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田乐园 古诗篇一
《古诗词》
古诗词
一年级上:
山村 画 静夜思 咏华山 一去二三里, 远看山有色, 床前明月光, 只有天在上, 烟村四五家。 近听水无声。 疑是地上霜。 更无山与齐。 亭台六七座, 春去花还在, 举头望明月, 举头红日近, 八九十枝花。 人来鸟不惊。 低头思故乡。 回首白云低。 (宋)邵雍
一年级下: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唐)李白
三年级上: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南宋)杨万里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
(清)高鼎 (唐)李白 (宋)寇准 村居 风 登鹳雀楼 草长莺飞二月天, 解落三秋叶, 白日依山尽 拂堤杨柳醉春烟。 能开二月花。 黄河入海流。 儿童散学归来早, 过江千尺浪, 欲穷千里目,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入竹万竿斜。 更上一层楼。 (清)高鼎 (唐)李峤 (唐)王之涣 蜂 早发白帝城 绝句
不论平地与山尖, 朝辞白帝彩云间, 两个黄鹂鸣翠柳, 无限风光尽被占。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两岸猿声啼不住, 窗含西岭千秋雪, 为谁辛苦为谁甜? 轻舟已过万重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罗隐 (唐)李白 (唐)杜甫 游子吟 江雪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千山鸟飞绝,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万径人踪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孤舟蓑笠翁, (唐)孟郊 独钓将韩雪。 (唐)柳宗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墨梅 元宵
日暮苍山远,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有灯无月不娱人, 天寒白屋贫。 朵朵花开淡墨痕。 有月无灯不算春。 柴门闻犬吠, 不要人夸颜色好, 春到人间人似玉, 风雪夜归人。 直流清白满乾坤。 灯烧月下月如银。 (唐)刘长卿 (元)王冕 (明)唐寅
三年级下:
惠崇《春江晓景》 游园不值 竹外桃花三两枝, 应怜屐齿印苍苔,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扣柴扉久不开。蒌蒿满地芦芽短, 春色满园关不住,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枝红杏出墙来。(宋)苏轼 (宋)叶绍翁
乡村四月 从军行 绿遍山原白满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子规声里雨如烟。 孤城遥望玉门关。乡村四月嫌人少, 黄沙百战穿金甲,才了蚕桑又插田。 不破楼兰终不还。(宋)翁卷 (唐)王昌龄
四年级上:
田乐园 望洞庭 桃红复含宿雨, 湖光秋月两相和, 柳绿更带朝烟。 潭面无风镜未磨。 花落家童未扫, 遥望洞庭山水色, 莺啼山客犹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王维 (唐)刘禹锡
浪淘沙 乐游原 八月涛声吼地来, 向晚意不适, 头高数丈触山回。 驱车登古原。 须臾却入海门去, 夕阳无限好, 卷起沙堆似雪堆。 只是近黄昏。 (唐)刘禹锡 (唐)李商隐
四年级下: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清明 劝学 清明时节雨纷纷, 三更灯火五更鸡, 路上行人欲断魂。 正是男儿读书时。 借问酒家何处有, 黑发不知勤学早, 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杜牧 (唐)颜真卿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唐)卢纶 菊花 枫桥夜泊
秋丛绕舍似陶家, 月落乌啼霜满天, 便饶篱边日渐斜。 江枫渔火对愁眠。 不是花中偏爱菊, 姑苏城外寒山寺, 此花开尽更无花。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元稹 (唐)张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乞巧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七夕今宵看碧霄, 每逢佳节倍思亲。 牵牛织女渡河桥。 遥知兄弟登高处, 家家乞巧望秋月, 遍插茱萸少一人。 穿进红丝几万条。 (唐)王维 (唐)林杰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寒食 泊船瓜洲 渔歌子 凉州词
春城无处不飞花, 京口瓜洲一水间, 西塞山前白鹭飞, 葡萄美酒夜光杯, 寒食东风御柳斜。 钟山只隔数重山。 桃花流水鳜鱼肥。 欲饮琵琶马上催。 日暮汉宫传蜡烛, 春风又绿江南岸, 青箬笠,绿蓑衣。 醉卧沙场君莫笑,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韩翃 (宋)王安石 (唐)张志和 (唐)王翰
别董大 画眉鸟 芙蓉楼送辛渐 千里黄云白日曛, 百啭千声随意移, 寒雨连江夜入吴,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五年级上: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所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宋)欧阳修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五年级下:
出塞 题临安邸 示儿 秦时明月汉时关, 山外青山楼外楼,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万里长征人未还。 西湖歌舞几时休。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使龙城飞将在, 暖风熏得游人醉, 王师北定中原日,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直把杭州作汴州。 家祭无忘告乃翁。 (唐)王昌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宋)陆游
(宋)林升 (南宋)陆游
田乐园 古诗篇二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百花园一》课时检测》
填空题 8
看拼音写词语
huā pǔ huì lǒng gāo liáng tuòmò
( ) ( ) ( ) ( )
zhīzhu chōngjǐng xīhǎn xuánwō
( ) ( ) ( ) ( )
花谱 汇拢 高粱 唾沫 蜘蛛 憧憬 稀罕 旋涡
注意拼音的拼读和标点符号。
填空题 8
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稀罕( ) 荣耀( ) 洋溢( )
反义词:广阔( ) 漂亮( ) 欢乐( )
稀奇 光荣 充满 搜寻
狭小 丑陋 忧愁 光洁
理解词语的意思,根据意思写出与之相应的答案。
填空题 4
根据句子意思,写词语。
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海洋水面升高。 ( )
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亮光。 ( )
形容形象美好,光彩照人。 ( )
形容非常自由,没有约束。 ( )
涨潮 光泽 流光溢彩 无拘无束
认真分析句子的意思,写出答案
填空题 8
辨字组词。
飘( )
漂( )
搜集( ) 粗糙( ) 稀( ) 希( ) 红( ) 虹( ) 坚( ) 圣( )
飘落 漂亮 稀罕 希望 红色 彩虹 坚强 圣人
注意字的偏部首和读音的不同。
填空题 5
按照课文内容补充句子。
1.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 )。我们背着筐,扛着筢,( ),( ),( )树叶,( )成垛,躺在上面( )。
2.跳进( )的海水,我们是一群( )的鱼儿,相互泼洒着海水,快乐便四处飞溅。我们( )的笑脸,比( )。
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 奔跑着 欢呼着 搂 堆 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 清凉 无拘无束 绽开 阳光还要灿烂
要求熟读课文,并会默写下来。
填空题 4
解释古诗《田乐园》诗句。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那深红浅红的花瓣上还带着隔夜的雨滴,碧绿的柳丝笼罩在早晨的一片雾水之中更加迷人。 昨天夜里下了雨,花瓣落了一地,家童还没有打扫,是因为人还没有起床,黄莺的啼叫也没有惊醒正在酣睡的山客。
认真分析诗句的含义,写出意思。
填空题 4
一( )骏马 一( )深情 一( )暖流 一( )珍珠
一( )树苗 一( )玫瑰 一( )诗歌 一( )阳光
匹 往 股 个 颗 朵 首 缕
考查学生的常识,平时多积累。
填空题 7
用直线把词语搭配起来。
悄悄地 吟诵
茁壮的 新苗
低声地 前进
美好的 空气
开心的 珍藏
清新的 阳光
飞速地 微笑
悄悄的珍藏 茁壮的新苗 低声地吟诵 美好的阳光 开心的微笑 清新的空气 飞速的前进
考查学生的常识,平时多积累。
填空题 2
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我们在找新叶子时,虽然常常有意外发现,但是也少不了刺伤手脚。 ..
歌声是那么悦耳,那么甜美,仿佛“自然”在含笑着倾听一般。 ..
我意外的发现他的秘密。
我站在山顶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
注意句子要有主语、谓语、宾语。
选择填空题 5
我会选词填空。
盼望 渴望 希望 期望 愿望
1.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 )靠你们。
2.我们不应该辜负老师和父母的( )。
3.我的( )是“和平之花”永远开放。
4.在等待与( )中,春天终于来了。
5.我(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希望 期望 愿望 盼望 渴望
结合句子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填空题 1
改为拟人句。
柳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摆。
柳树的枝条在风中跳舞。(意思对即可)
注意题目的要求,根据要求答题。
填空题 1
缩写句子。
英勇的解放军奋不顾身的打退了敌人一次有一次的进攻。
解放军打退了进攻。
注意题目的要求,根据要求答题。
填空题 1
修改病句
小红一直永远感激着她的启蒙老师。
小红永远感激着她的启蒙老师。
注意题目的要求,根据要求答题。
现代文阅读题
课内阅读
一只小鸟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简答题 2
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啁啾”一词是什么意思?
