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相声

| 日语等级考试 |

【www.guakaob.com--日语等级考试】

描写相声篇一
《相声剧本》

相声剧本《人物描写》

甲:听说你对人物描写颇有研究?

乙:过奖了,略知二三而已。

甲:哦,是吗?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乙:这有什么不能的?你听好——头像堡垒,眼睛像灯笼,鼻孔像喇叭,口像山洞,牙齿像白石块„„

甲:行了行了,你这不是渔夫从大海中捞上来的魔鬼吗?

乙:魔鬼怎么了?不行吗?

甲:当然不行!我叫你描写人物,不是叫你在这儿“天方夜潭”。

乙:那——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甲:停!你这是罗贯中笔下的刘皇叔刘备刘玄德嘛!

乙:又不行?那——面如锅底,鼻孔翻天„„

甲:打住打住!你怎么老是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

乙:怎么了?鲁迅不是提倡“拿来主义”吗?

甲:可也要看怎么个“拿来”法呀!

乙:那你说怎么个“拿来”法?

甲:我们要拿出新样。——不如这样吧,我们用歇后语来描写人,怎么样?

乙:呵!这可是“新娘坐花轿——头一回”哟。

甲:愿意切磋一下吗?

乙:岂有不愿之理?但不知怎么个切磋法?

甲:很简单,我俩都分别用含人体各部分名称的歇后语从头说到脚。

乙:行啊,虽然说歇后语你是“高山上吹笛子——鸣(名)声远扬”的,我还是“王婆婆卖了磨——没有推的了”。

甲:你这人还算“油炸麻花——干脆”,可就是爱“老壳上安电扇——出风头”。

乙:出风头也为体现自身价值嘛,哪像你总觉得自己“三张纸画个脑袋——好大的面子”,我看也不过如此而已嘛。

甲:是吗?我看你是“头发上贴膏药——有毛病”哦。

乙:有毛病倒不甚厉害,你“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可要不得。

甲:既然我“无法无天”,那么谁高谁低已经是“独眼龙看告示——一目了然”了。 乙:不一定吧。到时候你可别“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哟。

甲:咦,有来头,还真是“鼻子上生疮——擤(醒)不得”了。

乙:可不是吗?跟我作对,纯粹是“老鼠舔猫鼻子——找死”!

甲:别那么“老母猪打架——光使嘴”了,有本领就拿出来吧。

乙:我光使嘴?你才是“大姑娘做媒——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呀!

甲:我与你是“麻布洗脸——粗刺(初次)”相会,你怎么知道我的底细?

乙:怎么不知?你分明是“打肿脸充胖子——内实外虚”嘛。

甲:哟!看不出,你对歇后语还真是“肚子里划船——内航(行)”嘛。

乙:过奖了。只是还不至于像你如“二十五只活耗子下肚——百爪抓心”那样罢了。

甲:别说得那么难听,我看还是“瘸子进医院——治脚(自觉)”一点好不好?(欲走) 乙:怎么?你“脚踏西瓜皮——要溜”?

甲: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拜拜!

描写相声篇二
《关于相声》

关于相声

相声,英文翻译crosstalk或comiccross-talk,TALKSHOW脱口秀,或CHINESECOMICDIALOUGE ,曲艺形式之一,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的目的。它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前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共产党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10级计算机应用班

牛春蔚

描写相声篇三
《与安全有关的相声》

报警怎么报

甲:今天的相声说的是消防安全。

乙:哭„

甲:你怎么哭上了?

乙:你一提起消防来,我就难过。

甲:为什么?

乙:前几天,我家着火了。

甲:难过也别哭。

乙:烧得那么惨,我能不哭吗?

甲:哭也没用啊!

乙:我„„„(哭)

甲:同志,请你冷静点,别哭啦!

乙:好,我不哭啦,反正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对吧。男子汉大丈夫,我说不哭就不哭(哭) 甲:你呀,还是哭出来吧。

乙:你不知道。我家太不幸啦!

甲:你们家死人了?

乙:你这人怎么说话的?

甲:我怎么了?你不是说不幸吗?我还以为你们家烧死人了呢?

乙:其实比烧死人还惨哪!

甲:这么严重?到底出了什么事?

