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道士不遇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访戴天道士不遇篇一
《不遇中有遇》

不遇中有遇

——教学《游园不值》收获(之三)

为什么诗人游园,却偏偏把“不值”记下来?这里一定有其特别的感情和含义。

最后备课的主题落脚在“不值”上。

阅读唐宋诗鉴赏辞典以及相关资料,发现了宋诗和唐诗的一些区别。大抵唐诗主情致,宋诗重理性。如唐诗“万紫千红总是春”实写,讲究物化的感觉与感动的意境。而宋诗呢,类似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含蓄,讲究哲理、禅思、辩论的意象或意向。钱钟书说:“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以文为诗”到“以议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还能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是有着深刻的“程朱理学”的时代根源的。 可见,教学宋诗,还应注意宋诗的特点。

那么,诗人在写这首小诗时,追求的究竟是怎样的意向呢?按语文的参考书,就是感受春天,体会春光的无限。这是正确的。不过,“游园”的目的仅仅为了体现参考书中所述的“感受春天”,那为什么题目还要加上“不值”?如果按参考书答案“不值”就是“不遇”,那诗人为什么说“不遇”而说“不值”?看来, “不值”需要玩味。

从诗意层面——

拆开诗歌题目:值就是碰上,遇见。“不”是“没有”。不值就是“不遇”。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屐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 “闭门羹”,轻拍柴扉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

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

二句“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设想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了,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啊。

从人物层面——

“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要寻访的是怎样的人?

宋代禅宗的兴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至广,但认真与禅僧来往、参悟禅理的,主要还是文人士大夫这个知识阶层。宋代社会内外交困的忧患意识,造成了入世于出世的不平衡的心态,赋予他们以一种敏感、细致、内向的性格特征。而禅宗的注重内心省悟即所谓“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教义,与文人士大夫的这种性格特征最能吻合,于是,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禅悦”之风遂盛极一时,对于士人们而言,“隐”已不再成为身体力行的实践行动,而毋宁说是一种获得心理平衡的精神享乐。从而,使宋代士人的所谓隐逸,已更多地成为一种情调,一种审美趣味地追求。

可见,门虽设,而常关,“叩”之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

还有,这杏花,是不是就指要访的人?!

这就不得不联想到“红杏出墙”。于是,出墙的一定是“一枝”,而不是两枝,三枝,或无数枝红杏出墙来。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我们偏偏喜爱这“红杏一枝”的单纯与宁静。感谢大自然这“一枝红杏”给我的满足。那冲出墙外的红杏,不正是园主人向往自由的生活,超越自己,创造自己的心吗?主人已经走出了园子,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此刻,遇到没遇到主人已经不重要了,那门也无须再扣,那墙也无需再关。心神通达则畅然矣!花儿就是朋友,园品就是人品。那红杏代表的仿佛就是友人的那颗心。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园门已关,主人已经走出园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那红杏,是多么让人怡情自然,风神俊朗,遐想翩翩啊。

从“不值”层面——

既然春天到了,满园春色关不住,天下的春色就更关不住了。但人为什么一定要到园子里去赏春呢?

现代人已经没有了古人的闲情逸致,现代人更有办法把春色关注。春色是无法垄断和控制的。可现代人用两种办法解决隔离的问题,一是围起来,变成城墙或园子;再是用超市的方式把人的眼搞乱,让你不知所措。或把你隔在外面,或在里面同化你,使你消失,不可能观赏,也没有了企盼。

可古人懂啊——把什么据为己有,包括春色,是不可能的。世间万物中,唯四季的景色是关不住的,与此有关的,就是感情。所以才使得“红杏出墙”成为象征。可见,我们也不必到园子里去看春色,看的就是人——看来也真的是人了。《牡丹亭》里也说:不来花园,怎知春色如许,是昆剧的腔调,好听极了,可见这里确实说的是人,对人的感情。

所以,教《游园不值》的时候,我问,此时此刻,诗人还用进到园子里去看吗? 虽说没有遇到园主人,还有必要见吗?学生一致认为不用。为什么?读读《雪夜访戴》,借助其中的语言样式,“移花接木”,到《游园不值》中再说一说。于是我出示《雪夜访戴不遇》:

王子猷(you)居在山阴。某夜天降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举目四望,皎洁明亮。于是在雪地上来回走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老朋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yan)县,王子猷马上乘船出发。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县,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前,王子猷竟然连门都不敲,转身就回去。旁人问他原因,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备注:《世说新语》中的名篇,“雪夜访戴”的典故。王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

学生的回答就是结合这段古文的最后一句展开的。像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等。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的这些“不遇”,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感情,于是回过头来让学生再读《雪夜访戴》结尾的话。

天下的事,有时是可遇不可求,有时不遇却会获得一种意外的收获,一种不知中的有知,一种不能中的可能,就像这一枝红杏,却实现了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定格了无尽的心中永恒。所以,这不值,不仅仅是不遇,也许像王子猷访戴安道一样,到了门前,竟然故意不进去了,还包含了不忍、舍不得,让这些美好永远留在心中啊。所以,不遇就是——遇!回过头来再看课题,游园虽不值,因不遇中有遇,所以,“不值”就是——值!

