,但仍然坚持“每日必读,每月一新书;每日必思,思有所得;每日必写,写有新意。”在我看来,只要生命不息,就一定读书不止!  最后,我把高尔基的名言赠送给读者朋友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武汉大学前校长、化学教授 刘道玉)

苦与甜的诗句篇三
《白居易诗四首9》

苦与甜的诗句篇四
《2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主备人:张振海 仇云龙 审批:李永生 使用人

引导窗口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人,1949年随父入台湾。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乡愁》,诗集有《白玉苦瓜》、《莲的联想》、《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听听那冷雨》等。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背景材料】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作者1949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作此文时,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这种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通过对雨的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知识集锦

一、字音

黔首( ) 仓颉( ) 空濛( ) 氤氲( ) 岑寂( ) 偁( ) 芾( ) 羯.........

( )舐( ) 料峭( ) 孺慕( ) 滂沱( )琐屑( ) 滂沛( ) 忐忑( ) ........弥漫( )啾啾( ) 苔藓( ) 潺潺( ) 湿黏黏( )惊悸( ) 寒濑( ) .......霏霏细雨( )沁人心脾( )

..

)劲草 )相貌 )咬文嚼字 )住宿 .... ( )咀嚼 宿( )星宿 .. )劲头 )相信 )倒嚼 )一宿 ....( )喉 ( )断 .吞咽( ) 折( )本 ..

)咽 ( )腾 .二、字形

啮 舐 黏   龋 舔 粘 

骇 黔 稠    垓 黜 绸 

濑 獭 

籁  哲  蛰 蜇  孺  儒  懦 

三、词语辨析

1. 萧萧·潇潇

辨析:萧萧:象声词,形容马叫声、风声、草木摇动声等;

潇潇:形容词,形容风雨急

骤状,也可形容小雨。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漫步潇潇秋雨中

例句:①2011年元月二十日,寒风装扮的银装素裹。

②2011年3月3日湖南新闻网报道,春雨 湖南降水加大,气温多变注意保暖。

2. 沉思·深思·寻思

辨析: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

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

围棋选手陷入沉思 抗震救灾书画让人深思 农民寻思致富的方法

例句:①第比利斯,2011年5月7日,欧洲国际象棋女子个人欧锦赛进行中,棋手们正在比赛中 。

②湖北新华早报2011年5月8日报道,在一个竞争自由、平等的时代,草根通过打拼应该抵达成功,但打量“草根成功人士的比例不足5%”,值得 。

③5月8日母亲节到了。我正在 能给母亲做些有意义的事。

3. 邻近·临近

辨析:邻近:指位置接近、在附近。

临近:指(时间、地点)靠近。

例句:①高考 ,为了使有志报读香港城市大学的高考生进一步了解该校今年的招生政策等详情,该校拟于5月5日在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举行招生说明会。

②2011年5月6日大公报报道,深圳严格执行限购令,购房者转向 地区。

4.凄楚·凄迷· 凄凉·凄清

辨析:凄楚:书面语,凄惨、痛苦。

凄迷:书面语。(景物)凄凉而模糊;

凄凉:①寂寞冷落(多用于形容环境或景物)。

凄惨:身世凄凉。

凄清:①形容清冷:凄清的月光。

凄凉:琴声凄清。

凄迷的月色 凄凉的晚年 琵琶声凄清婉转,欲说还休 凄楚的泪

在 的月色中,他神情 ,当 的琴声响起时,他流下了 的泪。

四、熟语积累

1. 想入非非:。

2. 皇天后土:。

3. 石破天惊:。

4.众醉独醒:。

5.惊心动魄:。

6.百读不厌: 。

7.石破天惊:。

课堂互动学案

目标导航

目标一 概括作品主题

1. 本文以“听听那冷雨”为题,作者反复描写“雨”,那么“雨”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章意象意境的理解分析能力,“雨”有几种理解,在这里可以多角度的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怀念仰慕之情。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思念故土,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2. 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提示:少年、中年、老年是人生的三个阶段,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不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

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的感受;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了一种浓浓的伤感。

目标二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3. 在充分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1)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2)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提示: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隐喻意义。在鉴赏时要分析比喻的喻体的特征,从而准确地把握比喻的本体意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这句话中多处运用了叠词,分析其作用。

提示: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叠词有音乐的美感。本句大量使用叠词,产生韵律节拍,增强阅读时的美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海拾贝】

如何体会重点句子的含意

1.所谓“重要语句”通常有以下几种语句:

①从文章的内容看,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②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③从表达上说,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包括意蕴丰厚的哲理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韵味深长的语意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等等。

④从作用上来说,指那些能点名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句子。

⑤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2.技巧点拨:

①扣关键,突破句子理解的难点;聚焦关键词语,选点切入。

②找位置,判定内容或结构作用。重要词语的位置一般在:文章首段,“首句标其目”;文章末段,卒章显志;文章过渡段,承上启下,前后照应。因此,在阅读时要高度重视“题目”“首段”“末段”及“过渡段”。