乙:我的枕头烧了个洞。

甲:啊?

乙:你说惨不惨吧。(哭)

甲:别哭啦!(大声)

乙:你吃错药了?人家枕头都烧没了,也不安慰一声,亏你还口口声声地管我叫大哥呢? 甲:下去!

乙:怎么了你?

甲:这不是成心捣乱吗?大伙来评评理,一上台来,他又是哭又笑,左一个惨呀,右一个不幸的,说了老半天,原来是枕头烧破一个洞。

乙:我那枕头跟别人的不一样。

甲:有什么区别?

乙:我那枕头是用来睡觉的。

甲:废话!别人的枕头是用来坐的?你说说怎么烧起来的。

乙:我靠在枕头上抽烟,抽着抽着就睡去。

甲:结果,烟头把枕头烧了一个洞?

乙:对啊。

甲:烧个洞,补上不就完事了,用得着这么大哭小叫的吗?

乙:先烧了个洞,后来又引发了一场火灾。

甲: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乙:这场火灾把我家烧得是干净利索

甲:什么意思?

乙: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把大火烧得我家回到解放前。

甲:嘿!亏你还有心思说俏皮话哪?着火后,你报警没有?

乙:报了,

甲:知道火警电话号码吗?

乙:119

甲:没错,是119,电话通了吗?

乙:通了。

甲:消防队来了吗?

乙:来了,我家就不会没了(哭)。

甲:不可能!

乙:我骗你干嘛。真的报过警了。

甲:噢,我明白了。

乙:明白了什么?

甲:肯定是你报警有问题。

乙:不可能!

甲:怎么不可能。要不咱俩下面给大家示范下你当时怎么报火警的?

乙:行

甲:好,我现在是消防队的接警员,你是报警人,我们开始!

乙:喂,消防队吗?

甲:是的,有事吗?

乙:我家着火了,快来啊!(搁下电话)

甲:完了?

乙:完了。

甲:你还没告诉人家,你家在哪呢,消防队怎么来救火?

乙:噢,看来是我冤枉消防队了,当时太紧张了。

甲:报火警时,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太紧张。

乙:你能教教我吗?

甲:行啊,首先要告诉消防队着火的准确地点,如什么街,什么弄,附近有什么大的单位,什么明显的建筑物,等等。

乙:噢,我现在清楚了。

甲:最好还要说清楚是什么东西烧起来的,还有什么危险。

乙:为什么?

甲:譬如,门被锁了,消防队可以带启门器来开门,油库着火了,可以派泡沫车,高楼大厦着火,有被围困了,可以直接派来登高车救人。

乙:看来报火警还真不简单!我看,我们还是给大家演示一下,万一以后碰到了,不要像我一样,赔了枕头又伤心。

甲:对,咱俩给大家演习一下。

乙:喂,消防队吗?

甲:对,我是消防队火警调度台。

乙:我家着火了!

甲:别紧张,慢慢说,你家住哪儿啊?

乙:我家住在金水。

甲:喂!喂!你怎么又把电话搁下了?

乙:嗳,人一慌,全乱套了。看来报火警还真不能急,还是越慢越好。

甲:不对,太慢了,也不行。不信,我们再给大伙表演表演。

乙:行

甲:这回由我来报警。

乙:好的。

甲:喂,消防队吗?

乙:对,我是消防队火警调度台,有事请讲!

甲:你们晚上上班吗?

乙:我们24小时通宵执勤的。

甲:好,那就好!

乙:你有事吗?

甲:你们消防队救火要收费吗?

乙:人民军队为人民,消防队救火不收一分银。

甲:真得不收钱?

乙:不收钱!你有事吗?

甲:我们家着火了.

乙:什么,你家着火了,哪里?

甲:金水

乙:金水哪里?

甲:金水在哪里都不知道?

乙:废话,我是问,金水什么地方?

甲:城里

乙:我知道是城里。 快告诉我具体地起址。

甲:我家住在东风。

乙:南风

甲:胡啦,

乙:这都什么呀

乙:东风路几号?

甲:这个„„我想想

乙:快说话呀!

甲:我想起来了,从东边数是138号。

乙:那么从西边数呢?

甲:831号。

乙:你家的门牌到底是几号?