综上,前“游”——诗中故事;中“园”——诗中之人;尾“不值”——诗中之辨。把重心放于“意向+意境”中,即诗中之人上。做到以诗教诗,即诗不是写实,而是用词语描绘一幅有机的有意蕴的景象,最后是进行精神提升,于是便水到渠成。

爱默生在《心灵法则》中强调——

“任何形式的作品对公众心灵的影响程度都可以根据其思想深度加以衡量。作品汲取了多少水?倘若它能唤醒你,促使你思考,倘若它能以洪亮的雄辩之声提升你的身心,那么它对人们的心灵的影响就会宽广、平缓而持久„„你努力满足自己好奇心的事务,才配公之于众。”

南师大副校长吴康宁曾感慨——

本来就很“不正常”的小学语文教育,恐怕没有哪个学科领域如此轻视思想与思维方式„„

一位年轻老师的听课日记——

窦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一个字没记。这不是课堂,这是孩子们的天堂,是语文的天堂,我感受汉字的力量。这样的力量我只在阅读中有过,从未在某节课上听哪位老师上出过。我敢肯定,学生享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课堂幸福感,因为我,同样深深沉入其中。我不敢说这节课,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爆炸性,似乎每次听窦老师的课都有这种爆炸性收获。如何使用语文教材,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说到底,学什么还不为了成为什么样的人?最近某论坛上频频有人发帖,讲到窦老师《晏子使楚》,说是商榷,实为指责,更有中伤,的确,无知者可以无畏,然而,人不能无知到这个地步!我不认为我是什么“深度派”,我也不觉得窦老师一定也是“深度派”,这样的标签有时只会离语文的本质越来越远,好像,我

们应该给学生的也许在某些帮闲者来看,是无必要的,但这是有意义的,窦老师大概还原了某种“高度”,这高度是自然的,是汉字的气韵,是汉字的传统,不要忘了,我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比你比我的岁数要长得多!倒是那些没有高度的人,便妄称别人为“深度”了。

你永远不要以一节课看待一位老师,要抓到老师教学背后的思路,你要相信,如果这位老师一直这么做,那将来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很幸运,下午听课时,窦老师与我比邻而坐,我都不敢看她。我是弱者,这是对偶像发自内心的敬畏,这敬畏让我心生感激。当窦老师在上课时,夸张的手势,精湛的技艺,台下时常有会心的笑。有那么一会儿,我走神了,我觉得窦老师很孤独,她的教法大概已经超越了当下,尤其在这节古诗中,直逼汉字本质,“不遇即是遇”,这是汉字的哲学玄想吧?那的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但这样的高度是必须的,这样的高度提醒我们所有语文教师:

你应该往高处走走,再走走。

于是,我们大家,都不再孤独。

未曾谋面、对话的同行,专家,先辈,虽“不值”,然人生能有如此“有遇”——值!

访戴天道士不遇篇二
《游园路上的不遇中有遇》

游园路上的不遇中有遇

——《游园不值》的教学实录

教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窦桂梅

课前预热——

(课前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伴着美妙的旋律,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故事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讲讲,在贾岛身上发生了推敲的故事。(课件出示:“闲居少邻并„„ ”)

生:原本是这首诗里面用的是推字,嗯„„(生语塞),后来那个贾岛来到了李凝家,发现李凝不在,他就回去了。在路上他碰见了大诗人韩愈,他撞进了韩愈的军队当中,韩愈问他:你为什么会撞他的军队当中?他说:我正在想一首古诗,不知道古诗当中的一个字,用“敲”好还是用“推”好。韩愈也是位大诗人,他就想了起来。后来他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好,用“敲”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有礼貌,也可以体现出夜晚的寂静。所以后来,这首古诗当中的这个字就用了“敲”。(全场掌声)(引出“推敲”的典故,为后面教学“扣”作铺垫。)

师: “推敲”成了典故,所以得感谢贾岛。谁来读读这首诗,要注意五言诗的节奏。(生读略) 师:该同学读得很准确。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闲”是第几声?(生答“第二声”。)

师:谁来试试读一读?

生: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临——并。

师:好,我可不说,不过看我手势。大家读读看。(教师手势指挥,效果明显)

生:闲——居——少临——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很短),僧——敲——月下门——。

师:当然,我们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这样读起来的时候就显得流畅自然了。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请试着读读。

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

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等。

师: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引出同构主题文章。后文生成的精神内涵,作为同类主题升华。)

师:然而,我和同学们却在这里相遇了。这是人生的难得。愿我们的相遇能够留下些什么——上课。

一、与文字相遇

师:雨过天晴,我们跟着叶绍翁一起——(生答“游园”。)

师: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不值”。(学生接后半句)

师:“值”,按教材中的解释,意思是?(生答相遇。)“不值”呢?(生答“没有相遇”。) 师:用两个字概括?(生齐说“不遇”,老师板书。)

师:我们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

师:看看这首七言诗,该怎么读出诗味?

生:“应——怜——屐——齿印苍——苔—— ”(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生:“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听课教师给学生掌声。)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游园的路上,遇到了——

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生依次说出,教师让再把这几个词读一下。)

师:谈谈你的所遇。

生:我说说“柴扉”。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该生判断是后者。)请对比前扇门形容形容这扇柴扉。

生:简陋。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很简单,就是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门。

生:“小扣柴——扉——(重音,并拉长)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感觉很好听。)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苍苔的“苍”指绿色,“苔”指苔藓。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一些石缝里面和潮湿的地方,看上去它们很滑,如果你站在这个地方的话,很容易滑一跤。(师连连点头,表赞成。)

师:嘿嘿,生气吗?

