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神曲 但丁篇一
《但丁和神曲》
神曲 但丁篇二
《但丁与神曲》
神曲 但丁篇三
《但丁《神曲》名句》
但丁《神曲》中的经典名句?
2012-5-8 21:47
提问者: 1205529333 |浏览次数:662次
我来帮他解答
回答共1条
2012-5-8 21:49 乐悠悠丶|八级
我是被一个沉重的雷声惊醒的,睁开迷蒙的睡眼,发现烟雾弥漫,往四周观看时才发觉,我已来到了地狱之谷的边缘。
那黑暗幽深的地方,响着不绝于耳的雷鸣般的哭声,我定神往底下望去,除了感到深不可测,完全无法看见任何景象。 ————————《神曲》-地狱第一层
那山谷的边缘不断传来悲凉嚎哭的声浪,山谷里则狂风大作,永不止息。
我惊骇地发现竟有许多的灵魂无助地在狂风中向前翻滚飘荡,有些灵魂无可避免地冲撞山壁,痛苦的惨叫和凄厉的哭声……我不忍。
———————《神曲》-地狱第二层
我走进一座宽阔的坟场,密集的坟丘让地表起伏不平。棺材都敞开着,里面有烈焰燃烧,传来悲鸣之声。
走在林立的墓碑间,我想,也许有我认识的人或者曾经认识的人,正在受煎熬 ———————《神曲》地狱第六层
这水源比墨还黑,滚滚流动着。我看见水底的池沼中,许多满身污泥的灵魂,他们赤着身子,非常愤怒地相互殴打,撕咬,将彼此的身体弄得残破不堪。
愤怒的人永远得不到救赎,他们只能诅咒,喊叫,在无尽的深渊里咆哮、咆哮…… ————————《神曲》地狱第五层
这里一直下着冷彻心扉的寒雨,巨大的冰雹,混合着刺鼻的恶臭。
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我转身去看那些灵魂,他们遭受着怪兽的袭击,雨雪冰雹不时地打在他们身上,为了减
——————————————轻痛苦,他们拼命地扭动着身体,但是,痛苦永无止境。《神
曲》-地狱第三层
最后一条,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条:
黑暗中,我看到令我瞠目的景象,
两队人使尽全力滚着硕大的圆形重物,面对面相互冲刺撞击。
一方叫骂“你们为何不肯放弃?”
另一方回击“你们为何放手丢弃?”
重物撞击的疼痛,令两方发出惊人的哀嚎声。
但是,无论多么痛苦与疲倦,彼此的攻击却无法停止。
——《神曲》-地狱第四层
呜呼,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你是暴风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你不复是各省的主妇,却沉沦为娼妓!
在《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观点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太阳说”:
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
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
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
圣殿变成了兽窟,法衣也变为装满罪恶面粉的麻袋
复仇女神用爪子撕开自己的胸口,击打着自己的心脏然后尖声喊叫。
神曲 但丁篇四
《但丁的神曲》
神曲 但丁篇五
《但丁 与《神曲》》
神曲 但丁篇六
《但丁与神曲》
但丁与《神曲》
摘要:《神曲》是一部史诗,但又是一部特殊的史诗。作为中世纪文学产物,它具有很强的神学和宗教色彩。《神曲》描写的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故事。诗中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思想,即世人为了获救,必须克服各种诱惑,忏悔过错,以求得上帝的宽容。那些行恶之人,势必在地狱中受到永恒的惩罚。 关键词:象征 信仰 理性 善与恶
Abstract: the divine comedy is an epic, but also a special epic.As a product medieval literature, it has a strong theology and religious color.The divine comedy about a symbolic story.Poetry reflects the obvious religious thought, namely the world in order to rescue, must overcome all kinds of temptations, confess the fault, for god's forgiveness.Those evil people, is bound to eternal punishment in hell.