甲:我家没门牌。

乙:怎么可能呢?

甲:去年给小偷拆去当废铁卖了。

乙:那附近有大的单位吗?

甲:有啊,我家对面就是皮革厂。

乙:你不早说。

甲:可惜前几年被一场大火烧了。

乙:废话,这不等于没说。算了,你还是到高井弄路口接应我们吧。

甲:好的,我中等个子,留个小平头,上身穿蓝色衣服,下身是黑色裤子,左手拿本《读者文摘》杂志„„„

乙:行了,行了,你当这是谈恋爱、相亲约会啊。

甲:我这不是担心你们不认识我嘛!

乙:喂!喂!你怎么又把电话搁下了?

甲:火已从卧室烧到客厅,电话线都烧断了。

消防安全相声剧本《消防连着你和我》

甲:今天的主题是消防安全。

甲:消防。其实这个主题很难说。

乙:怎么讲?

甲: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没有亲身经历过火灾。

乙:也没人愿意经历这种事。

甲:消防是件大事,不容忽视,但是,只要我们注意日常生活工作的细节,做好身边事,便可防患于未然。

乙:对。

甲:消防消防,大家都这么说,但其实防比消更重要,更应该重视,做好了防,也就用不着消了。

乙:有道理。

甲:抽烟,当然了,最好别抽,

乙:对身体不好。

甲:对,能戒最好戒了,不能戒?那也一定记得抽完之后,把烟头彻底捻灭。 乙:是。

甲:出门之前,把家里电器的开关都关好。煤气灶,关好,

乙:对。

甲:对于工厂企业来说,都有那一条一条的详详细细的防火须知,防火条例。 乙:都有。

甲:大家只要严格的遵守,一般情况下都能杜绝火灾的发生。防火这件事情,说难也难,但说容易也容易。

乙:只要用心。

甲:对,多用心。所以啊,我说消防这个主题不好说,因为我就是一个平时防火意识特别好的人。要是拿我举例子,说出来的都是平常事儿,大伙听着没意思。

乙:那怎么办?

甲:(对乙)那你举例子?也不行。

乙:是啊。

甲:你也没被烧过啊!唉,哪儿说理去!

乙:什么意思?我非得被烧过啊?

甲:不是,我是说你也是个防火意识特别好的人。

乙:是。

甲:各位别看他(指乙)长这模样,五官都揪在一块儿,跟火燎过似的,这是天生的,遗传,生来就这么寒碜,不能歧视„„

乙:谁啊?没那么寒碜!

甲:所以啊,所以啊,他防火意识特别的好!

乙:这有什么关系?

甲:不能再烧了啊!再烧就成奥特曼了!

乙:没你这么说话的!

甲:他,天生的,打小儿,防火意识就特别好。

乙:那倒是。

甲:举个例子,那一年„„那一年,他三个月大。

乙:三个月?还不懂事儿呢!

甲:你爸爸(用手拍自己的胸的动作转为抱小孩的动作)„„抱着你,一大家子人吃饭,一大桌子菜,一大桌子人。你爸爸,你爷爷,你大爷,你二大爷,你叔叔,你姥爷,你大舅,你二舅„„

乙:我们家是少林寺啊?怎么一个女的都没有?

甲:女的都在厨房忙乎呢。

乙:噢。

甲:你爸爸抱着你,坐在你舅舅的对面

甲:你舅舅抽烟,他好抽烟。

乙:他有这嗜好。

甲:啪,把烟点上了,刚要抽,你,哗~~~(用手向前划弧线)

乙:怎么了?

甲:尿了。

乙:咳。

甲:一条完美的弧线,划过饭桌的上空,直击你舅舅的嘴„„

乙:啊?

甲:边的烟!滋~~~烟灭了!

乙:用尿浇灭了啊?

甲:喝!防火意识多强!嗯!看人家这意识!三个月!神童!砸缸的司马光算什么?称象的曹冲算什么?人家,三个月大,三个月大就会动用消防工具灭火了!

乙:好么,我这还是自带的工具呢。

甲:你舅舅被震撼住了。

乙:不至于。

甲:(学舅舅)好孩子!舅舅知错了,自罚一杯!(做干杯状)

乙:嚯?