生:不生气,好玩、有趣,还有生趣。

师:多会说话,有趣,还加生趣。那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齐答“乐趣”。) 生: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

师:(放两张图片)看这幅,延路石子中隐隐约约的一点绿,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再看这幅,延阶而上,因了春雨,绿了一地。“低看苍苔色,欲上人眼来”。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哇,春天来了。

师:这么普通的小植物,却将春天的生命唤醒啦。难怪你会这样感慨:春天——好美啊(学生说出)!

师:(缓缓地)那就请你读一读,把你的所遇告诉我们大家吧。

生:(轻轻地)“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老师还在拖音,“苍苔”拖得很长,学生已读完。)

师:我还没看够呢,你们就看完了!(学生心领神会,重新读了起来。)

生:我说说“红杏”。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 春天的什么时候?(下面有学生说:清明节

师:清明节都晚了。(生笑)(生:初春。)

师:看呐,(一边放课件,一遍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给他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和叶绍翁是好朋友陆游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他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学生美美地读起来。)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读略。)

师:抬头,那红杏,将春天的生命——(生:燃烧。)

师: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想说的是照亮。(笑)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春意盎然!

师:好啊,你用成语表达。(又一学生随口而出“生机勃勃”。)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古筝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的同时,学生在刚才的感受中读得比较好。)

二、与文学相遇

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

生:是“怜”字。(学生读这个字,教师板书该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学生在音乐中静静读,画,推敲„„)

1,“怜”苍苔。

生:“怜”就是喜爱的意思。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他舍不得“踩”苍苔,所以说“印”。你想啊,“印”上去,就好像在苍苔的肌肤上留下一点儿印儿,好像画上去的,一定很好看。 生:也许诗人想在苍苔身上留下印记,而不是踩,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吧。(掌声)

生:还有,诗人为何穿屐鞋?一是怕滑,他怕自己摔一跤,更重要的是屐齿少,印儿就少。 师:是啊,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大胆想象。

生:是不是很时髦?叶绍翁穿着屐齿,显示一种身份,说明自己很休闲。

师:到高年级我们就会背诵李白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教师吟诵)

生:所以,叶绍翁也要穿木屐,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游园,好潇洒,好惬意。

师:可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有点担心屐齿给苍苔留下—— 生:印子。还有一点,就是心疼的感觉。所以,觉得怜惜。

生:所以,这“怜”还有另一个滋味。

师:孩子啊,请你给我们走一走,怎么走就怎么读。(指一生,笑)我们来听听,这“印”中既有喜爱,还有怜惜的滋味儿。(该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老师。)

师:嗯,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穿着袍子啊,拎着衣角啊。(师模仿生动作)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啊。(生读略。)

生: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话(做难以下脚状),得这么走。(另一生走向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踩得快,印就少,还浅!(生读,读得特别轻。)

师: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生读)那日,叶绍翁看到陆游笔下的春雨过后的杏花。他偏偏不写春雨,而写春雨过后的苍苔——这也是——怜(“怜”字学生说出)。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

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那个作者叶绍翁,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说园主人不喜欢诗人来游园。亏得用“怜”不然的话怎么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呢? 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还有这句中的“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这就“嫌”就成了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

生: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可以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记了。可古诗仅是几个字。

师:难怪古人说,“吟成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韵味,我们对古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这就是诗的魅力!(深情地)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体会对苍苔的特别的爱吧。(生读出了诗情。)

2,“怜”柴扉。

生:对柴扉的“怜”,我从这个“扣”字中能体会出来。

师:扣的意思是——(说生“敲”。)

师:刚才韩愈说用“敲”啊,那咱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指着另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小‘敲’柴扉不开”别扭。“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而且那首诗中“敲”好,但放在这里就不合适。小扣就是轻轻地“扣”。(该生用动作区分了起来。)

师:谢谢你的比较。那我们一起用动作体会体会。(学生表演略。)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的“扣”(指其中一位学生),刚才给人一个手背“敲”,现在却用手心“扣”。同学们就像她的样子扣一扣。(师生做动作,手呈握拳式,用手指肚扣。)

师:(继续对着这位女同学)从这个“小”字儿,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小心——(生:翼翼。老师让同学小心翼翼,轻轻地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指一生)

生:扣了很长时间。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生读略,体会“久”。)

师:虽然性子我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

要扣(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生齐说)。

师:就这么扣啊,扣出了那可是对园主人的——尊重(生说出)。

师:对啊,扣出了那也是对春天的——(生说出“喜爱,热爱”)。

生:对春天的虔敬。不忍心打扰它们。就是一个“怜”。可见,用这个“扣”体会喜爱中的怜惜, 师: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读略)

3,“怜”红杏。

生:毕竟我们小扣了这么长时间柴扉,可柴门还是不开,多少有些失望呢。

师:但,失望变成了希望——(教师引读诗的后两句“一枝红杏„„”)

生:“一枝红杏”,让我想象到了“春色满园”。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这两句的哪个字让你感受到对红杏的“怜”?