啁啾指鸟的鸣叫
根据短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简答题 2
小鸟是快乐的,它为什么而快乐?
它为温暖的加快乐,为自然的美好快乐。
认真读课文,理解意思。
简答题 2
面对美丽的“自然”,羽翼未丰的小鸟欢乐地歌唱,可面对同样美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射出了“弹子”。本文试图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
人们由于爱而产生的占有欲望往往导致伤害和破坏,结果是自己更为失望。
认真阅读课文,理解所写的含义,写出答案。
简答题 2
你想对那几个孩子说什么?把你的话写下来。
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简答题 2
孩子们射杀了小鸟,为什么还要仰望它?
田乐园 古诗篇三
《颓败的田园梦_论李金发诗歌的乐园图景与残酷心理幻象_米家路》
第网络出版时间:33卷 第3期2014-06-05 17:27江汉学术网络出版地址:
Vol.33 No.3
Jun,2014
颓败的田园梦
———论李金发诗歌的乐园图景与残酷心理幻象
[美]米家路
(美国新泽西学院英文及世界语言文学系,新泽西幽茵08628)
摘 要:“无家可归”是20世纪文化统摄性的精神危机状态,而对“家园”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不懈主题。“还乡”意志与冲动催生了世界最优美的抒情诗以及诗人们对“乐园图景”的异种“乐园幻象”对“中国象征主义之父”李金发来说尤为刻骨铭心,发为例可侧重考察:早期中国诗人如何在“异乡”的自我放逐以及对“原乡”的乌托我危机的策略;前现代化农业国家以后,家园而还乡并由此而产生的内在心理冲突。
关键词:李金发;原乡;家园;还乡冲动;乐园图景;心理幻象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03308
20世纪初叶,一大批较早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纷纷奔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以求其先进的治民的药方。一方面,他们刚刚从与世界绝封闭状态中脱离出来便置身于一个与本土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国文化情景之中,其自我与所遭冲击和失落是巨大而沉重的;另0世纪初是西方“都市大爆炸”时期,都市化和工业化对人性所造成的物化普醒和进行批判的时期。正个大的氛围中,这批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深的时代潮流的冲击和洗礼,并在他内核中刻下了烙印;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受到了影响和制导。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已出版了多种专著、发表了许多专论,所以本文就不再赘述了。本文将以象征主义先驱诗人李金发为例侧重考察:这批中国文人(诗人)在“异乡”的自我放逐以及对“原乡”的乌托邦的幻化作为解救自我危机的策略;当这批带着现代西方文化对都市化和工业化的批判性否定态度的中国文人(诗人)在返回到一个完全别于西方社会的前现代化农业国家以后,其先觉意识或超前意识与本土现实的关系,即它与本土现实情境的对峙性矛盾以及诗人如何为寻找其真正的精神家园而还乡并由此
收稿日期:2014-03-15
一、诗怪”李金发拈出来作为中国现代还乡”诗人加以讨论时,也许会招致各种异议和诘难,以至于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极方面。一是从诗和诗人本身角度来讲,李金发历来被认为“对本国的语言(无论是白话还是文言),没
[1]
有感觉力”,因而他是“败坏语言”的“罪魁祸①首”。他在不过一年多的时间里(1923年左右)就
创作了三部诗集,几百首诗,可以说,他是“一位粗
[2]糙而多产的年轻诗人”。二是从读者角度来讲,
由于李金发的诗太“怪”,所以其作品无法使读者喜
3]欢[。三是从创作地域与时代关系上,李金发于
1919年就离开家乡广东去了法国留学,虽然他是在1925年归来的,但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诗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皆是在法国和德国创作而成的。由于与本土现实和时代的疏离,诗人无法感受到当时本土现实精神动向与普遍心态,因而其作品根本无法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人普遍还乡的行为作出真切的反应。以上可能导致诘疑的原因都应该作认真的考虑,尤其是前两个问题需要