甲:呸!呸呸!

乙:怎么了这是?

甲:一股子尿臊味!

乙:啊?

甲:刚才你那泡尿滋灭了烟头,它可没停在半空中。

乙:是啊!

甲:(作相应动作)哗„„完美的弧线,兹„„浇灭了烟头,哗!全喷你舅舅脸上了,哗啦!均匀地扑散在八仙桌的每一个角落。

乙:你哪儿那么多象声词啊?

甲:一桌子菜啊,无一幸免!

乙:全糟践了。

甲:大家这会儿还愣着呢,你这泡尿让大家一时手足无措,也呆呆发愣!

乙:吓一跳。

甲:要说还是你舅舅拿的住事儿(挑大拇指)!

乙:是啊。

甲:不慌不忙,站起身来,招呼大伙,(学舅舅)来来来,大家吃好喝好。

乙:还吃?

甲:你舅舅端起面前这碗鸡蛋汤(做动作),一仰脖,吨吨吨吨吨„„

乙:喝啦。

甲:(作抹嘴状,丁字步,唱)喝了咱地酒呀„„

乙:别唱啦,我舅舅没毛病吧?

甲:你舅舅这是高兴,发现你是个神童,高兴,表达一下„„

乙:那也正常点的方式啊!

甲:反正你防火意识好!从来没遇到过火灾。

乙:这倒是。

甲:你大哥就不一样了。

乙:怎么?

甲:你大哥遇到过火灾。

乙:是啊?

甲:你大哥,精神!那小伙子!壮实!一米八的大个,扇子面的身材。

乙:体格不错。

甲:是你们厂消防队队长。

乙:我们厂有个业余的消防队。

描写相声篇四
《1有关相声》

描写相声篇五
《关于感恩的相声》

描写相声篇六
《传统相声论文》

浅谈传统相声 一、传统相声的来源

传统相声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吸收了各种艺术和生活的营养逐渐形成的。同所有的民间文学一样,传统相声有它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一般没有专业作者,也没有固定的文学底本,往往经过了无数艺人的实践,经过了观众的选择、比较,最后才成为臻于成熟的作品。因此,被保存下来的传统相声数字不确,据说有六百多段,但是解放后记录成稿的仅三百段左右。而这三百多段里内容也互有重复或雷同,手法也间有穿插和近似之处。

取材于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作品,是传统相声的主干。这是因为相声是讽刺艺术,它必须反映群众熟悉和关心的生活,提出并回答群众关切并共鸣的问题。因此,纵观三百多段传统作品,不难发现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实际上它是一幅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早期的相声作品多把矛头对准贪官污吏和封建军阀,其中官府的腐败、官吏的贪婪、军阀的骄横和虚妄,是这些作品重要的思想特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相声流传在城市的"底层"。这一时期的作品则集中揭露变态社会人们的变态心理,诸如阿谀奉承的恶习,敲诈勒索的伎俩,尔虞我诈的关系,醉生梦死的生活等,形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社会相"写照。日伪和国民党统治中国时期,中国是一堆腐朽的垃圾,相声流传在市民阶层,往往通过对他们的生活描绘,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的历史灾难。那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社会,中国是将近死亡的一具尸体,相声里所散发的臭气,反映了旧中国的不治之症。 取材于民间笑话的作品,在传统相声里为数不少,大多进行了积极的改造,割除了那些原始自然状态的东西,往往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对于愚蠢的讽刺则往往以县官为"模特儿",目的是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里的那些贪官污吏。对于自私和悭吝的讽刺也往往和现实生活的世态结合起来,揭示那种"无官不贪,无商不奸"的社会本质。对于虚伪的讽刺更是以尔虞我诈、你欺我骗的世态炎凉为背景。如《性急》与《火烧裳尾》的笑话,本来是描摹"急脾气"和"慢性子"两种人的性格特点,一个是火烧了衣服也不着急,一个是看见了"慢性子"的举动就突然发火。但是在单口相声《日遭三险》里,却以这两种人为线索。着重写一个贪婪的县官要寻找这两种人(还有另外一种爱小便宜的人)为他个人