生:“出墙来” ,你看一枝红杏从墙头翻出来,真了不起。

师:这个“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你能对比着讲讲吗?

生: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红杏的“出”。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遮”;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的是“关”。 “遮” 就是简单地盖,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出来。“关”呢,“关”表现关得很紧,要出墙来不容易,可红杏没有关住,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

生:这个“关”字,就是更加体现出它能关得更牢固,“遮”只是表面上遮了一下,而不是真正把它牢固住了。那就是说关得紧,出来的需要费力。

生:“关”的意思就好像把它给牢牢地囚禁住了,而“遮”是在表面上遮了一下,它很容易就钻了出来,这样更体现出一支红杏的力量有多大。

生:就像这屋子一样,把这门啊,都关上,这字啊,就叫“封”,我要想出来,那就需要力量。可是这个“遮”呢,就不怕,所以你看这个“关”字,你越关我,我就越想出来。你越使劲关我,我就越想出来。这样就显得我这枝红杏多了不起啊。

师:你们的见解竟然和原清华大学钱钟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尽管叶绍翁在宋诗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关”字,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

生:如果没有“关”的话,红杏就像野花一样,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所以这一“关”,就显得红杏特别有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读这句。(诗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读得很有力量。) 生:这枝红杏还有特别的地方,就是“一枝”引出“满园”。

师:那“一”和谁相对?(生:“满”字。)

师:既然“一”相对于“满”,红杏越多不更能说明春色满园吗?让我们把这句改一下。 生:“三”枝红杏出墙来。生:“十”枝红杏出墙来。(全场大笑)

师:越多越好啊,那十枝,百枝更能说明满园的春色啊,干嘛就这一枝?前后桌再讨论讨论。(生讨论)

生„„

师:你的话和老子的说的是一个理儿。“道生一 ——

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全场大笑,教师及时改成三生“万物”。)

师:难怪后来,因这“一枝红杏”引出的“春色满园”成了一条成语。把这两句连起来,让我们再次体会这因“关”而“出”,因“一”而“满”的对红杏的特别的珍爱!(读略)

4,和红杏对话

师:就这一枝红杏,我们想象出红杏“千朵万朵压枝低”,又让我们想到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生齐接“昂然”,老师改成“闹”,笑声。)

师:你就是这冲出墙外的那枝红杏,我要和你说说话(来到一生面前)。红杏,你好!你在园内都

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园内看到了有杨柳啊,小草啊,他们都说外面的春色更加漂亮,我已经按捺不住激动,我想走出这座墙。

师:于是,你就出墙来了,是吗?哦,也感谢园内的植物这样关不住你,既然你出来了,我就问问你,在园外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生:我看到的春色比园内更多更多,(生语塞,师指板书)有苍苔,柴扉。

师:还看到了——

生:全都是春色。因为我有欲望,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就出墙来了。 师:“欲望”能否改成?(生:噢,“渴望”。)

生:我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渴望,有梦想,加上我的毅力,就实现了我的梦想。

师:祝贺你!你们(指其余同学们)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生:„„

师:虽然你是小草,不能说人家“倒霉”。你还有好多办法,是吗,小草?

生:是的。不要紧,还可以出去,让风进来,传播进来,让动物们进来,让人们把我的种子带出去。所以只要心里有——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生:我要问穿粉色衣服的这支红杏。你真够哥们儿,自己出去了,还传递给我们,谢谢啊。我可以将别的蜜蜂啊,蝴蝶啊,一些朋友来帮你把我的梦带出园外。

生:是的,是要靠别人的帮助,但有的时候,别人的帮助是帮助,不过更重要的是心里有梦。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借来的火照不亮自己的心灵。让你的心灵亮了,借上它的火,让你锦上添花。依靠别人,更需要你自己,我的朋友!(拍此生肩膀。全场笑。)

5,和园主人对话

师:园主人也来凑热闹。我就是这园主人,你们就是叶绍翁。你来游我这园,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具体地告诉我这个园主人。当然,我也希望你像刚才那样,避重就轻,还可以模仿创造。所以,请叶绍翁们具体地讲给我这园主人听听。(播放课件,做说诗意的内容巩固,同时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句式训练:园主人啊,我“ ”,“ ”。“ ”,“ !”根据情况,教师总结。)

生:园主人啊,你知道吗,我穿了木屐鞋来游你这个园子。不过我害怕我的屐齿留在苍苔上,我就是为了怜惜你的苍苔,你知道我是怎么走的吗?当我小心翼翼来到你的门前,轻轻的扣你的门,而不是敲,可你就是不给我开门。我又舍不得,怕把你的柴门敲坏,就在那等啊,敲啊。你虽然没有给我开门,可是你那春色满园,哪里关得住啊!你看,那枝红杏已经跑出墙外了。好啦,看到你的那枝红杏我就心满意足了。

师: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生笑),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师派生肩膀,全场大笑。掌声)

6,回到“不值”

师:红杏真的会说话?我们真的听到了园主人和诗人的对话?(学生摇头。)

师:那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的呢?(学生说想象出来的。)

生:原来只要心里有,想象园子有多热闹,园子就有多热闹,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

师: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园子还是这座园子,柴门还是没有打开,压根儿我们就没进园子,压根儿我们就没见到园主人,原来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学生说出)。心里所想园子多美,园子就有——多美(学生说出)。