③明语境,理解句子在段中含意。体察语境,还原分析。更要注重具体语境,对具体词语的语境进行“四问”,即“时间”“地点”“对象”“环境”四个方面,同时将答案代人分析印证。 ④析含义,关注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一般“精彩”或“重要”的词句,大多具有“虚实”两重含意的特征。

⑤辨修辞,分析技法。思考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分析具体内涵;分析技法,或用象征、类比手法,使句子具有特殊含意,看表达效果。 ⑥看褒贬,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

目标三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5. 作者在文中艺术地运用了通感技法,用声光色味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雨景图。请

从文中任选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考查文本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结合通感的特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四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6.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思维空间是本文的一个特色。有人认为不仅体现了作者“掉书袋”的毛病,而且也使文章变得难懂,是不宜提倡的一种文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提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对语文更深层次能力的考查,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迁移】

1.精彩回放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2.技法点拨

以上诗句暗引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元好问《骤雨打新荷》,《声声慢》李清照的诗句,名家美文化用诗词,演绎意境,凸显了文章底蕴,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引用化用名家名作名诗名句,必定立时生辉,令人刮目。

引用诗词名句,可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显示作者广博的阅读层面和开阔的视野,进一步展现作者的才情。这无疑是考场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3.活学活用

在4月23日第16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新闻出版总署下发通知,决定在前几年倡导并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基础上,继续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请以“读书的快乐”为题,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注意适当引用名句。

4.成功运用

我读书,我快乐。一本精彩的书就是一片宁静的港湾,一段优雅的文字宛如一曲田园牧歌,就是片刻难得的逍遥与享受,无论经典的沉韵还是文史的浪漫,我都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欢悦。有时,邂逅于“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的意境中,那丝丝缕缕的情愫,调和着生命历程中的苦与甜,成为我心灵栖息的田园。有时,沉醉在“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的闲情逸趣中,悠悠书香,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一个本我的世界,让生命尽情地享受一次次美丽的感动。有时,合上书,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历史或强悍与纤弱的脉搏,岁月或风流或黯淡的时光,人生或激越或忧伤的历程,那些或温暖或睿智的文字,像一幅幅舒展的画卷,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古诗云:“书自心灵深处香,月从峰峦缺处明”“此乐只应书上有,别有天地非人间”,有何不快乐?

苦与甜的诗句篇五
《古诗41—70首》

41.清 明 (唐)杜牧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解读】:

(1)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怅然若失的复杂

心情。

(2) 重点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雨丝纷飞,行人

心绪烦乱,诗人孤身一人,冒雨赶路,不免惆怅、懊恼。

(3)诗意:清明时候又赶上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想打听一声哪儿才有酒店,放牛娃指指远处的杏花村。

42.江南春 (唐) 杜牧

千 里 莺 啼 绿 映 红,

水 村 山 郭 酒 旗 风。

南 朝 四 百 八 十 寺,

多 少 楼 台 烟 雨 中。

【解读】:

(1)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2)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43.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 晚 意 不 适,

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

只 是 近 黄 昏。

【解读】:

(1)这首诗对夕阳晚照的赞美,不给人以消极之感,而有“老境最佳“的哲理意味,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鼓舞。

(2)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夕阳的映照下,天边绚烂的晚霞发出夺目的光彩,这壮丽的景象在接近黄昏的时候最美! (3)诗意: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正是这将近黄昏的时刻令人陶醉。

44.蜂 (唐)罗隐

不 论 平 地 与 山 尖,

无 限 风 光 尽 被 占。

采 得 百 花 成 蜜 后,

为 谁 辛 苦 为 谁 甜?

【解读】:

(1)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2)诗意: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45.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 头 稚 子 学 垂 轮,

侧 坐 莓 苔 草 映 身。

路 人 借 问 遥 招 手,

怕 得 鱼 惊 不 应 人。

【解读】:

(1)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小诗,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专心垂钓的孩童形象。

(2)诗意: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46.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 上 往 来 人,

但 爱 鲈 鱼 美。

君 看 一 叶 舟,

出 入 风 波 里。

【解读】: (1)这首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体现了作者对渔民的同情。

(2)这首诗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寄寓的情感差不多。也体现了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3)诗意: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 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您请看看一叶小扁舟, 出了风口又入波浪里。

47.元 日 (宋) 王安石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解读】:

(1)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2)诗意: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庆新春到处是新桃换旧符。

48.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解读】: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歌,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2)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说王安石为“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形象地写出了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象,也写出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3)诗意:从京口到瓜州只是一江之隔。远望钟山也只相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故乡。

49.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 檐 长 扫 净 无 苔,

花 木 成 畦(qí) 手 自 栽。

一 水 护 田 将 绿 绕,

西 山 排 闼(tà) 送 青 来。

【解读】:

(1)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通过对湖阴先生洁净清幽的环境描写,赞颂了他高洁脱俗的性情。 (2)诗意: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5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解读】:

(1)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2)诗意: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5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 光 潋 滟(liàn yàn) 晴 方 好,