Keywords: symbol;religion; rationality;good and evil
前言:天国像一盏不能熄灭的希望之灯,作为对人类的一种引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当你怀着美好的愿望眺望它时,它就出现,当你迈着勇敢而坚定的步伐走向它时,它就存在。它是一种永恒的祈盼,一份美好的信心,一个无需实现的梦想,一个可以永远追求的理想。
一、但丁、《神曲》简介
1265年5月,但丁(1265—1321)出生于佛罗伦萨一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期他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活动,后因反对教皇而遭到终生放逐。此后近20年里,但丁一直没放弃过重返故里的尝试,却最终客死他乡。1370年左右,也是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他开始创作《神曲》。《神曲》这个标题在意大利语中原意为“神圣的喜剧”。其实,但丁原只给作品取名为《喜剧》,因为书中作者的旅行是从悲惨的地狱开始,过炼狱,最终将光明的天堂作为结尾,带有喜剧因素。“神圣”二字则是后人为表示对其崇敬后加上的。《神曲》被公认是但丁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也代表了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
《神曲》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采用中古时期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以自叙方式描述自己35岁那年在一座黑暗森林里迷了路。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被曙光笼罩的小山脚下却被三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分别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危急时刻,古罗马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带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但丁暗恋的情人贝亚特丽斯,后者带他进入天堂。
二、《神曲》中的象征
(一)神学象征
但丁对《神曲》的构筑来源于基督教美学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神学象征主义。神学象征主义认为,上帝的完美是数的比例关系达到形式的对称与和谐而显示出来的美。经院哲学代表人物圣奥古斯丁认为“美在于数的相等或相似”:“观察大地与天空,可以发现快感仅生于美;而美取决于形状;形状 取决于比例;比例又取决于数”。《神曲》的布局和结构设置就完全建立在中世纪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概念上。全书分三章,每章有三十三歌,加上序曲共一百歌。每章篇幅大致相等,结构匀称。地狱分九层,加上外围共十层。炼狱主体是七层,?另有炼狱外部和地上乐园,总数是九层。天堂则以托勒密天文体系的九重天为基础,?加上上帝所在的天府,共十层。地狱和炼狱的主体部分,?但丁参照基督徒所犯七种罪过———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按照所涉及到的灵魂们各自所犯罪行的轻重,?分别发配到由浅到深的地狱层和由低到高的炼狱层。
(二)数字的象征
1、数字3的象征意义
“3”是基督教所崇奉的神圣数字。但丁接受了这样的美学思想,严格按照 1-3-33-100这个数列来安排《神曲》的结构。《神曲》全诗分为三部: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三大部分间比例匀称,皆由三十三歌组成,每歌诗行数量也大致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三大部分每篇三十三歌加上序歌,总共恰好为一百歌,表示“完全中的完全”。通篇读下来,全诗形式工整匀称,韵律平稳有力的巧妙构思令人感到震撼。《神曲》在形式上对“3”的重复,象征了基督教传统三位一体神—圣父、圣子、圣灵,体现了作者对和平、仁爱以及万物有序理想的追求。
2、数字7的象征意义
上帝创造的过程是七天,所以“7”在基督教里代表着“完全”。《圣经》中说“耶稣讲饶恕时,门徒说我饶恕人7次 ,耶稣则说要饶恕人70个7次”。而在《神曲》中,但丁正是借助7,向人们讲述自身的罪恶,希望人类以此赎罪,从而得到恩惠。
《炼狱》篇中,但丁把七类人放在了这一层。这些人在人世时皆因所爱的对象错误而犯下了7种罪过:骄傲、嫉妒、愤怒、贪财、贪食、贪色。还有在《天堂》篇的7个烛台,则代表7个教会,7盏灯代表上帝的7灵,以及 7种恩惠,则是相对于7中罪过的:智慧,聪明,谋略,能力,知识,虔诚,敬畏上帝。
3、数字9的象征意义
9是另外一个美好的象征数字。《天堂篇》中,但丁随仙女贝雅特里奇升到了天国。这里共分为九层。这九重天分别为:原动天(水晶天)、恒星天、土星天、木星天、火星天、日天、金星天、水星天和月天。这些都是基督教教义中所说的灵魂升天后的最好归宿。数字9在此就是要象征人类行善的好报应,象征上帝对人类赎罪后最好的待遇,也是基督教教徒的终极理想。
(三)人物象征
在《神曲》中,但丁称维吉尔为“老师”,虚构他解救了迷路的自己,并邀请自己去游览地狱和天国。贝亚特丽斯是但丁钟爱的女子,象征纯洁与美好
总之,但丁用独特手法构筑了《神曲》这个庞大的象征世界。其中宗教的和世俗的因素、传统的和个人的因素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后世作家创作象征形象的优秀典范。他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