的私利服务。当他寻找到这几种人以后,立即遭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下场;"急脾气"给他当差,结果把他扔进河里;"慢性子"为他看孩子,结果把孩子掉进井里;"爱小便宜的"为他买棺材,买了个大的又偷了个小的……这种情节的改造和主题的升华,都是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恶感情,讽刺锋芒和现实意义更加突出。

有关文人的传说也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内容,多半有些历史的依傍,往往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其情节和人物往往都经过了群众的改铸。但是,当它们一旦被吸收到相声里来,便被赋予了更为浓厚的夸张色彩,几乎毫无历史根据,只有被再创作的艺术形象。比如孔子,在民间传说里有《孔子和采桑娘》的故事,描写他"在陈绝粮"的窘态,而在相声里孔子则成了更为尴尬的人物。《吃元宵》嘲笑他如何把"一文钱一个"改为"一文钱十个",不仅毫无廉耻地吃了人家的元宵,而且还摆出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相声中的孔子近似于生活里的无赖,反映了群众对这位"至圣先师"的看法。在《抬杠铺》里,对一个普通"杠头"提出的种种问题,他居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说明这位"圣人"也并不是那么高明。

文化典籍的素材也经常被相声所吸取。它们不仅是被铺陈、演绎,而且常常被夸张、歪曲。诸如《批聊斋》、《批三国》、《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等,都是用"歪讲"、"曲解"的方法,巧妙地介绍这些著作,目的是制造笑料,反映作者机敏、智慧的眼力,常常嘲笑那种不懂装懂的人。《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等还反映了群众对这些僵死的经典嗤之以鼻的轻蔑态度。

取材于语言文字游戏的,多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早在宋元时期即有拆白道字、顶针续麻、说百草名、说百药名一类的技艺。传统相声继承发展了这种历史文化。如《对春联》的联诗对句,《吕林炎圭》、《江河湖海》、《找五子》、《四字联音》、《八大吉祥》的拆白道字、顶针续麻,表现了汉语语言魅力及相声演员的机智聪慧,是一种有益的知识性和娱乐性作品,增加了相声幽默类型的艺术品种,直到今天仍有它存在的价值。

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掌故的作品多被吸收到单口相声里。它近似一种艺术的"导体"——一头结在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一头又被相声进行大量的夸张和敷衍。多是借历史的躯壳抒发今人的感情。如《珍珠翡翠白玉汤》描写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厌烦整天肉山酒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活,思念当

初他在要饭时险些冻馁而死,乞丐们送给他的"烂菜粥"。当这顿"烂菜粥"做得时,满朝文武和朱元璋本人都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这类笑话当然是今人形象地评价历史的手段。

传统相声是一块吸水力很强的海绵,是一块无铁不吸的磁体。它在生活底层里存在,就千方百计地吸取各种营养,为壮大自己的肌体而奋斗。纵观三百多段传统作品,几乎每一段都有它素材的根源,评书、戏曲、市声、乡音、杂技、鼓曲等,都是它摄取营养的对象。

二 、传统相声的思想价值和语言特色

(一)传统相声的思想价值

传统相声生长在黑暗的旧社会。因此,讽刺是它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其锋芒所向往往直指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皇帝。如《改行》,描写在"国丧"期间,全国禁止娱乐活动,人们一律穿"断国孝"。而艺人在此期间无法生活,以至连最出名的演员也不得不改行做小生意。作品中描写了号称"鼓界大王"的刘宝全卖粥的惨状,而著名的京剧老旦也不得不改行卖菜。他不会吆喝,又习惯了舞台的台步,只能用京剧的唱腔来报出所有的菜名儿,当他疲惫不堪时遇到了唯一的买主儿,一个老太太要买他的黄瓜,他撂下担子一抚肩膀感到无比疼痛,不由失声叫了一句京剧道白:"苦哇!"谁知竟引起了老太太的误会:"黄瓜苦的,不要啦……"艺人的遭遇是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缩影,也曲折地控诉了统治阶级是如何糟蹋艺术。