山 色 空 蒙 雨 亦 奇。

欲 把 西 湖 比 西 子,

浓 妆 淡 抹 总 相 宜。

【解读】:

(1)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2)重点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句话把西湖在不同的天气里所呈现出来的美丽景色,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写出了西湖风光的美。

(2)诗意: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

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52.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 外 桃 花 三 两 枝,

春 江 水 暖 鸭 先 知。

蒌 蒿(lóu hāo) 满 地 芦 芽 短,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时。

【解读】:

(1)全诗景物自然和谐,洋溢着春天欣欣向荣的气象。

(2)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53.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解读】:

(1)这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于对景色的描绘。

(2)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如果对复杂的事物不作深入的调查,就容易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对事物就难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3)诗意: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54.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 当 作 人 杰,

死 亦 为 鬼 雄。

至 今 思 项 羽,

不 肯 过 江 东。

苦与甜的诗句篇六
《苦与乐》

苦与乐 (要点思想:1以苦作乐,2先苦后乐,3人生苦乐交替更迭,对于苦乐都淡然处之,

四.对苦乐的独特理解:生活在纷扰世间,为生计奔波,必定有许多难言之苦与会心之乐。苦与乐,有多重含义,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有的人以苦为乐,甘愿奉献,不求所取,不计报酬;有人绞尽脑汁,投机钻营,巧取豪夺,斤斤计较。以苦为乐的人,感谢生活的给予,带着感恩与快乐的心情面对生活;斤斤计较的人,抱怨命运的不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整天在痛苦深渊里挣扎。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座潜在的金山,就看你自己怎样去开采、挖掘和锤炼。如果单从金钱上寻找快乐,就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苦不堪言。要从开采、挖掘和锤炼这座金山的过程中寻找快乐,快乐也会围绕在你的周围。生活本是一架天平,苦与乐是天平两边的砝码,心境便是天平上的刻度,苦多则乐少,乐少则烦恼。让我们抛却烦恼,不为金钱所累,寻找生活中每一个快乐的音符。 《菜根谭》有云: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细细品味一下,人的一生不正是一段苦中作乐的过程吗?读书时,黑色的七月是何其的恐怖,我们能咬牙挺过,因为我们有求知的信念;工作起早摸黑,呕心沥血,是何其的辛苦,人们仍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女人生小孩时撕心裂肺,是何其的痛苦,可是她们却愿意一再地承受,因为她们有播洒母爱的信念。可见,“苦”是“乐”的前提,乐的本质是“苦中作乐”。没有勇气去承受撕心的痛苦,也便没有机会去感受舒心的快乐。

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千万不能放弃自已的信念。有信念,则虽苦,犹能苦中作乐;无信念,则无苦也无乐。

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指天理循环,月圆之后便是月缺,高潮之后便是低谷,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客观规律,春风得意的尽头,便是怅然失意的开始。正所谓苦与乐相互交替。 浓茶是苦的,咖啡也是苦的,如因此而不敢去品尝,怎能品出浓茶的缕缕香醇,又怎能尝到咖啡的阵阵浓香呢?正式因为浓茶的苦,才让它们的香气越发的诱人,越发的浓郁。正所谓苦中也别有一番乐趣呀。

事实上,通往快乐的路无不充满艰辛与困苦。想要有个好成绩,就不能由着性子玩乐、怠惰;想要有个好人生,就不能放纵自己的个性,而是要通过自律来达到人格与能力的完善。这些,都是苦后才能乐的现实写照。而我们终生要面对的种种考验,更是让我们时常处在措手不及、意料之外的情绪波动之中,如果够坚强,它们能够磨练我们的意志、增长我们的才干;如果不够坚强,就会让我们被动应付、疲于招架,在消沉与平庸中混过一生。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中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语道破了快乐的成功者背后那饱受的苦难和挫折。 结尾:苦与乐皆是生活,生活有苦和乐,才有滋味。

事例:1,假如你是班干部,你的生活一定充满了苦与乐。(管理工作很辛苦,有时还出力不讨好,可在这个过程中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自信) 2,你在学习过程中也一定充满了苦与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受到老师家长批评的时候,你的心中一定充满苦痛,可付出汗水与努力,收获累累硕果时你的心中肯定充满了快乐。

3,登山的时候、学游泳的时候、学练毛笔字、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过程都是艰辛的,充满汗水和泪水的,但最后获得成功的时候(登上山顶的时候),心中却充满欣慰。(先苦后甜)

关键字:愁眉苦脸 怅然若失 垂头丧气 自暴自弃 妄自菲薄 心灰意冷 没精打采 闷闷不乐 面露喜色 喜出望外 得意洋洋 心潮澎湃 精神焕发 神采奕奕 眉开眼笑 喜上眉梢 自鸣得意 怡然自得 不畏艰辛 毫不气馁 迎难而上 知难而进(退) 百折不挠

苦与甜的诗句篇七
《勤学苦读的名言诗句》

勤学苦读的名言诗句

三更灯火五灯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1615.html

    上一篇:忘记一个人说说

    下一篇:电脑启动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