三、但丁的理性和神学信仰
但丁作为文艺复兴的开创性人物,最值得称赞的一点在于对理性的肯定。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拥有上帝赐予的理性之光。人有理性分辨善恶,有自由意志选择善或恶的道路,所以人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但丁认为,爱上帝是最高的善,其次是爱世间的正义,或者说正确地爱他人与事物。爱作为一种天赋的本能,无所谓善恶,但在爱的对象、方法,爱的力量的大小上,有可能出现错误、偏差,需用理性加以认识、分辨,需用意志加以控制。所以但丁曾说:爱是一切幸福与罪恶的种子和根源。因为罪的产生也完全可能是源于爱。 但丁认为,信仰让人获得天国的幸福,理性则可以引领人们获得尘世的幸福,这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因为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在宗教的统治下,是完全摒弃现世的生活及享受的,认为现世唯一的目的就是苦修,就是忏悔,以期死后不入地狱。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教士们看来,现世中是没有幸福可言的,是不值得经历的,投入任何与上帝无关的事物都是犯罪。但丁则打破这种愚昧的思想禁锢,崇尚快乐但有节制的生活,进而肯定了现世生活中的幸福。可惜的是,但丁所宣扬的理性和有节制的享乐,被后人或无限扩大或有意无意曲解,到了文艺复兴的后期,疯狂的纵欲取代了严酷的禁欲,作为一种补充,一种对上帝的报复。但丁是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理性和哲学(以维吉尔为代表),一条是信仰和神学(以贝亚特丽斯为代表),后人斩断了其中一条,不承认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只把大自然的规律当作唯一信条,最后落入虚无和极端的境地就不足为奇了。
四、但丁创作《神曲》目的
据但丁自述,写作《神曲》旨在教育世人,为黑暗、腐败的社会指明一条道路。不论最后的结果是否如但丁所愿,单就这部作品本身的价值来讲,但丁就足已称得上伟大二字。这种伟大体现在但丁对基督教历史的梳理及定位,还有对社会堕落根源的探究和反省。
但丁把社会混乱和教会腐败的根源,归结到人性的恶的层面上。当世俗的权利(皇帝)不能行使正义的法力,而神圣的权利(教皇)又把目光转向攫取世俗的权利和利益时,人性中种种的恶就会不受约束地全跑出来,造成一次次的冲突与混乱。但丁希望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通过《神曲》重新找到一种和谐的秩序,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里诸多现实或非现实人物的状态及遭遇的描写,建构出一种伦理观,找回丢失的价值观,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让世人对死后的生活心怀敬畏。
关于善与恶的判断标准,但丁用得也是基督教的伦理价值观,即凡是服从神的意志的行为就是善,相反即是恶的行为,即是获罪。可是,按照但丁(基督教神学)的观点,神的正义是高深莫测的,非创造物的智慧所能理解,那么,神的意志(绝对的善和真理)如何体现呢?最终还是要通过人的自由意志来体现,也就是说,评判善恶标准的依旧是人,依旧是永远不能真正理解神的正义的不完善的人,而人的判断标准就是所谓的道德。可以这样说:人的道德概念不是神的绝对正义,因为人是不完善的,人的意志不能等同于神的意志,因为人的智慧不能理解神的安排。
神曲 但丁篇七
《但丁_神曲_的深度解读》
名家读经典
筅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
0122010.1
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
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
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
名家读经典
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
“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神曲》
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
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
2010.1
013
《
名家读经典
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
,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
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
0142010.1
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
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这样,
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
涓)
“
上一篇:老公很重视做爱把我弄舒服
下一篇:怎样性交老婆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