单口相声里有不少情节曲折,笑料横生的"大笑话"。它们多是以娓娓的故事、含蓄的笔法、愤怒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及其党羽间尔虞我诈、贪婪虚妄、昏庸无能的本质。《连升三级》描写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怎样在种种偶然的机遇下成为皇帝的宠儿的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官场生活的腐败。《君臣斗》揭露了君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形象地说明了仕途的升迁并无必然的根据,往往只是封建皇帝的一句戏言。《知县见巡抚》把那种在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靠钱捐官的黑幕讽刺的淋漓尽致。那种官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的知县、巡抚之流,原来是一些不能说也不会道的"浑蛋"。

除去对统治者犀利的批判,对污浊的社会风气、丑恶的世态炎凉的揭露也是大量的,几乎触及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带"论"字的作品就有《当论》、

《嫖论》、《赌论》、《哭论》、《窝头论》、《小买卖论》等数种。《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衣物到了当铺手里往往被褒贬的一文不值。

这种"生意经"是一种社会堕落的写照,渗透到当时商业的每一细胞。《相面》的以骗钱为能事,《上饭馆》里的伙计,明明看见饭菜了有苍蝇,宁可把它说成是"大料"吞进自己肚子里,也要把顾客的钱骗到手。《卖布头》描写一个卖布的小贩,为了吹嘘自己布头的质量,使用了声嘶力竭的叫喊、天花乱坠的语言。他故弄玄虚,假意落价,最后竟把本钱赔光。

小商贩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不惜使出了各种手段,最后竟然晕头转向连本钱也赔进去了。对"社会相"的讽刺是一幅生动的图画,其艺术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其卑劣一面的嘲讽,又有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不同于对敌人的彻底否定。这实际是传统相声对于人民内部缺点、错误的批评,目的不仅仅是指向这些人本身,而是揭示形成其错误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如对于吃吃喝喝、相互利用的朋友关系的讽刺(《白吃侯》),其实是一种严肃而善意的规劝,对于听戏成迷、喝酒成癖的奚落,也旨在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酒迷》里的主人公被压在酒缸中,他妻子来看他,他还提出了如此的要求:"贤妻不必泪悲哀,个个封批别揭开,你若念我夫妻义,赶紧送点酒菜来。"

总之,无论是对敌人的讽刺和对自己朋友的嘲笑,传统相声大多有锋芒犀利、目标准确、方法得当的长处。这在黑暗的社会里,自然是争取自由、表达理想的一种思想武器。正是在讽刺的笑声中,抒发了人们对令人窒息的社会生活的愤懑感情,好似封闭极严的铁管被戳破了一个小孔,鼓舞了人们生活的勇气,安慰了受伤害者的灵魂。所有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仍有存在的价值和直接的教育意义,奠定了相声反映生活、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尽管毫无瑕疵的作品不多,但它是传统相声得主干。

(二) 传统相声的语言特色

1、通俗易懂

如果说,通俗易懂是曲艺语言的共同特色,那么,对相声来说,恐怕应当冠之以“更加”二字。不论对口相声还是单口相声,都采取聊天、话家常的表现形式。相声必须口语化,才会有亲切感和幽默感。相声语言口语话的特色,单口相声表

现得特别突出。通俗易懂归根结底还是语言问题。句子简洁干净,绝少拖泥带水的附加成分,反映了口语话的特色。

2、生动明快

语言生动的精髓在于形象化,切误抽象笼统。不论刻画人物还是表现事物,精心选择富于形象的细节,并通过确切的语言加以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语言的生动与细节的精巧密切相关。语言明快,就是痛快淋漓,常常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但因扣紧人物性格,给人以明快犀利之感,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技巧和魅力。

3、朴实含蓄

朴实含蓄,就是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平淡中显神奇。皮厚的“包袱”内涵较为深邃,表现形式又较为曲折,曲径通幽,溅入佳境,讲究余音、回味,属于通常意义的朴实含蓄。

4、灵活多样

相声语言灵活多样有着多方面的表现,诸如同音谐音、同义近义、语义对立、一词多义等汉语语言现象的运用,对方言、土语、外国话的运用以及对其他曲艺形式和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等等。如引入土语与普通话加以对比,利用二者之间的差异,抓哏取笑。这种艺术手法是有典型意义的。