师:只不过我们都把这些热烈,热闹,美好想象留在了心中。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憧憬和想象,深深地留在心里吧。(播放课件,古筝再次响起,学生读得很轻,很静。最后一句读了好几种语气。)

访戴天道士不遇篇三
《游园不值》

访戴天道士不遇篇四
《唐诗68》

唐诗66

1 李白《访戴天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①以静写动,②无风侧写静③幽静、动衬静④点不遇

2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②一反悲秋的老调,以豪情对秋景。③晴空白鹤相应生色,实④奋发豪迈,虚。

全诗清新豪放,鼓人奋发进取。

3 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色彩对比①动静对比②③虚实相衬④以喜衬悲,倍增其悲。

4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①倒装。伤心由于多难②乐景写哀愁

5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衔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①白描②画面组接,色彩艳丽。③静景以动态表现④侧写游踪⑤ 用词质朴,恰切自然:早新(新鲜)争(莺啼翻飞热闹)啄乱浅几处谁家渐欲才能⑥远近、高下、上下

6 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卷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吹看。 ①比芭蕉②比芳心未动的少女③少女情书④调皮小伙子。比拟使芭蕉趣味盎然,风婉有致。 7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①茅店、板桥,早行起点,旅程,扣行。②月、人迹、霜,早(侧面),六种景皆名词③月霜渲染凄寒气氛

8 白居易《春题湖上》: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①松柏满山,参差错落,蓊郁有势②实写月精莹皎洁,虚写水清碧澄澈③排、点,一深暗一明亮,相映相称,画面明快。

9 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春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①②飞遍天涯,占尽风光无限,令人羡慕。(夸赞)

③④转:赞—悲叹—怜悯⑤给予了对劳动者劳而不得的同情,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愤懑。 10项斯《赠别》:鱼在深泉鸟在云,从来只得影相亲。他时纵有逢君处,应作人间白发身。①自己与对方处境身份地位不同②不能厮守却能形离影连心相通③④相见应老,倍增怅惘 11李华《春行纪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以物寄兴:离情②水恋本源,而自己有家不能归③④景衬自己寂寞冷落孤苦之情。自空直接抒情。

12 严恽《落花》:春归冉冉何处寻,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凋零为谁开。 ①惜②怜③痴问④自语⑤迷惘痴情有加。花不可问,有怨其不语,连三问。无限惋惜溢于笔端。

13 贾至《春思》:春草青青柳色黄,桃花离乱李花香。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①②用语朴素,准确。色形味,写盎然春意。春光反衬愁思。③④不说己愁,反怨春风,煞是可爱,顿生诗意。

14 裴度《傍水闲行》: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

①知,拟人。②近、惊,逍遥。③意境(闲逸安适)

15 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①深秋黎明之景,羁旅思乡之情。②前两句烘托清秋凄凉气氛③④由菊荷荣衰写活生生的秋色感人生兴衰沉浮,顿生羁旅之愁。[雁笛愁]⑤菊莲,移情于物。

16刘长卿《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①知音难觅昂仰向慕②独、空,顿生寂寞凄惘之怀③秋草、寒林,哀景写哀。渲染烘托落寞

黯然气氛。④化用贾谊自伤诗句增强凄苦情调,用典无痕。

17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①所感,长夜不眠辗转反侧②所见。③听④心理。夫妻之至情,寄寒衣。

18 杜甫《秋兴之三》:新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①心怀故乡,归不得去,百无聊赖。②渔人悠然燕子自得,是对诗人的嘲弄。(还、故)③清秋衬悲情,渔燕反衬。渔人悠然泛舟,燕子不急不缓飞来飞去。反衬思乡欲归更甚。 19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①借景衬情。美景与诗人格格不入,诅咒春天无赖鬼使神差缠着人,触动人的哀愁。不得不借酒浇愁②景美,憎、诅咒,反差。更见愁苦。③书苦别之情别具一格。

21卢纶《送韦判官得雨舟中》:前峰后岭碧蒙蒙,草拥清泉树带风。人语马嘶听不得,更堪长路在云中。

①色②形③声④感,泥泞难行不堪忍受。

22杜甫《曲江对酒》: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①桃红杨白,花飘轻盈,落寞缤纭②数鸟嬉戏众雀争鸣,写绚丽宜人的春色③色彩明丽,上下映衬。反衬无所事事的苦闷。不能自主百无聊赖。

23杜甫《白帝》: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

写江流暴雨声威,大雨中的三峡气势①象征腥风血雨的社会面貌②对仗

24许浑《早秋》: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江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①②写树之形,枝繁叶茂,天温雨少气爽。③④秋悄悄到来,季节形象化,具体生动。⑤前面还有玉露早雁等景物,扣早。

25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①比友人将飘泊在外,行踪不定音书难托唯恐远行不还。扣“万里征”②比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既是实景又暗示时间将亩不得不别,开启下文“挥手自兹去”

26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①赋日以生命,仿佛残夜诞生了红日,一轮跃出生机勃勃。②使春有了生命干浩荡春风闯入春天赶走严冬。③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中,并将彻底取代之。④比拟巧妙。