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qks.jhun.edu.cn/jhxs
作者简介:米家路,男,重庆人,美国新泽西学院英文及世界语言文学系中文及亚洲研究学部主任,副教授,博士。
·53·
江汉学术·教育部“现当代诗学研究”名栏总第33卷
“实证性”的数据方可澄清,我们可以照现象学的通常策略先把他们“悬搁”起来。但就最后一个问题而言,我们认为,一种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按照目前较流行的解构主义的读解方略让诗歌文本自身站出来“说话”(德里达言,“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即通过仔细阅读诗歌文本,并把这种阅读经验置放在一个大的文化历史与心理情态架构中(非解构主义读解方式)以考察其文本中的意向性,透过诗人对城市与乡村的态度而求出他还乡的轨迹,也许这样,我们将可能解答李金发的作品是在时代精神现象学之中或者在其外的问题。
1919年,年仅19岁的李金发离开广东梅县西渡重洋,来到了法国。可以想象得出他当时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刚从一块与世界几乎完全绝缘的国土中走出来而置身于这样一个工业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和当时许多受五四运动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他怀着渴望学习和掌握西方发达的技术和知识,以改变中国“丑恶的环境”,而使自己的国家“跻入文明民族之列”、使中国人过上人
4]
。看他出发时的豪的生活”的宏伟大志[
那份纯真的自我吗?
转眼三年了,(还须别的证实么?)我丧失了Naívetè(纯真),更丧失了心,Naívetè被风吹走了,心呢?
是我现在寻找的。
(《忆韩英》)
原本的纯真丧失了,魂,即与异己势力美的理想不但没有找到,(《忆韩英》)。所谓“一切固有”之性的东西,故乡家园。双———啊,(《幽怨》)
(《印象》)
“从山之源头开始/芦苇之岸状其行色/②
啊/但何等伟大的一遭!”(《彼之和)但另方面,他得忍受自我被放逐(即话语权的丧无家归的折磨,而同时他又得忍受因拒绝同化而来的极端孤寂感、推出的第一首诗《弃妇》便是痛状的真切表达,一种自我被放逐被抛弃与弃的内在心理对立过程。“长发披遍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的疾视”(反逐拒弃,拒视丑恶),“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狂呼在我清白之后”(无辜的被逐被弃,丑恶威逼)。整首诗充满着一种抗Structureoftensions)和构成了一争性的张力结构(
个战斗激烈、二极对立的语言场。“羞恶”与“清白”之张力;“尘世”与“神圣”之对立;“堆积”与“动作”之矛盾;“海啸”与“静听舟子之歌”的反衬;“哀吟”与“徜徉”之间挣扎与争斗的张力;“永无热泪”与“点滴在草地”的冲突。正是这种外在的非我异己力量与内在自我守护之间的抗衡,才导致了诗人倍感“烦闷”、“忧愁”和“无端的恐怖”,同时正是这些对立张力场才使这首诗挥扬出一种暴力、错位和不确定性的激情游戏和力度感。然而,在这个工业化与都市化的非个人化社会中,诗人能够真正守住他
·54·
丧家”之感和自我“丧失”的病痛感深重,刻骨诗人能够经受得住如此“惨败”吗?倘若“一切固有”皆已丧尽,作为诗人的李金发还能把持一种“活下去”的信心吗?从这个层面上讲,李金发第一部诗集中的第一首诗《弃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主义诗中对“原乡”失落和“异乡”惨败的创伤心理和隐喻表现得最独特也是最深刻的一首诗了。在无自我、无家园的生死夹缝中,诗人怎不感到“日间生活的虚无/如原野之火燎着/生强的流放,太单调而孤独了”(《虚无》)。他只能忍受着残忍的空无在内心中滚动,狂躁不安。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诗人自我与原乡感的失落?仅仅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局外感吗?这也许有点明知故问,因为诗人的诗已经俱陈原委了:
———世纪的衰病,攻打我金发之头,如深秋的雾气,欲使黑夜更朦胧。
(《印象》)
———我看到了时代死灰了,遂病哭其坟墓之旁。
2014年第3期米家路:颓败的田园梦
(《先是余颇醉心》)
如死神之手,塞纳河之水,奔腾而下,
(《给行人》)
泛着无数人尸与牲畜。
———我所希求的,已非时代之所有。
是“世纪的衰病”、“时代的死灰”和“时代的困乏”导致了诗人自我精神与原乡感的丧失。
那么,这“世纪的衰病”、“时代的死灰”与“时代的困乏”又是什么呢?