三 、相声的今天及未来

相声好像突然之间,重新被带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郭德纲和德云社,带着大褂、折扇和方巾,在茶馆剧场,说着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新鲜又古朴的感觉让很多人觉得过瘾。不过,郭德纲的大受欢迎和相声的繁荣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只是因为,像郭德纲这样说相声的人,这些年来已经很少了。这符合了“物以稀为贵”的传播规律。迅速而无孔不入的现代传播手段,使大多数娱乐产品都能短时间内大量复制和提供。人们很容易得到满足,也很容易厌倦。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追逐因为稀少而显得珍贵的事物,郭德纲的广受欢迎,可能刚好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给人提供一种不那么容易被复制的娱乐。用郭德纲自己的话说,“朱砂没有,黄土为贵”。“如果倒退那么多年,老先生都在,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没有大奖赛,大家都在剧场茶馆里指着这个吃饭,我充其量混一个中等就算了不起了”。

在有电视、有晚会和各种大奖赛的今天,我们难得听到多么好玩的相声,我

描写相声篇七
《关于学习的相声》

 相声

 (甲 乙同为学生身份,甲一脸苦恼上台)

 乙:咋啦?

 甲:考试呗!

 乙:没考好?

 甲:(悲伤)嗯,都怪老师

 乙:(惊讶)老师怎么了?

 甲:(委屈并抽咽一下)就拿英语来说吧,英语考试,填空题一分一个,可我明明写对了三个,老师却偏不给我分.

 乙:不会吧?老师工作都是挺认真的.那三个是什么题目?  甲;这你就别问了.

 乙:(拍了拍自己的胸脯)说吧,我替你作主.

 甲: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_

 乙:呸!填对一百个也没分.

 甲:(连忙)别急,这个不算的话,还有呢!

 乙:还有啥?

 甲:语文老师不是说过吗?这写作文时要多用成语,分数才高吗?

 乙:(点了点头)对啊,这没错.

 甲:可是这次语文考试的做文章是要写游记,我用了好多成语的,可是老师把我的分数全扣光了,呜呜呜

 乙:(?)啥作文,说来听听.

 甲:(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好,你要为我作主啊(!开始说纸上内容)"周末,爸爸妈妈特地带我们到动物园玩......"

 乙:这文章好啊,开头点题,继续

 甲:(擦掉鼻涕)”按照惯例,我们早晨喜欢吃地瓜粥.今天因为地瓜卖完了,妈妈只好黔(qian)驴技穷地削些芋头来滥竽充数.没想到那些种在阳台上的芋头很好吃,全家都贪得无厌得自食其果......”

 乙:(目瞪口呆)这哪跟哪呀?

 甲:还有呢!”出门前,我那徐娘半老的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mu)猴而冠,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后英俊得惨绝人寰(huan),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东施效颦(pin)爱漂亮的妹妹更是画虎类犬地打扮得艳光四射,趾高气扬地穿上新买的高跟鞋.我们一丘之貉(he)坐着素车白马,很快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者多到草木皆兵,害得我们一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地到处广播,终于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妹妹.困兽犹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地挤到猴子栅栏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 乙:得了,得了,别读了,就你这作文,还想得分呢!  甲:(悲哀)连你也这样说?

 乙:成语哪能让你这样用,上课认真地上吧!

 甲:(委屈状)我很认真的,上课时,我认真到同桌的一言一行

我还记忆犹新.记得那是数学课,老师问:”统计是一门很有用的知识,我们学习统计,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啊?”我同桌曰:”没有蛀牙!”还有我依稀记得那次老师大骂值日生不擦黑板,同桌说:”谁污染,谁治理!”

 乙:上课是听老师的,谁叫你去注意你同桌的一言一行?  甲:......

 乙:说了这么多,你的语文成绩是多少?

 甲:马有失蹄时,人有失手处

 乙:少废话,几分?

 甲:......(含糊不清)

 乙:几分

 甲:......

 乙:大声点!

 甲:(急了)60还差2分嘛

 乙:哎,看来我们学习都有问题.

 甲:对,(握住乙的手)来,让我们共同努力.  乙:共同进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 甲: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嘿嘿,这回用对了吧  乙:对,我们就应该这样勤奋努力学习,下次取的好成绩!  甲乙:谢谢大家!(鞠躬,下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yuzhong/203796.html

    上一篇:描写笑的句子

    下一篇:早安短信问候语