27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断肠。若得化为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①被贬柳州抑郁,登山触愁肠。比喻奇特,扣山形态,点旨②遥望不能表内心的渴望于是化身,想象奇特,比喻绝妙感情炽烈。③思乡之情交织着遭贬失志的痛愤。

28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①月明、仙掌本就冷寂,烘托孤雁更显寥落无依(上句友群雁遭射惊飞四散而孤飞长安句)②长门,冷宫,借指长安。一灯暗渲染气氛。烘托孤雁哀鸣,遇见凄惶悲凉。③雁隐喻边关保受骚扰,流离失所的难民,表同情。④仙掌长门委婉讽喻,皇上无意无力救民。民怨诽。 29 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柳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①②春旱实写。切盼下雨与犹恐春阴,求雨生存与恐阴赏乐,强烈对比。③④虚写权贵悠闲观歌舞。在强烈对比中,揭示贫富不平及对统治者只知享乐、腐化的谴责。

30徐凝《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①美女皮肤娇嫩,笑靥甜美多情;美女无忧无虑娇媚欢愉,逗人喜爱。写姑娘美,不正写而反抒。②天下三分月,扬州占二分,别出月光暗淡。③无赖,欲褒故贬,可爱以无赖道之,意趣盎然,情溢于表。

31贺之章《回乡偶书》: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①不一一写家乡变化,以不变反衬变化之多。人事日非的感慨尽在不言中。

32张祜《偶题》: 唯恨人间无贺老,谪仙常在没人知。①最沉痛,万事惟其遗憾②贺之章称李白谪仙人,代指识才者。③感叹自己有才而无伯乐相善。

33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叮咛。①怨春惹客愁,倍增其愁。②怨春无赖,曲写已愁、有诗趣。

34刘叉《偶书》: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①侧面描写正义难伸的不平现实,形象的抒发了愤世嫉俗,敢怒不敢言无法匡时济世的悲痛②顽固,足见珍视。刀,义愤。

35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旷野天地书,江青月近人。

①叙事。烟,烘托前途渺茫。②抒情。愁,羁旅之愁。③孤独无依,局促不安。写景抒情。④拟人反衬,孤寂凄凉处境,无所慰藉的心情。⑤背景:入京求仕,大失望;入江浙,为异乡异客,孤苦悲愁。

36郭震《莲花》: 脸腻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①花色,比女子施脂粉,柔嫩娇媚。②花姿婀娜无物可比。③神话、烘托、浪漫④湖水清澈澄碧,花清俊高洁。

37 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①②萧条之景③拟人,虚拟其有知而不知④迎春自发,花满枝头,反衬有盛变衰,更荒凉。⑤物是人非之悲,不直说而迁怒于物。悲不堪言,语切情深。(侧写)

48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①②新曲旧曲都融汇浓烈乡思。 ③内心痛苦。爱听、怕听、听不尽,撩得人心烦意乱,愁上加愁;舞者、奏者、听者都借音乐寄托自己的离愁。④尾句融情于景,强烈幽深,思入渺茫,令人回味无穷。

39 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①②倒装(相见到相别)。点名季节是深秋。③倒装:愁里不堪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魏万的心里充满了离愁,不忍听南雁的哀切的叫声,更何况是在旅途中穿过寂静的高山呢?情景交融。④后还有: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⑤想到极易引起乡愁的景物⑥勉励魏万(李的外甥)要有所作为,不要沉湎于欢乐,虚度时光。

40 杜甫《后出塞五首》: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①落日烘托大旗,形象鲜明醒目,凛然庄严②渲染整肃悲壮的气氛。

41杜甫《堂成》 : 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雨燕定新巢。 --

①兴。借喻。携子飘泊于此安身的喜悦②新,此居虽好不过是暂且安身之所,终非养老之乡。彷徨忧伤之感。③既有安身的喜悦,又有对前途和归乡的忧虑。

42韦庄《古离别》: 晴烟淡淡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①②春晴柳茂之美景,反衬别情③更进一层④别地春光已使人难耐离别,江南春色更令人断肠了。⑤景色愚美,离情愈烈

43韩愈《早春呈张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①比。细柔滑润。大地沐浴复苏,湿润绵软。为草设景②白描。色。最能表现春草嫩芽的特点。如饱含水分的淡笔一抹绘出早春神韵③后两句抒情。将一年之计在于春更推进一层。缬草欣欣向荣的趋势。希望、力量。比满城的烟柳胜过百倍。

44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①比敌军。气焰嚣张来势凶猛。军情紧急。冰临城下,危在旦夕。②将军毫不懈怠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甲光,象征战士雄姿英发,凛然锐气,烘托临危不惧之神态。③诗风奇瑰警迈。 45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底。 --郑谷《鹧鸪》

①烘托凄楚气氛②通过环境、传说渲染愁思自然引出游子归人动心垂泪。更衬托鹧鸪声的悲哀动人。黄陵:纪念溺水舜妃而立。③从侧面写鹧鸪。

46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灵隐寺》

①②夸张。描写寺的壮观。沧海、钱塘、灵隐,置于一境,写出了阔大的境界。③侧写地势之高。

47 暮天新雁起汀州,红蓼花疏水国秋。相得故国明月夜,几人相忆在江楼。 --杜荀鹤《新题雁》

①托物起行,有新雁想到故园秋光。②从对面着笔拟想亲人也在楼上对越怀远。③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思亲之情。④想象中的江楼望月图,使画面富有情致,优美丰满⑤虚实相生。 48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①独处客栈,抱膝灯前,孤影伴身,苦念家人,却不直说,反推向家人深夜还在灯前谈论着自己,曲笔(虚)写思乡念亲。