20世纪初叶的西方世界是一个T.大致说来,
S.爱略特所描绘的“荒原”世界(WasteLand),是一个西方精神与价值观陷入普遍危机的阶段。世界大战的结果捣毁了西方固有的传统价值中心体系,动摇了西方人对科学与万能理性神话的信念;工业化与都市化更深一步导致了人性的普遍堕落和人性的极度异化、物化;宗教神权(尼采的“上帝死了!”)的丧失造成了西方人灵魂的空虚无根;“重估一切”传统价值的潮流致使西方文化陷入一种虚无主义的迷T.S.爱略特语)与惘中。正是在这个“空心人”(“垂死的年代”(W.B.叶芝语)里,诗人李金发了故乡,抱着寻找知识、到了这个“衰病”的西方世界里(“何以他们掉了故乡/另有东土么?”《故乡》)无疑,了,只能寻找到西方人灵魂与文烧的“死灰荒原”。他怎能不感到“困乏”呵,漂泊之年发,带去我们之嘻哭,独余剩这伤痕。
(《)
(《寒夜之幻觉》)
这种对大都市的描写真有些类似T.S.爱略特笔下《荒野》里的景象。都市的拥挤使诗人不堪忍受,使其灵魂迷失了归物挤拥之闹声/何其可怕!”(《失败》);“/群众的挤拥/我心将迷失来路!”(这个“地窖”和“黑室”的都市中,闷。他说:“我厌烦了大街的行们离开这“(《巴黎之呓语》)
二、/再野蛮化秩序
市那么可怖又丑陋,既非人间乐土,那决心逃遁这罪恶之地,“我们,罪恶之逃(《过去与现在》),“呵,我们离这苦痛之乡”(《我们》)。他决心“沿河徐步/去找那一座明丽之乡”(《即去年在日耳曼尼》),“我努力去远痛苦,罪恶/使幸福前来”(《智慧》),“去救残废的灵魂/安放她到春之汇畔”(《我们》)。那么,这诗人吟唱中的“明丽之乡”、“幸福之地”又在何处呢?诗人身处异国他乡,孤独漂泊在外,自我已被放逐,而故乡又遥远莫及。在这种悬空的生存状态中,诗人一度忧心如焚,“呵,老旧之钟情/你欲使我们困顿流泪”(《迟我行道》)。不仅如此,诗人心中承受着双重恐惧:一是欲回归而找不到归途的“忘本”恐惧,但找不到去路/遂和我哭“伊们恋着最初的祖先/
在地壳凹处”(《幽怨》);二是家乡已把诗人忘却而使诗人产生“有家不能归”的恐惧,“噫,故乡的河流叶树/忘却我在天空之下”(《智慧》)。尽管李金发责怪自己当初“多么伤感鲁莽/如今竟不识归路了”(《致Henrietted’Ouche》),但故乡毕竟是诗人的“生的来源”(《过去与现在》),是维系诗人生命的根基,诗人能不返回吗?能不对她“神往,啊,神往么”(《过去与现在》)。“我可以立刻离开这世界/
·55·
这种“伤痕”是诗人追求理想乐土失而产生绝望后的内在创伤;是“这如此年轻而疲乏之游行者”,到处漂泊,千寻万寻总寻不着的“无根的烦闷”(《日光》);是诗人内在希望越高所产生的对外部世界失望越大的极度遗憾之情;更是“弃妇”被抛弃之后内心绞痛中唱出的最后的悲壮挽歌。
作为一位对城市历史经验缺乏的中国诗人,李金发并未因此而对城市表现出倾心的好感,正如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西方大诗人(如里尔克、叶芝、爱略特、瓦雷里、庞德等)一样,他对城市表示了厌恶情绪。大都市在他陌生的扫描目光下竟是一个充满“霉腐气”的“地窖”(《巴黎呓语》),一个人们违背万物而投机钻营的“黑室”(《丑》)。
巴黎亦瘦了,
可望见之寺塔悉高插空际,
江汉学术·教育部“现当代诗学研究”名栏总第33卷
但一片思乡的心啊”(《忧郁》),没有故乡而不在家的人即使肉体死了,灵魂也是孤独而不安宁的。诗人李金发正是体悟到了这一点,也正是在此醒悟之上才作出来了以下的歌唱:
冥想远远的乡土,微细的期望,多么一致,多么亲近。
(《初夜》)