49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杜审言《登襄阳城》

①纵观:横、出;②横景:接、回,有立体感③四动词恰切山势地理特点劲拔有力,富于气势。

50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因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①与微笑诙谐中给统治阶级鄙视嘲讽,尖刻冷峻。

5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①初:刚有变化。携风雨酝酿:日落云气,一片阴沉。②实写风(大而猛)虚写雨。虚实相生。

52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孟郊《游终南山》

①驱:比拟,风吹树倾斜。②拂:飓风吹拂,树叶动荡,万壑回音之境。③视听统一,显示了清雄的气韵。有万壑松涛,犹又有万壑清风。

53 莲叶未开时,苦心终日卷。春水徒荡漾,荷花未开展。

--孟郊《戏赠陆大夫十二丈》

①②苦心:喻己之愁郁③④自己无处施展。

状物咏怀,得咏物之真意。

54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①貌似歌颂正义之战,爱国将士奋勇牺牲②闺中梦里热切盼归,河边荒野已成白骨。对比。悲剧效果。③不顾身,梦里人,对比。战争惨烈无情。

55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不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①化无形为有形写绵绵不断难以排遣的哀愁。

56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才飞来。 --钱起《归雁》

①此地虽好,但清愁难禁,故飞回。水碧沙明,清怨,对比反衬,经不住湘江女神月夜弹瑟的凄清哀怨。写归心之切,之因。②记作者宦游他乡羁旅之思。借景抒怀。

57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晴光万里天。 --郑准《云》 ①传神。写出天空一片碧蓝明净,几朵白云漂浮其中,仿佛是天空破损的地方。②云集中洁白,蓝天的清朗,两相称托,美。

58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王昌龄《留别郭八》

①口头上说别惆怅,实际内心苦不堪言;不敢滞留,唯恐回头多语心碎难去,故不语。②生动地再现了难离难分的情感。耐人寻味,白描:事—情

59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催涂《春夕(抒怀)》

①思亲成梦(虚写)醒后在外(实写)更使人忧。②醒后:子规:声哀,月:色寒。睹之愁思千结,听之让人断肠。③对偶,烘托映衬(乐/悲),虚实,声色。画面清冷凄凉愁惨,把思想清烘托得更浓烈。

60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

①大小映衬,更伶仃孤小,而江面反衬得更加恢弘阔大②真实的写出了大江中驶船的景象和感受。

61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①动静相辅相衬②对偶。句法工稳灵活,内涵丰富,更见艺术技巧。

62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里翻。 --杜甫《宿江边阁》

①符合夜间特点。②动态③一静一动,安谧的月夜展现于眼前。

63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①夸张。高大。烘托诸葛令人仰慕的英灵。抒发现实“材大难用”的感怀。②沈括《梦溪笔谈》:无乃太细太长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差异。

64 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①戍卒傍晚月下牧马,和平悠闲,边锋灭息,暂未撤还。无聊。忽闻笛起(梅花落),与月融成一片,和着片片梅花吹遍天山②想象(虚)把笛声具体化,又以笛声把乡思与月色落梅联系在一起。虚实相融,境界阔远幽深清美含蓄。

65 罇罍溢九酝,水路罗八珍。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宜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白居易《轻肥》

①朝廷内臣行乐图。最后陡转作结,卒章显志,奇峰突收。悲乐对比,揭露统治者荒淫废政,不惜民情的丑行。

66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 ①叙议。②反问:自己命运都掌握不了,怎有心管别人的离别。你管得了吗?留得住吗?翻出新意。

访戴天道士不遇篇五
《在“不遇”中升华——读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道士不遇篇六
《5游园不值》

访戴天道士不遇篇七
《观窦桂梅教师名师课堂》

咀嚼精华 张扬生命

---- 观窦桂梅教师名师课堂臆谈

桥边小学 黄其才

古诗怎么教?可以简单教,理解了诗意,体会了感情,背诵了古诗,就大功告成;可以推敲教,字字句句斟酌,入情入境,让学生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如果不拜读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的课堂实录,或许,今天的这堂古诗语文课,我会“简单教”了事。窦老师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上出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我佩服不已,也让我细细地研读起教材来。教材给我们的仅仅是两首诗,而诗的背后还蕴含着更广阔的文化和背景,作为教师,理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把他们引进更为广阔的诗的天地,让他们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在诗的世界里吟咏、咀嚼,细细品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独特意境,深深念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儿时乐趣。 《游园不值》就是“游园不遇”,于是在借鉴了窦桂梅老师的一些做法后就有了这样的导入:

师:还记得“推敲”的故事吗?(生说)在诗人和韩愈的推敲之下,就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句,记得《题李凝幽居》吗?

生: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师:背得真好!诗人贾岛去拜访好友李凝却不遇,写下了这首诗。记得贾岛还写了一首不遇诗,叫——(学生齐说)《寻隐者不遇》。

(生齐背)

师:又是一首“不遇诗”,其实古人留下的“不遇诗”有很多,如僧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邱为的《寻山西隐者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出示这几首诗)人生有多少不遇,为什么他们都把“不遇”写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也有值得回味的东西。(师板书“游园不值”)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叶绍翁一起游园,“不值”就是什么?(生说——不遇)不遇中会遇到什么呢,让我们读一读古诗,然后来说一说。

思:选取众多的“不遇”诗,期待“不遇”中的精彩,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中寻找读诗的乐趣。

“红杏”是全诗的亮点,如果说“苍苔”能将我们眼睛染绿,“柴扉”能引我们回到自然而然的社会,那么“红杏”则能燃烧我们的心灵,使人感受到春天的烂漫。课堂上我引领着学生与“一枝红杏”进行了诗意的对话——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树上的一枝红杏,老师要把你藏在园内,关住你,你会怎样呀?

生1:我会闷死的,我要出去,我要呼吸新鲜空气。

生2:啊,我要受不了了,我向往外面的世界。

生3:我会无聊,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好想出去看看。 师:老师越是想关你,你会——

生(全体):越是想出去。

师:难怪诗人会写“春色满园关不住” ,——(生说)“一枝红杏出墙来”。同样写红杏,陆游是这样写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用了“遮”,你体会一下,“关”与“遮”,哪个最妙?

生1:我觉得“关”字用得妙,它与“出”相对立,更能体现红杏虽被关,但想出去的欲望很强,似乎想冲破一切困难。

生2:我说不清楚,但我感觉“关”字更好。(凭感觉而说,有时我们需要感觉)

生3:怎么说呢,“春色满园关不住”说成“春色满园遮不住”不太好听,同样,“杨柳不遮春色断”改为“杨柳不关春色断”也不妥,应该说各有千秋,换了都不好。

生4:相比较而,“关”字力度大,程度深,能更好地体现出红杏的生命力顽强,谁也阻拦不了它向外生长。

师:很喜欢听你们的见解,原清华大学教授钱钟书认为,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尽管叶绍翁在宋诗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关”字,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所以说,“关”字用得妙!如此之妙,读一读这句千古名句。(学生齐读)

师:是呀,再怎么关,红杏还是悄悄地爬出了墙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你好,探出墙外的红杏(指着一生说),你看到了什么,能告诉园内的姐妹们吗?

生1:我看到外面好美,天更广,更蓝,鸟儿在自由飞翔。

生2:真好看,比园内漂亮多了!(听你这么一说,园内的红杏可都要出墙了。)

生3:我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它唱的歌谣多么动听,还有小鱼儿,在对着我笑呢!(真是越看越想看,都不想回家了。)

生4;外面也有一棵红杏,它长得真美!(比你也美吗?)还差了一点,差不多吧。(大笑)

师:说好了吧,再说下去,园内的红杏可都要打起来了,它们可都想出去看一看呀,你瞧(出示红杏的图片),“千朵万朵压枝低”,“红杏枝头春意闹”,其实,园内的红杏也很美,美得让人心醉,你们说,诗人能体会到吗?

生:能,他肯定猜想到了园内的景色是美的,从这一枝红杏就能想象到。 师:他还要等主人回来进园欣赏吗?

生:我觉得没必要了,看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在心里想着吧。

生:诗人应该满足了,瞧,那一枝红杏不正是万枝红杏吗?或许,真的进园看了倒会生失望之情。

师:是呀,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进园?

这一教学过程是整堂课最热闹的时候,学生围绕红杏尽情地说,尽情地想,乐在其中,让我也深受感染。多亏窦桂梅老师,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文本,更好地拓展文本,给学生带来诗意的课堂。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有了窦老师的引领,让我在设计时眼光放宽了,我从杨万里的诗入手,先让学生欣赏《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闲居初夏午睡起》,以及要学的这首新诗,让学生从诗中体会“诚斋体“的特点,即诗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笔调清新活泼,生动而有趣味。

进入文本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后,学生从诗中找到了我们很熟悉的景物,小路、篱笆、菜花、蝴蝶、树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图呢?朴素淡雅,幽静安逸,简单自然,温馨美丽,清新活泼,等等,学生的体会是真实的,因为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接着与学生一起推敲了“深”“急”“无处寻”,研读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回到儿童身上,寻找童年的快乐,从学过的古诗中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一句句诗,把学生带回到童年,想到自己的趣事,笑容不由自主地映在脸上。

听窦老师的课,让我有一种更深刻的启示:真诚的鼓励,可以撩动孩子心底的那一汪湖水,让它泛起涟漪,更让它荡漾起智慧的浪花。激励性的话语,让每一个孩子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分享的快乐,体验到收获多兴奋,因此,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课堂之中,轻松、愉悦地获得知识,让灵魂深处的情感,得到升华,陶冶。窦老师对孩子的情,对课堂的情,对语文教学的情,更激起了孩子的情:对父母、他人的,对生活的,对学习的……我想,每一个上课的孩子,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所感动:感动于窦老师的鼓励,感动于美好的生活,感动于人类美好的情感……窦老师的课堂语言,更加使我明确了:锤炼语言,锤炼思想,才能不断提高。

语言的魅力,就是课堂的魅力,也是人格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376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