“你”和“我”的时空分裂关系同化成了一个亲密不可分的“我们”———一体化关系。最后,诗人敞开心扉,向故乡倾述了他数年漂泊在外的痛楚和创伤。在第二首《故乡》诗中,诗人托出了他故乡的美好化全景。“我的故乡,远出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热气和海里的凉风/藤荆碍路,用落叶谐和/一切静寂,松阴遮断溪流。”这完全是一个远离尘嚣,没有被文明污损的大自然秩序本身,一个本然的田园世界。在第二节中,诗人描“故乡”中“乡民”的“现实生活”:接着“如海潮汹涌似的”如兽群的人”。诗人再次强的词组“兽群”故“8年,诗人回到故写的《重见诗中,李金发唱道:
————诗人被抛到了这个大都市的残酷世界中,纯真丧失了,心也死了,生命也枯萎了,然而他决心回家,决心返回到生命的原乡以获得救助。“我们之回忆/在荒郊寻觅归路”(《时之表现》)。荒原之中寻觅归途,诗人正回到故乡的近旁———“山之源头”(《彼此和谐》)。
在李金发的怀乡(还乡)诗系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污浊、罪恶与荒芜的城市和一个纯真、朴质与明丽的乡村之间的对立结构;一个文明化社会秩序与一个野蛮的社会秩序之间的对立结构。扩展开去就是一个代表文明的西方社会秩序与一个代表蛮野的东方(中国)社会秩序之间的对抗性结构,觉悟和最终还乡的归依所在。
李金发的第一首还乡诗是在192影片”涩的句法,而以一种流畅、乡的渴念。在第一节中,“你淡之面长春之沉湎之梦”,“故乡”与时空对立的分裂情境之中;而到了第二节时,动了起来,故乡昔日的往事就不在诗人心灵与故乡毫无阻滞的神秘而和谐的对流之中,即返回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无对立的始初情境之中:
记取晨光未散时,———日光含羞在山后,我们拉手疾跳着,践过浅草与溪流,耳语我不可信之忠告。和风的七月天,红叶含泪,新秋徐步去在浅渚之荇藻,沿岸的矮林———
蛮野之女客长留我们之足音。
(《故乡》)
烈日下“女樵者”唱的随风悠“烈日下的女樵又一次构造了一个产生强烈对比的由上述诗行可以看出,诗人李金发并没有用更化他故乡中的人与风物,恰恰相反,他却使用了“蛮野”、“兽群”、“烈日女樵者”这些与文明化秩序成反面的,蕴含着更具原始冲动,更感性、更具初始性力量的词汇去描述他故乡(原乡)的亲人与风物。何以如此?难道他是在贬抑他故乡的亲人与风景吗?绝对不是!他是在异国他乡中重构他故乡的人与物,使其“重新野蛮化”(Re-
[5]
barbarization)。也就是说,他是在构造一个乌托
邦幻象中的理想故乡以否定文明化的社会形态。他又怎么能使其故乡与亲人“重新野蛮化”呢?难道他不喜欢其故乡朝向更文明化世界的进步吗?他离开故乡时发出的豪言壮语又在何处?他为何在听到烈日下的女樵者的山歌时热泪满腹呢?是感动抑或是怜悯?从更卓越的意义上说,在自我遭放逐的异乡之中,作为诗人的李金发在借助故乡的亲和力来抵御那个放逐他的西方都市化文明社会,并以此洞悉方式传达出:正是“蛮野”、“兽群”和“女樵者”这些未开启的本原之物才是人类真正的力量源泉,才是人性真正的家园和一切朴质、纯洁和本真的“宇宙之源始”(《杂感》)。除讨论其“还乡诗系”外,我
诗人首次使用了“蛮野”这种对比性强烈的词汇来幻化故乡沿河两岸的景物,而“故乡”与“我”从
·56·
2014年第3期米家路:颓败的田园梦
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层面去考察诗人的这种洞悉的广泛含义。
“还乡诗系”是对原乡的风情风物的抒发,除此之外,诗人李金发还在其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乡村词汇和意象(农作物、植物、田野风景、村民耕耘与节日庆典活动等)去描写乡村田园中那些饱含美与存在本真性的单纯之物,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欣悦的文本快感。在《前后》一诗中,诗人唱道:
麦浪的农田里,日光眩人视线,游鸥在远处呼人。
杖而歌”的“清流之乡”(《朕之秋》);“绿色之河里我们童年盛宴之乡”(《十四黄沙之坂平站着/呵,
行诗》)。这种“鲜花装饰的水岸”、“清流之乡”和“盛宴之乡”的记忆幻象使其童年形态达至无比完美之境,从而使异乡中的诗人获得了释放被压抑欲望的快乐。这种健康的表达,融化在个体与历史根源的和谐状态之中,最终使其生存的信念得到增强。更具心理功能意义的是,诗人李金发几乎迷醉于“镀金的草地”上的“讴歌、赞美他们那“朴质的初心”和“)
寝其皮,)(《秋》)
这绝对不是一幅简单的乡村风景画面,诗人对“麦浪”、“日光”、“游鸥”和“远处呼人”的整体性描写令人马上想起大画家梵·高那种旋动而疯狂的色彩对乡村所投射出的强烈的乌托邦幻象。在强烈的阳光下,秋天的田野里,金黄的麦浪翻滚起伏;天空中飞动自在的海鸥在远处呼唤着大地上的耕耘者(收获者),仿佛是对他们丰收之节的神圣敬意和与他们内在喜悦的应和。这里,天空与大地,编织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空间了,世界便在近化,家园与人性(李金发一直怀抱的“)就种神圣化移情,意在呼唤一个完整自我世界空间的到来,一个真正宁适的界的如诗人自己所歌唱的那样:
你生长在什么田野,神的乐土里么……?
()
、“乐土”之中,显然是在对流的追往,正如他自己所唱的之泉”,其心灵“荡漾在神圣的欲望诗》)。对诗人来说,这种对牧童田园是不能自持而身不由己,尤其是在“他寝其皮”一行中,诗人的潜在心迹已经坦露无遗了。本来诗人把这一行加以“括号”以示一种无关宏旨的补充性描述,说明诗人在某种瞬间忘却(失语)之后回复写作的心理行为。但是,文本却朝向了一个相反的效果。“加括”(语用形式)使括起来的“事物”突显而出,突显之物又使加括者(行为主体)的内在意向性昭然若揭。也就是说,这一无意识的“加括”行为是在强调、加重加括者的心里意向性,泄露了文本间隐含的秘密。空白空间以及语境的非整体性和非连续性,致使这一“加括”之物分裂出一个文本的中心句法。“加括”形式所构成的封闭空间阻断了加括者主体内在情感时间的流动,使其词语符号退回到初始空间记忆的边缘,从而使一个全新的“自我”(即兰波所说的“我是一个它者”)呈现了出来。确切地说,这个牧童“饮其事物(乳),栖其事物(皮)”的本原世界就是诗人内在潜Unconsciousvision)的表露。更进一步意识幻象(
讲,诗人李金发所憧憬的是一个劳动与对象没有分离、一切自在自足,“葡萄成熟时/他与农牧童痛饮,继以裸体舞蹈”(《秋志》)的初始、蛮野、纯粹的
·57·
三、村童/圣园,牧童/野人/乐园:原乡的潜意识冲动
故乡的人情与风物带给了身在异乡的李金发一个完美的幻象世界,凭此,诗人厌倦的心灵获得了温暖、安宁和抚慰的情感疗治。然而,在李金发的故乡诗系中,童年世界以及孩童题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最使诗人沉湎于其中。李金发写了大量称颂童年、村童、牧童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童年世界朴质、圣洁与本己的自由时代的向往和怀念,并以此而唤醒久已沉睡在人类精神深处的初始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乡就是对童年的回归,就是通过历史的溯源而续接一个民族的种族根源,从而再现一个民族使其所是的最本质的存在状态。在诗人李金发的记忆中,童年是一个“饰以鲜花之水岸”、“居民依行
田乐园 古诗篇四
《大庆油田乐园》
上一篇:形容爱一个人心累的句段
下一篇:形容股票很牛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